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表的变化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5
【导语】地球⾚道半径6378.137千⽶,极半径6356.752千⽶,平均半径约6371千⽶,⾚道周长⼤约为40076千⽶,呈两极稍扁⾚道略⿎的不规则的椭圆球体。
地球表⾯积5.1亿平⽅公⾥,其中71%为海洋,29%为陆地,在太空上看地球呈蓝⾊。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地球表⾯的地形 【教学⽬标】 科学概念: 地形包括⾼原、⾼⼭、盆地、湖泊、峡⾕、平原等。
地球表⾯有河流、海洋、⼭脉、⾼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是⾼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法: 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原、平原、⾕地、⼭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地球表⾯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学⽣事先准备⼀些⾃⼰去过的地⽅的风景照⽚,有条件的学校为每组学⽣准备⼀份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
教师演⽰:⼀些典型的地形地貌的图⽚或课件,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
【教学过程】 ⼀、引⼊ 1、教师⽤课件展⽰⾃⼰到外地旅游的照⽚,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吗?从照⽚上,你可以感受到那⾥的地形吗?你能说说它的地形特点吗?学⽣回答,教师适当纠正并补充介绍地形特点。
2、你去过什么地⽅呢?能不能拿出照⽚来介绍⼀下呢?你可以说说那⾥的地名,有什么特点,地形是怎样的。
⼆、我们看到过的地形 1、学⽣初步交流展⽰。
要求:出⽰照⽚,向⼤家介绍该地⽅,注意说清楚地形地貌的类型,能简单描述其特点。
2、教师补充介绍。
在学⽣交流的基础上补充介绍,结合学⽣照⽚上的地形,出⽰相关图⽚和课件,介绍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平原:宽⼴平坦,起伏很⼩; 丘陵:⾼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丘组成; ⾼原:⾯积很⼤,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地:地势较⾼,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盆地:四周地势较⾼,中间低平; …… 3、了解家乡的地形。
《第三单元地表的变化:地表在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到地表在不断变化,并了解地表变化的主要类型。
•学生能够描述地表变化的原因和过程。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了解地表变化的特征和规律。
•学生能够培养观察自然现象和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探究兴趣,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使学生认识到地表变化对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地表变化的主要类型。
•地表变化的原因和过程。
三、教学难点•理解地表变化的复杂性和长期性。
•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和解释地表变化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地表变化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地球模型或地球仪。
•相关的科学书籍和资料。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地表变化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和视频资料,了解地表变化的特征。
•讨论法:组织小组讨论,分析地表变化的原因和过程。
六、教学过程1.教学导入•展示一些地表变化的图片或视频,如火山喷发、地震、河流侵蚀等,引起学生兴趣。
•提问:你们看到这些图片或视频后,有什么感受?你们知道这些地表变化是怎么形成的吗?1.新课学习•地表变化的概念和类型(5分钟)•讲解地表变化是指地球表面形态和特征的变化,包括侵蚀、沉积、火山活动、地震等。
•展示不同类型的地表变化图片,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
•地表变化的原因和过程(10分钟)•分析各种地表变化的原因,如自然力量(风、水、冰等)的作用、地球内部运动等。
•通过动画或模型演示,展示地表变化的过程,如河流侵蚀、冰川运动等。
•小组讨论(10分钟)•分组讨论:选择一种地表变化类型,分析其原因和过程,并讨论其对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小组内分享观点,形成共识。
•小组汇报(5分钟)•每组选出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和观点。
•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1.整理•总结地表变化的主要类型和原因,强调地表变化对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精品教案《地表的变化》教学目标:1、学生学会查阅书刊及其它信息源,能对地表改变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2、培养学生想象能力,使学生意识到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3、让学生了解地球是在不断变化的,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教学重点:用科学的方法探究地表是在不断变化的以及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教学难点:认识地表变化对人类影响的双重性。
教学准备:教师与学生共同搜集自然力量和人为力量对地表影响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猜图导入同学们,上课前我们一起来做一个猜图游戏,请同学们根据大屏幕上给出的图片来猜一下这是什么地方?看看哪个小组知道的最多?〖出示各种地貌图片〗学生猜图片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呢!其实地球上关于这样的地表形态还有很多,老师不知道你都到过哪些地方?能不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学生交流刚才我们一起介绍了这么多姿多彩的地表形态,那么这些地表形态一开始就是这样的吗?是的,地表是在不断变化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地表的变化。
(板书:地表的变化)二、合作探究1、提出问题,确定主题地表形态可以说是千姿百态的,关于地表里面藏着好多的问题等着我们去发现去研究,好好想一想,你最想研究什么呢?学生交流2、猜测地表变化原因前几课我们学习了火山、地震等相关知识,结合前几课我们学的知识,大胆猜想一下,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地表的变化?鼓励学生大胆想象3、对影响地表的因素进行分类刚才同学们对地表千姿百态的原因做了大胆的猜想,科学探究的过程首先就是从猜想开始的,这一点我们同学们刚才已经做到了,并且做得非常好。
同学们,我们如果能给影响地表的众多因素分一分类,你觉得该怎样分?学生试着分类,教师引导教师小结:像火山、地震这些因素我们称为自然力量;像京杭大运河、三峡工程这些因素我们称为人为力量。
今天我们就从自然力量和人为力量这两个主题入手来研究地表的成因可以吗?4、自选主题,小组合作探究,认识自然力量和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小组讨论选择研究的主题教师分发资料,以备学生参考研究自然力量的小组进行全班交流(针对学生的交流,教师适时播放关于火山、地震、风化、搬运、沉积、板块移动等的课件资料。
小学科学地表的变化(课件)地表的变化是指地球表面在一定时间内所发生的各种变化。
地表的变化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地球上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地表的变化对人类的生活和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以小学科学的视角,介绍小学生关于地表变化的知识。
第一部分:地表的变化概述地表的变化是指地球上陆地、水域、大气和生物等各个方面的变化。
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行星,地表变化是地球上生物和自然力量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地球上的地表变化可以分为自然地表变化和人类活动引起的地表变化。
自然地表变化包括地质活动、气候变化、生物变化等;而人类活动引起的地表变化包括城市建设、森林砍伐、草原退化等。
第二部分:自然地表变化1.地质活动:地球上的地壳不断发生变化,包括地震、火山爆发、地壳运动等。
地震是地球内部的地壳构造发生变化时造成的地面晃动和震荡,火山爆发是地下岩浆爆发到地表的现象,地壳运动包括地壳板块的漂移和碰撞等。
这些地质活动的变化会影响到地表地貌的形成和变化。
2.气候变化: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
地球的气候会因为各种因素而发生变化,如太阳辐射、地球自转、大气循环等。
气候变化影响到地表水文循环、植被生长和动物迁徙等,例如气候变暖会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
3.生物变化:地球上生物多样性丰富,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
生物在地球上大量分布和相互作用,它们与地表环境的相互关系是地表变化的重要因素。
例如,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并参与了土壤形成;动物的迁徙和繁殖也会对地表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第三部分:人类活动引起的地表变化1.城市建设:人类的城市化进程导致了大量土地的开发和建设。
城市化带来了道路、建筑物、工厂等的建设,这些改变了地表的利用方式和建筑结构。
城市建设还会带来流域水文循环的改变、城市热岛效应的产生等地表变化。
2.森林砍伐:人类砍伐森林用于造纸、家具等需求,这会导致森林的减少和退化。
森林的砍伐会影响到土壤保持、水源涵养、气候调节等地表变化。
新2024秋季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地表的变化:地震》教案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地震的基本概念和地震发生的原因。
•学生能够知道地震的等级和地震波的类型。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模拟实验和观察,感受地震对地表的影响。
•学生能够培养观察、分析和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探究兴趣,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使学生认识到地震的危害和防灾减灾的重要性,培养安全意识。
二、教学重点•地震的基本概念和发生原因。
•地震的等级和地震波的类型。
三、教学难点•理解地震波的传播方式和地震对地表的影响。
•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防灾减灾能力。
四、教学资源•地震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
•模拟地震的实验器材(如震动器、沙盘等)。
•相关的科学书籍和资料。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地震的基本概念和发生原因。
•实验法: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感受地震的影响。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地震的危害和防灾减灾的方法。
六、教学过程1. 教学导入•展示地震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地震是什么吗?地震发生时,地表会有什么变化?2. 新课学习(1)地震的基本概念和发生原因(10分钟)•讲解地震的定义和地震发生的原因(板块运动等)。
•展示地震发生的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2)地震的等级和地震波的类型(5分钟)•介绍地震的等级(里氏震级)和地震波的类型(纵波、横波)。
•展示地震波传播的动画,让学生直观了解。
(3)模拟实验(10分钟)•利用模拟地震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让学生感受地震对地表的影响。
•观察实验现象,讨论实验结果。
(4)讨论地震的危害和防灾减灾方法(10分钟)•分组讨论:地震会带来哪些危害?我们应该如何防灾减灾?•小组内分享观点,形成共识。
3. 整理•总结地震的基本概念和发生原因,强调地震的危害和防灾减灾的重要性。
•回顾实验现象和讨论结果,加深对地震的理解。
4.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搜集关于地震的资料,整理成一份简单的报告。
第二章地球表面的变化地球的表面地球表面的组成:✧地球表面并不是平坦光滑的,主要分为陆地和海洋。
世界海洋面积约为3.6亿平方千米,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面积约为1.49亿平方千米,占地球表面积的29%。
✧地球表面有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全球大陆共有亚欧大陆、非洲大陆、北美大陆、南美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和南极大陆六块大陆。
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包括高原、山地、平原、丘陵和盆地等。
✧地形地貌的多样性是由地壳运动、板块构造、火山活动、侵蚀和沉积等多种自然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
地形地貌的分类:✧科学家把地球上的地形地貌分为五大类: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地。
✧地形图上不同的颜色通常用于表示不同的地形和地貌,例如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平原,棕色和褐色表示山地和高原。
地形地貌的特点:✧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不同的地形地貌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如山脉的形成可能与板块碰撞有关,平原可能是由河流的沉积作用形成的。
地形地貌与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有显著影响。
例如,城市建设会改变原有的地形,农业耕作可能导致土壤侵蚀,采矿活动可能形成矿坑或尾矿坝等。
地球表面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了解地球表面的脆弱性和地形地貌的变化对于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至关重要。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强调在保护地球表面的同时,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公正。
地球的结构地球的结构分层:✧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的圈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圈层,由岩石组成,其厚度在不同的地方是不同的。
✧地幔位于地壳之下和地核之上,是岩浆的发源地,由固态岩石在极高温度和压力下部分熔化形成。
✧地核是地球的最内层,位于地幔之下,一直延伸到地球的中心。
地壳的特点:✧地壳相对较薄,平均厚度约为15公里,但在海洋地区可能更薄,而在山脉等隆起地区可能更厚。
✧地壳由多种岩石构成,包括花岗岩、玄武岩等。
小学科学《地表的变化》教学设计25篇第一篇:小学科学《地表的变化》教学设计2《地表的变化》教学设计课前准备1、教师、学生搜集自然力量和人为力量对地表影响的图片、文字和视频资料;2、每组准备一套:带铁圈的铁架台、酒精灯、烧杯、水、两块掰开的泡沫。
教与学的目标1.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面对地表改变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2.喜欢大胆想象;意识到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3.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展示青藏高原图片,(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有趣的是登山队员多次在青藏高原的喜马拉雅山主峰上发现海洋古生物化石(展示图片);2、展示非洲板块和拉丁美洲版块图片。
你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想法?让学生猜想、交流并汇报。
3、地球表面是不断变化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地表的变化》。
(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关于地表的变化,大家想研究哪些问题?学生讨论汇报。
(为什么地表会发生变化?什么力量让地表发生变化?地表变化对人类的影响?我们这里的地表发生过变化吗?)2、为什么地表会发生变化?根据已有的经验和现有知识,先猜一猜。
学生回答(地震、火山、风化、搬运、堆积等)。
3、上面同学们说的既有自然力量对地表的影响,也有人为力量对地表的影响。
到底是不是这样呢?以小组为单位,先充分交流你们课前搜集的资料,看一看自然力量对地表的影响。
小组讨论交流并汇报。
4、做实验也是我们研究科学的好方法。
设计什么样的实验呢?板块运动模拟实验:在盛有水的烧杯内放两块紧靠的泡沫,用酒精灯加热烧杯,泡沫块逐渐分开。
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生汇报实验方案。
生做实验。
5、教师展示资料:(火山、地震、泥石流、石蘑菇等)小结:自然力量如板块移动、火山、地震、风化等都能对地表、地貌造成很大的影响。
6、人类活动对地表有哪些影响呢?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乱砍乱伐、过度放牧对地表的影响)。
教师展示图片:(三峡工程、三北防护林、开山修路等)小结:人类活动在不断的改变着地表形态,而且影响越来越大。
小学科学《地表的变化》优质教案教学设计小学科学《地表的变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地球表面不是一成不变的,多种地表形成的原因。
2.人类的行为也使地表发生了变化。
3.知道地表的变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1.能够根据资料推断某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
2.能够对一些现象做出大胆的猜想,并用证据支持自己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叹自然的力量,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2.培养不断探索、思考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地球多种地表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地表是不断变化的,需要通过证据推断过去的地形。
三、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图片、化石模型等。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青青草原,引出地球表面的多样性和变化性。
2.引出课题《地表的变化》,并解释本节课的目标。
二)地球表面是一成不变的吗?1.欣赏喜马拉雅山的图片,引出该山脉曾经是海洋的证据。
2.展示鱼龙、鱼、海藻、海螺的化石图片,让学生推测为何会在喜马拉雅山采集到这些化石。
3.学生小组讨论、推测,并说出理由。
4.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推测和证据,引导他们用证据支持自己的解释。
三)地表的变化过程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地表是如何发生变化的。
2.展示一些地表变化的图片,如河流冲刷出的峡谷、地震造成的地表裂缝等,让学生观察、描述、推测。
3.引导学生认识到地表的变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通过证据推断过去的地形。
四)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人类的活动是否会对地表造成影响。
2.展示一些人类活动对地表造成的影响的图片,如采矿、建筑等,让学生观察、描述、推测。
3.引导学生意识到人类的活动也会对地表造成影响,需要和谐相处。
五)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和目标。
2.引导学生思考,地表的变化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和警示。
3.鼓励学生不断探索、思考,培养好奇心和求知欲。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观察、描述、推测,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知识点1.地球表面的地形是多种多样的。
2.地形是指地势高低起伏的变化,即地表的形态。
3.常见的地形及其特点:平原:宽广平坦,起伏很小;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高原: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4.地形图上,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地形,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平原,黄色表示丘陵,棕褐色表示山地和高原,白色和淡紫色表示积雪和冰川。
5.地球上海洋面积(71%)比陆地面积(29%)大。
6.我国的地形多种多样,地势西高东低,西部高,多高原、山地,东部低,多平原、丘陵。
7.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地震、火山、风的作用(雅丹地貌)、水的作用……8.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为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地幔(厚度约2900千米)、地核(平均半径约3500千米)三个圈层。
9.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岩浆岩:玄武岩、浮石、花岗岩沉积岩:砾岩、砂岩、页岩变质岩:大理岩、板岩10.地壳在不断地运动。
地球内部的岩浆在不停地涌动,有时会通过地震和火山喷发让我们感受到。
地壳运动会使岩层受力,就会发生弯曲变形。
11.通过地震模拟实验,我们发现:迅速拉开时,泥层会断裂,迅速挤压时,泥层会隆起。
12.地壳在不断运动,当地下的岩层发生弯曲、断裂、错动等会引起地表的震动,这就是地震。
13.地震给地球表面带来的变化:地震造成山地滑坡,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地震使地面出现了裂缝、塌陷、扭曲变形。
地震给地表带来的变化是剧烈的。
14.地震发生时我们该如何自救?(了解)室内如何逃生:迅速钻到床下、桌下,同时用被褥、枕头、脸盆等物护住头部,等地震间隙再尽快转移到安全的地方。
地震时如果房屋倒塌,应呆在床下或桌下千万不要移动,要等到地震停止再逃出室外或等待救援。
如果住在楼房中,最安全、最有效的办法是及时躲到两个承重墙之间最小的房间,如厕所、厨房等。
新2024秋季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地表的变化:5 塑造地表的巧手》教案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流水、风、冰川等自然力量如何塑造地表。
•学生能够知道人类活动如何影响地表形态。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观察和分析自然力量对地表的影响,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模拟实验。
•学生能够通过收集资料,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变化的双重影响。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探究兴趣,尊重并保护自然环境。
•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并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流水、风、冰川等自然力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地表变化的双重影响。
三、教学难点•理解自然力量对地表形态的长期作用过程。
•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地表变化的深远影响。
四、教学资源•流水、风、冰川等塑造地表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泥土沙盘、水、小石头等模拟实验材料。
•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的案例资料。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自然力量对地表的影响和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
•演示法:利用模拟实验展示流水等自然力量如何塑造地表。
•探究法: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自然力量对地表的影响,并讨论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
六、教学过程1.教学导入•展示流水、风、冰川等塑造地表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地表形态是如何形成的吗?是谁塑造了它们?1.新课学习•自然力量对地表的影响(10分钟)•讲解流水、风、冰川等自然力量如何塑造地表。
•利用模拟实验,展示流水冲刷土层形成沟壑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理解自然力量对地表形态的长期作用。
•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10分钟)•介绍人类活动如何改变地表形态,如围湖造田、采矿等。
•分析人类活动对地表变化的双重影响,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地表环境。
•学生探究(10分钟)•分组讨论:选取一个自然力量或人类活动案例,讨论其对地表的影响。
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复习资料一、基础知识:(一)认识地球1.地形图是用符号和颜色来表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的地图。
2.地球表面是凹凸不平的,可以划分为海洋和陆地两部分,其中海洋多,陆地少,陆地被海洋包围着。
3.陆地地形主要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大类。
玉环的地形主要是丘陵。
我国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地形是山地。
4.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5.地球的结构从外到内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地震主要发生在地壳部分,火山与地壳和地幔有关。
在地球深部,越往下,温度越高,压力越大。
6.地壳主要由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组成。
岩浆岩:玄武岩、浮石、花岗岩等沉积岩:砾岩、砂岩、页岩等变质岩:大理岩、板岩等7.地壳在不断地运动,地壳运动常常使岩石发生弯曲变形。
(二)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1.地球内部力量运动对地形造成的变化猛烈且迅速。
地震和火山喷发都是由地壳运动而产生的,是地球内部力量的两种表现形式。
①地震的成因:地壳运动使板块挤压或断裂,使岩层发生弯曲、断裂或错动。
地震会造成房屋倒塌、道路损毁等危害,甚至产生堰塞湖。
②火山喷发的形成条件主要有高温高压、地壳中存在薄弱地带、岩浆中存在大量的气体。
火山喷发有利有害。
火山灰能提高土壤肥力;火山地热是一种清洁能源;火山岩和火山灰还能做建筑材料。
2.地球外力作用对地形造成的变化缓慢且温和。
外力作用主要是风和水的作用。
①风主要通过磨蚀、搬运和堆积作用使地表逐渐发生改变。
(1)磨蚀:雅丹地貌、风蚀蘑菇搬运:戈壁堆积:沙漠(2)大风、洪水的力量可以把大块的岩石破碎后形成的细小的沙、土搬运到远方,只留下大大小小的砾石,这便形成了戈壁滩。
被带走的沙子在风或流水速度减小时沉积下来,日积月累形成了沙漠。
②水主要通过侵蚀和沉积作用使地表逐渐发生改变。
(1)降雨具有侵蚀的作用,会冲走松散的土壤,造成水土流失,从而改变地表的形态。
听课记录:新2024秋季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地表的变化:地表在变化》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地表是不断变化的,识别并描述自然力量(如风、水、冰、地震等)和人类活动如何导致地表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现象、分析原因和结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尊重自然、关注环境变化的态度。
导入教师行为:1.1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展示地表变化的图片或视频,如河流改道、山脉形成、沙漠扩张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地表为什么会发生变化?”1.2 提问:“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地表变化的现象?能举出例子吗?”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经验。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观看图片或视频,对地表变化的现象产生兴趣。
•积极思考并回答教师的问题,分享自己观察到的地表变化现象,如河流改道、建筑工地上的地貌变化等。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通过直观的视觉材料和贴近生活的问题,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探究兴趣。
教学过程教师行为:2.1 自然力量导致的地表变化:•介绍风、水、冰、地震等自然力量如何作用于地表,形成不同的地貌特征。
•通过案例分析,如河流侵蚀形成峡谷、冰川移动塑造地形等,加深学生的理解。
2.2 人类活动导致的地表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人类活动如何影响地表,如城市建设、农业开发、矿产开采等。
•通过角色扮演或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模拟不同场景下的地表变化过程,增强体验感。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记录关键信息,参与案例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
•在小组讨论或角色扮演中,积极发言,与他人交流观点,共同解决问题。
过程点评:•教学过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地表变化的知识。
•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活动形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还提高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精品教案《地表的变化》教学目标:
1、学生学会查阅书刊及其它信息源,能对地表改变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2、培养学生想象能力,使学生意识到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3、让学生了解地球是在不断变化的,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教学重点:
用科学的方法探究地表是在不断变化的以及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教学难点:
认识地表变化对人类影响的双重性。
教学准备:
教师与学生共同搜集自然力量和人为力量对地表影响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猜图导入
同学们,上课前我们一起来做一个猜图游戏,请同学们根据大屏幕上给出
的图片来猜一下这是什么地方?看看哪个小组知道的最多?〖出示各种地貌图
片〗
学生猜图片
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呢!其实地球上关于这样的地表形态还有很多,老
师不知道你都到过哪些地方?能不能向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交流
刚才我们一起介绍了这么多姿多彩的地表形态,那么这些地表形态一开始
就是这样的吗?是的,地表是在不断变化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地
表的变化。
(板书:地表的变化)
二、合作探究
1、提出问题,确定主题
地表形态可以说是千姿百态的,关于地表里面藏着好多的问题等着我们去发现去研究,好好想一想,你最想研究什么呢?
学生交流
2、猜测地表变化原因
前几课我们学习了火山、地震等相关知识,结合前几课我们学的知识,大胆猜想一下,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地表的变化?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3、对影响地表的因素进行分类
刚才同学们对地表千姿百态的原因做了大胆的猜想,科学探究的过程首先就是从猜想开始的,这一点我们同学们刚才已经做到了,并且做得非常好。
同学们,我们如果能给影响地表的众多因素分一分类,你觉得该怎样分?
学生试着分类,教师引导
教师小结:像火山、地震这些因素我们称为自然力量;像京杭大运河、三峡工程这些因素我们称为人为力量。
今天我们就从自然力量和人为力量这两个主题入手来研究地表的成因可以吗?
4、自选主题,小组合作探究,认识自然力量和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
小组讨论选择研究的主题
教师分发资料,以备学生参考
研究自然力量的小组进行全班交流(针对学生的交流,教师适时播放关于火山、地震、风化、搬运、沉积、板块移动等的课件资料。
)
研究人为力量的小组进行全班交流(针对学生交流,教师适时播放关于京杭大运河、三峡工程、三北防护林、乱砍森林、过度放牧、石墨矿坑等课件资料)
本环节适时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5、认识地表变化对人类的影响
同学们,我们知道事物往往都是相互作用的,人类的活动能改变地表的形态,那么,地表形态的改变对我们人类有没有影响呢?
学生交流地表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老师注意到了我们刚才交流的这些都是地表变化带给我们的负面影响,难道地表的变化只能带给我们负面影响吗?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考虑正面的影响
小结:从刚才同学们的交流中我注意到了地表的变化确实影响到了我们的生活,这种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这就要求我们人类不仅要利用大自然、改造大自然,更要善待我们这个共同的家园,只有这样人与大自然才能和谐相处。
三、自由活动,为保护家园献计献策
我们如何善待我们的家园、保护我们的地表呢?
学生交流保护地表的措施
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保护地表的合理化建议,非常好,那么就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为保护我们的家园贡献一份力量吧。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本节课很高兴和同学们一起认识了地表的变化,知道了影响地表变化的各种因素以及这种变化给我们人类带来的正负影响。
同学们,作为黄岛人,我们很自豪,因为黄岛作为大青岛的主力军,随着海湾大桥的建成,黄岛的发展也会更加美好。
为了我们更加美好的黄岛,请同学们课后做一个调查报告:在黄岛,在你的身边,地表发生了哪些改变?这种改变对你、对当地的人产生了哪些影响?这种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附:板书设计
力量
地表的变化影响人类
人为力量
课后评析:
优点:
教师尊重认知规律,通过“发现提出问题”“猜想假设”“梳理观点”“学习资料深入认识”“回归生活反思行动”的过程体现出讨论课的基本架构。
不足:
1.教学策略:资料学习后的交流环节策略单一,趣味性不足,让课堂陷入
乏味循环;关于指导学生学习资料的策略有所缺失。
2.目标落实方面:“了解地球表面不断变化”可设计一个想象百年后的三
峡、泰山、桂林……及原因的巩固环节,可以让学生真正感知“不断变
化”,更可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
3、
4、
5、
(注:本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6、
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