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的起源
- 格式:doc
- 大小:13.00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传统衣裳知识点总结中国的传统服饰一直以来都是世人瞩目的焦点,它代表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
中国传统服饰不仅在设计上拥有独特的风格和格调,更是承载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精髓。
下面我将从中国传统服饰的起源、发展、种类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品等方面对中国传统服饰进行一个全面的介绍。
一、中国传统服饰的起源和发展中国传统服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的皮毛衣物,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逐渐丰富和发展。
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手工业的发展和纺织技术的进步,中国传统服饰开始走向多样化和丰富化。
汉代时期,长袍成为了中国男子的主要服饰,并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历史。
而汉代还流行了“马褂”、“罗睺”等花纹和样式,这些服饰在后来的唐代都得到了延续与发扬。
自唐代以来,中国服饰逐渐影响了周边国家的服饰文化,丝绸之路的开通也让中国的丝绸服饰远销西方。
在宋代时期,随着文人雅士的兴起,越发重视服饰的品味和款式,服饰的设计与制作更加精细且注重创新。
而元代时期,则受到了蒙古族服饰文化的影响,服饰的款式更加多样及生动。
中国传统服饰的演变与变迁,凝聚了中国千年来的服饰文化特色和丰富的底蕴,这为后来的服饰设计和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
二、中国传统服饰的种类中国传统服饰的种类繁多,从古至今,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地域都有其独特的服饰文化。
最为典型的中国传统服饰种类有:1. 女子服饰(1)旗袍:旗袍是中国传统的一种女式服饰,其起源于清朝初期,原是满族妇女的服装。
旗袍以其简洁大方、华贵典雅的风格,被誉为中国传统服饰之典范,被誉为“东方第一长裙”。
(2)汉服:汉服是中国传统服饰的一种,起源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汉服风格多样,有裙襟式、褶裥式、袍襟式等多种款式,而且每一种款式都有着其独特的设计和特色。
2. 男子服饰(1)长袍:长袍是中国男子传统服饰之一,起源于汉代,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长袍以其大气、雅致、大方的风格,成为了中国古代士大夫、文人雅士们的主要着装之一。
服装的起源衣服鞋帽的总称。
多指衣服。
《旧五代史·汉书·高祖纪下》:“乙丑,禁造契丹样鞍辔、器械、服装。
” 沉从文《从文自传·一个老战友》:“姿势稍有不合就是当胸一拳,服装稍有疏忽就是一巴掌。
”穿于人体起保护和装饰作用的制品,其同义词有“衣服”和“衣裳”。
中国古代称“上衣下裳”。
最广义的衣物除了躯干与四肢的遮蔽物之外,还包含了手部(手套)、脚部(鞋子、凉鞋、靴子)与头部(帽子)的遮蔽物。
阳光不绣婚纱专卖二、服装的起源服装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就已出现。
古代人把身边能找到的各种材料做成粗陋的“衣服”,用以护身。
人类最初的衣服是用兽皮制成的,包裹身体的最早“织物”用麻类纤维和草制成。
在原始社会阶段,人类开始有简单的纺织生产,采集野生的纺织纤维,搓绩编织以供服用。
随着农、牧业的发展,人工培育的纺织原料渐渐增多,制作服装的工具由简单到复杂不断发展,服装用料品种也日益增加。
织物的原料、组织结构和生产方法决定了服装形式。
用粗糙坚硬的织物只能制做结构简单的服装,有了更柔软的细薄织物才有可能制出复杂而有轮廓的服装。
最古老的服装是腰带,用以挂上武器等必需物件。
装在腰带上的兽皮、树叶以及编织物,就是早期的裙子。
三、古代服装类型古代服装一般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①块料型:由一大块不经缝制的衣料组成,包缠或披在身上,有时用腰带捆住挂在身上。
例如古埃及人、古罗马人和古希腊人穿着的服装。
②缝制型:用织物或裘革裁切缝制成为小褂和最早的裤子。
这种原始服式直到现在还留存在许多民族之中,如爱斯基摩人和中亚一些民族所穿的服装。
四、中国服装的历史中国服装历史悠久,可追溯到远古时期。
在北京周口店猿人洞穴曾发掘出约 1.8万年前的骨针。
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也有管状骨针等物出土。
可以推断,这些骨针是当时缝制原始衣服用的。
中国人的祖先最初穿的衣服,是用树叶或兽皮连在一起制成的围裙。
后来,每个朝代的服饰都有其特点,这和当时农、牧业及纺织生产水平密切相关。
xx天瑞服饰有限公司员工培训教材之一服装基础知识一、服装的概念穿在人身上遮盖人体与四肢的物品的总称。
此概念里不包括帽子、手套、鞋袜。
在古时,人们将服装统称为“衣”。
“服”是上衣、外衣、外衣的单件衣服;“装”是指上下配套穿着、内外配套穿着的套装。
“衣”是“服”和“装”的统称。
二、服装的起源(五种学说)1.适应环境说;2.装饰美化说;3.遮羞避涩说;4.吸引异性说;5.宗教信仰说。
三、服装的总类1.材料(面料、辅料):面料为服装的代表材料。
辅料包括里料、衬料,纽扣和其他的装饰材料,如拉链。
辅料是使服装具有特定效果的材料。
2.款式:使服装在外观结构上达到特定形状和尺寸的一种术语。
3.色彩:能使服装具有某种色彩的效应。
4.服装的加工方法:服装加工技术的要求和工艺特征。
5.价格:正常的价格能使服装体现实际的价值和市场供需价值。
四、服装的分类方法1.按性别分类分男装、女装两大类。
中性服装:女装趋于男性化。
2.按年龄分类2.1.成人服装:青年装和老年装(50岁以上为中老年)。
2.2.儿童服装:大童、中童、幼童。
3.按用途分类3.1.生活服装:便服、便装。
日常生活中所穿着的服装(休闲、睡衣)。
3.2.制式服装:统一的款式和风格,有很强的标识功能(军人、公安)。
3.3.礼仪服装:xx、出访、参加宴会、晚会时的着装。
3.4.舞台服装:文艺演出时的穿着。
3.5.特种服装:具有特殊功能(宇航服、避弹衣)。
3.6.运动服:参加体育活动时的穿着。
特点:舒适、便于运动。
3.7.工作服:厂矿、企业为保护工人便于工作而专门设计的服装。
区别行业,也可称职业装。
4.按季节分类4.1.xx:适于在春秋季节穿着,色彩、材质不同。
特点:色彩明亮、材质轻薄。
4.2.夏装:宽松,冷色调,面料透气、吸湿。
主要采用麻、棉、丝绸。
4.3.冬装:棉衣、羽绒服、xx。
特点:御寒,面料厚重、保暖、柔软。
5.按用料分类5.1.棉麻类:以全棉、xx为主的各类混纺。
服装起源学说一、引言服装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起源和演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
在历史上,有许多关于服装起源的学说,本文将从不同角度介绍这些学说。
二、裸体起源学说裸体起源学说认为,最初的人类是裸体的,后来由于气候和环境的变化,人们开始使用树叶、草叶等植物材料来遮盖身体。
这种遮盖逐渐演变成了衣服。
这一学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支持点:1. 人类祖先大约在200万年前出现,当时还没有衣服。
2. 早期人类居住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
3. 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迁移,有些地区变得寒冷干燥。
4. 为了保暖和防止风沙刺激皮肤,人们开始使用植物材料来遮盖身体。
三、动物皮毛起源学说动物皮毛起源学说认为,最初的衣服是用动物皮毛制作而成的。
这种制衣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支持点:1. 早期人类是狩猎采集者,经常接触动物。
2. 动物皮毛可以提供保暖和防护,适合用来制作衣服。
3. 一些早期遗址中发现了动物骨骼和皮毛的残留物,证明了人们使用动物皮毛制作衣服的事实。
四、装饰起源学说装饰起源学说认为,最初的衣服是为了装饰自己而产生的。
这种观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支持点:1. 早期人类已经开始使用珠宝等物品来装饰自己。
2. 衣服可以通过颜色、图案等方式来进行装饰。
3. 一些早期遗址中发现了用彩色土壤和植物染料染色的布料。
五、功能起源学说功能起源学说认为,最初的衣服是为了满足生存需要而产生的。
这种观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支持点:1. 衣服可以提供保暖和防护,使人类能够在更广阔的地区生存。
2. 衣服可以提高人类狩猎和采集的效率,使人类更容易获取食物。
3. 一些早期遗址中发现了用鱼鳞、兽皮等材料制作的衣服,证明了衣服可以提供防护的事实。
六、结论以上四种学说都有其合理性和不足之处,目前还没有得出确凿的结论。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衣服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同时,各种文化和时代对于衣服的审美和功能需求也在不断演变。
关于服装的起源,似乎无法用一个定论来解释,由于研究者的立场不同,所得出跳结论也不一样。
尽管如此,对于服装起源的研究,不外乎这样六种途径:第一,气候适脑说;第二,身体保护说;第三,护符说;第四,象征说;第五,审美说;第六,遮羞说。
这六利说法是从不同的心理生理角度对服装起饭讲行研一、气候适应说气候适应说认为服装起源于人类为了适应气候环境。
人类可能是从温暖的气候条件下发育进化而来的,当时可能根本不需要穿衣服,因此他们的环境不存在隆冬。
随着时间和气候的进一步演化,进入第四纪冰河寒冷期,人类开始使用毛皮衣物,因此,保温御寒成为月膨装的主要功能,由此推断出服装的诞生是基于人类生理的需要。
身上体毛逐渐退化,气候的冷暖变化直接影响人类的生理需求,由此人类早在原始社会就学会以兽皮蔽体,抵御风寒。
就是现在,许多居住在寒冷地区的原始人仍然选择简易的“服装”蔽体防寒。
就拿爱斯基摩人来说,他们是率先利用毛皮制作衣服,妇女们利用牙齿咬皮革使其柔软便于穿着。
爱斯基摩人母亲们的勤劳大大地推动了手工技术,他们制作的上衣有长长的后摆,可以当坐垫,脚朝防寒,非常适应北极的跋涉。
爱斯基摩人用海象毛制作的挡风长衣,可以将人紧紧地塞进独木舟中。
人和独木舟在水上的航行中牢牢的成为一个整体。
在热带地区,由于暑热,穿衣服就没有多少必要,热带地区的居民至今过着裸态生活。
不过,也有因热而穿衣服的现象。
生活在沙漠地区的人,由于沙漠地带气温很高湿度却很低,非常干燥,人体的水分蒸发得相当厉害,发汗很多,而皮肤却没有汗,因为汗水很快就会被蒸发掉。
这里的人穿衣服,与其说是为了避暑,不如元兑是为了防止汗的蒸发,同时也避免日光暴晒。
比起裸体,穿上衣服更能发挥适应这种气候的作用。
由此.诞牛了气候适应说。
二、人体保护说保护身体既是服装起源的目的又是起因。
自然界存在着危害人类身体的因素,由于人类直立行走,原本藏在身体下面的性器官暴露出来。
为防止昆虫或外界的伤害,原始人用树叶、树皮、兽皮、羽毛做成的条带围在腰部,保护性器官。
我国历代服饰的特色和来历介绍我国历代服饰的特色和来历丰富多彩,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变迁。
以下是对我国历代服饰的介绍:1.远古时期:特色:服饰的起源主要是出于实用,原始人类使用兽皮和树叶等来遮盖身体,保暖御寒。
来历: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类逐渐发明了骨锥和骨针,从而创造了原始服装。
约5000年前,中国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人们开始用麻布做衣服。
2.先秦时期:特色:服饰开始有上衣下裳之分,同时出现了“深衣制”,即上衣下裳连接在一起的形式。
来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积累,人们对服饰的需求不再仅仅是实用,开始注重装饰和礼仪。
3.秦汉时期:特色:服饰日益讲究,着装华丽,尤其注重服饰的礼仪性。
来历:生产力的发展和统一国家的形成,使得服饰有了更多的变化和创新。
4.魏晋南北朝时期:特色:传统的深衣制在妇女中间尚有人穿着,同时受北方游牧民族的影响,中原男子开始流行上衣和裤装。
来历:这一时期的政治动荡和民族交融,使得服饰文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5.隋唐时期:特色:无论官服还是民服,都表现出开放的思想和开拓的精神,充分反映了鲜明的时代性。
来历: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经济繁荣、文化交流频繁,这些都在服饰上得到了体现。
6.宋元时期:特色:宋朝的服饰质朴简洁,元朝则因民族矛盾尖锐,服饰风格有所改变,男子的袍服多为宽绰,女子的服饰则受到蒙古族文化的影响。
来历:这两个时期的社会变迁和民族交融都对服饰产生了深远影响。
7.明清时期:特色:明朝的服饰继承了前代的特点并有所创新,清朝则因满族统治,服饰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女子的旗袍成为了标志性服饰。
来历:这两个时期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使得服饰有了更多的变化和发展。
8.近代至现代:特色: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和全球化的发展,中国的服饰开始与国际接轨,注重个性化和时尚感。
来历:近代以来的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以及全球化的影响,都使得中国的服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总的来说,我国历代服饰的特色和来历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变迁。
人类从出生开始每时每刻都离不开衣服。
当我们还是宝宝时长大了我们上学了学业有成咱们毕业:不小了该成家了咱们事业蒸蒸日上在我们老了之后但是对于服装的起源,大家又知道多少呢。
人们有着各种各样的猜测,普遍被接受的主要有以下几种:一、实用主义学说:这个理论认为衣服可以保护人类免受自然灾害、野兽、或其他超自然力量的伤害。
在5万~10万年前,欧洲大陆的原始居民为了度过第四冰川期的寒冷气候,同时因为体毛的退化,在洞穴中生火取暖,并用兽皮遮身以便保暖。
二、魔法象征说:原始信仰,认为生老病死、天灾地变和野兽的侵害,是魔鬼神灵生气时对人类的惩罚。
为了避免生命财产受害,在身体的一部位配戴某些东西,如野兽的骨牙,皮肤上割青,或破坏身体的某一部位,作为避邪祷福的符物,认为如此则魔鬼神灵或可息怒而避免疾病、野兽的侵害,及天灾的发生,此即魔法象征说。
现代澳洲丛林的居民全身赤裸但却用彩色的泥土为自己和家人画出美丽的纹身。
他们相信这些原始的装饰充满神奇的力量,用鲨鱼牙齿穿成的项链,用玛瑙贝壳做成的腰带,用羽毛做成的头饰,都具有祈愿和符咒的功能。
三、团体识别学说:为达标识目的,而产生衣服的学说。
原始民族或未开化民族中,勇者、强者的象徵,用装饰物配戴身上,或在皮肤上施以色彩、刀痕等象徵各人的身份、地位与力量,或作为其他民族区别的手段',达到标帜的作用。
其风俗为新郎要向新娘投掷衣服,此意昧著衣服与仪式之间,有其不平凡的关系。
五、性吸引说:中国历史学家吕思勉服装起源的原始动机在于吸引异性。
他在一篇关于衣服的专业论著中说:“衣之始,盖用以为饰,故必先遮蔽其前,此非耻其裸露而蔽之,实加饰殷以相挑逗诱。
”心理学者威斯特马克也认为人们最初穿着衣服并不是为了遮盖自己的身体,而是为了吸引别人对遮盖部位的注意。
中东的特瓦格族男性都戴面纱,用来遮盖他们认为有情色诱惑的嘴巴;在亚马逊丛林居住的苏亚女性,都裸露身体而佩戴唇盘,若唇盘未戴,导致嘴巴被外人看见是非常羞耻的事。
服装的起源
据人类学家、考古学家研究指出,200多万年前地球上开始出现人类,在我国云南省元谋县发现了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
接着出现了距今约80万~ 40万年前的爪哇猿人和北京猿人。
大约50万- 30万年前人类开始从原始居住的地方迁移到北方冷带,住在山洞里,开始用赭石、白垩土和彩色泥土等涂身。
在前苏联北部,曾经发现冰冻在岩层中的男孩遗体上覆盖着被认为大约是10万年前的皮革裤和靴子。
在莫斯科附近还发现了至少3万年以前经过缝制的、用皮毛制成的短裤和套头衫,装饰品有长毛象牙做的珠子和手镯以及用北极的狐狸牙齿做的项链。
居住于洞穴中的人类已经学会制造做兽皮服装使用的剪刀、擦刮器、雕刻象牙和鹿角的尖头工具、骨针等,可见他们已知道如何缝制,并且懂得把鱼骨和动物骨穿起来,或把动物的牙齿穿起来挂在皮带上、脖子上和手腕上当装饰用。
从大约2万年前的岩画和壁画中,已明确表现了男女不同的姿态和装饰,虽以裸态为多,但已能见到各种头饰、颈饰、腰饰、腕饰和脚镯等装饰品。
从当时的女性雕像中,可以看出夸张和强调了女性的胸、腹、臀部。
从我国的考古研究中发现了距今6万。
5万年前的穿孔兽牙、蚌饰、贝壳、石珠、鸵鸟蛋壳和鱼骨制作的珠子以及甲骨针、动物筋腱为线缝制的兽皮等。
当时的画已使用了颜料,可见当时的衣服也可能已经染色。
大约在1万年前,人类已开始纺纱。
在瑞士曾在于涸的湖底发现了当时的麻布残片,在南土耳其发现距今8000年前的毛织物残片。
浙江余姚河姆渡曾出土6900年前的麻绳和麻织物残片,还有相当齐全的纺轮、机刀、经轴等纺织工具。
浙江吴县发现的纺织品中有绸片、丝线和丝带。
在古代印度的遗址中出土了公元前3000 -前2500年前后的棉织物残片。
可见人类着装从涂身、文身,经过用动物毛皮覆盖,加工缝制毛皮到纺织用织物缝制衣服的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至于长期习惯于裸态的人类为什么开始覆盖和装饰自己,至今只有一些可能的回答。
因为只能根据考古发现、民间传说、碑文去研究史前的人类生活,或者通过对至今还生活在地球上的原始人的研究来加以推测,资料还不够充分,还难以确切地回答。
人类学家之所以通过研究至今尚存于世界某些地区的原始部落社会系统、习惯和着装行为,来推测人类早期的原始动机,理由是现存的原始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复杂性相距甚远,很少与其他群体接触,模仿他们的行为、心理或社会现象。
而不必像现代社会对一个群体的研
究包含着复杂的互动关系,可以以比较简单的方式进行观察。
有的心理学家则通过对儿童的着装行为的研究来探索,其原理与人类学家的假设相似,即儿童较少受现代社会的影响和限制。
《西洋服装史》的作者F.布歇(Boucher)在书中提出,关于服装的起源“产生了正好完全相反的见解,希腊人和中国人认为,首先是出于物理的原因,尤其是因气候风土的不同而对身体的一种保护措施。
与此相反,圣经和过去的民族学者、现代的心理学家认为,首先是出于精神的需要,即过去的民族学者认为是出于羞耻心,现代的心理学家认为是对不可侵犯
的东西或者魔力影响的关心,想引人注目的一种欲望”。
可见,关于服装的起源学说虽然因研究者的立场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其结论也多种多样,但是归纳起来只有两类,即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身体保护学说和社会心理学方面的羞耻说和装饰说,前者出于人的生理需要,后者反映了在社会生活中对他意识的发现,即性别意识、阶级意识、社会意识和对敌意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