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年年秋雁飞
- 格式:doc
- 大小:644.50 KB
- 文档页数:6
我们要多向别人学习的文言文句子
1. 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
2. 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
3. 时而言,有初中后之分;日而言,有今昨明之称;身而言,有幼壮艾之期。
——刘禹锡
4. 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
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
——李峤
5. 人寿几何?逝如朝霜。
时无重至,华不再阳。
——陆机
6. 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
——孟浩然
7.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
8.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
9.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
10.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水调歌头作者:苏轼朝代:宋类型:词水调歌头【原文】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
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
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
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
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
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
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
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水调歌头【翻译文】当年谢安隐居在东海,出仕做官鬓发已霜秋,中年难与亲友别,唯有丝竹缓离愁。
一旦功成名就,准备返归东海,谁料抱病入西州。
做官困扰了隐居的雅志,遗恨寄托于田园山丘。
既已年高衰朽,便当及早划筹,要做百姓穿粗裘。
返回故乡遵迢千里,选取佳地长住久留。
酒醉放歌君相和,醉倒在地君扶我,只有醉时忘忧愁。
任凭刘备笑我无大志,我却甘愿身居平地,仰看他高卧百尺楼。
水调歌头【评析】这首词上阕咏史,写东晋谢安的经历,意在「以不早退为戒」,下阕述怀,设想早日「退而相从之乐」。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隐退的决心,不希望被世间的功名利禄所束缚,也表现了兄弟二人手足情深。
上阕咏史,写东晋谢安的经历,意在「以不早退为戒」。
发端明点「安石」,领起上半阕。
词人的写作角度比较独特,既不写他经天纬地的才能,也不写他建功立业的辉煌,而是写他人生的另一侧面。
劈头就写谢安中年出仕的尴尬:他本来隐居会稽,踏上仕途时鬓发已开始染上秋霜,令人吃惊。
再写人情的难堪:人到中年,与亲友相别时觉得难舍难分,于是借音乐来抒写离愁。
而後突出他一向抱有的功成身退的心愿:「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
语气多么肯定,多么坚决,确实是对史书中所谓「安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晋书》)数语准确的表述。
而结果却是「扶病人西州」,这就反跌出困於轩冕不遂雅志的「遗恨」。
这种「遗恨」,便是作者引出的鉴戒——「不早退」。
词中的「困轩冕」衹是一个文雅的或婉转的说法,实际上(至少在某种程度上)与贪恋功名富贵是联系在一起的。
下阕述怀,设想早日「退而相从之乐」。
换头「岁云暮」三字承上转下,「岁暮」当指年华老大,「早计」是对「遗恨」而言,其内容便是「要褐裘」,亦即辞官归隐,过平民生活。
满江红-千湖怀古阅读答案-张孝祥(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唐诗宋词、古文名句、古诗试题、古人列传、作文大全、小说阅读、散文阅读、励志名言、好词好句、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ang poems and Song poems, ancient famous sentences, ancient poetry test questions, ancient biographies, composition books, novel reading, prose reading, inspirational quotes, good words and good sentenc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满江红-千湖怀古阅读答案-张孝祥满江红·千湖怀古①张孝祥千古凄凉,兴亡事、但悲陈迹。
山川造句1、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
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
2、傍晚,大片大片的雪花,从昏暗的天空中纷纷扬地飘落下来。
霎时间,山川、田野、村庄,全都笼罩在白蒙蒙的大雪之中。
3、蓝天白云抒写着我们的祝福,山川田野荡漾着我们的深情!在祖国母亲60岁华诞暨中秋月圆之际,为您送上发自肺腑的心声:国庆节快乐,中秋节团圆。
4、她的走路脚步,做事情时的小动作,都那样端正认真,但是轻快敏捷,像早晨露水里山川草木的爽气。
5、总有这样一个旅人,粗砺面容,睫毛上一挂山川,指尖开出流水送来的落花,眼神风景如画,掌心里条条高天云路,走的是人烟杳杳,住的是浣花溪桥。
日光倾野,麦菽稻浪念的是家信,夜色浇衣,明月清风送的是古诗。
6、这就像大鹏和鸿雁相遇,一时间巨翅翻舞,山川共仰。
但他们分别之后,鸿雁不断为这次相遇高鸣低吟,而大鹏则已悠游于南溟北海,无牵无碍。
差异如此之大,但他们都是长空伟翼,九天骄影。
7、让河流不再哭泣,让山川不再愤怒,让大海不再咆哮,让大地不再颤抖,让风沙不再肆虐,亲爱的,赶快原谅我吧!不然不但我受不了,世界也要承受不住了。
原谅我!8、月亮姑娘悄悄地露出了它那圆圆的笑脸,俯视着辽阔的大地、村庄、山川、田野,好像一座逼真的玉雕,庄严而美丽。
9、人人都被加工成平等的。
人人都长得一样,人人都很开心,因为前面没有让他们畏缩不前的巍巍山川,他们也不用对比山川来衡量自己。
10、亲吻山川,大自然就在心中;亲吻时光,岁月就在心中;亲吻人生,幸福就在心中;亲吻你,爱就在心中。
亲吻情人节,吻你一生!11、白露天转凉,御寒切记添衣裳;秋来风霜重,爱护身体多运动;山川阻隔长,纷纷思念总不忘;朋友问候忙,遥寄祝福暖心房:愿你幸福快乐人吉祥!12、天空像父亲包容山川和大海,山川在他身下连绵,大海在他怀里无边。
13、匆匆转眼又一年,辛苦甜蜜都参半,繁华如水瞬间逝,真情永恒如山川。
我的挚友,希望随着马年来,吉祥安康连成片,你撒马过来呗。
苏轼《点绛唇·庚午重九再用前韵》译文及赏析《点绛唇·庚午重九再用前韵》是由苏轼所创作的,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对“悲秋”与众不同的看法,一反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高昂的调子,实在可贵。
他用自己潜心佛老所获得的不随物悲喜的思想和超脱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点绛唇·庚午重九再用前韵》的译文及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点绛唇·庚午重九再用前韵》宋代:苏轼不用悲秋,今年身健还高宴。
江村海甸。
总作空花观。
尚想横汾,兰菊纷相半。
楼船远。
白雪飞乱。
空有年年雁。
《点绛唇·庚午重九再用前韵》译文现在身强力壮,发那悲秋的哀叹干什么。
无论在村外的江边,都要像看待“空花”一样。
还在想济汾河横中流的情景,兰菊纷纷各半。
楼船远去,白雪纷飞,唯有年年飞来的大雁。
《点绛唇·庚午重九再用前韵》注释点绛唇:词牌名,此调因江淹《咏美人春游》诗中有“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句而取名。
庚午重九:即元祐五年(1090)九月初九。
用前韵:指用《己巳重九和苏坚》一词的韵脚。
悲愁:悲叹秋天来临。
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老去悲秋强自宽羽年此会知谁健。
”海甸:近海地区。
南齐孔德璋(稚珐)《北山移文》:“张英风于海甸,驰妙誉于浙右。
”此处指郊外。
空花:即空华。
虚幻之花,比喻妄念。
《圆觉经》:“譬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又“此无名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如众空华,灭于虚空,不可言说。
”横汾:汉武帝刘彻《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萧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此词的后半阕的“横汾”、“兰菊”、“楼船”、“雁”等,均为汉武帝《秋风辞》所有。
“横汾”取“济汾河,横中流”之意。
白雪:此指白色的浪花。
别本作“白云”。
《点绛唇·庚午重九再用前韵》创作背景元祐五年(1090)重九日作,苏轼任杭州太守期间,结识了不少新朋友,其中一个叫苏坚,字伯固,泉州人。
勤奋学习的诗句160句勤奋学习的诗句(一):1、志士惜年,贤人惜日,圣人惜时。
魏源2、人寿几何逝如朝霜。
时无重至,华不再阳。
陆机3、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4、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王勃5、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6、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鲁迅7、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
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
文嘉《今日诗》8、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庄子9、时间是由分秒积成的,善于利用零星时间的人,才会做出更大的`成绩来。
华罗庚10、勿谓寸阴短,既过难再获。
勿谓一丝微,既绍难再白。
朱经11、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
日月既往,不可复追。
曾国藩12、圣人不贵尺之壁而重寸之阴。
《淮南子原道训》1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14、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文嘉《明日歌》15、昨日唤不回来,明天还不确实,你能确有把握的就是今日。
李大钊16、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
傅玄17、时而言,有初中后之分;日而言,有今昨明之称;身而言,有幼壮艾之期。
刘禹锡18、时间就是性命。
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鲁迅19、皇皇载,书剑两无成。
孟浩然20、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
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
李峤21、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后汉书冯异传》22、惊风飘白日,光景西驰流。
曹植23、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屈原24、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
《三国志魏书王肃传》裴松之注引《魏略》25、莫倚儿童轻岁月,丈人曾共尔同年。
窦巩勤奋学习的诗句(二):1、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2、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辛弃疾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
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
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
一编书是帝王师,小试去征西。
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
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
安得车轮四角,不堪带减腰围。
【译文及注释】汉中是汉朝开创帝业的地方,问:这个地方是否就是当时的汉中?想当年攻占三秦土地,高祖刘邦乘胜东进,去争夺天下与项羽一决雌雄。
追回逃跑的韩信拜他为大将这样尊重人才的事,现在难以见到,只有那满眼破碎的山河令人泪下沾衣。
落日中,任凭西方金人侵扰不止,秋天朝廷边塞的战马白白地体壮膘肥。
您就像那得了书的张良可以成为帝王的老师,如今去西方兴元不过是小试身手。
我备下这简单的饯行酒,你就要匆忙上路,仪仗队里的旌旗飘满了离愁。
你想念我的时候,回头看,秋江上天光水影征雁啁啾次第飞。
怎么能够让车轮长出四只角把行人强留,禁不起相思别恨衣带渐宽人渐瘦。
1、汉中开汉业:指刘邦以汉中为基础,开创了汉王朝的帝业。
2、剑指三秦:指刘邦占领关中事三秦I即雍、塞、翟三国地。
《汉书·高帝纪》:(韩信)因陈羽可图、三秦易并之计,汉王大悦,遂听信策,部署诸将。
……五月,汉王引兵从故道出袭雍。
雍王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汉王遂定雍地。
……秋八月,……塞王欣、翟王翳皆降汉。
3、追亡事:指萧何追韩信。
《史记·淮阴侯列传》: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
”上大怒。
如失左右手。
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
”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
”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
”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节约时间的经典名人名言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
——唐·孟浩然谁把一生的光阴虚度,便是抛下黄金未买一物。
〔伊朗〕最严峻的铺张就是时间的铺张〔布封〕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
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
——唐·李峤时而言,有初、中、后之分;日而言,有今、昨、明之称;身而言,有幼、壮、艾之期。
——唐·刘禹锡、等时间的人,就是铺张时间的人。
〔伊朗〕时间是衡量事业的标准。
〔培根〕过于求速是做事的最大危急之一。
——培根应当认真地观看,为的是理解;应当努力地理解,为的是行动。
——罗曼罗兰每一点滴的进展都是缓慢而艰难的,一个人一次只能着手解决一项有限的目标。
——贝弗里奇人寿几何?逝如朝霜。
时无重至,华不再阳。
——晋·陆机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
——《三国志·魏书·王肃传》裴松之注引《魏略》最铺张不起的是时间〔丁肇中〕想成事业,必需珍贵时间,充分利用时间。
——徐特立节省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
——鲁迅、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勤勉的.人,每周七个全天;懒散的人,每周七个早晨〔英国〕起早外出的跛子追不上。
〔日本〕时间能使隐蔽的事物显露,也能使绚烂夺目的东西黯然无光。
——〔意大利〕辛勤的蜜蜂永久没有时间的悲伤〔布莱克〕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时间像弹簧,可以缩短也可以拉长。
〔柬埔寨〕时间是一条金河,莫让它轻轻地在你的指尖溜过。
〔拉丁美洲〕光阴潮汐不等人。
〔缅甸〕。
古诗汾阴行·君不见昔日西京全盛时翻译赏析《汾阴行·君不见昔日西京全盛时》作者为唐朝诗人王勃。
其古诗全文如下:君不见昔日西京全盛时,汾阴后土亲祭祠。
斋宫宿寝设储供,撞钟鸣鼓树羽旗。
汉家五叶才且雄,宾延万灵朝九戎。
柏梁赋诗高宴罢,诏书法驾幸河东。
河东太守亲扫除,奉迎至尊导銮舆。
五营夹道列容卫,三河纵观空里闾。
回旌驻跸降灵场,焚香奠醑邀百祥。
金鼎发色正焜煌,灵祇炜烨摅景光。
埋玉陈牲礼神毕,举麾上马乘舆出。
彼汾之曲嘉可游,木兰为楫桂为舟。
桌歌微吟彩鹢浮,箫鼓哀鸣白云秋。
欢娱宴洽赐群后,家家复除户牛酒。
声明动天乐无有,千秋万岁南山寿。
自从天子向秦关,玉辇金车不复还。
珠帘羽扇长寂寞,鼎湖龙髯安可攀。
千龄人事一朝空,四海为家此路穷。
豪雄意气今何在,坛场宫馆尽蒿蓬。
路逢故老长叹息,世事回环不可测。
昔时青楼对歌舞,今日黄埃聚荆棘。
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
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
【前言】《汾阴行》是唐代诗人李峤创作的一首长诗。
这是一首怀古诗,吟咏汉武帝巡幸河东(战国、秦、汉以今天山西西南一带为河东),祭祀汾阴后土的史事。
《史记·孝武本纪》载:“其夏六月中,汾阴巫锦为民祠魏脽后土营旁,见地如钩状,掊视得鼎。
鼎大异于众鼎,文缕无款识,怪之,言吏,吏告河东太守胜,胜以闻。
天子使使验问巫锦得鼎无奸诈,乃以礼祠,迎鼎至甘泉,从行,上荐之。
至中山,晏温,有黄云盖焉。
”【赏析】到了武帝,更是雄图大展,天下太平。
他筑柏梁台,宴集能写七言诗的臣僚。
就在这次盛宴之后,他又下诏巡幸河东。
可见,此举是汉朝的国势发展到巅峰时的大典。
接着,诗仍以四句为一节,分写河东地方长官隆重迎接天子的大驾光临;百姓倾城而出,领略皇帝威仪的气势;祭祀汾阴后土的盛况,等等。
至此,汾阴后土之祠的正题已经简括地叙写完毕。
诗人巧妙地调转笔锋,用“埋玉陈牲礼神毕,举麾上马乘舆出”两句承上启下,将诗意由祭祀引至泛河上来。
接着,先用四句描述泛游汾河的热闹场面,写得富丽堂皇,极恣酣玩赏之乐。
古诗忆王孙·登山临水送将归翻译赏析《忆王孙·登山临水送将归》作者为宋朝诗人辛弃疾。
其古诗全文如下:登山临水送将归。
悲莫悲兮生别离。
不用登临怨落晖。
昔人非。
惟有年年秋雁飞。
【赏析】在我国古代文学的百花园中,有不少集古人句子而成的诗词。
它们虽是集古人句子而成,但作者给予了新的意境,使人读来熟悉而又陌生,自有一番情趣。
从现有文学史料看,我国最早的集句诗,始于晋代傅咸的《毛诗诗》,它是集《诗经》句子而成。
后继者不乏其人。
著名的如宋代王安石,晚年做了许多集句诗,有达百韵者。
文天祥以集杜诗著称,达二百首。
集句词始于王安石。
而后苏轼有《南乡子·集句》三首,且标出所集诗句的原作者。
由于词是长短句,诗多五言七言的整齐句式,因此,集句词的数量就远不如集句诗多。
辛弃疾的这首《忆王孙》在辛词中也是仅有的。
从其内容看,大致也创作于他闲居江西上饶之时。
此词首句“登山临水送将归”,出于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辛弃疾用它点出送别之意。
自从宋玉写了《九辩》之后,悲伤的感情与萧瑟的秋景似乎结下了不解之缘,而抒写悲秋的感情,也成为历代文人的一大传统。
如欧阳修的《秋声赋》。
辛词既用《九辩》成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悲伤,也就不言而喻了。
“登山临水”,也有跋山涉水依依惜别之情。
“悲莫悲兮生别离”,见于屈原《九歌·少司命》,它的下句是“乐莫乐兮新相知”。
从此句可以推知,辛弃疾所送别的是刚刚结识的知心朋友,因此“悲莫悲兮”,格外悲伤。
中国文学史上屈宋并称,辛弃疾将宋玉和屈原的词句组合一起,不仅意思连贯,而且使人读起来分外有味,可以说集得巧。
“不用登临怨落晖”,这是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中的句子,这一联为“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怨落晖”。
这里“登临”二字与“登山临水”相呼应。
落日斜晖,暮色降临,朋友相聚,兴犹未尽,不觉又到了分手时刻;登临送别,能不使人分外伤感吗?为此,人们常常怨恨落晖无情。
惜时勤学的古诗句关于惜时勤学的古诗句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惜时勤学的古诗句,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惜时勤学的古诗句11、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
2、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3、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4、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和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5、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
6、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7、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
8、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9、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
日月既往,不可复追。
10、人寿几何?逝如朝霜。
时无重至,华不再阳。
11、花儿还有重开日,人生没有再少年。
12、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
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
13、人寿几何逝如朝霜。
时无重至,华不再阳。
14、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15、勿谓寸阴短,既过难再获。
勿谓一丝微,既绍难再白。
1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17、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
18、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19、岁去弦吐箭。
21、时而言,有初中后之分;日而言,有今昨明之称;身而言,有幼壮艾之期。
2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23、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4、落日无边江不尽,此身此日更须忙。
惜时勤学的`古诗句21、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
2、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3、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
日月既往,不可复追。
4、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5、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7、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感叹时间过得太快的古诗词1、光景不待人,须叟发成丝。
(李白)2、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3、逝者如斯夫,不息 (孔子)4、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庄子)5、天佚文,海北基宜,南山可移。
日月既往,不容复冲。
(曾国藩)6、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文嘉《明日歌》)7、今日为丛藓科扭口藓今日,今日何其太少!今日又不以,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是!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存有明朝事。
为君聊起诗赋今日诗,不懈努力恳请从今日始。
(文嘉《今日诗》)8、圣人不贵尺之壁而重寸之阴。
——《淮南子原道训》9、旧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之者。
——战国楚屈原10、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唐王勃11、金疮飞白日,光景西驰上涌。
——三国魏曹植12、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后汉书冯异传》13、志士惜日长,愁人知夜长。
——晋傅玄14、人寿几何?逝如朝霜。
时无重至,华不再阳。
——晋陆机15、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
——《三国志魏书王肃传》裴松之晋书《魏略》16、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
——唐孟浩然17、山川满目泪区厄尚,富贵荣华能够几时。
不见踪影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
——唐李峤18、时而言,有初、中、后之分;日而言,有今、昨、明之称;身而言,有幼、壮、艾之期。
——唐刘禹锡19、勿曰寸阴长,既过难再荣获。
勿曰一丝微,既绍容易再黑。
——明朱经20、志士惜年,贤人惜日,圣人惜时。
——清魏源21、莫倚儿童重岁月,丈人曾共尔同年。
——唐窦苟22、一向年光有限身。
等闲离别易销魂。
酒筵歌席莫辞频。
——晏殊《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23、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李颀《送来魏万之京》24、碧湖湖上柳阴阴,人影澄波浸,常记年时欢花饮。
——杨果《小桃红·碧湖湖上柳阴阴》25、年少时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屈。
“汾水”古诗词1.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
——唐代李峤的《汾阴行》2.可怜汾水知人意,旁与吞声未忍休。
——唐代李山甫的《阴地关崇徽公主手迹》3.御归梁苑,驾回汾水凤楼闲。
——宋代朱敦儒的《望海潮(丁酉,西内成,乡人请作望幸曲)》4.君去试看汾水上,白云犹似汉时秋。
——唐代岑参的《虢州后亭送李判官使赴晋绛(得秋字)》5.万里双旌汾水上,玉鞭遥指白云庄。
——唐代王建的《田侍郎归镇(一作上魏博田侍中八首)》6.晋祠汾水古并州,千骑双旌居上头。
——唐代权德舆的《太原郑尚书远寄新诗,走笔酬赠,因代书贺》7.叠鼓蹙成汾水浪,闪旗惊断塞鸿飞。
——唐代刘禹锡的《和白侍郎送令狐相公镇太原》8.别时暮雨洛桥岸,到日凉风汾水波。
——唐代白居易的《送卢郎中赴河东裴令公幕》9.山根百尺路前去,十夜耳中汾水声。
——唐代张祜的《过汾水关》10.路入榆关,雁飞汾水正宜秋。
——宋代沈唐的《望海潮(上太原知府王君贶尚书)》11.镐京春酒沾周宴,汾水秋风陋汉才。
——宋代王硅的《上元应制》12.汾水冷光摇画戟,蒙山秋色锁层楼。
——宋代孙仅的《句》13.当时汾水楼船意,风起云飞尽感吁。
——近代宁调元的《燕京杂诗》14.才子不知汾水上,仙人长在大江南。
——宋代林光宗的《九日同出真珠园再用前韵》15.铁马无声汾水急,满天风雨泣英雄。
——宋代杨由义的《吊王忠肃》16.望望绵山侵面出,时时汾水避人流。
——明代程可中的《介休道中》17.汉家词客头将白,汾水年年望御舟。
——明代欧大任的《西苑》18.祈年何必汾水阴,无为自享南山寿。
——明代屠应埈的《太乙坛歌》19.帝子不归汾水上,行人愁过穆陵西。
——明代郑琰的《黄山道中》20.汾水腾凌金鼓震,西山宛转旆旌回。
——宋代司马光的《从始平公城西大阅》21.伤心不见昔人歌,汾水秋风有飞雁。
——明代高启的《听教坊旧妓郭芳卿弟子陈氏歌(时至正己亥岁》22.不腆先畴与破庵,在汾水曲管岑南。
——宋代刘克庄的《用厚后弟强甫韵》23.白头无复驾征骖,薄有田庐汾水南。
珍惜时间的诗句关于珍惜时间的诗句10篇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诗句吧,诗句是高度凝练的语句,集中地反映着社会生活。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诗句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珍惜时间的诗句,欢迎大家分享。
关于珍惜时间的诗句11、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陶渊明《杂诗·人生无根蒂》2、却是有,年年塞雁,归来曾见开时。
——李邴《汉宫春·梅》3、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温庭筠《苏武庙》4、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朱熹《偶成》5、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崔涂《春夕》6、万里秋光客兴赊,同人九日惜年华。
——沈辂《九日登高台寺》7、年年跃马长安市。
——刘克庄《玉楼春·戏林推》8、三五年时三五月,可怜杯酒不曾消。
——黄景仁《绮怀》9、谁省、去年春静。
——张惠言《双双燕·满城社雨》10、年年社日停针线。
——黄公绍《青玉案·年年社日停针线》11、细看茱萸一笑,诗翁健似常年。
——张可久《风入松·九日》12、去年春恨却来时。
——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13、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陆游《钗头凤·红酥手》14、世间何物催人老,半是鸡声半马蹄。
(清)王九龄《题旅店》15、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迎新岁。
——范成大《卖痴呆词》16、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17、朱颜君未老,白发我先秋。
——李白《忆襄阳旧游赠马少府巨》18、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
——曹雪芹《唐多令·柳絮》19、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杜甫《百忧集行》20、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
——林逋《点绛唇·金谷年年》21、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
——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22、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
——苏洵《九日和韩魏公》23、农家终岁劳,至此愿稍偿。
时间短暂的诗句1、《潮》【唐】白居易早潮才落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回。
不独光阴朝复暮,杭州老去被潮催。
2、《金缕衣》【唐】杜秋娘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3、《长歌行》汉乐府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4、《杂诗》【晋】陶渊明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5、《劝学》【唐】颜真卿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1、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2、不饱食以终日,不弃功于寸阴。
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4、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5、花儿还有重开日,人生没有再少年。
6、节气不饶苗,岁月不饶人7、一日无二晨,时间不重临。
8、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9、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5、岁月的轮廓折叠起来,沉甸甸地坠在心底,似是不为人知的秘密, 暗自消解了过往。
时光像一瓢水,照出旧日的容颜。
我们在不断重复的时光里,度过青春的绚烂与苍白。
5.描写时光飞逝的句子不是时间忘了我,是你忘了带走我,我左手是过目不忘的萤火,右手是十年一个漫长的打坐。
尘世浮华,历经世间万般形态,都快忘了最初的最初,那些卑微纯白的时光愈走愈远,总会在记忆的深处隐隐寻觅一丝踪迹。
静守时光,兰香泼墨,点滴温婉,情深意长;狂吻岁月,似火流年,画意诗歌,一路飞扬。
掬一捧光阴,握一份懂得,走过红尘喧嚣,时光深处依然是岁月的静美。
时光,流逝着;岁月,沉淀着,一转身便是一个光阴的故事,我相信时光能够见证一切。
时光荏苒,流年似水,远去的尘封往事值得品味,逝去的青春依然值得回忆,走过的路子,留下时代的印痕,蕴含着成长的足迹。
时光像一个美少女,在低眉浅笑中,就将有些人,一些事,隔到了光阴的对面,当初意气风发的我们,早已被岁月染上了风华。
时光犹如奔腾的小溪,再怎么挽留,终究有流入大海的那一霎那。
2023年江苏省泰州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中考)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请注意:所有试题的答案均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共2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笔一画诉春秋,一撇一捺绣风华。
汉字,历经几千年风雨涤荡,已经深深【甲】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汉字不仅是记载、保存和传承悠久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纽带。
汉字记录语言,蕴含文化,一个字就是一部文化史。
丰富的文化内涵,预示着每个汉字都是需要我们努力【乙】的宝藏。
加强汉字阐释工作,深入wā jué汉字背后的历史思想文化内涵,提炼展示其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丙】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强中华文化生命力和影响力的应有之义。
学界一般认为,战国后期隶书的出现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在此之前的先秦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古文字”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文明肇始【丁】中华民族diàn基的关键时期。
几千年来,汉字与中华文明相fǔ相成,协同发展,互相成就。
汉字不断,中华文明才会绵延不绝;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从根本上保障了汉字的持续和稳定。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
(4分)wā jué diàn fǔ2.填入【甲】【乙】两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甲】嵌入【乙】开发B.【甲】融入【乙】开发C.【甲】嵌入【乙】研发D.【甲】融入【乙】研发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划线句中,“记载”“保存”“传承”三个词语的顺序正确。
B.从结构上说,“重要载体”是偏正短语,“记录语言”是动宾短语。
C.【丙】处的关联词语应当是“尽管”。
D.【丁】处的标点符号应当是顿号。
4.根据提示填写课文原句。
(8分,①~④每题1分,第⑤题4分)(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
(2)?把酒问青天。
(3)山回路转不见君,。
考点十一文言文阅读之课外阅读(2023·四川绵阳·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壬子,张从恩、马全节、安审琦悉以行营兵数万陈于相州安阳水之南。
皇甫遇①与濮州刺史慕容彦超将数千骑前觇②契丹,至邺县,将渡漳水,遇契丹数万,遇等且战且却.。
至榆林店契丹大至二将谋曰吾属今走死无遣矣。
乃止,布阵,自午至未,力战百余合,相杀伤甚众。
皇甫遇马毙,因步战。
其仆杜知敏以所乘马授之,遇乘马复战。
久之,稍解,顾.知敏已为契丹所擒。
遇曰:“知敏义士,不可弃也。
”与彦超跃马入契丹阵,取知敏而还。
俄而契丹继出新兵来战。
二将曰:“吾属势不可走,以死报国耳。
”日且暮,安阳诸将怪觇兵不还,安审琦曰:“皇甫太师寂无声问,必为虏所困.。
”语未卒,有一骑白遇等为虏数万所围。
审琦即引骑兵出,将救之,张从恩曰:“此言未足信。
必若虏众猥至,尽吾军,恐未足以当之,公往何益?”审琦曰:“成败,天也。
万一不济,当共受之。
坐失皇甫太师,吾属何颜以见天子!”遂逾水而进。
契丹望见尘起,即解去。
遇等乃得还,与诸将俱归相州,军中皆服.二将之勇。
契丹亦引军退,其众自相惊曰:“晋军悉至矣。
”时契丹主在邯郸,闻之,即时北遁,至鼓城。
(节选自《资治通鉴》)【注】①皇甫遇:后晋名将,曾任太师;②觇:chān,侦察。
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遇等且战且却.却:后退B.顾.知敏已为契丹所擒顾:照顾C.必为虏所困.困:围困D.军中皆服.二将之勇服:佩服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至榆林店/契丹大至/二将谋曰/吾属今走/死无遗矣/B.至榆林店契丹/大至/二将谋曰/吾属/今走死无遗矣/C.至榆林店契丹/大至/二将谋曰/吾属今走/死无遗矣/D.至榆林店/契丹大至/二将谋曰/吾属/今走死无遗矣/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皇甫遇与慕容彦超率领骑兵侦察契丹军队行踪,在准备渡过漳水时遇到了数万契丹兵。
唯有年年秋雁飞作者:徐文潮
来源:《旅游纵览》2015年第07期
在历代文人墨客的笔下,大雁历来是抒发情怀的对象,他们常常利用大雁每年准时秋往南飞的生活习性,进而抒发自己的一些离愁别恨,显得凄婉而哀怨。
唐代著名诗人韦应物,就在一首《闻雁》的绝句中这样写道:“故国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短短四句,却情深意切。
先言“归思”,故乡渺茫,究竟在何处?思家盼归之情萦绕心头。
后写“闻雁”,深秋的雨夜,南归的大雁成群结队地鸣叫而过,大雁尚且都能按时飞回故地,而此时的诗人,却独处他乡。
声声雁叫,更衬托出诗人的愁苦。
寥寥数语,把那“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薛道衡《人日思归》)的思乡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时,我不禁想起了唐代诗人李峤的《汾阴行》中,那最后四句“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
诗人面对秀美河山,不禁感慨万千。
人生的富贵荣华能有几时?你看就连当年汉武帝游览的盛事,早已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灰飞烟灭,剩下的只有那些年年准时南飞的秋雁了。
是的,那时过境迁,物是人非的慨叹,读后依旧令人感慨颇多。
据说,唐玄宗于“安史之乱”逃离长安前,登上花萼楼,听到歌妓演唱这四句诗时,立
刻引起了情感上的强烈共鸣。
此外,像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唐代诗人沈如筠的“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闺怨》);以及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的“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戏答元稹》)等佳句,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雁类主要有:灰雁、鸿雁、豆雁、黑雁、雪雁、斑头雁、白额雁、小白额雁、红胸黑雁等多种。
在民间,人们总是习惯地将它们通称为大雁。
它们都属雁形目,鸭科。
为体型大、个体重的野生鸟类。
它们还喜结群,特别是迁徙季节,常成群结队地聚在一起活动。
作为定期迁徙的候鸟,它们恪守时间,组织性强,有按季节性准确迁徙的行为。
在通信手段落后的古代,人们渴望能够通过大雁来传递书信,沟通信息,借以表达四处漂泊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与羁旅伤感之意。
据史料记载,汉武帝时,派苏武出使匈奴,却被反复无常的单于长期拘留,并发配到北海(今贝加尔湖)牧羊,竟达19年之久。
昭帝即位后,派使者要求匈奴释放苏武,匈奴单于却谎称苏武已死。
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随从常惠,密见汉使,告之实情,并设计让他对单于说:“汉朝天子打猎时,射到一只北来的鸿雁,雁足上绑有书信,上写着苏武在某沼泽地带牧羊。
”单于见道破天机,无法隐瞒,便放苏武归汉。
这就是“鸿雁传书”典故的由来,它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象征符号。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是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一剪梅》,把恩爱夫妻的那种互相思念、彼此惦记的炙热情感,描写得情真意切。
那“云中谁寄锦书来”道出了惦念丈夫、望眼欲穿的急切心情。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又极度地渲染了一个月光满楼的美好夜景,然而,在美景背后,却蕴藏着相思的泪水。
月夜,盼望丈夫音讯的她,凭栏眺望许久,直到月已西斜却毫不知觉。
那恩爱情深、朝夕相伴的丈夫久盼不归,怎不教她愁情满怀。
“雁足捎书”一个奇妙的遐想,一个形象的比喻,将那女主人独居生活的孤独寂寞,急切思念丈夫早日归来的心情,刻画得感人至深。
据野生鸟类学家研究,北方地区原来是大雁的故乡,那里的夏季日照时间长,食物丰富,敌害不多,非常适合哺育幼雏。
后来,地球上经历了几次冰川时期,使得北方地区一片冰天雪地。
由于找不到食物,为了觅食避寒,大雁被迫迁徙,浩浩荡荡地飞向比较温暖的南方。
那里能够找到丰富的食物,并躲过北方地区的严寒。
随着气候变暖,冰川时期已经时过境迁,但大雁在其进化史上逐渐形成的这种迁徙习性,却一直保留了下来。
正如明代诗人王恭所言:“春风一夜到衡阳,楚水燕山万里长。
莫怪春来便归去,江南虽好是他乡。
”(《春雁》)
在迁徙途中,虽然充满了艰辛,但它们依然义无反顾。
它们的迁徙飞行是非常有序的,而且队列还会不断地变换。
一会儿“一”字形、一会儿又“人”字形,边飞边叫。
其队形的变换、领飞的头雁,这都与飞行的速度有关。
当它加速飞行时,成“人”字形;当它减速飞行时,则队形又变为“一”字形。
雁群的这种交叉变化队形,可以有效地减少空气中的阻力,提高飞行速度,以便在长途跋涉时,能够持久地飞行,这完全是它们长期适应迁徙生活所形成的本能。
这些雁类,主要栖息于开阔的平原,以及湖泊、河流、沼泽等地。
它们的觅食地,多在湖泊附近、水域岸边,水生植物生长比较茂密的地方,有时也会出现在山地平原、河谷地区和浅水处。
它们的适应性很强,属杂食性水禽。
主要以各种草本植物的叶、芽,包括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芦苇、藻类等植物为食。
繁殖季节,也吃少量的甲壳类和动物性食物。
迁徙和越冬季节,亦吃散落的农作物种子和幼苗。
觅食多在早晨和下午,中午则在湖中水面或岸边沙滩上休息,常用一只脚站立。
虽说,雁类在迁徙途中,也在农田里刨吃一些农作物的幼苗,有时还会连根拔起,甚至影响粮食的收成。
但我们许多的农民兄弟,也都知道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依旧爱鸟护鸟,真是可敬可叹!
不过,在野生鸟类的拍摄中,雁类的拍摄相对是比较困难的。
虽然它们的个头较大,鸿雁的个头最大,身长大约90厘米;而灰雁和豆雁的身长也有近85厘米。
但它们都非常机警,对人类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警惕,使人很难接近它们。
当我们刚刚向雁群靠近时,在浅水处游弋的它们,就会警惕地向水面深处游去。
假如我们继续行进,可能距离它们还有百米之时,雁群中便会突然发出刺耳的雁叫,水面上随即便是一阵急促、混乱的翅膀拍打声,以及脚蹼的划动声,它们突然起飞,而且在短时间内,不会再回到原来栖息的水面上。
这就是机警的雁类,在它们休息时,雁群中常会安排一只或数只的“哨鸟”,它们不吃、不睡,站在较高的地方引颈观望,担当警卫,非常恪尽职守。
一旦发现情况,则会发出警报,雁群闻声会随即而飞,边飞边鸣。
在古罗马时期,克尔特大军曾偃旗息鼓,夜袭罗马要塞,而此时要塞的守卫者正沉睡在梦乡里,幸而有雁群被其惊起啼叫,使要塞的守卫者惊醒迎战。
正是因为雁类的这种生活习性,从而使罗马军队避免了一场灭顶之灾。
这就是历史上曾流传甚广的“雁群救罗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