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之饮酒(其五)导学案 (5)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5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当堂成诵。
2.品味诗意,了解诗中意象“飞鸟”,并体会“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
3.联系补充材料《五柳先生传》及所学诗文,了解陶渊明隐居的原因及其追求。
导语: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陶渊明的《饮酒》诗。
昨天下发了导学案,这节课我们一起品读一下这首诗,再联系陶渊明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
一、解题学生讲讲序中都说了些什么,了解组诗的创作原因及创作过程。
二、了解诗意,体会情感1.齐读,点评2.个别读,点评、分析、讲解,应用什么样的语气和心情去读(代入身份,感同身受)3.讲解完毕,自己练习读(可选)4.展示,或齐背结束板书:从容自得悠然惬意物我两忘三、写一写,感受意境要求:用第一人称,可加入适当的想象,使行文更加顺畅,关注景物描写,贴合原诗意境提前写、修改、交流、展示四、陶渊明其人大家都是陶渊明的知己。
我们学过不少陶渊明的作品,你从中读到一个怎样的陶渊明?(根据时间)足够:生讨论、回答不够:师带过,这些隐居后的作品恬淡冲和,但并不能展示陶渊明的全貌,他也曾有过自己的政治理想,也有过热血追求,他在《拟古》诗中说自己“少时壮且厉,抚剑独游行”,《咏荆轲》“其人久已没,千载有余情”。
从开始的壮志满怀到现在的平和从容,中间也是经历过矛盾挣扎的。
课后我们可以读一下陶渊明的其他作品,更全面的了解这个隐于人世却超然世外的诗人。
推荐《咏贫士》组诗五、作业我眼中的陶渊明【学情分析】《饮酒》其五八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自主诵读能力,陶渊明的诗文用词比较浅白,字面意思比较好懂,难的是对其“真意”的了解。
所以课前有一个练笔的设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将诗改写成一篇文章,可加入适当想象,使行文流畅;关注景物描写,贴合原诗意境。
目的是让学生感受陶渊明的语言风格和行事风格。
【效果分析】《饮酒》其五1.课前小练笔。
大多数学生能在翻译的基础上润色语言,设置合理的情境,贴近陶渊明的语言风格。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饮酒〈其五〉》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诗意,体会情感,背诵诗篇。
(重点)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边塞诗”“咏志诗”等都大放光彩。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类体裁的杰出作品。
二、教学新课饮酒(其五)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朗读诗歌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东晋文学家、诗人。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
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陶渊明二十九岁时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
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后,饮酒即兴所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
此为第五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
2.明确诗歌节奏,自由朗读诗歌。
3.请一个学生朗读。
目标导学二:梳理诗意,解说内容提问1:请结合文中注释自译全诗。
提示: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请问你为什么能够这样呢?(是因为)心灵避离尘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偏静了。
在东篱下采摘菊花,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
傍晚山色秀丽,飞鸟们一起结伴回巢。
这里面有人生的真谛,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目标导学三:深入赏析,把握情感提问2:本诗流露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表达了作者厌倦官场腐败,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真意,获得恬静心境的思想感情。
提问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见”字能否改为“望”字?为什么?明确:“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饮酒》(其五)说课稿一、对教材的理解1.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学博大精深,诗歌如同其中的一泓清泉,经常能给人们的心灵带来凉爽的安慰。
陶渊明更是我国诗歌史上一个重要诗人。
他,不仅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他的诗歌更对晋以后的唐宋诗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而《饮酒》则是他“田园诗”中的一首很有代表性的诗作。
这首诗表达了陶渊明归隐之后的思想,赞美田园生活的无限美妙,流露出诗人融入自然的那种闲适自得的感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厌恶与憎恨。
虽然八年级的学生对陶渊明并不生疏,但对其思想的高度,对其历史地位并不非常了解,所以利用这首古诗词的学习帮助学生加深对作者的理解。
将作品与作者进行有效的整合,让学生不仅学到学习鉴赏诗歌的常见方法,而且在理解本诗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的同时,体会作者主动的人生追求,正确理解诗人心志高远的精神境界,培育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看法。
2.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的确定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实力的发展”、“要留意学问之间、实力之间以及学问、实力、情感之间的联系”;而对诗词的学习,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观赏品尝和审美情趣。
于是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为以下几点:【教学目标】1.驾驭朗读的韵律节奏,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
2.培育学生对古诗的阅读实力和初步鉴赏实力。
3.理解本诗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体会诗中作者主动的人生追求和酷爱田园生活的情致。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思想内涵,培育学生对古诗的阅读实力和初步鉴赏实力。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真意”“悠闲”等词句的含义以及陶渊明的处世看法。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不少古代诗词,对古诗词的格式、朗读方法有肯定的相识。
对本诗的作者陶渊明并不生疏,前面已经学过了陶渊明的多篇古诗文,其中有古诗《归园田居》,古文《桃花源记》,传记《五柳先生传》,对其人其诗已有了肯定的了解,并且也积累了许多名句。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饮酒》诗一组二十首,是陶渊明归隐之初写的,大多是写诗人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
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田园诗一体。
这首诗写心远世俗、欣赏自然、自得其乐的兴致和领悟。
全诗以平静朴素的语言写景抒情,富有生活情趣,又颇有理趣,诗人独特的人生志趣影响深远。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
2、反复吟诵,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3、感悟诗人热爱自然,回归自然,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4、与经典对话,学习陶渊明,坚持初心,坚守本心。
教学重难点:1、感悟本诗的情感。
2、思考走近诗人陶渊明,对我们现实生活的指导作用。
资料补充:1、题解:《饮酒》组诗小序: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
忽焉复醉。
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
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陶渊明嗜酒如命,这些诗歌都是酒醉后写作的。
其实是借这些诗歌抒写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充分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组诗以酒寄意,诗酒结合,使作者自然地袒露出生命深层的本然状态,体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境界。
2、作者: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诗人,田园诗的开创者。
曾祖陶侃曾任东晋大司马,父曾任太守一类官职。
渊明八岁丧父,家道衰落,日渐贫困。
41岁归隐田园。
其田园诗写农耕劳动,写与农民的交往,写农村恬静优美的自然景色,着力表现自己田园生活的怡然自得之乐。
情意真切,格调清新,简洁含蓄,富有韵味。
3、背景:《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
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品诗韵2.品词析句,悟诗魂3.品味真谛,学诗趣【教学重难点】品词析句,悟诗魂;品味真谛,学诗趣。
【教学过程】一、设置疑问,激趣导入陶渊明被称为“田园诗派之祖,千古隐逸之宗”。
历代的文人名士对其页是赞赏有加。
那么陶渊明为什么会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呢?我们今天就通过《饮酒(其五)》一探究竟。
二、预习检测,夯实基础以游戏的方式梳理“陶渊明简介”和重点词语解释三、出示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品诗韵2.品词析句,悟诗魂3.品味真谛,学诗趣四、走进诗歌,探究诗情活动一—读诗:读你千万遍1.一读:字正腔圆地读(要求:读准字音)师:请大家朗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字正腔圆地读。
(学生自由朗读一遍)师:大家都会读吗?随机点名朗读师:读音准确,而且声音洪亮。
2.二读:有板有眼地读(要求:读准节奏)师:五言诗一般采用“二三”节奏,你知道什么是“二三”节奏吗?(随机点名用“二三”节奏试读)。
师:读出了抑扬顿挫之感3.三读:有滋有味地读(要求:读出韵味)师进行方法点拨:找准韵脚和仄短平长4.欣赏名家朗读视频并思考诗人的心境。
活动二——赏诗:品你意难忘1.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已经美美地读了好几遍了,你读出了诗人的心境吗?(生:“悠然”)。
2.师: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悠然自得的心境呢?这里老师介绍赏析诗歌的第一个方法——知人论世法。
(播放视频了解写作背景)(指生总结):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追名逐利。
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为官场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怡然自得、闲适俭朴的生活。
3.师:那么归隐后陶渊明的生活和心境如何呢,我们一起走进《五柳先生传》来看看陶渊明的田园生活吧啊!(出示《五柳先生传》)(指生回答):生活很贫困,闲暇之余喝喝酒、读读书,好不自在悠然,因为他不因为贫困而忧伤,也不极力追求荣华富贵。
4.进行小组间的合作探讨,聚焦“悠然”品诗情。
师:作者的“悠然”,主要体现在哪些意象或词句中?(要求:以“我从一词/意象中,读出了“悠然”,因为......”的方式来回答)师:这里又涉及到诗歌赏析的另一种方法:解析意象法(指生朗读)(教师范例:我从“庐”中读出了“悠然”,因为庐居室幽静,朴素自然,体现诗人享受着安于简朴生活的悠然和快乐。
《杂诗二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陶渊明的生平经历,知道魏晋门阀士族制度对知识分子的压制、迫害;细心品味诗中的意象,理解诗歌的艺术构思和意境创设。
过程与方法:教师范读提示字音、节奏,学生参照注释朗读分析初通大意,师生共同探究主题、手法、思想意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作者“归隐田园、独善其身”的人生选择,感受作者寂寞、苦闷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重点:朗读品味诗句的意思,理解诗歌抒发的悲哀寂寞的情感。
教学方法:涵咏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意味,讨论作者人生选择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语1、谈谈作者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他的《饮酒》20首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陶渊明的田园诗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2、读诗初感朗诵注意:语速、语调、节奏、情感。
二、看景品境1、说说诗意2、谈谈诗的意象明确:月光、风、枕席、时间在交替,日沦月出。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这是一个生命无法与之相比的无穷大的宇宙,也是一个象生命一样美丽而飘渺的虚空。
“风来”、“夜中’两句中两个触觉意象把生命与巨大的空间分离,限定在一个点上——房户、枕席;“气变”与“不眠”两句中“易”和“永”在无限的时间运行过程与静止的这一“夕”之间拉开了距离,前者迁化不已,此时已非彼时,后者却因主观情感的悲凄、焦躁而凝定不动,从而凸现了此“夕”对生命的体验与感受。
3、说说诗的意境晚风、冷席的意象,写出了因为天气的变换觉察出四时更替,更以“天寒”衬托出“心寒”,刻画了自己“不眠”的凄寒心境晚风、冷席的意象,写出了因为天气的变换觉察出四时更替,更以“天寒”衬托出“心寒”,这样的意境刻画了自己“不眠”的凄寒心境。
八上25.诗词五首实用教学设计涡阳八中臧文清【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
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
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饮酒陶渊明【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
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
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曾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
在他的笔下,农村生活、田园风光第一次被当作重要的审美对象,田园生活被他用诗高度纯洁化和美化,变成了痛苦的现实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难所。
他的诗表现了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学习背景】陶渊明所生活的东晋是我国历史上很黑暗、很混乱的朝代,当地方小官期间,每逢上级来地方巡视,他都必须前去迎接,曲尽礼节,他很厌烦这种情形,“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
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
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知识链接】田园诗派田园诗派是以东晋诗人陶渊明为代表的、通过描写田园自然风光以表达恬淡情怀的诗歌流派。
一般地说,田园诗人都以自然风光、田园景色及乡村生活为诗歌的表现对象,抒发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回归自然和恬静古朴生活的向往,并由此折射出诗人不慕名利的旷达心境和对社会现实的愤懑心情。
在艺术手法上,崇尚平淡充实,追求朴素自然。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是田园诗的鼻祖。
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
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影响很大。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饮酒(其五)》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饮酒(其五)》是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首古诗。
本单元的主题是“山水之美”,所选的课文均为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
《饮酒(其五)》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田园诗人,他的诗歌以自然、质朴、清新的风格著称。
《饮酒(其五)》是他归隐田园后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全诗围绕“心远地自偏”这一主旨,描绘了诗人在田园中饮酒赏菊的闲适生活,抒发了诗人对官场的厌倦、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这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意境和情感,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同时,这首诗也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创作背景,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
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和情感美。
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感受诗人淡泊名利、归隐田园的高尚情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和情感美。
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等诗句的深刻含义。
体会诗人淡泊名利、归隐田园的高尚情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2.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诗歌内容和表现手法,帮助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课题:《诗词五首》之《饮酒(其五)》【课标分析】1.能利用工具书识字词;规范书写。
2.能熟练使用朗读、默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
3.培养学生达成阅读理解的五个层次:了解课文涉及的文学常识;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和修辞(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体味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结合课文的内容和主旨,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4.诵读文言诗文,能借助工具书疏通文义;通过语气、节奏等朗读方法的训练,达到熟读成诵;在积累、感悟、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5.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学会复述、转述、即席讲话和主题演讲,提高学生表达、倾听和交流的水平。
6.写作要抒发真情实感,表达观察生活的认识和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1.教材分析《饮酒(其五)》是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中的第一首古诗,是晋末宋初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组诗《饮酒二十首》的第五首。
这首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写诗人于劳动之余,饮酒致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
全诗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远离尘俗、悠然自得的心境,反映了诗人厌倦官场腐败、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学习这首古诗,应当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韵律特点,把握诗人情感。
2.教学重点通过语气、节奏等朗读方法的训练,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能理解古诗大意体悟诗人情感。
3.教学难点品味古诗的意境,体悟诗人情感。
【学情分析】1.学生知道了什么:学生已经有了朗读古诗的基本能力,比如较为正确的朗读、节奏的划分、内容的感知等等。
2.学生能够自己解决什么:学生们能够借助工具书及课文注释把握古诗大意,并在预习中熟练朗读古诗,还可以查找有关作者的相关资料。
3.学生需要教师指导解决什么:通过朗读方法的指导和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能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通过诗意的品读赏析,来品味古诗的意境。
通过写作背景引导学生深入体悟诗人的情感和生活态度。
饮酒(其五)学习目标:1、: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背诵并默写古诗,理解内容及主题。
学习品味诗歌语言,分析诗歌内容。
2、结合课下注释、利用工具书,了解写作背景,理解大意和主题。
通过反复诵读文章,品味诗歌语言,领略诗歌的艺术美3、感悟诗人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其寄情山水恬适之情。
学习重点:学习目标1、2学习难点:学习目标3预习案(自主学习,我能行)一、文学常识1、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名潜,或名渊明,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在江西九江西南)人。
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他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以清新自然的诗文著称于世。
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
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
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2、谁还知道与陶渊明有关的故事二、朗读指导,学生要注意字音、节奏、语速、语调等。
这是一首田园诗,表达的是诗人悠然自得、宁静淡泊的心境,所以,语调、语气和节奏都应是舒缓的。
这是五言古诗,朗读时按二/三结构。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洁身自好不受尘俗的烦扰。
起句应读的平静些,转折句也可处理为平静的读法,但体现出得意感。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何能尔”设问,尔,代前句,写出了反常,与众不同,故应读重音。
“心远地自偏”此句为全篇之骨,要读出一份自豪,体现出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状态。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读这两句之前,应有个停顿。
因为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这两句是颇有意境的诗句,要读出你的想象和联想来,要读出“见”字的“悠然”、怡然自得来。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
朗读时应想象林中美景,想象相与归巢的鸟儿的自在快乐。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结句富有哲理,用议论点明全诗的主旨,应一字一顿,而且要有余音,似乎自己已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物我两忘。
三、生利用注释及工具书,理解字义,默写并翻译课文。
1、重点词句解释。
①车马喧②心远③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默写并翻译课文。
四、背诵、讲解给同桌听。
合作探究案(我努力,不会帮手——师生、生生合作探究)一、展示预习二、问题探究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为什么会这样呢?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品味诗人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
3、南山之景是那两句诗。
4、诗的最后两句作者悟到此中的“真意”是什么呢?为什么作者说没有什么可辨呢?5、历来评论者对这首诗的第六句持不同见解:有认为“悠然见南山”好的,也有认为“悠然望南山”好的。
请简要地谈谈你的看法。
6、概括诗的主旨。
练习检测反馈案(堂清)一、用原文回答:1、形容事物有真意妙趣,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诗句是:2、反映诗人陶渊明的生活志向,其中表现他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名句是:3、诗歌蕴含着这样的哲理: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的诗句是:二、对下面诗歌理解不当的一项是()A.诗歌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B.诗歌的前四句从哲理的高度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后六句写诗人从对自然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
C.晋宋隐逸之风盛行,作者陶渊明便是晋宋隐士的代表之一。
诗中反映了诗人超脱尘世,隐居山野的隐士生活,突出了其“境”与“心”皆“静”的特点。
D.“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指的是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之“情”。
拓展提高一、诵读理解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误落一作:误入)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颠通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译文参考:从小没有投合世俗的气质,性格本来爱好山野。
错误地陷落在人世的罗网中,一去就是三十年。
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
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
住宅四周有十多亩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间。
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
远远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见,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扬。
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桑树顶鸣。
门庭里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空房中有的是空闲的时间。
长久地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又能够返回到大自然了。
二、学习赏析,品味诗歌艺术美。
重点地方可圈点勾划。
赏析一陶渊明的《饮酒》组诗共有20首,这组诗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而是诗人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是为了在当时十分险恶的环境下借醉酒来逃避迫害。
他在《饮酒》第二十首中写道“但恨多谬误,君当恕罪人”,可见其用心的良苦。
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这首诗以情为主,融情入景,写出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
“车马喧”,正是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的写照。
但是,陶渊明“结庐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诗人好像领会了读者的心理,所以用了一个设问句“问君何能尔”,然后自己回答“心远地自偏”。
只要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方面也自然地与他们没有纠缠了。
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
“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
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会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
苏东坡对这两句颇为称道:“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
”“见”字也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
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种忘机的天真意趣。
南山究竟有什么胜景,致使诗人如此赞美呢?接下去就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也是诗人无意中看见的景色,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诗人在这里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谛。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是万物运转、各得其所的自然法则吗?是对远古纯朴自足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吗?是任其自然的人生哲理吗?是直率真挚的品格吗?诗人都没有明确地表示,只是含蓄地提出问题,让读者去思考,而他则“欲辨己忘言”。
如果结合前面“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来理解,“真意”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的真正意义,那就是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当然,这个“真意”的内涵很大,作者没有全部说出来,也无须说出来,这两句哲理性的小结给读者以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无穷。
全诗以平易朴素的语言写景抒情叙理,形式和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一,无论是写南山傍晚美景,还是或抒归隐的悠然自得之情,或叙田居的怡然之乐,或道人生之真意,都既富于情趣,又饶有理趣。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那样景、情、理交融于一体的名句不用说,就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群已忘言”这样的句子,虽出语平淡,朴素自然,却也寄情深长,托意高远,蕴理隽永,耐人咀嚼,有无穷的理趣和情趣。
赏析二(学生作品)诗人陶渊明,名潜,字渊明,自称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诗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有《归园田居》《饮酒》等。
这首诗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全诗围绕回归自然的宗旨,表现了诗人避开尘世的喧扰在悠然自得的生活中,获得自由和恬静心境,这虽然是首饮酒诗,但却表达了诗人远离了世俗生活后,对田园生活的喜悦、热爱之情。
一、二句,写诗人虽然还居住在人世间,但却避开了达官贵人车马的喧扰,从而获得了自由、恬静的生活。
三、四句自问自答,解释上述心情的原因是“心远”。
说自己与争名夺利、钻营取巧的尘世隔离,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摆脱了世俗的束缚,所居之处由此而变的僻静。
五、六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出色的表现了诗人归隐生活中悠然自得、心无挂碍的情趣。
诗人采菊本无意望山,偶然抬头,南山却出现在眼前。
呈现出一幅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画面,与虚伪、欺诈、喧闹的世俗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
写得情景交融,韵味隽永表现了景、理、情三者融合无间、自然流畅的艺术特色。
七、八句所写内容为日暮的山气,若有若无,浮绕于峰际,那么自由;成群的鸟儿结伴而飞,归向山林,那么自在。
这些自然景物是美的,正与作者追求平静的内心相吻合,人与自然达到了和谐统一。
作者摆脱尘世的干扰,尽情体会大自然的意趣,见飞鸟还林而庆幸自己迷途知返,终于远离尘嚣,得到闲适恬静的生活。
这大概便是作者下文要讲的领悟到的“真意”吧。
这种“真意”是诗人对大自然的真实感受,也是一般人难以领悟到的。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总结。
讲自己在大自然中得到启发。
领会到人生的真谛,且无法也无须用语言来表达。
可以说“心远”是一篇之骨,“真意”乃一篇之髓。
学习心得:1、诗中已经做答了——“心远地自偏”。
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
“而无车马喧”是心远的结果,心远是诗人的精神超凡脱俗,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