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构成的起源与发展共40页
- 格式:ppt
- 大小:3.67 MB
- 文档页数:40
第一章平面构成概述一、构成的起源1919年德国建筑师格罗佩马斯创建了“国立魏玛建筑学校”,这就是著名的“包豪斯<bahous),包豪斯顺应工业社会的发展,致力于纯美术与应用视觉艺术的研究,提倡艺术与技术的统一,建立起了现代工业设计的新体系<就是包豪斯学院成立),也是现代教育史上世界上第一所设计学院,充分展现了全新的设计理念和造型设计的新形态。
包豪斯设计学院贯彻全新的教育理念,以建筑设计为中心,以艺术设计综合化为手段,倡导艺术与技术的统一性,在不断深入实践的教案中寻求现代工业相适应的教育途径,包豪斯的设计基础是其核心内容,现代造型和设计教育,主要是教育内容。
b5E2RGbCAP1921年,荷兰“风格派”艺术运动领袖温·杜斯伯格来到魏玛,驱散了迷困包豪斯的神秘主义烟蒂,反对神秘主义和表现主义的旧教案理论,提出”艺术和生活不再是分离的两个领域”,在理论上两者的追求目标不谋而合,均倡导致力于艺术与科学,工业与生活相结合的自然形态构成观,从而促使包豪斯学院的主导地位,即: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正式引入教案,这种基础设计教案方式,不仅为包豪斯开了先河,也一度成为设计基础教育的典范。
p1EanqFDPw二、构成教育在我国的发展简况我国构成教育较晚,当时受到日本和香港的影响。
日本学者水谷武焱先生曾留学德国魏玛Bahaus学院,回国后在东京国立建筑大学执教,他将Bahaus的基础造型教育应用于日本艺术设计教育当中,称之为“造型法”或“构成”,由此构成课程在日本国立大学落地生根。
DXDiTa9E3d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的改革开放时期的对外政策与交流成为现实,教育的落后与实际状况,亟待改变,“请进来”<国外学者讲学),走出去<出国研习)的办法使得构成教育在我国逐步发展起来。
80年代初,出国学者纷纷出国,主要是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请来的学者在无锡轻工业大学<学院)<江南大学)讲授了从平面到立体,从色彩到空间,从动构到光构等知识,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是受益匪浅,感触至深,引起诸多学者,从此构成设计在我国开始普及。
(一)构成主义作品:第三国际塔俄国构成主义设计是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前后在俄国一小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当中产包豪斯展览会的招贴画生的前卫艺术运动和设计运动,无论从他的深度还是从探索的广度来说,都毫不逊色于德国包豪斯或者荷兰的风格派运动。
非常遗憾的是,由于这种前卫的探索在1925年就遭到斯大林的反对,因此没有能够象德国的现代主义那样产生世界性的影响。
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导致了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成立了世界上帝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虽然十月革命的胜利遭到各国列强的干预,但是革命的信条和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使大批知识分子为之狂热,他们希望能够协助、参与共产党的革命,为建立一个繁荣、富强、平等的新俄国而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在内外干涉的困境中,俄国的革命建筑家、艺术家、设计家在这红艰难困苦中开始为革命的设计探索,利用各种形式来支持革命,鼓舞士气。
俄国构成主义者把结构当成是建筑设计的起点,以此作为建筑表现的中心,这个立场成为世界现代建筑的基本原则。
他们利用新材料和新技术来谈套”理性主义",研究建筑空间,采用理性的结构表达方式,对于表现的单纯性、摆脱代表性之后自由的单纯结构和功能的表现进行探索,以结构的表现为最后终结,最早的建筑之一弗拉基米尔·塔特林设计的第三国际塔方案,完全体现了构成主义的设计观念。
第三国际塔是塔特林在1920年设计的,这座塔比艾菲尔铁塔高出一半,里面包括国际会议中心、无线电台、通讯中心等,这个现代主义的建筑,其实是一个无产阶级和共产主义的雕塑,它的象征性比实用性更加重要.俄国的构成主义在艺术上具有极大的突破,并对世界艺术和设计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但直到1921年新经济政策时期,与西方的联系受到鼓励,尤其是俄国的一批构成主义设计家到西方旅行和交流,把俄国的构成主义观念和思想带到西方,俄国的构成主义探索才开始被西方所认识,产生了很大震动,特别是对德国产生了很大影响。
平面构成作为一门设计基础课的教育,始于1919年德国包豪斯设计学府,其后应用于设计的各个领域,如服装,造型设计,建筑,绘画等。
第一章概述第一节平面构成的历史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在中国艺术教育界被统称为“三大构成”课程,它们起源于1919年德国包豪斯学院的设计课程改革。
包豪斯学院(Dasstatiiches Bauhaus)是世界著名建筑师瓦尔特·格罗佩斯在德国魏玛城创立的第一所设计学校,时年35岁的格罗佩斯大胆地在包豪斯学院进行了教学改革,而在当时其他的艺术学院的教学理念仍是19世纪的传统与唯美的艺术古典主义。
包豪斯设计学院以鲜明的功能主义,提出了“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教育口号。
开创并设计了整套崭新的艺术教学计划和理论体系,通过改革将新的教学计划和理论体系贯彻到日常的教学中,使学生的艺术视觉感知度达到了理性的水平。
包豪斯学院也以崭新的教育方法和一流的教授群体为世人所敬佩。
如:康定斯基、伊顿、克利费宁格、蒙克、莫霍利等一流艺术家都在此校任教,他们也是其崭新的艺术教学计划和理论体系,特别是基础课程的改革者和实践者。
其中的瑞士画家、美术理论家和色彩学家约翰内斯·伊顿在包豪斯学院开设了基础课程,他的《设计与形态》和《色彩艺术》著作开拓了构成艺术的理论体系。
包豪斯学院最终确立了20世纪的艺术设计理念,奠定了现代艺术设计的基础。
包豪斯学院对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的研究既有严格的理论体系,也强调教学和实践的结合,教学里融合了各国前卫艺术的精华,打破了旧有的艺术教学模式,提倡运用不同材质进行概念表现,鼓励学生对色彩的形式想象力进行理性分析和实验,使学生超越旧的经验约束与视觉习惯,培养了崭新的、敏锐的视觉认知能力。
由于战争,“包豪斯”(Bauhaus)设计学院从成立到被迫关闭只有短短的13年时间,却培养出了一批在各个设计领域中出类拔萃的人才,所以说包豪斯设计学院是现代艺术设计诞生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