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治疗的临床医学进展
- 格式:doc
- 大小:53.00 KB
- 文档页数:6
成人特发性肺纤维化和进展性肺纤维化临床实践指南解读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是一种主要发生在老年人群中,以呼吸困难和肺功能进行性恶化为特征的病因不明的慢性纤维化性间质性肺炎,放射学和组织学特征主要表现为普通型间质性肺炎(usual interstitial pneumonia, UIP),治疗方法不多,预后差。
自2000年美国胸科学会(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 ATS)与欧洲呼吸学会(European Respiratory Society,ERS)联合发表首个IPF诊治共识以来,随着IPF随机临床试验和观察性研究的不断涌现,2011年和2018年ATS/E RS/日本呼吸学会(Japanese Respiratory Society, JRS)/拉丁美洲协会(Latin 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 ALAT)陆续发布了关于IPF的临床实践指南。
近期,ATS/ERS/JRS/ALAT联合颁布了2022版成人IPF和进展性肺纤维化(progressive pulmonary fibrosis, PPF)临床实践指南,这版指南对IPF的放射学和组织病理学标准进行了更新,并对IPF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等问题给出了基于循证的推荐建议,同时正式提出了除IPF以外PPF的定义。
本文重在对IPF诊治的更新以及最新PPF的定义进行解读,革旧鼎新,以指导临床诊疗。
一、IPF的高分辨率计算机断层扫描分型2018 版IPF诊断指南中定义了四种高分辨率计算机断层扫描(high-resolution computed tomography, HRCT)确定的影像学类型:UIP、很可能UIP、不确定UIP和其他诊断。
学会考虑将HRCT中UIP和很可能UIP合并,但考虑到多种原因,2022版指南仍维持了之前的分类,但对不同类型作了不同程度的修改。
【综述】特发性肺纤维化治疗药物临床试验进展⽂章来源: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20,43 (03): 256-262DOI:10.3760/cma.j.issn.1001-0939.2020.03.025作者:李怡华叶俏单位:⾸都医科⼤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间质性肺疾病临床诊疗与研究中⼼摘要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种慢性进⾏性纤维化性肺疾病,预后不良。
⽬前抗肺纤维化药物吡⾮尼酮和尼达尼布已获批上市,能够部分地延缓IPF患者肺功能的下降。
随着对肺纤维化机制的认识,针对不同部位、不同靶点的抗肺纤维化药物研发速度加快,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本⽂就IPF抗肺纤维化新药临床试验进展进⾏综述。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种慢性进⾏性肺纤维化疾病,表现为劳⼒性呼吸困难、肺功能下降,其胸部影像或病理特征是普通型间质性肺炎(UIP),疾病进展严重影响患者的⽣活质量,以致呼吸衰竭、死亡[1,2,3,4]。
IPF预后差,未经治疗的患者诊断后中位⽣存期为3~5年[1]。
以IPF为代表的慢性纤维化性肺疾病抗肺纤维化药物的研发,基于对肺纤维化机制的认识。
⽬前已有吡⾮尼酮和尼达尼布被批准上市,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已在随机对照试验(RCT)和真实世界研究中证实[4,5,6,7,8]。
针对不同部位、不同靶点的抗肺纤维化药物研发速度加快,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表1),本⽂主要阐述IPF治疗药物的临床试验进展。
⼀、IPF发病机制和药物作⽤靶点在易感基因和环境因素交互作⽤下,吸烟、慢性微吸⼊、职业暴露、病毒感染、机械牵张和环境污染,导致肺泡上⽪细胞⽼化和反复损伤,从⽽异常激活,分泌促炎、促纤维化介质,包括成纤维细胞⽣长因⼦(FGF)、结缔组织⽣长因⼦(CTGF)、趋化因⼦等;同时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可分泌⾎⼩板衍⽣因⼦(PDGF)、⾦属蛋⽩酶(MMPs)等,参与炎症反应和修复。
上述物质通过肺间质细胞、肺间质周围细胞、循环纤维细胞、上⽪间充质转化和内⽪间充质转化多种途径,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
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研究进展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是呼吸系统疑难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被称为“慢性肺癌”。
目前,其治疗仍处于困境,除肺移植以外,西医尚无有效的治疗措施。
以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为主的治疗在临床应用中作用不理想、且副作用大。
大量临床及基础研究均表明中医药在该病治疗中多方面发挥作用,使机体阴平阳秘,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肺功能和生存质量方面具有优势。
【关键词】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文献综述;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2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20)08-0023-03Abstract:ThemortalityrateofIdiopathicpulmonaryfibrosisincreaseobv iously,whichisoneofrefractorydiseases,called “chroniclungcancer”.Westernmedicinehavenoeffectivemeth odexceptlungtransplantion.Thetreatmentmethedofglucocorti coidsandimmunosuppressionislessusefulandmoresideffect.Ma nydocumentshaverecordedthat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has uniqueadvantagefortreatingit.Keywords:IdiopathicPulmonaryFibrosis;LiteratureReview;ResearchProgress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diopathicpulmonaryfibrosis,IPF)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主要出现于成年人,局限于肺部的慢性进行性纤维化性间质性肺炎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组织学和/或影像学表现为普通型间质性肺炎(usualinterstitialpneumonia,UIP)[1]。
特发性肺纤维化的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分析发布时间:2021-09-22T06:35:10.264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5月10期作者:韦雯耀[导读]韦雯耀(都安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广西河池530700)摘要: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是慢性肺部纤维化疾病,具有病死率高、不可逆性、起病隐匿、进展性等疾病特征,需要及时治疗,且随着临床对IPF认识的深入,各类治疗药物不断出现,所以本文现针对IPF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展开综述。
关键词:特发性肺纤维化;药物治疗;研究进展肺纤维化通常由多种弥漫性肺间质疾病所致,按照病因可以分为继发性肺纤维化、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且以后者更为多见。
相关报道指出[1],IPF好发于老年群体,男性多于女性,预后不良,中位生存期仅为2-5年,是临床难治性疾病之一。
另外,IPF主要表现为慢性劳力性呼吸困难、双肺底爆裂音、咳嗽、低热等,病变局限于肺部,目前尚未明确其病因,但是通常认为与损伤修复异常、炎症反应、肺动脉高压等因素有关[2]。
现阶段尚无治疗IPF的有效手段,所以其治疗方案的研究仍是临床重点、难点[3]。
本文现针对IPF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展开如下综述。
1 西药治疗1.1抗氧化剂由于IPF患者存在炎性反应,加之炎性细胞会释放过量氧化物质,容易造成抗氧化物质、氧化物质失衡,从而形成肺部组织氧化损伤,所以最终会诱导肺纤维化发生,而随着IPF患者肺部脂质过氧化物增加,极易降低还原型谷胱甘肽(Reduced of glutathione,GSH)水平,但是GSH既能清除活性氧自由基,也具有抗氧化作用,对于人体十分重要,并且由于GSH的前提是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NAC),NAC可以抑制成纤维细胞增生,所以在治疗IPF时可以采用NAC。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研究进展简介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是一种罕见但危及生命的疾病,通常在50岁以上的患者中发生。
IPF的原因不明,但医学界普遍认为它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目前IPF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药物治疗或肺移植来缓解病情,但都存在较大的风险和不良反应。
病因IPF的确切病因仍然没有被完全理解,但有多种假说被提出来。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几种假说是: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可能是IPF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多个研究表明,IPF发病率在同卵双胞胎中明显增加。
另外,某些漏斗胸和全身纤维化患者也被发现有IPF的家族史。
这些证据表明,遗传变异的影响可能与IPF发生有关。
慢性病毒感染有研究表明,病毒可能是IPF发生的一个关键因素。
这些研究发现,IPF患者的血清和肺泡灌洗液中经常能检测到病毒DNA或RNA的存在。
这些病毒可能会导致肺泡的慢性炎症和免疫反应,从而诱发IPF的发生。
环境因素也是IPF发生的一个可能因素。
空气污染、毒物暴露和化学污染物都可能对肺部组织造成损伤,从而诱发IPF的发生。
事实上,一些流行病学研究表明,IPF发生的发病率在城市和工业地区相对较高。
诊断IPF的诊断通常需要多种检查手段,包括:临床表现IPF的早期症状通常是气短和干咳,这两个症状随着病情的恶化而逐渐加重。
其他一些症状包括胸痛、皮下出血和乏力。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诊断IPF的最重要手段之一。
高分辨率CT扫描(HRCT)通常被用作IPF的首选检查方法。
此外,胸部X线检查和肺功能测试(PFTs)也可帮助确定IPF的存在。
组织学检查组织学检查是确认IPF的诊断的最终手段。
这可以通过活检或手术切除肺组织来进行。
组织学检查可以确定是否存在IPF的肺组织损伤和炎症。
治疗目前,IPF的治疗方法主要是药物治疗和肺移植。
但是,这些治疗方法都存在一定的风险和不良反应。
药物治疗是IPF的首选治疗方法之一。
肺间质纤维化的治疗进展摘要:肺间质纤维化(PF)是以肺泡-毛细血管功能单位进行性损害、大量肺间质细胞及细胞外基质聚集为特征,最终导致呼吸功能衰竭而死亡的临床疾病。
迄今,对肺纤维化尚没有一种令人满意的治疗方法。
临床较常用的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细胞毒药物和抗纤维化制剂。
关键词:肺间质纤维化;治疗进展肺间质纤维化(PF)是以肺泡-毛细血管功能单位进行性损害、大量肺间质细胞及细胞外基质聚集为特征,最终导致呼吸功能衰竭而死亡的临床疾病[1]。
本文对肺间质纤维化目前的治疗方案做一总结,希望对临床治疗工作有一定的帮助。
1.推荐的药物和剂量迄今,对肺纤维化尚没有一种令人满意的治疗方法。
临床较常用的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细胞毒药物和抗纤维化制剂。
上述药物可以单独或联合应用,其使用剂量和疗程应视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
推荐治疗方案为:糖皮质激素联合环磷酰胺或硫唑嘌呤,具体方法如下(供参考)。
1.1糖皮质激素:泼尼松或其它等效剂量的糖皮质激素,每天0.5mg/kg(理想体重,以下同)口服4周;然后每天0.25mg/kg,口服8周;继之减量至每天0.125mg/kg或0.25mg/kg隔天1次口服。
1.2环磷酰胺:按每天2mg/kg给药。
开始剂量可为每天25~50mg口服,每7~14天增加25mg,直至最大量150mg/d。
1.3硫唑嘌呤:按每天2~3mg/kg给药。
开始剂量为25~50mg/d,之后每7~14天增加25mg,直至最大量150mg/d。
2.疗程与疗效判定2.1疗程:(1)一般治疗3个月后观察疗效,如果患者耐受好,未出现并发症和副作用,可继续治疗至少6个月以上。
(2)已治疗6个月以上者,若病情恶化,应停止治疗或改用、合用其它药物;若病情稳定或改善,应维持原有治疗。
(3)已治疗12个月以上者若病情恶化,应停止治疗或改用、合用其它药物治疗;若病情稳定或改善,也应维持原有治疗。
(4)治疗满18个月以上的患者,继续治疗应个体化。
肺纤维化治疗的研究进展摘要】肺纤维化是所有间质性肺疾病的终末期,是一类主要累及肺泡和肺间质的弥散性、致死性的肺部疾病。
发病原因是肺泡上皮细胞的异常修复造成细胞外基质的大量分泌,进而造成肺组织结构和功能的不可逆损伤。
本文综述了近五年肺纤维化治疗研究方面的主要进展。
【关键词】肺纤维化;发病机制;治疗研究【中图分类号】R5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2-0013-02肺纤维化是所有肺间质性疾病的终末期,其中位生存期约为3年。
发病早期以肺泡炎为主,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形成慢性肺间质性炎症;慢性炎症导致肺成纤维细胞活化增殖,使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组织结构改变,肺组织逐渐变硬,患者肺肺功能受损直至呼吸衰竭。
近年来,由于环境恶化,间质性肺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1]。
1.肺纤维化的发病机制早期的研究认为,肺纤维化是反复的炎症反应导致的慢性肺组织损伤。
然而长期的临床治疗中发现,抗炎治疗对肺纤维化患者的治疗效果并不佳。
近些年的研究发现,肺纤维化始于肺泡上皮细胞的反复损伤、活化及不正常修复,导致免疫细胞和间质细胞在损伤处募集,这些异常的上皮细胞和免疫细胞分泌转化生长因子-β等促纤维化因子,促进肺成纤维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转化,导致细胞外基质沉积于肺部,最终导致肺纤维化。
2.肺纤维化的治疗研究2.1 上市药物吡非尼酮:吡非尼酮是一种口服多靶点小分子治疗药物[2]。
吡非尼酮通过下调PDGF、TGF-β等促纤维化生长因子发挥抗纤维化、抗炎和抗氧化作用,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和释放,减少脂质过氧化和氧化应激。
Yang等[3]研究发现,吡非尼酮抑制TGF-β2诱导SRAO\01/04细胞的增殖、转移和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
尼达尼布:尼达尼布的作用靶点是生长因子受体,通过和血小板生长因子受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的三磷酸腺苷竞争性结合,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迁移、转化的细胞内信号。
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研究进展金莲;李常;王英【期刊名称】《中国药业》【年(卷),期】2017(026)008【摘要】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是呼吸系统常见病、多发病,西医治疗效果差强人意,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显示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该文从病名、病因病机、辨病辨证、中药复方、单味药及提取物治疗等方面系统综述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中医药治疗进展,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Idiopathic pulmonary interstitial fibrosis is a common and frequently-occurring disease of the respiratory system,however,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western medicine is just passable. In recent years,Chinese medicine has shown a good application prospect in the treatment of idiopathic pulmonary interstitial fibrosis. In this paper,the progress of treatment of idiopathic pulmonary interstitial fibrosis treated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as systematically discussed from the aspects of disease name,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treat-ment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compou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nd treatment by single substance drug and extractives,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clinical research.【总页数】3页(P95-96,后插1)【作者】金莲;李常;王英【作者单位】重庆市北碚区中医院,重庆 400700;重庆市北碚区中医院,重庆400700;重庆市北碚区中医院,重庆 4007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6.1;R932【相关文献】1.中医药治疗肺间质纤维化近10年研究进展 [J], 郑岚;郑建平2.中医药治疗肺间质纤维化的历史沿革及现代临床研究进展 [J], 李辉;李国勤;高荣林3.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J], 何东霞;朱钰宝4.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J], 景海卿;付义;杨春艳5.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中医药治疗思路与方法 [J], 彭玉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治疗的临床医学进展吉林大学附属中日联谊医院作者:宋炳慧肺间质纤维化是多种原因引起的急慢性肺部疾病的共同结局,是危害当代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其发病率及死亡率逐年增高。
据报道,特发性肺纤维化( idiopathicpulmonary fibrosis,IPF)确诊后平均存活期为2~4年,5年生存率仅为30%~50%。
近年来,随着对肺纤维化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国内外的研究热点集中于寻找新的抗纤维化药物,并尽可能在疾病的早期进行干预治疗。
现将目前对肺间质纤维化的治疗现状及进展综述如下。
1西药治疗1.1传统的激素与免疫抑制剂治疗糖皮质激素是传统的治疗肺纤维化的主要药物,临床应用较多的是泼尼松,可抑制炎症和免疫反应,减轻肺泡炎,从而延缓肺纤维化的进程,但它仅对20%的IPF患者有效,而且常常为一过性反应。
无论何种致病原因,免疫反应均参与了肺间质纤维化的形成,常用的免疫抑制剂有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环孢菌素A等,目前大多采用口服小剂量皮质激素与免疫抑制剂联合治疗。
但是在临床上这些治疗方法都不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或延长其生存期,甚至有的药物因较大的副作用而表现为弊大于利。
1.2秋水仙碱与D-青霉胺秋水仙碱是一种较早应用于临床治疗肺纤维化的药物,它可以强有力的抑制体内成纤维细胞增殖,使胶原合成减少(抑制微管蛋白聚合,干扰胶原分泌,而不是阻断胶原mRNA转录)秋水仙碱还具有抗炎效应,可抑制中性粒细胞代谢、趋化、迁徙,并抑制肺泡巨噬细胞释放纤连蛋白Fn 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此外,它还可以刺激胶原酶的活性,增强其对胶原物质的降解。
患者对秋水仙碱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副作用也比较少,可以替代泼尼松作为一线药物治疗肺纤维化。
但是也有一些研究认为秋水仙碱并不能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故还需进行大规模前瞻性研究来确定其疗效。
D-青霉胺是铜离子络合剂,而铜离子是赖胺酰氧化酶的重要辅助因子,故本药能抑制该酶的活性,使新分泌的胶原不能相互交联,鉴于其毒性并且缺乏对照研究从而使其应用受限。
1.3吡非尼酮是一种新的抗纤维化药物,可通过降低肺血管通透性,下调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水平,抑制炎症细胞迁移及在转录水平抑制转化生长因子TGF-β及Ⅰ型、Ⅲ型胶原mRNA表达来发挥其作用。
动物实验发现口服吡非尼酮可以显著减轻BLM引起的肺功能紊乱,减少肺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
Raghu等在一小规模临床试验中发现吡非尼酮可以稳定患者呼吸道的功能和症状。
吡非尼酮对晚期严重的IPF患者具有稳定病情的作用,又因其副作用较小,故有很好的依从性。
该药在实验和临床中显示出的较好的抗纤维化效应,使人们对其治疗肺纤维化充满了信心,但是还需大量临床研究才能进一步肯定其疗效。
1.4抗氧化剂正常人肺组织中存在着氧化/抗氧化的平衡,肺泡上皮黏液含有维生素C、谷胱甘肽(GSH)、铜蓝蛋白、SOD、过氧化氢酶等抗氧化物质,可对抗吸入的或炎症细胞释放的氧活性物质,纤维化时,活性氧代谢产物大量增加,从而导致氧化/抗氧化系统失衡,过度的氧化应激反应可进一步损伤肺上皮细胞。
GSH是细胞内重要的抗氧化剂,IPF患者及BLM诱导的大鼠肺纤维化模型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及肺泡上皮黏液中GSH显著缺乏。
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NAC)是一种还原剂,目前在肺纤维化的治疗中对其研究较多,可通过脱乙酰基形成半胱氨酸,刺激GSH的合成。
NAC可消除HO、OH-、HOCL,并且可以抑制TNF-α、IL-1等细胞因子的产生,因而对肺泡上皮具有保护作用。
Behr等给予IPF患者大剂量NAC 12周后,发现其肺功能明显改善。
目前认为NAC可作为肺纤维化的辅助治疗手段,但还需更多的临床实验予以证实。
烟酸可补充因氧自由基过多而消耗的NAD和ATP,牛磺酸能结合HOCL而稳定生物膜,此外它们还可能通过抑制NF-κB活性,使其调控的IL-1、TNF-α、IL-6和TGF-β等细胞因子表达水平下降,从而减轻肺纤维化。
1.5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ACEI 血管紧张素2能刺激成纤维细胞产生基质,而血管紧张素2受体拮抗剂则可以减少胶原蛋白的合成,夏蕾等对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活性在博莱霉素诱导的大鼠肺间质纤维化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ACE抑制剂卡托普利(CPT)能显著降低血清中ACE的活性,减少肺内胶原的表达,减轻肺泡炎和肺纤维化的程度,但在对使用ACEI类药物的临床观察中,Nadrous HF等发现对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患者,其服用ACEI类药物并没有显著的疗效,故ACEI类药物的临床有效性还需进一步研究。
1.6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以红霉素为代表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具有抗感染和免疫调节作用。
有研究发现在用红霉素治疗BLM诱导的肺纤维化动物模型中,红霉素可抑制肺泡巨噬细胞中的NF-κB活性,使IL-1β和TGF-βmRNA表达水平下降,减轻肺泡炎和纤维化。
此外,还有实验认为阿奇霉素可将BLM致大鼠肺纤维化模型中以IL-10升高为主的Th2优势逆转为IFN-γ为主的Th1优势,从而减轻了肺组织炎症损伤和肺纤维化的程度。
1.7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的调节花生四烯酸环加氧酶代谢产物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PGE2)具有免疫调节和抗纤维化效应,可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沉积,并且还可以阻断成纤维细胞趋化聚集脂加氧酶代谢产物白三烯则具有相反作用,可加重肺的炎症损伤,促进纤维化的发生。
在鼠肝纤维化的实验中,PGE2的治疗作用已得到了证实。
另有实验证实,脂加氧酶抑制剂及白三烯拮抗剂均有一定的抗纤维化作用。
1.8其它松弛肽是由妊娠子宫分泌的一种蛋白质,可抑制TGF-β诱导的人成纤维细胞生成胶原和纤维连接蛋白,增加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减少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的产生,有抗纤维化作用洛伐他汀可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在体外实验中可诱导人成纤维细胞凋亡苏拉明过去用于治疗盘尾丝虫病,有抗病毒活性,具有独特的拮抗生长因子的特性,动物实验显示苏拉明可延缓伤口愈合,但是在体外试验中该药并不能降低肺成纤维细胞表达胶原mRNA,故其抗纤维化的疗效还需证实卤夫酮可抑制人成纤维细胞大量合成Ⅰ型胶原此外,解胶酶、磷酸二酯酶抑制剂、抗血栓形成剂、血栓烷素B4(LTB4)拮抗剂、α-生育酚等均有抗纤维化的报道。
2细胞因子治疗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改进,人们发现许多细胞因子,炎症介质以及多种细胞都与肺纤维化的发生有关,它们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细胞因子网络,在肺纤维化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针对众多细胞因子中一个或几个关键成分的作用加以干预,为肺纤维化的治疗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2.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TNF-α是一种细胞毒细胞因子,它能促进炎症细胞的聚集和浸润,还可以刺激间充质细胞增生,调节凋亡和肺纤维化时的胶原合成。
鉴于TNF-α的以上生物学效应,目前人们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观察,希望能够通过抑制TNF-α的合成及功能来减轻或调节肺的纤维化:抗TNF-α单克隆抗体几乎可以完全阻断肺中羟脯氨酸的增加,同时光镜下亦未见弥漫性肺泡损伤,这种针对某种特定致纤维化因子的单克隆抗体对人体安全可靠,将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治疗方法,国外TNF-α的单克隆抗体已经上市,并已用于临床试验,这使阻断TNF-α生物学活性的治疗不久将成为现实用人重组的TNF-α受体(TNF-αR)不但可以阻止BLM或二氧化硅诱导的肺中羟脯氨酸的增加,对于已形成的肺纤维化亦有一定的逆转作用,动物实验已证实,重组可溶性TNF-αR可以减轻BLM或二氧化硅诱发的肺纤维化有关TNF受体的抗体也正在研究中。
2.2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TGF-β是目前研究最深入作用最重要的一类细胞因子,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可参与细胞生长与分化的调控,可刺激或抑制多种细胞的增殖,促进细胞间质的形成,并对机体免疫系统有着显著影响。
目前通过阻断TGF-β的作用以治疗肺纤维化疾病已引起了人们的很大关注。
实验观察中已证实用TGF-β抗体或抗血清可以明显减轻BLM诱发的肺纤维化在仓鼠气管内应用可溶性TGF-β受体后,可竞争性地与TGF-β结合,从而明显降低羟脯氨酸水平和脯氨酰羟化酶的活性,组织病理检查显示纤维化改变明显减轻细胞内信号分子Smad7是TGF-β拮抗剂,将重组腺病毒载体携带的Smad 7 cDNA注入BLM诱导的纤维化小鼠支气管内,结果经northern blot发现鼠的Ⅰ型前胶原mRNA被抑制,羟脯氨酸含量减少,而且肺内也无纤维化形态学改变,这就表明转移Smad 7基因可以抑制BLM引起的肺纤维化的形成核心蛋白聚糖Decorin是一种小分子蛋白多糖,也是天然的TGF-β抑制剂,能抑制培养细胞中TGF-β的生物学活性。
将表达DC的重组腺病毒载体注入BLM诱导的纤维化小鼠中,可以降低肺中羟脯氨酸含量,使BALF中渗出的中性粒细胞数量显著减少,减轻TGF-β过度表达所造成的肺纤维化作用,从而证实DC有抗TGF-β作用体内一些内源性物质如α2-巨球蛋白也可与TGF-β结合,从而对其进行内源性的调节随着反义技术的发展,应用反义核苷酸探针在mRNA水平上控制TGF-β的表达,抑制由TGF-β诱导的胶原蛋白基因转录和胶原蛋白合成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此外,维甲酸类固醇受体的超家族,甘露糖-6-磷酸盐,牛黄酸,烟碱酸等也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来调节TGF-β的合成,激活及表达。
此外,我们还要强调一点,TGF-β除了在纤维化过程中诱导基质蛋白的表达和沉积外,还具有许多其它的重要功能,如它可以抑制上皮细胞的生长,阻止角化细胞增生,促进血管形成,是单核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化学趋化剂,还可以参与免疫抑制反应。
尽管阻断TGF-β的表达对于实验性肺纤维化模型有一定治疗作用,但同时也会阻断TGF-β其它的正常生理功能,因此在针对TGF-β的治疗过程中,应衡量利弊得失,以免引起其它的并发症。
2.3干扰素-γ(IFN-γ)IFN-γ是一种糖蛋白,在体外可调节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胶原合成,可抑制来源于正常人和肺纤维化肺组织中的成纤维细胞DNA合成,并减少胶原蛋白的基因表达及合成还可减少α-肌动蛋白的表达并且改变TGF-β诱导的肌成纤维细胞的表型给BLM处理后的小鼠应用重组的IFN-γ后可以减少小鼠肺内TGF-β,前胶原α(Ⅰ)和α(Ⅲ)mRNA表达和胶原的沉积,并使小鼠肺泡灌洗液中淋巴细胞增加,羟脯氨酸水平下降。
鉴于IFN-γ的抗纤维化特点,Ziesche等对部分IPF患者进行了试验以检验IFN-γ临床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