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度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地球表面及其变化1、地球表面的地形习题精选二十
- 格式:docx
- 大小:589.51 KB
- 文档页数:8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科版山地——地势较高,曲折起伏,层峦叠嶂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续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高原——面积宽敞,地势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平原——地貌宽广平坦,起伏专门小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2、内蒙古是高原、x疆的吐鲁番是盆地、x藏是高原的地势。
3、地球上海洋多,陆地少,中国的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4、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地球的内部从外到里能够分成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
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
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运动有关。
5、两个大陆板块碰撞形成了雄壮的喜马拉雅山。
6、大陆板块不断运动,如相互碰撞、分离、平移,从而导致地表的庞大变化。
如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
还会引发火山爆发、地震、海啸等。
7、东非大裂谷是两大板块受拉张而形成的断裂谷。
8、地球内部运动会引起地势的变化。
9、岩石的风化改变了地球的地势地貌,形成了许多漂亮的景观。
10、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裂,这种现象叫风化。
小石子和沙是岩石风化形成的。
11、整块的岩石风化成碎石,碎石连续变化就会变成越来越小的颗粒。
12、依照颗粒大小能够把土壤的微粒分类:最大的土壤颗粒是沙砾、其次是沙、比沙小的是粉沙、最小的土壤微粒是黏土,这些统称为岩石的微粒。
沙砾的直径大于2毫米、沙的直径小于2毫米,粉沙的直径小于1/16毫米,黏土的直径小于1/256毫米。
13、土壤中的腐殖质和盐分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
腐殖质是动植物腐烂时产生的黑色物质,盐分是溶解在水中的矿物质。
14、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18、黏土和细沙容易被雨水冲走,是因为它们比较轻。
19、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腐蚀的开始。
20、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都会阻碍土壤被腐蚀的程度。
21、由于流水对土地的腐蚀作用,地表会形成许多溪流和沟壑。
溪流聚拢在一起又会成为大的河流。
2020秋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第一课:地球表面的地形1.地球上海洋多、陆地少。
我国西部地区多高山、东部地区多平原。
2.我国的主要地形有: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等。
第二课: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1.地球内部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
2.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3.地球从外到内可分成: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
4.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运动有关。
5.在地球内部,越往下去,温度越高,压力越大。
第三课:岩石会改变模样吗1.岩石变化的原因: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作用等。
2.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3.岩石风化的过程图:岩石(风化)岩石碎裂(继续风化)小石子和沙(继续风化)成为土壤中的微粒第四课:土壤中有什么1.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2.土壤的微粒的从大到小分为:沙砾、沙、粉沙、黏土。
3.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
4.每立方米的土壤中生活着几十亿个生物。
第五课:雨水对土地的侵蚀1.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溅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
2.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
3.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使地形地貌发生了变化。
第六课:探究土地被侵蚀的因素1.土地被侵蚀的程度与坡度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雨量大小有关。
2.土地坡度越大,被侵蚀的程度越大。
3.土地上覆盖的植物越少,被侵蚀的程度越大。
4.降雨量越大,被侵蚀的程度越大。
第七课:河流对土地的作用1.由于流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地表会形成许多溪流和沟壑。
溪流汇集在一起就成为了河流。
2.河流对土地不但有侵蚀作用,而且也有沉积作用。
3.河流坡度较大的地方水流速度大,容易发生侵蚀。
4.河流坡度较缓的地方流速小,容易发生沉积。
教科版五上第二单元《地球表面变化》知识点总结第1课地球的表面1.地球表面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
我国地势特点:西高东低,呈阶梯状逐级下降。
常见的地形有:高原、山地、盆地、平原、丘陵等。
2.地形地貌特点及主要形成原因:第2课地球的结构1.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在不断运动着。
地壳运动是地震和火山喷发的主要原因。
2.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玄武岩、浮石、花岗岩都是岩浆岩:砾岩、砂岩、页岩都是沉积岩;大理岩、板岩都是变质岩。
第3课地震的成因及作用1.地震时,会使地面断裂、隆起,引起山体滑坡、泥石流、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引起海啸。
当前的科技水平尚无法预测地震的到来。
2.遇到地震时,应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
在室内躲在结实、不易倾倒、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或物体旁;在室外远离建筑物,躲在开阔、安全的地方。
第4课火山喷发的成因和作用1.炽热的岩浆沿着地壳的裂缝或地壳薄弱的地方喷出地表,就是火山喷发。
火山喷发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比如,形成了火山口湖,火山岛等。
2.火山喷发成因的模拟实验(1)用番茄酱模拟熔岩,用土豆泥模拟地壳。
(2)注意事项:①必须戴护目镜,防止加热后的番茄酱喷射到眼睛。
②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
③用薄薄的土豆泥封住洞口可以使熔岩容易喷发出来。
(3)实验现象:洞口处薄薄的上豆泥裂开形成“火山口”,“火山口”喷发出“熔岩”,还可能发生“山体”裂开,流出“熔岩”的现象。
(4)实验结论: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越高,压力越大。
地球内部的压力会使熔岩不断上升,遇到薄弱的地壳时,就会喷出地表,形成火山。
3.火山喷发对环境影响①正面:火山灰能提高土壤肥力;火山地热是一种清洁能源;火山灰和火山岩还是筑路的好材料。
②负面:烧毁森林、房屋,污染空气,泥石流.第5课风的作用1.风的作用会磨蚀岩石并且搬运岩石破碎物,对地形变化起到重要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和变化是缓慢进行的。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知识总结一、地球表面的地形1. 地球表面上常见的地形有高原、丘陵、平原、盆地、山地。
2. 地球上的海洋多,陆地少。
3. 中国的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4. 地形的特点5. 观察地形图,我们获得的信息列举如下。
①地球表面上有海洋、河流、高原、山地、平原等地貌。
②地球刚形成时是汪洋一片,后来才出现陆地的。
③很早的时候,地球上的七大洲是连在一起的。
④地球表面的地形在不断变化。
⑤地球表面不同的地形上生活着不同的动植物。
⑥地球表面上经常发生地震和火山爆发。
⑦地球的表面是岩石和土壤。
二、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1. 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2. 地球的内部可以分成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
3. 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
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运动有关。
4. 喜马拉雅山是两个大陆板块碰撞形成的。
东非大裂谷是两大板块受拉张而形成的断裂谷。
5. 许多科学家认为,组成地球外壳的岩石圈原来是一个整体,后来地球内部运动的力量使它分裂成几块,形成了现在的大陆板块。
这些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分离、平移,从而导致地表的巨大变化。
如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
还会引发火山爆发、地震、海啸等。
6. 地球内部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
可以使地球的局部表面在瞬间发生较大的改变,就像地震、火山。
有时也表现为极其缓慢的变化,就像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
7. 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地进行的,是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觉察的。
三、岩石会改变模样吗1. 冷和热对岩石变化的影响实验2.流水对岩石变化的影响实验3.植物对岩石变化的影响实验4. 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5. 岩石变化的过程风化继续风化岩石岩石碎裂小石子和沙6. 岩石的风化改变了地球的地形地貌,形成了许多美丽的景观。
四、土壤1. 根据颗粒大小可以把土壤的微粒分类,最大的土壤颗粒是沙砾(小石子),其次是沙,接着是比沙还小的粉沙,最小的土壤微粒是黏土。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2.1地球的表面1、地球表面主要分为陆地和海洋,海洋面积约占71%,陆地面积约占29%。
2、地球表面的地形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可以分为五大类:平原、丘陵、高原、山地和盆地。
3、我国地形地貌特点:西高东低。
西部地形以山地和高原为主,东部地区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4、主要地形特点:丘陵:海拔较低,起伏较大,坡度较小山地:海拔较高,起伏很大平原:海拔较低,起伏小,宽广平坦高原:海拔较高,面积较大,外围较陡盆地:四周高,中间低2.2地球的结构1、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2、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3、岩浆岩有玄武岩、浮石和花岗岩,它们都是火山喷发出的岩浆冷却后形成的岩石。
4、沉积岩是经过外力作用下地表被侵蚀的碎屑物被搬运到地势低洼处不断沉积,日积月累而形成。
砾岩、页岩和石灰岩都属于沉积岩。
5、变质岩是由岩浆岩和沉积岩在地下经过高温高压作用后,岩石重新结晶而形成。
大理岩和板岩都是变质岩。
6、地壳在不停运动,地球内部岩浆在不停涌动,有时会通过地震和火山喷发让我们感受到。
地壳的运动常常会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
2.3地震的成因及作用1、大多数地震发生在地壳圈层,是由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2、在模拟地震实验中,小盒模拟的是板块,泥土模拟的是岩层。
迅速拉开小盒两半时,泥土会出现裂痕;迅速挤压小盒的两半,泥土会向上隆起。
3、地震造成的危害有:破坏建筑物,地面出现裂缝,引起山崩、滑坡、海啸等。
4、当地震发生时,应尽快跑到空旷的地方,如无法及时离开教室,应躲避在课桌或坚固物体下。
2.4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1、火山喷发大多数发生在地壳活跃的地带,是由地球内部的运动引起的。
2、长白山天池是一个火山湖口,由火山喷发形成。
3、模拟火山喷发实验中,用酒精灯加热土豆泥是模拟地壳深处处于高温状态,土豆泥模拟的是岩层,番茄酱模拟的是岩浆。
这个实验说明了火山喷发是由于地球内部岩浆在高温作用下在地壳薄弱地带喷发而出形成的。
2019-2020年教科版科学五上《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word教案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平原:地貌宽广平坦,起伏很小高原: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2、地球刚形成时是汪洋一片,后来才出现陆地的。
地球表面的地形在不断变化。
地球表面不同的地形上生活着不同的动植物。
3、地形图上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地形,地球上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我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西高东低。
4、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的运动有关。
5、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温度越高,压力越来越大。
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分离、平移,从而导致地表的巨大变化。
如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
还会引发火山爆发、地震、海啸等。
6、地球内部的运动是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像地震和火山,有时是极其缓慢的变化,像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
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的进行的,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察觉。
7、很多的高山是因为板块的挤压后隆起形成的,很多的峡谷是板块拉伸后形成的断裂谷。
8、岩石改变模样的原因有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等。
9、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自然界中岩石的风化是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不管黑夜白天,而且“缓慢、细微、长期、短期内不易觉察”,和火山地震引起的变化是截然不同的。
岩石的风化改变了地球的地形地貌,形成了许多美丽的景观。
10、山上的岩石为什么布满了裂缝,山脚下为什么堆满了碎石了呢?自然界中岩石在白天受热,夜晚冷却;夏天受热,冬天受冷;在冷热的不断作用下也会发生碎裂。
碎裂的岩石继续风化就形成碎石,滚落到山脚下。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知识总结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2.地球上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我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3.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有哪些?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①内力作用主要是地壳运动,以构造运动为主,还会有地震.火山等比较剧烈的运动.会让地形变得高低不平.②外力作用主要是太阳.水.风等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使得地形削高填低趋向平坦.”4.我们现在看到的地球表面与地球的构造有关。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组成地壳的岩石可以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5.地壳在不断地运动,地球内部的岩浆在不停地涌动,有时会通过地震和火山喷发让我们感受到。
地壳的运动常常会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
6.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地壳内。
7.地震震级较大时会使地表形态重塑,由于地震成因不同,形成的新的地形也不同。
地震有很多类型,有的使地壳断裂,就形成了断崖,还有的使地壳隆起,形成了新的山丘,还有就是地壳断裂,形成峡谷,如著名的东非大裂谷,还有可能地壳下陷,使山丘变成平原。
8.地球内部的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像地震和火山;有时是极其缓慢的变化,像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气温.重力.动植物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的进行的,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察觉。
9.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的运动有关。
叙尔特塞火山岛.长白山天池是由火山喷发形成的。
10.火山喷发对环境的影响:火山喷发会给人类带来严重的灾难,比如烧毁森林.房屋,掩埋农田和城市,污染空气,导致滑坡.山崩.泥石流.地震等。
但落在火山周围的火山灰能提高土壤肥力,使森林和庄稼生长得更好;火山地热是一种清洁能源,加热后的水能作为热源被人们利用;火山灰和火山岩还是筑路的好材料。
11.岩石变化的原因有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等。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知识点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基础知识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平原:地貌宽广平坦,起伏很小高原: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2.在地形图上棕色和褐色分别表示高原和山地,白色表示终年积雪的山峰,蓝色表示海洋。
3.地球上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我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4.(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地球从外到里分为(地壳.地幔.地核)。
5.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的运动有关。
6.地球内部的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像地震和火山;有时是极其缓慢的变化,7.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进行的,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察觉)。
8. 由于受(水、大气、气温、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9.(风化作用)会改变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这种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
10.风化作用改变的地形地貌:海南第一山和云南的路南石林。
海南第一山东山岭主要由花岗岩构成,长期以来这些花岗岩由于温差及海水.海浪的侵蚀风化作用,逐渐形成各种奇形怪状的石头。
云南的路南石林.弥渡的天生桥是石灰岩受水的化学风化作用的结果。
11.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岩石→岩石碎裂→土壤)12.土壤分层实验中,最底层是颗粒最大的(沙砾),中间是(沙)和(粉沙),最上层是颗粒最小的(黏土),浮在水面上的是一些植物残体。
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组成的混合物。
2021年秋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2.1.地球的表面1.地球表面并不是平坦光滑的,主要分为陆地和海洋,它的一部分被水淹没着,成为海洋,世界海洋面积约为3.6亿平方千米,占地球表面积71%;另一部分露出水面,形成陆地,地球陆地面积1.49亿平方千米,占地球表面积29%。
2.四大洋分别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3.全球大陆共有亚欧大陆、非洲大陆、北美大陆、南美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和南极大陆6块大陆。
4.地球陆地分成七大陆地部分,被称为七大洲,即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大洋洲与南极洲。
5.我们乘坐交通工具,在广袤的地球表面长途旅行,就有可能看到雄伟的高原、绵延的群山、广阔的平原、低缓的丘陵,幽深的峡谷以及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低平的盆地等等,地球表面的地形是多种多样的。
6.地球表面的地形是多种多样的,科学家把地球上的地形地貌分为五大类,五大地形分别是平原、丘陵、山地、高原、盆地。
7.我国的地形地貌特点:我国地形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因此地形地貌复杂。
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有雄伟的高原、起伏的山岭、广阔的平原、低缓的丘陵,还有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低平的大小盆地。
这些形态各异的地形,以山脉为骨架交错分布。
陆地上的5种基本地形类型,中国均有分布。
8.观察课本22页和23页的5幅地形地貌图片,了解这5幅地形地貌的特点,并且对它们的主要形成原因进行猜测,填写下面的记录表。
地形地貌记录表9.研讨问题1: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有哪些?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地球表面主要由五大地形,分别是平原、丘陵、山地、高原、盆地。
五大地形特点:问题2: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有哪些?影响地形的因素: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主要是地壳运动,以构造运动为主,还会有地震、火山等比较剧烈的运动,会让地形变得高低不平。
外力作用主要是太阳、水、风等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使得地形削高填低趋向平坦。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班级:姓名:第一课:地球表面的地形1、地球的地表形态可以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
2、平原:地貌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高原: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
3、地球上海洋多,陆地少。
海洋在地形图上用蓝色表示。
4、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西部多高原,东部多平原。
家长签名:()第二课: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1、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2、地球的内部可以分成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
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
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运动有关。
3、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越来越高,压力越来越大。
4、组成地球外壳的岩石圈原来是一个整体,后来地球内部运动的力量使它分裂成几块,形成了现在的大陆板块。
5、两个大陆板块碰撞形成了雄伟的喜马拉雅山。
东非大裂谷是两大板块受拉张而形成的断裂谷。
6、地球内部运动使地表形态不断发生变化。
这些变化有些是猛烈的,比如地震、火山。
有时候也极其缓慢,就像喜马拉雅年复一年的隆起。
7、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地进行的,是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觉察的。
家长签名:()第三课:岩石会改变摸样吗1、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2、整块的岩石风化后岩石碎裂,碎石继续风化就会变成小石子和沙,这些小石子和沙经过长时间后又会变成土壤。
3、“冷热作用使岩石发生变化”模拟实验研究计划实验材料:酒精灯、火柴、石块、镊子、盛水的烧杯等。
实验步骤:①点燃酒精灯。
②用镊子夹住岩石在酒精灯外焰上加热。
③把加热后的岩石立即放入冷水中观察。
④反复实验几次,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
实验现象:岩石表面出现裂缝并伴有碎石屑脱落。
实验结论:冷热气温变化能使岩石发生变化。
家长签名:()第四课:土壤中有什么1、根据颗粒的大小可以把土壤的微粒分类,最大的土壤颗粒是沙砾(小石子),其次是沙,接着是比沙还小的粉沙,最小的土壤微粒是黏土。
2019-2020学年度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地球表面及其变化1、地球表面的
地形习题精选二十
第1题【单选题】
被称为“世界屋脊”的是( )。
A、黄土高原
B、青藏高原
C、云贵高原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通过观察世界地形图可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地球上大部分是海洋陆地面积较小
B、地球上的陆地被海洋包围着
C、中国地形是东高西低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我国地形多样,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是( )。
A、平原
B、高原
C、山地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选择题。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地球上大部分是海洋,陆地面积较小
B、地球E的陆地被海洋包围着
C、中国的地势是“东高西低”
( )是由山岭、山间谷地与山间盆地构成的区域,一般多呈脉状分布。
A、平原
B、高原
C、山地
从地形图上看,我国的地势( )。
A、西低东高
B、西高东低
C、东西差别不大
地形图上的蓝色通常表示( )。
A、海洋
B、高原
C、平原
地形图上,常常用深浅不同的( )表示丘陵。
A、红色
B、绿色
C、黄色
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 )发生变化的。
A、不断
B、从不
C、有时
【答案】:
【解析】:
第5题【判断题】
我国的地形以平原为主。
( )
A、正确
B、错误
【答案】:
【解析】:
第6题【判断题】
云贵高原是世界最高的地方,号称“世界屋脊” 。
( )
A、正确
B、错误
【答案】:
【解析】:
第7题【判断题】
地球表面的地形在不断变化。
( )
A、正确
B、错误
【答案】:
【解析】:
第8题【填空题】
我国地形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是______。
【答案】:
【解析】:
第9题【填空题】
读图题。
根据图片把相应的地形名称填人括号里。
【答案】:
【解析】:
第10题【填空题】
我国的地形______高______低,西部多______,东部多______,呈
阶梯状分布。
【答案】:
【解析】:
第11题【填空题】
下面是关于高原、平原、山地、盆地四中地貌特征的描述,结合我们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回答相关问题。
A.海拔较高,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徒坡为界。
B.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
C.地貌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D.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关于高原.我知道的典型代表是______,高原的地貌特征是(______)。
(填序号)
关于平原,我知道的典型代表是______,平原的地貌特征是(______)。
(填序号)
关于山地,我知道的典型代表是______,山地的地貌特征是(______)。
(填序号)
关于盆地,我知道的典型代表是______,盆地的地貌特征是(______)。
(填序号)
【答案】:
【解析】:
第12题【填空题】
根据世界地形图,回答问题。
地形图是用______和______表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的。
地球上______多______少。
我国______多高山,______多平原。
关于地球表面.我们还知道什么,(节少写出3条)
【答案】:
【解析】:
第13题【解答题】
简答题。
从地形图上我们能发现什么?
说一说自己的家乡是什么地形。
【答案】:
【解析】:
第14题【连线题】
连一连
______平原A
______高原B
______山地C
______丘陵D
______盆地E
【答案】:
【解析】:
第15题【连线题】
连线题。
将地形图上的不同颜色与其所代表的地形用线连起来。
白色海洋
绿色平原
蓝色高原和山地
棕色和褐色终年积雪的山峰
【答案】: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