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___地球上的人们
- 格式:ppt
- 大小:826.50 KB
- 文档页数:16
五年级上册课文第八课课文名称:《小草怎样爬山》中国的大地上,有许多美丽的山峦。
有的山峦高耸入云,有的山峦峰峦叠嶂。
我所要说的是一位叫小草的小朋友怎样爬山。
小时候,小草经常爬山。
他总是和爸爸一起,因为爸爸懂得很多有关爬山的知识。
每次出发前,爸爸都会提醒小草注意安全,穿上适合的运动鞋和衣服,戴上帽子和太阳镜。
一到山脚下,小草就迫不及待地发力向上爬。
起初,小草觉得山很陡峭,脚下有很多石头,但他从不退缩,而是像一只小山羊一样踩着它们向前进发,手脚并用,不停地向上攀爬。
在攀爬的过程中,小草遇到了很多挑战。
有时候山路崎岖难行,他必须提高警惕,小心地踩在石头和土壤上,以免失足摔倒。
有时候草丛中有很多野生动物,小草必须保持沉着冷静,避免惊动它们。
在攀登山峰的最后一段路程上,他可能会感到疲惫乏力,但他不会气馁,因为他知道只要坚持下去,就能看到美丽的风景和成功的双眼。
小草爬山的经历教会了他很多东西。
首先,他学会了勇气和毅力。
无论遇到多么困难的情况,他都不会轻易放弃,而是坚持不懈地向前。
其次,他学会了团队合作。
和爸爸一起攀爬山峰,他们相互帮助,互相鼓励,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最终达到了目标。
最后,他学会了欣赏自然和感受生活。
爬山过程中,他欣赏到了美丽的自然风景,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体验到了生活的美好。
小草爬山的经历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们每个人都要像小草一样有勇气和毅力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同时,我们也要懂得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与他人合作,相互支持,相互鼓励,我们可以共同克服困难,实现更大的目标。
最后,我们还应该珍惜自然和感受生活的美好。
大自然是我们最好的老师,我们应该保护环境,感受大自然的力量和美丽。
小草怎样爬山的故事给了我很多启示和动力。
通过他的经历,我明白了勇气、毅力、团队合作以及对自然的珍惜的重要性。
我将以小草为榜样,在面对困难时不畏惧,在追求梦想时坚持不懈,在与他人合作时互相帮助,在欣赏自然时品味生活的美好。
【精选】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第8课时《岩石、土壤和我们》重要知识点总结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1)岩石和土壤的特性决定了它们的用途。
(2)岩石和土壤用途很广,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岩石和土壤。
(3)岩石和土壤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我们要好好地保护和利用。
2.探究目标
(1)通过调查、阅读资料等形式,了解岩石和土壤的用途。
(2)通过调查、访问、交流等形式,了解人类在开发、利用、保护岩石和土壤等方面的行为。
二、知识梳理
1.岩石和矿物是组成地球的重要资源,也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宝贵资源,人类开采这些资源后,它们就不可能再生了,因此我们要好好保护、合理利用它们。
2.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了养料、水分,为动物生存提供栖息地,人类必须依赖土壤才能生存,因此应该珍惜土壤,保护土壤不被污染和浪费。
3.岩石可以铺设道路、建造房屋和桥梁、建造雕塑等艺术品。
4.煤是重要的能源矿产,计算机的许多芯片由硅制成,硅来自石英等。
5.岩石、矿物和土壤之间的关系图
三、实验解析
1 / 3。
第四单元让世界更美好第8课科技发展造福人类对世界的不断探索1、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16世纪之前,人们曾经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而太阳、月球及其他星球都围绕地球旋转。
一批有识之士不盲从权威、不迷信教条,为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甚至不惜牺牲生命。
2、(波兰)科学家(哥白尼)是一位勇敢且意志坚强的人。
他根据前人的天文观察和推算,提出了(“日心说”)并在临终前出版了倾注他毕生心血的(《天体运行论》。
)“日心说”的发表冲破了“地心说”的束缚,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科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制作了一架(望远镜),观测到许多肉眼看不到的奇异景观,证明了新天文学说。
伽利略遭到教会的谴责和审判。
教会要他放弃常说,但他仍坚持新的天文学说,因此遭到终身监禁。
4、15世纪初期和末期,世界曾经历了两次享誉史册的伟大航行——中国的郑和下西洋和欧洲的哥伦布航海。
之后,其他一些航海家也积极开辟新的航线。
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各大陆之间的联系,开拓了人们的眼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
5、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七次下“西洋”。
郑和的船队采用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远洋航海技术。
能够准确地测定(航区)、(航线)和(船位),有效利用(季风)、(海流)进行航行。
6、1519-1522年,葡萄牙著名航海家和探险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结束了地平、地方和地圆的争论,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7、人类在认识自然界的同时,也在不断深化对自身的认识。
关于人的起源这个问题,有不同的说法。
19 世纪初,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提出(“进化论”),改变了人类对整个世界和人类自身的看法。
● 科技改变世界8、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不断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
9、200多年前,(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进,结束了人们只能使用人力、畜力、风力和水力的历史。
第8课《小水滴的旅行》
1.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不断循环。
2.地球上的水是怎样循环的?(水循环的一般路线)答:空气中的水蒸气在不断上升的过程中,会遇冷凝结成许多小水滴,这些小水滴不断聚集,在高空便形成了云,在低空便形成了雾。
当云中的小水滴逐渐增大,随着空中气温的变化落到地面,形成雨或雪等。
落到陆地上的水,有的经过蒸发变成水蒸气又上升到空中,有的则根据地表气温的不同以霜或露的形式存在。
当地表的水越积越多,有的会流入地下成为地下径流,有的会在地表形成江、河、湖等,最终汇入海洋。
3.水循环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水循环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对人们生产、生活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我们要正确地认识水循环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节约用水,保护淡水资源,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有利的一面:(1)“瑞雪兆丰年”:雪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农作物起到保护作用,对农业生产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2)适量的降雨能够缓解庄稼的旱情,有助于农作物的生长。
(3)雨后清新的空气使人身心愉悦。
不利的一面:造成水灾、干旱、冻坏动植物等。
第二单元第8课时《小水滴的旅行》实验任务单
第二单元第8课时《小水滴的旅行》实验任务单。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复习知识点第一单元完善自我健康成长第1课学会尊重每个人都应得到尊重1、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不同的人,其中很多人是我们非常尊重的。
谈到尊重,我们往往关注取得一定成就的人,忽视身边默默无闻的人。
2、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即使默默无闻,即使没有取得什么显著的成就,他也是拥有生而为人的(尊严)。
每个人,都应当得到(尊重)。
例如,周阿姨是超市的营业员。
周阿姨多年为街道邻居提供便利,就值得尊重。
因为周阿姨靠自己勤劳的双手踏实工作,就值得尊重。
3、《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尊重自己4、每个从都有自己的(尊严)和(价值),只有尊重自己,都会获得别人的尊重。
尊重自己包括(自尊)、(自垂)、(自爱)和(自我接纳)等方面。
相信自己的价值,(不自我贬低)、(不自卑)就是尊重自己的重要表现。
5、尊重自己还表现为:维护自己的(形象)。
爱惜自己的(名誉)。
信守自己的(承诺)。
6、面对冒犯和侮辱,我们应怎么做?指出对方的错误,要求对方道歉,必要时拿起法律的武器……7、尊重自己,并不意味着拒绝批评。
尊重自己与接受别人的批评是不矛盾的。
如果过于爱面子,输不起、说不得,就是过度维护自己。
8、下列行为属于“尊重自己”王明给赵刚起了个难听的外号,赵刚一听就火了,要求王明向他道歉。
老师找杨岚谈话,说她最近上课思想开小差,学习退步。
听了老师的话,,她难过又9、下列行为属于“过度维护自己”周倩听不得批评,每次别人提出意见,她都有很多理由为自己辩护。
黄晓琳一向以自己的舞蹈才艺为荣。
有一天,好朋友方方说张红艳的舞蹈比她还要好。
黄晓琳很生气,觉得伤自尊了,两个星期都没理方方。
李远特别喜欢下棋,每次赢了就兴高采烈,输了就生气发火,班上都不愿意和他下棋。
10、维护自己应适度。
不过分敏感,保持情绪平稳。
客观评价自己,既相信自己的能力,也能认识到别人可能比自己更优秀。
《地球上的人们》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人类的三种基本人种,初步理解语言的种类和作用,知道世界上的国家、我国的邻国,初步理解这些国家的特色。
2.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养成收集、处理信息的习惯,学会与同学合作交流。
2.学习抓住特色理解和介绍一个国家的方法,并能使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明确世界上的人都是平等的,学会理解和尊重,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人的种类,语言的种类,知道我国的邻国,初步理解这些国家的特色。
教学难点明确世界上的人都是平等的,学会理解和尊重,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学习抓住特色理解和介绍一个国家的方法。
教学方法教授法、引导法、活动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不同国家场馆的图片、相关种族歧视的资料、世界语的资料、视频资料(埃及、印度)、世界地图、答题卡。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活动导入世博场馆大竞猜1.师:听说暑假有很多同学去上海游世博,即使没有去的也在网上理解了一番,那我们今天上课前就先来猜猜看,屏幕上的是哪些国家的场馆?(PPT:中国馆、非洲馆、英国馆、韩国馆、意大利馆)2.师:看来这些都难不倒你们,那老师就请你们仔细瞧瞧,这些场馆的人都一样吗?3.小结:他们都拥有灿烂的笑容,但他们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他们的外表、肤色、长相都不一样。
(板书:不同的肤色)这节课,我们就先来理解一下不同的人种,各有什么特征,以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
二、新课学习活动一眼力大比拼1.(CAI:不同场馆不同人的图片)师:根据不同的肤色,你觉得能够把这些人分为几类呢?2.师:科学家根据人们不同的特征,将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主要分为了三个人种,即黄色人种、黑色人种和白色人种。
3.(CAI:出示表格):小组合作完成表格,比比哪个小组的眼力最好?表格填写最完整?(表格内容填写:黑种人、黄种人、白种人在皮肤颜色、头发、眼睛方面的特点)4.师:大家知道我们属于什么人种吗?(师介绍:黄色人种是世界上人口数居第二位的人种,约占世界总人口的37%左右。
第三单元《太阳·地球·月球》第8课《探索地球》1.从古到今,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相当漫长的过程,有人认为是圆的,有人认为是方的。
2.古代中国人认为地球“天似穹庐,地似棋盘”。
(天圆地方、盖天说)3.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观察月食时,发现地球投在月球上的影子是圆弧形的,由此推断出大地是圆形的。
4.人们在海边远望归航的船队,发现总是先看到航行在最前面的第一只船,并且最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由此推断出大地是圆形的。
5.1519年,麦哲伦率领船队从起点出发,朝着一个方向航行,历经多年最终回到了起点。
第一次完成了环球航行,人们这才慢慢接受了“地球是个球体”的观点。
(发现美洲大陆的是哥伦布)6.现代科学技术证实地球是一个球状天体。
7.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最大周长约为4万千米,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
8.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9.生活中,有许多事实能够证明地球是球体,你能举例说一说吗?答:(1)人们在海边远望归航的船队,发现总是先看到航行在最前面的第一只船,并且最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
(2)观察月食时,发现地球投在月球上的影子是圆弧形的。
(3)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5)晚上看北极星,越往北走,北极星越高。
(6)麦哲伦环球航行。
第9课《认识太阳》1.太阳是什么样子的:太阳由内到外分别是由核心区、辐射区、对流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组成。
2.太阳是一个巨大而炽热的气体星球,表面温度约为6000℃,内部温度约为1500万℃。
3.像太阳这样能自己发光发热的天体属于恒星。
像地球这样围绕恒星运行、不能自己发光的天体属于行星。
4.我们在做“太阳有多大”的模拟实验时,将盘子当作“太阳”。
越往后退,盘子(太阳)与观测点(地球)之间的距离越远,“太阳”看上去就越小。
5.太阳的直径约为139.2万千米,但太阳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为1.5亿千米。
第8课《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复习检测一、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漂 ( ) 假 ( ) 奇 ( )( ) ( ) ( )二、我会填。
字结构音序音节部首除部首外有几画组词枉浩召三、在括号里填写恰当的词语。
( )的病房 ( )的部分 ( )的海湾 ( )的资料( )的吻合 ( )地出神 ( )地发现 ( )地端详四、根据词意写出相应的词语。
1.不可想象,不能理解。
( )2.白费心思。
( )3.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
( )五、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在上发现非洲的西海岸和南美洲东海岸的形状 ,从而推测太古时代地球上的大陆是的巨大极块,后因大陆不断 ,才形成今天的各个大陆。
综合应用六、课内阅读。
(选文见课本)1.“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是一个( )句a.反问b.设问c.疑问2.本文题为“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引出了什么“发现”?3.文中交代:“魏格纳性格豪放,天性好动,”“魏格纳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
你认为魏格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七、课外阅读。
用冰点火一架飞机突然失事,飞行员不得不从飞机中跳出来,打开了降落伞。
飞行员落在一座荒山上,这里只有冰,雪和枯枝落叶。
飞行员想用枯枝落叶烧一堆火,这样,人们看见火光,就会来营救他。
可是,他身边既没有火柴,也没有打火机。
怎么办呢?机灵的飞行员拿起一块冰,把它磨成一块凸(tū)透镜,金色的阳光,透过这块用冰做成的凸透镜,光线聚集成一点,很快就把落叶点着了,落叶点着了又点燃枯枝,燃起了熊熊烈火。
不久,人们发现荒山上的火光,营救了那位失事的飞行员。
这个有趣的“用冰点火”的故事告诉我们:应该把自己的光和热,聚集到一点,才会燃起熊熊烈火。
一个精力分散的人,常常会一事无成。
1.按要求写词语。
机灵的近义词是( )聚集的近义词是( )2.仿照例子写一句话。
例:他身边既没有火柴,也没有打火机。
3.这篇短文使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把相关句子在文中用“”标出来。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空气和我们的生活》教学设计我们来了解下空气的为我们提供了什么——空气和我们的生活(引入课题)活动意图说明: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从生活中去发现空气对我们的作用环节二:探索(指向目标1、2)学生活动2:阅读材料,完成调查记录表1.阅读材料或自己的生活常识,完成调查记录表我们周围的空气①.大气层.我们的地球被一层厚厚的空气包围着,人们称它为大气层。
大气层又称大气圈,是因重力关系而围绕着地球的一层混合气体,是地球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包围着海洋和陆地,大气圈没有确切的上界,在离地表2000~ 16000千米高空仍有稀薄的气体和基本粒子。
大气层的成分主要有氮气占78. 1%;氧气占20.9%;氩气占0.93%;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稀有气体和水蒸气。
大气层的空气密度随高度而减小,越高空气越稀薄。
②.地下的空气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会有少量空气。
它们以自由形态存在于土壤孔隙中,以溶解形态存在于土壤水中,以吸附形态存在于土粒中。
土壤空气基本上是由大气而来,但也有少部分产生于土壤中生物化学过程。
③.水中的空气空气可以溶解在水中,空气中含有氮气和氧气,所以水中也存在溶解的氮气和氧气。
水中空气有两个来源:是地表水和空气接触,一部分空气溶解到水中。
另一个是水生生物的光台作用,它能将二氧化碳转变为有机质而放出氧气。
动物、植物和我们都离不开空气①.动物与空气。
动物的呼吸离不开空气。
陆地上的动物呼吸大气层中的空气,水中动物呼吸溶解在水中的空气,土壤中的动物呼吸土壤孔隙中的空气。
植物每天都要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
不同的是,白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出大量的氧气。
这时候,虽然它们也放出二氧化碳,但是排放的氧气是放出的二氧化碳的几十倍。
可是到了晚上,植物继续呼吸,在吸收氧气的同时,会放出二氧化碳。
②.植物与空气。
人和动物都必须呼吸,否则就会死亡,植物也不例外。
植物有一个特殊的本教师活动21.阅读材料,整理完成调查记录表领,它们能够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八年级语文下册最新同步精选练习:第8课时间的脚印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犹豫.(yù)砂砾.(lè)掀.起(xiān)B.崩.落(bēng)腐蚀.(shí)犀.牛(xī)C.吹拂.(fú)宝藏.(cáng)滴漏.(lóu)D.沉淀.(dìng)粗糙.(cāo)帷.幕(wéi)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雨水落到河湖里,渗入到地下,都对岩石有破坏作用。
B.让别的矿物质填充了它的遗体,保留了它的外形甚至内部的构造。
C.有一种很粗糙的石头,叫作“砾岩”。
D.就好像一丙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
3.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大自然中的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在运动着:这里在死亡,那里在生长……这里在建设,那里在破坏。
B.—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泥沙越积越厚。
C.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因为地壳下沉,使原来靠岸的地方变成了海洋的中心。
D.还有一些“象”和“犀牛”都长上了长长的毛,这准是天气冷了,说明了“第四纪”冰河时期的来临。
4.下列句子没有使用拟人手法的一项是()A.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
B.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
C.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D.如果我们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
5.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长沙橘洲音乐艺术节上,五色斑斓..的灯光,光芒四射的焰火,把整个橘子洲头的上空辉映得无比绚烂。
B.湖南省首届“青少年国学知识大赛”在长沙隆重举行,通过观看比赛,我们了解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国学知识。
C.电影《摔跤吧,爸爸》在社会上引起不小的轰动,观看者趋之若鹜....,电影院竟出现一票难求的局面。
2020-2021学年度八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统编版寒假预习课时作业第8课时间的脚印一、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A.两栖/膝盖龟裂/龟寿延年B.门框/眼眶脑壳/金蝉脱壳C.归省/省份下载/风雪载途D.晦暗/后悔安塞/塞翁失马二、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A.撺掇震撼帷幕人情世故B.静穆孕育雾霭海枯石烂C.眼眶殒石驰骋戛然而止D.辐射演绎旷野震耳欲聋三、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地球上某些地方的岩石在被破坏,同时它们又被陆续搬运到低洼的地方_____________起来,开始了重新生成岩石的过程。
2.有时侯,在粗糙的岩石上_____________着的岩层,它里面的物质颗粒却逐渐变细了,这是什么道理呢?3.许多生物的尸体由于和泥沙埋在一起,被泥沙紧紧包裹住,没有毀灭消失,而让别的矿物质_____________了它的遗体,保留了它的外形甚至内部的构造。
A.堆积覆盖填充B.沉积堆积覆盖C.堆积沉积填充D.沉积覆盖填充四、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央视《朗读者》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是因为其节目形式新颖、文化内涵丰富的缘故。
B.据统计,2017年一季度,国内汽油行业销售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大约l2.7%左右。
C.为了推动儿童文学的发展和繁荣,首届"曹文轩儿童文学奖"征稿活动,目前全面启动。
D.市卫生监督部门加大了对市场上牛肉的抽样检测,防止不合格肉制品重现百姓餐桌。
五、给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①你可以清楚地看到,砾岩中包含着从前的鹅卵石。
②这说明了岩石生成的地方,是当时陆地的边缘,较大的石子不能被搬到海或湖的中央,便在岸边留下了。
③这是因为地壳下沉,使原来靠岸的地方变成了海洋的中心。
④有一种很粗糙的石头,叫作“砾岩”。
⑤可是,有时候,在粗糙的岩石上覆盖着的岩层,它里面的物质颗粒却逐渐变细了,这是什么道理呢?A.①②③④⑤B.⑤②③④①C.④②①⑤③D.④①②⑤③六、下列对句子的说明方法判断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制下册第四单元第8课《科技发展_造福人类》第一课时同步训练题及答案学校班级姓名一、填空。
1.15世纪初期和末期,世界曾经历了两次享誉史册的伟大航行——中国的()下西洋和欧洲的()航海。
之后,其他一些航海家也积极开辟新的航线。
2.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是一个()的过程。
16世纪之前,人们曾经认为()是宇宙的中心,而太阳、月球及其他星球都围绕()旋转。
3.达尔文提出了人类()。
4.哥白尼提出了(),伽利略制作了(),()七下西洋,()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二、连线。
达尔文制作望远镜哥白尼人类进化论麦哲伦日心说伽利略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检测答案一、填空。
1.15世纪初期和末期,世界曾经历了两次享誉史册的伟大航行——中国的(郑和)下西洋和欧洲的(哥伦布)航海。
之后,其他一些航海家也积极开辟新的航线。
2.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16世纪之前,人们曾经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而太阳、月球及其他星球都围绕(地球)旋转。
3.达尔文提出了人类(进化论)。
4.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伽利略制作了(望远镜),(郑和)七下西洋,(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二、连线。
达尔文制作望远镜哥白尼人类进化论麦哲伦日心说伽利略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制下册第四单元第8课《科技发展_造福人类》第二课时同步训练题及答案学校班级姓名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分)1、第一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史人类历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其相同之处是()A.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B.使人类进入电器时代C.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D.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生活下列属于现代科技运用带来的严重后果的是()①工业的发展带来水体和空气污染②大量使用抗生素导致细菌、病毒耐药性提高,加大了抗菌、抗病毒难度③高大建筑物的出现,一旦出现灾难事故,损失严重④威力巨大的核武器,危害难以估量⑤克隆技术的进步,使得某些遗传性疾病有望得到根治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C.①②④⑤ D.①③④⑤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6分)1、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电器时代。
一、记忆大比拼。
1.最初,人们凭直觉来认识地球,提出“()”的猜想,我国古代人认为,天像一个(),地像一个(),是()的。
2.古希腊学者()通过对()分析以及人们对(出海的帆船)长期观察提出地球是()的假设。
3.1961年,苏联宇航员()乘坐”()”宇宙飞船,首次从太空看到地球是一个()的星球。
4.1519年,葡萄牙的航海家())带领他的船队从()出发,一直朝一个方向航行,1522年,船以又回到了()。
他的首次坏球航行验证了一个伟大的猜想——地球是()的。
5.2003年我国宁航员()乘半“()”飞船在太空中围绕地球飞行了14圈。
6.我们看到的()是地球的模型。
二、火眼辨真伪。
1.古代人认为地球的形状是方形的。
()2.人们一开始就知道地球是球形。
()3.人们对地球的认识经过了漫长的时间。
()4.从太空中观看地球,发现地球是一个萧蓝色的星球。
()5.地球很大,但它的大小可以测算出来。
()6.地球是一个非常标准的圆球。
()三、快乐选一选。
1.我国古代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
A.被四头大象驮着B.提出了“天圆地方”的猜想C.认为地球是球形的2.从太空遥望地球的第一位中国人是()。
A.费俊龙B.杨利伟C.聂海胜四、智慧问答。
1.古代人对地球形状的猜想都有哪些?2.在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可以推测出地球是球形的?1.填空(1)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像一口()地像一个方形的棋盘,是()的。
(2)我国汉代()在他的《浑天仪注》写了有关地球形状。
(3)()年,人类发射了第一艘宇宙飞船。
(4)像地球这样自身不发光,围绕太阳运行的星叫()。
(5)()上目前已知唯一有生物的行星。
(6)()的航行是第一次的环球航行。
(7)古希腊学者()根据月食推测地球是球形的。
(8)生活在海边的人们发现,当帆船回港时总是先看到(),后看到()。
2.判断(1)地球的表面是平的。
()(2)伽利略的环球航行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3)地球上的照片白色表示是沙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