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二元对立的樊笼_论毛翔青的小说_酸甜_
- 格式:pdf
- 大小:740.97 KB
- 文档页数:11
毛匿互盟《堡垦!竺QQ璺±苎!兰塑对历史“乌托邦化"的小说文本——对《飘》的内在矛盾解读韦晴川(广西教育学院中文系,广西南宁530023)【摘要】《飘》这部在中国广受读者喜爱的美国小说引起了学者的重视并被选入新编大学教材。
但该如何理解作品存在的诸如对南方历史的自相矛盾的态度以及女权主义意识等复杂的内涵?只有把作品与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联系起来,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同时还可发现文学对历史的乌托邦化是中西文学里的一个共相。
【关键词】《飘》南方文学女权主义乌托邦化《飘》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Ma唱aret Mnhell,黑奴勤劳忠诚,主人与奴隶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的。
南方人之问19()(卜1949)于1936年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也足作者唯一互助友爱,简直就是一个理想乐园。
作品共至以战后重建时期的一部小说。
小说问世即引起了轰动,翌年获得了普利策文学被北方共和党人统治下的腐败、投机商横行、暴力、混乱来与之奖,并为作者赢得了各种荣誉,作品短期内销世就超过了200前的南方世界进行对比,为什么《飘》会存在对南方历史的自相万册。
1939年好莱坞改编拍摄了同名电影(中文译名为《乱世矛盾的态度?作品本身并没有告诉我们答案。
这个答案我们只佳人》),获得了巨大成功,好莱坞男影星盖博与女影旱费雯丽能到作品的外部因素中寻找。
T·S·艾略特认为,只有把作家放对男女主人公的精彩演绎,好莱坞电影艺术把作品中的南方在前人之间比较、对照.我们才能获得对他的客观评价。
m1∞ 浪漫传奇渲染得如诗如【田|给原作带来了更大的轰动效应。
作《飘》在美国文学史上归类于“南方文学”,“南方文学”因取材品被翻译为40多种语言在世界畅销。
1940年.我同著私翻译于南方农奴制种植园与农奴主后代生活而得名,在美国,有一家傅东华首次将《飘》译成中文介绍给中国读者,立刻受到读个源自南北战争之前的历史悠久南方世界。
被误读的朱光潜:对陶渊明公案的澄清◎张银飞 宛小平内容提要 历来论者对朱光潜与陈寅恪的陶渊明之争聚诉纷纭、莫衷一是,诸多问题需要重新省思和澄清。
写作《陶渊明》的“直接诱因”是朱光潜对《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中部分论断的存疑,暗含的“间接诱因”就是他对鲁迅批判的一种非“心悦诚服”的全面回应,体现了其治学求实的精神追求。
以儒家倾向为主的阐释本质是否“异化”为朱光潜想要在社会政治舞台上“起而行道”,从新见史料《谈心》一文中可以看出朱光潜的内心并没有这种想法。
因此,学者所称“移情作用”的“起而行道”的说法值得商榷”。
对陶渊明钟情六十余载,朱光潜凭借深厚的诗学功底,潜心研阅陶渊明的诗、赋、传、文等著述,久久为功撰写《陶渊明》,在长期学术思考和诗学积淀的基础上力求深入理解陶渊明。
关键词 朱光潜 鲁迅 陈寅恪 陶渊明公案 儒道泯化〔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2)09-0112-08 朱光潜与陈寅恪围绕陶渊明阐明各自的学术立场和论辩关切,展开过学理争鸣,这是不争的事实。
学界后期多有探讨,主要集中在争议与释义、阐释与转换以及整合与重塑等诸多方面,引起诸多学者的误读乃至误解。
①面对学界纷繁复杂、众说纷纭的讨论,时至当下,重回这段诗学争鸣的历史,重新审视《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陶渊明》的文本本身,厘清有关问题,还事实以真相,是值得再探究和再省思的问题。
一、诱因暗含:是“心悦诚服”还是执着追求?20世纪30—40年代末,以陶渊明为研究对象,学界发生过两次重要的学术争辩。
一次是在“京派”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朱光潜、宗白华、方东美美学思想形成与桐城文化关系研究”(17ZDA018);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重点项目“朱光潜《诗论》境界论研究”(gxyqZD2022080)①朱光潜与鲁迅、陈寅恪围绕陶渊明展开的或明或暗的争论、交锋,是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学术思想史上的一段公案。
高中论述类阅读 2019.1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从陶渊明看现代人的生存困境鲁枢元“樊笼”是陶渊明诗文中的核心意象之一,象征被限制了身心自由的、令人难以忍受的生存处境,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人类自己创造的文明,支撑了人类的现实生存,却把人束缚在文明的种种框架之中而不得自由。
卢俊(1712-1778)的《社会契约论》开篇第一句话便是:“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国际歌》曾唱遍全世界:“让思想冲破牢笼”“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
从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看,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倒不是太难,“新世界”要完全冲破牢笼却难办得多,哪怕仅仅是冲破思想的牢笼。
如果说陶渊明生活的农业时代“樊笼”(“樊”字从木)还是由“木头”制作的;那么,到了工业时代,在马克斯·韦伯(1864-1920)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木笼”变成了“铁笼”:“这个铁笼是机器般的非人格化的,它从形式理性那里借来抽象力量将人禁锢其中”,它“冷静超然,逻辑严密,等级森严,庞大无比”,“它最终要无情地吞噬一切”,“一直持续到人类烧光最后一吨煤的时刻”。
人类文明在不断发展,人对自然的控制力在不断加大;但更糟糕的是,人们对自然、对他人的控制力量越是强大,人们自己被囚禁的程度也就越深。
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确实有一套自我粉饰的招数,能把牢笼打理得如同五星级宾馆,使囚犯忘记自己还是囚犯,使囚犯们积极踊跃地甘当囚犯。
牢笼固然可恶,对于现代人来说,更可怕的是失去了“走出牢笼”与“回归自然”的自觉意识。
现代人普遍相信“进步论”,相信现在比过去好,未来比现在好。
这种进步论若是以地球生态的尺度来衡量,是不足以证实的。
我们的地球生态不但现在不比过去好,未来更让人担忧。
尽管如此,现代人还是一心“向前进”,没有人愿意“向后退”,哪怕是后退一小步。
诗人陶渊明则不同。
陶渊明的一声长啸“归去来兮”,实乃对自己前半段人生道路的沉痛反思:“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2024年北京市第一次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语文试卷考生须知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本试卷共8页,共五道大题,共16道小题。
第2、3、4、5、6、8、9、12、13、14小题,必须用2B铅笔作答,其余小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的对应位置,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考试结束后,考生应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一、本大题共3小题,共14分。
1.在横线上填写原句。
(1)荀子在《劝学》中多处运用比喻的方法说理。
例如“青,,;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连用两个比喻形象说明了通过学习能超越自我的道理。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运用侧面描写烘托了琵琶曲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东船西舫悄无言,”“凄凄不似向前声,”。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想当年,,”三句,描述了当年南朝宋武帝刘裕率领军队驰骋中原、气势威猛如虎的情形。
2.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之一,其中许多观念内涵深刻,影响深远,如“为政以德”“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
B.《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名篇,描绘了诗人在梦中游历天姥山的情景,在浪漫瑰丽的想象中寄寓着深沉的慨叹。
C.《祝福》出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作品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如“老监生”鲁四老爷、“善女人”杨二嫂等。
D.《哈姆莱特》是英国作家莎士比亚的代表作,讲述了丹麦王子哈姆莱特的叔父杀兄娶嫂、篡夺王位,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
3.下列对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两句,诗人写自己年轻时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气质,本性是热爱山林田园的。
B.“误落尘网中”“久在樊笼里”两句,诗人借“尘网”“樊笼”抒发了对官场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C.“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两句写诗人回归田园后在南野开荒,决心持守愚拙本性,不学伪巧,不争名利。
毕业论文参考论题一、现当代文学1.苦难与救赎——史铁生与北村宗教意识比较2.浅析北村的宗教叙事伦理3.从叙事学角度看东西的《后悔录》4.解读被权力扭曲了的女性命运——浅析毕飞宇的《平原》5.抗争与屈服——论毕飞宇创作的两个主题6.当代城市女性自我探求轨迹——从《方舟》到《上海宝贝》7.女性自我建构策略——从《一个人的战争》到《妇女闲聊录》不同的话语运作方式8.试论九十年代宗教救赎叙事9.救赎的无望——论余华的《兄弟》10.试论余华小说叙事策略11.试论史铁生的创作特色12.浅析张承志的宗教小说特色13.晚生代小说的创作特点14.论苏童《碧奴》中“孟姜女”形象的再叙事15.浅谈海子诗歌创作的乡土意识16.试论海子的悲悯情怀17.试论海子的宗教意识18.一支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论茹志娟《百合花》的情感19.姹紫嫣红下的悲情叙述——论白先勇作品中颜色对主题的表达20.试论白先勇笔下的女性形象21.梦醒时分的疼痛——试论《游园惊梦》的多重主题22.从女性群体夹缝窥探男性生存困境——试论苏童《妻妾成群》男性悲剧23.论阿来《尘埃落定》中的傻子形象24.试论非马诗歌的忧患意识25.当代小说中的荒诞意识26.论阿来《尘埃落定》中的傻子形象27.寻找女性生活的天堂——浅谈陈染的《私人生活》28.在悖论社会中女性的生存——论方方《出门寻死》中女性的生存困境29.当代中国文化和文学:在民族性和开放性之间30.浅谈新时期文学中人性的苏醒31.新时期女性创作的孤独感32.历史题材小说的抉择33.变相的语言游戏——浅谈先锋派小说家对语言的追求34.浅谈非马诗歌的忧患意识35.舒婷诗歌创作论36.新时期小说的民间意识37.余秋雨散文创作论38.王朔笔下的顽主形象分析39.余华小说论40.新时期散文的宗教意识41.阎连科小说的叙事策略42.海子诗歌创作论43.新时期诗歌的女性意识44.汪曾祺小说的文体风格45.新时期小说中的孩童形象分析46.金庸小说论47.余光中诗歌或散文中的乡愁情结48.黄春明小说创作论49.洛夫诗歌创作论。
走出科学双重性的灰色地带
马来平
【期刊名称】《社会学家茶座》
【年(卷),期】2003(000)004
【摘要】不久前,一家著名科学杂志收到一篇重要的科学论文。
在这篇论文的发表问题上,杂志社遇到了两难境地:若发表,将有可能导致恐怖分子制造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若不发表,又会因为论文得不到同行的
【总页数】5页(P30-34)
【作者】马来平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30
【相关文献】
1.走出识字的“灰色地带” [J], 叶晶晶
2.走出灰色心理地带 [J], 闵宝权
3.如何让“专车”走出“灰色地带” [J], 马红
4.在线直播如何走出灰色地带 [J], 刘阳
5.让行政审批走出“灰色地带” 云南省投资审批中介超市建设运行情况 [J], 李紫薇;王金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难以走出的心灵怪圈——小小说对不良心态的揭示
刘仲民
【期刊名称】《作文成功之路》
【年(卷),期】2007(000)0Z2
【摘要】[引言]鲁迅的小说写得绝——绝在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揭示,写得妙——妙在对人物丑态的形象描绘,让人哭笑不得,欲哭无泪。
如阿Q,
【总页数】6页(P13-18)
【作者】刘仲民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4.3
【相关文献】
1.难以走出性别樊篱的书写——小小说女作家创作群体的女性视野解读 [J], 张春
2.旅行社缘何难以走出低价竞争的怪圈 [J], 白四座
3.“猪价周期”怪圈真的难以摆脱吗? [J],
4.难以走出“死亡怪圈”的中国蝴蝶 [J], 陈立军
5.怪圈的设置与对走出怪圈的期待——莫怀戚小说的陌生化手法 [J], 因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鲁迅笔下思想启蒙者的悲剧性命运从《呐喊》到《彷徨》,鲁迅先生塑造了一系列思想启蒙者形象:《狂人日记》中的“狂人”、《长明灯》中的“疯子”、《药》中的“夏瑜”、《孤独者》中的“魏连殳”等,他们既是“荒原”中的先驱者,又是铁屋子中的先觉者,那么他们最终的命运如何?鲁迅先生对他们寄寓了哪些沉思呢?本文试就鲁迅小说中几位典型的思想启蒙者形象作粗浅的分析。
1918年5月,鲁迅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发表在《新青年》上,他以十三则没有日期的日记形式,记述了一个患“迫害狂”的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这个狂人以其看似荒诞不经其实一针见血的“疯话”震撼了当时的文坛,茅盾说“犹如久处黑暗的人们骤然看见了耀眼的阳光,使人一见就感到不可言喻的悲哀的快感”。
且看这个“狂人”,他对外界事物格外敏感、多疑,并且不由自主地产生错觉和幻觉,感觉自己时时处于被迫害的境况。
早上不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
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又怕看见我。
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
其中最凶的一个人,张着嘴,对我笑了笑。
前面一伙小孩子,也在议论我:眼色也同赵贵翁一样,脸色也都铁青。
家里的人都装作不认识我;他们的眼色,也同别人一样。
进了书房,便反扣上门,宛然是关了一只鸡鸭。
这一切都不是正常人的心理,而是普通狂人的特征,可以说是一个精神病患者的典型代表。
文章这样写给人一种真实感,好像狂人就是我们平时所见的普通病人。
但是这只是表象,狂人的狂言除去表面上的荒诞言语外,大多数时候口吐真言,细细体会带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我翻开历史一看,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两个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毫无疑问,这句话概括了封建社会几千年的吃人本质,仁义道德全是用血写出来的事实,戳穿了用以维护封建统治者的假面具。
对封建统治阶级诡诈的一面,狂人也尖锐地进行揭露,体现了狂人认识上的成熟。
历史的追问与人性的回归※ 聂茂 曹雪冬罗尔是文学湘军中的一个潜伏者,纠缠者和文坛边缘人。
一个从山村出也是一个容易被人忽略的文学散客,却来、未受过高等教育,连讲话都结结巴是一个笔力雄健、大智若愚的码字高巴的人,却有胆量趴在运鸭的货车顶上手。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他是湖蒙混过关闯荡深圳,在经过一番不堪回南祁东县最早一批文字弄潮儿之一。
虽首的血泪奋斗后,他居然成为深圳的然实力不凡,但文运欠佳。
在那“一篇“引进人才”而有幸从最底层的蓝领变小说可以定终生”的黄金岁月里,罗尔成了令人向往的白领,并顺理成章地成有一篇小说被当时发行量极大、影响力为一本畅销杂志的主编,真是印证了狄极高的《中国青年》杂志留用,他本可更斯所说的“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也以借此“飞黄腾达”。
如果及时发表出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在编辑杂志的日来,罗尔的命运可能不会像他后来经历子里,文学的忧伤总会在夜半三更光顾的那样跌宕、坎坷和曲折,但很不幸,他,罗尔挡不住诱惑,断断续续写了一上帝给他开了个玩笑。
由于罗尔不懂规批短篇小说,还写了一部长篇纪实文学矩不断催问,等了两个月未见小说发出《匹夫忧国》。
他也在杂志上开过专来,他就气冲冲去信编辑部索回了稿栏,虽然反响不错,但也仅此而已。
件。
罗尔第一次“成名”的机会就如此作为一个有信仰的人,罗尔的写作这般地夭折了。
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有些有着湖湘文化“为天地立心”与“文以可惜。
载道”的文人情结。
这种情结集中体现当然,如果历史是按照人们善良而在罗尔的新作《那些义盖云天的人儿》美好的逻辑发展的话,文坛上可能多了一书中。
该书以客观原始的史料为基一个叫罗春旺的昙花一现者,却不会有础,运用现代语境下的文化意识和超然一个叫罗尔的这样一个韧性十足的文字的审美视角对我国尧舜至民国时期被湮没的历史人物进行了重新的发掘、审视庄重的语言风格,而且通过对一个个碎和演绎。
作者通过零散化的故事片段将片化的人物命运书写将不同语境下的文不同背景中人物所展现的情感体验融合本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聚合的张在一起,使文本形成了一种聚合的审美力。
反乌托邦文学的经典之作反乌托邦文学,指的是一类揭示社会黑暗面、探讨人类封闭社会的作品,与乌托邦文学形成鲜明对比。
这类作品常常通过虚构的社会背景,展现了一个充满压迫、恐怖和不公正的世界,使人们对人类社会的局限性和未来发展产生思考。
下面将介绍几部反乌托邦文学的经典之作。
一、《1984》《1984》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于1949年创作的一部反乌托邦小说。
故事发生在一个由极权主义者统治的超级国家——大哥党国。
在这个世界中,政府对人民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极度监控,言论和个人自由被极度剥夺,每个人都生活在智慧电视和繁重的工作中。
通过主人公温斯顿的视角,读者可以感受到极权主义的恐怖和人性的扭曲。
二、《美丽新世界》《美丽新世界》是英国作家阿尔杜斯·赫胥黎于1932年创作的一部反乌托邦小说。
故事设定在一个高度机械化的未来社会,人们被分为不同的等级,被设定好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所控制。
幸福和稳定成为这个世界的最高目标,而个体的自由和人性被牺牲。
本书通过描述人类自由的缺失和生命的平庸,对当时科技进步与人类价值观碰撞的问题进行了深刻思考。
三、《十九八四》《十九八四》是中国作家王小波于1984年创作的一部反乌托邦小说。
故事背景设定在一个被称为“幸福社会”的虚拟国家,政府通过大规模的洗脑和思维控制来维持社会秩序。
在这个世界中,人们的私人生活和思想被严密监控,违反规定者将受到严厉的惩罚。
小说以一种幽默讽刺的方式探讨了权力与人性、集体主义与个体自由的矛盾。
四、《国王的新装》《国王的新装》是丹麦作家安徒生于1837年创作的一篇童话故事。
它以反讽和讽刺的手法,揭示了权力及其追随者的虚伪。
故事中,两位骗子声称能制作出一件只有聪明人才能看到的新衣服,骗得都城上下的人都相信只有聪明人才能看到这件衣服的存在。
最终,一个年幼的男孩直言不讳地揭示了真相,让人们认识到既有权力的愚蠢,也有自己的愚昧。
以上是几部反乌托邦文学的经典之作,它们通过生动的故事和想象力丰富的背景,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阴暗面。
80年代文学流派介绍新时期文学是我国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指1976年以后的我国文学家创作活动,是指人们对“文革”后正在展开的文学的命名。
在介绍新时期文学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个中国近代文学发展的一些概况。
根据中国的社会历史概况,我国的文学活动以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会为分水岭,被划分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
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根据其发展的各个不同历史阶段,我们又通常将中国当代文学划成三个部分:一、建国十七年文学:1949—1966年,即建国到文革前的十七年时间,我们称之为建国十七年文学,建国十七年文学在文艺思想路线上继承了延安文艺座谈会以来的传统,在题材上多选用历史和革命的题材,创作上形成了一套公私二元对立的模式,文学创作模式的单一直接导致文学创作的僵化,到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这种僵化的创作格局被推到了巅峰。
二、文革十年文学:1966年—1976年10年间的文学活动文革十年文学继续延续建国十七年的单一、僵化的创作,并将其推向了极点,十年官方文学活动仅限于八部样板戏的改造,使文学发展的内容和形式都陷入了僵化的沼泽,和主流创作模式背离的作家被迫将自己的创作转向地下,部分作家也因对延安文艺座谈会的传统提出质疑而被迫中断创作,到劳改农场、边疆地区进行思想改造。
一方面,造成这一时期的文学活动形成了一个断层,另一方面,又为新时期文学的突破奠定了生活基础,为新时期文学的发展积蓄了力量。
三、新时期之学(1976——)是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较为重要的部分,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一方面是适应文学自身发展内在规律,要求有新的文学作品来突破传统僵化的表达模式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同我国政治体制变革的大事件相适应的思想变革的需要决定的。
因而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带有许多显著不同于前面时期的特点。
新时期文学开始表现出一些与延安文艺座谈会以来的传统明显不同的特点:1、随思想上的进一步实破和政治体制的改革,文学打破以往与政治紧密的联系,而变为与经济生活息息相关。
2023第12期·总第602期一位女作家,三度荣获鲁迅文学奖,一次摘取茅盾文学奖,作品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迟子建创造了中国文坛多项荣誉纪录。
想必,她笔下辽阔而深邃的小说版图,一定会有坚实的“大陆架”和辩证法的网格点,如此,从奇寒之乡“北极村”走来的作家才能够真正为广大读者源源不断地传送人间热能。
“文学与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类的精神意义世界是一个浑然一体的统一世界,在形式上表现为不同的文学情感和哲学智慧。
”〔1〕在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特殊历史阶段,直面世相繁杂的“褶皱”地带,迟子建自觉把握对立统一的世界观,将文学本质中灵性与理性、形象与想象、精神与逻辑的矛盾性生动地构形而为,铺展开来,以“形而下”的生活之“器”建构“形而上”的道法自然。
的确如此,迟子建小说创作中带有格局性的思想“统觉”,纲举目张,纹理相融,不仅毫无违和感、距离感,而且通篇浑然一体,水乳交融。
同时,尤为可贵的是,自踏上文坛37年来,这种创作思想和品质追求始终不变,定力十足。
她排除外界干扰,拒绝跟风“邀彩”,一直从容、稳健地在寒冷的地带春风化雨,提升文学即人学的“供血值”和能见度。
这种难得的饱含民生情怀的阐释“资本”与“人本”辩证关系的哲学智慧,有效升华了文学艺术的台面,验证了小说的纹理即为方法论维度的本质性,因此,也奠定了迟子建作为中国当代杰出作家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形成了其文本世界丰蕴的时代价值和热度持久的社会影响力。
[作者简介]韩雪梅,文学博士,沈阳大学师范学院讲师。
摘要:迟子建的小说创作在当代文坛独树一帜,影响广泛。
其多元而立体的文本世界,持续聚焦大与小、城与乡、冷与暖的哲学“榫卯”处,以透视社会的自觉意识和富有全局观的逻辑选择,解析人间大爱的现实密码,见证城乡错位的困惑“游离”,探寻冷暖转换的生活热源。
小说充满二律背反辩证关系的哲理追求,多维度敞开寄托希望的生命通道,创造出文学世界观和艺术方法论的新境界,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具有特殊意义的文化存在,实现了文学高品质价值的哲学性突破。
外国文学论文(5篇)外国文学论文(5篇)外国文学论文范文第1篇异国情调与本土意识形态--威廉·卡洛斯·威廉斯与中国的对话张跃军好人何以变成坏人?--评布莱希特的《四川好人》谢芳《乡村医生》--"内宇宙"幻化的现代神话叶廷芳"在流沙中行走":论《植物园》的"叙述" 仵从巨在梦的阐释中展现权力关系--论《人鼠之间》的文化寓意和社会效用方杰海明威:"有女人的男人" 戴桂玉美国文学对地域之情的关注孙宏乔叟对英国文学的贡献肖明翰论勃朗宁诗歌的艺术风格刘新民《堂吉诃德》的多重讽刺视角与人文意蕴重构蒋承勇比较文学讨论在中国的进展及其意识形态功能周小仪,童庆生关于表现主义的定义问题张黎拉康与分裂的主体严泽胜《窃信案》:文本与批判的对话何宁全球化语境中东方文化与文学的讨论现状与前瞻麦永雄我们时代的欧洲文学史王守仁新历史主义还有冲劲吗? 宁厄普代克的平凡之作受到批判宁西蒙发表新作《有轨电车》吴岳添从大江健三郎眼中的村上春树说开去许金龙"新世纪东方文学讨论与教学学术研讨会"侧记王燕审美现代性的三个冲突命题周宪关于殖民和后殖民仿照石海峻普鲁斯特论波德莱尔刘波《四个四重奏》的时间挽救主题刘立辉探讨T.S.艾略特的"秩序"理论江玉娇霍尔顿与脏话的政治学程巍自卑情结:福克纳小说创作的重要动因朱振武二元对立形式与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冯季庆拜厄特小说《占有》之原型解读程倩《欲望号街车》的不确定性与冲突性徐静诗化的缺失体验--川端康成《古都》论考孟庆枢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时间主题吴笛评理查逊的书信体小说艺术李维屏狄更生的死亡比方与基督董爱国冯至与德国浪漫文学殷丽玉解构主义在美国--评J.希利斯·米勒的"线条意象" 申丹身/心二元对立的诗意超越--埃莱娜·西苏"女性书写"论辨析林树明被忽视的R.L.斯蒂文森--斯蒂文森小说理论初探王丽亚比较中见特色--村上春树作品探析林少华虚像与反差--夏目漱石精神世界探微高宁重读《麦琪的礼物》朱刚从《"水仙"号船上的黑水手》及其《序言》看康拉德的艺术主见与实践高继海论马卡宁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侯玮红《他们的眼睛望着上帝》的叙事策略程锡麟J.希利斯·米勒谈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空草普罗米修斯的hubris--重读《被绑的普罗米修斯》陈中梅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肖明翰许多的印度,许多的印度文学空草一场辛苦而糊涂的意识形态之战--谈玛丽琳·芭特拉的奥斯丁讨论王海颖布洛克斯和他的自然诗--兼与谢灵运比较刘润芳试论诺瓦利斯小说的宗教特征谷裕乌托邦文学与《圣经》赵宁日本"大冈故事"《审问生母与继母之事》与元曲《灰阑记》中田妙叶《黑暗的心脏》解读中的四个误区殷企平利哈乔夫:20世纪俄罗斯最终的深思吴晓都全球化语境中的惠特曼讨论刘树森互文性理论的缘起与流变秦海鹰《忏悔录》的真实性与语言的物质性--论保尔·德曼对卢梭的修辞阅读昂才智论默多克的小说《逃离巫师》中的权力和权力人物主题何伟文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与俄罗斯民族文化传统吴泽霖现实·梦幻·梦幻戏剧--斯特林堡的《父亲》和蒙克的《病室中的死亡》耿幼壮奈保尔笔下"哈奴曼大宅"的社会文化分析梅晓云感受荒诞人生见证反戏剧手法--《等待戈多》剧中的人及其境况蓝仁哲"历史的噩梦"与"创伤的艺术"--解读乔伊斯的小说艺术郭军《所罗门之歌》:歌声的分裂刘炅《千亩农庄》的生态女权主义思想左金梅用童话构建历史真实--君特·格拉斯的《比目鱼》与德国浪漫童话传统冯亚琳神性的幻灭和人性的冲突--《沃斯》的悲剧意义初探吴宝康《四川好人》与中国文化传统张黎理查逊与菲尔丁之争--《帕梅拉》和《约瑟夫·安德鲁斯》的对比分析刘戈论海达·高布乐是一个颓废者何成洲能乐《芭蕉》:芭蕉精形象的形成与日本佛典的关系张哲俊又一个马克·吐温? 宁今日重读吉卜林萧莎屋里屋外:关于当代英国诗歌的一个话题空草《源氏物语》中夕雾读高校寮情节的真实性张而弛自由之书:《芬尼根的守灵夜》形式讨论戴从容转喻与隐喻--吴尔夫的叙述语言和两性共存意识李娟美国黑人作家与犹太作家的生死对话--析伯纳德·马拉默德的《房客》乔国强新东方主义中的"真实"声音--论哈金的作品应雁与"两种文化"的对话--谈戴维·奇的小说《想》童燕萍"从摇篮里抱走了别人的孩子"--论卡夫卡创作中的语言问题曾艳兵弗·索洛维约夫与俄国象征主义汪介之从圆到圆:论博尔赫斯的时空观念唐蓉从先知预言的角度释《荒原》郭春英对《解读叙事》的另一种解读--兼与申丹教授商榷申屠云峰论泰戈尔的韵律诗学侯传文叙事文本与意识形态--对凯特·肖邦《一小时的故事》的重新评价申丹寻求另外一种真实--评德国浪漫艺术童话超现实的美学旨趣冯亚琳审美与政治:关于济慈诗歌批判的思索章燕互文和"鬼魂":多萝西娅的选择--再访《米德尔马契》殷企平海涅作品中的死亡主题赵蕾莲对19世纪俄罗斯文学的再熟悉吴元迈,Wu Yuanmai别林斯基与果戈理的书信论战刘文飞,Liu Wenfei俄罗斯文艺学的历史主义传统与创新程正民,Cheng Zhengmin泰戈尔"人格论"探析侯传文,Hou Chuanwen18世纪英国文化风习考--约瑟夫和范妮的菲尔丁吕大年,Lü Danian 《希腊古瓮颂》中的"美"与"真" 袁宪军,Yuan Xianjun《采坚果》的版本考辨与批判谱系张旭春,Zhang Xuchun金钱+享乐=模范町人--《日本永代藏》的町人道德文明观建构李均洋,Li Junyang与时间嬉戏,和死亡对话--评马丁·艾米斯的《伦敦场地》王卫新,Wang Weixin艾丽斯·沃克的诗性书写--艾丽斯·沃克诗歌主题讨论王卓,Wang Zhuo试析《老妇还乡》中的正义主题廖峻,Liao Jun在生与死之间:解读《英语老师》王春景,Wang Chunjing行走在麦比乌斯环上--论安部公房的《砂女》王蔚,Wang Wei论默多克小说《黑王子》中的形式与偶合无序问题何伟文,He Weiwen 《寒冻》--贝恩哈德"笑艺术"的开端韩瑞祥,Han Ruixiang贝克特英语批判的建构与进展刘爱英,Liu Aiying德尔班科:麦尔维尔讨论新论问世外国文学论文范文第2篇论文。
走出二元对立的樊笼——论毛翔青的小说《酸甜》
王光林
【期刊名称】《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年(卷),期】2010(000)001
【摘要】本文运用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分析探讨华裔英国作家毛翔青的小说《酸甜》中所表现出的跨文化冲突,指出在《酸甜》中,作者表现出了华裔在英国生存所面临的三种情况:一种是单一文化现象,以一家之主陈氏为代表,恪守传统,没有体现出任何的灵活性;一种是文化平衡现象,以他的妻子莉莉为代表,试图在中英文化中寻求一种平衡,达到阴阳意义上的平衡与转换;第三种是以莉莉的姐姐莫伊为代表的文化同化.在这三种现象中,作者选择的是文化平衡说,希望各种文化彼此共存,突破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
【总页数】11页(P112-122)
【作者】王光林
【作者单位】海对外贸易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从二元对立到多元共存--走出实践美学争论的二元对立思维误区 [J], 胡鹏林
2.走出冰封世界--解析阿特伍德小说《猫眼》中的二元对立 [J], 尤蕾
3.走出中西文明二元对立叙述 [J], 魏南枝
4.论特雷弗小说中的二元对立\r——以短篇小说《土豆贩子》为例 [J], 秦声
5.走出中西文明二元对立叙述 [J], 魏南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59论中国现代小说中的“出走”题材小说李直飞 马浩然 (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摘 要:在社会启蒙占主导地位的五四语境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叛也自然成为重要的时代风向,而其中对于传统的“家”文化的突破在当时受到大部分人的关注。
新思想的觉醒和时代的突变促使人与“家”的冲突逐渐明晰,从而形成了个体对“家”的出走意识,“出走者”的形象也随之产生和衍化,并从其发展中透视出了一种“出走”脉络。
但这并不能仅仅归功于五四的启蒙话语,其在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的发展有着更为多样复杂的阐释。
关键词:“出走”;家;“出走者”中图分类号:I 206.6 文献标识码:AOn the "Runaway" Pedigree in ModernNovels of ChinaLI Zhi-fei MA Hao-ran(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Yunnan Normal University,Kunming,Yunnan 650500)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May 4th, where social enlightenment dominates, rebellion agains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has naturally become an important trend of the times, and the breakthrough of the traditional "home" culture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most people. The awakening of new ideas and sudden changes in the times have gradually made the conflict between people and "home" gradually, and thus formed the individual's consciousness of leaving home. There is a "runaway" context. But this can't be attributed to the Enlightenment Discourse of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Its development from the 1920s to the 1940s has a more diverse and complex interpretation.Key words: "runaway"; home; "runaway person"收稿日期:基金项目:作者简介:2020-05-05教育部2015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民国经济视域中的《小说月报》研究”(项目编号:15YJC751027);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社会体制视野下的《小说月报》研究(1910-1931)”(17CZW054)李直飞(1983-),男,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