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城市化导学案-2版
- 格式:doc
- 大小:2.22 MB
- 文档页数:12
2.3 城市化学习目标:1.理解城市化的含义、标志、动力。
2.运用资料,概括不同地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3.运用资料,说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措施。
重点:1.理解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及特点。
2.分析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措施。
难点:分析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措施。
【导】(3分钟)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推进,城市的人口、用地、数量都发生了哪些变化?【思】(11分钟)阅读教材P31~P38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一、什么是城市化1.概念人口向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城乡人口迁移的根本原因是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
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在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的不同时间,推力和拉力的具体内容可能不同,相互作用的结果也不一样。
3.标志用来表示,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意义(1)带来聚落形态的变化。
(2)带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的变化。
(3)是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进步的表现,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逆城市化不是城市的衰败,而是城市化扩展的一种新形式,它是建立在城乡差别近于消失、形成一体化的基础上,乡村、小城镇的基础设施的完善,加上优越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久在城市中面对浑浊空气、噪声的大城市居民到乡村城镇暂住、定居的现象。
微讨论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越高吗?提示 (1)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越高,只能说是一般规律,但不能说是绝对规律。
(2)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就不遵循这种规律。
(3)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了本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水平,南美洲这种状况最为突出。
另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则表现为城市化进程显著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如印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等国。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表现⎩⎪⎨⎪⎧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废渣影响城市土地质量出现城市“热岛”现象影响日照、风速和风向2.城市化对城市环境的改变城市化 对城市环境的改变合理的 城市化 可改善环境,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 过快的 城市化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甚至出现 问题3.生态城市化(1)目的⎩⎪⎨⎪⎧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统一起来保护自然环境并不断开拓城市自然景观(2)目标⎩⎪⎨⎪⎧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自主诊断](1)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表现在生产活动方式的转变。
2.3 城市化【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习目标】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哪些主要因素推动城市化发展。
2.概述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3.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4.解释城市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不合理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措施。
【我的预习】阅读教材P31图2。
16理解什么是城市化以及城市化的主要表现和重要标志?【我的疑惑】【典型案例1】(2014·北京东城区联考)下图示意我国某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三个阶段。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直接表现出来的城市化的主要标志是()A.城市人口数量增大B.城市用地规模扩大C.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变大D.城市交通网日益完善2.从Ⅱ阶段到Ⅲ阶段,该城市生产企业大部分由城区迁移到郊区,原因有()①城区用地紧张,地价上涨②城区交通拥堵③城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④郊区基础设施日益完善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迁移案例1】阅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材料一2013年8月11日,石家庄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五大产业园区”和“四个新市镇”城镇化建设的意见(试行)》。
《意见》明确,按照主城区标准,推进新市镇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城区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新市镇聚集;放宽城镇户籍限制,村民可自愿转城镇户口等。
材料二下图为石家庄周边区域城市分布示意图.(1)描述图中城市的分布特征并说明原因。
(2)简述促进石家庄市城市等级提升的最主要因素,并说明理由。
【典型案例2】(2012·福建文综)下图中四条折线示意中国、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及其变化趋势.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代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折线是()A.甲B.乙C.丙D.丁2.2000年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提高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A.促进区域经济发展B.工业产值的比重持续增大C.城市环境趋于恶化D.城市中心区人口不断增多【迁移案例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2012年8月24日,中国社科院举行《2012中国城市发展研究报告》发布会.报告中指出,2011年中国城市化率为51。
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理解城市化的观点、主要标记,认识哪些主要因素推动城市化发展。
2.运用有关资料,归纳城市化的过程和特色,并解说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导学过程】一、什么是城市化1.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
2.城市化标记(读图 2.16 思虑 : 对照 1985 年和 2000 年长三角地域城市散布,城市发展有哪些变化?哪些是新增城市?哪些城市升级了?)【归纳总结】城市化标记: (1) ( 最主要的标记 ) 。
(2) 城市人口增添。
(3)3.城市化的发展动力(读图 2.17 思虑:从人口迁徙看城市化发展的推力和拉力有哪些?)4.城市化的意义(读 P32 课文内容,回答城市化的意义)二、世界城市化的进度1. 世界城市化进度(阅读教材33 页图)城市化阶段城市化特色发展趋向常有的问题和早期阶段城市化水平低(30%以城市化发展迟缓城市各功能用地混淆部署,功能划分异不明确下),发展迟缓中期阶段城市化推动很快( 30 %一出现郊区城市化劳动力节余,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住宅紧张等70%)水平高( 70 %以上),城后期阶段市人口比重增添趋缓甚至出现逆城市化城市中心失业率增高、犯法率高升,市中心空洞化,阻滞2.世界城市化的地域差异城市化阶段城市化特色原由发后期阶段① 起步早① 工业化早达② 城市化水平高② 新技术提升农业生产率,使大批乡村人口转为城市国人口家③ 城市化发展迟缓甚至阻滞,出现逆③ 城市环境恶化,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升;乡村小城市化现象城镇基础设备日趋完美(逆城市化的原由)发中期阶段① 起步晚,发展快① 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人口快速增添展② 城市化水平低② 乡村人口基数大,增添快中③ 城市发展不合理,少量大城市膨胀,③ 城市经济崎形发展,人口增添过快,乡村劳动力过国中小城市发展迟缓剩家【特别提示】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衰败,而是城市化发展到必定程度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它是成立在城乡差异近于消逝、形成一体化基础上的。
第二章城镇和乡村第三节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第一课时)以深圳为例班级:小组:姓名:【课标要求】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与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学习目标】1.结合区域资料,理解城镇化的含义和标志。
2.通过案例和资料,综合分析比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的特点和差异。
3.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发现、思考城市中新市民的来源、城市的发展与变化,感受青龙县城城镇化的过程。
【认知内化】材料1:1979年3月5日设市以前,深圳叫做宝安县,总人口约30万,是一个以基塘农业为特色的农业县,经济发展水平低下,人民生活穷困。
材料2:2022年,深圳市常住人口达1768.16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387.68亿元,已成为中国超大城市和国际化城市。
(来自于深圳市统计局网站)材料3:深圳街区发展变化图1.什么是城镇化?2.城镇化的标志有哪些?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什么?【活动探究】活动探究一:城镇化的动力机制材料1:深圳市地区生产业结构的变化(右图)材料2:2022年12月,深汕特别合作区在赤石镇新里村实现了水稻从育秧、插秧到收割的全过程机械化,这大大提高了当地粮食生产效率,进一步提升了农产品品质,节约了农业种植成本,科学推进农药、肥力减量化亦取得成效,深汕农业现代化探索示范迈出极具意义的一步。
根据上述材料探讨:1.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城镇化水平与工业化程度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什么关系?活动探究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以中国为例)材料1:深圳的城镇化过程是中国城镇化过程的一个缩影,我国的城镇化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很快,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入了持续稳定的快速发展阶段。
右图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城镇化率数据。
3.结合材料并利用1978年以来中国城镇化进程曲线图,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的特点。
材料2:目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水平较高,已超过60%,形成了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一批城市群;但是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还不到50%。
第三节城市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推动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3、解释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不合理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1、读图分析讨论法。
2、案例教学法。
3、自主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学生能用全面的、辨证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城市化过程中积极的一面及出现的问题。
2、通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对比分析,学生认识到发展中国家有待于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从中找到一条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道路。
四、教学重点:
1、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及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2、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五、教学难点: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六、教学方法:资料分析、案例探究与问题式讨论
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城市化
1、城市化的定义
2、城市化的标志
3.、读图2.17,思考什么是拉力?一般来说拉力因素有哪些?什么是推力?一般来说推力因素又有哪些呢?
4、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标
5、城市化的意义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差异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
3、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途径
4、结合图2.26分析下列问题
(1)、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说说过快的城市化带来的压力(2)、试提出缓解这些压力的措施。
3节《城市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内涵、主要标志和发展的动力。
2、运用有关资料,分析概括城市化过程的不同阶段和各阶段的特点。
3、理解城市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举例说明不合理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4、能够针对问题,提出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不良影响的途径和措施。
重难点
1、运用有关资料,分析概括城市化过程的不同阶段和各阶段的特点。
2、能够针对问题,提出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不良影响的途径和措施。
课前预习案
一、什么是城市化
1、概念:人口向集聚和不断扩大、变为城镇的过程。
2、城市化的标志:
①;
②;
③。
注意: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的指标是。
3、意义:不仅带来的变化,还带来了、、等的巨大变化。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表现: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曲线。
2、世界城市化进程阶段的特点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使地理环境要素发生变化(根据课本P36概括)
(1)生物:
(2)水:、和运动发生变化
(3)土地:废渣影响城市土地
(4)大气:城市等要素变化,出现城市“”现象,密集的建筑群影响了。
2、城市环境问题
①自然环境问题:环境(大气、水、噪声、固体废弃物污染),面积小。
②社会环境问题: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
3、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
(1)措施
①要发展建筑和交通,
②减少各类活动对;
使景观与保持,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2)目的:降低城市化对的影响,使人工环境与协调统一起来,保护自然环境并不断开拓城市自然景观。
必修二《2.3城市化》学案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优化方案P33基础梳理完成优化方案P34探究一、P35探究二1、城市化的标志是有哪些?最重要的标志是什么?2、城市化的动力有哪些?3、城市化的意义有哪些?特别提醒: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区别(1 )城市化:一般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是城市化的不同表现阶段。
(2)郊区城市化:“二战”以后,若干发达国家人口的主要流向是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或外围地带,这就是郊区城市化。
(3)逆城市化: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大城市不仅中心市区人口继续外迁,郊区人口也向外迁移,整个大都市区出现人口负增长,人们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将这一过程称为逆城市化。
(4)再城市化:美国东北部一些城市在20世纪80年代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积极开发市中心衰落区,吸引了年轻的专业人员回城居住,出现了所谓的再城市化。
第二课时完成优化方案P34探究三城市是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地区,城市的不合理发展往往会引起一系列的城市化问题,具体如下表所示:2.城市热岛效应(The Urban Heat Island Effect) 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 的现象。
在近 地面温度图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则是一个高温区,就象突出海面的 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高温的 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
城市热岛效应使城市年平均气温比郊区高出1° C,甚至更多。
夏季,城市局部地区的气温有时甚至比郊区高出6°C 以上。
此外,城市密集高大的 建筑物阻碍气流通行,使城市风速减小。
由于城市热岛效应,城市与郊区形成了一个昼夜相同的热力环流。
城市滅热岛效应”的应用:一方面要将污染严重 的工业企业布局在城市热岛环流的下沉距离之外,避 免这些工厂排出的污染物从近地面流向城市*另一方 面■应将卫星.城建设在城市热岛环流之外舟以避免相互污染。
2.2.3 城市化 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标志及世界城市化进程。
2.理解不同国家城市化的时间差异和地区差异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能够根据有关材料,分析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环境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二、知识网络 三、知识梳理(一)什么是城市化1、含义:人口向城镇集聚和 不断扩大、乡村变为 的过程。
2、城市化的标志3、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从人口迁移来看,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来源于推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和拉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
4、城市化水平:可以用 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5、意义(1)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
(2)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
(3)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进步的表现。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一般表现: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 形曲线。
13.地区差异(1)大部分发达国家:处于城市化的C( )阶段。
(2)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处于城市化的A 或B 阶段。
4、城市化进程的时间差异5、郊区、逆、再城市化的原因与特点。
四、过关检测右图是城市房地产业的发展规律示意图。
1.城市化速度最快和城市发展水平最高的阶段分别是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2.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在郊区建设公租房和经济适用房,考虑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 .交通条件 B .商业布局 C .土地价格 D .环境质量 3.下图为我国某地城市化规划图,为避免城市规模的盲目扩大,按照规划,该城市2050年城市化水平计划控制在A .30%左右B .55%左右C .75%左右D .80%左右右图是2015年土地城市化质量的差异图,城市用地人口密度等于城市人口除以城市用地面积;城市用地经济密度等于城市产生的GDP 除以城市用地面积。
4.根据图中信息,推断下列关于四省市的结论正确的是 A .内蒙古的城市化进程最合理 B .上海的城市化质量最高 C .重庆的城市化速度最快 D .贵州的滞后城市化程度最高 5.重庆城市用地人口密度大于上海,但城市用地经济密度却低于上海,与其相关的因素是A .地形起伏较大,经济发展相对落后B .第一产业发达C .城市用地较为完整D .城市化水平较高下图中的曲线示意中国、日本、意大利和法国四个国家的城镇化率变化情况,曲线上的圆点表示各国不同高铁线路开始运营的年份。
2.3 城市化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动力机制2.结合城市化进程示意图,掌握城市化的三个阶段和各阶段的特征、主要问题。
3.结合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示意图,会比较两者的差异。
4.城市化的定义及意义,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比较认识到城市化的利弊,以及对城市化中产生的问题有基本的解决方法;【自主预习】:一、什么是城市化1.概念:人口向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乡村变为的过程。
写出一个地区的城市化的具体表现?用来表示,它体现了。
标志: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最主要的衡量指标,城市等级在提升)②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三产业(产业结构比重)③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4.意义:(1)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
(2)带来了、、等的巨大变化。
(3)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的表现。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表现: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曲线。
读图分析:总体来看,三条曲线随时间变化的发展都呈上升趋势,世界城市化水平在不断提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差异: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起步时间城市化水平城市化发展速度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起步时间城市化水平城市化发展速度2.时间差异总结:3.地区差异:发达国家大都进入了城市化的阶段,发展中国家则大部分处于阶段。
问题探究二国家的城市化发展差异(重点)1.城市化的开始时间有什么不同?2.目前各处于城市化的哪一个阶段?3.近20年来,各国城市化的发展速度有何差异?4.各国城市化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5.概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差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不同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起步时间发展水平发展速度发展阶段知识拓展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区别城市化:一般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是城市化的不同发展阶段郊区城市化:人口和产业向郊区或城市外围地带扩展逆城市化:由于交通拥挤、犯罪增长、污染严重、用地紧张等城市问题日见增大,城市人口开始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市区人口减少,中心区衰落。
2.3城市化(第1课时)【学习目标】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哪些主要因素推动城市化发展。
【学习重点】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学习难点】分析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城市化过程和城市化水平的差异。
【知识梳理】一、什么是城市化1、城市化(1)概念:人口向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乡村变为的过程。
(2)表现:①大批乡村人口涌向,使得原有城镇规模不断扩大。
②通过县改市、的途径,新设了一大批市镇。
(3)城市化的三个指标:、、。
其中以作为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
2、城市化的动力(推拉力理论):(1)拉力:①含义:吸引人群来到的因素。
②表现:城市就业机会、社会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等。
(2)推力:①含义:使得人群离开的因素。
②表现: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等。
3、城市化的意义(1)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发展(2)城市化不仅带来了的变化,还带来了方式、方式、等的巨大变化,它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二、世界城市化进程1.城市化时间:18世纪中叶,_____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城市化的国家,2.整个19世纪,______是世界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区。
3.20世纪初,_______成为世界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
4.20世纪中叶以来,___________城市化迅速发展。
总之,世界城市化随着时间的变化似一条稍被拉平的“”形曲线。
【我的疑问】1.城市化是否只能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2.我国城市化正处于世界城市化进程中的哪个阶段?【课内探究】问题1:结合图2.16“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分析2000年和1985年城市数目和城市等级有何变化?问题2:图2.17分析,城市化的动力有哪些?问题3:结合生活体验,谈谈城市化带来哪些变化?【质疑探究】问题1:案例分析“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归纳:英国的城市化之路。
问题2:(1)结合图2.19,城市化进程的总体趋势如何?并找出城市化速度发生明显的转折点。
2.3城市化导学案-2版
§2-3城市化
科目:地理主备:杨洋班级:小组:学生姓名:
一、学习目标
1、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
的特点
2、培养发现问题、概括知识的能力。
二、学习任务
1、说出城市化概念、表现
2、学会分析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3、掌握城市化发展过程及特点
4、比较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
三、疑点收集记录
四、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知识点一:什么是城市化
1、什么是城市化?
人口向集聚和范围不断
扩大、变为的过程。
2、结合教材图2.16,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
发生了哪些变化?归纳城市化的标志。
变化:①标
志:①
②
②
③
3、结合自己体验及教材图2.17,归纳城市哪些条件吸引乡村人口(拉力),乡村哪些条件使人口流向城市(推力)?
推力:拉力:
4、结合生活体验,谈谈城市化带来哪些变化?①
②
③
2、空间差异(图2):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表现出不同特征
(二)合作探究
探究一:世界城市化进程包括初级阶段、中期加
速阶段、后期阶段。
除了这三个阶段还有没有其
他?
案例:英国的城市化进程
材料1: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1801-1851年的
半个世纪里,英国5000人以上的城镇由106个
增加到265个,城镇人口比例由26%提高到45%。
问题1:材料一中反映了城市化的哪些内容?
材料2:图3“伦敦城市扩展示意
图”,图4“伦敦内城区和外城区
分布图”
图 3 图4
问题2:材料二中反映了城市化的哪些内容?
材料3:20世纪下半叶,英国开始出现城市人口
迁移到郊区的现象。
如1961-1971年间人口减少
了0.8%,1971-1981年间人口减少了10.1%。
其
他大城市也出现了同样现象。
问题3:材料三中反映了城市化的哪种特殊现
象?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现象?
材料4:面对城市人口的减少,英国的大城市开始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开发市中心衰落区,以吸引年轻的专业人员回城居住。
问题4:材料四中,反映了城市化的哪种特殊现象?
通过以上材料,完成表格。
比较: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时间20世纪50年
代-70年代
20世纪70年
代-80年代
20世纪80
年代以后
表现人口由
迁往
人口由
迁往
和
人口迁回
成因市区人
口,地
价,交
通
为追求
的生存环境
探究二:目中心城市乡村
郊区逆城市再城市
前,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处于后期阶段,那么是不是所有发展中国家都处于初期或中期阶段呢?
材料1:虚假城市化
墨西哥的工业化与经济发展水平远远不如发达国家,但1993年其城市化水平已74%,明显高于同期瑞士的60%、意大利的67%等发达国家。
到1995年,其市区人口达到1650万,也就是说全国1/3的人口都生活在这个城市中,墨西哥城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超级大都市。
问题与奇迹相伴而来。
近年来因人口过多,工业迅速发展,源源不断的向大气和环境中排放的烟尘、有毒气体等废弃物,低矮的住房,拥挤的交通与频繁的事故,在路上不定什么时候就会祸从天降。
材料2:滞后城市化
滞后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城市化就是这种城市化的突出代表。
1980年世界城市化水平为42.2%,发达国家为70.2%,发展中国家为29.2%,而中国城市化水平仅为19.4%。
从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关系看,我国城市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与第三产业呈低水平上的相适应。
这一方面说明了我国城市化的滞后,另一方面也表明我国工业化过度地孤军深入。
结论:
探究三:中国的城市化道路
材料1:据国家统计
局提供的数据,
2006年全国城镇人
口5.77亿,占全国
总人口的43.9%。
我国东、中、西部
城市化水平分别为
54.6%、40.4%和
35.7%。
城市化水平
最高的城市是上
海,为88.7%,其
次为北京和天津,分别为84.3%和75.7%。
材料2:鄂尔多斯,花5年时间投资50亿建设的康巴什,原意要成为鄂尔多斯的市中心,但如今却成为一座面积达32平方公里的现代化的空城,被称为“无人居住的鬼城”。
问题1:据图分析,中国的城市化随时间是怎样变化的?快速发展是从何时开始的,为什么?目前处于哪个阶段?
问题2:我国地区之间城市化进程和水平是否存在差异?
问题3: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我国有没有?城市化是不是发展的越快越好?
五、巩固训练基础篇
1、对城市化的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A、城市化是指乡村转变为城市的过程
B、城市化包括城市规模扩大和数目增多
C、城市化是20世纪开始出现的现象
D、城市化是城市人口不断增长的过程
2、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指标是
A、城市人口年增长的百分比
B、城市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比
C、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D、城市人口增加的绝对数量
3、在下列国家中,城市化速度最快,但水平低的是
A、新加坡
B、印度
C、加拿大
D、英国
4、以下属于逆城市
化现象的主要表现
是
①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②大城市中心区人口膨胀,中小城镇发展缓慢
③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上升④乡村人口比重回升
A、①②
B、②③
C、
③④ D、①④
5、下列有关世界城市化进程的阐述,正确的是
A、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大、增长快
B、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大、增长慢
C、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小、增长慢
D、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大、增长快
6、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的主要原因
A、城市化速度比发达国家慢
B、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低
C、乡村人口数量大,增长快
D、农业生产力低下,没有劳动力剩余现象
提升高考链接
(2010高考江苏卷地理)下图为三个城市圈20世纪不同年代人口增长示意图。
回答1~2题。
1.下列选项最符合“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特点的是
A.乙城市圈70年代
B.乙城市圈80年代
C.甲城市圈90年代
D.丙城市圈90年代
2.人口迁移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城市化过程。
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乙城市圈60年代城市化速度快、水平高
B.乙城市圈90年代城市化速度慢、水平低C.丙城市圈90年代城市化速度快、水平高D.90年代,与丙城市圈相比,甲城市圈城市化速度快、水平较低
(2012·福建文综)右图中四条折线示意中国、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城市
化水平及其变化趋势。
读图
完成3~4题。
3、图中代表中国城市化进程
的折线是
A.甲 B.乙 C.丙
D.丁
4、2000年后,发达国家城
市化水平提高带来的主要影
响是
A.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B.工业产值的比重持续增大
C.城市环境趋于恶化 D.城市中心区人口不断增多
(2004 天津)读右图“国家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按购买力评价法计算得出)水平统计图”完成5-6
题。
5.图中反映的城市化与
人均GDP的关系是
A.不同发展阶段,城市化
水平与人均 GDP水平相互
影响的程度不同
B.某阶段人均GDP水平与
城市化水平成负相关
C.城市化发展是提高人均
GDP水平的动力
D.人均GDP水平越高,城
市化发展速度越快
6.20世纪50年代至80
年代,图中四个国家在城
市化水平和人均GDP平均增长速度方面最快的是
A.印度 B.中国
C.日本 D.德国
六、学习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