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理工大学灌阳地质实习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9.40 MB
- 文档页数:31
灌阳实习地质报告一、实习概况本次实习在广西灌阳县进行,实习时间为XX年XX月XX日至XX年XX月XX日,共计XX天。
实习队伍由XX名成员组成,包括导师XX和XX名学生。
实习期间,我们进行了填图区外围路线踏勘、实测地层剖面、填图区内GPS定点描述、节理统计、野外能力考查等工作。
二、地理概况灌阳地区位于广西北部,隶属于桂林市。
地理坐标为东经111°07′~111°10′,北纬25°28′~25°31′。
测区地处南岭纬向构造带中段北沿与经向带的叠加复合部位,区域地质构造复杂。
三、地质概况1. 地层灌阳地区地层发育,主要包括白垩系(K)、三叠系(T)、侏罗系(J)和寒武系(∈)等地层。
其中,白垩系地层主要为陆相红盆沉积,岩性以紫红色砂岩、砾岩为主。
2. 构造灌阳地区位于白水—灌阳复向斜的近南端,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南岭纬向构造带中段北沿与经向带的叠加复合部位。
区域内断裂构造发育,主要有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断裂。
四、实习工作1. 填图区外围路线踏勘实习期间,我们对填图区外围进行了详细的路线踏勘,观察了地层的岩性、产状、接触关系等地质现象,拍摄了大量的地层照片,为后续的填图工作提供了基础资料。
2. 实测地层剖面在填图区内,我们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地层剖面进行了实测。
实测过程中,详细记录了地层的岩性、厚度、产状等参数,并进行了地层对比分析。
3. 填图区内GPS定点描述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我们在填图区内进行了多个点的定位测量,并对测点周围的地质现象进行了详细描述。
通过GPS定位,准确地掌握了填图区内各地质体的空间位置。
4. 节理统计我们对填图区内的节理进行了统计分析,测量了节理的产状、密度、长度等参数。
通过节理统计,了解了填图区内节理的分布特征,为解释地质构造提供了依据。
5. 野外能力考查实习期间,我们还进行了野外能力考查,包括地层识别、构造解析、地质图件编制等方面。
通过野外能力考查,提高了我们对地质现象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一、前言灌阳岩土实习是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在大三暑假期间进行的一次实践活动。
通过此次实习,我们深入了解了岩土工程的基本原理、施工方法以及现场操作流程,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以下是实习报告的详细内容。
二、实习目的1. 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和深入理解岩土工程相关理论知识;2. 了解岩土工程的基本施工方法、现场操作流程以及岩土工程常见问题及处理措施;3.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三、实习时间及地点实习时间:2021年7月10日-7月20日实习地点:灌阳县某岩土工程项目现场四、实习内容1. 项目概况实习项目为一座高层住宅楼,位于灌阳县某住宅区。
该楼共33层,总建筑面积约3.5万平方米。
基础采用桩基础,地上部分为框架-剪力墙结构。
2. 实习过程(1)现场参观实习期间,我们参观了施工现场,了解了项目整体布局、施工进度以及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参观过程中,我们向现场技术人员请教了相关技术问题,如桩基础施工、地下水位控制、基坑支护等。
(2)实地操作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参与了以下实地操作:① 桩基础施工:我们学习了桩基础施工工艺、施工设备以及质量控制要点;② 地下水位控制:了解了地下水位控制的原理、方法和设备;③ 基坑支护:学习了基坑支护的设计原则、施工工艺以及常见问题及处理措施。
(3)岩土工程相关资料整理实习期间,我们整理了岩土工程相关资料,包括地质勘察报告、设计图纸、施工方案等,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了参考。
五、实习收获1. 增强了对岩土工程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2. 掌握了岩土工程的基本施工方法和现场操作流程;3. 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4. 拓宽了视野,了解了岩土工程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六、总结灌阳岩土实习是一次宝贵的实践机会,通过此次实习,我们不仅巩固了理论知识,还提高了实践能力。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努力,为我国岩土工程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灌阳实习真情期待一条小河,一段情缘,一座小城,一生记忆。
在灌阳呆的十三天里,让我接触了二十年来一直企及而未曾幸遇的洗礼。
闻一缕清幽的桂花香,抱一团温存的金秋阳光,我们在此寻觅的不仅是旅途的起点,更是人生的归宿。
晚风渐起,疲惫的火车仍在勇猛地前进,他的铁蹄震响了所到的每一寸地方。
夜幕下,星星玩起了藏猫猫。
我们呆在车厢里,谁也按捺不住去寻索:不管你藏到哪里,我也一定要找到你!静谧的窗外一片朦胧,模糊了山的棱角,绘意出天地的曲线。
偶尔窗外也会闪过数点星光,点缀窗外这位睡美人,同时告诉我们脚步不曾停止。
晚上十点,我们到达全州火车站。
同学们雀跃而起,紧急转移战线,不到一刻时间,汽车就已经鸣笛出发,算是欢迎这只优秀的队伍吧。
车载电视里飘出凤凰传奇亢奋的歌声“我从草原来,带着你的爱”,此刻我心里默许,我在山间行,带着你的情。
汽车让我们更近距离靠近这位睡美人,我们将沿着她的肌肤,走进她的心房。
凌晨,灌江映入眼帘。
初次的照面极富戏剧性,司机误打误撞带我们在县城转了一圈,沿街的灯光陪伴这座熟睡的小城,引导仍在忙碌的我们。
汽车在灌江南畔徐徐而行,轻推车窗,不见月亮,但余银辉。
江面传来山的凝重气息,弥漫其中的不乏各色香味。
虽然汽车在停车时出了一点小意外,可大家兴致不减,一夜陶醉,期待翌日暂新的开始。
暂新开始初到一个地方,总要先形成一丝敬畏,尔后便有依恋。
第一天出野外,我们就明白了这个道理。
车行十数里,我们在一山涧溪流旁下车,开启踏勘第一点。
这是我们踏勘最西边,出露大量的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这不禁让我们想起了南岳水濂洞实习,遍地的花岗岩诉说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这是一个暂新的点,我们不仅要学会点的记录、描述、素描图的绘制,还要熟悉GPS的使用,一下子接触这么多的知识,难免有点消化不良。
大家都是肯努力的,在此后的十数天里,大家把老师的谆谆教导细细吸收,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能力,稳稳的。
花岗岩体与围岩有三种接触关系:沉积接触、断层接触和侵入接触。
广西灌阳县郊数字化地质填图实习报告学院:地球科学学院专业:资源勘查工程班级:13—1班*名:***学号:*************师:**2015年10月1日目录1绪论 (4)1.1实习目的 (5)1.2实习任务及要求 (5)1.2.1野外踏勘 (5)1.2.2实测地质剖面 (6)1.2.3野外填图 (7)1.2.4岩石、矿物的观察 (7)1.2.5基于3S技术的计算机辅助作图 (7)1.2.6构造观察和分析 (7)1.2.7资料综合整理、编写实习报告 (8)1.3灌阳地区地理概况 (8)1.4实习工作概况 (10)1.4.1实习日程安排表 (10)1.4.2实习完成工作量 (11)1.5前人研究概况 (12)2区域地质 (14)2.1区域地质概况 (14)2.2区域地层 (15)2.3区域构造 (17)2.3.1褶皱 (18)2.3.2断层 (19)2.3.4劈理 (20)2.4区域岩浆岩 (21)2.4.1海洋山岩体 (21)2.4.2都庞岭西体岩体 (22)2.4.3都庞岭东体岩体 (23)2.5区域矿产 (25)3测区地质 (28)3.1测区地层 (28)3.2测区构造 (31)3.2.1褶皱 (31)3.2.2断层 (33)3.2.3节理 (35)3.2.4劈理 (36)3.3测区矿产 (36)4基于3S技术的数字化地质填图 (37)4.1 MapGIS在地质填图中的应用 (37)4.1.1矢量化文件 (37)4.1.2图元文件的校正 (38)4.2 MapGIS在地质填图中的应用流程 (38)4.2.1地图基准设置 (38)4.2.2数据的下载和转换 (39)4.2.3 GPS数据误差校正 (39)4.2.4 GPS点位数据的生成 (40)5地质发展史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广西灌阳县郊数字化地质填图实习报告班级:资勘10-1班学号:3100101106姓名:唐文龙目录第一章绪论1.1 实习目的………………………………………………………...……………1.2 实习任务和基本要求………………………………………………………...1.3 灌阳地区地理概况………………………………………………………...…1.4 前人的研究成果………………………………………………………...……第二章区域地质概况2.1 区域地质概况………………………………………………………...………2.2 区域地层………………………………………………………...……………2.3 区域构造………………………………………………………...……………2.4 区域岩浆岩………………………………………………………...…………2.5区域矿产………………………………………………………...……………第三章测区地质特征3.1 测区地层………………………………………………………...……………3.2 测区构造………………………………………………………...……………3.3 测区矿产………………………………………………………...……………第四章基于3S技术的填图方法4.1 基础地图的数字化(GIS技术)……………………………………………4.2 RS影像辅助地质填图………………………………………………………...4.3 GPS………………………………………………………...……………………第五章地质发展史5.1 沉积发展史………………………………………………………...……………5.2 构造发展史………………………………………………………...……………5.3 生物发展史………………………………………………………...…………第六章结束语6.1 实习小结………………………………………………………...……………6.2 心得体会………………………………………………………...……………6.3 不足与建议………………………………………………………...…………附表一实测剖面记录表附表二戴家塘观测点节理测量记录表附表三 GPS点性描述记录表附图一广西灌阳县城郊数字化地形地质图(1:10000)附图二广西灌阳地区上泥盆统锡矿山组实测地层剖面图(1:1000)附图三广西灌阳地区区域构造纲要图附图四节理走向玫瑰花图附图五广西灌阳地区区域地层柱状剖面图第一章绪论1.1实习目的本次实习,志在把平时在课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去,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实习地区地质现象联系起来,以提高个人的知识运用水平以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观察和描述地质构造现象和判断分层标志及绘制地质随手剖面图的能力,提高独立工作和团队分工合作、协调能力,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做到与时俱进,熟练掌握基于3S技术数字化地质填图新方法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培养实际工作的能力,为毕业后从事数字化填图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习报告:桂林灌阳地质实习一、实习目的本次实习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将地质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深入理解桂林灌阳地区的地质特征、地貌类型及其演化历史。
通过实习,我们期望达到以下几个目标:1. 掌握桂林灌阳地区的主要地貌类型,包括喀斯特地貌、丘陵地貌等,并了解其基本特征和形成机制。
2. 分析桂林灌阳地区地质构造的特点,理解不同地质时期的地壳运动对地貌发育的影响。
3. 通过对桂林灌阳地区的水文、土壤、植被等环境要素的观察,了解其与地质结构的关系,进一步认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4. 培养野外观察、动手和分析能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技能。
二、实习地区地质概况简介桂林灌阳地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北部,地处南岭造山带和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
该地区的地质构造复杂,岩性多样,地质演化历史悠久。
在实习期间,我们主要对桂林灌阳地区的地质地貌、地质构造、水文环境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研究。
通过实地考察,我们发现桂林灌阳地区的主要地貌类型为喀斯特地貌,包括溶洞、峰林、石笋、石柱等。
这些地貌的形成与该地区的地质构造、岩性、气候等因素密切相关。
三、实习收获与体会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对桂林灌阳地区的地质特征、地貌类型及其演化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运用地质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释实际地质问题,提高了自己的野外观察和动手能力。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和整体性,意识到保护地质遗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将不断丰富自己的地质学知识,为我国的地质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实习总结本次桂林灌阳地质实习让我们受益匪浅,不仅提高了我们的地质学实践能力,也增强了我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将不断努力,为我国的地质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广西灌阳地质实习报告(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资料、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方案大全、职场资料、个人写作、教学资料、经典美文、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materials, contracts and agreements, clauses, documents, plans, workplace materials, personal writing, teaching materials, classic American essays,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广西灌阳地质实习报告广西灌阳地质实习报告3篇在地质实习过程中,大家会进行实际操作和直接感观的体会和认识,观察和分析实物标本、模型、图件等。
一、实习目的和任务通过此次实习使同学们认识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进行的过程,识别褶皱、断裂及其分类、了解地层划分及接触关系,掌握实习区所能观察到的岩石的结构、构造及矿物组成,认识岩溶地貌的形成以及演化规律,认识河流地质作用及阶地的形成,初步掌握侵入岩的一般特征,熟悉地质罗盘的使用,学会一般地质素描及示意剖面的作图方法。
二、实习日程安排1、2013.7.8,桂林理工大学雁山校区——屏风校区——反虹管——返回学校2、2013.7.9,桂林理工大学雁山校区——大圩——袁家村——潮田贮木场——返回学校3、2013.7.10,桂林理工大学雁山校区——青狮潭水库——灵川县康密劳铁合金有限公司——返回学校4、2013.7.11,桂林理工大学雁山校区——奇峰镇——白竹镜水库——返回学校三、桂林地理概况介绍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
桂林市地处南岭山系的西南部,典型岩溶地貌处湘桂走廊南端。
桂林境内河流密布,有漓江、湘江、洛清江、浔江、资江5条江,另有集雨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65条,全市多年平均总水量为403.81亿立方米,河流落差大,水利资源丰富。
桂林地处南岭山系的西南部,属红壤土带。
四、实习路线的观察内容第一天:2013年7月8日实习内容:1、观察下石炭统岩关组(C1y)的地层岩性及其构造现象2、学习罗盘的使用3、观察河流的地质作用及其河漫滩沉积物特征4、观察阶地的二元结构特征G01点位:刘家村对岸渡口点性:1、观察下石炭统岩关组(C1y)的地层岩性及其构造现象2、学习罗盘的使用描述:该点出露于下石炭统岩关组(C1y)地层,为浅灰色薄层状,灰岩夹泥灰岩,泥灰岩呈泥晶结构。
岩层产状为74°<31.5°。
岩层当中可见两组方解石脉发育,一组顺层发育,另一组穿层而过G02点位:刘家村漓江由北向南转为由东向西的转弯处点性:观察河流的地质作用(南岸凹、侵蚀,北岸凸、沉积)观察河漫滩沉积物特征描述:该点可见河流的侵蚀和沉积地质作用现象。
地质实习的实习报告
本次地质实习是我大学生涯中具有意义的一次实践机会。
在这次实习中,我有机会在地质专业的实验室和现场进行工作,学习和应用了许多地质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实习的第一部分是在实验室进行的。
我学习了地质样品的制备和分析技术,包括岩石薄片的制作、显微镜下的观察和鉴定,以及地质样品的化学分析。
通过这些实践操作,我更加熟悉了地质实验室的设备和相关操作规程,提高了我在实验室中工作的能力。
实习的第二部分是在实地进行的。
我和实习指导老师一起前往当地的地质调查点进行了地质勘探工作。
在现场,我学习了地质勘探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包括地层的观察、地质构造的分析和取样技术。
通过现场的实习,我深刻理解了地质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提高了我在野外工作中的技能。
实习的最后部分是撰写实习报告。
我通过整理实习期间的笔记和资料,结合理论知识和实际经验,撰写了一份完整的实习报告。
在撰写报告的过程中,我对地质学领域的理论和实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提高了自己的文献综述和撰写能力。
通过这次地质实习,我不仅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和技能,还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我将继续努力,不断学习,为将来成为一名优秀的地质学家而努力奋斗。
广西灌阳实习地质报告一、实习背景及目的我国地质资源丰富,地质现象多样,开展地质实习对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提高地质知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实习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将所学地质理论知识与实际地质现象相结合,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地质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习地区概况灌阳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东北部,地处南岭山脉与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
县域内出露地层主要为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和第四系,构造单元属于华南褶皱带。
实习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地质资源丰富,是进行地质实习的理想地点。
三、实习内容与过程1. 野外地质观察实习期间,我们对实习地区的地层、岩性、构造、地貌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观察。
发现实习地区地层出露较完整,沉积岩、火成岩和变质岩均有分布。
其中,泥盆系地层以灰岩、白云岩为主,石炭系地层以石灰岩、页岩为主,二叠系地层以砂岩、页岩为主,三叠系地层以砂岩、泥岩为主。
此外,实习地区构造运动迹象明显,断裂构造和褶皱构造发育。
2. 地质测量在野外实习过程中,我们进行了地质测量工作,主要包括地层产状测量、断层测量和褶皱测量。
通过测量,获得了地层产状、断层参数和褶皱轴迹等数据,为后续地质分析提供了基础。
3. 地质填图根据野外地质观察和测量成果,我们进行了地质填图工作。
通过填图,明确了实习地区的地层分布、构造特征和岩性变化,为深入研究实习地区地质特征奠定了基础。
4. 室内资料整理实习结束后,我们对野外采集的标本进行了整理,对地质测量和填图数据进行了分析。
通过室内资料整理,进一步了解了实习地区的地质特征,为撰写实习报告提供了依据。
四、实习成果与分析1. 地层特征分析实习地区地层出露较完整,自下而上依次为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和第四系。
各系地层岩性差异明显,沉积环境多变。
通过野外观察和室内资料分析,我们认为实习地区地层经历了从浅海到陆地的沉积过程,反映了华南地区古地理环境的演变。
第一章绪论1.1 目的任务本次实习的目的任务主要有:(1)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地质情况联系起来,提高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2)加强填图工作方法和技能的训练,拓展学习的广度和深度;(3)培养观察和描述地质构造现象和分层标志的能力,提高独立工作和团队分工合作、协调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
1.2 时间安排与工作实习总时间从9月30日—11月13日,分五个阶段:准备阶段,数字化阶段,踏勘阶段,填图阶段,报告阶段,日程安排见表1。
表1 日程安排表其中野外填图实习工作共14天,分为填图区外围路线踏勘、实测地层剖面、填图区内GPS定点描述、节理统计、野外能力考查等几部分。
1.3 学习内容与基本要求本次实习的内容丰富多样,主要项目有:野外踏勘;填图区内地质现象的了解;数据化工具的使用;实测地层剖面;野外填图;构造现象的观测和分析;岩石、矿物及化石的观察辨别;野外资料综合整理;地质报告编写。
具体的要求和内容如下所述:学习掌握:(1)点的记录内容和记录格式;(2)信手剖面图和素描图的绘制;(3)踏勘区的岩层的分层标志;(4)岩浆岩和变质岩的基本特征;(5)沉积岩的分层特征及接触关系(6)岩浆岩与围岩的三种接触(侵入接触、沉积接触和断层接触)关系;(7)几种劈理观察(劈理折射、层间劈理,流劈理);(8)硫化物的矿化现象等。
了解踏勘的目的及测区的区域地质概况,掌握踏勘路线的选择和踏勘方法。
逐步培养对构造地质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踏勘范围西起海洋山九牛河油麻石,东到都庞岭林场,北起牛塘,南到农机校,东西约12千米,南北约3千米。
1.3.2 填图区内地质现象的了解学习和掌握:(1)填图区内出露地层的主要岩性和分层标志;(2)岩石特性和表生植被的关系;(2)填图区内断层的的观察方法和确定;(4)填图区域的确定;(5)向、背斜位置的确定等填图范围西起西山坪,东到灌阳县城,北起池家坝,南到农机校,面积约4平方公里。
使同学们了解填图区内的大概情况,为后期的野外填图做好准备。
1.3.3 地学工具的使用学习和掌握:(1)学会使用Mapinfo进行地形底图的数字化;(2) 学习GPS的基本知识及使用GPS定点;(3)使用Mapinfo进行区、线、点的绘图和编辑;(4)学习和使用RS进行辅助填图。
数字化填图方法不仅是图幅更形象直观,也提高图幅质量和填图效率。
是一项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1.3.4 实测地层剖面学习掌握:(1)实测地层剖面的选择和测量方法;(2)地层的划分和对比;(3)地层界面的特征及填图单位的确定;(4)岩石(化石)的识别和鉴定;(5)标志层的确定;(5)样品和标本的采集编号;(6)地层剖面资料的整理及剖面图和综合柱状图的编制等方法。
培养学生的野外分工协作能力;岩石识别、鉴定能力;资料整理和制图的能力等。
学习掌握:(1)观察点和观察路线的布置原则方法;(2)观察点的确定、描述及运用“V”字型法则勾绘地质界线;(3)认识各种构造现象的观测、描述和形成机制的分析及相互关系;(4)野外资料的整理和地图的绘制。
逐步培养独立及分工合作能力和对测区地质构造特征的综合分析能力。
本次填图使用1∶1万的地形图作为底图,填图不仅采用传统填图方法,还采用了数字化填图方法和工具。
定点采用GPS仪定点和传统的地形地物定点相结合,不仅提高了工作工作的效率还使图面更加美观。
1.3.6 构造观测和分析学习掌握:(1)沉积岩的原生构造;(2)地层接触关系;(3)小型褶皱的观测,褶皱几何要素的测定;(4)断层的观察、断层性质、产状、规模的确定;(5)节理的观察、统计及节理图的编制;(6)劈理、线理、劈理折射的观测;(7)掌握小构造与大构造的关系、运用小构造推测大构造的方法。
巩固和提高综合观察和分析能力。
1.3.7 岩石、矿物及化石的观察学习掌握:(1)野外主要岩石类型的肉眼鉴定、描述及定名方法;(2)了解主要化石特征、化石组合及时代意义。
1.3.8 资料综合整理、地质报告编写学习掌握:(1)地质资料的综合分析和整理;(2)地质发展史、沉积发展史的分析方法;(2)测区地质地形图、图切剖面图、构造纲要图、节理玫瑰花图的编制;(3)地质报告的编写方法。
培养综合分析、地质制图和专业表达的能力。
1.3.9 野外工作完成情况本次实习使我学会了很多,也是我懂得了很多。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改进,基本上完成了本次实习的教学任务,同时也获得了很多的经验教训。
表 2 列举了实习期间野外完成的工作量表 2 野外完成工作表填图面积Km2 4实测剖面条 1观察点个126岩石标本块30化石标本块7节理统计条1201.4 自然经济地理概况测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东边缘,地处东经111°07'-111°10',北纬25°28'-25°31',属广西灌阳城关管辖。
县城有公路与周边各县相通,距湘桂铁路的全州、桂林站分别为60和159km。
灌(阳)—百(里)二级公路自北南通过灌阳,向北经全州石塘镇在兴安百里村与322国道相接可达湖南;向南经过栗木镇在阳朔县城与321国道相连可以抵达广东;有省道与湖南道县直接相通。
各实习点均有乡、村公路通行,交通比较方便图1。
图1 灌阳实习区交通位置图灌阳县像一片弯曲的桂花树叶,镶嵌在海洋山与都庞岭山脉之间。
东面与湖南道县、江永相连,其它三面与同属于桂林市辖区的恭城、灵川、兴安、全州接壤,总面积1863平方千米。
有大小河流47条,主要河流为湘江西域支流灌江,全长144.23m,由南向北流经测区东沿。
江水清澈,水流较急,部分河段可通航,有利于筑坝引水,灌溉农田;江中河砂资源丰富。
次要河流为南西--北东向的九牛河, 河水清澈见底,水量虽然不大,但却是沿河居民的生产生活用水之源。
由于灌江水的滋润,灌阳县建县较早。
西汉文帝前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建县,始称观音县;隋朝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改称灌阳县,一直沿用至今,现属桂林十二县之一。
灌阳城人口约2万,以汉族为主,兼有壮、瑶,生习无殊。
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发展前景广阔。
灌阳实习区主要集中分布在灌阳县城周边地区,区域地质踏勘路线西至九牛河油麻石,东到都庞岭林场等地。
该地区东有中山都庞岭,南北走向,主峰韭菜岭,海拔高度2009.3m;西有中山海洋山,亦为南北走向,主峰宝盖山,海拔高度1944.0m。
山势层层降落,到测区构成南北延伸的低山地地貌。
区内最高山天花板,海拔630.3米;最低灌江,海拔约240米,相对高差约390米。
本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寒夏暑,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物产丰富。
年气温最高40°C, 最低-7°C,平均17—18°C,年降雨量约1552mm,多集中在3—6月份。
粮食以水稻为主,副产小麦、红薯、萝卜。
经济作物有油茶、花生、药材、松脂,盛产枣子、雪梨、柿子、柑橘等水果,尤以蜜枣闻名。
木材较丰富,以松、杉为主。
1.5前人研究概况灌阳地区内地层曾经历过剧烈的构造运动,造成其地质概况复杂而全面,因此具有良好的探索和研究价值。
曾有许多学者和相关单位对本区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有:冯景兰(1929年)、李四光(1937年)、王嘉荫(1943年)对本区进行了路线地质调查,且有李四光著的《南岭何在》一书。
赵金科、张文佑(1952年)在本区编制了1:25万区域地质图。
1956—1959年,吴磊伯在本区进行过地质调查,并著有《湖南地质构造系统》一书。
1960年,中南大学在本区编制了1:20万地质图及地质报告。
1974年,湖南区测队完成了道县地质图及说明书。
1982年,广西第一地质队完成贵东幅等五幅1:5万地质图及说明书。
桂林工学院(原桂林冶金地质学院)自1985年把本区作为填图和科研基地以来,对本区进行了1:10000地质填图,一批老一辈地质工作者如欧阳成甫、李少游、张家志等对本测区的地层、古生物、构造、岩浆岩等进行了仔细的调查研究并取得一系列的科研成果。
1.6 实习教学方式以野外地质现象观察为基础,采用现场教学法教学。
在踏勘和实测剖面前期阶段以教师指导为主;在填图阶段,先由教师指导逐渐过渡为学生独立完成。
室内学生对野外采集的资料、数据进行整理和图件的制作,由教师检查、指导。
在实习过程中适时地穿插“测区及区域地质概况”、“数据化填图方法”、“实测地层剖面资料整理”、“填图工作方法”、“沉积相及地质发展史分析”、“构造分析”、“地质报告的编写”等讲课内容。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区域地质概况是指在填图区所处的一个区域的总体地质概况。
他主要包括区域内的地层和构造,通过对其的了解、观察、分析得出得出区域地质的总体情况,同时得到区域的沉积、构造发展史,为填图区内的地层、构造分析做好准备。
2.1 区域地层本区区域地层发育,出露完好,分布广泛。
出露地层主要有寒武系(∈)、奥陶系(O )、泥盆系(D )、石炭系(C )、白垩系(K )、第四系(Q )。
其中奥陶系与泥盆系下泥盆统(图2)、白垩系与下伏老地层均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这也是划分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生代三个构造层的标志。
其余地层之间为整合接触关系早古生代构造层包括寒武系和奥陶系,主要为一套浅海相的复理石碎屑岩建造,经加里东运动岩石均遭受浅变质,并构成地槽褶皱基底;泥盆系至下三叠统以碳酸盐岩及碎屑岩为主的连续沉积,属地台阶段的盖层沉积;白垩系是陆相红盆沉积,按陈国达观点系地洼阶段之产物。
晚古生代构造层包括泥盆系下泥盆统(D 1)、中泥盆统跳马涧组(D 2t )、中泥盆统棋子桥组(D 2q )、上泥盆统佘田桥组(D 3s )、上泥盆统锡矿山组下段(D 3x 1)、上泥湓统锡矿山组上段(D 3x 2)、上泥盆统邵东组(D 3sh )、石炭系下石炭统岩关组(C 1y )、二叠系(P )。
属石英砂岩建造,以浅海碳酸盐沉积为主。
其中下泥盆统为紫红色厚层状石英砂岩、粉砂岩及泥质粉砂岩,底部为含砾砂岩、含白云质团块泥质砂岩及花岗质碎屑岩。
具冲淤构造、平行层理、粒序层理、交错层理、羽状层理、冲刷面及波痕。
中泥盆统跳马涧组上部为灰绿色石英粉砂岩,石英细纱岩夹豆状赤铁矿层下部为细粒石英砂岩、泥质粉沙岩,具雨痕、波痕、水平层理、沙泥薄互层理及水平虫迹。
图 2 奥陶系与泥盆系下泥盆统的角度不整和 图中的破碎带为不整和接触面中泥盆统棋子桥组厚度约541米,其上部为深灰色厚层状白云岩化灰岩及白云岩;中部为深灰色厚层状中晶白云岩及枝状层孔虫白云岩(图3),下部为深灰色细晶白云岩夹纹层状白云岩及枝状层孔虫白云岩,发育方解石脉。
上泥盆统佘田桥组、锡矿山组、邵东组、石炭系的岩关组为本次实习填图地区的研究地层,将在测区地层一节中详解。
中生代构造层包括侏罗系(J)、白垩系(K)、第四系(Q)、为内陆红盆沉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