解读李鸿章及洋务运动
- 格式:pptx
- 大小:3.46 MB
- 文档页数:21
李鸿章洋务思想研究李鸿章作为清朝晚期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将领,其洋务思想在近代中国的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探讨李鸿章洋务思想的历史背景、研究现状及其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李鸿章、洋务思想、历史背景、研究现状、现实意义一、李鸿章洋务思想的形成背景洋务运动时期,清朝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
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使得清朝政府面临着严重的统治危机。
在此背景下,李鸿章作为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提出了以“自强、求富”为核心的洋务思想。
二、李鸿章洋务思想的研究现状目前,学界对于李鸿章洋务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李鸿章的军事洋务思想。
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积极推动军事现代化,引进西方先进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强化国家军事实力。
2、李鸿章的铁路与矿物洋务思想。
他认为铁路和矿物资源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主张大力发展铁路事业和开采矿产资源。
3、李鸿章的教育洋务思想。
他创办了一系列新式学堂,引进西方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培养现代化人才。
尽管目前学界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对于李鸿章洋务思想的全面和深入探讨仍有待加强。
三、李鸿章洋务思想的现实意义李鸿章洋务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他的军事洋务思想为国家现代化提供了借鉴。
当今中国积极推进国防现代化,引进先进军事技术和装备,提高军事实力,这与李鸿章的军事洋务思想存在一定共通之处。
其次,李鸿章的教育洋务思想为中国教育改革提供了启示。
当代教育改革应当立足国情,借鉴西方成功经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最后,李鸿章的铁路与矿物洋务思想对于当今中国的能源和交通事业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铁路建设和矿物资源开采国家之一,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挑战,李鸿章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我们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具有启示作用。
四、结论李鸿章洋务思想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思潮之一,其历史背景、研究现状和现实意义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从对李鸿章等洋务派不同角度的评价中如何看待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及太平天国的打击,清朝的一部分官僚开始认识到西方坚船利炮的威力。
为了解除内忧外患,实现富国强兵,以维护清朝统治,一部分人开始学习西方文化及先进的技术,这样一部分人被称为洋务派。
但最终因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完败,洋务运动也就此破产。
洋务运动看似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自强,实则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腐朽的封建统治根基没有改变,所以洋务运动的结果必然是失败。
但是洋务运动也打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大门,打开国人眼界。
被送往西方学习的幼童也成为中国第一批近代人才,为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洋务派可谓是第一批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中国政治的腐败和科学的落后让他们萌发了向西方学习技术的主张。
但他们过于看重西方表面的先进技术而忽视了背后支撑技术发展壮大的政治基础。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方针让他们的改革步履蹒跚。
腐朽的封建体制完全无法支撑洋务运动的发展壮大,但在清政府的统治下,他们完全避开了对政治体制的改革。
另外,长时间的闭关锁国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民众对先进技术的不理解也大大拖慢了洋务运动的步伐。
洋务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洋务派继承了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和自强求富的目标。
通过所掌握的国家权力,集中力量发展军工企业,同时也发展了若干民营企业。
洋务运动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
洋务派开办了一系列学堂,派出了中国最早的一批官派留学生。
洋务派还翻译了一批西方书籍,介绍了西方近代的科学文化知识。
洋务运动在当时的中国,其失败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第一,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手段和基础的矛盾,使洋务运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
同时,洋务运动处处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从而加大了洋务运动开展的阻力。
第二,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既是近代工业的创办者和经营者,也是其摧残者和破坏者,其封建衙门和官僚式的体制,必定导致洋务企业的失败。
李鸿章与洋务运动史学界对李鸿章与洋务运动的评价争议很大。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特别是十年文革浩劫的阶段对李鸿章以及他所倡导与积极实践的洋务运动基本上持否定批判的态度,认为洋务运动不过是一场封建地主阶级依靠帝国侵略势力传来的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制度以便维护清朝政府的腐朽统治和帝国主义的在华利益得到进一步的保障的中外反动势力相勾结的运动。
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没什么实质性的帮助。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的解放,人们对李鸿章与洋务运动的观点有了很大的改变。
史学界的研究工作者可以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来客观的评价。
正如我国近代第一位写李鸿章的史学家梁启超对他的评价:“十九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
[1]用客观历史史实说明:在两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一方面是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不断加深,另一方面是比较开明的地主阶级他们深感到“外国枪兵利器,百倍中国”(2)英法“大炮之精纯,子药之精细,器械之显明,队伍之雄整,实非中国所及”(3)在认识到西方国家的“长技”后主张向西方学习,于是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开展了以“自强”“求富”为目的,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的洋务运动。
李鸿章等地方势力派为主的洋务派官员,开始了一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进行了练军队,修铁路,开矿山,建工厂,创办新式的学堂派遣留学生等等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为近代的中国社会提供了一批近代化的工业,军事,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因而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进步运动。
其主要的领导者李鸿章则被评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人。
这一运动的大致包括以下的几个方面:【1】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洋务运动的政治思想主要为“中体西用”。
大致的本质则是用先进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与生产工具来发展晚清政府的社会经济达到自强的目的。
用中国封建的伦理纲常来禁锢人们的思想以便维护封建的政权统治。
“中体西用”的这种指导思想在洋务运动的早期适应了中国当时半封建半殖民的社会性质对于促进传播西方的近代文明与发展中国的近代化具有积极意义。
论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李鸿章是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毕生致力于洋务事业,在整个洋务运动中居于不可争辩的显赫的首脑地位。
剖析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是研究洋务运动所不容回避、不能或缺的重要方面。
“今日喜谈洋务乃圣之时”洋务运动是时代的产物。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中国门户洞开,资本主义列强纷至沓来,闭关锁国、孤立于世界之外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在和世界接触的过程中,中国暴露了自己的愚昧和落后,挨打受辱,几乎无以自存。
李鸿章清醒地认识到:“华夷混一局势已成,我辈岂能强分界画”(《李文忠公全集》(以下简称《李集》),朋僚函稿(一),《复沈幼丹中丞》。
),中国不可能再与世隔绝,而“外国强兵利器,百倍中国”(《李集》,朋僚函稿(五),《复陈筱舫侍郎》。
)必须正视现实,善以自处。
他概括当时中外形势的特点为两句话:“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和“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李集》,奏稿(二十四),《筹议海防折》。
),扼要中肯,发人深思。
在浑浑噩噩的清朝统治者中,能有这种认识的可说是凤毛麟角,屈指可数。
承袭着“神明华胄”的荣光,昏睡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一般封建士大夫大都闭目塞听,不知道也不愿意知道世界形势的变化。
他们回顾历史,感到“圣圣相承,文德武功,震耀区夏”,“法度纪纲,灿然大备”,认为清朝统治“岂特远过元与明,直将驾汉唐而上之”,茫然问道:“中国何弱之有?”他们环顾当世,两次鸦片战争已成陈迹,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已被镇压,天下太平,共庆“中兴”,振振有词地质问:“尚得谓之弱乎?”(方□颐:《二品轩文存》(十二),《议复赫威两使臣论说》)于是昏昏沉沉,不思振作,梦想着退回到闭关自守,一统天下的旧时代去。
为了喊醒昏睡中的、蒙昧无知而又侈然自大的官僚士大夫们,李鸿章一再大声疾呼: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聚于中国,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
……居今日而曰“攘夷”,曰“驱逐出境”,固虚妄之论。
即欲保和局、守疆土,亦非无具而能保守之也。
(《李集》,奏稿(十九),《筹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
评价李鸿章及洋务运动摘要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但是在皇权体制下,没有实现其抱负,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
李鸿章是那个时代的精英。
即使他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但也不能全部责怪他,也是当时的时代所造就的,我们应该以正确的心理去评价他,在洋务运动中,李鸿章看到落后的清政府,所以想挽救清政府,兴办洋务运动,主张引进、仿造西方武器来强化自己,在当时是非常有先进的思想,即使在以后洋务运动失败了,但客观上对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关键字:李鸿章、洋务运动一、李鸿章的简介李鸿章(1823-1901),亦称李合肥,汉族人,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
其先祖本姓许,李鸿章从江西湖口迁至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
李鸿章的八世祖许迎溪将次子慎所过继给姻亲李心庄。
李家到李鸿章高祖时,终于勤俭致富,有田二顷。
父亲李文安(1801-1855)经多年苦读,终于在道光十八年(1838年)与曾国藩同年考取同榜进士,使李氏家族成为当地名门望族。
李鸿章出生于合肥县东乡(今肥东县,现属合肥瑶海区)磨店乡。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李鸿章第一次科考落榜,住京曾国藩宅邸受曾补习教导;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二十四岁的李鸿章考中进士,选入翰林院任庶吉士。
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
三年后翰林院散馆,获留馆任翰林院编修。
李鸿章与曾国藩的关系密切,也是到后来他们一起兴办洋务运动。
二、李鸿章等人兴办洋务运动的原因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当时,由于感受到西方列强的船尖炮利,感受到国家的民穷兵弱,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以李鸿章(直隶总督),张之洞(湖广总督)为代表的封建大官僚发起了洋务运动。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①三、洋务运动做了些什么洋务运动可以归纳其三个方面:(1)兴办近代企业洋务派首先兴办的是军用工业,1865年,曾国藩支持、李鸿章筹办的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同年,李鸿章在南京设立金陵机器局;1866年,左宗棠在福建创办的福州船政局(附设有船政学堂);1867,崇厚在天津建立天津机器局;1890年,张之洞在汉阳创办湖北枪炮厂。
李鸿章与洋务运动李鸿章是一个带有时代和社会深刻印记的最突出的复杂和悲剧人物之一。
李鸿章作为中国近代化实践的第一人,在其开展的洋务自强运动中可以说是表现的很充分的,成效是很明显的:其一,创立了一批近代军用工业,对抵御外国侵略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其二,创立了一批近代民用工矿企业,进一步瓦解了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其三,建立了中国的轮船公司,铁路和电报事业,开创了中国水陆交通、电讯事业的近代化;其四,派遣留学生,设立翻译馆和各种专门化学校,系统学习西方科学知识,培养造就了中国近代第一代科技人才。
从当时的历史背景看,国际上封建主义完全衰落,资本主义正在全球范围里逐步确立。
李鸿章的洋务运动正是顺应了这一历史潮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引进了一些近代科学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在洋务企业的吸引下,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也开始投资于近代工业。
因此,可以说李鸿章的洋务运动刺激、诱导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经济实力的扩张也起了一些抵制作用。
在此意义上说,李鸿章不愧为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位杰出的实践者。
当然,李鸿章之所以要主持洋务运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而且存在许多明显的缺陷导致其终不能改变近代中国半殖民化的性质。
洋务运动以“练兵制器”、技术、官办为中心。
主要停留在“器物”的层面上,可以说近代化的万里长征才刚刚起步。
在经济上他的洋务企业尽管诱导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但本身却带有浓厚的封建官僚性质;在政治上,洋务运动根本没有涉及到改革封建专制体制;在文化上,仍然顽固地认为中国的儒家思想美妙无比,因此其近代化还停留在“器物”层面上,对外国的学习还停留在浅层次上。
我们应看到李鸿章作为封建官僚,他对近代化的认识是极为有限的。
李鸿章作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人,艰难地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功不可没。
其历史局限性也是应充分看到的。
但它的重要意义在于给后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历史启迪;人类的文明是全球性的,中西文明的交流是不可避免的;但又是艰难曲折充满斗争的。
怎样评价洋务运动和李鸿章洋务运动相信有学过历史的都知道,洋务派的代表李鸿章是何许人也,该如何评价这次运动和这个人?下面,就和店铺一起去探索下吧!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持续了近35年。
在两次英法联军失利、太平天国起义后,清廷上层为应对内忧外患形成了“洋务派”与“守旧派”两种阵营,以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员主张摹习列强的工业技术和商业模式,利用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模式发展近代工业,以获得强大的军事装备、增加国库收入、增强国力,维护清廷统治。
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础。
李鸿章: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李鸿章少年顽皮,喜养雀,稍长颖悟过人。
六岁始师堂兄李少岚就读,后从当地名儒周先生攻读四书五经;十八九岁便成了府学廪生。
道光甲辰(1844年)开科,鸿章参加顺天乡试,中第84名举人;道光乙巳年(1845)至京,其父把他举荐给曾国藩,曾见其英俊聪慧,能倒背《春秋》,大爱之,授以义理经世之举;道光丁未年(1847)会试,鸿章应试中第25名进士,殿试二甲,朝考一等,授翰林院庶士,时与郭嵩涛、沈葆祯、李宗羲被称为“丁未四君子”。
对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历史评价李鸿章作为晚清封建官僚,尽管其主观动机是为了维护清朝专制统治,但他在任期间,以“练兵制器”为核心,引进西方军事技术和民用技术,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因此其可说是中国近代化的第一人。
李鸿章作为一位与洋务运动相始终的人物,在其开展的洋务自强运动中可以说是表现的很充分的,成效是很明显的:其一,创立了一批近代军用工业,对抵御外国侵略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其二,创立了一批近代民用工矿企业,进一步瓦解了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其三,建立了中国的轮船公司,铁路和电报事业,开创了中国水陆交通、电讯事业的近代化;其四,派遣留学生,设立翻译馆和各种专门化学校,系统学习西方科学知识,培养造就了中国近代第一代科技人才。
30多年的洋务运动已使中国的资本主义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如果没有李鸿章等人开展的洋物运动,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又不知道要推迟多少年。
但是他没有适应当时世界资本主义化的潮流,他顽固维护清朝封建专制统治,只学技术,不学制度、思想和文化,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的落后状态,因此其进步的作用是有限的。
另一方面,李鸿章在对外战争中,战略失误,指挥失当,对甲午战争的失败负有不可推卸的领导责任,而且绝大部分对外不平等条约都是由他出面签订的,以致在当时外国人的眼里,李鸿章就代表着清朝政府,甚至只见李鸿章而不见清朝皇帝。
尽管是被迫的,但客观上确实丧权辱国,因此说其是卖国贼也毫不过分。
李鸿章之所以要主持洋务运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而且存在许多明显的缺陷导致其终不能改变近代中国半殖民化的性质。
但它的重要意义在于给后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历史启迪;人类的文明是全球性的,中西文明的交流是不可避免的;但又是艰难曲折充满斗争的。
开放是强盛的门户,闭关是弱者失去自信的表现。
只有开放才有出路;但这种开放和交流应当是建立在正确认识自己,正确估价别人的基础上进行的。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
“四十年来,中国之大事,无不与李鸿章有关系。
”对这样一个复杂人物的评价,在他盖棺后的近80年来“论犹未定”。
误国、卖国之罪不可否定,但也还有爱国进取之心。
本文仅就他在洋务运动时期,对中国近代化的开拓功绩,作点赘论。
1李鸿章字渐甫,号少荃,1823年(道光三年)生于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的一个官僚地主家庭。
1847年在科举的道路上爬上了进士的名位,开始跻身于封建统治者的行列。
从他步入仕途官阶之始,就正是西方列强肆志于东方,“西力东渐”的时代。
英国侵略者用鸦片加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
1851年爆发了以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天国起义,以疾风扫落叶之势,在短短的两年多时间里,横扫了清王朝统治下的半壁河山,建立了与清朝对峙的农民政权。
农民战争的威胁,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震惊了地主阶级中的部分当权派,促使他们开始思索、研究战争失败的原因,为支撑风雨飘摇的清王朝而谋求安内制外之策。
李鸿章在勾结外国侵略者抵抗太平军进攻上海的作战中,“其亲睹器械之利”,“深感中国军器远逊外洋为耻。
”(《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卷二、三。
)决心“取而用之”,向外国购买洋枪洋炮,”仿募覃思之士,知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制造”,“以资攻剿”(《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九。
)在“华洋会剿”太平军期间,他开始看到来自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的威胁较农民起义更甚,他说:“盖目前之患在内寇,长久之患在西人,若不及早自强……厝火积薪,可危实甚”,并认为“我自能强,则彼族尚不至妄生觊觎,否则后患不可思议也。
”(《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卷二、三。
)他积极向总理衙门陈述:“天下事穷则变,变则通”的哲理,力主向西方学习,“师其所能夺其所恃”(《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十九。
),达到“与英法相为雄长”,抵御外国侵略的目的。
作为洋务派代表,李鸿章和封建顽固派一样,是要加固封建统治的堤防,但采用什么材料和方式来强化?李鸿章比顽固派显得较有远见。
怎样评价洋务运动和李鸿章?答:一.洋务运动的评价洋务派兴办近代工业初时是把“平中国” 和“敌外国”相提的。
前者反映了国内阶级矛盾,后者反映了清朝统治者同外国侵略者的矛盾。
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已十分腐朽的清朝统治者处在“内忧” 与“外患”频仍之时,洋务派只有依靠西方列强,共同镇压人民,才能维持其摇摇欲坠的政权。
所以洋务运动实践的结果必然否定了“敌外国”。
如果说洋务运动是一场改革,那么它只能是沿着半殖民地化的方向“改革”而已。
这一点在所有列强都愿意支持办洋务的事实上得到证明。
李鸿章说淮军遇到“内地贼匪”,自信能取胜,遇到外国进攻,“胜负即不可知”。
洋务大员丁日昌说,他的船炮“可以靖内匪,不能御外侮”。
洋务运动进行了30年,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却在“自强”“求富” 的口号下,养肥了我国第一代军阀集团。
洋务派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出现资本主义,甚至在其创办民用工业之时,一再表示不允许私人创办同类企业,对资本主义的产生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
但由于洋务派在中国封建制度下,引进了同封建生产关系所不相容的新的生产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必然在客观上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从而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这是不以洋务派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洋务派办民用工业,为了解决资金问题,采取“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方式,吸收私人资本。
这“商股”部分即是民族资本主义因素。
从70年代开始,更有一批官僚、地主、商人,直接投资于近代民用工业,终于使中国有了一点先进的生产能力,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也就促进了资产阶级的出现和无产阶级队伍的扩大。
此外,洋务派同顽固派的论争及其对顽固派的不彻底的批判,多少动摇了恪守祖训的传统及纲常名教的绝对权威地位,对于学习西方,开了好的风气。
又由于洋务派组织翻译了不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不同年龄和资历的留学生,因而培养了一批外交和科技人才,而介绍西方社会科学知识,对于促进民主思想的传播,也起到开一代风气的拓荒作用。
洋务运动与资本主义道路李鸿章,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
李鸿章一生所签条约中,一部分是由其作为清政府代表与列强签定的不平等条约。
“洋务”泛指清政府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生关系的一切事务。
“洋务运动”则是历史学家对1861年至1895年间人们所从事的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的所谓“洋务”事业的历史概括。
李鸿章在洋务运动期间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民用企业,近代海军,兴革教育,培养新式人才。
其中包括:创办第一个近代军事工业和第一个近代民用企业,造出中国第一艘轮船、第一尊大炮,炼出中国第一炉钢水,用新法挖出了近代中国第一桶煤和金,用机器织出了第一匹布,建立了中国第一条铁路,架设了最早的电报线,建立了最早的新式学堂,派遣了中国第一批出国留学人员……但洋务派在政治上并没有采纳西方的制度。
洋务运动刺激了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伴随着近代工业的出现,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诞生了。
由于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受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
同时又要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的资金,技术等,使得中国的资产阶级既具有革命性又具有妥协性。
官僚买办阶级在中国近代化启动时期扮演过微妙的角色,资产阶级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过近代化的领导权。
那么对比无产阶级,中国的无产阶级产生于外商企业,虽然人数不多,但是相对集中。
而且以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为主的无产阶级受到三座大山的压迫,民族灾难和悲惨的生活境遇是他们具有强烈的斗争精神,即彻底的反封反帝的精神。
由此我们就可以看出,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担负起彻底的反封反帝的历史使命。
但此时的中国无产阶级还没有形成一种独立的政治力量,资产阶级的力量相对较强大。
在中国,无法实现反帝反封,资本主义道路就是行不通的。
一方面,封建主义不愿意走资本主义道路。
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长达两、三千年,在中国形成了世界上最完备也最顽固的封建主义生产关系。
浅析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功与过摘要:李鸿章是中国近代社会颇有争议的政治人物之一。
他一方面推行洋务运动,图谋富强,促进了中国近代化事业的起步,备受当时国内的关注,名噪一时。
另一方面,他效忠清王朝,代表清政府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一贯坚持妥协政策,对外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大肆出卖国家主权,民族利益,而成为中国近代的一大卖国贼。
关键词:李鸿章洋务运动近代化时代的悲剧一、李鸿章的发迹李鸿章(1823—1901)晚清重臣,洋务派地方代表。
字少荃,安徽合肥人,道光进士。
1838年,年幼的李鸿章随父李文安入京,拜殿试进士曾国藩为师,九年以后,他殿试高中钦点翰林。
1851年,太平天国金田起义爆发,他由文臣而至六部拜卿相的仕途被打乱了,历史却另外安排了他的发迹之路。
1853年4月同乡刑部侍郎吕贤基上书咸丰帝自请回乡编练团勇,以靖国难,邀李鸿章协办。
李鸿章从此走上了从军旅生涯中谋进身之阶的道路。
1856年怀才不遇的他改投恩师曾国藩湘军大营,迈出了人生辉煌的第一步。
在曾国藩的精心培育和教诲下,李鸿章稳健持重,老成世故。
1861年,为兼顾东南,保有上海这个重要的通商口岸,实现东西夹击江浙太平军的战略意图,曾国藩派李鸿章渡江北上入淮,编练淮军。
1862年4月,李鸿章率淮军由安庆乘英国轮船到上海,与外国侵略者华尔组建的洋枪队守上海,不久攻陷苏州、常州。
在平息东南太平军中战功显赫,升任江西巡抚。
1865年署任两江总督,镇压捻军。
1870年由曾国藩推荐,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掌握军政、外交大权。
在汉族官僚势力三大核心人物中,曾国藩无意权柄、离位又早逝;左宗棠经营西北,苦于国难,到处消防救火,湘军被遣散,远戍边疆而势微。
唯李鸿章淮军一支独大,成为大清的擎天支柱、国之藩篱。
这样,他也走上了自己人生的最高峰。
二、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先觉者和旗手19世纪40年代,林则徐、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腐败的清朝的统治者没有付诸实践,直到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在内忧外患的困境下,慈禧为巩固自己的统治,挽救清朝危机,图谋富强,支持洋务派。
如何评价李鸿章和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忙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此时,清政府发生统治危机,与此同时,英俄两国亦对中国虎视眈眈。
为了解决内忧外患,并趁机壮大自身所在集团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李鸿章及奕、左宗棠等人兴起了洋务运动,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兴办洋务,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持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是其指导思想。
综上所述,洋务运动是一场,由清朝封建阶级的几位重要大臣兴起的一场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在不影响清政府统治阶级制度的条件下试图救国自强的活动。
李鸿章等人创办此洋务运动的初衷其实是好的。
第二次鸦片战争,虽然清方人数占了上风,但是由于军队素质较低,战斗力地下,清政府败下阵来;在中日甲午战争之时,为了保存自己的军队实力,李鸿章消极避战,积极求和,宫中众大臣又忙于为慈禧太后祝寿,又战败;最后,义和团运动还是清政府联合八国联军绞杀的,这样子的清政府是何等无能!于是,在又一次镇压农民起义——太平天国的过程中,李鸿章意识到,只有自强才可以强大清廷,他认为,“中国欲自强,这是很片面的看法,但是在清朝之时能有此觉悟,说明李鸿章还是看局势看得非常清楚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自鸦片之后的各种反侵略战争中,清廷的表现都并不好,其一,军队士兵的军事素质都还不行,军中所具备的武器也不行,当外国侵略者在使用步枪,霰弹大炮等杀伤力强大的新式武器时,清廷的士兵还在使用刀、矛、弓箭等冷兵器,近身搏击未必赢不了,但是外国侵略者的步枪和大炮等武器根本让清廷士兵的优势体现不出来,古代的时候,士兵们的作战方式是近身搏击,但是鸦片战争之后,清朝被硬是拉入了近代战争里面,清廷没有多少大臣知晓何为近代军事指挥。
于是,当外国士兵在练习射击技巧的时候,清兵还是苦练刀法拳法,这样明显的作战差异,使清廷在反侵略战争中必然处于劣势,因此,鸦片战争战败,甲午中日战争战败,义和团起义要联合八国联军镇压,这种种体现清廷无能的事情,是正常至极的。
李鸿章与洋务运动
李鸿章与洋务运动是晚清民初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李鸿章(1823-1901),字宏伯,号一觉,是晚清重要的改革家,也是洋务运动的积极参与者。
洋务运动是指晚清政府在外国关系、军事和经济方面开展的改革运动。
该运动始于1860年,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运动者们,在政治上努力抵御外国势力的侵略,在经济方面努力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在文化方面努力吸收外国先进思想,努力促进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
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提出的“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推动了大量的中国人前往国外学习,从而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他还参与了晚清政府与外国的多项交易,帮助晚清政府摆脱困境,拓宽了中国的对外交往,使中国走出了封闭的封建社会,开始了迈向现代化的步伐。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李鸿章是什么派李鸿章代表的是洋务派
导语:李鸿章是什么派,李鸿章是晚清时代的军政重臣,而他一生当中都在致力于改变晚清政府的现状,希望能够通过变法来强国。
而他主持的洋务运动就
李鸿章是什么派,李鸿章是晚清时代的军政重臣,而他一生当中都在致力于改变晚清政府的现状,希望能够通过变法来强国。
而他主持的洋务运动就是非常有名的运动,所以大家都知道李鸿章就是洋务派,而洋务运动就是失败的运动,主要是因为他还在为清政府效忠,没有彻底的改变中国。
李鸿章代表什么派系?
洋务派。
洋务派的主要代表在中央是以奕昕、文祥为代表的满族官员,在地方是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的汉族官员。
洋务派是如何产生的?
在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的双重打击下,清朝的一部分官僚开始认识到西方国家坚船利炮的威力,为了解除内忧外患,实现富国强兵,以维护清朝的统治,他们主张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这一部分人被称为洋务派。
洋务派在中央以奕忻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
李鸿章
李鸿章的老师是谁?
李鸿章是我国晚晴时期著名的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李鸿章出生于一个官宦的家庭,他是家里的第二子,他的父亲李文安对他的教育很重视。
在李鸿章六岁的时候就进入学堂,当时李鸿章师从李仿仙和徐子苓,李仿仙是李鸿章的堂伯,而徐子苓是当时合肥著名的学者。
在两位名师的悉心教导下,李鸿章为以后的学识成就打下来坚实的基础。
生活常识分享。
关于李鸿章与洋务运动的评价问题我国关于李鸿章与洋务运动的评价问题,欢迎阅读借鉴,希望对你有帮助。
李鸿章与洋务运动的评价问题,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中颇具争议的问题。
李鸿章由于参与过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签订《马关条约》,相当一段时期被视为汉奸、卖国贼。
与李鸿章一生事业有着密切关系的洋务运动,也一度被视为与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的产物。
改革开放以后,有关李鸿章与洋务运动的评价问题,虽然出现了一些新观点、新看法,但进步与反动、爱国与卖国等等的根本分歧,依然十分尖锐。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对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价,归根到底是要看它们在历史发展中的客观地位和作用。
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基本动力;重要历史人物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不应该根据一些道德的、政治的主观标准,而必须从其历史活动对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效果上进行评价。
李鸿章的一生事业,从其 1862 年出任江苏巡抚开始,到 1901 年签订《辛丑条约》,可以说,与洋务运动相始终。
他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开创了许多“第一”:第一个创办大型近代军工企业---江南制造总局,第一个创办近代民族航运企业---轮船招商局,第一个创办近代煤矿企业---开平矿务局,第一个创办近代通信企业---天津电报总局,他还是中国铁路事业的奠基人。
除了实业领域之外,在近代教育、军事、文化等事业也有许多开创性的建树。
所以,对于李鸿章评价的肯定与否,与洋务运动的评价,密切相关,难以分割。
毫无疑问,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只能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技术和经验;而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在中国的扩张,也要求中国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发展和近代化的设施。
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僚所进行的洋务活动,在一定程度符合西方列强的需要,构成了从 19 世纪 60 年代到90 年代西方外交史家所谓的中外“合作”的基础。
但这并不能说,洋务派官僚是为了迎合列强的这种需要而办工厂、造铁路、建电报的,相反,他们是抱着维护清王朝统治明确目的而学习西方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的。
对洋务运动教学中李鸿章的人物教学探析关键词:洋务运动;近代化;改革创新一、洋务运动1.洋务运动的概念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或同治维新,是清朝后期至清朝灭亡时,朝中主张洋务运动的官员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和目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工业运动。
按目标的不同,洋务运动可分为前期、后期两个阶段。
2.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洋务运动在当时的中国,其失败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主要有这些原因:(1)洋务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是在不触动腐朽封建专制统治的前提下,这种手段和基础的矛盾,注定洋务运动是不会成功的。
而且,洋务运动到处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加大了洋务运动遇到的阻力。
(2)洋务派本身存在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既是近代工业的创办者和经营者,也是近代工业的摧残者和破坏者,加上封建衙门和官僚式的体制,注定导致洋务运动的失败。
(3)抵御外侮是洋务运动的目的之一,但洋务派在主持外交活动中,坚持“外须和戎”,对外妥协投降,洋务派官员所创办的近代企业有抵御外侮和“稍分洋人之利”的作用,但是不能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
在甲午战争中,洋务派标榜的“自强”、“求富”目标都没有实现,洋务运动出现基本失败的局面。
(4)当时大部分中国人对洋务知道的很少,还处于被愚昧迷信和封建礼教束缚的思想阶段。
3.洋务运动的历史影响北洋舰队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全军覆灭,代表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在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阶段中发生的洋务运动,是一次封建统治者自救失败的运动。
洋务派主观的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
洋务运动虽然没有使中国富强,但是却引进了先进的西方科学技术,让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开辟了中国近代化道路。
二、李鸿章的生平李鸿章的一生事迹主要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开展洋务运动和对外战争及外交活动。
在洋务运动方面,对中国近代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