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印象走向现代
- 格式:ppt
- 大小:9.15 MB
- 文档页数:24
后印象主义的起源发展及对20世纪现代艺术的影响后印象主义是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初期的一种绘画流派,它在印象主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并对20世纪现代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就后印象主义的起源发展及对20世纪现代艺术的影响进行阐述。
后印象主义起源于19世纪末期的法国,这一时期的艺术家开始对印象主义的纯粹主义进行批判,并试图通过更加形式化和结构化的手法来表现主观情感和对自然的理解。
后印象主义主要包括点光主义和采色派两大流派。
点光主义强调在画面中运用许多小的点、线和斑驳来表现光影效果,以表现物体的真实光与色。
而采色派则强调色彩在画面中的运用,通过对纯色的大面积运用来形成画面的整体协调和和谐。
后印象主义的艺术家们致力于通过色彩和笔触来表现情感和内心世界,他们对光影、色彩、线条等元素进行了深入探索,并主张在画面中追求对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情感的抒发。
这一时期的艺术家们对当时的艺术传统进行了颠覆和挑战,他们开始探索画面中的形式结构和色彩关系,从而为后来现代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后印象主义对20世纪现代艺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后印象主义为现代艺术探索了新的表现方式。
点光主义和采色派的艺术家们提出了新的色彩运用和表现手法,他们对色彩、线条和形式的处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为抽象艺术和表现主义等后来的艺术流派提供了借鉴。
著名的后印象主义画家凡高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20世纪的表现主义和抽象艺术,他的色彩运用和笔触在现代艺术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后印象主义打破了传统的绘画观念,为现代艺术的多样化做出了贡献。
后印象主义的艺术家们不再局限于客观写实,他们开始追求对主观情感和内在世界的表达,这种契合了19世纪末期社会发展的新趋势。
这样的观念变革为现代艺术的多元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未来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艺术实践提供了理论和技术基础。
后印象主义的艺术手法对20世纪艺术的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后印象主义强调色彩和构图的重要性,这一观点在现代绘画和艺术实践中被广泛接受和继承。
现代文学流派从新感觉派到后现代主义现代文学流派的发展经历了多个时期,从20世纪初的新感觉派到后现代主义,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重要的作品。
本文将对现代文学流派的发展历程进行探讨,并分析其中的代表作品。
新感觉派是20世纪初俄国的一个文学流派,主要特点是追求感觉的直观、直观性和感官体验的表达。
在这一时期中,文学家热衷于通过描绘生活中的小细节、情感和意识流来传达人物内心的世界。
代表性的作家如契诃夫、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等,他们的作品都体现了新感觉派的风格,深入探讨了个体的感受和情感。
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主义运动在20世纪20年代盛行起来,后来发展成为后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是对传统形式和结构的颠覆和否定,追求独特的表达方式和非常规的叙事结构。
代表作家包括詹姆斯·乔伊斯、弗吉尼亚·伍尔夫等。
他们的作品充满了意识流、拼贴、非线性叙事等特征,对传统文学形式进行了颠覆和重塑。
20世纪后半期,后现代主义文学逐渐兴起。
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一种延续和扩展,注重思想、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和碎片化。
代表作家包括托马斯·品钦斯基、伊凡·奥斯特罗夫斯基等。
他们的作品强调对历史、真实性和权威性的怀疑,以及对语言和符号的游戏和解构。
除了以上几个流派,现代文学还涌现出许多其他重要的流派和风格,如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等。
每个流派都有其特定的主题、风格和表达方式。
这些不同的流派在现代文学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丰富了文学的内涵和形式。
总的来说,现代文学流派从新感觉派到后现代主义,历经多个时期和流派的变化与发展。
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重要的代表作品,体现了文学与社会变迁的密切关系。
通过对现代文学流派的了解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欣赏现代文学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现代主义发展历程现代主义起源于19世纪末的欧洲,是一种通过艺术、文学和哲学反映现实、表现个人主义、拒绝传统的文化运动。
它追求个体的自由和独立,强调抽象和形式上的实验,以及对文化和社会的批判。
现代主义不仅对艺术、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建筑、设计和音乐等各个领域都有所贡献。
20世纪初期,现代主义逐渐兴起,其中对现代主义的定义和特征的讨论非常广泛。
早期的现代主义核心是对工业化的赞美,对科技和机器的热爱,以及对传统规范和价值观的反叛。
例如,著名的艺术家莫奈通过描绘印象派的作品来捕捉光线和色彩的变化,展示了对现代生活和工业化的独特视角。
同时,珍妮·瓦尔多夫在她的著作《女墙壁纸》中反映了女性对传统社会规范的反叛,表达了现代主义对自由和平等的呼声。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主义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更加复杂和多样化的文化运动。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现实主义和理性主义开始失去吸引力,人们对社会和政治问题的关注增加,这导致了现代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例如,达达主义者的行为艺术和爆破艺术,反映了人们对战争和暴力的恐惧和反感。
而诗人T.S.艾略特的《荒原》则以对当时社会和文化状况的批判来表达对现代生活的困惑和失望。
在建筑领域,现代主义的发展也非常显著。
例如,德国建筑师沃尔特·格罗皮乌斯通过使用玻璃、钢铁和混凝土等新材料,设计了许多标志性的现代建筑,如柏林的国会大厦和贝拉格尔德新大学图书馆。
这些建筑物的设计突破了传统的建筑形式和风格,强调功能和效率,体现了现代主义的核心原则。
在20世纪的后半叶,现代主义经历了进一步的转变和变革。
后现代主义的出现使得现代主义的定义变得更加模糊和多样化。
后现代主义拒绝了现代主义文化中的理性主义和简洁性,强调多样性、复杂性和相对主义。
例如,美国艺术家安迪·沃霍尔通过他的波普艺术作品,批评了大众文化和消费主义的崛起。
到了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加速,现代主义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湘版高中音乐教材音乐鉴赏第四单元音乐与时代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蒋育林由湖南出版集团组织编写、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音乐实验教材,定位在用新的理念、新的呈现方式、新的教学机制、新的评价体系,印证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关注学生发展,实践教育部的改革要求。
作为工作在教改和教学一线的音乐教研员,我觉得能拥有这样一套高质量、高水准的实验教材,就已经是一种收获。
今天,我很高兴能与在座的各位老师共同学习和交流湘版高中音乐教材音乐鉴赏第四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课件一)《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有“了解中国音乐发展主要线索和成就”、“了解西方音乐不同发展时期的简要历史”等要求每个高中生达到的内容标准,这些也是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音乐知识。
第四单元主要针对上面两项内容标准来编写的。
(课件二)一共六个部分,前三部分是按照中国音乐发展的线索设计的,后三部分是按照外国音乐发展的线索设计的。
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课件三)1.能认真聆听中外乐曲,理解和感受其不同的情感和美质。
2.能根据课本上的阅读材料,简述中外音乐发展的轨迹。
3.能够闸述中国古代、近现代音乐作品所处的不同的时代背景,能够说出西方各乐派音乐的风格特点,以及有关音乐家的生平简历。
4.能随乐哼唱部分乐曲中的主题旋律。
第一部分“华夏音乐之光”。
(课件四)这部分的内容是古代音乐的精选,旨在通过聆听和分析这些作品,了解中国古代音乐的辉煌与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拓宽音乐视野,增进他们对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热爱之情。
第二部分“蛰龙飞起舞东方”。
(课件五)在这个部分向高中学生展示了二十世纪初到解放前的这段时期的优秀音乐作品,在这段非常的历史时期,为了反抗帝国主义,推翻封建制度,中国人民前仆后继,进行了不屈不挠、可歌可泣的斗争。
这期间,音乐在唤起民众、凝聚民心、改造中华等方面起到了巨大的历史作用。
教材精选了这段时间的优秀音乐作品,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感和爱国热情。
“印象派”和现代中国绘画作者:刘博来源:《成才之路》 2014年第18期甘肃通渭●刘博“印象派”一词虽然是由于在巴黎1874年的第一届印象派画展上因画家莫奈的一幅《日出·印象》引起批评而得名,但产生“印象派”艺术的各种因素却早已出现。
早在荷兰人室内小景画就可以看到画家对自身环境和人物关系的描绘,而较直接的艺术观念应该从19世纪前期英国画家康斯太勃尔和特纳的风景画中领略到绘画从崇尚理念、崇尚永恒法则到开始面对自然、面对客观世界并真实表达的趋向算起。
尽管一些法国美术史家不承认这种联系,实际上法国的巴比松画派却发扬了这种传统,并对印象派的产生发生直接作用。
巴比松画派的主要人物柯罗在1856年的一本速写本里曾经劝告他的学生首先要掌握第一印象。
他说:“永远不要放弃它,并且,当你在寻求真理与正确性的时候,也永远不要忘了赋予它我们所设计的‘外衣’。
”这种理论对于以客观自然的印象为科学和正确的艺术基础的印象派艺术家来说是完全一致的。
因此当1874年印象派画展受到敌意的批评家攻击时,柯罗也同时遭到诋毁,一位观看了画展的批评家套用罗兰夫人的名言叹息:“柯罗啊!柯罗!多少罪名因你而起啊!”艺术的变革往往折射出社会生活的变化,就像文艺复兴运动标志了欧洲社会状态从中世纪向现代的转型。
而“印象派”的出现,则预示了乡村文化向都市文化的一系列变化。
那个时期的艺术家敏感地凭借自己的感觉,描绘出这种变化的真实状态。
从他们喜爱的题材看,由于感觉的变化而导致新表现技法的产生。
如莫奈画烟雾缭绕的火车站,画在不同时间和光线变化中的干草堆;他画大教堂,画开满鲜花的草坡、茂密的浓荫下有睡莲的池塘……曾经有人评说毕沙罗热衷于画那些普通的蔬菜,而对名贵植物不屑一顾,相对而言,毕沙罗确实更多的是描绘乡村的环境。
但当时的毕沙罗并不像隐士般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他时不时地要离开城市到郊区去,醉心于乡野的气息……但是后来他也开始关注城市生活,画城市的花圃园林,“园中不再种有白菜、生菜和南瓜,而是一片人工种植的错落有致的花卉、树木和灌木”。
20世纪上半叶的现代艺术观念,是一个极为丰富和多元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艺术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19世纪末的印象派和后印象派开始,艺术家们开始尝试突破传统的表现形式,追求更加深刻和个性化的艺术表达。
在这个背景下,20世纪上半叶的现代艺术观念蓬勃发展,呈现出多元的表现形式和思想内涵。
一、印象派的影响在20世纪初,印象派对于现代艺术观念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印象派的画家们通过对光线、色彩和形式的独特表现,打破了传统绘画的规则,追求捕捉瞬息的光影和情感的表达。
这种对于感觉和情感的表达方式,深刻影响了当时许多艺术家的创作理念,推动了艺术观念的转变。
二、立体主义与表现主义在20世纪初至中期,立体主义和表现主义成为了现代艺术观念的重要代表。
立体主义强调几何形态和构成的重要性,试图通过抽象和简化的形式来表达物体的本质和结构。
表现主义则更加强调对情感、内心世界和个人体验的表达,更加关注人性的深刻理解。
这两种艺术流派的出现,丰富了现代艺术观念的内涵,为后来的抽象艺术和表现主义艺术奠定了基础。
三、达达主义的挑战20世纪上半叶,达达主义的兴起对现代艺术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达达主义者试图挑战传统的艺术观念和价值观,以反叛和反抗的态度来拒绝传统的美学标准。
他们以嘲讽和荒诞的方式来表达对当下社会和政治现实的不满和批判,从而引起了人们对于艺术与现实关系的深刻思考。
四、超现实主义的探索在20世纪上半叶,超现实主义的兴起开拓了艺术观念的新领域。
超现实主义者试图通过超越现实的想象和表现方式,来探索潜意识和超验现象。
他们运用梦境、幻觉和自由联想的方式来创作,试图揭示人类内心深处的秘密和潜能。
这种对梦境和超验现象的探索,深刻影响了后来的心理学和艺术创作理念。
总结回顾:20世纪上半叶的现代艺术观念变化丰富多彩,从印象派到超现实主义,每一个艺术流派都在其时代背景下,试图寻求一种更加深刻和个性化的艺术表达方式。
从传统走向现代──印象派与后印象派印象派是西方绘画史中的重要艺术流派,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的法国。
那为什么这两个画派被称为是从传统走向现代呢?我们首先要了解印象主义之前的绘画风格。
1、在十九世紀中期以前,西方绘画多以神话、宗教、历史或贵族生活为题材。
2、虽然画家在创作前可能会到戶外写生取景,但他们都喜欢回到画室才進行绘画创作。
3、当时的画家除了相信自然界的一切景物,各自有不同的固有色外,绘画时还会在物体受光较少的部分加上黑色或褐色,以营造黑暗的调子变化。
在红色上加上黑色或褐色营造红袍下的暗面效果在手部加上黑色或褐色來营造阴影的效果这就是传统绘画的写实风格。
印象派就是改变了传统绘画的现状,走向了革新。
作品大多是在室外对景写生而成,突破了西方几百年来画家在画室作画的传统习惯。
在不同的光线下,物体会展现不同的颜色。
印象主义画家以阳光和色彩为主角,借助光与色的变幻来表现作者从一个飞逝的瞬间所捕捉到的印象。
下面我们就了解一下印象派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印象派代表人物:莫奈1840年在巴黎出生,少年时代在面对英吉利海峡的港口城市拉·阿布尔度过。
1874年4月,莫奈等一批青年画家,在巴黎了借用一位摄影师的工作室举办了印象派的第一次展览。
这幅画就是其中的一幅。
这幅画面描绘的是塞纳河的清晨,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
由于画家要在很短的瞬间,将早晨的美景在光线还没有变化前完成作品,因此画面不可能描绘的很仔细,所以完全要靠印象了。
当学院派的画家们看到这幅作品时,认为很粗糙,过于随便,就用讥讽的语言嘲笑他们,其他人也跟着附和,说这些画家统统都是“印象主义”,没想到,这些挖苦的话,反而成全了这批画家,“印象派”这个画派随之诞生。
莫奈《鲁昂大教堂》1892——1933《鲁昂大教堂》不是一幅画,而是一个系列,都是差不多在教堂正面角度的地方画的,但是莫奈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去描绘不同光线下的鲁昂教堂,充分表现了印象派注重瞬间的感受,注重对光线的描绘,不同天气情况下,教堂呈现出这几种不同的色彩。
《音乐--从印象走向现代》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号考生……,我说课的学科是音乐,题目是《音乐——从印象走向现代》,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程序、说课综述这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1、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本课选自湖南文艺出版社高一音乐鉴赏第四单元第六课,是按照西方音乐发展的脉络设计,让学生了解到西方音乐的发展历程,及印象派与现代派音乐形风格特点的一课。
本课内容选取《海妖》《蓝色狂想曲》等名作进行鉴赏,极具代表性。
现代派音乐在欧洲音乐发展中属于最末端,更能进一步证明时代的动荡和变化对音乐艺术的影响。
2、教学目标:根据《大纲》要求,“了解西方音乐不同时期的简要历史”是每个高中生应达到的标准之一,是高中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欣赏不同发展时期、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名家名作,扩大音乐视野,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因此确立以下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体验到印象派音乐模糊的轮廓,朦胧的色彩,不易分辨的色调变化;体验到现代音乐的众多艺术主张、表现技法和艺术风格,了解其音乐的风格及特点。
过程方法目标:通过欣赏印象派和现代派音乐作品,使学生了解到印象派和现代派音乐作品的表现方法和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高中时期是学生确立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必须以高雅的、优秀的音乐作品教育、鼓舞他们。
高中生对现代音乐的真正含义知之甚少,让他们接触一些现代音乐作品,以增加对欧洲音乐文化的感悟和理解。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生能分析、理解、体验印象派音乐和现代派音乐作品的风格特点。
难点:学生能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出印象派和现代派音乐作品的风格特点。
二、说教法教学方法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和高中生的年龄特点及学生现实接受音乐教育程度的情况,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画面,使学生通过形象感受来理解音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知识,教学过程中,创设愉悦和谐的情感氛围,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作用,成功地达成教学目标。
湘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案篇一:湘教版高中音乐《培养音乐的耳朵》精品教案培养音乐的耳朵周雪课型:音乐鉴赏课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钢琴、铃鼓等教学内容:探究音乐艺术的表现特征,分析音乐的基本要素,欣赏《1812年序曲》《山林的呼唤》等。
教学重点:通过欣赏《1812年序曲》,了解听懂音乐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音乐要素来培养音乐的耳朵。
教学方法:欣赏、谈话、表演、比较启发、发现法等教学目标:1.在高中的起始单元的课上,能认真欣赏音乐作品,从中得到精神上的享受,从而增进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同时期待今后的音乐课。
2.根据已有的经验,尝试运用比较的观点,探究音乐艺术的非具象性和非语义性特征,以及音乐是声音、听觉、时间和情感的艺术。
3.通过欣赏《1812年序曲》的感受与认识,了解一些听懂音乐的方法,能用简单的语言说出音乐表现要素(节奏、旋律、力度、节奏、音色等)在作品中的作用,同时增强学习音乐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一.导入1.自我介绍:同学们,你们喜欢音乐吗?平时有空听音乐吗?听哪些的音乐呢?请学生讲讲听哪些音乐。
无论你们喜欢听哪一类音乐,你们一定有个愿望——听得懂音乐,对吗?(老师和学生用谈话方式互相贴近,消除彼此的陌生感。
)要想听得懂音乐,我们就要有一双音乐的耳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怎样培养音乐的耳朵。
(点出课题)二.音乐与耳朵——感受音乐的物理属性我们先来听三组音,同学们来对比一下。
老师在钢琴上弹奏第一组音,一高一低——音的高低老师在钢琴上弹奏第二组音,一长一短——音的长短老师在钢琴上弹奏第三组音,一强一弱——音的强弱学生听由钢琴与长笛演奏的两段《土耳其进行曲》,得出第四个属性——音色。
音的这四个属性是构成音乐的物理要素,所以,我们认为“音乐是声音的艺术”。
那么,是不是我们能听出音的高低、长短就能听得懂音乐呢?答案当然不是。
每一个健康的人,都能感知音乐,这只是听得懂音乐的第一步。
(音乐与耳朵)要想真正深入音乐,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音乐艺术的表现特征是什么。
现代艺术发展历程简介1.引言现代艺术是指从19世纪末开始至今的一系列艺术形式和创作风格。
它与传统艺术有着明显的区别,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表现方式和审美观念。
本文将简要介绍现代艺术的发展历程,并概述其中几个重要的派别和主要影响。
2. 印象派(Impressionism)印象派是现代艺术中最早兴起的一个派别,出现于19世纪70年代后期。
印象派画家主张通过捕捉光线和色彩瞬间变化的印象来表达感受,强调对自然环境及其感知进行直接描绘。
著名画家包括莫奈、雷诺阿等人,并对后来表现主义、立体派等风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3. 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表现主义在20世纪初兴起于欧洲,强调个体内心情感的极度表达,对外部世界进行扭曲和夸张处理。
其作品往往具有强烈而独特的情绪表达,揭示了人类内在世界的不安与痛苦。
典型的表现主义艺术家有葛罗斯、卡拉瓦乔夫等。
4. 立体派(Cubism)立体派是20世纪初期发展起来的一种革命性艺术形式,对传统透视和单一视角进行了颠覆性的重构。
立体派艺术家通过将物体分解为基本几何形状,并同时呈现不同视角的同时观察,挑战了观者对现实空间的认知。
毕加索、布拉克等是该运动代表人物。
5. 超现实主义(Surrealism)超现实主义于1920年代在法国兴起,并成为20世纪中期最重要的艺术运动之一。
超现实主义追求梦境般幻想和意识流的表达,试图探索心理学和潜意识领域,并通过画面中奇异而真实的元素来揭示隐藏在日常生活背后的真相。
达利、马格利特等是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6. 当代艺术(Contemporary Art)当代艺术是指20世纪末至今的艺术创作,以其多样性和跨学科的特点而闻名。
它包括了各种各样的形式,如绘画、雕塑、摄影、装置艺术等。
当代艺术常常涉及社会政治议题,关注身份认同、环境问题、科技发展等诸多议题。
著名当代艺术家有科恩与安齐尼、塔博拉等。
结论现代艺术通过不断突破传统界限和创新表现方式,成为文化思潮和审美观念的先行者,并对整个艺术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中音乐教学计划8篇高中音乐教学计划篇1一、学情分析:学校开设了高二音乐课,学校从学生的实际发展出发,安排了一定的课时,使音乐课变得有声有色。
高中音乐教学第一册以欣赏为主,为了学生能更好地掌握音乐知识,培养高中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音乐文化素养,我在教学中安排了欣赏和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从而爱上高中音乐课。
二、教学目标:1、让高中学生能掌握一定的`鉴赏能力,能够独立的欣赏音乐作品。
2、使学生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表现技巧和音乐成就。
3、针对学生加强艺术修养方面的训练,让学生理论和技能同步发展。
三、教学措施:1、加强欣赏的作品数量,从课本入手,参照当时的时代特色,让学生掌握更多的音乐知识。
2、利用音乐课堂多开展实践教学,教师做好示范,并讲解欣赏的要求。
选用对学生有帮助的音乐作品。
3、开展现代音乐的鉴赏,从学生熟悉的流行音乐入手,对学生进行音乐素养的培养。
教学进度:第一周:音乐的发展第二周:亚细亚民间风情一第三周:亚细亚民间风情二第四周:走进非洲与美洲第五周:欧洲民间音乐第六周:华夏音乐之光第七周:一唱雄鸡天下白第八周:音乐从宗教走向世俗第九周:音乐从古典走向浪漫第十周:音乐从印象走向现代第十一周:群众歌曲与艺术歌曲第十二周:期中考查第十三周:音乐的戏剧-歌剧第十四周:舞剧的灵魂第十五周:梨园百花第十六周:艺苑撷英第十七周:音乐与影视第十八周:中国通俗音乐第十九周:外国通俗音乐第二十周、二十一周:期末考查高中音乐教学计划篇2一、指导思想:在省市音乐、体育、美容教研室认真贯彻音乐教育教学指导精神。
在教育教学中贯彻我们“学会做人,善于求知,崇尚科学,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
不断加强对新课程标准的研究,以课程改革为中心工作,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下,进一步探索我校音乐舞蹈教育的发展思路。
不断改进我校的乐舞教学,把我校的乐舞教育推向一个新的水平,为提高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做出应有的贡献。
舞剧灵魂《那根藤缠树》说课稿(2)舞剧灵魂《那根藤缠树》说课稿(2)《舞剧的灵魂》《那根藤缠树》说课稿——选自民族舞剧《篱笆墙的影子》第一幕之“绝望”赏析教学过程设计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湘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第五单元“音乐的体裁”第三部分《舞剧的灵魂》中的《那根藤缠树》的赏析教学过程设计。
指导思想: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聆听丰富多彩的音乐,从中体验音乐的美,享受欣赏音乐的乐趣,增进对音乐的热爱……”。
因此,引导学生鉴赏舞剧音乐、了解舞剧知识、感受多元文化,是高中生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学情分析:长期以来人们将舞剧和舞剧音乐定义在了高雅艺术的范畴,舞剧艺术对热衷于流行音乐的中学生而言,相对生疏。
因此,如何吸引学生关注并喜爱这一节的学习内容,是教与学能否顺利展开的关键。
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拓展视野入手,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取舍,并补充了一些经典的舞剧作品片段,从而增进学生对舞剧的热爱。
这课教材上共安排了五个舞剧片段,我选择了其中的《鱼美人》中的“珊瑚舞”、《篱笆墙的影子》中的“那根藤缠树”、《敦煌梦》中的“伎乐天”,将《春之祭》中的“春之轮舞”移到了《音乐——从印象走向现代》一课中赏析,删去了《牧场竞技》中的“牛仔舞”;补充了《天鹅湖》中的“天鹅主题”和“四小天鹅舞曲”;《睡美人》中的“三人舞”、“双人舞”片段;《大梦敦煌》中的群舞片段及《丝路花雨》中的“反弹琵琶”片段等。
教学方法与手段:这节课的教学活动我始终围绕“舞剧的灵魂”而展开,采取了聆听、欣赏、感受、比较、演唱、讨论、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体验,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学目标:1、乐意参与欣赏、感受中外舞剧片段,通过多种形式的参与,感受舞剧音乐的艺术魅力,建立对舞剧艺术的兴趣。
2、了解并掌握浅显的与舞剧相关的知识,感受并探讨音乐在舞剧中的重要作用,能够听辨一些著名中外舞剧音乐的片段(如《天鹅湖》、《鱼美人》等)。
印象派与现代艺术发展的关系印象派是现代艺术的开端。
在19世纪,艺术家们都在探寻着艺术的发展道路,印象主义绘画正是传统艺术与现代美术之间的分水岭。
印象主义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与传统艺术观念、艺术表现方法和艺术效果的决裂,印象主义是西方油画绘画史上一个划时代的艺术流派。
人们从印象派的发展中看到,对传统的继承不可能再像从前那样亦步亦趋了,而应是站在新的起点上的重新观照,而这个新的起点就是印象派。
(印象派莫奈《印象·日出》,1872,布上油画风景,48×63cm,巴黎马尔莫丹艺术陈列馆藏)正是因为有了印象派,人们对传统的观念改变了,也是因为印象派,西方艺术才可以重新认识传统和清理传统,并由此而迈入现代。
对于西方油画艺术来说,所谓迈入现代,就意味着彻底抛弃由文艺复兴建立起的三维错觉空间的观念(这种转变与西方艺术家对东方艺术的理解是分不开的,尽管也许这是一种错误的理解),使绘画逐步走向画的表平面,并进而进入真实三维空间,就意味着更大的创作自由度和由外部世界转入内心世界(排除了画面的具体指向,而更倾向于精神性,最后走向观念性),就意味着油画纯形式要素的独立(点、线、面、色、形、结构、空间等成为主要研究对象,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甚至为当代心理学所吸收)。
当然这一切在印象派那里还多多少少被蒙蔽在传统的阴影之下,而这使另一些人感到不满。
这些人进一步发展了印象派的某些方面,由此而产生了“新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
(新印象主义修拉·《大碗岛星期天的下午》,1884—1886,布上油画人物,208×308cm,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藏)我们将看到,20世纪的艺术,无论是赞成的还是反对的,都与印象派有关,而且它们将在印象派所引发的一套新的原则下从事创作。
“后印象主义”是法国美术史上继印象主义之后的美术现象,也称“印象派之后”或“后期印象派。
它不是一个确定的流派,而是一种思潮。
该词由英国艺术评论家并曾任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馆长福莱(Roger Fry,1866-1934)提出的。
印象主义的兴起与影响探析作者:畅轩博来源:《美与时代·中》2024年第01期摘要: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绘画艺术发展的一个转折点,这一时期的绘画脱离了中世纪的平面与抽象风格,进入了一个科学、写实的新阶段。
欧洲绘画艺术发展的又一次转折点则是在20世纪初现代主义出现时。
印象主义恰好处在19世纪的现实主义向20世纪现代主义过渡的历史阶段,它为20世纪初西方现代艺术的出现积累了丰厚的底蕴。
从印象主义所产生的时代背景来看,印象主义的艺术受到了巴比松画派以及同时期盛行于法国的现实主义绘画的影响,而且还受到当时科学技术创新的影响,开拓了一条新的艺术道路,为后来新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最终走向了与传统学院派艺术的决裂。
关键词:19世纪;印象主义绘画;巴比松画派;科学技术一、印象主义诞生的艺术背景19世纪的艺术潮流以法国为主导,当时的巴黎是世界艺术的中心,法兰西美术院把持着艺术领域。
19世纪中后期,法国艺术领域有三个影响较大的绘画流派:学院推崇的古典主义、挑战学院派权威的浪漫主义,以及关注社会现实的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美术产生于大革命失败以后的波旁王朝复辟时期。
籍里柯是法国浪漫主义绘画之先驱,而将浪漫主义推向高潮的则是欧仁·德拉克洛瓦。
浪漫主义绘画与以安格尔为代表的官方学院派是针锋相对的。
其重感性轻理性、重色彩而轻素描的绘画理念都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后来的印象主义绘画。
从19世纪中期开始,现实主义逐渐代替了浪漫主义,成为主要的绘画流派。
法国兴起的巴比松画派针对几百年来在艺术学院建立的绘画种类体系中,风景画一直处于次要地位的现象提出质疑,反对学院派所谓的“历史”风景般程式化构图,提出了“面对自然,对景写生”的口号,打破了几百年来风景画一直处于艺术学院绘画体系中次要地位的传统格局,推动风景画成为法国画坛上的一个独立画种,最终在70年代伴随着印象主义的出现而达到发展高潮。
巴比松画派的画家们并不是纯粹地室外写生,大多是在室外完成速写,把写生速写和习作当作创作素材的一部分,之后在工作室里继续绘制完成,或者是先在户外开始一幅作品,然后在画室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