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二: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导学案)
- 格式:docx
- 大小:1.17 MB
- 文档页数:6
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统编本教材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第四单元“村落、集镇与居住环境”第11课,包含了“城市化的演进”“居住条件的改善”“基础设施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四个子目。
主要说明了近代以来城市化的过程、城市化的进步意义。
另一方面,也直述了城市化带来的环境污染、交通拥堵、贫富矛盾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本课的要求是:了解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及问题。
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辩证地分析城市化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积极思考问题的解决之道,从而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活理念。
二、学情分析本课内容在初中教材和《中外历史纲要》虽有所涉及,但课文的时间跨度较大,知识体系庞杂。
高中生基于本单元第10课和《中外历史纲要·下》的学习,对城市的发展及意义有了一定的了解;而通过两本必修教材的学习,史料分析、历史解释、时空定位等能力有了一定提升。
但受限于生活经验和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对问题的理性认识还有待加强。
三、教学目标总体目标:了解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及问题。
1.借助相关材料,站在历史解释的角度引导学生理解城市化的概念,理清工业革命与城市化的关系。
2.依据教材,以时间轴的形式梳理世界(英)和中国城市化的不同进程,观察时间轴,通过对比指出中英城市化进程的特点,结合图片、文字史料分析其呈现独特特点的原因,深刻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环境。
3. 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能力辩证地分析城市化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生活理念。
四、重点难点重点:近代城市化演进的原因及影响难点:城市化的成因及影响。
五、课时安排 1课时六、教学方法课堂讨论;合作探究;情境创设;史料研习;问题引导。
七、教学过程【情景导入】教师讲述:教师原始人和现代城市之间的牵连导入本节课。
教师讲述:人类从狩猎,采摘到农业定居大概花了三四百万年的岁月;人类从村落到城市大约花了近一万年的时光;人类从古代城市发展到近代城市大约花了近五千年的时间;近代以来的城市又是什么样的发展速度呢?城市化又会给社会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入到本课的学习。
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教学设计一、教学理念《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指出:“历史课程的设计,既要注意与思想政治、语文、艺术、地理、信息技术等课程的关联,又要有助于学生对其他课程的学习,力图使其与相关课程发挥整体作用,共同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
” (P11)历史解释学业质量水平2的描述为:“能够分析有关的历史结论;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能够在叙述历史时把握历史发展的各种联系,如古今联系、中外联系等,并将历史知识与其他相关学科如地理、语文、艺术等知识加以联系……”(P42)本课之主题“城市化”也是一个地理学科的核心概念,是进行跨学科教学的绝佳课例,但历史课必须立足学科本色,与地理课有所区别。
二、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为普通高中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二第四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第11课。
从单元的立意来看,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及各地民居的差异和特征,了解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了解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及问题。
教材编排以时序发展为轴,前后叙述了人类的居住形式和环境的演变,第11课反映近代以来伴随工业革命后集中出现的城市化现象以及随之带来的变化。
本课教材编排分为四个子目,分别是“城市化的演进”、“居住条件的改善”、“基础设施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城市化是工业革命以来经济迅速腾飞,人、财、物不断积聚的结果。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城市化成为社会近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标志。
城市化给居民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但也出现了无法避免的城市病问题,提示人们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本课的教学内容都是生活层面的,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具体教学时,教师尽量基于学生的现实生活来组织教学。
鉴于这块内容在高一地理课上已经学过,为避免重复,教师尽量选择近代以来至改革开放之前的城市化的图片、文字、视频等,以增加本课的历史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一、选择题1. 曾有西方学者指出:“……工业革命则使城市主宰世界。
”下列叙述能为此提供佐证的是( )A.城市先于工业诞生于世B.城市化是工业革命条件之一C.工业化加速城市化发展D.城市化是工业革命的直接产物【答案】C【解析】材料信息“工业革命则使城市主宰世界”说明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由此可知,工业化加速城市化发展能为此提供佐证,故C项正确;城市先于工业诞生于世、城市化是工业革命条件之一不符合材料信息,A、B两项错误;城市化是工业革命的间接产物,D项错误。
2.1760年,英国5万—10万人的城市只有1个,1851年达到13个。
1851年,英国的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城市人口总和已经超过农村人口,城市人口比重达到50.2%。
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农业快速发展解放了农村生产力B.圈地运动使农村人口急剧减少C.工业革命加快英国的城市化进程D.交通运输的发展加快人口流动【答案】C【解析】根据“1760年”“1851年”可以看出材料反映的是英国工业革命时期。
由“1760年,英国5万—10万人的城市只有1个,1851年达到13个。
1851年,英国的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城市人口总和已经超过农村人口,城市人口比重达到50.2%”并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人口结构,促进了许多新兴城市的产生,加快了城市化进程,故C项正确。
3.1858年是伦敦泰晤士河的“奇臭年”,就连河边议会大厦的窗上也不得不挂起一条条浸过消毒药水的被单,原本清澈宜人的“母亲河”变成了奇臭无比的污水河。
材料反映了工业革命( )A.带来环境污染问题B.城市化进程加快C.大大提高了生产力D.产业结构的调整【答案】A【解析】材料“河边议会大厦的窗上也不得不挂起一条条浸过消毒药水的被单,原本清澈宜人的‘母亲河’变成了奇臭无比的污水河”说明工业革命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故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城市化进程,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生产力的提高,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产业结构的调整,D项错误。
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目标与素养1.城市化的演进通过学习工业革命以来城市化的发展、二战以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中国近现代城市化的发展,认识从乡村社会到城市社会的转变,培养时空观念的素养。
2.居住条件的改善通过了解城市化带来的住房条件、社会服务、社区机构的变化,认识城市化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培养时空观念的素养。
3.基础设施的发展(1)通过了解城市基础设施的变化,认识城市基础设施的变化强化了城市的功能,便利了人们的生活,培养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的素养。
(2)通过了解中国城市基础设施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认识改革开放给中国城市带来的变化,培养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的素养。
4. 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通过分析城市化进程中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社会矛盾,认识城市化发展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情境与问题1. 通过工业革命后城市化发展的图片和资料,认识工业革命对城市化的影响。
2. 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化的发展资料和文献,认识在新科技革命影响下城市化的新特点。
3. 通过中国古代和近代城市化发展的资料、文献、图片、数据等,认识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
4. 通过现代家庭生活设施和社区建设的交流,知道城市化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5.通过工业革命带来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阶层变化的问题,全面认识城市化带来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史料研读法、讲授法、成果展示法,认识城市化的演进。
2. 通过史料交流法、小组合作法、讲授法,认识居住条件的改善。
3.通过史料交流法、专题汇报法、小组合作法,认识公共设施的完备。
4.通过专题研讨法、史料分析法、小组交流法,认识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重点1. 中外城市化的演进。
2.城市化带来的人民生活环境和条件的变化。
3.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难点1.中国古代的城市化进程。
2. 近代城市化带来的社会问题。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1978-1985年,是中国城镇化启动阶段。
第四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本课是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四单元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本课通过四个子目(城市化的演进、居住条件的改善、基础设施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讲述了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的概况。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理解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的重大意义和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通过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认识城市化带给人们居住条件的完善和便利,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分析近代以来城市化的进程的特点,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城市化的利与弊,感悟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培养家国情怀。
1.重点: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及问题2.难点:近代以来城市化的进程的原因与特点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提出问题请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课堂导入】通过相关图片,导入本课学习。
请同学们观察图片,这是美国摩尔购物中心。
大家思考一下,这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对!城市服务设施的进步。
那么,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是如何演进的?又有哪些意义和问题?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讲授新课】城市化的演进问题情境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以来城市化的演进概况如何?在世界和中国分别有何表现?学习探索1.概况(1)路径:工业革命以来,工业生产逐渐向城市集中,乡村人口向城市转移。
(2)作用:一方面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所需的劳动力与消费市场,另一方面对城市的设施与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四单元村落与居住环境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及问题。
【重点难点】学习重点: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和问题。
学习难点:城市化的成因和影响。
【学习目标】1.通过史料分析,分析城市化推进的过程及原因,理解城市化的推进在改善人们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同时也引发一系列环境、社会问题以及应对等,(素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2.结合工业革命以来城市化发展的史料,掌握城市化发展态势。
通过分析归纳、课堂讨论,培养辩证、全面看问题的能力,形成对城市全面的认识。
(素养:史料实证、唯物史观)3.结合生活实际和社会现状,正确理解城市化的利弊,理性分析城市化所面临的问题,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素养:家国情怀)【名词解释】城市化:城市化又称城镇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聚集,乡村地区向城市地区转变的过程。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和必然结果。
其主要表现是: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生活方式逐渐取代农村生活方式。
【时空定位】【问题引领】一、阅读教材第一子目城市化的演进,回答以下问题。
1.近代城市化的“驱动器”是什么?它是如何推动城市化进程的?“驱动器”: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以来,工业生产逐渐向城市集中,越来越多的人从乡村走向城市。
乡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一方面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所需的劳动力和消费市场,另一方面,对城市的设施与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为什么说:“城市化成为衡量国家向大华水平的重要标志”?(1)1851年,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之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加快了城市化步伐。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加快。
(3)据统计,2007年世界城镇人口已经达到了总人口的50.14%。
3.近代中国城市化产生的原因有哪些?(1)列强侵略下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2)近代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推动;(3)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商品经济活跃;(4)通商口岸的开放。
4、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市化进入新阶段。
请用史实来说明。
1949年到1960年,中国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由10.6%提高到19.7%。
1978年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
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迅猛发展。
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超过总人口的一半。
二.阅读教材第二子目居住条件的改善,回答以下问题。
1.归纳总结城市化带来居住条件的哪些变化?建筑技术革新--城市的发展使得居民的居住条件得到改善。
(1)19世纪50年代:美国、电梯;(2)19世纪70年代:比利时、钢筋混凝土(3)20世纪以来:集中供暖和制冷、私人卫生间等。
2.归纳总结城市化带来生活环境的哪些改善?城市为人们提供了更便捷、丰富的生活服务。
(1)社区功能的发展;商场、超市、购物中心的功能增强;(2)娱乐休闲场所、体育中心、官员、广场等设施最多。
(3)城市绿化面积越来越大;(4)居民的文化娱乐生活更加多样.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影剧院等越来越多。
三.阅读教材第三子目基础设施的发展,回答以下问题。
1.归纳城市化促进西方城市基础设施的怎样发展?(1)水网:钢铁管道用于水网建设,自来水与排水系统逐渐普及到百姓家中;(2)照明:煤气灯、电灯的出现,为居民提供照明,创造新的城市夜生活方式;(3)通讯:电报、电话逐渐普及,便利人们的通信联系;(4)交通:由火车、汽车和地铁组成的城市公共交通网初具规模2.城市化对中国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有何促进?(1)近代:中国近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集中在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尤其是通商口岸。
1864年,上海煤气公司成立。
此后,自来水、电力、公路、电报、电话等事业逐渐发展,但是,当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依然有限,且很不平衡。
(2)现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飞速发展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进。
自来水、天然气等通到家家户户,污水、垃圾处理设施逐步标准化和环保化。
城市道路四通八达,人们可以乘坐公共汽车、电车、地铁等多种交通工具出行。
3.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人们社会生活有哪些意义?(教材P63中的【思考点】)(1)城市管网建设为居民生活提供方便(2)照明设备的改善创造新的生活方式(3)现代通信设备的普及促进信息交流(4)现代交通工具的出现便利人们的出行(5)生活设施的改善改变人们的居住环境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四、阅读教材第四子目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回答以下问题。
1.城市化进程中产生了哪些问题?(1)环境污染。
工厂烟尘、生活污水、汽车尾气、噪声污染等。
(2)城市环境的恶化。
住房、生活设施、水源等。
导致贫富分化。
(3)交通拥堵成,为城市的普遍问题。
(4)发展中国家存在严重的城市问题。
环境污染、交通拥堵、贫富矛盾等问题。
与此同时,犯罪率上升、失业者增加等社会问题日益突出。
2.你怎样看待城市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教材P64中的【思考点】)城市化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近代以来的城市化与工业革命密切相关,近代的城市是工业经济发展的产物。
伴随着工业经济发展,人口从乡村大量流向城市,城市规模越来越大,设施不断完善,城市化得到不断发展。
城市化的发展改变了人口的结构、社会结构和人类的生活方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而城市化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贫富分化等问题,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中出现的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
3.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城市治理的新思路。
(1)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分散大城市职能,建设兴趣和卫星城,努力推进郊区城市化,以缓解城市中心区的压力。
(2)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对城市的管理。
(3)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
一方面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另一方面使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良性循环关系。
【深入探究】探究一:英国城市化的兴起的原因材料1 16—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表很少而且简单的工业,人口稀疏而且多半是衣业人口。
现在它和其他任何国家都不一样了:有居民达250万人的首都,有巨大的工厂城市,有向全世界供给产品而且几乎全部都是用极复杂的机器生产的工业,有勤劳智慧的稠密的人口,这些人口有三分之二从事工业。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材料3:大工厂,特别是从蒸汽机开始替代水力发动机的时候起,越来越多地开设在那里。
据一个同时代的人说,在1786年,人们仅看到一个烟囱,即阿克赖特纱厂的烟囱矗立在屋上,十五年后,曼彻斯特约有五十个纱厂,大多数都拥有蒸汽机。
那些赶忙建筑起来的、太小而不够人口居住的工人棚屋绵延在纱厂的周图,几乎把旧城围绕起来……设有商店的中心区域已经美化了。
——保尔·芒图著,扬人根等译《十八世纪产业革命一英国近代大工业初期的概况》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英国城市化的兴起的原因?圈地运动的推行;工业革命的开展;经济结构的变动;生活观念的改变;城市生活的吸引。
探究二:近代中国城市化的原因材料1: 中国城市告别传统城市形态走向近代是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的。
与西方资本主义诸国通过提高农业生产力、工业革命和日益增长的商业化等内力作用实行近代城市化和城市近代化不同,中国的城市近代化发轫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一批有别于传统封建市镇的近代城市首先在通商口岸崛起。
……这些通商城市以贸易为中介,并通过强行建立租界等手段,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新的技术、城市建设与管理、文化样式及价值观念移植嫁接到传统城市之中,从而使这些城市走出乡村社会及文化的包围而开始了艰难的近代之旅。
材料2:在此期间,城镇人口由1843年的2072万人,至1894年增至2351万人,从占总人口的5.1%上升至6%。
至1949年增至5766万人,从占总人口的5.1%上升至10.6%……从五口通商始,至甲午战争前,全国通商口岸34个。
这些口岸一直是被迫开放的……中国各地工厂有外资工厂、官办和商办工厂、民族资本主义工厂三大类。
材料3:时至今日,农村破产日益剧烈,农民痛苦日益深刻,……农民莫不纷纷离村,徙居城市。
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近代中国城市化的原因?原因:(1)列强侵略下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2)近代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推动;(3)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商品经济活跃;(4)通商口岸的开放。
探究三:近代中国城市化的特点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近代中国城市化的特点?特点:(1)起步晚,发展缓慢;(2)具有半殖民地特征;(3)受西方工业文明影响大;(4)空间布局不均衡: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长江流域和平津等地。
探究四:城市化改善了人们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阅读材料(教材P65,材料略)。
问题:阅读材料(教材P65,材料略),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城市化从哪些方面改善了人们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
道路交通设施的发展方便了人们的出行,改变了城市的面貌。
通讯设备的改善密切了人们的交流和信息传播。
建筑技术和生活设施的改善,改变了人们的居住环境。
社区功能的完善及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为居住在城市的人们提供了便利。
城市 状况 上海、天津、汉口、太原 因开埠,建立租界,开办工厂、银行和商店而扩大 石家庄、郑州、衡阳 随铁路、水路和公路的兴建和畅通而新兴或发展 抚顺、唐山、大冶 因煤、铜和铁等矿产资源的开采而兴起北京(平)、西安、洛阳 历史悠久,格局变化不大探究五:现代城市公民应具备的意识城市日益成为一种综合性的共同体,人们也日益需要形成、学习、遵守城市规则,承担更多的城市义务。
高密度、快节奏、高流动,是当代城市社会的重要特点。
这就必然要求人们树立与现代城市的密度、节奏、速度等相适应的共同性思维与行为规范。
——陈忠《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问题:结合材料与生活体验,谈谈现代城市公民应具备哪些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法治意识、规则意识、公德意识、参与意识等。
【教材知识体系】【我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