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阅读练习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3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表达作者送别友人时旷达胸怀和真挚友情,可用来鼓励和安慰朋友,表达几千年人们心声的名句是:2、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叙将别之时,气势宏伟,已寓不必伤别之意,为下文抒情情奠定基调的诗句是:3、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表明不要因为离别而伤感的诗句是:二、选择题:1、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 、第一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则把读者的视线引向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C、颔联是说,诗人要跟朋友分手,去外地做官。
D 、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劝慰杜少府,不要在临别之时像小儿女一般哭鼻子,抺眼泪。
2、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首联第一句点出送别的地点,第二句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C.颔联写离情别意,重在点出相同之处,即同为宦游人。
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嫌弃杜少府在临别之时像小儿女一般哭鼻子、抹眼泪。
3、对《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望”字将送别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方“蜀川”联系起来了。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表现了依依不舍的伤感之情。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富于哲理,隐含好男儿志在四方的意思。
D.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真挚的情谊和对友人的深情慰勉。
4、选出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分析有误的一项( )A. 首联语句工整,写得十分壮阔。
在写景中抒情,暗示了与友人从此天各一方,会面很难。
B. 颔联写离情别意,直抒了“同是宦游人”的困顿和相互之间的友谊。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练习题及鉴赏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练习题及鉴赏王勃的五言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杰作,久为人们所传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也是考试出题的常客,下面是小编收集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练习题及鉴赏,希望对你们学习有帮助。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唐代】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练习题1.对王勃的这首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别开生面的送别诗,诗人抒写惜别之情,劝慰友人只要存在着真挚的友情,就不必为离别而悲伤。
B.这首诗既表达了诗人的豁达情怀,也包含诗人黯然销魂的感伤情调。
C.首联中的“望”字是诗人的想象,意思是从蜀州可以于风烟弥漫中望到五津。
D.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是全篇的中心所在,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富有哲理。
2.“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一句中,“无为”的意思是_________,诗句表达了诗人_________ 的思想感情.3.简述你对“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诗中蕴含哲理的理解。
4.感悟诗人的情怀,说说这首诗为什么在古代送别诗中别具一格。
答案:1. B2. 不要、无须豪迈旷达(爽朗乐观)3. 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缩短距离。
4. 摆脱了其他送别诗伤感、低沉的情调。
表现了开朗、乐观、豪放的情怀,意境开阔。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鉴赏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扫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和悲苦缠绵之态,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首联对仗严整。
诗从送别的地点落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诗人站在京城郊外,看到雄伟的长安城为辽阔的三秦之地所拱卫,向远处眺望,在风烟迷蒙的地方便是四川的“五津”,点出杜少府要赴任的处所。
因为朋友要从长安远赴四川,这两个地方在诗人的感情上自然发生了联系。
7《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乙女共沾巾。
1.诵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B)A.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错在“离别”和“宦游”是一个词语不能分开,在这里它们起修饰作用)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第一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则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C.颔联是说,诗人要跟朋友分手,去外地做官。
(错在对诗句意思的曲解。
诗人与朋友已在外做官了)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劝慰杜少府,不要在临别之时像小儿女,一般哭鼻子、抹眼泪。
3.这首诗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句子,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答: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作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而王勃的这两句诗则全无悲伤之情,写得昂扬乐观,能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这种对待离别的积极态度值得称道。
4.《杜少府之任蜀州》关于这首唐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B)A、首联点明送别地点与友人去处。
一个"望"字暗寓惜别之情。
B、颔联是对友人的劝慰,既是惜别,又是宽慰,惜别中表现了诗人阔大胸襟。
C、颈联以好男儿志在四方的哲理来送别好友,令友从倍感温暖与鼓舞。
D、全诗语壮情深,表现了诗人宽阔胸襟、真挚友情及以天下为已任的政治抱负。
5.对《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望”字将送别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方“蜀州”联系起来了。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表现了依依不舍的伤感之情。
(这两句诗意以悲而旷达之胸襟可见,所谓“依依不舍的伤感之情”不能成立)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富于哲理,隐含好男儿志在四方的意思。
D.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真挚的情谊和对友人的深情慰勉。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阅读鉴赏题背诵考点汇总(含答案)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主旨归纳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表现了与友人之间的真挚深厚的友谊,抒发了对朋友远行的留恋慰勉之情,也表达了作者的旷达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
2.这首诗的作者是王勃,他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
标题中的“之任”的意思是去上任。
3.赏析首联中的“辅”字和“望”字。
答:一个辅字是辅佐、护卫的意思,形象生动的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势宏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一个“望”字,将相隔万里的长安与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同时也为下文面对离别时的乐观积极态度作铺垫。
4.赏析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答:“歧路”照应送别,(以豪迈之语相送,以劝慰之语送别),慰勉友人不要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
流露了作者真挚的友情和旷达的胸怀,使全诗气氛由悲凉变为豪放。
5.颔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中诗人是怎样劝慰友人的?
答:(诗人劝慰友人:我和你都是远离故土、宦游他乡的人,离别
1。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表达作者送别友人时旷达胸怀和真挚友情,可用来鼓励和安慰朋友,表达几千年人们心声的名句是:2、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叙将别之时,气势宏伟,已寓不必伤别之意,为下文抒情情奠定基调的诗句是:3、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表明不要因为离别而伤感的诗句是:二、选择题:1、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 、第一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则把读者的视线引向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C、颔联是说,诗人要跟朋友分手,去外地做官。
D 、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劝慰杜少府,不要在临别之时像小儿女一般哭鼻子,抺眼泪。
2、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首联第一句点出送别的地点,第二句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C.颔联写离情别意,重在点出相同之处,即同为宦游人。
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嫌弃杜少府在临别之时像小儿女一般哭鼻子、抹眼泪。
3、对《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望”字将送别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方“蜀川”联系起来了。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表现了依依不舍的伤感之情。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富于哲理,隐含好男儿志在四方的意思。
D.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真挚的情谊和对友人的深情慰勉。
4、选出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分析有误的一项( )A. 首联语句工整,写得十分壮阔。
在写景中抒情,暗示了与友人从此天各一方,会面很难。
B. 颔联写离情别意,直抒了“同是宦游人”的困顿和相互之间的友谊。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题及答案《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
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春,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1.诵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2.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第一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则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C.颔联是说,诗人要跟朋友分手,去外地做官,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劝慰杜少府,不要在临别之时像儿女一般哭鼻子、抹眼泪。
3、这首涛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句子,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解析:这三道题比较全面地考查了对古诗的赏析,突出了文学鉴赏能力的重要性。
第1题考查诗歌的诵读第2题考查对常识、内容和情感的把握第3题考查对名句妙处的品味,是一道开放题。
答案:1.B(“离别”和“宦游”分别各是一个词语,不能分开。
)2.C(错在对诗句内容的曲解。
)3.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而王勃的这两句写得昂扬乐观,能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对待离别态度很积极。
(供参考,意思对即可)其它试题1、此诗的作者是(王勃),他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
2、这首诗之所以成为送别诗的上乘佳作,就在于(一扫离愁别恨,充满乐观情绪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3、说说千古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好在哪里?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作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而这两句则全无伤感之情,写得昂扬乐观,能给友人以安慰和鼓励,这种对待离别的积极态度值得称道。
4、本诗中你最欣赏哪一联,请从内容或艺术手法角度作一赏析。
颈联,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寓含哲理,一洗以往送别诗中的'感情,给人以莫大的安慰与鼓舞。
(二)阅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①》,完成10-11题。
(共5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①【蜀州】有的版本写作“蜀川”。
10.这是一首送别诗。
朋友将远赴蜀州,离别之际,诗人以两人共同的境遇“①”宽解友人,并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劝慰鼓励友人。
全诗既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的②之情,也表现了诗人③的人生态度。
(3分)11.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一作“随风”)直到夜郎西”,与本诗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的都是对朋友的深厚情谊。
请你结合诗句内容,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各自是如何抒发内心情感的。
(2分)答:答案:(二)10.【答案】宦游人,不舍、依依惜别,乐观豁达【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作者情感和人生态度,难度易。
①从诗中“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判断诗人共同的境遇“宦游人”;②送别诗表达的情感为不舍、依依惜别;“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11.【答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抒发作者乐观豁达的情感;“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寄情于景和拟人的手法,作者借“明月”寄托自己对友人的思念,体现了对友人的忧虑、关切、同情和不舍。
【解析】本题考查诗词含义、手法和情感,难度中。
题目要求“两位诗人各自是如何抒发内心情感的”,需要分别对两首诗的含义、手法、情感进行分析。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意思是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好像近在眼前,表达作者乐观豁达的心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意思是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夜郎以西!诗中意象“明月”,作者寄情于景,表达了对友人的忧虑、关切、同情和不舍。
语文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综合试题含答案一、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诗中的“宦游”“无为”是什么意思?请选择一个回答。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卖炭翁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晓驾炭车辗冰辙”中的“辗”有什么表达作用?(2)诗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试举例分析。
(3)《卖炭翁》反映了封建社会怎样的情况?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古诗阅读遣意①〔唐〕杜甫啭枝黄鸟近,泛渚白鸥轻。
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
衰年催酿黍②,细雨更移橙③。
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
【注释】①选自《杜诗详注》。
遣,抒发。
②酿黍:酿酒。
③移橙:栽橙。
(1)古诗讲究对应,每每佳句天成。
首联中的“近”,从“啭”字听来;“轻”,从“________”字看出。
颔联中的“________ ”对应着首联的“啭枝”,“春水生”对应着首联的“泛渚”。
(2)《杜诗详注》说这首诗“叙写草堂春日之景,藉以遣意”,诗人所遣何“意”?4.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亭夏日高骈绿树阴浓①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②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注释】①浓:指树丛的阴影很深。
②水晶帘:是一种质地精细而色泽莹澈的帘子,此处指水面。
(1)第一、二句通过描摹绿树阴浓、________等意象,写出了夏日的幽静,体现了作者________的心情。
(2)赏析“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阅读训练附答案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阅读训练附答案【原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阅读训练】:一、1、此诗的作者是,他和并称为“初唐四杰。
”2、下列对诗词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送别诗。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写出了送行的地点和友人要赴任的地方。
写景气势宏伟,寓不必伤别之意。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写对友人的安慰:彼此处境相同,感情一致。
一股悲伤之情油然而生。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全句一扫离情别绪,把缠绵的儿女之情一笔撇开,代之以豁达锭观的感情,表现了他不平凡的胸怀和抱负,给人以莫大的鼓舞和安慰。
D、“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两句承上作结: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虽别而如此为邻,别时则不应有儿女之态。
3、说说千古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好在哪里?4、本诗中你最欣赏哪一联,请从内容或艺术手法角度作一赏析。
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为什么能成为诗歌中的不朽名句?6、本诗中的破题句是7、本诗中最能体现作者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的一联诗句是8、说说“风烟望五津”中“望”字的表达效果。
9、“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颂的名句,说说它们好在哪里。
10、此诗中,王勃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寄予远方朋友,表明二、1、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你认为首联中哪些字用得好,为什么?2、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颔联中诗人是怎样劝慰友人的?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名句,这两句诗好在哪里?请作赏析。
4、这首诗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名句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5、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怎样理解尾联?三、(1)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写送别的地点和友人要去的地方的诗句:(2)诗中劝慰友人不要哀伤,表达出诗人豁达、爽朗的胸怀的诗句:(3)诗中把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升华为哲理,写出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就是在天涯海角也还是近邻一样的亲近,说明知心朋友声息相通的两句诗:(4)唐朝陆龟蒙《别离》诗中有“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的诗句,由此可联想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两句诗是:(5) 高适《别董大》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与意境相似。
语文初二下学期诗歌鉴赏检测试卷含解析1一、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这是一首送别诗。
朋友将远赴蜀州,离别之际,诗人以两人共同的境遇“________”宽解友人,并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劝慰鼓励友人。
全诗既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也表现了诗人________的人生态度。
(2)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赏析“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2.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唐)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解释以下词语:涵虚,端居。
(2)全诗抒写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3.愉悦闲适(悠闲、自在等)(2)【示例1】微风吹来,池水波光晃动,把蔷薇香气吹满院子。
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微风吹动倒映楼台的池塘比作微风吹动水晶帘,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亭环境的幽静和美好,表现了诗人的高兴心情和闲适自在。
【示例2】微风吹来,池水波光晃动,把蔷薇香气吹满院子。
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描写,写了作者看到眼前微风吹动的池塘,闻到了风吹满院的蔷薇香,生动细腻地写出了山亭小院的幽静和美好,表现了诗人的高兴心情和闲适自在。
【点评】(1)此题考查理解古诗意象的能力。
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牢记常见意象的含义,如: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等等。
做题时,还要在理解诗意、把握诗歌感情的基础上分析、理解古诗的意象。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
诗歌的语言具有凝练、含蓄等特点。
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品读诗歌的语言意蕴,体味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语言魅力。
古诗词语言鉴赏部分所包含的内容较多,主要涉及遣词造句、语体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阅读鉴赏题考题考点汇总理解性默写(含答案)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唐】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三秦之地护卫着巍巍长安,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蜀川。
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
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如近在比邻。
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创作背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作者在长安时所写。
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
1.主旨归纳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表现了与友人之间的真挚深厚的友谊,抒发了对朋友远行的留恋慰勉之情,也表达了作者的旷达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
2.这首诗的作者是王勃,他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
标题中的“之任”的意思是去上任。
3.赏析首联中的“辅”字和“望”字。
答:一个辅字是辅佐、护卫的意思,形象生动的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势宏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一个“望”字,将相隔万里的长安与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同时也为下文面对离别时的乐观积极态度作铺垫。
4.赏析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答:“歧路”照应送别,(以豪迈之语相送,以劝慰之语送别),慰勉友人不要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
流露了作者真挚的友情和旷达的胸怀,使全诗气氛由悲凉变为豪放。
5.颔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中诗人是怎样劝慰友人的?答:(诗人劝慰友人:我和你都是远离故土、宦游他乡的人,离别乃常事,何必悲伤呢?)抒发送别之情,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借以减轻友人的悲凉和孤独之感。
惜别中显出诗人阔达的胸襟。
6.试分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成为千古名句的原因。
答:①运用夸张、对偶的修辞手法,②抒发了自己对友人的真挚感情和惜别之情,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③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赏析、习题及答案资料:【原诗】【翻译】【作者】【主题思想】【名句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答案解析】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原诗】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三秦之地护卫着巍巍长安,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蜀川。
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
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如近在比邻。
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作者】王勃(650—676),字子安,绛(jiὰng)州龙门人。
年十四举幽素科,授朝散郎,时诸王好斗鸡,他为沛王写了向英王鸡挑战的檄(xí)文,触怒唐高宗。
后任虢(guó)州参军,犯死罪,遇赦革职。
往海南探父,因溺水受惊而死,年仅27岁。
有《王子安集》二十卷。
其诗偏于描写个人生活,亦有抒发政治感慨、隐寓对豪门世族不满之作,风格较为清新。
除本文外,《滕王阁序》亦脍炙人口。
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一起倡导文学革新,其中王勃成就最大。
【主题思想】此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表达了作者对朋友远行的留恋之情,同时也勉励朋友乐观进取、勇往直前,去迎接新的生活,体现了作者宽阔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
【赏析】这首诗是王勃供职于长安时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时所作的一首著名的赠别诗。
首联:“城阙辅三秦,烽烟望五津。
”以写景起兴,对仗相当工整。
“城阙辅三秦”是一个倒装的句式,其实是“三秦辅城阙”,指长安的城垣宫阙都被三秦之地护卫着。
这一句一扫以往送别诗常有的萧索黯淡之象,起笔雄伟。
下句“风烟望五津”。
五津指四川境内长江的五个渡口,泛指蜀川。
这里诗人用一个“望”字跨越时空,将相隔千里的两地连在一起。
“风烟”在此起了渲染离别气氛的作用,从而引出下句。
颔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这是诗人在直抒胸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习题及答案《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班级:姓名:资料内容:【原文】【课下注释】【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精品习题及答案】【原诗】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三秦之地护卫着巍巍长安,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蜀川。
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
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如近在比邻。
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作者】王勃(650—676),字子安,绛(ji?ng)州龙门人。
年十四举幽素科,授朝散郎,时诸王好斗鸡,他为沛王写了向英王鸡挑战的檄(xí)文,触怒唐高宗。
后任虢(guó)州参军,犯死罪,遇赦革职。
往海南探父,因溺水受惊而死,年仅27岁。
有《王子安集》二十卷。
其诗偏于描写个人生活,亦有抒发政治感慨、隐寓对豪门世族不满之作,风格较为清新。
除本文外,《滕王阁序》亦脍炙人口。
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一起倡导文学革新,其中王勃成就最大。
【背景】这首诗约作于乾封元年至总章元年(666-668),此时作者正在京城长安沛王府任修撰之职,豪气满怀、积极向上、努力求仕是王勃此时的思想核心。
杜少府是王勃的好友,姓名不详。
少府,是当时对县尉的通称。
此时,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蜀州去上任,王勃设宴为他送行,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
蜀州,在现今四川省,州府在崇庆县。
两人一起走出了长安城,来到分手的地点,心中有话,但却相对无言,只好观看四周的景致,以克制自己的离情别绪。
【主题思想】此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表达了作者对朋友远行的留恋之情,同时也勉励朋友乐观进取、勇往直前,去迎接新的生活,体现了作者宽阔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
【赏析】这首诗是王勃供职于长安时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时所作的一首著名的赠别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城阙辅三秦”中的“辅”字在句中的含义是()A. 辅佐B. 辅助C. 拱卫D. 辅导2. “风烟望五津”中的“五津”具体指的是()A. 长安的五个城门B. 蜀地的五个渡口C. 天上的五颗星星D. 江河的五个交汇处3. 以下哪项不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所表达的含义?()A. 知己即使相隔遥远,心灵仍能相通B. 距离不是衡量友情的标准C. 诗人与杜少府的友情超越空间限制D. 诗人认为与杜少府的友情已断绝4. “无为在歧路”中的“无为”最接近以下哪个词语的意思?()A. 无所事事B. 无需担忧C. 无能为力D. 无动于衷5. “儿女共沾巾”中的“沾巾”用来形容的是()A. 欢笑时泪洒衣襟B. 悲伤时泪湿衣襟C. 愤怒时泪溅衣襟D. 惊讶时泪流衣襟二、解释字词(每题3分,共15分)1. 城阙()2. 辅()3. 风烟()4. 无为()5. 沾巾()三、句子翻译与赏析(每题5分,共25分)1. 翻译并赏析“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2. 翻译并赏析“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3. 翻译并赏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4. 翻译并赏析“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四、默写填空(每题2分,共10分)1. ____________,风烟望五津。
2. 与君离别意,同是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天涯若比邻。
4. 无为在__________,儿女共沾巾。
五、内容理解与概括(10分)1. 请简要概括这首诗的主题思想。
(5分)2. 请分析诗中“城阙辅三秦”与“风烟望五津”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5分)六、描写手法分析(15分)1. 请分析诗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并举例说明。
(5分)2. 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人是如何通过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情感的。
(5分)3. 请谈谈你对“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中“存”字和“若”字的精妙之处。
(5分)七、人物环境情感分析(15分)1. 请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特点。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城阙辅三秦,XXX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题】一、理解性默写:1、XXX《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表达作者送别友人时旷达胸怀和真挚友情,可用来鼓励和安慰朋友,表达几千年人们心声的名句是:2、XXX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叙将别之时,气势宏伟,已寓不必伤别之意,为下文抒情情奠定基调的诗句是:3、XXX《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表明不要因为离别而伤感的诗句是:二、选择题:1、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XXX。
B、第一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则把读者的视线引向XXX即将赴任之地。
C、颔联是说,诗人要跟朋友分手,去外地做官。
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劝慰XXX,不要在临别之时像小儿女一般哭鼻子,抺眼泪。
2、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赏析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XXX。
B.首联第一句点出送别的地点,第二句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XXX即将赴任之地。
C.颔联写离情别意,重在点出不异的地方,即同为宦游人。
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嫌弃XXX在临别之时像小儿女一般哭鼻子、抹眼泪。
3、对《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望”字将送别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方“XXX”联系起来了。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表现了依依不舍的伤感之情。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富于哲理,隐含好男儿志在四方的意思。
D.这首诗,经由过程送别友人,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真诚的情谊和对友人的蜜意慰勉。
4、选出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分析有误的一项( )A.首联语句工整,写得十分壮阔。
在写景中抒情,暗示了与友人从此天各一方,会面很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考题及赏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考题及赏析引导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王勃在长安时候的作品,是一首典型的送别诗,展示了作者和友人之间的友情。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考阅读题《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此诗的作者是王勃,他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
”2、下列对诗词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A、这是一首送别诗。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写出了送行的地点和友人要赴任的地方。
写景气势宏伟,寓不必伤别之意。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写对友人的安慰:彼此处境相同,感情一致。
一股悲伤之情油然而生。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全句一扫离情别绪,把缠绵的儿女之情一笔撇开,代之以豁达锭观的感情,表现了他不平凡的胸怀和抱负,给人以莫大的鼓舞和安慰。
D、“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两句承上作结: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虽别而如此为邻,别时则不应有儿女之态。
3、说说千古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好在哪里?答案: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寓含哲理。
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作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而这两句则全无伤感之情,写得昂扬乐观,能给友人以安慰和鼓励,这种对待离别的积极态度值得称道。
4、本诗中你最欣赏哪一联,请从内容或艺术手法角度作一赏析。
答:颈联,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寓含哲理,一洗以往送别诗中的感情,给人以莫大的安慰与鼓舞。
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为什么能成为诗歌中的不朽名句?答:作者以理性的议论展现友情和别情的新境界,运用形象的比喻写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的深情与厚谊,气象阔大,志趣高远,表达了真正的友谊不受时间限制和空间阻隔,既是永恒的,也是无所不在的新意,成为送别诗中的不朽名句。
6、本诗中的破题句是(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7、本诗中最能体现作者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的一联诗句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阅读练习及答案2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阅读练习及答案2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阅读练习及答案1(二)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9-20题。
(4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注】,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注】曛:昏暗18.下列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这两首诗都是唐诗,其中第一首是律诗,第二首是绝句。
律诗为八句,绝句为四句,两者的偶数句都要求押韵。
B.王勃诗的首联点明送别地点和朋友要去的地方,一个“望”字已经透露诗人对朋友远行的关切之情。
C.王勃诗的尾联描写二人在即将分手的岔路口挥泪告别、泣下沾襟的情境,表达了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深情。
D.高适诗的'三、四句是对朋友的安慰和勉励,格调昂扬向上,情感积极乐观,与王勃诗的第三联有异曲同工之妙。
19.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赏析《别董大》一诗的前两句。
(2分)答案:(二)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9-20题。
(4分)19.C【2分】20.这两句(采用白描手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通过黄云、落日、北风、飞雪、孤雁等典型意象,营造出苍凉雄浑的意境(描绘出黄昏时分日色昏暗、千里黄云蔽天、北风吹雁、大雪纷飞的苍凉景象);烘托出离别时的感伤(凄凉、惆怅、依恋不舍等)/对朋友远行的关心牵挂。
【共2分,描述意境(画面)1分,情感1分,意思对即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阅读练习及答案2(四)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6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首联中的“辅”或“望”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一、
1.对王勃的这首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别开生面的送别诗,诗人抒写惜别之情,劝慰友人只要存在着真挚的友情,就不必为离别而悲伤。
B.这首诗既表达了诗人的豁达情怀,也包含诗人黯然销魂的感伤情调。
C.首联中的“望”字是诗人的想象,意思是从蜀州可以于风烟弥漫中望到五津。
D.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是全篇的中心所在,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富有哲理。
2.“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一句中,“无为”的意思是
_________,诗句表达了诗人_________
的思想感情.
(以是为07年襄樊中考题,以下为03年连云港中考题)
3.简述你对“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诗中蕴含哲理的理解。
4.感悟诗人的情怀,说说这首诗为什么在古代送别诗中别具一格。
答案:
1. B
2.不要、无须豪迈旷达(爽朗乐观)
3.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缩短距离。
4.摆脱了其他送别诗伤感、低沉的情调。
表现了开朗、乐观、豪放的情怀,意境开阔。
二、
1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
20.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首联中的“辅”或“望”字o(2分)
19.①与友人的惜别之情②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意思对即可。
一点1分,共2分)<,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
(1分)(意思对即可。
共2分)
20.“辅”示例: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1分)气象雄伟城和蜀地联系起来,(1分)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1分)(意思对即可。
共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