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现代乐章第二讲沈从文与其小说
- 格式:ppt
- 大小:958.50 KB
- 文档页数:30
《沈从文全集》总目第1卷(小说)鸭子蜜柑入伍后公寓中第2卷(小说)老实好管闲事的人篁君日记梓里集第3卷(小说)阿丽思中国游记(两卷)雨后及其他山鬼长夏不死日记第4卷(小说)呆官日记男子须知十四夜间及其他旅店及其他采蕨一个天才的通信第5卷(小说)沈从文甲集石子船龙朱衣冠中人第6卷(小说)旧梦沈从文子集一个女剧员的生活楼居第7卷(小说)虎雏凤子都市一妇人阿黑小史一个母亲如蕤集第8卷(小说)游目集边城八骏图新与旧主妇集第9卷(小说)从文小说习作选短篇集月下小景神巫之爱第10卷(小说)长河乡村琐事芸庐纪事虹桥集雪晴第11卷(散文)遥夜集湘行书简湘行散记湘西第12卷(散文)烛虚七色魇集友情集南北风景我与新文学第13卷(传记)记胡也频记丁玲记丁玲续集从文自传从现实学习第14卷(杂文)甲辰杂谈怎样从抗战中训练自己见微斋杂文霁清轩杂记北平通信跑龙套艺文题识录第15卷(诗歌)人谣曲忧郁的欣赏絮絮浮雕乐章匡庐诗草井冈山诗草赣游诗草青岛诗草郁林诗草牛棚谣云梦杂咏文化史诗钞京门杂咏喜新晴第16卷(文论)中国小说史沫沫集沫沫集续编序跋集编者言术艺刍言第17卷(文论)文学运动杂谈废邮存底昆明冬景云南看云集新废邮存底续编第18—26卷(书信)书信第27卷(集外文存)一个人的自白沉默归队史无前例(上、下)谈话及其他无从驯服的斑马无从毕业的学校忘履集第28卷(物质文化史)中国玉工艺研究中国陶瓷史中国陶瓷研究漆器及螺甸工艺研究狮子艺术陈列设计与展出第29卷(物质文化史)唐宋铜镜镜子史话扇子应用进展文物研究资料草目第30卷(物质文化史)中国丝绸图案织绣染缬与服饰《红楼梦》衣物及当时种种说“熊经”文物谈小录第31卷(物质文化史)龙凤艺术新编马字艺术和装备文史研究必须结合文物第32卷(物质文化史)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学习指南本课程主要以具体作品的鉴赏为主,引导学生体味不同的作家的风格,初步了解分析作品的不同角度,在审美的熏陶中培养文学的感悟能力、体验能力。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
因而,在学习过程中,知识的传达并不是讲授的重点,重点在于作品的鉴赏,学生应调动自己的想象力和理解力,尽量多读作品、贴近作品,并在独立的思考中形成自己的判断,养成自我学习的习惯。
“中国现代文学名著导读”课程以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名著为研究对象,因而涉及的文学现象比较多。
学习中国现代文学名著,需要了解足够的作家作品和文学基本知识,并对当前文学研究现状有所涉及。
文学史知识不是本课程的重点,却是学好本课程的前提;它是在专科阶段《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概论》及本科阶段《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等课程的基础上,着重于提高学生的鉴赏与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进行审美教育的。
如果学生没有相关基础知识,需要补修有关课程,否则很难学好本课程。
一、总体要求:1.要熟悉课件内容,课件最少应看两遍。
同学们可以参考以下两种读物:《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钱理群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以此为主。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自学指导》李平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以此为辅。
2.了解一些代表性作家的基本情况,笔名,生平,时代背景,代表性作品及其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3.认真阅读课件提到的文学作品,并形成自己的阅读感受。
同时初步了解如何评价作品,具备进一步研究的基础能力。
4.通过论文写作训练,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
二、学习方法:本课程总体上突出两个环节:首先,是“读”:1.要集中主要精力阅读教材中的选文,而且要根据教材的指导,读作品的全书,并选读作家的其他作品。
2.在阅读之初,不查看任何参考资料,直接切入读原文,用心去感受,要特别重视与珍惜自己阅读的第一印象;在反复的独立阅读中,积累一些对作品的想法以后,再去读参考资料,以启发自己积极思考,并开拓阅读视野。
大一上学期语文课文目录第一章文学的缘起1《诗经》选读.七月.桃天.葛生.柏舟2.屈原与禁辞.精颂湘夫人3.远古神话.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精卫填海4.《左传》选读,齐晋寨之战,烛武很秦师5.三国策,赵威后问齐使6.《论语》十则7.《孟子》二则.寡人之于国也.舜发于吠亩之中8庄子丶逍遥游(节选)第二章汉魏的气度1.汉乐府与《饮马长城窟行》2,古诗十九首与《行行重行行》3,中记与《李将军列传》4.曹操与《短歌行》5.陶渊明与《桃花源诗井记》6.千宝与《干将莫邪潮7.江海与《别赋》第三章唐代的气象1.张若虚与《春江花月夜2.李白诗二首.蜀道难.将进酒3.杜甫诗二首.登高-朋人行4.韩愈与《进学解》5.白居易与《长恨歌6.李商隐诗二首.晚晴.锦瑟7.唐传奇与《蜀客传》第四章宋元的琴瑟1.柳永与悔词,雨霉铃,八声甘州2.李活照与婉约词,凤凰合卜,忆欧箫3.苏鞋与词的创新.水调歌头.念奴娇4.辛弃疾与豪放词.破阵子丶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5.马致远与元曲越调天净沙秋思6.关汉卿与《窦娥冤》7.王实甫与《西厢记第五章元明清的小说1.罗贯中与《三国演义》2.曹雪芹与《红楼梦》第六章现代乐章1.鲁迅与《狂人日记2.朱自清与《荷塘月色》3.徐志摩与《雪花的快乐》4.戴望舒与《雨巷》5.曹黑与《雷雨》6.茅盾与(子夜》7.沈从文与《边城》8.老合与《茶馆》9.北岛与《回答》10.工蒙与《风筝飘带》11.汪曾祺与《陈小手》12.史铁生与《我与地坛13.余秋雨与《道士塔》14.残雪与《山上的小屋》第七章常用应用文书写作1计划2.总结3.调查报告4.实践报告5.读书笔记6.一般书信7,申请书8求职信9.请柬贺信11.毕业论文。
第二讲:关于郭沫若的两极阅读现象1.从时代的隔膜和诗歌审美潮流的变迁等方面,分析对郭沫若的两极阅读现象,并由此掌握和掌握对于那些时代感强的作品。
将直观感受、设身处地与名理分析结合起来阅读,以达到比较有历史感的评价。
2.分析郭沫若文艺型的人格心理特征,对其天才与凡庸的两面都给以同情的掌握和客观的评价,肯定郭沫若的文学成就和文化建设上的崇高地位。
3.掌握郭沫若研究在20-40年代、50-60年代和新时期以后三个时期的概况。
第三讲:茅盾研究中的"矛盾"1.掌握关于当前学术界茅盾研究的概况,特别是当前一些否定茅盾的观点,并以此为个案,学习用文学史的眼光观察有争议的问题,逐渐进入研究领域。
2.通过文本分析,掌握茅盾《子夜》存在的概念化弊病,同时掌握作品对现实社会的敏锐观察与深刻把握,以及对生活描写的现实主义笔法等对于现代长篇小说新潮流与新局面的开创。
了解那种认为《子夜》是所谓"一部高级形式的社会文件"的贬斥。
3.分析茅盾创作心理特征及其在作品中的影响和得失。
4.掌握茅盾在三十年代社会分析派形成过程中的决定性影响,以及这一流派的文学史地位。
第四讲:老舍创作的视点与"京味"1.了解老舍笔下的市民世界和人文景观。
掌握老舍的艺术视点:人性与人伦的关系。
分析老舍笔下老派、新派与正派等三类人物形象的内涵。
掌握老舍批判传统文明时所表现出来的失落感与对"新潮"愤激之情交织的复杂感情。
2.理解《骆驼祥子》可能存在的不同层面的主题意蕴。
通过祥子这样一个纯朴的农民与现代城市文明相对立所产生的道德堕落与心灵腐蚀的故事,掌握老舍对于病态城市文明造成人性伤害的忧虑。
3.从老舍作品的风俗描写、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幽默的手法以及语言的运用等几个方面,去把握"京味"的风格,掌握"京味"小说的源头,并掌握风格评析的一般方法。
沈从文一、概述沈从文原名沈岳焕,苗、汉血统,中国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
沈从文以小说创作为主,散文创作为次,一生结集六十多种,是创作数量甚为宏富的现代作家之一。
1926年到1928年,是其创作的起步阶段,30、40年代时期创作成熟丰收的阶段。
其著名的中篇小说《边城》、长篇小说《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先后写成于这个时期,代表着他创作的思想与艺术成就。
作家未系统的学习过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又未系统的接受西方美学。
文艺学的教育,故而不受任何传统与理论的束缚,创作思想一任其性,自由自在的发挥与发展,具有独特性。
首先,沈从文吧创作看成是自我生命意识的自由表现。
其次,对人性的讴歌与表现,是沈从文在创作中一以贯之的审美理想。
沈从文的作品大搜揭露劳资矛盾、阶级对抗,或揭露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及分化,或讽喻国民党所制造的白色恐怖,其主题与题材的内容,与左翼作家的创作相似或相近,所持乃是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
二、《边城》、《长河》《边城》是沈从文的一部优秀的中篇小说,标志着其小说创作进入完全成熟的境界。
《边城》用人性描绘了一个瑰丽而温馨的“边城”世界每一个充满“爱”与“美”的天国。
而集中体现“边城”世界人性美的,是发生在这里的一个爱情悲剧,这个故事同样建立在人性思想的基础之上。
沈从文在所创造的“边城”世界里,寄托着个人美好的社会理想。
他以人性美、人情美的笔墨把“边城”描绘成一对少男少女自由恋爱的故事处理成悲剧,以此引起读者对“美”的毁灭的深沉思考,即对“边城”历史与现状进行独特的思辨与批判。
这种建立在人性、人道主义理想上的批判,是独特的、理想主义的,也是苍白无力的。
《边城》获得杰出成就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翠翠、老船夫形象的成功塑造。
翠翠是作者倾注“爱”与“美”的理想的艺术形象。
老船夫,是“善”的化身,作者同样是把他放在“爱”与“美”的人性天国里进行刻画。
《边城》不仅在思想表现方面具有它的独特性,而且在艺术表现方面具有它鲜明、独特的个性。
抒不尽的情烛剪不断的灯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能理解人;这是沈从文先生在晚年所作的文章"抽象的抒情"中所提出的一句话,其意义应该是劝告人们要重视对自我的审视,然后再由己及彼地去参悟他人的智慧,其实,这种关于文学艺术与"心"与"物"乃至于"人"的辩证,正是抽象的抒情与具体的议论交织碰撞出来的一种探讨与思考。
沈老的文章通过作者总结出自身的写作态度,关于生命的一系列思考,还有创作与某一时空还有不同时空的关联等方面,天马行空却又有条不紊地通过具体的例子将文学艺术的"抽象"与"具象","短暂"与"永恒","简洁"与"繁复","坚守"与"变通"等一系列辩证的矛盾与关系罗列出来,用以与后来者在从事自身的生活,创作,思考过程中获得一些明朗的启迪。
沈从文先生在文章的起始便开门见山地提出:"生命在发展中,变化是常态;矛盾是常态,毁灭是常态;"接下来又通过一系列生动的例子来阐释这句话的具体内容,比如文章中提出的正犹如近代科学家还相信宗教,但是星际航行已接近现实,以及世界上还有人深信上帝造物,近代智慧和原始愚昧,彼此共存一体...... 其实就是体现这样一种矛盾体共存论。
如果用不自觉的发散思维来进行思考,所谓抽象的抒情又往往是描绘具体的客观事物的过程中产生出来的情感,这样就牵扯出来第一组关于"抽象"与"具象"所产生的思考。
其实我们的一切情感都是抽象的概念,但比如说喜悦,或者悲伤,当这种抒情转化为作家的文字,出现在我们的眼前时,却又似乎很难撇开具象的思考,举个例子来说,同样是眼泪这件东西,形容喜悦时用的到,我们可以说是喜极而泣;那么形容悲伤的时候,当然也有其妙用,"一把鼻涕一把泪",不就是生动的描绘出了人们悲伤时候的痛苦吗?毋庸臵疑,这种痛苦的感觉是抽象且虚无缥缈的,但有了眼泪作为介质,这虚无缥缈摇身一变,又蓦的活灵活现的呈现在我们眼前,仿佛又变的有模有样!这实在不是什么高明的魔术表演,只不过是像英文字典一样,把心理上痛苦这种情绪在行为层面所产生的后果或者说是表现注释出来,就让我们在抽象的抒情与具象的表达之间游走着融会贯通了,这当然离不开作家深厚地驾驭文字功力的底蕴,但放开来说,还应该感谢我们所处的世界是那样的缤纷博大,自然间的万物生灵包括我们自己在内有着这样那样丰富的情感牵连,同样的客观物质是眼泪,但表达出来不同的情感,这就使得作家有机会去发现世界的美,感受无垠的意,体味情感的淳......其次是作者关于"短暂"与"永恒"的辩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