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电双频谱指数及脑状态指数监测异丙酚静脉输注脑电效应的临床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14 MB
- 文档页数:45
脑电双频指数监测在高血压患者麻醉中的临床应用【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全麻手术中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下进行合理的药物应用。
方法: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0例,在全身麻醉下行腹部外科手术。
a组患者在麻醉期间以血压、心率为判断指标,调节异丙酚输注速度、使平均动脉压(map)波动不超过±20%,最高map≤120mmhg。
b 组患者在麻醉期间以脑电双频指数(bis)为判断指标,调节此时的异丙酚输注速度,使bis 维持55±5。
如map波动超过±20%,最高map>120mmhg,则辅以尼卡地平、艾司洛尔等血管活性药。
记两组患者map、hr、bis、术毕苏醒时间、平均异丙酚用量、术中是否知晓、有无伤害性记忆。
结果:a组患者手术中异丙酚用量(10.4±2.39)mg/(kg?h)。
b组患者手术中异丙酚用量(7.9±1.7)mg/(kg?h),两组患者比较有极明显差异;a组比b组患者手术中异丙酚用量多21%。
a组患者术毕苏醒时间(19.8±7.7)min,b组患者术毕苏醒时间(15.4±5.7)min,两组患者比较有明显差异。
所有患者术后随访均无术中知晓及伤害性记忆。
结论:高血压患者在全麻手术中进行脑电双频指数的监测,有助于在合理的麻醉深度下,辅用适量抗高血压药物减少异丙酚用量,缩短苏醒时间,并获得较为平稳的血液动力学反应,建立临床安全、适宜的麻醉。
【关键词】高血压;异丙酚;脑电双频指数;全身麻醉【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324-02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疾病,有报道围手术期高血压的发生已占手术患者的20%-60%。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存在着大脑皮层下中枢功能失调,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神经体液调节异常[1]。
高血压的存在增加了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及麻醉、手术的风险。
本文研究高血压患者在全麻手术中脑电双频指数的监测,对在合理的麻醉深度及合理的药物应用有广泛的临床意义。
脑电双频谱指数和脑电熵指数在全麻患者中临床应用周明应用脑电双频谱指数和脑电熵指数观察静吸复合麻醉深度,从而指导临床麻醉的用药,提高麻醉的安全性。
脑电图(EEG)可通过振幅、频率和相位等时域或频域特征来显现脑细胞自发性有节律的电活动,如全身麻醉时EEG频率即随麻醉浓度变化而呈顺序改变,且与麻醉药浓度呈函数关系。
虽然EEG能被用来反映或监测麻醉深度,但由于环境干扰、图形分析专业性强等因素,其临床实用性十分有限[1]。
鉴于此,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快速傅立叶变换技术的成熟,人们研究发现可利用许多EEG频域特征来反映麻醉深度,即将时间-振幅关系的原始脑电信号转换成频率-功率的关系,并由此衍生出多个直观的量化参数。
【关键词】双频谱脑电指数和脑电熵指数;脑电扫描;全麻深度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择期腹部手术30例,年龄21-56岁,ASA I-II级,预计手术时间在1h-2h,术前常规30分钟肌注苯巴比妥钠0.1g和阿托品0.5mg,入手术间后开发静脉二条,一条用于常规输液,另一条输入麻醉药物,检测无创血压、血压饱和度、心电图、以及脑电双频谱指数和脑电熵指数1.2 方法全组均选择硬膜外加静吸复合麻醉。
先行硬膜外穿刺、置管,实验量1.5%利多卡因5ml,五分钟后测麻醉平面,待麻醉平面确定后,行全麻诱导用咪唑安定60ug/Kg、异丙酚1.5-2.0ug/Kg和琥珀胆碱2mg/Kg。
气管内插管后行机械通气,麻醉维持,静脉输注异丙酚4mg/Kg.h,间断吸入异丙酚(呼吸气末浓度1%-1.5%),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铵60-80ug/Kg。
来观察麻醉前,麻醉切皮后,麻醉浅时,麻醉加深时,拔管前,拔管后(BIS)、(SE)、(RE)值.分别监测血压.脉搏变化。
1.3连接脑电双频谱指数和脑电熵指数电极模块组(监护仪Datex-Ohmeda)全程监测麻醉前,麻醉切皮后,麻醉浅时,麻醉加深时,拔管前,拔管后,1分钟,2分钟,3-6分钟(BIS)、(SE)、(RE)值.分别监测血压.脉搏变化。
靶控异丙酚镇静时脑电双频指数和听觉诱发电位指数监测意识状态的比较【摘要】目的当处于靶控输注异丙酚镇静时,通过分析脑电双频指数(bis)以及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epinex)来进行意识状态的准确性的检测。
方法研究选取我院在2010年3月到2011年12月收治的18例腰-硬联合麻醉下行下肢手术患者,用靶控异丙酚法来镇静,同时对bis和aepinex进行监控,并且运用逻辑回归和特异性比较等两种方法判断其准确性。
分析比较oaa/s指数和bis数据,aepindex数据和靶控异丙酚的浓度线性相关性。
结果进行监控的两组数据都反映出患者的意识状态,即p=0.01。
结论可以看出,两者都对意识状态的检测有效,但是,bis是对意识恢复的过程的反映,而aepindex则是表现其镇静深度的状况。
【关键词】靶控输注异丙酚;脑电双频指数;镇静深度用脑电双频指数(bis)以及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ep)监测镇静深度的方法是最优的[1],其中,用aep分析较复杂,而aepindex 更新数据快,当时就反映出镇静深度。
本文就将对这两种数据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比较出两种方法各自的优缺点。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选取我院在2010年3月到2011年12月收治18例asai-ⅱ期患者,所有患者都自愿接受调查和服从所有准则。
(收治的所有患者无其他疾病)。
此外,对病人进行常规检测,如血压的检测,心电图的检测等。
检测前注意要求50mg的肌注哌替啶,0.1g的苯巴比妥钠,进行鼻导管吸氧要求是3l/min的流量值[2]。
1.2检测方法依照国际标准要安放10-20系统的bis监测仪,参考电极标准是fz。
bis数据记录时间为2-3s/个,aepindex数据记录时间为10s/9个。
数据存储后进行具体分析。
1.3靶控浓度从浓度0.5μg/nd进行递增,速度是0.5μg/ml,一直增加到镇静数值oaa/s≤2为止,经过超过一刻钟的平衡后停止。
此时,对镇静数值oaa/s改良,如当oaa/s≤2时,挤压三角肌没有正常反应,认定为没有意识[3]。
BIS和CSI与不同靶控效应浓度异丙酚镇静相关研究及对记忆的评价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麻醉科 410008熊理锋,郭曲练,钟涛摘要目的研究脑电双频指数(BIS)、大脑状态指数(CSI) 对不同靶控效应浓度异丙酚镇静相关研究,并评价不同靶控效应浓度时对记忆的影响。
方法60例行择期手术的患者,TCI异丙酚镇静,靶控浓度均先设置为4.0μg.ml-1,待病人入睡后, 行环甲膜穿刺,以2%利多卡因表麻,给予肌松药万可松,气管插管后行IPPV。
把异丙酚靶浓度由原4.0μg.ml-1分别调整到2.0μg.ml-1、4.0μg.ml-1、6.0μg.ml-1分别为A组、B组、C组共3组(各15例),待20分钟效应部位与血浆浓度达到平衡后,给予听录音。
D组(局麻手术组)均在手术开始前给予听录音。
纪录麻醉前T0、插管后T1、靶控效应浓度稳定后\听录音前T2、听录音后T3各时段点BIS、CSI值。
病人意识恢复,清醒拔管6h后由另一位医师进行记忆功能的测试。
结果试验组BIS和CSI值在A、B、C组靶控效应浓度稳定后分别是60.73±4.76、48.67±6.42、37.60±4.39和62.47±4.98、47.80±6.44、40.60±4.52与麻醉前T0比较,试验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异丙酚靶控效应浓度呈负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44、-0.925。
A、B、C三组病人均无外显记忆,A组病人术后模糊辨听率与D组相比,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C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当异丙酚效应浓度为4.0μg.ml-1时,内隐记忆消失BIS 和CSI的界值分别为46和45。
结论异丙酚低靶控效应浓度下虽无外显记忆,内隐记忆仍然存在;BIS和CSI与异丙酚控效应浓度镇静有良好的负相关性,当异丙酚靶控效应浓度逐渐提高,内隐记忆消失,BIS和CSI可以较好对记忆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