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中西医发病机制的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1.77 MB
- 文档页数:3
子宫内膜异位症有关癌症的研究进展提要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常见的妇科良性疾病,严重的子宫内膜异位症被当今的妇科专家称为“良性癌症”,这是因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具有类似恶性肿瘤的侵蚀性行为,其病灶可散在于整个盆腔,造成广泛的盆腔粘连。
子宫内膜异位症和上皮性卵巢癌的关系已有报道,然而它与其他癌症的相关性研究依然未有显著进展。
本文就子宫内膜异位症有关癌症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研究及预防有关癌症提供参考。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癌症;卵巢癌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妇科疾病,影响全球1.9亿妇女。
虽然子宫内膜异位性病变被认为是良性炎症病变,但具有肿瘤样特征,如局部浸润和抗凋亡,有研究报道了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患癌症的风险升高。
尽管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良性疾病,但越来越多的研究支持它代表肿瘤过程的初始阶段的观点。
非典型子宫内膜异位症很可能是一种从良性疾病到癌症的过渡形式。
[1]子宫内膜异位症表现为子宫腔外同时存在子宫内膜腺细胞和间质细胞,其特征是子宫内膜细胞异位着床,增殖和迁移水平升高。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绝经前妇女发病的主要原因,尽管有广泛的研究,但这种疾病的复杂发病机制仍存在争议。
子宫内膜异位症和癌症也有共同特征包括:避免细胞凋亡的能力、成体干细胞样失调、新生血管形成、进展过程、远处植入等。
这种相当复杂的疾病对许多妇女的生活质量有重大影响,因为目前的治疗方法都不能治愈。
且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能与几种类型的癌症相关。
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女性似乎更容易发展为某些类型的癌症,如卵巢癌、甲状腺癌和黑色素瘤等。
1.卵巢癌Ovarian cancer子宫内膜异位症( endometriosis,EMs) 是子宫内膜样上皮和间质在子宫外生长的一种良性疾病,最常见于卵巢,可以导致慢性盆腔疼痛、痛经、性交困难和不孕,其特性与浸润性癌相似,如侵袭性、黏附性和转移潜能,可增加卵巢癌的发生风险。
,与没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史的女性相比,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女性患上皮性卵巢癌的风险似乎增加了2-3倍。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辨证治疗1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学发病机理子宫内膜异位症属于中医学“癥瘕”、“痛经”、“月经不调”等范畴,许多中医学者对其病因病机进行了探索,多认为该病与血瘀有关。
“瘀血”是产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关键。
《景岳全书·妇人规》中关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相关描述有:“瘀血留滞作,唯妇人有之。
其证则或由经期,或由产后,凡内伤生冷,或外受风寒,或恚怒伤肝,气逆而血留,或忧思伤脾,气虚而血滞,或积劳积弱,气弱而不行。
总由血动之时,余血未净,而一有所逆,则留滞日积而渐以成矣。
”说的是子宫瘀血滞留的症状发生在经期或者产后,内伤生冷或者外受风寒,抑或是患者发怒而伤肝都会导致体内气机逆行,宫血滞留; 忧愁、心思郁结会伤脾,患者气虚则血液运行不顺而瘀滞; 过度劳累则气弱,气弱则不行。
经血停留在体内会引起一系列的病理变化,血液积蓄在内,导致月经不调,气血运行受阻。
《内经》所说“不通则痛”,瘀血阻滞,所以患者常腹痛或者持续性的小腹疼痛,这也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常见症状。
血液的运行受阻,经络受损,会影响女性的受孕机能进而导致不孕。
2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常见证型2. 1 血瘀型患者在经期或者产后生活不注意,感受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都会导致冲脉和任脉受到损伤,子宫排出瘀血的功能异常,月经期间虽然经血也会排出,但是不按正常轨道运行,部分经血不能排出,导致“离经之血”留滞在体内,蓄积于盆腔变成血瘀,瘀血阻滞经络则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 瘀血蓄积在内,结成包块则形成血瘀之证。
2. 2 气滞血瘀型患者平时有抑郁的症状,或者经期心情不好,会导致肝气郁结、气滞血瘀,经血运行不通畅,“不通则痛”。
瘀血在子宫内积聚,气机郁滞,经期宫血充盈,加上气机不利,瘀阻就更加严重,临床症状表现为气滞血瘀型。
2. 3 肾虚血瘀型肾为藏精之腑,对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繁衍后代起重要的作用,胞络系于肾。
五脏真气的根本是肾,正所谓肾为先天之本、五脏之根、生命之源、元气之居。
现代医学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机制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是子宫内膜组织生长于子宫腔被覆黏膜以外的身体其他部位而引起的疾病。
临床上以继发性痛经进行性加重、性交痛、腰骶痛、月经失调、不孕、局部有触痛结节等为主要特征。
世界上首例EM患者是1921年Sampson在尸解中发现的,现已成为妇产科的多发病、常见病和难治性疾病。
流行病学研究认为[1],育龄期是EM的高发年龄,生育少、生育晚的女性发病明显多于多生育者。
随着现代诊断水平的提高和新技术的应用,EM患者已能得到早期诊断,但发现其发病率明显上升,且呈年轻化趋势,而且极易复发。
还有文献报道[2],EM高发率及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家族性聚集倾向。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明了,诊断和治疗仍带有探索性质。
该病虽为良性病变,但在临床上却呈侵蚀性“恶性”生物学行为。
其伴发的严重痛经,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甚至是难以忍受的痛苦;而伴生的巧克力囊肿、子宫腺肌瘤等盆腔包块,以及由此引发的不孕症,不但给患者及其家庭成员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也给患者家庭甚至社会造成严重的经济负担。
因此,EM是困扰患者和妇产科医师的难题之一,对EM病因、发病机制的探讨以及如何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就成为目前中、西医妇科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现将现代医学对EM的病因认识的各学说综述如下。
1 经血逆流种植学说1921年Sampson提出行经期脱落的有活性的子宫内膜碎屑能随经血经输卵管逆流进入腹腔,种植于卵巢或直肠子宫陷凹,并在该处继续生长蔓延而形成子宫内膜异位症。
经血内含有活性的内膜细胞,其既具有种植能力又具有生长功能,是经血逆流种植学说的关键。
任何妨碍经血外流的因素如无孔处女膜、阴道闭锁、阴道斜隔综合征等先天性生殖道畸形或宫颈狭窄、子宫重度后倾后屈的患者,均易伴发子宫内膜异位症,这一现象亦支持经血逆流种植的观点。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治疗;西药治疗中图分类号:R711.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0979(2012)08-0099-03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西医治疗进展荀爱华*万贵平**指导老师:汤伟伟***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妇产科(210028)**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妇产科(210028)2012年2月14日收稿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 ,EM )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子宫腔被覆黏膜以外的身体其他部位,并引起下腹痛、痛经、性交不适、不孕、月经异常等一系列临床症状的妇科常见疾病。
中医古籍对EM 并无专门记载,根据临床表现及症状,辩证当属祖国医学“痛经”、“症瘕”、“无子”、“月经不调”等范畴。
EM 的主要临床问题是盆腔疼痛和不孕,本文现将近几年的中西医治疗进展情况综述如下。
1中医治疗辩证治疗:中医学目前认为,EM 是异位的子宫内膜周期性地出血,蓄积于局部,并引起其周围组织纤维化,此为“离经之血”,故血瘀为本病的关键,所以中医治则以活血化瘀为主,同时还应兼顾其他素体情况,或补气,或补肾,或调肝,或祛寒,或清热,或兼以解毒等。
邢氏将本病辨证为肾虚瘀结,治以活血化瘀治其标,温肾益气治其本,经前期治以活血化瘀,温阳止痛,方用温经汤加减;不孕症以周期治疗,采用补肾活血汤加味;癥瘕治以益气补肾,化瘀消瘕,自拟方补肾化瘀方治疗取得一定疗效[1]。
而边氏认为本病发病机制为阳虚寒凝,冲任胞宫瘀阻,采用补肾温阳化瘀方药治疗,并从生活质量评分和痛经情况分析,与单纯使用孕三烯酮进行对照,前者明显优于后者[2]。
徐氏认为,血瘀肾虚痰阻为本病的主要病机,以活血祛瘀、补肾化痰为法组方,拟定“消瘕汤”治疗本病,痰瘀虚同治,攻补兼施,祛邪而不伤正,散瘀而不耗血,应用此法治疗取得满意疗效[3]。
薛氏对寒凝血瘀型者应用当归四逆汤加减治疗,同时对合并症采用介入或针刺治疗,治疗有效率达92.1%,与单纯应用孕三烯酮比较,前者明显优于后者[4]。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研究现状廖希慧1,张广美2,齐群艳1,张 1(1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21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摘 要: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现状,以期为临床治疗及研究提供指导。
方法:通过对近年来相关文献的分析、概括与总结,分别从其发病机理、辨证分型、临床治疗3个方面进行阐述。
结论: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副作用小且疗效确切。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药治疗;研究现状;综述中图分类号:R7111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406(2008)01-0024-02作者简介:廖希慧(1978-),女,现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5级中医妇科硕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修回日期8 子宫内膜异位症(E MS )是育龄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
临床上以痛经、性交痛、盆腔痛、月经不调和不孕等为主要表现,在盆腔疼痛和不孕妇女中本病高达60%~80%[1],其发病机理至今仍未阐明,目前大部分治疗手段仅能缓解症状且复发率高。
关于EMS 许多问题都在研究探讨中,现就其中医发病机制及诊治进展作一综述。
1 EMS 的发病机理中医古籍无本病的记载,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和体征,把其归属为症“ 瘕”、“痛经”、“不孕”、“月经不调”等疾病范畴。
近年来,中医对内异症的病因病机进行研究,发现本病与血瘀关系密切。
《诸病源候论》中所述:“血 令人腰痛,不可以仰俯,横骨下有结气,牢如石,小腹里急苦痛,深达腰腹,下挛阴里……月水不时,乍来乍不来,此病令人无子。
”中医认为“瘀血内阻”是本病的主要病机,也是其病理实质。
而病理实质是“离经之血”聚而成瘀,瘀阻冲任胞宫而致病。
瘀血停蓄体内会引起一系列病理演变,血瘀于内,血不得归经而致月经不调;瘀血停聚,阻滞冲任、胞脉,气血运行受阻,不通则痛,故见经行腹痛或持续性下腹痛;冲任受损,胞脉不畅,两精不能相合,故不能摄精成孕;瘀血留滞,日久渐成瘕。
间充质干细胞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研究进展王鑫瑶1,杨惠2,李冰冰2△摘要: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妇科疾病,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
间充质干细胞是来源于中胚层的一类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多能干细胞,可分化为多种组织和器官。
子宫内膜间充质干细胞、经血源性间充质干细胞、脂肪间充质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可从细胞增殖分化、异位迁移、血管生成、炎症反应及纤维化形成等方面参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在疾病的进展中发挥着一定作用。
间充质干细胞为阐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也或可成为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潜在方法。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间质干细胞;细胞运动;炎症;发病机制中图分类号:R711.71文献标志码:A DOI :10.11958/20231271Research progress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 endometriosisWANG Xinyao 1,YANG Hui 2,LI Bingbing 2△1Medical College ,2College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ofJining Medical University,Jining 272000,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Abstract:Endometriosis is a common chronic gynecological disease,and its pathogenesis has not been fully elucidated.Mesenchymal stem cells are a kind of pluripotent stem cells with multi-directional differentiation potential derived from mesoderm,which can differentiate into a variety of tissues and organs.Endometrial mesenchymal stem cells,menstrual blood-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adipos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nd umbilical cord bloo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can participat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endometriosis from cell prolifer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ectopic migration,angiogenesis,inflammatory response and fibrosis formation,and play a certain role in progression of the disease.Mesenchymal stem cells provide new ideas for elucidating the pathogenesis of endometriosis,and may also become a potential method for the treatment of endometriosis.Key words:endometriosis;mesenchymal stem cells;cell movement;inflammation;pathogenesis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2104920);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ZR2021QH129);山东省中医药科技项目(2021Q066);山东省中医药重点实验室(鲁卫涵[2022]331号)作者单位:1济宁医学院临床医学院(邮编272000),2中西医结合学院作者简介:王鑫瑶(2002),女,本科在读,主要从事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相关研究。
郭志强教授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经验张家蔚,薛晓鸥,李 军,朱玉莹(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100700) [摘要]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可严重威胁女性身体和生殖健康。
首都国医名师郭志强教授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的中医理论,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是阳气亏虚,不能推动冲任气血,导致瘀血阻滞冲任胞宫。
治疗以扶阳抑阴为基本原则,提倡分期论治,非经期以补为主,温肾助阳,经期当泻,温阳活血化瘀,提倡内服与外治并用,自创化瘀宁坤灌肠液以及中药外敷等特色疗法温经散寒,止痛消癥,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十分注重生活调摄,使阳气充盛畅达,瘀血无由生聚。
[关键词] 阳化气,阴成形;子宫内膜异位症;扶阳抑阴;名医经验;郭志强doi :10.3969/j.issn.1008-8849.2023.13.012[中图分类号] R711.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8849(2023)13-1815-05[通信作者] 薛晓鸥,E -mail :pro_xue@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YFC1704100,2018YFC1704106);郭志强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项目(JB027);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郭志强名家研究室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是一种子宫内膜组织异位种植在子宫体外的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临床上常表现为渐进性加重性痛经、难治性不孕,且极易复发等特点。
育龄期妇女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率为10%,其中25%~35%的女性患有不孕症,39%~59%的女性患有盆腔疼痛,严重影响女性身心和生殖健康[1-3]。
西医多采用手术、药物等方式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具有一定的不良反应且易复发。
中医药在缓解症状、辅助妊娠、抑制复发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表现属于中医学“痛经”“月经不调”“不孕”“癥瘕”等范畴,现代医家多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基本病机是血瘀,治疗多以活血化瘀为主[4]。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理与中医治疗【摘要】子宫内膜异位症属中医“症瘕”和“痛经”症范畴,传统医药治疗多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软坚散结中草药为主,运用得法,辨证准确,临床可获良效,从根本上达到治疗目的。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理;中医子宫内膜异位症指当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以外的部位时引起的一种病变。
其是妇科难治疾病之一,临床表现为痛经、不孕盆腔结节或包块等。
目前西医主要采用激素和手术治疗,有不良反应大、复发率高之弊。
1 发病机制子宫内膜异位症为良性病变,有远处转移和种植能力。
其病因与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较为公认的有6种。
1.1 子宫内膜种植学说Sampson最早提出月经期脱落的子宫内膜碎片可以随经血从输卵管流入腹腔,种植在卵巢表面、盆腔腹膜和子宫直肠凹陷,继续生长,甚至蔓延。
1.2 体腔上皮化生学说Meyer提出覆盖在卵巢上以及盆腔腹膜上的体腔上皮,均自苗勒管分化而成,与子宫内膜组织同源。
若受炎症反复刺激与卵巢性激素作用,该组织化生,转化成子宫内膜组织,能对雌、孕激素起相应的反应。
1.3 淋巴与静脉播散学说子宫内膜异位有远处转移的潜能,如转移至肺、胸膜、大腿、手、臂,近处可移植于直肠、膀胱。
有人认为是子官内膜碎片组织可能经过淋巴或血运而播散到其他器官。
1.4 激素因素子宫内膜异位症很少见于青春期行经前与绝经后,常见于原因不明的不孕妇女中。
可能由于腹腔液中前列腺素的代谢物与类固醇激素的相关关系,使散在于盆腔内的子宫内膜碎片容易种植与生长。
近年来已证实在异位的子宫内膜上有雌、孕激素受体存在。
1.5 未成熟卵泡黄素化等学说Koninekx等提出未成熟卵泡黄素化(LuF)常见于子宫内膜异位患者中,认为未成熟卵泡黄素化可能是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的原因。
腹水中雌、孕激素浓度低者,有利于子宫内膜组织的种植与繁殖。
1.6 免疫学说很多学者倾向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因患者血清中IgG、IgA与IgM均有不同程度升高,补体C3、C4含量降低,而腹腔液中IgG显著低于对照组,C3、C4则显著高于对照组,尤其是伴有不孕症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中与腹腔液中可发现多种自身抗体;T4/T8淋巴细胞的比值增大,腹腔液中吞噬细胞含量增加,充分说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有全身与局部的免疫机制紊乱。
子宫内膜异位症近20年中医临床文献研究一、内容概述近二十年来,中医临床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日益深入,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
子宫内膜异位症作为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其症状包括痛经、不孕、腹痛等,严重影响着女性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中医学者从情志失调、饮食不当、气血失调等多方面对其病因进行了深入解析,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
在病因方面,中医认为情志失调可以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影响子宫内膜的正常生长和脱落;饮食不当则可能导致气血瘀滞,进一步影响子宫内膜的健康;气血失调更是直接引发子宫内膜异常增生和迁移的重要因素。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导致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
在治疗方面,中医临床采用了包括中药、穴位治疗、针灸疗法等多种方法。
中药治疗以其独特的调理气血、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而备受推崇;穴位治疗和针灸疗法则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改善气血循环,促进子宫内膜的正常生长和脱落。
这些方法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中均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中医还强调预防和调理的重要性。
通过调整饮食、改善生活习惯、进行按摩调理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并缓解其症状。
这些预防和调理措施简单易行,且副作用小,深受广大女性的欢迎。
近二十年来中医临床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通过对病因的深入解析和多种治疗方法的应用,中医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中医也注重预防和调理,旨在从源头上解决这一问题,提高女性的生活质量。
1. 子宫内膜异位症概述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是一种常见且复杂的妇科疾病,主要表现为子宫内膜组织(包括腺体和间质)生长在子宫腔以外的部位。
这些异位的子宫内膜组织同样受到女性激素(如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影响,发生周期性的变化,但因其生长位置异常,无法像正常子宫内膜那样脱落形成月经排出体外,从而导致一系列的临床症状。
内异症的具体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但普遍认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些因素包括免疫功能异常、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以及生活习惯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疾病的研究现状及展望【摘要】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疾病的研究备受关注。
本文从背景介绍和研究目的入手,探讨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疾病的现状、中医和西医治疗妇科疾病的优势以及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疾病逐渐呈现出更好的疗效和更广泛的应用,未来展望中西医结合在妇科疾病治疗中的潜力巨大。
结合中西医的优势,定制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将会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疾病有着广阔的前景,将为妇科疾病患者带来更加全面和有效的治疗方式。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到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疾病的重要性,为未来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疾病、研究现状、优势、进展、展望、前景1. 引言1.1 背景介绍妇科疾病一直是困扰女性健康的重要问题,严重影响着女性的生活质量和生育能力。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妇科疾病的关注度逐渐增加,对其治疗方案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中医药在治疗妇科疾病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而现代西医药在技术和医疗设备方面具有先进性和准确性。
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疾病的方法逐渐被广泛应用和研究。
中医注重整体观念和调理,强调平衡阴阳、气血的理论,能够促进身体的自愈功能,对于调节女性荷尔蒙平衡和改善症状具有独特优势。
西医则更加注重病因病机的解剖学和生理学解释,针对症状进行药物治疗和手术干预。
中西医结合可以综合运用传统中医药和现代西医药的优势,达到更加全面和有效的治疗效果,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疗效和生活质量。
1.2 研究目的妇科疾病是女性健康领域的重要问题,不仅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对其生育和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疾病的研究备受关注,旨在寻求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本文旨在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疾病的研究现状及展望,通过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疾病的现状、中医和西医各自的优势,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疾病的研究进展,来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疾病的前景及未来发展方向。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生育期妇女常见病。
笔者近年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子宫内内膜异位症45例,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共观察90例,均为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年龄18~41岁,平均(26.40±3.91)岁;病程4~54个月,平均(24.21±7.12)个月。
排除年龄<18岁、合并原发性痛经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
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确诊后两组均给予如下治疗。
(1)腹腔镜手术:采用腰硬联合麻醉,麻醉完成后常规建立CO2气腹,负压保护在12mmHg(1mmHg=0.133kPa),下腹两侧插入10mm和5mm套管鞘及手术器械,常规腹腔探查,行异位妊娠囊肿剥离术、对无法剥离的病灶进行电凝术治疗,对合并腹腔黏连的患者行松解术治疗。
(2)药物治疗:术后第一次月经初潮开始,口服米非司酮10mg,每日1次。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服血府逐瘀汤治疗:枳壳20g,赤芍15g,桃仁12g,红花、当归、生地黄、柴胡、川芎、延胡索各10g,牛膝6g;小腹冷痛甚者加干姜、小茴香各10g;心烦易怒、头晕者加白芍20g,薄荷6g(后下);经来血块较多加五灵脂、莪术、大黄、蒲黄各10g。
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口服。
连续服药3个月。
治疗结束后随访6个月。
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月经恢复正常时间、6个月内复发率、累计妊娠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经期疼痛VAS评分结果。
1.4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月经恢复正常时间、6个月内复发和累计妊娠数比较见表1。
结果示各数据比较均以观察组为优(P<0.05)。
2.2两组治疗后经期疼痛VAS评分结果比较见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