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 格式:docx
- 大小:37.52 KB
- 文档页数:4
Xxx医院
文档序号:XXYY-ZWK-001
文档编号:ZWK-20XX-001
XXX医院
输血科医院感染管理及消毒隔离制度
编制科室: 知丁
日期: 年 月 日
Xxx医院
输血科医院感染管理及消毒隔离制度
设有清洁区和污染区,分区明确。
二、工作人员上岗衣帽整洁。
三、落实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加强临床用血管理。
四、严格试剂管理,所用试剂必须取得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颁发的许可证,并建档登记。
五、每日紫外线照射消毒一次,每次1小时,并有记录。
六、储血冰箱每周清洁消毒1次,并有记录。
七、保持桌面、地面清洁,操作台、桌面和地面每日擦拭2次,有血液污染时用1000-1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
八、每季度对空气、医务人员手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每月对冰箱内壁进行致病微生物和霉菌监测,留存监测资料。
九、 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不得重复使用。
十、工作人员上岗前应注射乙肝疫苗,定期检查乙型肝炎病毒抗体水平。接触血液必须戴手套,脱手套后洗手。一旦发生体表污染或锐器刺伤,应及时处理。
十一、医疗废物处置符合有关规定。知丁
标准化操作规程 管理制度 SOPREG050.02
赣州市人民医院输血科 第 1 页 共 3 页
SOPREG050.02 第 1 页 共 3 页 文件名 输血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编制人 审核人 批准人 批准日期
修改日期 签 字 修改日期 签 字
复审日期 签 字 复审日期 签 字
标准化操作规程 管理制度 SOPREG050.02
赣州市人民医院输血科 第 2 页 共 3 页
SOPREG050.02 第 2 页 共 3 页 输血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一、 室内布局合理,分区明确,设清洁区,半清洁区、污染区
二、 工作人员进入室衣着整齐,换鞋、操作时戴帽子、口罩、手套
三、 工作中做好个人防护、对患乙肝、丙肝者应隔离治疗,接触血液标本时应戴手套,如可能发生污染物喷溅时戴眼罩或防护面罩,脱手套后应洗手或手消毒。
四、 保持室内环境清洁,定时开窗通风,工作台面每日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液抹拭1次,水浴箱每周清洗消毒换水2次。
五、 恒温循环解冻箱、贮血冰箱每周要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液擦拭一次,遇血液污染时用含有效氯2000mg/L消毒液,随时清洁消毒处置。
六、 贮血冰箱、成分过滤室及医用净化台内每月进行生物学监测1次,冰箱内禁止存放其他物品。
七、 成分过滤室应达到Ⅱ类卫生学要求,工作人员进入必须遵守成分过滤室工作制度,每日操作结束后由保洁员进行消毒处理。
输血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1 进入输血科的血液及试剂必须有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颁发的许可证。
2 严格按卫生部颁布的《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规定的程序进行管理和操作。
3 各区洁净度的要求:采集患者自身血、贮存、发放血液室在
Ⅱ 类环境中进行,并配备有相应的隔离设施。
4 保持环境清洁,每日清洁桌面、地面,被血液污染的台面应用高效消毒剂处理。
5 贮血冰箱应专用于贮存全血及成分血,每周一次清洁和消毒,防止污染。每月对冰箱内的空气进行生物学监测,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和霉菌。
6 感染患者自身采集的血液应隔离贮存,并有明显标志。
7 工作人员上岗前应注射乙肝疫苗,定期检查乙型肝炎病毒抗体水平。建立健康档案。
8 工作人员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和消毒隔离制度做好个人防护。并按要求做好职业暴露后的处置工作。
9 废弃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废血和血液污染物必须分类收集,交专人进行无害化处理。
标准化操作规程 输血科感染管理制度 SOPSX047. 04
景德镇市第一人民医院 第1页 共1页
SOPSX047.04 第1页 共1页
一、布局合理,应有清洁区、半清洁区和污染区。血液储存、 发放处应设在清洁区,血液检验和处置室设在污染区,办公区设在清洁区。
二、管理要求:
(一)进入输血科的血液及试剂必须有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颁发的许可证。使用合格的一次性检验用品,用后进行无害化处理。
(二)必须严格按卫生部颁布的《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规定的程序进行管理和操作。
(三)各区洁净度的要求:采集患者自体血、储存、发放血液应分室在Ⅰ类环境中进行,并配备有相应的隔离设施。
(四)保持环境清洁,每日清洁桌面、地面,被血液污染的台面应用高效消毒剂处理。
(五)储血冰箱应专用于储存血液及血液成分,定期清洁和消毒,防止污染。每月对冰箱的内壁进行生物学检测,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和霉菌。
(六)感染病人自体采集的血液应隔离储存,并设明显标志。
(七)工作人员上岗前应注射乙肝疫苗,定期检查乙型肝炎病毒
抗体水平。接触血液必须戴手套,脱手套洗手。一旦发生身体
污染或锐器损伤,应及时对应处理。
(八)废弃的一次性医疗用品、废血、和血液污染物必须分类收集,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输血科医院感染管理考核标准
考 核 内 容分
值得
分
人员管理(10分)
1、严格按照卫生部颁发的《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
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规定的程序进行管理和操作。 是□ 否□ 1
2、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定期开展临床科学、合理用血培训,有记录。是□ 否□ 2
3、 合理、科学的制定用血计划,不得浪费和滥用血液。 是□ 否□ 1
4、工作人员上岗前应注射乙肝疫苗,定期检查乙肝病毒抗体水平。 是□ 否□ 1
5、接触血液必须戴手套,脱手套后洗手。 是□ 否□ 2
6、一旦发生体表污染或锐器刺伤,应及时正确处理。 是□ 否□ 2
7、输血完毕,医护人员对有输血反应的应逐项填写患者输血反应
回报单,并返还输血科保存。输血科每月统计上报医务部。 是□ 否□ 1
血液及试剂管理(13分)
1、临床用血必须由省中心血站供给。不得使用原料血浆,除批准的
科研项目外,不得直接使用脐带血。 是□ 否□ 1
2、进入输血科的试剂必须有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
部门颁发的许可证。 是□ 否□ 1
3、输血科指定专人负责血液收领、发放工作,认真核查血袋包装。 是□ 否□
核查内容:血站名称及许可证号; 献血者姓名或条码、血型;血液 是□ 否□
品种;采血日期及时间;有效期及时间;血袋编号或条码;储存条件。
血液包装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和要求应拒领拒收。 是□ 否□ 3
4、认真做好合格血液入库登记,将不同品种、血型、规格和采血日期
(或有效期),分别存放于专用冷藏设施内储存。标识明确。 是□ 否□ 2
5、经办人要签名和签署入库时间。禁止接受不合格血液入库。 是□ 否□ 1
6、储血冰箱应专用于储存血液及血液成分,严禁存放其他物品。 是□ 否□ 2
7、临床科室应有专人持配血单领取临床用血。领血时认真核查,
不符合要求的拒绝领用。 是□ 否□ 1
8、输血科发血时,应认真检查领血单的填写项目,合格后发血。 是□ 否□ 2
输血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一、工作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规程及标准预防措施,加强个人防护。
二、限制区、半限制区、非限制区分区合理。
三、进入血库的血液及试剂必须有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颁发的许可证。
四、必须按照卫生部颁布的《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规定的程序进行管理和操作。
五、洗手设施设备符合要求,有干手设施,认真执行我院《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制度》,工作人员各种操作前后应及时洗手。
六、储血冰箱应专用于储存血液及成分血,定期清洁、消毒,防止污染。
七、每月对储血冰箱的内壁进行生物学监测,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和霉菌。
八、建立日常清洁、消毒制度,保持环境清洁,每天对各种物体表面及地面进行常 规消毒。地面湿式清扫每日两次,环境表面一旦发生体液、血液、排泄物、分泌物等污染时应立即实施污点清洁与消毒,防止扩散。
九、凡进行侵入性操作、吸痰等高度危险诊疗活动结束后,应立即实施环境清洁与消毒。
十、医疗废物的分类及管理,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执行。
相关文件: 《医疗机构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管理规范》.2016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2012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2009
《医院感染管理办法》.2006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2003
输血科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1.布局合理,应有清洁区、半清洁区和污染区。血液储存、发放处、成分室、采血室和输血治疗室设在清洁区;血液检验和处置室设在污染区;办公区为半清洁区。
2.工作区洁净度的要求:采集患者自体血、储存、发放血液应分室,在Ⅱ类环境中进行;血浆置换术应在Ⅱ类环境中进行,并配备相应的隔离措施。
3.保持环境清洁,每日清洁桌面、地面,被血液污染的台面应用高效消毒剂处理。
4.必须严格按国家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规定的程序进行操作和管理。
5.进入输血科的血制品及试剂必须有卫生部或国家医药局颁发的许可证。
6.储血冰箱应专用于储存血液及血液成分,定期清洁和消毒,防止污染。每月对冰箱的内壁进行生物学监测,不能检出致病性微生物为准。
7.对感染患者自体采集的血液应隔离储存,并设明显标志。
8.工作人员上岗前应注射乙肝疫苗,定期检查乙型肝炎病毒抗体水平。接触血液必须戴手套,脱手套后洗手。一旦发生体表污染或锐器刺伤,应及时处理,并向医院感染控制科报告。
9.严格掌握输血(血制品)适应证,节约用血,科学用血,减少血源性感染的机会。
10.废弃的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废血和血液污染物必须分类收集,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11.严格执行《采供血机构建设基本标准》、《采供血机构检查验收实施细则》。
感染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感染科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建设及责任制度
一、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成员:
院感组长:科主任,副组长:护士长,监控医师:张雪雷主治医师,监控护士:黄丽护师组成,在科主任领导下开展工作。
二、本科室感染管理小组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职责
1、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总体计划,结合本科室医院感染的特点,制定各项管理制度,并负责组织实施。
2、持续开展医院感染病例的监测,填写医院感染病例调查表。及时监控各类感染环节,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本科室医院感染发病率。
3、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及时送验病原学检查,查找感染源、感染途径,以控制感染的蔓延,做好感染病例的登记工作,并于24小时内填写“医院感染病例网报卡”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积极协助调查,并妥善诊治患者。
4、负责监督本科室医师合理用药和合理作用抗菌药物,严格掌握使用指征,适应症明确;分线分级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力争控制在50%以下。护士应根据各种抗菌药物的药理作用、配伍禁忌和配置要求,准确执行医嘱,观察病人用药后的反应,必要时向经治医师报告。
5、负责监督本科室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落实消毒隔离和标准预防各项措施。
6、按规定进行消毒灭菌效果和环境卫生监测,符合有关标准要求。
7、组织本科室人员积极参加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
8、保持病房整洁,做好病人、陪客、探视人员的管理。
三、本科室医务人员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职责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消毒隔离和标准预防等各项规章制度。
2、按照卫生部相关规定,做到正确、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3、掌握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持续进行住院病人医院感染监测,若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应及时送检病原学及药敏实验,积极救治患者并如实填报。
4、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立即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并协助调查;发现法定传染病,按的规定上报;并做好相应的消毒隔离工作。
5、正确进行各项技术操作,掌握自我防护知识,遵循手卫生管理规范。
输血科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一)布局合理,内部划分为清洁区、半清洁区和污染区。血液储存、发放处和血液治疗室等应设在清洁区,办公区设在半清洁区,实验室和处置室应设在污染区。
(二)进入输血科的血液及血液成分必须有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颁发的许可证,血液及血液成分应由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血站供应。
(三)必须严格按照卫生部颁布的《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规定的程序进行管理和操作。
(四)保持环境清洁,台面。地面、桌面每日清洁2次,被血液污染应及时用高效消毒剂处理。
(五)储血设备应专用于储存血液及血液成分,每周清洁消毒一次,每月对冰箱内壁进行生物学监测,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和霉菌。
(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采血时应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巾一带。
(七)工作人员上岗前应注射乙肝疫苗,并建立定期体检制度;工作中做好个人防护,接触血液必须戴手套,脱手套后应洗手。一旦发生体表污染或锐器刺伤,应及时处理。
(八)废弃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废血和血液污染物必须按照医疗废物进行处理。
1.科室布局合理,清洁区、半清洁区和污染区标识明显。血液储存室、发放处和输血治疗室设在清洁区,办公室设在半清洁区,血液检验和处置室设在污染区。2.清洁区必须每天三氧或紫外线密闭消毒30~60min,专人负责,有消毒记录。3.接受医院院感委员会的监督指导,积极配合定期抽样检查。清洁区达到Ⅱ类环境标准,空气细菌菌落数<200cfu/m3,物表菌落数<5cfu/m2,医务人员手指菌落数<5cfu/m2。随时保持环境清洁,每日清洁桌面、地面,被血液污染的台面用高效消毒剂及时处理。4.各个岗位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5.禁止自采自用血液,必须按规定从合法血站取血,确保用血安全。6.科学合理使用成分血,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7.做好输血前检查工作。8.使用的医疗器械必须是正规厂家的合格产品,达到有关标准。9.工作人员上岗时,应随时警惕血源性传染病的传播,作好自身防护,防止职业暴露。接触血液必须戴手套,脱手套后洗手,一旦发生体表污染或锐器刺伤,应及时按规定处理。10.储血冰箱内严禁存放其它物品,每周用消毒液清洁一次,每月对冰箱内空气进行生物学监测,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和霉菌,随时保持冰箱清洁卫生。11.废弃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废血和血液污染物等生物垃圾,必须分类收集,贴生物危害标记,进行无害化处理。一次性空针每天消毒清洗后如数交回供应室并签字,盛血试管每天送医院焚化炉毁型焚烧处理,血液洗涤水消毒后倒入下水道,进污水处理站处理后达标排放。12.各种消毒处理资料档案保存至少3年。
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年14卷第l期
输血科医院感染管理与控制
王云周春闫萍陈同庆李振兴 ・13・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054(2015)01—0013—02 【摘要】 目的:探讨输血科血液感染的预防对策,提高医疗质量安全。方法:从科室管理和个人安全防护两个方面制订 防控措施,控制输血科在医院感染方面的关键环节,减少输血感染性风险。结果:输血科达到严格遵守各项规 章制度,严格执行标准操作规程,规范管理医疗废物,工作人员卫生的依从性提高,医院感染的发生率降低。结 论:强化输血科对医院感染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健全管理制度,加强监督力度,可以有效预防与控制输血科医院 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输血科医院感染控制
输血科是医院向各临床科室救治重症患者提
供血液的重要部门。临床输血患者的血液标本为潜 在生物传染的重要因素【 l。工作人员在检验患者血
型、实施交叉配血试验和向临床供血的同时,不得 不长期面临各种经血液传播病原菌如:乙肝病毒、
丙肝病毒、艾滋病病毒及梅毒等感染的风险。虽然 中心血站提供的血液都经过了严格的检查,但由于 “窗口期”的存在,仍使得医务人员存在着被医源性
感染的危险陛 。输血科感染控制是医疗安全管理
体系的重要一环。我院输血科针对医院感染管理方
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采取了相应措施,取得 了很好的效果。
1 输血科医院感染管理的现状 1.1功能区域划分不够清晰 目前,卫生部要求三 甲医院必须成立独立的输血科。虽然我院输血科已
从检验科独立出来,但因房屋硬件设施等客观原 因,工作面积未能达到三甲医院的要求,布局不够 科学,工作流程设置不尽合理,污染区和半污染区
之间无缓冲,各功能区域划分不明显,易导致医源 性感染的发生。
1.2规章制度不健全虽然国家和医院层面有针 对输血科的关于院感方面的规章制度,但由于输血
科创建不久,尚未能形成详细完整的规章制度和操 作规程,控制医源性感染的设备和仪器缺乏,参加
输血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为贯彻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规范输血科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依据《医疗机 构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管理规范》(2016版)、《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2012版)等相 关行业标准,结合我院实际,修订本制度。
一工作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规程及标准预防措施,加强个人防护。
二、限制区、半限制区、非限制区分区合理。
三、进入血库的血液及试剂必须有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颁发的许可证。
四、必须按照卫生部颁布的《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规定的程序进行管理和操作。
五、洗手设施设备符合要求,有干手设施,认真执行我院《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制 度》,工作人员各种操作前后应及时洗手。
六、储血冰箱应专用于储存血液及成分血,定期清洁、消毒,防止污染。
七、每月对储血冰箱的内壁进行生物学监测,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和霉菌。
八、建立日常清洁、消毒制度,保持环境清洁,每天对各种物体表面及地面进行常规消毒。地面湿式清扫每日两次,环境表面一旦发生体液、血液、排泄物、分泌物等污染时应立即实施污点清洁与消毒,防止扩散。 九、凡进行侵入性操作、吸痰等高度危险诊疗活动结束后,应立即实施环境清洁与消毒。
十、医疗废物的分类及管理,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执行。
相关文件:
1.《医疗机构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管理规范》.2016
2.《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2012
3.《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2009
4.《医院感染管理办法》.2006
5.《医疗废物管理条例》.2003
Xxx医院
文档序号:XXYY-ZWK-001
文档编号:ZWK-20XX-001
XXX医院
输血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编制科室: 知丁
日期: 年 月 日
Xxx医院
输血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一、工作人员的感染管理
1、非血库人员,未经许可不得进入工作区。
2、工作人员着装整洁,进入血库之前及离开时必须洗手。
3、工作人员手部有伤口时,必须戴手套处理标本。
4、工作人员上岗前应注射乙肝疫苗,定期检查乙肝病毒抗体水平。
5、接触血液必须戴手套,脱手套后洗手,一旦发生体表污染或锐器刺伤,应及时处理。
二、血库的感染管理
1、布局:设清洁区(储血室、发放处、成份室、采血室、治疗室),半污染区(办公室)和污染区(检验处置室)。
2、管理要求
(1)进入输血科的血液及试剂必须有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颁发的许可证。
(2)必须严格按卫生部颁布的《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规定的程序进行管理和操作。
(3)工作人员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采血必须使用一次性注射器。
(4)保持环境清洁,每日清洁桌面、地面,被血液污染的台面应用高效消毒剂处理。 Xxx医院
(5)储血冰箱应专用储存血液及血液成份,定期清洁和消毒,防止污染。定期对冰箱的内壁进行生物学监测,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和霉菌。并登记测试冰箱内的温度,每日一次。
(6)所有冷藏及冷冻设备都不可放置私人物品。
(7)血液在送出之前,必须检视确实未受细菌污染,所有血液或血液成份受到污染时要全部废弃。
(8)任何怀疑输血造成的菌血症,必须保留血液做细菌培养而注射器及管道接头亦要做细菌培养。
(9)不论输血后是否有发生输血反应者,所有血卡必须由检验科工作人员收回后,反馈给中心血站,血卡与输血袋一起收回,统一处理。
(10)废弃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废血和血液污染物必须放入医疗
输血科(血库)感染管理制度
1.科室布局合理,清洁区、半清洁区和污染区标识明显。血液储存室、发放处和输血治疗室设在清洁区,办公室设在半清洁区,血液检验和处置室设在污染区。
2.清洁区必须每天三氧或紫外线密闭消毒30~60min,专人负责,有消毒记录。
3.接受医院“院感”委员会的监督指导,积极配合定期抽样检查。清洁区达到Ⅱ类环境标准,空气细菌菌落数<200cfu/m3,物表菌落数<5cfu/m2,医务人员手指菌落数<5cfu/m2。随时保持环境清洁,每日清洁桌面、地面,被血液污染的台面用高效消毒剂及时处理。
4.各个岗位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5.禁止自采自用血液,必须按规定从合法血站取血,确保用血安全。
6.科学合理使用成分血,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
7.做好输血前检查工作。
8.使用的医疗器械必须是正规厂家的合格产品,达到有关标准。
9.工作人员上岗时,应随时警惕血源性传染病的传播,作好自身防护,防止职业暴露。接触血液必须戴手套,脱手套后洗手,一旦发生体表污染或锐器刺伤,应及时按规定处理。
10.储血冰箱内严禁存放其它物品,每周用消毒液清洁一次,每月对冰箱内空气进行生物学监测,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和霉菌,随时保持冰箱清洁卫生。
11.废弃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废血和血液污染物等生物垃圾,必须分类收集,贴生物危害标记,进行无害化处理。一次性空针每天消毒清洗后如数交回供应室并签字,盛血试管每天送医院焚化炉毁型焚烧处理,血液洗涤水消毒后倒入下水道,进污水处理站处理后达标排放。
12.各种消毒处理资料档案保存至少3年。
输血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1.目的:规范输血相关操作,保障临床用血安全。
2.范围:适用于输血科。
3.定义:无。
4.权责
4.1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制定管理制度。
4.2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负责监督制度落实。
4.3科室主任负责制度的执行。
5.作业内容
5.1布局合理,内部划分为清洁区、半清洁区和污染区。
5.2输血科人员必须接受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培训。
5.3血液及血液成分由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血站供应。
5.4严格按卫生部颁布的《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规定的程序进行管理和操作。
5.5保持环境清洁,台面、地面、桌面每日用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清洁,被血体液污染时及时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
5.6储血冰箱专用于储存血液及血液成分,每周清洁消毒1次,每季度对储血冰箱进行生物学检测,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和霉菌。
5.7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采血时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巾一带"。
5.8工作中做好个人防护,接触血液戴手套。一旦发生职业暴露,及时处理、按规定上报。
5.9血样标本在血液发放后保留在20~60℃的冰箱里,7天后按医疗废物处理,回收血袋按时间做好登记。
输血科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1.医务人员上班时应衣帽整洁,必须严格按卫生部颁布的《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规定的程序进行管理和操作。
2.布局合理,应有清洁区、半清洁区和污染区,标识明确清楚,设有流动水洗手设施及配备手消毒液,医务人员下班或者从污染区进入清洁区均要洗手,严格执行手卫生。
3.保持环境清洁,每日清洁桌面、地面,被血液污染的台面应用高效消毒剂处理,拖洗工具使用后应先消毒、洗净、再晾干。不同区域应分别设置专用拖布,标记明确,分开清洗,悬挂晾干,定期消毒。
4.储血冰箱应专用于储存血液及血液成份,定期清洁和消毒,防止污染。持续监测冰箱温度,每四小时核查并登记温度。每月对冰箱的内壁进行生物学监测,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和霉菌。
5.废弃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废血和血液污染物必须分类收集,进行无害化处理,并且有交接登记。
6.每天对血液检验和处置室的污染区进行紫外灯消毒,消毒时间不少于1小时。
输血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输血科医院的感染管理工作,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保护患者和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管理制度适用于输血科医院的所有相关人员,包括医生、护士、技术人员等。
第三条输血科医院感染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科学管理、可持续发展。
第四条输血科医院应建立感染管理委员会,由负责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相关部门代表组成,负责制定感染管理规范、推进感染管理工作、监督感染管理执行情况。
第二章感染监测与报告
第六条输血科医院应建立感染监测和报告制度,对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感染进行监测和报告。
第七条输血科医院感染监测应包括手术感染、院内感染、生殖道感染、呼吸道感染等各种类型的感染。
第八条输血科医院感染监测应包括以下指标:感染发病率、感染死亡率、感染耐药菌感染率等。
第九条输血科医院应建立感染事件报告制度,对感染事件及时报告并调查分析原因,采取相应措施。 第十条输血科医院感染事件报告应包括感染类型、感染发生时间、感染原因、患者基本情况等相关信息。
第三章感染预防与控制
第十一条输血科医院应加强职业暴露防护工作,对可能感染的职工提供相关防护用品和培训。
第十二条输血科医院应建立感染预防控制标准操作程序,并进行定期培训和宣传。
第十三条输血科医院应加强手卫生管理,规范员工的手部卫生操作、手消毒和手套佩戴。
第十四条输血科医院应做好消毒灭菌工作,确保医疗器械和设备的消毒灭菌合格。
第十五条输血科医院应建立感染隔离措施,对感染风险大的患者进行隔离治疗。
第四章医务人员感染管理
第十六条输血科医院应建立医务人员感染管理制度,做好医务人员的健康检查和感染控制。
第十七条输血科医院应做好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预防和管理工作,对受暴露的医务人员进行及时处理。
第十八条输血科医院应定期开展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健康检查,确保医务人员的健康状况。 第十九条输血科医院应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培训,提高他们对感染防控的意识和能力。
第五章感染应急管理
第二十条输血科医院应建立感染应急管理制度,定期进行演练和评估。
第二十一条输血科医院应做好感染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包括病房隔离、患者迁移和设备消毒等。
第六章质量控制
第二十二条输血科医院应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对感染管理工作进行评估和改进。
第二十三条输血科医院应制定感染管理指南,明确各项管理措施和要求。
第二十四条输血科医院应定期进行内外部质量评审,为感染管理提供参考和改进方向。
第七章附则
第二十五条输血科医院应加强感染管理的组织领导,确保感染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二十六条输血科医院应做好感染管理相关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
第二十七条输血科医院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和宣教,帮助患者了解感染防控知识和技能。 第二十八条输血科医院应积极开展感染管理的科研工作,提高感染管理的水平。
第二十九条输血科医院应不断改进感染管理制度,提高预防和控制感染的能力。
第三十条本管理制度经输血科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审定后施行,同时废止过去的有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