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与洋务运动共37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3.62 MB
- 文档页数:37
李鸿章与洋务运动李鸿章(1823─1901)是晚清第一重臣,任封疆大吏40余年,位高权重。
清政府在其死后特旨予谥号“文忠”,追赠太傅,晋封一等侯爵,入祀贤良祠,后又于京师建立专祠,由地方大吏春秋致祭。
这是有清一代汉族官僚的最高殊荣。
当时,他在国外的知名度也是“中国第一人”,外国人“知有李鸿章,不知有清国”。
欧洲雕塑家把李鸿章与德国的俾斯麦、英国的格兰斯顿并列为“世界三大伟人”,并雕像纪念。
日本的“世界之五大伟人明信片”中也有李鸿章。
李鸿章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可以说,要了解近代中国,不能不了解李鸿章。
中国近代思想家粱启超在所著《李鸿章传》中说,对人物评价,“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誉之者千万,而毁之者亦千万;誉之者达其极点,毁之者亦达其极点;今之所毁,适足与前之所誉相消,他之所誉,亦足与此之所毁相偿;若此者何如人乎?曰是可谓非常人矣。
”本文不全面评价李鸿章的功过是非,只介绍他与洋务运动的关系。
洋务运动的先觉者“洋务”泛指清政府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生关系的一切事务。
“洋务运动”则是历史学家对1861年至1895年间人们所从事的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的所谓“洋务”事业的历史概括。
对洋务运动历来有着不同的评价。
今天我们认为,洋务运动是一场向西方学习的运动,也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林则徐、魏源在19世纪40年代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但是蹉跎20年,清朝统治者并没有付诸实施,直到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才开始发起以图谋富强为宗旨的、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的发起人在朝中有奕、文祥等人,地方大吏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而经营时间最长、兴办洋务事业最多、贡献最大的则是李鸿章。
洋务运动初期,李鸿章是洋务派中最先从行动上向西方学习的人。
1862年,他率淮军赴上海镇压太平天国,并很快升任江苏巡抚。
叹于洋人武器之威力,惊呼“真神技也”,视为“攻城利器”。
他认识到,中国兵器不如人,必须引进西洋兵器。
李鸿章对晚清洋务运动的历史影响与爱国实践浅析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晚清时期的洋务运动,正逢国外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并建立自己的统治秩序。
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领导者,在其1879年写给刘某的信中提到:“今日喜谈洋务乃圣之时。
”由此可知,李鸿章是清朝思想解放的先驱,并一直坚持对西方文化的学习。
李鸿章提倡在当时的情形下,应与洋人和睦相处,对内实行改革,他提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都在进行着工业革命,而中国却仍在维护着传统的制度,特别是保守派更为坚决与彻底。
西方列强依赖其先进的枪械、蒸汽机等开始大肆摧残中国。
天啊,人啊!我们怎样才能明白其中缘由?”李鸿章在推动中国洋务运动过程中,虽有个人的利益驱使,但整体上还是为了国家及民族的繁荣富强。
一、制器练兵和创办民用企业,培养大批有学之下19世纪60年代,李鸿章资取西洋人的制器练兵,准备围剿太平天国运动。
1865年,他先后创办了上海洋炮局、苏州洋炮局、金陵机械局等。
这时候,虽然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了,但是其余部及西南、西北地区各族还在坚持反清运动。
当时,由于国内农民起义逐步平息及国外资本主义的入侵加剧,清政府逐步将主要矛盾向国外转移,这时的李鸿章担任北洋海防的督办,他始终将海防作为与洋人抗争的主要阵地。
他认为与国外帝国主义向抗衡,是以承认其在中国的特权为前提的,“各国条约已定,很难更改,‘攘夷’的论断很难成立。
”同时,进行海防的目的是将来的防守,力保和平的局面。
中法战争时期,李鸿章力主缓和冲突,并命令北洋舰队相机进退,他的这一方针最终导致整个北洋舰队的覆灭及各种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李鸿章除了练兵外,还创办一大批民用企业,例如上海轮船厂、矿务局等,他说:“轮船招商局之设,原期收回中国利权,徐图自强之计。
李鸿章当时举办洋务,并没有对国外侵略者有任何的反抗意思,他训练士兵及创办民用企业并不是为了改变当时中国现状,更不是为了抵抗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
“四十年来,中国之大事,无不与李鸿章有关系。
”对这样一个复杂人物的评价,在他盖棺后的近80年来“论犹未定”。
误国、卖国之罪不可否定,但也还有爱国进取之心。
本文仅就他在洋务运动时期,对中国近代化的开拓功绩,作点赘论。
1李鸿章字渐甫,号少荃,1823年(道光三年)生于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的一个官僚地主家庭。
1847年在科举的道路上爬上了进士的名位,开始跻身于封建统治者的行列。
从他步入仕途官阶之始,就正是西方列强肆志于东方,“西力东渐”的时代。
英国侵略者用鸦片加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
1851年爆发了以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天国起义,以疾风扫落叶之势,在短短的两年多时间里,横扫了清王朝统治下的半壁河山,建立了与清朝对峙的农民政权。
农民战争的威胁,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震惊了地主阶级中的部分当权派,促使他们开始思索、研究战争失败的原因,为支撑风雨飘摇的清王朝而谋求安内制外之策。
李鸿章在勾结外国侵略者抵抗太平军进攻上海的作战中,“其亲睹器械之利”,“深感中国军器远逊外洋为耻。
”(《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卷二、三。
)决心“取而用之”,向外国购买洋枪洋炮,”仿募覃思之士,知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制造”,“以资攻剿”(《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九。
)在“华洋会剿”太平军期间,他开始看到来自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的威胁较农民起义更甚,他说:“盖目前之患在内寇,长久之患在西人,若不及早自强……厝火积薪,可危实甚”,并认为“我自能强,则彼族尚不至妄生觊觎,否则后患不可思议也。
”(《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卷二、三。
)他积极向总理衙门陈述:“天下事穷则变,变则通”的哲理,力主向西方学习,“师其所能夺其所恃”(《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十九。
),达到“与英法相为雄长”,抵御外国侵略的目的。
作为洋务派代表,李鸿章和封建顽固派一样,是要加固封建统治的堤防,但采用什么材料和方式来强化?李鸿章比顽固派显得较有远见。
怎样评价洋务运动和李鸿章?答:一.洋务运动的评价洋务派兴办近代工业初时是把“平中国” 和“敌外国”相提的。
前者反映了国内阶级矛盾,后者反映了清朝统治者同外国侵略者的矛盾。
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已十分腐朽的清朝统治者处在“内忧” 与“外患”频仍之时,洋务派只有依靠西方列强,共同镇压人民,才能维持其摇摇欲坠的政权。
所以洋务运动实践的结果必然否定了“敌外国”。
如果说洋务运动是一场改革,那么它只能是沿着半殖民地化的方向“改革”而已。
这一点在所有列强都愿意支持办洋务的事实上得到证明。
李鸿章说淮军遇到“内地贼匪”,自信能取胜,遇到外国进攻,“胜负即不可知”。
洋务大员丁日昌说,他的船炮“可以靖内匪,不能御外侮”。
洋务运动进行了30年,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却在“自强”“求富” 的口号下,养肥了我国第一代军阀集团。
洋务派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出现资本主义,甚至在其创办民用工业之时,一再表示不允许私人创办同类企业,对资本主义的产生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
但由于洋务派在中国封建制度下,引进了同封建生产关系所不相容的新的生产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必然在客观上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从而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这是不以洋务派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洋务派办民用工业,为了解决资金问题,采取“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方式,吸收私人资本。
这“商股”部分即是民族资本主义因素。
从70年代开始,更有一批官僚、地主、商人,直接投资于近代民用工业,终于使中国有了一点先进的生产能力,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也就促进了资产阶级的出现和无产阶级队伍的扩大。
此外,洋务派同顽固派的论争及其对顽固派的不彻底的批判,多少动摇了恪守祖训的传统及纲常名教的绝对权威地位,对于学习西方,开了好的风气。
又由于洋务派组织翻译了不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不同年龄和资历的留学生,因而培养了一批外交和科技人才,而介绍西方社会科学知识,对于促进民主思想的传播,也起到开一代风气的拓荒作用。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李鸿章对洋务运动的影响一、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首先,是由洋务派的阶级本质所决定的。
19世纪60年代初,面对如何解决内忧外患的问题,清王朝内部出现了两派——洋务派与顽固派。
李鸿章这位靠镇压太平天国起家,后掌握军政、外交大权的洋务地方实力派,认为如能使火器赶上西洋,则“平中国有余,敌外国亦无不足”。
今起重视,最后可达自主。
洋务派的一批掌握军政的大官僚,他们虽与顽固派在对待外来事物有很大差别,但其阶级本质是相同,都是地主阶级代表,都是封建制度的既得利益者。
所以他们只要求在封建制度中加进一些西洋先进技术,可镇压人民,可以自主自强,达到保封建统治久安即可。
其次,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
洋务派掀起这场运动是为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秩序。
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政局岌岌可危。
鸦片战争后,清朝国内阶级矛盾空前激化,劳苦大众起义风起云涌,除太平天国运动之外,还有捻军、少数民族起义等。
太平天国运动规模最大,对清政府的打击更沉重。
故洋务运动兴起之初,其最直接的目的就是镇压人民的反抗,因此,一开始洋务派就以购买洋枪洋炮和创办新式军事工业为主要任务,1861年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曾国藩创办了中国最早的近代军事企业——安庆军械所。
此后,随着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进一步卷入了资本义市场,极大的冲击了原有的自然经济。
列强又加紧了对中国武力侵略,中国边疆地区出现了新危机。
为了维护自身统治,适应当时形势,在经济上,洋务派打着“求富”口号,创办民用企业。
一面是为了“分洋商之利”,以保护利权和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的困难;二是为军事工业提供所需金属原料和煤燃料,减少对外国依赖。
如李鸿章创办的开平煤矿,其所产之煤,除供应各局之外,还投放市场,因质优,价格便宜,便很快打开了市场,逐渐取代了洋煤在天津的地位。
浅谈李鸿章—洋务运动之利从十九世纪末那场鲜为人知的万国运动会说起,民间传说,那是中国人第一次参加世界性的运动盛会,与今天国人热热闹闹地举办奥运会不同,那时积弱的大清除了满腔热情之外,甚至连国家的标志都没有。
当各国国旗依次升起,当中国代表团那面黄龙旗慢慢飘起来的时候,缺失的国歌和西方人的嘲笑声一起爆发在开幕式的会场上。
就在这时候,一位老人的歌声在会场里响起。
那是一首来自中国安徽的民间小调《茉莉花》。
声音既不清脆也不高亢,低沉甚至略显浑浊,孤独但是执着,在场的人纷纷听入了迷,沉寂片刻过后,便是一阵经久不息的掌声。
这个唱歌的老人就是李鸿章,就是那个在外国人眼里的“爱国者”,中国人眼中的“卖国贼”,在李鸿章“权倾一时,谤满天下”的后半生里,洋人的影子几乎无孔不入地渗进了他的骨髓。
长期以来,人们只论及他对内如何镇压太平天国革命,对外如何签订不平等条约,而对他的其他活动或者避而不谈,或语焉不详。
因此,一提到李鸿章,人们自然要说他是刽子手和卖国贼。
显然,这样评价历史人物是有失全面的。
只有结合世界各通过改革而成功实现近代化的国家和地区,无一例外,普遍遵循的近代化的必然过程,来评价李鸿章的近代化思想,才能得出客观公正的结论。
而且,也只有用这种方法,才能正确评价近代主要历史人物与思潮,才能统一认识。
随着我国的战略重心转移到现代化方面,对李鸿章的评价,也从原来的“卖国贼”、“刽子手”等,变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人。
如果说,李鸿章一生的主要行迹仅仅局限于对内镇压太平天国革命和对外签订不平等条约,那么,他理所应当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但问题是,他一生有三十多年时间从事于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洋务运动,而且他还是这一运动的创始人、组织者和领导者。
因此要全面、正确地评价李鸿章,不探讨他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是不行的。
三千年之大变局,海禁大开,强林环绕的时代。
是中华文明受到西方文明挑战,中国开始重新认识自己,从封建专制国家向近代国家转型的时代,中国第一支海军、第一批留学生、第一个煤矿、第一个驻外使馆、第一条铁路、第一份电报,这些第一个无不刻着李鸿章的名字。
提到中国的近代化,不能不提洋务运动。
而提到洋务运动,则不能不提李鸿章。
对李鸿章而言,他的一生中,应该说最引以为荣的一件事,就是他参与了洋务运动,成为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
而最令其伤心的,也是洋务运动。
他在甲午战争清朝战败后曾哀叹:“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在阐述李鸿章与洋务运动关系前,先简要介绍一下李鸿章,以及何为洋务运动。
李鸿章,生于1823年,卒于1901年,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与“守旧派”,洋务派主张利用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基础。
李鸿章早年投奔曾国藩,成为曾国藩帐下的一个的幕僚。
由于清朝在建立政权之初就规定,旗人由国家供养,使八旗兵贪图享乐,逐步丧失战斗力,最终在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初期,在太平军面前不堪一击。
于是,清廷下旨,要求地方士绅组织团练,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曾国藩是在那个时期走上历史舞台的,他以组建湘军,镇压太平天国而闻名于世。
同样,应江浙沪地区士绅之请求,曾国藩派李鸿章前往。
组建淮军。
两支队伍与清军相互配合,共同镇压太平军。
同样,李鸿章也走上了历史舞台。
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随着天京的陷落而以失败告终,李鸿章意识到:清廷已危机四伏,外有外族入侵,内有农民起义。
若清廷不有所变化,那么类似的农民战争还会爆发,而且程度与烈度与太平天国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洋务运动功臣李鸿章李鸿章(1823-1901),世人多称“李中堂”。
道光18年与曾国藩同年考取同榜进士。
1872年,被任命为直隶总督,兼任北洋通商事务大臣。
自此,李鸿章在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任上秉政达25年,参与了清政府有关内政、外交、经济、军事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成为清廷、恃若长城的股肱重臣。
随着李鸿章地位、权利的上升,责任愈巨,视野愈阔,综观世界各国的发展,李鸿章痛感中国之积弱不振,原因在于“患贫”,得出“富强相因”,“必先富而后能强”的认识,将洋务运动的重点转向“求富”。
他一手创建出的淮军,陆续被清廷派防各地,成为充当国防军角色的常备军;而以他为领袖的淮系集团,成为当时实力最强的一个洋务派集团,并在其带领下,开始了中国早期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是历史学家对1861年至1895年间人们所从事的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的所谓“洋务”事业的历史概括。
对洋务运动历来有着不同的评价。
今天我们认为,洋务运动是一场向西方学习的运动,也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林则徐、魏源在19世纪40年代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但是蹉跎20年,清朝统治者并没有付诸实施,直到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才开始发起以图谋富强为宗旨的、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的发起人在朝中有奕 、文祥等人,地方大吏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而经营时间最长、兴办洋务事业最多、贡献最大的则是李鸿章,*/ 在十九世纪,中国是一个科学技术非常落后的国家。
当时,中国的大多数人,特别是朝廷的大臣和皇帝,都认为中国是天朝大国,并且视国外先进科学技术为奇技淫巧。
即使魏源在《海角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但还不能摆脱传统华夷之别的看法。
以上种种表明,那时候的中国,不但技术落后,而且思想落后。
而两次的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人的美梦。
在面临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为了增强中国国力,发展中国国内经济,并使中国跻身世界大国行列,李鸿章,作为一个深受中国传统教育的封建官员,选择了第一种方法,并和他的一些同伴们为中国近代化进程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尽管后来洋务运动在甲午黄海的一片炮火中破产,以中国战败结束,但是它的历史积极作用是不可以否定的。
∙李鸿章和洋务运动2-也谈李鸿章之五∙复制链接收藏查看原帖(3)李鸿章的局限性和洋务运动失败的必然性作为一特定历史时代背景下的人必然脱离不了他所处的时代对思想的束缚与禁锢,李鸿章也是如此。
虽然他认识到了中国的不足,敢于承认西洋科技的进步,并在此基础上做出了一系列的努力,洋为中用,引进西方生产方式与技术,引进西方教育,想通过“洋务运动”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其主观愿望是好的,但中国之落后,其根本在于落后的封建制度,制度不变,所有的洋务只能是徒劳无功,权且能达到暂时的“富”与“强”,而不能改变腐朽与落后的根本!李鸿章是那个时代中国现代化的核心人物,李鸿章虽然还残存着许多传统观念,但在当时他敢于承认中国落后于西方,主张学习西方,是地主阶级中的开明派,而且历史给了李鸿章实现当时的现代化的条件,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开展中国当时的现代化。
但李鸿章是大清朝的李鸿章!本应被“革命”的以慈禧为首的顽固守旧份子却正是他地位、财富的赋予者!本应被替代的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却是他学习引进西方先进科技用以加强的保护力量的保护目标所在!这种矛盾是李鸿章无法超越的!李鸿章自诩为裱糊匠,裱糊匠当然是不可能将客人要求裱糊的东西扔掉,自己随便选一个加以裱糊,那是交不了“货”的!在“裱糊匠”思想指导下,他不可能也没有权利废除严重阻碍社会进步的封建主义体制,坚持“中体西用”必然造成发展的矛盾,增加洋务运动与旧势力的矛盾,结果只能是画虎不成反类犬,所以以“裱糊”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其作用是有限的。
历时30余年的洋务运动最终以北洋水师在一场战争中带着屈辱沉入海底为标志走向失败,也许,洋务运动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这个结果,所不同的只是过程的长短和影响的大小而已,就这点来说,李鸿章是成功的,他在洋务运动短暂的“生命”中尽最大可能做了最多的事,产生了最大的影响!洋务运动的失败是必然的!首先它和封建制度之间的不和谐是洋务运动的硬伤!李鸿章等洋务派是封建制度的忠实维护者,他们对“中体西用”原则是真实遵奉的,决不会以“西用”而损害“中体”,对“中体”的维护远重于对“西用”的采纳,不越“中体”雷池一步,对“西用”的采撷也是以维护“中体”为主而有所选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