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澳大利亚》教学设计

《澳大利亚》教学设计

《澳大利亚》教学设计
《澳大利亚》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标题

(七年级地理教案)澳大利亚教案

澳大利亚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澳大利亚的位置特点、范围、首都和主要城市的分布。 2、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及其形成原因。 3、澳大利亚地形和气候的分布、特征。 4、城市、人口的分布特点。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看景观图片和澳大利亚古老生物录像(或VCD盘),运用小组探究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记住主要的动物名称和生活特性。了解澳大利亚很早以前就孤立存在于南半球,形成独特的自然环境,因而有了独特而古老的生物。 2、通过引导学生采用合作学习、小组探究的活动方式分析本国的地形图和气候分布图及澳大利亚农牧业分布图,分析出它们之间内在的联系,并通过填图记忆主要的地形区和气候分布。 3、让学生读图,采用自主式学习法找出人口、城市、矿产的分布式,再用小组研究式分析出区域地理要素间的内在联系。 (三)情感目标 1、学生通过探究澳大利亚人与环境的关系,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2、学生通过澳大利亚发展农牧业和工矿业的事实,增强对因地制宜发展经济重要性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澳大利亚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2、澳大利亚以发达的农牧业、工矿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特征。 3、人口、城市分布与环境的关系。 (二)教学难点 1、澳大利亚有独特古老生物的原因。 2、分析区域地理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 ●三、课时安排

二课时 ●四、教学步骤 (一)第一课时 ●一、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1、教师展示课件(澳大利亚的国旗和国徽图片):看,这是某个国家的国旗和国徽,你们知道是哪个国家的吗? 见到了澳大利亚的国旗、国徽,就相当于来到了澳大利亚。因为我们知道,国旗、国徽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和标志,所以,在任何时候,见到我们中国的国旗、国徽,就像是看到了我们的国家一样亲切。我们一定要爱护国旗、国徽呀!(及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2、下面请一个同学介绍一下澳大利亚国旗、国徽的特点(澳大利亚的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2:1。旗底为深蓝色,左上方是红、白“米”字,“米”字下面为一颗较大的白色七角星。旗右边为五颗白色的星,其中一颗小星为五角,其余均为七角。国徽上有两只动物,中间一个盾。)。(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请大家注意,澳大利亚的国徽上怎么会有两只动物?它们是什么动物呢? 教师简单小结介绍:同学们很快发现其中一只是袋鼠,而另一只动物在世界上也是十分独特的,它就是形似鸵鸟、三趾足、两翼退化,不能飞翔的鸸鹋。同学们将它和你见过的鸵鸟比较一下各有什么特点?(鸵鸟能负重,两翼退化,不能飞翔,只起到辅助行跑的功能) 3、澳大利亚人在国旗上都要做上动物的标记,说明澳大利亚的动物一定非常独特和可爱。那么,同学们就来详细地了解一下这些动物。学生自学澳大利亚的几种特有动物。(腹部有口袋以保存幼兽的大袋鼠;形似鸵鸟鸸鹋;世界特有的卵生哺育动物鸭嘴兽;憨实可爱的考拉)老师播放有关录像或VCD,让学生进一步的了解。 4、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自学了澳大利亚的几种特有的珍奇动物,从进化的角度讲,这些动物都是在地球演化过程中保留下来的非常古老的生物种类,现成为人们研究地球演化历史的活化石。因此澳大利亚也被称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二、面积、人口与城市 教师承转:为什么澳大利亚保存了这么多古老的动物,而且成为这个国家特有的动物呢?这些特有的动物和澳大利亚自然地理特点有什么关系?我们只有对澳大利亚这个国家了解以后,才能做出评论。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澳大利亚这个国家。1、展示课件:澳大利亚在世界中的位置的地图和大洋洲图。看书上澳大利亚在世界中的具体位置,结合大洋洲图,引导学生从图中读出澳大利亚位置特点及领土组成。(澳大利亚位于赤道以南,是个南半球的国家,周围被印度洋、太平洋所包围,南回归线从中间穿过。澳大利亚领土包括澳大利亚大陆、塔斯马尼亚岛及附近的一些小岛)

新人教版澳大利亚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下册(人教版) 第八章第四节《澳大利亚》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澳大利亚》是教材选编的“东半球的国家和地区”中的最后一个国家,在介绍上不求面面俱到,教材选取三大模块“世界活化石博物馆”、“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突出这个国家特有的自然环境特征及经济发展特点。各部分内容又安排了相当数量的活动,目的是从学生的兴趣点着手,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引起学生探究澳大利亚独特地理现象的兴趣,从而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教学设计思想 澳大利亚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国家。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四面临海,且独占澳大利亚大陆,是大洋洲面积最大的国家。 教师通过模拟旅游-情境教学法的方式,引领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地图找规律,探究问题引资料,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实现地理学习方式的转变。 本节课是澳大利亚的第1课时,讲授“世界活化石博物馆”和“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够说出澳大利亚的位置特点及领土组成,知道澳大利亚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独占一块大陆的国家; 2.知道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能够解释澳大利亚大陆动物古老性的成因; 3.理解澳大利亚发展农牧业的优势,初步学会分析澳大利亚养羊业发达的自然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探究性学习模式,分析澳大利亚动物古老性的成因,体验探究性学习的一般方法; 2.采用合作学习、角色扮演的活动方式探讨归纳澳大利亚畜牧业生产的特点,分

析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对澳大利亚农牧业的影响,并通过填图帮助学生记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通过探究澳大利亚人与环境的关系,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地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1.澳大利亚特有生物众多的自然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澳大利亚的养羊业的地位及其与地形、降水的对应关系。 教学方法 模拟旅游—创设情境法,读图分析—讨论法,问题探究等方法为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课前创设情境(2分钟)引入: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 一个神奇而美丽的国家旅 游,大家先看视频,猜一猜 是哪个国家? (播放视频:《澳大利亚尽 是不同》) 静静观看 刺激学生感官, 调动学习兴趣, 对陌生的学习区 域有个初步的感 性认识。 导入新课问:大家猜到是哪个国家了 吗? 过渡:说得不错。在刚才的视频中出现的最多的是哪个词语?澳大利亚与我们之前学过的国家有很多与众不同之处。 板书:澳大利亚(与众不同)生答:澳大利亚 生答:与众不同 结合中学生好奇 心重和求知欲强 等身心发展特 点,以模拟旅游 的形式展开学 习,玩中学,学 中玩。 第一环节澳大利亚地理特征(指导读图,过渡:出发前我们要作哪些 准备工作呢? 对,我们首先要知道澳大利 亚在哪儿?老师考考大家 我们从哪些方面描述一个 国家的地理位置? (展示课件澳大利亚在世 生抢答:半球位置、经 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利用前面掌握的 分析区域位置的 方法温故而知 新,且把知识落 实到图,提高学 生从图中获取信 息的能力,将地

《制作演示文稿》教学设计

《制作演示文稿》教学设计 一、基本说明 1、模块:初中信息技术基础 2、年级:初中一年级 3、所用教材版本: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 4、学时数:45分钟(计算机室授课)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学会建立和保存PowerPoint演示文稿。(2)掌握添加幻灯片、在幻灯片插入图片、文本框、声音、艺术字等对象的方法等基本操作。 能力目标:(1)通过自学培养学生对信息搜集、选择、整合信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2)通过小组学习、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认识到热爱家乡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教学重点:幻灯片中各种媒介体对象的插入和编辑操作。 3、教学难点:插入各种对象的操作,及改变对象大小、格式的操作。 4、内容分析:本课是第四单元第四节,本节课讲解了制作幻灯片的过程,文字不多,却尽显PowerPoint使用的精髓。 5、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于PowerPoint已经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更可贵的是同学们对这一部分的内容很感兴趣,这也为我们顺利完成本节课的任务提供了一个前提。 6、设计思路:在“任务驱动”策略下,教师开展探究式教学与学生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相结合。让学生学会动手操作、探索;动眼观察、欣赏、评析;动口讨论、询问;动脑思考、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通过对教材和教学对象的分析,我将课本的范例和技能分开。在范例的选择上:我考虑到课本上的范例学生可能不是太感兴趣,我大胆的突破教材,与我们家乡的旅游联系起来,选取制作以“秀美桃江”为主题的多媒体作品为教学任务;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任务驱动”法。在任务的选择上,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在任务的实施过程中改变过去我们熟悉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及大量演练习题的模式,变“传递式教学”为“引导式教学”、变“复制式教学”为“创造式教学”、变“独立学习”为“合作学习”,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情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 附:教学资源:学案、课件

澳大利亚教学设计

第七节澳大利亚——第一课时 一、学情分析 1、初一的学生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表现欲极强,便于开展活动; 2、经过半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学习地理的一些方法,能够根据地图、景观图片资料初步分析归纳地理现象的形成的成因、特征、影响因素。 二、教学内容分析 1、《澳大利亚》是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七节内容也是最后一节内容。本节课 讲述的是《澳大利亚》第一课时,内容包括地理位置、地形特征、人口和城市的分布与气候的关系。 2、作为七年级下册世界区域地理教材中的最后一个内容,澳大利亚这一节内容的学习,不仅有内容本身的特殊性,而且作为归纳总结本学期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为八年级学生学习中国区域地理起到进一步的巩固作用。 三、教学目标 1、在地图上能指出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澳大利亚大陆和塔斯马尼亚岛、首都堪培拉。 2、运用地图和资料说明澳大利亚的地形特征及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 3、通过地图和资料,了解澳大利亚人口和城市分布与气候等因素的关系。 4、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的理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地理思维。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澳大利亚三大地形区。 2、半环状气候分布特征。 3、人口和城市的分布与气候等因素的关系。 【教学难点】 1、澳大利亚人口和城市分布与气候等因素的关系。 2、大自流盆地成因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

六、课堂练习 [自主学习] 一、拥有一个大陆 1.概况:是大洋洲面积______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惟一拥有一块大陆的国家,面积居世界第____位。 2.地理位置 (1)纬度位置:大部分在15°S~40°S之间,__________线从其中部穿过,缺失_______(温度带)。(2)海陆位置:西北面与亚洲相邻,东临_______洋,西临________洋,南与南极大陆相望。 3.范围:领土包括______________大陆、______________岛等周围岛屿。 4.语言:____________是澳大利亚的通用语言。 二、低平的地形 1.地势特征:地势______,是世界上地势起伏_________的大陆。

演示文稿教案

演示文稿的制作 单元备课 一、主要内容:选用了广泛应用于产品展示、演示教学的PowerPoint软件,教 学内容围绕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这个主题展开,介绍了演示文稿的规划、素材搜集、幻灯片制作和作品的调试与发布等内容。教材共分四节,各节内容的安排体现了制作演示文稿的几大步骤,具有顺序性。本章的最后安排的栏目——综合实践,是对本章所学内容的综合练习,老师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选择教学。 二、教学目的:本章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演示文稿制作的一般过程与方法,培养 学生有效地搜集信息、整理与处理信息、呈现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如果课时比较充足,可以让学生分组合作完成一些比较大的主题,反之,则不建议进行分组教学,学生可以选择一些小的主题独立完成,如四季九寨、自我介绍等。 三、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能熟练地进行文件(文件夹)的新建、移动、复制、删除、重命名等Windows 的基本操作,初步具备分类存储与管理资料的能力。 2.对于已上过信息技术课的学生而言,此部分内容比较简单,教师可以依照教材的顺序进行教学,并把重点放在演示文稿的整体规划与设计以及交互设计上面。 3.对于演示文稿制作这部分内容是零起点的学生来说,要在规定课时内完成本章内容,会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需要结合补缺内容和学案进行相应的指导。 4.对于所有学生而言,因为在初中一年都已经学习了文字编辑、图片处理等内容,这些知识都可以迁移到本章来。 5.鼓励能力强的学生另选主题。 四、教学重点:本章的重点是演示文稿的规划与制作。在幻灯片中插入媒体素材 和格式设置的操作技术则是技能的重点,由于本章知识和技能的结合较为密切,因此通过学习操作技能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由于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接触过文字处理,而且作为Office的组件,PowerPoint和Word在界面和操作上有许多共同之处,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强调学科共通和知识迁移也有助于知识的掌握。 五、课时分配: 第1部分规划与筹备演示文稿2课时 第2部分制作演示文稿3课时 第3部分修饰演示文稿2课时 第4部分交互、动态设计及作品发布2课时

七年级下册地理澳大利亚教案

七年级下册地理澳大利亚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澳大利亚的位置特点、范围、首都和主要城市的分布。 3、澳大利亚地形和气候的分布、特征。 4、城市、人口的分布特点。 (二)能力目标 2、通过引导学生采用合作学习、小组探究的活动方式分析本国 的地形图和气候分布图及澳大利亚农牧业分布图,分析出它们之间 内在的联系,并通过填图记忆主要的地形区和气候分布。 3、让学生读图,采用自主式学习法找出人口、城市、矿产的分 布式,再用小组研究式分析出区域地理要素间的内在联系。 (三)情感目标 1、学生通过探究澳大利亚人与环境的关系,初步形成正确的人 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2、学生通过澳大利亚发展农牧业和工矿业的事实,增强对因地 制宜发展经济重要性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澳大利亚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2、澳大利亚以发达的农牧业、工矿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特征。 3、人口、城市分布与环境的关系。 (二)教学难点

1、澳大利亚有独特古老生物的原因。 2、分析区域地理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 三、课时安排 二课时 四、教学步骤 (一)第一课时 一、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1、教师展示课件(澳大利亚的国旗和国徽图片):看,这是某个国家的国旗和国徽,你们知道是哪个国家的吗? 2、下面请一个同学介绍一下澳大利亚国旗、国徽的特点(澳大利亚的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2:1。旗底为深蓝色,左上方是红、白“米”字,“米”字下面为一颗较大的白色七角星。旗右边为五颗白色的星,其中一颗小星为五角,其余均为七角。国徽上有两只动物,中间一个盾。)。(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请大家注意,澳大利亚的国徽上怎么会有两只动物?它们是什么动物呢? 教师简单小结介绍:同学们很快发现其中一只是袋鼠,而另一只动物在世界上也是十分独特的,它就是形似鸵鸟、三趾足、两翼退化,不能飞翔的鸸鹋。同学们将它和你见过的鸵鸟比较一下各有什么特点?(鸵鸟能负重,两翼退化,不能飞翔,只起到辅助行跑的功能) 老师播放有关录像或VCD,让学生进一步的了解。 二、面积、人口与城市 教师承转:为什么澳大利亚保存了这么多古老的动物,而且成为这个国家特有的动物呢?这些特有的动物和澳大利亚自然地理特点有什么关系?我们只有对澳大利亚这个国家了解以后,才能做出评论。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澳大利亚这个国家。1、展示课件:澳大利

澳大利亚教案

澳大利亚——大洋洲面积最大的国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图掌握澳大利亚的半球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2认识主要地形区及特有动植物。 3.结合地形图、气候图和农牧业分布图,分析农牧业和地形、气候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读图认识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分布特点。 2.分析澳大利亚气候形成原因。 3.分析澳大利亚的动植物具有原始性、独特性的原因。 3.读图分析农牧业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因地制宜发展农牧业的观念。 重难点 重点:气候的成因、农牧业的特点。 难点:气候的成因,动植物具有原始性、独特性的原因。 教学策略与方法

读图法、综合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观赏几幅图片,你认识它们吗?这些图片反映了哪个国家的特色?(澳大利亚)对,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澳大利亚。 二、学习新课: (一)??地理位置和范围 1、?读图和说出澳大利亚在世界上的地位。 半球位置:南半球(赤道以南)东半球(110°E~150°E) 纬度位置:南回归线穿过中部,大部分位于热带、亚热带,小部分位于南温带。 海陆位置:位于大洋洲,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 从地理位置上我们可以看出:澳大利亚是独占一个大陆的国家。 2、?读图说出澳大利亚的领土组成。 生答:由澳大利亚大陆、塔斯马尼亚岛和附近海域的岛屿组成。陆地面积769万多平方千米。由此得出结论:澳大利亚是大洋洲面积最大的国家。 承接:地理位置影响自然环境,接下来我们看看澳大利亚的自然环境,大家知道自然环境包括哪些要素吗?(地形、气候、河湖、生物等)

(二)??自然环境 1、?地形: ⑴、读图找出澳大利亚的地形类型及三大地形区。 山地:大分水岭 平原:中部平原 高原:西部高原 ⑵、观察这些地形是怎么分布的,得出地形分布特点是:明显分为三部分,东部山地,中部平原,西部高原。地势东西两侧高,中部低。 ⑶、读图看看澳大利亚有哪些重要的地理事物。 东部:大堡礁是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焦群。 中部:着名的大自流盆地。出示大自流盆地示意图,想一想:大自流盆地形成的原因是什么?找学生作答教师指导。 2、?气候 ⑴读图说出澳大利亚的气候类型和分布。 气候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呈半环状分布。 半环状核心:热带沙漠气候

地理《澳大利亚》优质课教学设计

地理《澳大利亚》优质课教学设计 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初步说明澳大利亚的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知道澳大利亚自然环境的独特性。 2.能初步说明澳大利亚养羊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有关澳大利亚的羊及其他生物的地理信息,通过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方式,对地理现象、事物进行分析,做出判断,并简单说明因果关系。 2.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自己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并与别人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学习探究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 2.增强对生态保护的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1.澳大利亚养羊业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澳大利亚古老生物与独特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

澳大利亚养羊业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用具:《澳大利亚》多媒体电脑课件 教学设计: 展示课件1:(澳大利亚大标题,悉尼奥运会主题曲等)教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新的国家──澳大利亚。谈到澳大利亚,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下面,先请同学们来谈一谈你们想到什么了。(找2~3位学生来讲述)教师:我们平常用的商品有澳大利亚产的吗? 学生:澳大利亚的羊毛衫等。 教师:澳大利亚的羊毛衫世界闻名;同学们谈的非常好,看来大家对澳大利亚很感兴趣。澳大利亚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今天我们就从澳大利亚的羊入手,来进一步的了解澳大利亚,大家请看有关羊的资料片。 展示课件2:羊的视频 教师:看完资料,我们大家知道,澳大利亚的羊主要是什么羊呀?美利奴羊,它是绵羊的一种,这种羊的生活习性有什么特点呢? 展示课件3:美利奴羊的生活习性图片和资料(教师边讲述边演示) 教师:大家仔细看了,澳大利亚的美利奴羊具有耐渴、喜饮流水,厌恶湿热的特点,同时适宜于在干燥气候条件和开阔的地区生活。

演示文稿仔细做教学设计

4. 演示文稿仔细做 活动目标: 1、了解演示文稿的基本结构。 2、掌握图文混排幻灯片的具体操作。 3、熟悉添加幻灯片的操作方法。 4、体验用计算机制作演示文稿的基本过程。 教学重点:掌握图文混排幻灯片的具体操作。 教学准备:古诗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PPT,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演示文稿的相关操作。 二、新授 1、我们一起来看一个演示文稿,一个完整的演示文稿一般包括标题页、目录页、展示页、封底页。 2、标题页顾名思义,主要是用来点明演示文稿的主题,一般也会加入制作者的姓名等信息。 3、目录页一般是用来展示演示文稿的内容结构,帮助观众概要地了解演示内容; 4、展示页通常有多张,是演示文的主体,用来展示关于主题的观点和想法;

5、封底页,位于演示文稿的最后,通常用来表达作者的谢意或提供联系信息。 6、这节课,我们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为例,来学习标题页和展示页的制作。 7、首先我们来制作标题页:古诗词赏析六(2)班欣欣 同学们根据我们前面学过的内容,新建一个演示文稿,当我们打开这个PPT后,出现的第一张幻灯片就是标题页。 点击此处添加标题,我们在这里输入:古诗词赏析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我们在这里输入班级姓名 为了使标题页更美观,我们要为这张幻灯片添加背景 单击右键:背景添加适合它的背景 我们还可以为这张幻灯片插入一些剪贴画来进一步美化它 好,同学们来制作这张标题幻灯片 8、唐代伟大的诗人王维写了一首关于重阳节的古诗,是什么? 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这首古诗 今天我们来制作关于这首古诗的演示文稿。 点右键新建一张幻灯片 9、新建好第二张幻灯片后,我们来做展示页。展示页是演示文稿的正文内容,是演示文稿的主体部分。在这张幻灯片上,我们录入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设置好格式。 10、第二张展示页,我们来制作作者简介。我们插入一张幻灯片 上边,我们输入:赏析

编辑演示文稿教学设计及反思

编辑演示文稿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学习者分析 学生已在前两节学会基本操作,包括启动退出,创建及保存多张幻灯片组成的演示文稿,只不过暂时还停留在文字构成的幻灯片部分的与修改。学生作品已初见效果,学生的兴趣和熟练程度越来越高。 二、教材内容分析 1、本节的主要内容及在本章中的地位 本节介绍各种视图及其相互间的转换,在此基础上对演示文稿中的幻灯片分别进行添加、删除、移动、复制等操作。可考虑用2个课时,重点放在对演示文稿中的幻灯片的添加、删除、移动、复制等的操作为下一节修饰演示文稿打下基础。那一节。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演示文稿的包括添加、删除、移动、复制等。 难点:各种视图的有效应用。 3、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PowerPoint中各种视图方式的选择及相互间的转换; (2)了解各种视图的有效应用场合; (3)学会演示文稿中幻灯片的添加、删除、移动、复制。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各种视图的切换方式,了解各种视图的主要优势,掌握各种视图的切换方法; (2)通过学习实践活动掌握演示文稿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生自主探索演示文稿,培养学生自主意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四、教学理念和方法 教师利用先行组织者策略,让学生更清楚各种视图的优势。本节采用讲、演、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 五、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 教师直接演示各种视图切换下的不同形式,并就不同视图的优势作简单的介绍和演示,大纲视图更利于文字纲要的编写,对幻灯片的题目等显示一目了然,浏览视图适宜幻灯片之间切换方式的设置(如果学生的基础较弱,则这点不讲),适宜观看所有幻灯片整体的风格等,放映视图播放幻灯片(以大纲、浏览和普通视图为主讲内容)。教学过程中的操作以PowerPointxx版本为例。

澳大利亚教案说课讲解

澳大利亚教案

学校:昆明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学段:七年级下学期 学科:地理 教师:康良会 班级:初一(6)班 时 间:2018年5月10日 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下册第八章《不同类型国家》第四节《澳大利亚》教学设

地理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四节《澳大利亚》 昆理工附中 康良会 【教材解析】 作为世界区域地理,教材对澳大利亚的编排在两个方面仍延续了前面介绍几个国家的编写体例:首先,在对国家的介绍上不求面面俱到,而是突出这个国家特有的自然环境特征(动物的古老性)及经济发展特点(发达的农牧业工矿业等);其次,充分注意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密切结合,把人地关系作为贯穿本节的主线,体现了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理念,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各地理事物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能力。 澳大利亚特有的古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是与其它国家最大的区别;而在了解澳大利亚经济发展特点及人口城市分布时,既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不同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又可初步树立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价值观念。【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会对澳大利亚特有的古老生物非常感兴趣。关于澳大利亚的自然条件与农牧业、工矿业发展的关系,由于距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很远,特别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理论性较强,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难度。 【教学目标设计】 一、课标要求: ●在地图上指出某国家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某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国家人口、城市分布特点。 二、课标分解 经过对上述课标描述各语句的中心词和行为动词进行分析,结合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学情,对课程标准进行如下分解: 三、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特点、领土组成和首都。 2.澳大利亚特有的古老动物及其形成原因。 3.澳大利亚地形和气候的分布、河流分布及水文特征。 4.城市、人口的分布特点。 知识体 行为动行为条行为程

澳大利亚教学设计

10.3 澳大利亚——大洋洲面积最大的国家(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宁兴学校苗利君 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图掌握澳大利亚的半球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2.认识主要地形区及特有动植物。 3.结合地形图、气候图和农牧业分布图,分析农牧业和地形、气候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读图认识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地形分布特点。 2.分析澳大利亚的动植物具有原始性、独特性的原因。 3.读图分析农牧业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因地制宜发展农牧业的观念。 重难点 重点:地形的分布、农牧业的特点。 难点:动植物具有原始性、独特性的原因。 教学策略与方法 读图法、综合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观赏几幅图片,你认识它们吗这些图片反映了哪个国家的特色(澳大利亚)对,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澳大利亚。 二、学习新课: (一)地理位置和范围 1、读图和说出澳大利亚在世界上的地位。 半球位置:南半球(赤道以南)东半球(110°E~150°E) 纬度位置:南回归线穿过中部,大部分位于热带、亚热带,小部分位于南温带。 海陆位置:位于大洋洲,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 从地理位置上我们可以看出:澳大利亚是独占一个大陆的国家。 2、读图说出澳大利亚的领土组成。 生答:由澳大利亚大陆、塔斯马尼亚岛和附近海域的岛屿组成。陆地面积769万多平方千米。由此得出结论:澳大利亚是大洋洲面积最大的国家。 承接:地理位置影响自然环境,接下来我们看看澳大利亚的自然环境,大家知道自然环境包括哪些要素吗(地形、气候、河湖、生物等) (二)自然环境 1、地形: ⑴、读图找出澳大利亚的地形类型及三大地形区。 山地:大分水岭 平原:中部平原 高原:西部高原 ⑵、观察这些地形是怎么分布的,得出地形分布特点是:明显分为三部分,东部山地,中部 平原,西部高原。地势东西两侧高,中部低。 ⑶、读图看看澳大利亚有哪些重要的地理事物。

最新澳大利亚教案

学校:昆明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学段:七年级下学期 学科:地理 教师:康良会 班级:初一(6)班 时间:2018年5月10日 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下册第八章《不同类型国家》第四节《澳大利亚》教学设计

地理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四节《澳大利亚》 昆理工附中 康良会 【教材解析】 作为世界区域地理,教材对澳大利亚的编排在两个方面仍延续了前面介绍几个国家的编写体例:首先,在对国家的介绍上不求面面俱到,而是突出这个国家特有的自然环境特征(动物的古老性)及经济发展特点(发达的农牧业工矿业等);其次,充分注意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密切结合,把人地关系作为贯穿本节的主线,体现了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理念,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各地理事物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能力。 澳大利亚特有的古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是与其它国家最大的区别;而在了解澳大利亚经济发展特点及人口城市分布时,既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不同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又可初步树立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价值观念。【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会对澳大利亚特有的古老生物非常感兴趣。关于澳大利亚的自然条件与农牧业、工矿业发展的关系,由于距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很远,特别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理论性较强,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难度。 【教学目标设计】 一、课标要求: ●在地图上指出某国家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某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国家人口、城市分布特点。 二、课标分解 经过对上述课标描述各语句的中心词和行为动词进行分析,结合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学情,对课程标准进行如下分解: 三、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特点、领土组成和首都。 2.澳大利亚特有的古老动物及其形成原因。 3.澳大利亚地形和气候的分布、河流分布及水文特征。 4.城市、人口的分布特点。 知识体系 行为动词 行为条件 行为程度

澳大利亚教学设计案例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 《澳大利亚》教学设计案例 610041 成都西川中学甘国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澳大利亚多古老生物及其成因; 2.了解它发达的农牧业、工矿业和服务业; 3.了解其城市、人口的分布特点。 ◆能力目标:培养“读书读图、思考分析”的能力。 ◆情感目标:渗透“因地制宜发展农牧业”的思想; 激发探究地理事物成因的兴趣。 教学重点: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对农牧业的影响。 教学难点:澳大利亚多古老特有生物的成因。 教学方法:以读图分析法为主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课时:1节 【引入】 今天我们学习澳大利亚。 (读《澳大利亚位置》图)这是赤道,从半球位置看,他在半球?他的拉丁语就是“南方的土地”的意识。 从海洋位置看,他东临洋,西临洋? 澳大利亚孤悬于南半球的海洋中,由澳大利亚大陆和塔斯马尼亚岛等组成,是世界上唯一独自占有一个大陆的国家。他陆地有多广呢?(约770万km2,居世界第6大)

他人口有多少呢?(1900万人) (计算)每平方千米多少人?(2.5人/ km2) 这相当于我国的1/45,我们是人多地少,他是?(地广人稀) (读其《国旗、国徽》图)国旗左上方的“米”字,说明他和哪国关系密切?(1770年英国的库克船长率船队抵达其东岸,宣布为英国殖民地。1931年澳大利亚完全独立,但其元首仍为英女王)左下方的七角星代表他什么?(七个行政区)右边的五颗星组成一个什么星座?(南十字座,只有南半球可见) 国徽的左边是什么动物,右边的呢?(袋鼠、鸸鹋) 【授课】 一、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1、特有古老生物 (看《动物》录象)澳大利亚有很多古老特有的生物,被称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读《动物分布》图)袋鼠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中部的草原) 考拉又叫树袋熊,主要分别在什么部位?(东部的森林,以桉树叶为食) 鸸鹋呢?(西部,它是鸵鸟的一种,一只脚有三个脚拇指) 鸭嘴兽呢(东南方的塔斯马尼亚岛) 2、环境成因 这些动物很原始,是地球演化过程中保留下来的古老种类。为什么只有澳大利亚才有如此多的古老动物呢?使用大陆漂移说的观点来释。 (活动练习)P73 (读《大陆漂移》图)时光回到遥远的大约2亿年前,那时全球的大陆连在一块,后来各大陆缓慢分离开来。大约多少万年前,澳大利亚大陆与其他大陆分离开来?(6500万年)(看《大陆漂移》FLASH动画) 这样漂呀漂呀,他向北漂了6500万年,直到现在,就这样长期孤立于南半球的海洋中,这对其生物进化有什么影响呢?(四面环海,“与世隔绝”,长期环境单一,相对来说进化缓慢)然而,同样孤悬于南半球的南极大陆,为什么却很少特有生物呢?(他向南漂,气候越来越寒冷,生物难以生产下来) 尽管澳大利亚有很多古老动物,但我们把时光再回到200多年前,那时那里连一只兔子都没有,也没有一只养。18世纪后期殖民者从欧洲带来了29只绵羊,因环境适宜,就迅速繁殖开来。现在澳大利亚有多少只羊呢?(近2亿只,人均10多只,是世界上养绵羊和出口羊毛最最多的国家,被称为) 二、“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看《世界羊毛标志》图)如果去商场买羊毛衣衫,我们可以看见这样的标志,标有“100%澳毛”字样,这是什么意识?(全为澳大利亚进口毛线织成) 这羊毛标志有什么设计特点?(像一个柔软、穿插的毛线团。) 国际羊毛局规定,有这样标志的是国际免检产品。我们为什么喜欢买澳大利亚羊毛呢?(美努力羊的羊毛又细、又长、又柔、又白,量大,价不贵,物美价廉) 澳大利亚一个牧场很大,可达几千公顷,人赶羊赶不过来,用什么来赶?(牧羊犬、飞机)(看《牧羊》录像)澳大利亚的畜牧业如此发达,那为什么要实现机械化呢,这有什么好处呢?(地光人稀,劳力不足,提高效益) 可见,澳大利亚的养羊业实现了机械化,连剪羊毛都是机械化。 (看《剪羊毛》漫画)这只羊有什么表情,为什么?(如人理发后,活蹦乱跳,感到轻松愉快) 他一只养可产10-20 多斤羊毛,重的负载达30 斤;如果只剪它一边的羊毛,剪完后,一松手,它自己砰地一声,失去平衡就倒了。一人在比赛中,最快的1小时可以剪多少只羊呢?(80多只) (播《剪羊毛》歌)剪了羊毛羊感到快乐,牧羊人也有丰收的喜悦,那我们也来轻松愉快的欣赏这首澳大利亚的民歌。 2

初中地理《澳大利亚》教学设计

澳 大 利 亚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读图说出澳大利亚的海陆位置及纬度位置;知道澳大利亚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能说 出澳大利亚气候的主要特点。b5E2RGbCAP 2.方法与过程 通过阅读有关地图,学习分析澳大利亚自然环境对其农业、人口分布、经济等的影响;通 过观察澳大利亚丰富而古老的动物物种特征,了解其进化缓慢的原因。p1EanqFDPw 3.情感和态度 通过学习澳大利亚自然条件与发展经济的关系, 进一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内在联 系,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二、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在课前教师布置学生查找有关澳大利亚的资料,在此基础上开始教学。 教师出示袋鼠图片,并设问:袋鼠是哪个国家的特有动物?学生肯定会回答:澳大利亚。 教师再设问:除了知道袋鼠是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之外,同学们对于亚有漂亮的悉尼歌剧院; 澳大利亚是个地广人稀的国家;澳大利亚以前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澳大利亚是经济发达的国 家等等。针对学生的这些回答,教师可以追问:那么为什么澳大利亚有好多好多的羊?她有哪 些自然条件适合羊的生长?为什么澳大利亚经济很发达, 她的经济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从 学生的这些回答中引发问题,引导学生开始新课学习。DXDiTa9E3d 2.范围和位置 教师设问:学习一个国家的地理知识,首先要了解的是什么?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地图,从图上找出组成澳大利亚的领土范围。如果有同学不太清楚,可 以请知道的学生到黑板前在挂图上指出这些范围。RTCrpUDGiT 教师设问: 能否把澳大利亚周围的海洋和大洲也找出来?再找出澳大利亚的纬度范围。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在图上寻找澳大利亚周围的海洋和大洲,澳大利亚的纬 度范围。 然后请学生用语言描述“澳大利亚的海陆位置” ,请学生在图上或地球仪上指出澳大利 亚的纬度范围。 教师设问:澳大利亚属于哪个半球的国家?与前面所学习过的国家相比,澳大利亚的领土 还有什么独特之处? 指导学生读图明确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是世界上独占一块大陆的国家。 3.干旱面积广 教师引导学生读图了解澳大利亚有大片的沙漠。 然后教师设问:澳大利亚为什么会有大片沙漠? 教师引导学生读“澳大利亚年降水量分布”图,得出澳大利亚年降水量在 500 毫米以下的 地区占全国三分之二,大陆中部不足 200 毫米,故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燥,是沙漠面积很广的国 家。然后引导学生联系前面学过的沙漠国家沙特阿拉伯,请学生谈谈干旱气候的特征。
5PCzVD7HxA
在已经了解了澳大利亚干旱气候特点的基础上,教师设问:如果你想到澳大利亚定居,你选择去哪里? 为什么?
学生可能选择去“澳大利亚东南沿海” ,教师通过设问,请学生说出这样选择的理由。若 学生选择到其他地方定居,教师不要急于否定,应该让学生充分说出自己选择这些定居点的理 由,教师再针对他们的看法进行引导。如果学生对某位学生的选择出现比较大的分歧,也可以 让学生进行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归纳出澳大利亚人口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的 特征。jLBHrnAILg 4.澳大利亚的经济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农牧业图和矿产资源分布图” ,明确澳大利亚的农业是以畜牧业 为主。 教师设问:为什么澳大利亚的农业是以畜牧业为主? 引导学生从干旱的气候、面积辽阔的草原等方面分析。并提示学生阅读课本,然后简单地 介绍大自流盆地丰富的地下水,以及地下水为澳大利亚的畜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饮用水条 件。xHAQX74J0X 之后,老师适当介绍澳大利亚养羊业的发展史,并联系我国市场上常说的“澳毛”这一例

《制作演示文稿》教学设计

《制作演示文稿》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2)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2) 1. 学习者初始能力的分析 (2) 2. 学习者的一般特征 (2) 3. 学习者的学习风格 (2) 三、学习目标分析 (3) 1. 知识与技能 (3) 2. 过程与方法 (3)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 四、学习的重难点 (3) 1. 学习重点 (3) 2. 学习难点 (3) 五、教法与学法的设计 (3) 1. 设计思想 (3) 2. 教法设计 (4) 3. 学法设计 (4) 六、学习资源与环境的选择 (4) 1. 学习资源 (4) 2. 学习环境 (4) 七、评价量规 (4) 八、学习准备 (5) 九、学习流程图 (6) 十、学习过程 (7) 1.课前学习过程 (7) 2.课上学习过程 (7)

3.课后学习过程 (10) 《制作演示文稿》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选自人教版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制作演示文稿》,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制作封面幻灯片、制作演示文稿中的其他幻灯片、应用设计模板、自己设计模板组成。 本节课的内容是以搜集多媒体素材和加工多媒体素材为基础,学习演示文稿的制作,并对前面学到的知识巩固的升华。通过小组制作自己感兴趣的主题的作品如:电子相册、我的校园、我喜欢的明星等,学习演示文稿的的版面设计、添加文字、插入图片、插入声音视频等操作,提高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小组协作能力及欣赏水平。在制作演示文稿中体会乐趣,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与优势,在学的过程中提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习者初始能力的分析 学习者已经学习了多媒体素材的搜集与加工,并能够很好的操作,在课前搜集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资料。学习者对PowerPoint有了初步的认识学会了一些基本操作,对本节的内容提前做了预习及素材准备。 2.学习者的一般特征 本节内容是针对七年级学生设计的,七年级的学生开始进入少年期(12-15岁),他们的身体形态发生着显著的变化,心理也相应的发生变化。在这个时期,学习者积极的向上心理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喜欢新鲜感的刺激,是塑造良好性格的最佳时期。通过小组协作和自主学习及他们多多媒体的新鲜感,来激发他们的创造性。 3.学习者的学习风格 学习者对新鲜的事物有很强的好奇感,积极地探索精神。喜欢信息技术课程,享受网上学习的乐趣。合作与竞争性都十分明显,乐于小组合作且彰显自己

演示文稿教学设计

演示文稿教学设计 课题:演示文稿 授课对象:初二学生 教材分析:演示文稿为江苏省初中信息技术第六章第四节,通过演示,使学生们多媒体作品的一个初步的认识,知道多媒体作品中包括文字、声音、图形和视频动画等信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演示文稿的作用。 (2)掌握演示文稿的设计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前准备活动及课上活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获取信息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表达及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展学生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热爱民族文化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感,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重难点及对策: 1.掌握演示文稿的设计方法。 2.演示文稿的整体优化。 3. 学生已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对要认识的事物有强烈自主探究的欲望和渴望展示并被肯定的精神需求。以学生为中心,以亲身感受练习为主线,以布置和指导预习为起始环节。这有利于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提早进入学习过程;利于学生带着思考进入课堂学习过程;利于减轻教师课堂教学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结构流程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生能力发展 教法和教学手段: 1.教法:以主体教育思想为基础,探究式学习法为主,结合目标教学法和讨论交流法。2.教学手段:本课在网络教室进行,全方位的使用多媒体课件(分为教师用和学生用两类)和网络多媒体广播系统演示和展示,增加教学的直观性,为主体参与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学法 1。习材料: 教师提供学生用课件,即多种表达类型的演示文稿(文本说明型,指《任务》和《帮助》课件;宣传型,指《爱护眼睛》和《中国书法》课件;综合展示型,指《校园陶艺》课件),通过指导学生主体参与合作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下列几种学习方法。 2。学法 (1)自主探究的方法 (2)合作学习的方法 。 主要教学过程说明: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学生能力发展 结合预习 情景导入1、播放“从雅典到北京”演示文稿 2、揭示课题,出示学习目标观看作品,联系预习 进入情境,把握目标,为本课的学习作好思想准备发展记忆力、审美能力 学习新知1、出示任务一:充分感受多媒体演示文稿,并思考以下问题:①演示文稿的设计主要分哪几步?②确定主题后需要搜集的素材主要包括什么?其来源有哪些? ③为使演示文稿内容清晰,一般要设计哪几个页面? 将感受发表在电子学习档案“我的感受”中。 2、全场巡视,个别指导 3、指导学生登录电子学习档案袋发表感受 4、适时切换监控,观察学生情况 5、登录电子学习档案袋,浏览学生发表的感受 6、投影展示几个学生的学习感觉 1、结合学习资料,充分感受声、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演示文稿 2、思考并解决任务中的有关问题 3、将感受记录到电子学习档案袋 4、对教师的展示作出评价和思考发展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理解分析能力及评价能力 应用新知1、出示任务二:自选某主题(中国京剧、中国茶文化、中国武术、环境保护、奥运、校园文化或其他感兴趣的)进行构思设计,写出方案。 2、全场巡视,个别指导 3、指导学生登录电子学习档案袋发表设计方案 4、适时切换监控,观察学生情况 5、登录电子学习档案袋电,浏览学生的设计方案学生分组,各组自主选题,自主设计制作方案。发展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创新能力 学生展示组织学生展示设计方案,对学生的设计方案引导全体学生作出评价展示小组设计方案,说出设计上的创意及思路,其他同学认真听取并可提出建议发展学生表达能力,运用新知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自我评价、相互评价能力 指导小结整体评价学生的设计方案,出示一份《中国茶文化》演示文稿设计方案,结合它作出设计方案的小结,并为下一课的学习作好铺垫认真听取,积极思考,使知识系统化,为进一步改进自己的设计方案和所需材料的搜集及作品的制作做好思想准备发展学生自我评价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设计意图及评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