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下】
- 格式:docx
- 大小:17.38 KB
- 文档页数:4
一、阅读《诗经· 蒹葭》,达成( 1)—( 3)题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旺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有的什么手法?有何作用?(2)为了见到意中人,主人公有何行动?由此你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点?(3)意中人的踪影飘忽不定,你由此感觉到诗歌创造了什么样的境界?请简要剖析。
二、关雎《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梦寐以求,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展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统率《关雎》全篇的诗句是2. 本诗用来形容漂亮和善的姑娘的成语是。
3.《关雌》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4、《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运用这类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5、《关雎》大批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充足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请从诗中找出一处,频频朗诵,并领会其作用。
6、本诗环绕一个求字,写一个。
7、诗中想念情人令人记忆犹新的一个细节是,经过频频写男子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且仔细珍爱的短语是:。
8.诗中写河洲的水鸟,写采摘荇菜,起什么作用?9.诗中描绘感情波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10.谈谈你对琴瑟友之的友字的理解。
11.品读《诗经关雎》的诗句,参照有关链接,简析《关雎》的境界美。
12.这首诗表现了我国古代办感人民如何的思想感情?( 2 分)13.诗中有很多句式同样相像的重章叠句,这类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2 分)14.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八年级下册期中专项复习十一古诗词鉴赏专题及答案解析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首联中的“辅”或“望”字。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3.这首诗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感情?4.诗中大量运用了重章叠句,这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①?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②,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诗经·郑风》) [注]①嗣音:传音讯。
②挑兮达兮:形容独自来回走动的样子。
5.这首诗采用了怎样的叙述手法?从结构上看,诗歌的前两章具有怎样的特点?6.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最后一句有什么含义?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桃夭《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 ①归:出嫁。
②(fén):草木果实累累的样子。
③蓁(zhēn)蓁:叶子茂盛的样子。
7.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____________的形式。
8.请从比兴手法的角度赏析全诗。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溪。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1)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语文初二下册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一、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五言律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人在慰勉友人不用伤悲难过。
B.首联点出送别地与友人即将赴任地,隐含送别情意,对仗严整。
C.诗歌颔联是说诗人跟朋友都要去外地做官,是值得高兴的事。
D.尾联点出“送”的主题,不要在临别之时像儿女一般泪洒衣裳。
(2)这首诗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句子,请谈谈你的理解。
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这是一首送别诗。
朋友将远赴蜀州,离别之际,诗人以两人共同的境遇“________”宽解友人,并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劝慰鼓励友人。
全诗既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也表现了诗人________的人生态度。
(2)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赏析“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3.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2)这首诗一洗大多数送别诗的悲苦缠绵之态,请从画线诗句中任选一联具体分析。
4.阅读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頂,一览众山小。
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着怎样的生活哲理?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卖炭翁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鉴赏及理解《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鉴赏及理解引导语: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文的开篇就给读者一种宏大的气势,在宏大的气势中又有一种浅浅的伤感,全诗主要表达的是对游人的难离难舍,以及对前途的一片渺茫。
这首诗是千古名作。
一、初读诗句理解“宦游”送别诗,它是古诗中很重要的一类,数量很多,而且写得很好。
中国古代为什么有那么多的送别诗呢?那都是因为古代文人有种特殊的生存状态,叫“宦游”。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里就有这样的一句话,“同是宦游人”,那么什么是“宦游”呢?宦,做官入仕。
宦游指封建文人外出求官或做官。
“宦游”现象由来已久。
春秋战国时,孔子就曾经带着弟子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希望得到任用。
汉朝以后,读书人要求得一份官职,一般要外出,去游历大川名山,或者去拜访当时闻名的经师大儒,或者是到京城求显贵帮他们推荐,这样就往往要抛下自己的父母妻子孩子,几年几十年都回不了家。
那些已经当官的,也时常需要到外地做官,或者是犯了错误遭到贬谪,到偏僻荒凉的地方去做官。
“宦游”现象造就了中国的送别诗文化,它们共同的情感特点是哀怨凄苦。
为什么这么哀怨?因为离别就意味着将生命交付于茫茫未知的未来。
为什么这么凄苦?离别就意味着远离亲朋好友,漂泊异乡。
了解了“宦游”之后,我们带着我们对“宦游”的了解,读出“宦游”的凄苦: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二、再读诗句理解诗境诗中所说的“潇湘”和“秦”,他们之间有千山万水相隔。
王勃要送友人杜少府去哪里呢?对,五津。
五津是岷江上的五个大渡口,这五个大渡口都位于四川,因此五津代指四川。
诗歌的第一句话就说“城阙辅三秦”,里面提到了一个具体地点是,“三秦”,就是王勃的送别地点。
三秦,是指长安周围的关中地区。
也是长安附近。
让我们看看地图吧。
这边土黄色的,是秦岭和大巴山。
这几条深绿色的、弯弯曲曲的,都是河流。
我们可以想象,从秦地到潇湘或者是从秦地到五津,一路都要跋山涉水,十分艰难。
八年级下古诗文赏析选择题答案版【部编版全册】期末复:八年级下古诗文赏析选择题型1.对《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理解正确的一项是:(D)分析:A、不是湖水平静,而是水涨与XXX。
B、是气势磅礴。
C、希望引荐自己,施展政治抱负。
2.对《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分析:C、想让XXX为自己引荐,让自己做官。
3.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分析:C、不是诗人去外地做官,而是友人去外地。
4.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分析:D、”嫌弃”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5.对《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分析:B、作者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
6、选出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分析有误的一项:D。
D 项中的“批评”是错误的,应改为“劝慰”,诗人并没有批评友人的举动,而是委婉地劝慰他不要过分伤心。
7、下列对《关雎》的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
D项中的“反复咏唱显得啰嗦,语言不够凝练”是错误的,反复咏唱和语言凝练都是诗歌的特色之一。
8、对《关雎》中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 项中的“比喻手法”是错误的,应改为“比兴”的手法,因为“比兴”是更广泛的概念,包括比喻、拟人、夸张等多种手法。
9、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C项中的“琴瑟”和“钟鼓”为贵族的专用品是错误的,因为在古代社会,琴瑟和钟鼓不仅是贵族的专用品,也是普通百姓所能使用的乐器。
A、该诗描绘了秋季景色,凄清寥廓,气氛凄凉。
B、“水”意象在古诗中常被用来表达离愁别绪,“秋水”则是指主人公的凄婉惆怅情感。
C、该诗所表现的是主人公因为爱情而痛苦的心情,而非表现自然景观。
D、诗中的“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表达了主人公不断追求恋人的决心和坚持不懈的追求。
A.这首诗是唐代诗人XXX在贬官途中所写,表达了他的孤独、失落和对世俗的厌倦。
B.诗人通过描写茅屋被秋风吹破的情景,表现了自己的颓废和心情低落。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表达作者送别友人时旷达胸怀和真挚友情,可用来鼓励和安慰朋友,表达几千年人们心声的名句是:2、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叙将别之时,气势宏伟,已寓不必伤别之意,为下文抒情情奠定基调的诗句是:3、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表明不要因为离别而伤感的诗句是:二、选择题:1、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 、第一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则把读者的视线引向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C、颔联是说,诗人要跟朋友分手,去外地做官。
D 、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劝慰杜少府,不要在临别之时像小儿女一般哭鼻子,抺眼泪。
2、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首联第一句点出送别的地点,第二句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C.颔联写离情别意,重在点出相同之处,即同为宦游人。
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嫌弃杜少府在临别之时像小儿女一般哭鼻子、抹眼泪。
3、对《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望”字将送别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方“蜀川”联系起来了。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表现了依依不舍的伤感之情。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富于哲理,隐含好男儿志在四方的意思。
D.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真挚的情谊和对友人的深情慰勉。
4、选出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分析有误的一项( )A. 首联语句工整,写得十分壮阔。
在写景中抒情,暗示了与友人从此天各一方,会面很难。
B. 颔联写离情别意,直抒了“同是宦游人”的困顿和相互之间的友谊。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翻译及赏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翻译: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
与您离别之时心中包含着无限的情意,我们都是现在都是出外做官。
全国各地有知心的朋友,即便是在遥远的地方也好像很近一样。
不必在送行的岔路上分手的时候,像是多情的男女一样挥泪告别泪水浸湿了衣襟。
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从整片诗中可以看出诗人都是在劝友人在离别的时候不要那么哀伤。
从第一句山式地貌可以看出了送别的情景,而第二句直接说明了离别的必然,第三句则是说明了即便是天涯海角,朋友之间的情意也是不能阻断的。
最后一句更是直接点题了“送”,对于朋友的叮嘱以及自己情怀的吐露,可以说整个诗作意境非常的矿大,是送别诗当中的经典之作。
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上来看,作者在长安缩写,而这位杜少府则是将要去四川上任,这时候王勃在长安城送别,别离的时候就将这首诗送给了他。
诗中的第三句是经典名句,将前面的忧伤淡淡地冲开,诗人设想到了今后两个人的心境,即便是相隔天涯海角,只要心意连接在一起,那么也就近在咫尺。
这和一般的别离诗的情调有所不同,不仅反映出了诗人豁达的胸襟,更是一句富含哲理的经典名句,让人印象深刻,赋予了友谊深刻的定义。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翻译及赏析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原文: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一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像在一起。
请别在分手的岔路上,伤心地痛哭;像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译文二三秦护卫着巍峨的长安,你要奔赴的蜀地,却是一片风烟迷茫。
《之任蜀州》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
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春,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1.诵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2.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第一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则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C.颔联是说,诗人要跟朋友分手,去外地做官,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劝慰杜少府,不要在临别之时像儿女一般哭鼻子、抹眼泪。
3、这首涛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句子,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解析:这三道题比较全面地考查了对古诗的赏析,突出了文学鉴赏能力的重要性。
第1题考查诗歌的诵读第2题考查对常识、内容和情感的把握第3题考查对名句妙处的品味,是一道开放题。
答案:1.B(“离别”和“宦游”分别各是一个词语,不能分开。
)2.C(错在对诗句内容的曲解。
)3.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而王勃的这两句写得昂扬乐观,能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对待离别态度很积极。
(供参考,意思对即可)其它试题2、这首诗之所以成为送别诗的上乘佳作,就在于(一扫离愁别恨,充满乐观情绪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3、说说千古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好在哪里?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作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而这两句则全无伤感之情,写得昂扬乐观,能给友人以安慰和鼓励,这种对待离别的积极态度值得称道。
4、本诗中你最欣赏哪一联,请从内容或艺术手法角度作一赏析。
颈联,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寓含哲理,一洗以往送别诗中的感情,给人以莫大的安慰与鼓舞。
6、本诗中的破题句是(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诗词赏析练习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唐)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忍:狠心。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解释下列词语在诗中的含义:【彻:到,这里是“彻晓”(到天亮)的意思。
】①能:如此、这样②何由:怎能、如何③安得:如何能得到④庇:遮盖、覆盖⑤突兀:高耸的样子⑥见:通“现”,出现2、根据要求用原文填空:①表现群童顽皮的诗句是: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②表现诗人衰老的诗句是: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③诗中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的句子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④体现作者崇高理想的句子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⑤表现杜甫为理想而献身的伟大情怀的诗句是: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3、此诗题目中的“歌”字代表了诗的体裁,诗中流露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
4、品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妙处: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生动写出风势之大、风力之猛和风之无情,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5、从描写手法的角度赏析“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
这两句是环境描写,写傍晚秋雨之前的景色,渲染出一种暗淡阴冷的氛围,不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写“床头屋漏无干处”作下铺垫,而且烘托出诗人凄恻悲惨的心境。
6、诗句“自经丧乱少睡眠”中的“丧乱”指的是安史之乱这一历史事件。
7、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描绘了怎样的图景?诗中描绘了风高雨急、屋破漏雨的情景,反映了诗人在草堂生活的一个片段。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全诗赏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全诗赏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全诗意境宽广,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注解1、城阙:指唐代都城长安。
2、辅:护卫。
3、三秦:现在陕西省一带;辅三秦即以三秦为辅。
4、五津:四川境内长江的五个渡口。
译文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象在一起。
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伤心地痛哭;象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我们先看题目。
少府,是唐朝的一个官职的称呼。
按照唐朝的习惯,一县的最高长官――县令,其尊称是明府,而对县尉则称为少府。
蜀州,有的版本是蜀川,但无论哪一个,都说的是四川地方。
在这里,作者是在首都长安送别一个将要到四川去做县尉的友人,这个人姓杜,但究竟是谁,已经不可考了。
下面我们就具体来看一下这首诗。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城阙”指的是城楼,城楼通常有两层,其下“阙然为道”,它的下面有一个缺口,是一条通道,这两个字交代了送行的地点。
那么什么又是“三秦”呢?大家知道,长安在陕西省,陕西在那个时候被称为关中之地,即函谷关以西的地区,这里是旧日的秦地。
秦朝末年,各路诸侯纷纷起兵,其中,项羽的势力最大,成为诸侯的盟主。
项羽灭秦后,就将天下分封给当时起兵的十八个诸侯,而且把旧日的秦地分为雍、塞、翟三国,分给了三个秦国的降将,故称“三秦”之地。
“三秦”是何等的地势?人常说“关中八百里平原”。
我在大陆旅行的时候,曾经坐飞机经过西安附近,那时正值夏天,只见一望无际的平原上生长着大片大片碧绿的庄稼。
“辅”,本来指车辅,有辅佐之意,这里有环绕的意思。
作者说,今天我送你远行。
我们登上长安城城楼向下一望,但见四面环绕着的,是三秦广袤的土地。
语文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综合试题含答案一、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诗中的“宦游”“无为”是什么意思?请选择一个回答。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卖炭翁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晓驾炭车辗冰辙”中的“辗”有什么表达作用?(2)诗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试举例分析。
(3)《卖炭翁》反映了封建社会怎样的情况?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古诗阅读遣意①〔唐〕杜甫啭枝黄鸟近,泛渚白鸥轻。
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
衰年催酿黍②,细雨更移橙③。
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
【注释】①选自《杜诗详注》。
遣,抒发。
②酿黍:酿酒。
③移橙:栽橙。
(1)古诗讲究对应,每每佳句天成。
首联中的“近”,从“啭”字听来;“轻”,从“________”字看出。
颔联中的“________ ”对应着首联的“啭枝”,“春水生”对应着首联的“泛渚”。
(2)《杜诗详注》说这首诗“叙写草堂春日之景,藉以遣意”,诗人所遣何“意”?4.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亭夏日高骈绿树阴浓①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②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注释】①浓:指树丛的阴影很深。
②水晶帘:是一种质地精细而色泽莹澈的帘子,此处指水面。
(1)第一、二句通过描摹绿树阴浓、________等意象,写出了夏日的幽静,体现了作者________的心情。
(2)赏析“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附答案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与友人的惜别之情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首联中的“辅”或“望”字。
“辅”: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象雄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
“望”: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3.在横线上应先写的诗的原句是()。
4.用“/”为下面诗句划分朗读节奏。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这两句的朗读节奏与诗的其他句不同,应重点掌握。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富含哲理的名句,请加以赏析。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四海之内有知己,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像邻居一样近。
这两句诗一改其他送别诗伤感、低沉的情调,表现出作者开朗、乐观、豪放的情怀,令人耳目一新。
6.此诗作者王勃与(杨炯)、(骆宾王)、(卢照邻)并称“初唐四杰”。
7.下面对这首诗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A.这是一首送别诗,诗题中“杜少府”是指著名诗人杜甫。
B.首联中的“城阙”指唐都城长安,这里指送别的地点。
C.“同是宦游人”一句点出两人在处境和情感上的相通之处。
D.尾联作者劝慰友人不要在离别时像小儿女般哭泣。
8.请分析“风烟望五津”中“望”字的作用。
“望”的对象是“五津”,即杜少府即将赴任的蜀地,作者在长安送别友人,“望”字跨越时空,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9.“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你更喜欢哪两句,为什么?(结合诗句内容及反映出的情感来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我更喜欢“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它的意思是说,海内有知心的朋友,即使远隔天涯,也像是近邻一样。
诗句写得比较开朗、乐观。
[示例二]我更喜欢“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作品赏析本文是关于王勃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唐)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分类标签:送别诗友情诗哲理诗唐诗三百首初中作品赏析【注解】:1、城阙:指唐代都城长安。
2、辅:护卫。
3、三秦:现在陕西省一带;辅三秦即以三秦为辅。
4、五津:四川境内长江的五个渡口。
【韵译】: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象在一起。
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伤心地痛哭;象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评析】:此诗是送别的名作。
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
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承之,以实转虚,文情跌宕。
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伟词自铸,传之千古,有口皆碑。
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
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一种主题。
古代交通不便,一旦分离,再会难期,就连通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所以在这些送别或留别的诗里,难免染上凄凉、伤感的色彩。
江淹《别赋》所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在古代确乎是这样的。
但也不可一概而论,古人写的别诗,也有明朗乐观之作。
初唐诗人王勃的名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
14岁时应举及第,当了一名朝散郎,沛王召为修撰,但不久就被唐高宗贬黜了。
于是王勃便漫游蜀中,一度任虢州参军,又犯了死罪,幸而遇赦,但官职还是丢掉了。
他的父亲受他牵累,贬为交趾令。
他渡海省亲,不幸溺水而死。
年仅25岁。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他在长安的时候写的。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知识储备】一、导入一位朋友要远去四川做官,诗人王勃作了一首诗相赠。
这首诗先收后放,先说同是宦游之人,同有惜别之意,然后陡然一转,说哪里没有朋友呢,男儿分别,何必哭哭啼啼做女儿态呢?气势豪迈,意境开阔,尤其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更成为千古名句。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这首经典的送别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吧!二、目标1、学习诗歌朗读的节奏,朗读与背诵诗歌;2、体味分析诗歌的意蕴,体会其中流露出的作者感情;3、学习诗人豁达的心胸和对友情的珍惜,树立正确的交友观;4、背诵、默写诗歌。
三、原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四、注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选自《王子安集注》卷三。
少府:县尉的别称。
之:到,往。
任:上任。
蜀州:今四川崇州。
城阙:指长安,送别之地。
三秦:指关中地区。
项羽灭秦后,把秦故地分封给秦王朝的三名降将,故称“三秦”。
五津:指岷江上的五个渡口,即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
这里代指蜀州。
宦游:出外做官。
海内:四海之内,即全中国。
比:靠近,挨着。
歧路:岔路口。
儿女:恋爱中的青年男女。
沾巾:泪沾手巾,指挥泪告别。
五、诗意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你我是知心朋友,即使远隔天涯,也好似近邻。
请不要再即将告别的岔路口,像小儿女那样涕泪涟涟沾湿衣襟。
六、赏析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赏析:首联点明送别之地和友人的赴任之地,并勾勒出两处的地理形势。
“望”字,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川联系起来。
“风烟”突出友人去处的卑湿荒远、上任路途的艰险。
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赏析:颔联从正面写离情而话语急转,变为劝勉。
我和你都是离乡远游以求仕途的人,你去蜀州,我留长安,去和留虽有不同,但此刻的惜别之意却是一样的啊!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及翻译赏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及翻译赏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及翻译赏析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⑴城阙辅三秦⑵,风烟望五津⑶。
与君离别意⑷,同宦游人⑸。
海内存知己⑹,天涯若比邻⑺。
无为在歧路⑻,儿女共沾巾⑼。
注释⑴少府:官名。
之:到、往。
蜀州:今四川崇州。
⑵城阙(què )辅三秦:城阙,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
辅,护卫。
三秦,指长安城附近关中之地,即今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
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降将,所以称三秦。
这句倒装句,意思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
五津:指岷江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
这里泛指蜀川。
辅三秦:一作“俯西秦”。
⑶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处所。
全句意为江边因远望而显得迷茫如啼眼,说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
⑷君:对人尊称,相当于“您”。
⑸同:一作“俱”。
宦(huàn)游:出外做官。
⑹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
古代人认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⑺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地方。
比邻:并邻,近邻。
⑻无为:无须、不必。
歧(qí)路:岔路。
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⑼沾巾: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
意思挥泪告别。
译文雄伟长安城由三秦之地拱卫,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
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在宦海中浮沉。
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纵使远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邻。
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创作背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在长安时候写。
“少府”,唐朝对县尉通称。
姓杜少府将到四川去做官,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
赏析此诗送别诗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
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
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情景,尾联点出“送”主题。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精选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假设比邻。
无为在岐路 ,儿女共沾巾。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译文:古代三秦之地 ,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风烟滚滚 ,能望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握手作别时 ,彼此间心心相印;你我都是远离故土 ,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知己 ,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 ,都像在一起。
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 ,伤心地痛哭;像多情的少年男女 ,彼此泪落沾衣。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一:别离之苦 ,文人墨客笔下的永恒主题。
诗人王勃却一反别离的愁怨 ,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抒写送好友上任的情怀。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开头两句分别点出送别的地点和行人的去向。
"城阙" ,指京城长安 ,阙是宫门两边的望楼。
"三秦" ,泛指长安附近。
项羽破秦后 ,把秦国原来的地盘分为雍、塞、翟三国 ,封秦朝的三个降将为王 ,称为"三秦"."城阙辅三秦" ,是说京城长安周围有三秦夹辅着。
"五津" ,是杜少府要去的地方。
四川的岷江从灌县到犍为这一段有白华津、万里津等五个渡口 ,称"五津".长安是诗人和杜少府分手的地方 ,城郭宫阙 ,气象雄伟 ,历历在目。
杜少府离开这里 ,自然是恋恋不舍。
而将去的蜀州呢?千里迢迢 ,风烟渺渺 ,极目望去不免产生几分惆怅。
这两句通过一近一远两处景物的对照 ,衬托出行者、送行者双方依依惜别的感情。
这位姓杜的朋友在京城得到县尉这样一个小官 ,长途跋涉到蜀州去上任 ,恐怕是一个很不得志的知识分子。
王勃自己游宦在外 ,也不怎么得意。
当他们走出都城 ,远望五津的时候 ,彼此的感情很自然地会沟通在一起。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这两句诗把两人之间感情的共鸣写了出来。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75页四首课外古诗词阅读鉴赏题背诵中考考题汇总(含答案)课外古诗词诵读目录《式微》《子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式微《诗经·邶风》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式微》注释①式:语气助词,没有实义。
微:幽暗不明。
②胡:为什么。
③微:非,不是。
故:为了某事。
④中露:露中,露水之中。
1.内容主旨:本诗描写家人盼望服役在外的亲人回家的急切心情。
诗抓住天色将晚这一瞬间的感触,一连串的疑问、质问,表达了强烈的感情。
有对亲人泥水霜露中的关切,有对“君”的行为的怨怒。
2.“式微式微,胡不归?”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结合诗意简要分析。
设问的修辞手法,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不是有疑而问,而是故意设问,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方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达到了“不言怨而怨自深”的效果。
3.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之情。
4.《式微》中借女子之口道出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的怨言的句子是: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子衿《诗经·郑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①?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②,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注:①嗣音:传音讯。
②挑兮达兮:独自来回走动的样子。
1.内容主旨: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表现了这位热恋中的女子焦急不安、情深意切的真挚感情。
2.这首诗采用了怎样的叙述手法?从结构上看,具有怎样的特点?全诗采用倒叙手法。
从结构上看,诗歌的前两章具有重章复沓的特点。
3.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最后一句有什么含义?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
可望穿秋水,不见人影。
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
最后一句的含义是: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班级:姓名:
资料内容:【原文】【课下注释】【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精品习题及答案】
【原诗】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
三秦之地护卫着巍巍长安,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蜀川。
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
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如近在比邻。
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作者】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jiὰng)州龙门人。
年十四举幽素科,授朝散郎,时诸王好斗鸡,他为沛王写了向英王鸡挑战的檄(xí)文,触怒唐高宗。
后任虢(guó)州参军,犯死罪,遇赦革职。
往海南探父,因溺水受惊而死,年仅27岁。
有《王子安集》二十卷。
其诗偏于描写个人生活,亦有抒发政治感慨、隐寓对豪门世族不满之作,风格较为清新。
除本文外,《滕王阁序》亦脍炙人口。
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一起倡导文学革新,其中王勃成就最大。
【背景】
这首诗约作于乾封元年至总章元年(666-668),此时作者正在京城长安沛王府任修撰之职,豪气满怀、积极向上、努力求仕是王勃此时的思想核心。
杜少府是王勃的好友,姓名不详。
少府,是当时对县尉的通称。
此时,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蜀州去上任,王勃设宴为他送行,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
蜀州,在现今四川省,州府在崇庆县。
两人一起走出了长安城,来到分手的
地点,心中有话,但却相对无言,只好观看四周的景致,以克制自己的离情别绪。
【主题思想】
此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表达了作者对朋友远行的留恋之情,同时也勉励朋友乐观进取、勇往直前,去迎接新的生活,体现了作者宽阔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表达作者送别友人时旷达胸怀和真挚友情,可用来鼓励和安慰朋友,表达几千年人们心声的名句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叙将别之时,气势宏伟,已寓不必伤别之意,为下文抒情情奠定基调的诗句是: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3、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表明不要因为离别而伤感的诗句是: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二、选择题:
1、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A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 、第一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则把读者的视线引向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C、颔联是说,诗人要跟朋友分手,去外地做官。
D 、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劝慰杜少府,不要在临别之时像小儿女一般哭鼻子,抺眼泪。
分析:C、不是诗人去外地做官,而是友人去外地。
2、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D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首联第一句点出送别的地点,第二句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C.颔联写离情别意,重在点出相同之处,即同为宦游人。
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嫌弃杜少府在临别之时像小儿女一般哭鼻子、抹眼泪。
分析: D、”嫌弃”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3、对《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望”字将送别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方“蜀川”联系起来了。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表现了依依不舍的伤感之情。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富于哲理,隐含好男儿志在四方的意思。
D.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真挚的情谊和对友人的深情慰勉。
分析:B、作者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
4、选出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分析有误的一项( D )
A. 首联语句工整,写得十分壮阔。
在写景中抒情,暗示了与友人从此天各一方,会面很难。
B. 颔联写离情别意,直抒了“同是宦游人”的困顿和相互之间的友谊。
C. 颈联道出了惜别之意,既宽慰友人,也安慰自己,写出彼此情谊之深。
D. 尾联委婉地批评了友人伤心落泪的举动,间接反映了诗人郁闷,惆怅的情怀。
分析:D、没有批评友人的意思。
而是劝慰友人不要像小孩子似的哭哭啼啼。
三、赏析题:
1、赏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首联中的“辅”字和“望”字。
答:一个辅字是辅佐、护卫的意思,形象生动的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势宏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一个“望”字,将相隔万里的长安与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2、赏析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答:尾联承接上联意绪,以劝慰友人作结,希望朋友摆脱离愁,满怀信心地踏上新旅程,点出“送”的主题。
流露了作者真挚的友情和旷达的胸怀。
3、试分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的原因。
答:1运用夸张、对偶的修辞手法,2抒发了自己对友人的真挚感情和惜别之情,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3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
4一改送别诗离愁别恨、伤感低沉的传统情调,写得昂扬乐观、积极向上,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故成为千古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