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小麦高产项目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12
∶每公顷用药1kg ,对水1000倍施药,喷施3次(裂口期、抽穗期、齐穗期)预防效果更佳或者按照要求使用拿敌稳。
参考文献[1]徐洁芬,朱邦辉,张庆,等.武运粳31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J].中国稻米,2015,21(6):109-110.[2]谢树鹏,王宝力,张广彬,等.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绥粳14的选育与栽培要点[J].中国稻米,2014,20(4):86-87.[3]谢树鹏.香稻品种绥粳15的选育[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5(5):163-164.圣麦102是山东圣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于2006年以山农2149为母本,良星619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通过温室加代,早代测产等措施,并采用改良系谱法对杂种后代连续多年进行培育选择,于2011年育成的高产、广适小麦新品种。
2011-2013年进行了两年的评比试验。
2014-2018年同时连续参加了国家黄淮北片水地组品种比较试验、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以及山东省高产优质组预备试验、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2018年同时通过国家黄淮北片及山东省高产优质组品种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分别为“国审麦20190041、鲁审麦20180013”。
1选育过程2006年冬,于温室以山农2149为母本,良星619为父本杂交组配组合。
2007年春,将杂交种经春化处理后播于花盆中进行加代。
2007-2008年度,将收获的杂种全部秋播,经田间选择和室内考种,中选一批优良单株。
2008-2009年度,将中选的优良单株与对照济麦22相邻种植进行对比,其中5个株系表现优异。
自2009-2011年,对中选的优系连续进行优中选优,直至选育出表现超群的102株系,该系比邻近对照济麦22增产15%以上。
2011-2012年度,圣麦102升入品比试验。
2012-2013年度,该系继续参加品比试验。
2013-2014年度,在黄淮麦区安排多点试验。
2特征特性2.1农艺性状圣麦102全生育期240.4d ,比对照良星99早熟0.2d ,为半冬性多穗型中熟品种。
小麦新品种山农29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作者:马超来源:《科学种养》2016年第11期山农29是山东农业大学最新选育出的多穗型超高产小麦新品种,2016年经第三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审定通过,审定编号为国审麦2016024。
山农29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北片的山东、河北中南部、山西南部等水肥地块种植,在同类地区旱地种植也获得较好的产量表现。
2014-2015年邹城市开始引进、试验与示范,结果表明该品种在水浇地一般亩产600~650千克,产量比当地主推品种泰农18增产8%~10%,表现出良好的高产潜力。
该品种具有株高适中、长势清秀、产量因素协调、高产潜力大和适应性强的特点,适合作为主推品种进行推广种植。
笔者根据两年试验与示范应用中所表现出的产量水平、抗逆性等特征特性总结出了山农29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该品种的推广提供技术支撑。
一、产量表现1. 品比试验情况2014-2015年在邹城市良种繁育场连续两年进行品种比较试验,结果显示山农29两年产量排名均为第一位(见表1)。
其中,2014年平均亩产607.3千克,较主推品种泰农18增产8.1%;2015年在遭遇冬春连旱的情况下,仍获得亩产662.8千克的较好产量,较泰农18增产9.5%。
该品种两年试验结果均表现出高产、稳产、抗逆能力强的优良特性。
2. 高产攻关情况2015年秋种期,在邹城市良种场安排小面积高产攻关田11.5亩,经山东省农业厅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实打验收,平均亩产753.79千克,为全市2016年小麦单产最高产量。
二、特征特性山农29属半冬性,幼苗半匍匐,抗寒性好;分蘖力较强,成穗率高;熟期较对照品种略早,落黄性好;植株较矮,株型较紧凑,抗倒性好;方穗,小穗较密,结实性好,白壳,白粒,角质。
国家和山东省区试4年次平均结果为:株高78.1厘米,亩穗数45.0万,穗粒数34.5粒,千粒重44.1克。
中国农科院植保所2年接种鉴定:慢条锈病、中抗或中感白粉病,高感叶锈病和纹枯病。
农垦大荔农场小麦玉米高产创建示项目实施方案项目名称:2016年农垦大荔农场小麦玉米高产创建示项目项目实施单位:农垦集团大荔农场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联系:联系人:联系:编报日期:2015年9月一、发展现状国营大荔农场隶属于农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农垦四大国有农场之一。
农场位于全省粮棉大县市大荔县境,土地面积1.8万亩,拥有职工960人,其中农业员工390人,科技人员65人,拥有农业机械75台,农机总动力1650千瓦,机械化作业能力较强,农产品以小麦、水果为主。
近几年,农场以企业增效,农工增收和示带动作用增强为目标,利用国营农场土地面积大、集中连片,机械化程度高,生产销售“五统一”的优势,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目前年种植小麦稳定在10000余亩以上,年产小麦3500吨左右,玉米4000吨左右,为保障国家粮食生产做出了自己的应有贡献。
为进一步挖掘土地潜力,发挥国有农场科技力量较强,管理先进,集中统一式生产的优势,使小麦、玉米单产再上一个新台阶,农场申报了此项目。
二、基础条件1、自然条件①地理位置项目区位于大荔县许庄镇北,场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9°56',北纬34°52'。
②地形地貌大荔县地处渭北黄土高原南坡,渭河最大支流洛河自西向东横穿全县。
大荔农场就处在渭河二、三级阶地的后缘,背靠铁镰山,海拔356—377米。
该地土层深厚,地势平坦,视野开阔,一直是大荔县粮、棉、果主产区。
③水文地质由于地质化学矿化度高,洛惠灌溉使地下水位升高,地下水虽丰富,但矿化度高,浅水不宜灌溉。
水矿化度全场平均4.93克/升,最高达10.01克/升,最低1.47克/升。
农场地处洛惠区,灌溉用水可以满足农业需求。
④气候该地虽距海洋较远,但比大陆腹地要近,气候变化多受季风影响,又东有太行山、伏牛山,南有岭山脉的阻挡,东南季风不能直入境,故属半湿润半干旱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四季分明,夏季湿润多雨,冬季干旱少雨雪。
青农3号(原代号为青丰3号)是山东省青丰种子有限公司、安徽皖垦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以青丰1号为母本、烟农15为父本杂交后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的半冬性中晚熟多穗型小麦新品种。
2015年申请农业植物新品种权保护(申请号:20150479.1)。
2016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皖麦2016002)。
1亲本选配青农3号的母本青丰1号是山东省青丰种子有限公司选育的小麦优良品种。
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耐旱、抗干热风等优点,缺点是抗倒性一般。
青农3号的父本烟农15号是烟台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高产优质小麦品种。
该品种籽粒饱满、茎秆质量好、耐高肥水、抗倒伏能力强,缺点是抗旱力弱、易早衰、穗顶部有不实小穗。
青农3号双亲优点多,缺点少,性状互补性强。
2选育过程2005年,将青丰1号和烟农15杂交,获得24粒种子。
2005-2006年度,将收获的种子单粒点播于青丰种业公司试验基地,选择了18个优异单穗,单穗脱粒后获得526粒种子。
2006-2007年度,将收获的种子单粒播种,在田间选择了55个表现株高适中、株型优良、抗病性好、落黄好的单株。
对所选单株进行严格的室内考种,淘汰了7个单株,选择了48个单株。
2007-2008年度,将中选单株种成株系,进行产量鉴定,筛选出产量高、籽粒饱满、抗性好的12个株系进入鉴定试验。
2008-2009年度,青农3号(原代号为青丰3号)在鉴定圃中比对照济麦19增产10.9%。
2009-2010年度,在品比试验中,青农3号表现株高适中、抗病性好、落黄好,产量表现突出,比济麦22增产7.9%。
2010-2011年度,安徽农垦潘村湖农场引种试种,综合表现突出,推荐参加安徽省联合鉴定试验;2011-2012年度,参加安徽省小麦品种联合鉴定试验;2012-2014年度,参加安徽省小麦品种区域试验;2014-2015年度,参加安徽省小麦品种生产试验;2016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云麦52是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用92R149与963-11185杂交,按照育种目标要求从后代优良育穗中经过几年选育而成的高产、适应广、高抗条锈病和白粉病的小麦品种,适宜在云南海拔1200~2400m 的田麦和烟后地麦区种植。
2007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滇审小麦200704号。
该品种优质、高产、多抗,从而改变了云南省小麦在生产上“丰而不抗”或“抗而不丰”的局面,在保山市有较大推广前景。
1 特征特性1.1 农艺性状 该品种弱春性,幼苗半直立,分蘖力较强,株型紧凑,成穗率高,株高78~90cm ,穗长8~12cm ,穗粒数40~50粒,千粒重46.3g ,生育期163d ,每hm 2基本苗252万株,最高分蘖780万株,有效穗数355.5万株,成穗率48.6%。
长芒、白壳、红粒,具有抗寒、耐旱,高抗条锈病、白粉病,丰产性好,品质好等优点,田麦、地麦兼用。
1.2 品质性状 品质测试结果为:容重783g/L ,粗蛋白含量(干基)12.88%,湿面筋25.1%,沉降值30.4mL ,稳定时间5.5min ,拉伸仪面积71.1cm 2。
2 产量表现云麦52可以作为田麦和地麦使用,田麦每hm 2使用产量6000~8250kg ,地麦(烟地)产量3750~5250kg ,在云南丽江最高单产8550kg 。
2005-2007年参加云南省小麦品种区域试验(田麦组)。
2年每hm 2平均产量6027kg ,比对照增产5.3%,增产点次率为59%;生产示范产量4500~9750kg 。
2011-2012年在保山市隆阳区辛街、腾冲市界头2个乡镇百亩核心样板中的示范样板中每hm 2单产达到7950kg ,比非样板区增产478kg ,增6.4%;2012-2013年在保山市施甸县仁和镇五楼村百亩核心样板中的示范样板中单产达到8400kg ,比非样板区增产795kg ,增10.5%;2013-2014年在隆阳区新街乡邹里村百亩示范样板中单产达到7200kg ,比非样板区增产420kg ,增6.2%。
小麦宽幅精播实施情况报告小麦宽幅精播技术是在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的基础上,以扩播幅、增行距、促匀播为核心,改密集条播为宽幅精播的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该技术将播幅扩大到7~8cm,将行距增加到26~28cm,可以实现播量相对准确,子粒分布均匀,提高出苗整齐度,培育健壮个体,构建合理群体,实现小麦高产。
一、我县小麦宽幅精播技术实施现状为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016年秋汶上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南站镇、义桥镇两镇16村建立小麦种植管理模式改革创新试验示范区,示范区核心区为万亩,辐射区可达万亩。
采用郓农牌2BJK-9小麦宽幅精播机统一播种,政府免费为农户提供麦种、免费播种,同时对农机户所购播种机进行补贴,补贴金额可达65%,即一台宽幅精播机5600元,国家农机购置补贴900元,政府补贴2700元,农机户或农机专业合作社只需支付2000元。
二、精量宽幅播种技术的主要特点1、扩大行幅宽度。
改传统密集条播、籽粒拥挤一条线,为宽行幅(约 8厘米)粒播分散式摆布,有利于种子的均匀分布,克服了传统条播种机密集条播、籽粒扎堆、疙瘩苗、缺苗断垄等现象,有利于个体良好发育,个体与群体更优协调。
2、优化行距。
改传统小行距(15~20 厘米)密集条播,为等行距(22~ 26 厘米)宽行播种。
由于宽幅播种籽粒分散均匀,宽行扩大了小麦单株生长空间和营养面积,有利于植株根系发达,苗、蘖健壮,个体素质高,群体质量好,提高了植株的抗寒性、抗逆性。
3、自带镇压,保墒促苗。
小麦宽幅精量播种机自带镇压轮,能较好地压实播种沟,防止透风失墒,确保出苗均匀、生长整齐。
克服了当前小麦生产中前茬秸秆还田以及旋耕为主等作业造成的表层土壤疏松不实,深播苗弱、失墒缺苗等现象。
4、一次性作业,省工省时。
宽幅精量播种机克服了传统小麦播种机播种后需要人工耙平、压实保墒等作业,省工省时;其前三、后三形楼腿设计,克服了传统小麦播种机行窄拥土,造成播种不匀,缺苗断垄的现象,解决了因秸秆还田造成的播种不匀等问题;播种后形成波浪型沟垄,有利于集雨蓄水,促苗壮根,有利于小麦安全越冬三、保障措施1、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技术人员和农民科技素质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会、技术讲座、媒体宣传等多种形式,加大小麦宽幅精播技术宣传培训力度,提高项目区小麦宽幅精播水平。
农艺学现代农业科技2016年第13期淮麦33是由江苏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成的半冬性、大穗、多抗小麦新品种,该品种以烟农19作母本,郑麦991作父本进行杂交,经过7年精心选育而成。
在河南省各试验点表现突出,全部增产,尤其是抗寒性好,该品种集父母本的优良特性,具备抗病、抗倒伏、高产、稳产的特性,于2014年顺利通过国家审定(国审麦2014001号),推广前景十分广阔。
1特征特性1.1农艺性状淮麦33属半冬性中熟品种,全生育期228d ,与对照周麦18成熟期相当。
幼苗半匍匐,苗势壮,旗叶宽,上冲,叶色青绿,株型紧凑;穗层整齐,穗近长方形,穗较大,结实性较好;长芒、白壳、白粒,籽粒硬质,千粒重高;冬前分蘖力较强,成穗率中等,春季起身拔节较快,两极分化快,耐倒春寒能力中等,冬季抗寒性好,后期耐高温能力较好,熟相中等;株高83cm ,茎秆弹性较好,茎秆蜡质重,抗倒性较好。
1.2产量表现淮麦33除了具备较好的冬季抗寒性,其分蘖能力较强,且成穗数量较多,可谓产量三要素的完美结合,实地数据显示,其平均成穗数为585万~675万穗/hm 2,此外,淮麦33具备良好的结实性,平均千粒重达39~45g ,平均穗粒数37~45粒。
根据2011—2012年度试验数据,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的试验结果显示,淮麦33的平均产量为7519.5kg/hm 2,相比于对照周麦18增产4.7%;随后连续2年度续试,平均产量分别为7606.5、8934.0kg/hm 2,比对照周麦18分别增产9.9%、6.1%。
2015年6月7日,省农业厅组织小麦专家在鹤壁市钜桥镇刘寨村实打测产验收,平均产量11683.5kg/hm 2。
根据国家试验区域种植结果,2年内34个试验点中32个点实现大幅增产,增产点率高达94.1%,其中,2012—2013年度数据显示,共计有17个点汇总均增产,其中,河南周口、驻马店、新乡、郑州产量均排名第一;2013—2014年度数据显示,共计有15个点汇总均增产,其中,河南周口、驻马店、新乡、产量均排名第一。
2016年第11期(下半月)农民致富之友Nong Min Zhi Fu ZhiYou科研◎技术推广春小麦高产栽培技术———以新春18号为例李涛(新疆昌吉市佃坝镇农业技术推广站,新疆昌吉831103)[摘要]春小麦是我国新疆地区特有一种小麦种植模式,春小麦在生长过程中有其独特的种植要求,对小麦品种要求较高,在品种选择过程中应该选择生育期短的早熟品种,缩短小麦生育周期,保证小麦产量和品质。
本文主要结合生产实际,以新春18号春小麦为例,就春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进行总结。
[关键词]春小麦品种高产栽培技术[中图分类号]S5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6)11-0158-01近年来,随着农资价格的大幅上涨,农民的生产成本不断提高,耕种的收入不断减少,农民种植小麦的积极性受挫,为保障小麦种植效益,我镇一直以来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及时分析、发布国家政策、种植意向和主要农产品市场趋势预测,通过各种媒介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引导农民调整好种植结构。
在技术上加大优良品种、成熟技术和栽培模式的推广,按照区域布局要求,通过建立百亩核心示范方、千亩示范区、万亩辐射区,发挥示范带动效益,实现春小麦优质、高产、高效。
1春小麦高产栽培技术1.1选地整地选择中上等土地作为种植地,深秋季节深翻土地,施入基肥。
基肥施入应该结合测土配方结果科学施肥,一般情况下,结合犁地,每亩施入完全腐熟的农家肥2000kg左右,尿素8-10kg,均匀撒播到土壤表面,如果土壤是沙壤土或者壤土,每亩还应该施入硫酸钾3-5kg,随犁地深翻到土壤低下;整地达到齐平松碎净墒六字标准待播。
对于田间危害比较严重的地块,在播种前应该做好封闭除草工作。
选择使用40%的燕麦畏180g兑水16kg在地面均匀喷雾。
喷施后第二天既可以播种。
1.2做好种子处理工作科学选种。
在播种前进行选种,要清除种子中的夹杂物、瘪粒和不饱满的种子,提高种子的发芽率。
做好药剂拌种。
2016年河南省小麦品种利用及秋播布局意见2015-2016年度,气候因素对小麦生产有利有弊。
有利因素主要表现在底墒充足,播期集中,出苗全而匀;中后期气温相对平稳,中北部病害和倒春寒危害相对较轻。
不利因素主要表现在冬前降温早且幅度大,苗期光照不足,积温少,不利于小麦根系生长和分蘖,部分地区有不同程度的冻害发生;抽穗-扬花期南部地区出现连阴雨天气,导致赤霉病较重发生;中北部成熟收获期持续强降雨,出现不同程度的穗发芽或籽粒萌动,影响品质和产量。
在这些不利气候因素影响下,我省大部分小麦品种表现较好,发挥出了各自增产潜力和较强的避病抗灾能力。
根据品种在各地的表现,经专家论证,在全省小麦品种考察的基础上,提出河南省2016年小麦品种利用及秋播布局意见,供各地选择和利用品种,更有针对性地制定秋播品种布局意见。
一、小麦品种利用情况据各省辖市及省直管县(市)种子管理部门调度,今年收获小麦品种中,以强筋品种为主的“郑麦”系列、以中筋高产为主的“周麦”系列和以中强筋为主的“百农”系列,种植面积稳步扩大,主导地位突出。
全省种植面积500万亩以上品种有6个:郑麦7698、周麦22、矮抗58、周麦27、百农207、西农979;种植面积100-500万亩的品种有11个:中麦895、郑麦379、丰德存麦1号、郑麦583、郑麦366、豫农416、豫麦49-198、洛麦23、众麦1号、周麦16、山农20;种植面积50-100万亩品种有12个:衡观35、郑麦9023、周麦18、中麦175、兰考198、先麦10号、平安8号、许农7号、扬麦15、豫教5号、豫麦18-99、郑麦101。
以上29个品种的种植面积达7000万亩,占全省小麦种植面积的80%以上。
强筋小麦种植面积2800万亩,面积较大的品种有:郑麦7698、西农979、郑麦379、丰德存麦1号、郑麦366、郑麦9023等。
弱筋小麦种植面积75万亩,主要是扬麦15、扬麦20。
二、小麦品种评价郑麦7698:半冬性多穗型中晚熟品种,分蘖力较强,冬季抗寒性较好, 抗倒春寒能力一般,后期根系活力较强,熟相较好,籽粒角质,均匀。
涡麦1211 是由亳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以(莱州137/周麦16//郑育麦9987)F3为母本、丰德存麦1号为父本,有性杂交,采用高、低肥,早、晚播轮替选择改良系谱法选育而成。
2015~2019年在丰乐联合体国家各级试验中表现出高产稳产,综合性状优良。
2015~2019年参加并完成了国家黄淮南片丰乐联合体冬小麦水地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2020年通过国家审定( 国审麦 20200061) 。
涡麦1211高产稳产,矮杆抗倒,适应性广、籽粒性状优良,具有广阔的推广利用前景。
1.育种目标针对黄淮南片及安徽淮北地区自然生态特点和生产条件,瞄准影响小麦产业发展的重要性状,重点选育冬季抗寒性强,耐春季低温,穗分化时间长,抗倒伏,落黄优良,不早衰,早中熟。
亩穗数43万左右,穗粒数40粒上下,千粒重45克以上,大田生产稳定在亩产550kg 以上,并具有 700kg以上高产潜力;中感至中抗本地常发的条叶锈病、白粉病、纹枯病,赤霉病害轻;籽粒性状优良的小麦新品系。
图12.亲本选择选择优点多,缺点少的材料作亲本。
其中从(莱州137/周麦16//郑育麦9987)F3分离株中选株叶型好、矮杆、方形大穗,小穗排数多的优良单株做母本;父本丰德存1号,冬季抗寒性强,较耐倒春寒;茎秆细韧,抗倒伏;叶功能期长,熟相好;丰产,稳产;品质中强筋。
实现了不同生态区基因融合。
3.亲本系谱见图14.选育技术及过程采取高、低肥,早、晚播轮替选择育种技术于2008年5月,用(莱137/周麦16号//郑育麦9987)F3为母本,丰德存1号为父本,有性杂交,组合号涡08112。
2008-2009年F1代,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全行收获,混合脱粒。
2009-2010年F2代,分离明显,种植40行(约3000株),进行单株选择,田间选择与室内考种结合淘汰后,中选单株59个,秋季种入F3代株系选种圃。
2010-2011年F3代,59个株行全部种植,单株播106行(约7300株),进行优良株系内单株选择,考种留存7株。
2016年第11期(下半月)NongMinZhiFuZhiYou农民致富之友科研◎技术推广沿淮小麦优质高产高效测土配方施肥栽培技术卢通(安徽省颍上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安徽颍上236200)[摘要]针对近些年我县小麦生产状况和生态条件,在分析我县沿淮淮北气候条件特点、生产条件、灾害发生的一般规律基础上,提出小麦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主要包括改培肥、高效测土配方施肥、选用良种与种子处理、整地、播种、幼苗管理、中期管理、后期管理、收获等方面内容,以提高小麦生产的综合经济效益。
[关键词]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沿淮淮北地区测土配方施肥[中图分类号]S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6)11-0187-011沿淮地区小麦种植区的生态条件对小麦的影响1.1光照条件光照条件较好,年太阳辐射量520-540KJ/cm2,小麦生长季节内(10月至翌年5月),太阳辐射量29-310KJ/cm2,日照1370-1420h,光能生产潜力较大。
雨季前较多的太阳辐射和日照利于小麦抽穗开花后籽粒结实与灌浆成熟。
1.2温度条件沿淮地区热量资源优越,平均气温值在14-16℃,大于0℃积温5200-5500℃,无霜期200-220d。
小麦生长季节积温2200℃左右,能满足冬性、半冬性与春性三品种生态类型小麦品种对热量的要求。
1.3土壤条件沿淮地区主要有潮土、水稻土与砂姜黑土三大土类潮土的土体较厚、疏松,通透性较好,有利于耕作、整地质量的提高。
但有机质含量不高,在2.0-15.0g/kg,矿物质养分比较丰富。
砂浆黑土是淮北地区种植小麦面积最大的土壤类型,其有机质和养分含量不高,主要表现为缺磷、少氮、钾不足。
土质黏重,宜耕期短。
地下水位高,不利于耕作。
但通过三沟配套,特别是做好地头沟的排水畅通,降低地下水位,可以改善提高土壤的耕种水平。
2沿淮地区小麦优质高产高效测土配方施肥栽培技术规程2.1改土培肥沿淮地区土壤的突出问题是物理结构差,养分含量低,从而严重影响土壤的水、肥供给能力。
河南农业2020年第9期(上)LIANGZHONG LIANGFA 良种良法河南省是我国小麦产量第一大省,小麦产业对河南农业乃至整体经济的发展具有支柱性作用。
近年,河南省小麦市场价格稳步提升,优质小麦种植面积也持续增加,表现出了可观的效益与行业前景。
在此背景下,河南省的小麦新品种开发工作也不断深入,以昌麦9号为代表的优质小麦已正式投入种植实践当中。
昌麦9号是许昌市农场与许昌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以周麦16号为母本、洛麦21号为父本,经系谱法杂交培育而成的小麦品种,于2017年4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豫审麦2017010。
在实际栽培过程中,昌麦9号持续表现出稳产、高产的优势特点,且在河南省早中茬中高肥力区具有较高的种植适应性。
一、特征特性(一)农艺性状昌麦9号属半冬性中晚熟小麦品种,整体生育期为231 d。
该品种幼苗半直立,叶片宽大厚实,叶色浅绿色,苗株健壮,抗寒能力强;分蘖能力适中,成穗率较高,成穗量较大;春季起身拔节快;株型松散,旗叶上举,穗下节长;成株株高80 cm,熟相好;麦穗长方形,麦芒较长,麦壳麦粒皆为白色且麦粒相对较大;亩成穗数42万穗,穗粒数约33粒,千粒质量约48 g,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较为均衡。
(二)抗病性鉴定经2014年、2015年河南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接种鉴定,昌麦9号高抗条锈病,中抗叶锈病,中感纹枯病与白粉病,高感赤霉病。
(三)品质分析昌麦9号经原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分中心)品质检测分析,2014年该品种蛋白质含量为14.86%,降落数值为350 s,沉淀指数为65 mL,吸水量为61.9 mL/50 kg,形成时间为3.2 min,稳定时间为2.1 min,面团弱化度为176 F.U.,容质量为784 g/L,白度为70.4%,出粉率为70.4%,湿面筋含量为30.1%。
2015年该品种蛋白质含量为13.02%,降落数值为394 s,沉淀指数为60 mL,吸水量为61 mL/50 kg,形成时间为2.7 min,稳定时间为2.4 min,面团弱化度为122 F.U.,容质量为814 g/L,白度为73.4%,出粉率为73.0%,湿面筋含量为27.1%。
粮食作物2020.4大穗高产抗倒小麦新品种新植716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赵俊坤1张宏波2杨仿2陈家博2李修立2李方顺2(1.新乡县七里营区域农业技术服务站河南新乡453731;2.河南科林种业有限公司新乡453731)摘要:新植716是河南科林种业有限公司和新乡市新植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苗壮抗病、中秆大穗、高产稳产为主要育种目标,用郑麦0856为母本、周麦27为父本,通过常规有性杂交育种方法育成的半冬性晚熟小麦品系。
该品种丰产稳产,综合适应性好,抗冻性好,茎秆弹性好,抗倒伏能力强,在黄淮海冬麦区南片小麦生产中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笔者根据品比试验和生产试验,总结了该品种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关键词:小麦;新植716;特征特性;栽培技术新植716是河南科林种业有限公司和新乡市新植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郑麦0856为母本,周麦27为父本通过常规有性杂交育种方法,以苗壮抗病、中秆大穗、高产稳产为主要育种目标而育成的新品系。
该品种属半冬性晚熟品系,适宜在黄淮海南片早中茬地种植。
经过近10年多来品种选育、品比试验、生产试验,表现丰产稳产、抗冻性好、综合适应性好且具有大穗、高产等优点。
1品种选育1.1亲本组合亲本组合“郑麦0856/周麦27”。
1.2亲本来源利用郑麦0856作母本、周麦27作父本进行杂交,以苗壮抗冻、中秆大穗、高产稳产为主要育种目标,经过2007-2015年定向选育而成,主要特点是苗势强、穗大、结实性好、叶功能期长、稳产高产。
原系谱号为野07(16)-1-1-2-7穗12”。
1.3选育方法2007年做杂交,2008年收获F1,2009年F2选取单株,2010年F a优系选择,2011年F4选取单穗, 2012年F5选取穗系。
具体流程见附图。
附图新植716系谱2007年郑麦0856x周麦272008年F107(16)-12009年F207(16)-1-12010年F307(16)-1-1-22011年F407(16)-1-1-2-72012年07(16)-1-1-2-7穗122013-2014年品比试验(07(16)-1-1-2-7穗12)2014-2015年品比试验(07(16)-1-1-2-7穗12)2015-2016年度新植716河南省冬水组品比2016-2017年度新植716河南省冬水组区试2017-2018年度新植716河南省冬水组区试+生产试验2特征特性2.1植物学特性该品种属半冬性晚熟品系,全生育期232.8d,与对照品种周麦27相当。
安徽农学通报,Anhui Agri.Sci.Bull.2016,22(11)小麦新品种涡麦99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刘钊1王凤辉2王军2(1亳州市农科院,安徽涡阳233600;2安徽谷神种业有限公司,安徽涡阳233600)摘要:该文总结了小麦新品种涡麦99的选育过程,并提出了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关键词:小麦新品种;涡麦99;选育;栽培技术中图分类号S5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6)11-0051-02沿淮淮北地区地处黄淮海平原南端,光、热资源比较优越,小麦生长季节总降雨量较适宜,但时空分布不匀,秋季经常出现干旱少雨现象。
小麦生长后期气温易出现高、低温交替变化,引发早衰。
本区小麦品种生态型,要求品种偏冬性,分蘖力较强,易增苗,播期弹性大,光照反应中等敏感,幼苗根系抗寒力强,高矮适中,较耐倒春寒,后期根系活力强,不早衰。
亳州市农科院确立了保证稳产的同时,力争高产的育种思路,选育出稳产性好、丰产性潜力大、优质中筋的半冬性小麦新品系涡麦99,2009-2013年分别通过国家黄淮南片冬水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
1选育过程1.1技术路线和育种目标1.1.1技术践线以选育适宜黄淮麦区并针对沿淮淮北地区高产、广适品种为主线,重点协调好广适与高产、抗病、抗倒的矛盾,充分利用本地区的光热资源和小麦“二长一短”生长发育规律,针对黄淮南部小麦籽粒灌浆具有“灌浆期短、灌浆速度快、粒重变化大”的特点,选择既耐强光又耐弱光,灌浆速度和强度都比较理想的品种类型,使小麦内部生长发育与外部生态条件达到最好的协调。
采用不同生态区广适、高产亲本材料杂交,冬、春性亲本材料杂交,创新材料,选育半冬性类型,走多穗、中等偏高粒重的中间类型产量结构模式途径。
1.1.2选育目标半冬性,中熟,幼苗生长势强,分蘖力中等偏强,成穗率高,播期弹性大,光照反应中等敏感,冬季耐寒性好,对春季低温反应不敏感,高矮适中(80~90cm ),茎秆韧性强,抗倒性好,株型松紧适中,叶片上冲,叶功能持续时间长,落黄优良,不早衰。
浚2016系浚县王庄乡农业科普站、河南浚原种业有限公司于2001年始用豫麦52号、郑麦9023、周麦13号为亲本杂交选育而成的高产稳产、大穗抗倒的小麦新品种,2011年5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豫审麦2011004)。
为进一步挖掘浚2016丰产潜力,充分发挥小麦新品种的增产作用,2011-2012年度通过小区试验、高产攻关和总结群众高产典型相结合的方法,探索总结了一套浚2016单产650kg 栽培技术。
1 特征特性1.1 品种特性 该品种属弱春性中早熟品种,生育期230d ,成熟期比对照4110略晚。
幼苗半直立,叶色浓绿色,分蘖力中等,成穗数中等。
株高70cm 左右,抗倒伏能力强。
株型紧凑,穗层整齐,穗子较大。
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子粒半角质,饱满度较好,千粒重较高。
后期根系活力较强,较耐后期高温,熟期较早,熟相好。
产量三要素较协调。
2007年、2008年区试每667m 2平均成穗分别为38.6万、37.9万,穗粒数35.1粒、32.9粒,千粒重分别为45.9g 、47.0g 。
2009年生产试验每667m 2平均成穗32.9万、穗粒数33.6粒、千粒重50.1g 。
1.2 品质鉴定 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2008年测定混合样:蛋白质(干基)13.82%,容重788g/L ,降落数值401s ,湿面筋3l.3%,吸水量58.1%,形成时间2.5min ,稳定时间2.1min ,弱化度189,沉淀值41.8mL ,硬度65,出粉率70.0%。
1.3 抗病鉴定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2008-2009年省内6点小麦品种(系)成株期综合抗病性鉴定和接种鉴定试验中,表现为中抗白粉病、叶枯病,中感条锈病、叶锈病、纹枯病。
2 浚2016单产650kg 栽培技术路线因品种特性、自然条件、生产条件不同,实现小麦超高产栽培的途径也不同。
根据浚2016的品种特点和试验示范结果,浚2016高产栽培的技术路线:适期足墒播种,适当增加播种量,增加冬前大分蘖,使冬前分蘖数接近高峰值,提高成穗数;早春促控结合,以控为主,减少春季分蘖,降低养分消耗,攻大穗;后期保障灌浆,增加粒重,建立高质量群体,实现高产目标。
河南省是我国小麦第一生产大省,小麦种植面积近年来稳定在8500万亩左右,占我国小麦种植面积的24%,总产为375.5亿kg ,占我国小麦总产的28%,对保证我国口粮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1]。
河南地处亚热带湿润区向暖温带半湿润区的中间过渡地带,因此气候生态条件复杂多样。
近年来,随着平均气温上升引起的温室效应加剧,加上秸秆还田、浅旋耕、大播量等因素导致赤霉病、根(茎)腐病、锈病、白粉病等病害发生越来越严重,已成为影响河南省小麦生产的主要因素[2]。
为此,河南科林种业有限公司在认真研究国内外小麦育种趋势的基础上,立足河南,面向黄淮麦区设计育种目标,认真筛选亲本材料,针对抗病、高产、稳产、优质、早熟、矮秆、多抗、广适等育种目标,成功培育出半冬性多穗型抗病高产早熟小麦品种中植0914。
该品种于2018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豫审麦20180012),2019年通过安徽省引种备案(引种号:皖引麦2019010)。
1亲本来源及选育过程2007年用抗病丰产型小麦新品系中植88-15为母本、以矮秆稳产适应性广的百农AK58为父本进行杂交,2008年F 1有很强的杂种优势,表现为植株矮健、结实性好、抗病性较好。
为进一步提升后代增产潜力,增强抗病性,保留矮秆抗倒性状,期望培育出超高产优质抗病小麦新品种,进行了详细的室内考种和分析。
2009年F 2种植面积大,选种圃分离严重,表现为多数单株个体分蘖成穗率高、抗病性好、成熟期熟相好、矮秆植株比例大,对这个组合重点进行选择,收获了68个优良单株。
2010年继续选择,经过严格的筛选淘汰了大量的株系,保留了18个较为优秀的株系。
2011年选择4个较为优秀的株系,选取单穗进行稳定提纯。
2012年继续单株选择,经过严格的筛选淘汰了大量的株系,其中08(09)-1-2-7-4单株表现突出,株高75cm ,成穗数多,穗粒数较多,千粒重53g ,抗病能力强,后期落黄好,且籽粒饱满、颜色黄亮。
优质广适高产小麦新品种淮麦33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作者:梅兹刘平丽靳海蕾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6年第13期摘要介绍了小麦新品种淮麦33的特征特性,总结归纳其高产栽培技术,包括整地施肥、适期播种、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适期收获等方面内容,以期为该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技术参考,为农民增产增收提供有力技术指导。
关键词小麦新品种;淮麦33;特征特性;栽培技术中图分类号 S512.1.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3-0046-02淮麦33是由江苏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成的半冬性、大穗、多抗小麦新品种,该品种以烟农19作母本,郑麦991作父本进行杂交,经过7年精心选育而成。
在河南省各试验点表现突出,全部增产,尤其是抗寒性好,该品种集父母本的优良特性,具备抗病、抗倒伏、高产、稳产的特性,于2014年顺利通过国家审定(国审麦2014001号),推广前景十分广阔。
1 特征特性1.1 农艺性状淮麦33属半冬性中熟品种,全生育期228 d,与对照周麦18成熟期相当。
幼苗半匍匐,苗势壮,旗叶宽,上冲,叶色青绿,株型紧凑;穗层整齐,穗近长方形,穗较大,结实性较好;长芒、白壳、白粒,籽粒硬质,千粒重高;冬前分蘖力较强,成穗率中等,春季起身拔节较快,两极分化快,耐倒春寒能力中等,冬季抗寒性好,后期耐高温能力较好,熟相中等;株高83 cm,茎秆弹性较好,茎秆蜡质重,抗倒性较好。
1.2 产量表现淮麦33除了具备较好的冬季抗寒性,其分蘖能力较强,且成穗数量较多,可谓产量三要素的完美结合,实地数据显示,其平均成穗数为585万~675万穗/hm2,此外,淮麦33具备良好的结实性,平均千粒重达39~45 g,平均穗粒数37~45粒。
根据2011—2012年度试验数据,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的试验结果显示,淮麦33的平均产量为7 519.5 kg/hm2,相比于对照周麦18增产4.7%;随后连续2年度续试,平均产量分别为7 606.5、8 934.0 kg/hm2,比对照周麦18分别增产9.9%、6.1%。
2016年陕西农垦大荔农场小麦玉米高产创建示范项目实施方案项目名称:2016年陕西农垦大荔农场小麦玉米高产创建示范项目项目实施单位:陕西农垦集团大荔农场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刘建军联系电话:0913——3641486联系人:郭巍联系电话:0913——3642009编报日期:2015年9月一、发展现状国营陕西大荔农场隶属于陕西农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陕西农垦四大国有农场之一。
农场位于全省粮棉大县渭南市大荔县境内,土地面积1.8万亩,拥有职工960人,其中农业员工390人,科技人员65人,拥有农业机械75台,农机总动力1650千瓦,机械化作业能力较强,农产品以小麦、水果为主。
近几年,农场以企业增效,农工增收和示范带动作用增强为目标,利用国营农场土地面积大、集中连片,机械化程度高,生产销售“五统一”的优势,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目前年种植小麦稳定在10000余亩以上,年产小麦3500吨左右,玉米4000吨左右,为保障国家粮食生产做出了自己的应有贡献。
为进一步挖掘土地潜力,发挥国有农场科技力量较强,管理先进,集中统一式生产的优势,使小麦、玉米单产再上一个新台阶,农场申报了此项目。
二、基础条件1、自然条件①地理位置项目区位于大荔县许庄镇北,场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9°56',北纬34°52'。
②地形地貌大荔县地处渭北黄土高原南坡,渭河最大支流洛河自西向东横穿全县。
大荔农场就处在渭河二、三级阶地的后缘,背靠铁镰山,海拔356—377米。
该地土层深厚,地势平坦,视野开阔,一直是大荔县粮、棉、果主产区。
③水文地质由于地质化学矿化度高,洛惠灌溉使地下水位升高,地下水虽丰富,但矿化度高,浅水不宜灌溉。
水矿化度全场平均 4.93克/升,最高达10.01克/升,最低1.47克/升。
农场地处洛惠区,灌溉用水可以满足农业需求。
④气候该地虽距海洋较远,但比大陆腹地要近,气候变化多受季风影响,又东有太行山、伏牛山,南有秦岭山脉的阻挡,东南季风不能直入境内,故属半湿润半干旱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四季分明,夏季湿润多雨,冬季干旱少雨雪。
⑤植被该地本属落叶阔叶林碳酸盐褐土地带,由于历史上采伐开荒,自然植被被农业植被取代。
自然植被只在少量盐荒地上出现,有芦苇、蒲草等沼泽植物和盐蓬等,以耐盐植物为主,林地面积较少,主要是栽培园林、落叶阔叶林,以苹果、杨树为主,杨树多为路边、渠旁栽植的防护林。
⑥土壤大荔农场土壤主要为土娄土。
该土类土层深厚,潜水水位在1.5米左右,覆盖层30厘米以上,质地适中,保水保肥,耕层有机质含量大于0.8%。
2、自然资源日照:年平均日照数2385小时。
太阳辐射:累计平均太阳辐射能112.41千卡。
气温:年平均气温13.4℃,7月平均气温26.8 ℃,元月平均气温—1.4℃。
无霜期:无霜期为235天—190天,平均212天。
三、项目可行性分析1、农场土地面积大,集中连片,土壤肥力优,水资源丰富。
农场拥有5个作业站,作业站相连,土地集中且连片,最大地块面积800亩,最小的也有100亩,总面积1.8万亩,非常适合小麦、玉米连片生产和高产创建。
本地属关中洛灌区,灌溉用水充足,土壤为粘土娄土,肥力优,十分适宜小麦玉米高产。
2、管理有优势。
农场属国有农场,组织机构健全,人员素质较高,科技优势明显,技术力量雄厚,生产集中统一。
3、农业机械化水平高。
目前农场拥有农机总动力1650千瓦,机械化作业能力较强,非常适宜大面积粮食作物生产。
4、小麦、玉米生产经验丰富。
多年来,农场一直是国家粮食作物生产集中地,农场有着种植小麦、玉米的传统,种植经验丰富,能很好地完成项目建设任务。
5、示范辐射带动能力较强。
大荔农场长期重视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
小麦新品种西农88、陕垦6号,及小麦高产技术、病虫害统防统治技术等都是从农场率先开始引进、试验和示范的,并推广到周边农村,带动了当地小麦生产和发展。
2002年大荔农场副场长孟宪玉荣获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神内基金农业技术推广奖。
2007年大荔农场被陕西农垦集团评为“农业科技推广先进单位”。
三、年度目标和预期效益本项目计划用一年时间完成:1、年度目标引进小麦高产示范新品种豫麦49-198,玉米高产示范新品种浚单20,开展化控、化除等关键技术。
实现亩产小麦450公斤,增产28.6%,10000亩小麦增产700吨,玉米亩产600公斤,增产50%,10000亩玉米增产1250吨2、预期效益本项目实施后,预计亩产小麦450公斤,增产28.6%,按每公斤小麦2.2元计算,可增加产值220万元;预计亩产玉米600公斤,增产50%,按每公斤玉米2元计算,可增加产值400万元。
本项目共计增收620万元。
示范带动周边10万亩农田引进小麦、玉米新品种和新技术。
四、建设地点与规模1、建设地点本项目建设地点为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许庄镇北大荔农场2、规模本项目建设规模计划10000亩。
五、项目建设内容及资金来源本项目建设规模计划10000亩,总投资580万元,其中:省级财政专项补贴14万元(补贴资金用于小麦、玉米示范品种补贴3元/亩,共6万元;小麦化控补贴3元/亩,玉米化除补贴3元/亩,共6万元;技术服务1万元;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1万元。
)主要建设内容:1、引进种植小麦高产示范新品种豫麦49-198、玉米高产示范新品种浚单20。
2、开展小麦化控、玉米化除等田间生产管理关键技术。
3、开展技术服务、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
六、项目实施进度计划2015年10月:引进种植小麦高产示范新品种豫麦49-198。
2015年11月——2016年5月:田间追肥、浇水、病虫害防治,化控、技术指导、培训、测产、试验示范。
2016年6月:小麦收获。
2016年6月:玉米播种。
2016年7月:玉米化除、试验示范。
2016年9月:玉米收获。
2016年10、11月:项目总结验收。
七、项目绩效目标本项目计划小麦亩增产200斤,玉米亩增产400斤,总计亩增产300公斤,亩增收620元,并示范带动周边10万亩农户引进小麦、玉米新品种和新技术。
八、技术方案<一>、播前准备1、尽早腾地最迟于10月20日前腾地结束。
2、底肥准备根据测土结果,补钾并适当补有机质。
方案①亩施30公斤二铵+10公斤尿素+5公斤钾肥。
方案②亩施氨基酸有机肥40公斤+5公斤尿素+20公斤二铵+钾肥5公斤。
③方式,先混后施、机械条施或撒施。
3、种子品种选择小麦品种以豫麦49-198为主,亩备统供麦种30-35斤。
4、拌种剂准备①杀虫剂用毒辛。
②微肥用锌、硼肥。
③用量,100毫升兑适量水拌100公斤种子,微肥按说明配用。
5、农机具准备提前联系能满足犁地、旋地、起垄、播种镇压需求机械的机主。
<二>、整地1、秸秆还田,前茬是玉米的田块,必须进行秸秆还田。
2、深犁,犁地深度要求25厘米以上。
3、深旋,旋地时要慢,用低档深旋,深度15厘米。
4、起垄,根据播种机宽度,选择4-6米的畦宽,以便灌水。
<三>、播种1、播期适宜的播期10月15日-10月25日,能早尽早,最晚不超过10月30日。
2、播量在适宜播期内亩播量为14-16公斤,在10月20日后,每晚播一天,增加播量1斤。
3、播深适宜播深为3厘米左右,播深一致,不能有晾籽现象。
4、播后镇压由于前茬作物不同,整地质量参差不齐,播后种子不能与土壤很好接实,种子生根后易引起掉根,播后采用石碾子镇压,确保一播全苗。
5、查漏补种对发现有漏播、断垄情况,应及时补种。
<四>、肥水管理1、施肥:施肥原则以底肥为主,以追肥为辅,氮磷钾配合。
①底肥:亩施30kg二铵,10kg尿素,磷肥5kg。
②追肥:亩施用量15kg尿素。
采用氮肥后移技术,施肥时间为3月,施用方法用机械撒施。
2、浇水:小麦全生育期需灌3次水,一是冬灌水,12月10日开始放水冬灌;二是返青水,结合追肥进行时间是3月中下旬,把握适时;三是麦黄水,5月下旬。
<五>、田间管理1、春季进行人工锄草或化学除草。
化学除草剂可选用麦黄隆。
2、精细管理,在小麦扬花期进行2次3合一喷雾,即用甲基托布津+杀蚜虫药剂+硫酸二氢钾喷雾,以防病、治虫、补肥。
3、田间去杂:在小麦抽穗后,及时去除田间杂麦、燕麦,以保证小麦纯度和品质。
<六>、统防统治小麦整个生长收获期,农技组、农机组相互配合,实施统一整地播种、统一肥水管理、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机械收获。
<七>、培训小麦生长关键时期,农技组负责田间地头指导生产并组织生产者开展技术培训,同时,建立田块高产创建档案,做好生产数据和工作记录。
<八>、收获于小麦蜡熟后期开始收割,收割时检查收割机械防止跑粮漏粮,确保颗粒归仓。
<九>、玉米品种选择:浚单20。
<十>、主推技术:抢时早播,推广硬茬直播技术。
1、播期。
争取早播,直播不迟于6月10日。
2、播量。
机播每亩3公斤。
3、播种方法。
硬茬直播:小麦收获后,立即按规格机播行,每亩带种肥复合肥10公斤,出苗后,结合中耕灭茬。
<十一>、科学施肥,重施穗肥和粒肥。
一般于拔节前(5叶期左右)重施苗肥,追施整个生育期所需钾肥(氯化钾或硫酸钾10公斤)、磷肥(过磷酸钙20-30公斤)和总施氮量的80%(碳酸氢铵80公斤或尿素25-30公斤)。
穗肥于喇叭口期(10-11叶期)追施,占施氮量的20%左右,每亩穴施尿素10公斤。
<十二>、保障“四水”,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1、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改大畦为小畦,改大水漫灌为小畦匀灌,改全田灌溉为隔沟分根交替灌溉等节水灌溉技术。
2、保证“四水”,保证出苗水。
为了保证一播全苗,播种时耕层土壤相对含水量应不低于80%,否则要及时灌水。
灌水时间可在麦收前浇灌麦黄水,或播后浇灌压茬水。
巧灌拔节水,拔节期(7叶展)要求土壤相对含水量不低于70%,否则就应灌水。
必须灌好抽雄水,抽雄开花期要求土壤相对含水量不低于80%,否则就应灌水。
饱灌升浆水,升浆成熟期要求土壤相对含水量不低于75%,否则就应灌水。
<十三>、合理密植,推广宽窄行双株栽培技术。
1、亩留苗密度。
亩留苗密度5000-5500株。
2、行距。
行距65cm,株距19-20cm,缺苗时可每穴留大小一致的双苗。
<十四>、无公害病虫草害综合防治防治玉米病虫害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经济、安全、有效的原则。
防治对象主要是草害,粘虫、玉米螟等。
1、化学防治麦青和杂草。
可用喷施选择性玉米除草剂“玉锄”等消灭杂草,防止荒苗。
2、防治粘虫。
必须在搞好麦田粘虫防治的基础上,加强苗期粘虫防治。
小麦收获前每平方米有低龄幼虫0.5头时,即用90%固体敌百虫100克溶于水中喷洒在5公斤切碎的青草或等量油渣上,制成毒饵,于傍晚撒入玉米行间,还可兼治地老虎;也可利用90%固体敌百虫兑水2000-2500倍液喷雾治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