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西方教育哲学
- 格式:ppt
- 大小:952.00 KB
- 文档页数:16
永恒主义教育的主要观点永恒主义教育是现代西方教育思想的一个流派,其主要观点如下:一、教育的性质1. 强调人性不变- 永恒主义者认为人性是永恒不变的。
从古至今,人类的本质特征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例如,人类具有理性、道德和精神追求等基本特性,这些特性不受时间、地域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教育应该基于这种不变的人性,因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发展人性中的这些固有品质。
2. 教育的永恒性- 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范畴。
它与人类社会共始终,不会因为社会的变迁、政治制度的更迭或者科技的发展而改变其本质。
就像古希腊时期的教育理念中对于智慧、美德的追求,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教育的核心价值是永恒存在的。
二、教育目的1. 培养永恒的理性人-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永恒理性的人。
这种人能够运用理性思维去认识世界、解决问题,不被一时的潮流和短暂的利益所迷惑。
例如,他们能够像古希腊哲学家那样进行深刻的哲学思考,对真理、美和善有着不懈的追求。
2. 传承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三、课程内容1. 古典学科为核心- 永恒主义者主张以古典学科为课程内容的核心。
古典学科涵盖了古典语言(如拉丁语、希腊语)、古典文学、古代历史等。
他们认为这些古典学科能够提供最有价值的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高尚情操。
例如,学习拉丁语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分析能力和对语言结构的理解,同时通过阅读古罗马文学作品,还能领略到古代文化的魅力。
2. 名著课程- 倡导名著课程。
名著是经过历史筛选的具有极高价值的著作。
学生通过阅读名著,如莎士比亚的戏剧、托尔斯泰的小说等,可以跨越时空与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进行对话。
名著课程能够使学生深入了解人类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的演变,拓宽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四、教学方法1. 教师中心- 永恒主义教育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中心地位。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道德的引导者。
教师应该具有深厚的学术素养,能够准确地讲解经典著作中的知识和思想。
“现代西方哲学思潮”课程的教育价值摘要:现代西方哲学思潮以其面向现实生活世界,不断向人敞开自身的批判性、反思性和革命性的思维方式,成为大学校园里的热点文化和流行文化。
“现代西方哲学思潮”课程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更加凸显出其重要的学科意义和教育价值。
关键词:通识课程;现代西方哲学;教育价值一、值得深思的思想现象在当代中国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的进程中,从“尼采热”、“萨特热”、“弗洛伊德热”到“海德格尔热”、“后现代思潮热”等等众多热潮在不同时期曾经风靡一时,成为思想文化领域引人注目的思想现象和文化现象。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西方哲学思潮一直都对思想界具有较大的吸引力,也属于大学课程中受关注度较高和具有重要思想影响的课程。
而今,无论是对于哲学专业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大学生,还是对于自然科学专业的大学生,现代西方哲学思潮是比较受欢迎的课程,甚至成为大学校园中的大学生“流行文化”。
那么,现代西方哲学思潮为何在大学生中具有如此大的思想魅力?现代西方哲学思潮对于大学生而言,究竟具有何种重要的教育价值?这是值得深思的教育现象和思想现象。
哲学作为思想中的时代和时代精神的精华。
就现代西方哲学思潮而言,它是西方社会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社会存在的反映和时代精神状况的表征。
在这个意义上,它之所以受到重视和关注,乃是源于其所表达的西方社会的现代性问题与当代中国现代化转型所存在的问题的相互关联。
它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思想诊断与理论解释,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中国知识阶层的心理与情感共鸣;对于传统的批判与省察以及对于人类社会未来的思虑,与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转型时期的青年学生在思维方式上要达到的探索性具有一定的契合点。
所展示的“理论主题的现代性、思想方式的多样性、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表达手法的新奇性”,对于在思想深处想要摆脱绝对主义意识宰制和价值框架束缚、寻求解决现代性思想困惑的中国青年知识阶层而言自然具有思想上的吸引力。
当代欧美教育哲学流派主要以5种哲学为基础:理想主义、现实主义、人文主义、实用主义和经验主义。
理想主义的始祖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这一学派认为理念才是唯一真的实在。
现实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17世纪的哲学家洛克。
该学派坚持实在可以通过感觉认识,但实在独立于感觉之外。
现实主义者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发展人的理性思维能力。
实用主义源于古希腊智者的观念,主要的代言人是美国19世纪的哲学家威廉·詹姆斯。
该学派认为,观念的价值和真理性由它们的实际后果来决定。
因为知识是人创造的,所以经验至关重要。
相应的,从实践中学习是最主要的教学方法。
人文主义关注人性和人的状况问题,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卢梭。
人文主义哲学认为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包括自我观念、个人成长和自尊。
存在主义哲学则强调要由个人确定生活的过程和品质,重视人类经验的主观性和个体的重要性。
意义都是由人确定的,不存在外部的标准。
19世纪上半叶丹麦的神学家克尔凯郭尔和20世纪法国的哲学家萨特是存在主义的代言人。
存在主义应用到教育中就是要追求个人的意义。
学校和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作决定,而不是让别人替他们进行选择或命令他们进行选择。
外国教育史课程讲义17——现代欧美教育思潮19世纪和20世纪初,在欧美国家教育理论中,占据统治地位的是以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育理论。
1899年,实用主义教育的创始人,美国教育家杜威在《学校与社会》一书中,第一次使用“传统教育”一词来表示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育理论,并对其进行了批判,同时把他自己所主张的教育理论称为“现代教育”。
此后,在现代欧美教育理论中,开始出现了“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概念,并引起了“现代教育”理论和“传统教育”理论的反复论争。
随着20世纪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许多新兴学科的兴起,以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要求,在欧美国家中先后出现了一些新的教育思想流派。
它们是西方现代工业文明中社会发展的产物。
它们力图从不同角度对教育的理论或实际问题作出各自的阐述,从而形成了空前活跃的教育思潮。
第一节改造主义教育改造主义教育是在20世纪30年代从实用主义教育和进步教育中逐渐分化出来,到50年代形成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思想。
改造主义教育家自称是进步教育的真正继承者和亲密的盟友。
改造主义教育也以实用主义教育的一个分支而著称。
在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之后,美国经济萧条,社会动荡。
当时在美国教育界占据主导地位并产生广泛影响的实用主义教育和进步教育,首当其冲地因其强调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中心的教育而未能妥善处理社会改造问题受到了严厉的批评。
因此,一些原来坚持“儿童中心”理论的教育家在美国总统罗斯福推行的“新政”政策下,要求学校更加注意它的社会责任。
在1932年的进步教育协会全国代表大会上,康茨(G.S.Counts)作了题为《学校敢于建立一个新的社会秩序吗?》的著名演说,对当时的美国学校教育提出了挑战。
1934年10月,康茨又和拉格(H.O.Rugg)’等人组成一个称为“拓荒思想家”的团体并创办教育刊物——《社会拓荒者》。
他们在实用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对实用主义教育和“进步教育”理论的具体论述作了修正,主张教育要少强调“儿童中心”,多强调“社会中心”,少关心“个人生长”,多关心“社会改造”。
古希腊思想对现代西方教育的影响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开始思考人类的本质及其在世界之中的地位,这种思考方式成为了一种哲学。
这种哲学思考方式对于西方文化、教育以及道德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古希腊哲学对现代教育的影响古希腊哲学给现代教育制度带来了历久弥新的启示,首先是自由思考的观念。
古希腊哲学家追求真理的过程是一个自由思考的过程,他们不会因为圣贤或者传统而开始思考,他们的行为和想法都是基于一个重要的原则——思考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
这种自由思考的观念给现代教育注入了鼓励人们探寻未知领域的思想,同时也注重学生的思维自由。
其次,古希腊哲学家探寻真理的方法也对现代教育制度有所启示。
古希腊哲学家通过互相讨论,互相质疑来探寻真理,即通过讨论和质疑磨练自己的思维,发掘更深刻的真理。
同样地,现代教育制度中也应该鼓励学生通过与其他学生自由讨论、质疑来发挥自身的思考能力。
古希腊哲学家最大的贡献之一是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哲学学校——柏拉图学院。
通过这个学院,古希腊哲学家可以传授理性思维的技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术水平。
而如今的大学,也是为了传递知识、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促进交流合作而存在的。
二、现代西方教育的弊病及其解决方法随着现代社会经济、技术和文化的高度发展,教育领域的变化也越来越明显。
面对当代教育中出现的弊病,我们应当在古希腊哲学的启示下,做出相应的调整。
首先是教育过程中缺少自由思考的观念。
现代教育过程中鲜少鼓励学生进行自由思考,教育不应该是一种填鸭式的教育,而应该是一种拓展思维空间、激发学生兴趣和独立思考的教育方式。
因此,教育制度应该更多地注重培养学生自由思考的能力。
其次,教育过程中缺少发展学生理性的能力。
针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是教育制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让学生从小学会如何思考问题,从而发展出自己的理性能力。
培养学生思维的能力,不仅可以促进思考,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发展出自己的独特性。
现代西方哲学的分类按阶段分成四个阶段:19世纪后期,本世纪初到二次大战前,二次大战后,70年代后。
优点:反应社会环境对哲学的影响。
19世纪后期黑格尔哲学面临崩溃,自然科学的挑战以及这一时期哲学家对哲学传统的批评,使哲学面临深刻的危样,于是才有二十世纪初的“哲学革命”,产生出两大新的哲学运动:现象学和分析哲学。
但这两大哲学都未实现革命的目的,陷入了理论危机。
后来的发展阶段中,这些哲学走出纯理论、纯思辩,走向社会,面向生活的语言,对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展开抨击。
70年代以后的新流派沿续着对传统的批判,但走向了跨文化的批评,而非反文化的批评。
把西方哲学分成四个阶段,有利对各个时期的思想特征和时代背景作出合理性的解释,不利于解释一些始终在起作用的哲学思潮在各个阶段的连续性。
比如,在第二个阶段的现象学在第三阶段发展为存在主义,而在第四阶段表现为解释学;在第二阶段的逻辑分析哲学与第三阶段的日常语言哲学有一脉相承的关系,还与第一阶段的实用主义相结合,形成了有美国特色的经验逻辑哲学。
按本质特征分:唯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以及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
优点:突出了现代哲学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关系。
一般说来,唯科学主义自认为与自然科学是同盟军,而人本主义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唯科学主义是以科学理性为标准的一种特殊的理性主义,而现代人本主义或多或少都有一些非理性或反理性的倾向。
但这只是一种大致的划分,任何一种本质都来自笼统的概括,都不足以囊括一切现像。
有一种流行的说法:现代英美哲学是唯理性主义的,欧陆哲学是人本主义的。
事实上,现代英美哲学只有逻辑实证主义才是唯理性主义的,日常语言分析哲学是自觉抵制唯科学主义的;即使在英美哲学里,也有非理性的因素。
另一方面,欧陆哲学也有反人本主义的立场。
并且,很多欧陆哲学在唯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之间也并没有采取“非此即彼”的立场,而是试图解释适合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统一原则。
新的教育理论大多以现代哲学的各种流派作为理论基础,对教育的作用、目的、过程、内容与方法,乃至教学的组织形式等进行了新探讨,形成各成体系的教育理论流派。
战后几十年中发展起来的现代教育理论,依其基本主张大致可分为下列几种主要的类别。
一、新传统派教育理论30年代末,首先在美国出现了新传统派教育思潮。
它以反对现代派教育为出发点,直接抨击现代派教育理论、坚决要求恢复传统教育原则的新传统派教育理论,它们包括要素主义(Essentialism)、永恒主义( Perennialism )、新托马斯主义等派别。
1、要素主义教育理论要素主义教育理论是新传统派教育理论中最重要的一个派别。
它强调在民族生活、文化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的、永恒不变的、青年人必须学习的文化与知识要素,同时也坚决主张传统的教育、教学的基本内容、原则、方法等仍应是现代教育必须保留并发扬的要素。
要素主义教育理论与其它一些理论流派不同,它不是某一种哲学理论在教学问题上的表述,也不仅仅是阐述教育的一般的、思辨性的基本原理,它完全立足于现实的教育、教学问题,探讨现存教育、教学制度之弊病,阐明教育、教学的理想实施原则、内容与方法,它批评、指责以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为支柱的现代派教育措施中的种种缺点,而重新论证已为近代传统教育所证实的诸种教育原理,并使其与当代需要相适合。
要素主义的核心人物、美国教育家巴格莱(William Chandler Bagley 1874-1946),19世纪末做过公立学校和师范学校教师,有丰富的教育经验。
1917年后,担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教育学教授。
本世纪20、30年代他出版过《教育过程》、《教学概论》等书。
在这些著作中,表述了重视传授系统知识和重视发展智力的基本观点。
要素主义教育的几项基本要求:重建严格的学术标准,加强对学生的严格训练;教育过程的核心应是吸收预先规定的教材,必须重新考虑学科设置与课程体系的建立;开展天才教育;重申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权在教师而不在学生。
论西方“教育”词源背后的哲学世界观“教育”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educare”和“educere”,前者的意思是“引导、引领”,后者的意思是“引出、开发”。
这一词汇源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的教育理论,他认为人的灵魂需要经过正确的教育才能达到完美的境地。
西方“教育”这一概念背后的哲学世界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人的本性、社会秩序和教育目标。
首先,西方哲学家关于人的本性的认识对教育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天生具有追求知识和思考的本能,而教育的任务就是开发和引领这种本能。
笛卡尔则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思想,强调人类是理性的存在,有自我认知和自我决定的能力。
基于这些认识,西方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鼓励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探索来实现个人价值。
其次,西方教育背后的哲学世界观也涉及到社会秩序的问题。
荷兰哲学家休谟认为社会必须建立在自由市场的基础上,而自由市场需要一个有教育的公民来维持其正常运转。
这种观点在现代西方仍然存在,即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培养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劳动力,促进社会的经济发展。
同时,西方教育也注重传承和弘扬文化遗产,以维系社会秩序和文化身份,这也是教育不可或缺的任务。
最后,西方教育的目标也是西方哲学家思考过的问题之一。
柏拉图认为教育要让人们寻求真理、感受美和实现善良。
他和亚里士多德都认为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品德和智慧,让人具备自我认识和超越自我的意识。
而近代哲学家如康德和赫尔德强调人的自我完善和达成目标的能力,教育应该唤醒学生内在潜能,让其实现自我实现。
这些目标虽然在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下有所变化,但都反映了人们追求个人自由和价值实现的愿望。
综上所述,西方“教育”这一词源背后包含了对人的本性、社会秩序和教育目标的哲学思考。
这种思考直接影响了西方社会教育制度的建构和发展,同时也对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论西方“教育”词源背后的哲学世界观教育一词的词源可以追溯到拉丁语中的“educare” 或“educere”,意思是“引导”、“教育”或“培育”。
这个词由拉丁语“e” (出)和“ducere” (引导)组成,引申为“引导出”。
教育在西方的背后隐藏着一种哲学世界观,这种世界观深深影响了西方教育的发展和理念。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哲学思想中,教育被视为一种塑造人的性格和智慧的方式。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斯多葛派的哲学家都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柏拉图认为,教育应该帮助人们从内在的无知和错误的信仰中解放出来,而亚里士多德则强调了教育对于培养一个人的德性和能力的重要性。
斯多葛派则强调养成一个人的德性和积极的品质。
基督教的出现也对西方教育的哲学世界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基督教教义中的神学思想和信仰将教育视为对神的认知和信仰的传承。
基督教教育也强调了个人在道德和精神层面的培养。
在启蒙时代,自由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思想开始对西方教育产生影响。
自由主义强调个人的自由和平等,主张教育应该培养人们的理性和批判思维能力。
实用主义则强调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实际生活和社会进步服务。
这种理念对于教育的实用性和应用性提出了要求。
到了现代,西方教育的哲学世界观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存在主义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责任,强调个人的自我实现和创造力;进化论的思想强调个体的成长和适应能力,将教育视为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部分。
西方教育的哲学背后体现了一种对于个体自由、理性和实用性的重视。
教育被视为一种引导和塑造个体的过程,旨在帮助人们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和创造力的释放。
这种哲学世界观也影响了西方教育的目标和实践,强调培养人的智力、品德和实际能力,鼓励人们追求个人自由和自我实现。
西方教育的背后还有其他的哲学世界观,如社会主义、实证主义等,它们对于西方教育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无论如何,西方教育的哲学世界观在现代教育领域仍然具有重要意义,为教育者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
泰戈尔教育哲学的贡献
林肯·泰戈尔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哲学家和教育家。
他对现代西方教育哲学的
贡献是巨大的,他的思想也对世界上的每一个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戈尔主张把教育视为提高人类文化水平的重要手段,为世界和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泰戈尔认为,所有学习者都应该谦卑地接受一致的教育,以消除成见和观念,
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理解当代文明发展的机会,培养他们的人格特质、增强他们发现知识的能力。
他的教育思想更注重让学生深入思考,建立自己的价值观,并避免单一的教育模式,强调个别学生的特色和发展需要。
在教育哲学的发展中,泰戈尔指出教育应该产生技能,人们可以解决实际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应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能力。
他认为,只有当人们把自己当作一个普遍存在的生物,才能接受到不同的文化知识,拓宽视野,运用到生活中。
泰戈尔的最新社会责任观和教育计划,把全球的精神文明引入教育。
他将文化
教育置于主流教育中间,以促进知识分子对科学、法律和技术知识以及伦理价值观以及道德价值观的接受和理解。
泰戈尔认为,只有通过教育,人们才能形成一种持久的文明,从而推进世界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总之,林肯·泰戈尔在西方教育哲学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思想和方法
仍然深受国内外教育工作者的欢迎。
泰戈尔的教育理论不仅是为世界推进文明的阶段性精神贡献,也是西方现代教育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