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地理自然灾害导学案三.docx
- 格式:docx
- 大小:75.34 KB
- 文档页数:2
课题: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共6课时第1课时班级:姓名:【课标要求】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一、导入新课,呈现目标【情境导入】2018年8月18日,徐州市洪灾案例视频。
【学习目标】1.认识自然灾害的概念、能够说出常见自然灾害及所属的类型。
2.区分洪水和洪灾,认识洪灾的危害。
3.运用材料,能够分析诱发洪灾的种种因素及洪灾的防治措施,通过探究洪灾的成灾特点,尤其是人为因素对洪灾的影响,树立防灾、减灾的意识。
二、自主学习,预习展示(自主阅读过程中,指导学生圈画关键词,标记重难点)1.填空(1)自然灾害是指在_________________发生的,对_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危害的事件。
(2)自然灾害按成因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洪水是河流水位超过_____________出现的________现象的统称。
(4)洪水致灾的两个基本环节: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洪水形成的原因:流域的汇水速度________河道的排水速度。
(6)影响洪灾危害大小的因素:洪水发生区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程度及__________________程度。
2.判断题(1)交通事故危害人们生命和财产安全,属于自然灾害。
()(2)荒无人烟的荒漠地带爆发特大沙尘暴属于自然灾害;( )(3)火山喷发按灾害的成因属于气象灾害。
()(4)长江流域发生洪水与人类活动无关。
()(6)围湖造田、抵制洪水,是防御洪水灾害的工程措施。
()(7)增强人们对灾害问题的认识,提高人们防灾、减灾的意识是防洪减灾的措施。
()三、问题驱动、合作探究【探究一】洪灾形成原因[案例1] 徐州市洪灾分析材料一:2018-8-19江苏水情信息昨日我省新沂河一线以北地区大部分小到中雨,徐州丰沛地区特大暴雨面雨量达231.8mm,最大点雨量徐州邹庄闸391.5mm,其次鹿楼369mm、李庙闸334mm。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机制,包括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
2、掌握常见的人类活动引发或加剧自然灾害的类型和案例。
3、理解如何通过合理的人类活动来减轻自然灾害的危害。
4、培养关注环境、预防灾害的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人类活动影响自然灾害的具体方式和表现。
(2)人类活动如何加剧或减轻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危害。
2、难点(1)分析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
(2)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制定有效的防灾减灾策略。
三、知识梳理(一)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1、直接影响(1)人类活动导致的生态破坏,如过度开垦、滥伐森林等,直接破坏了生态平衡,降低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从而增加了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
例如,在一些山区,过度开垦耕地导致水土流失加剧,一旦遭遇暴雨,就容易引发泥石流等灾害。
(2)工程建设活动,如修建水库、道路、桥梁等,如果规划不合理或施工质量不达标,可能会直接引发地质灾害或水文灾害。
比如,在水库建设中,如果没有充分考虑库岸的稳定性,蓄水后可能导致库岸滑坡、崩塌等灾害。
2、间接影响(1)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从而改变了自然灾害的发生规律。
气候变暖使得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如暴雨、干旱、高温等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都有所增加。
(2)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导致下垫面性质发生改变,影响了局部气候和水文条件,增加了城市内涝等灾害的风险。
城市中的大量水泥、沥青等不透水地面,使得雨水无法及时渗透,容易形成地表径流,导致排水系统压力增大,引发内涝。
(二)人类活动引发或加剧的自然灾害类型1、地质灾害(1)采矿活动可能引发地面塌陷、滑坡等灾害。
在采矿过程中,地下采空区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支撑和处理,容易导致地面塌陷;同时,开采过程中的爆破等作业也可能破坏山体的稳定性,引发滑坡。
(2)修建铁路、公路等工程时的切坡、填方等行为,容易诱发滑坡、崩塌等灾害。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自然灾害学案四、当堂反馈1.下列自然灾害,属于湖南省主要的自然灾害是()A.台风、沙尘暴B.山体滑坡、地震C.山体滑坡、洪涝D.泥石流、火山因是2.山区常见自然灾害有()A.崩塌、滑坡、泥石流B.泥石流、洪涝、寒潮C.干旱、洪涝、崩塌D.台风、滑坡、崩塌3.对我国土地资源描述正确的是3.(2019•广东三模)影响台湾的自然灾害是()A.地震和台风B.干旱和沙尘暴C.低温和寒潮D.火山活动4.黄土高原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是()A.地震灾害 B.水土流失 C.旱涝灾害 D.沙尘天气5.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是()A.滑坡 B.洪涝 C.风灾 D.泥石流6.长江流域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是()A.滑坡和泥石流B.水土流失C.风沙危害D.洪涝灾害7.黄土高原自然灾害发生越来越频繁的原因是()A.地理位置的特殊B.生态系统比较稳定C.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D.全球气温升高8.由地气候原因造成的自然灾害有()A.台风 B.泥石流C.滑坡 D.地震9.对北京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是()A.地震 B.台风 C.沙尘暴D.酸雨10.季风气候造成的最大的自然灾害是()A.旱涝灾害 B.台风灾害 C.地震灾害 D.海啸灾害11.下列自然灾害,在湖南省不常发生的是()A.旱涝灾害 B.山体滑坡 C.地震 D.农作物病害12.如图所示的情况容易发生某种自然灾害,当自然灾害发生时,哪个选项所代表的地方是安全的?()A.① B.②C.③D.以上都不安全五、拓展延伸,能力提高人们常说“祸不单行”。
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谈谈你的看法。
自我评价专栏(分优良中差四个等级)自主学习:合作与交流:书写:综合:。
初中地理说课自然灾害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识别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类型,掌握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和特点,了解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危害。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地图、图表、案例等教学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情感态度,提高学生防范和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教学重点:自然灾害的概念及分类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和特点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危害教学难点: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和特点教学准备:地图、图表、案例等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自然灾害的图片,如地震、洪水、台风等,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提问:你们对这些灾害有什么了解?这些灾害是如何形成的?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自然灾害的知识。
二、自主学习1. 请学生根据教材,总结自然灾害的概念。
2. 请学生根据教材,列举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类型。
3. 请学生根据教材,分析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三、课堂讲解1. 讲解自然灾害的概念: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环境的异常变化,导致人类生命、财产和资源受到损害的现象。
2. 讲解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类型: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等。
3. 讲解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和特点:气象灾害:如干旱、洪涝、台风等,形成原因主要是气候异常,特点是对人类社会影响较大,难以预测和防范。
地质灾害: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形成原因主要是地壳运动,特点是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损失,难以预测和防范。
生物灾害:如病虫害、草原火灾等,形成原因主要是生物异常繁殖或自然环境变化,特点是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损害,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区域性。
四、案例分析展示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灾害形成的原因、特点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请学生分组讨论,总结防灾和减灾的措施。
五、课堂小结请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回答以下问题:1. 自然灾害的概念是什么?2. 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类型有哪些?3. 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和特点是什么?4. 如何防范和应对自然灾害?六、课后作业请学生结合教材和生活中的实例,分析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撰写一篇短文。
《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包括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水文灾害、生物灾害等。
2、掌握各类自然灾害的特点和形成机制。
3、熟悉世界和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区域。
4、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对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各类自然灾害的类型、特点和形成机制。
(2)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规律。
2、难点(1)分析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与影响因素。
(2)理解自然灾害分布的区域性特点。
三、知识梳理(一)气象灾害(1)概念:因连续性的降水或短时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淹没大片地区,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2)形成原因:持续的暴雨或短时间内的大暴雨;流域的地形、水系特点;河流的泄洪能力;人类活动对流域的影响,如围湖造田、侵占河道等。
(3)分布: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和南部、北美洲东部等地区。
2、干旱(1)概念:长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2)形成原因:长时间的气候异常,如副热带高压控制、大气环流异常等;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3)分布:全球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以及季风气候区的干旱季节。
3、台风(1)概念: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强烈气旋,常伴有狂风、暴雨和风暴潮。
(2)形成原因:广阔的高温洋面、充足的水汽供应、地转偏向力等。
(3)分布:主要发生在西北太平洋、西北大西洋和印度洋等海域。
(1)概念: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
(2)形成原因:高纬度地区的冷空气堆积,在特定的大气环流形势下迅速南下。
(3)分布:主要影响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
(二)地质灾害1、地震(1)概念: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
(2)形成原因:地壳运动、板块构造活动、火山活动等。
(3)分布: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等。
2、滑坡(1)概念: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与同学们谈地理一、学习目标知识:1、知道地理课的学习内容。
2、知道学习地理的目的、意义。
3、知道学习地理课的学习方法。
能力:1、初步学会举例说明学习地理的意义;2、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挑战心理、冒险心理和坚韧性、求异性等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
情感:1、使学生了解学习地理知识,掌握地理技能是社会主义公民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学习和工作的需要,从而激起学生学习地理的欲望。
2、通过为什么要学地理,帮助学生树立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保护“人类家园”——地球而学习的志向。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1)为什么要学习地理?2)怎样学好地理?2、难点:理解怎样处理好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准备:地球仪,世界地图,中国地图五、教学过程:一、做自我介绍二、给学生提出一些要求三、新课学习阶段:1、学生自由发言,然后讨论,拿到地理书,会想到什么?请同学们回忆小学已学过的自然知识,每个同学举一个例子,说说我们生活、学习、工作中有哪些属于地理知识内容。
2、学生自学教材第二页彩图,说说与地理的关系。
多动脑筋想一想,想什么?3、教师根据学校环境的实际情况,结合当时国内外和实际的地理知识,列举国内外和家乡中诸如大气污染、水污染、资源被破坏、垃圾的处理、人口增长过速等环境问题的典型事例,唤起学生装学习地理知识的强烈愿望,去探索适合国情的人类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真理。
4、学习地理,为了更好地生活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
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综合地分析地理。
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课堂小结)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最后思考归纳,为学好地理,应做好哪些准备?六、板书设计一、生活离不开地理。
二、学习地理,为了更好地生活,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
七、练习与作业:略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一、学习目标知识:1、了解地球和地球仪的有关基础知识。
2、了解地球仪的作用,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3、认识地图是记录和传递地理信息的工具。
《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能准确判断常见的自然现象是否属于自然灾害。
2、掌握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包括广泛性与区域性、频繁性与不确定性、周期性与不重复性、联系性、危害严重性等。
3、能够通过案例分析,深入理解自然灾害特点的具体表现及影响。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自然灾害的概念界定。
(2)自然灾害的特点及其表现。
2、难点(1)对自然灾害概念中“自然变异”和“造成损失”的准确理解。
(2)如何运用自然灾害的特点分析具体的灾害事件。
三、知识梳理(一)自然灾害的概念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关键要素:1、自然变异自然变异是指自然界中的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的异常变化。
这些变化可能是由地球内部的活动(如地震、火山喷发)、大气环流(如台风、暴雨)、海洋运动(如海啸)、生物群落的变化(如病虫害的爆发)等引起的。
2、造成损失只有当自然变异导致了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或资源破坏等不良后果时,才能称之为自然灾害。
如果自然变异没有对人类社会造成负面影响,那么它只是一种自然现象,而不是灾害。
例如,闪电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但如果闪电击中建筑物并引起火灾,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那么就成为了自然灾害。
(二)自然灾害的特点1、广泛性与区域性(1)广泛性自然灾害的发生范围非常广泛,几乎涵盖了地球的各个角落。
无论是陆地、海洋还是大气,都可能发生各种类型的自然灾害。
从地震、火山喷发、洪涝灾害到干旱、台风、海啸等,地球上的不同地区在不同的时间都可能遭受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袭击。
(2)区域性尽管自然灾害具有广泛性,但某些类型的自然灾害在地理分布上往往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例如,台风主要发生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沿海地区;地震多分布在板块交界处;干旱则在一些气候干旱的地区更为常见。
这种区域性特点与地球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地质构造等因素密切相关。
《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能够准确判断常见的自然现象是否属于自然灾害。
2、掌握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包括广泛性、区域性、频繁性、不可避免性、周期性和严重性等。
3、分析自然灾害特点形成的原因,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综合认知能力。
4、培养关注自然灾害、保护环境和珍惜生命的意识。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自然灾害的概念及其判别标准。
(2)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及表现。
2、难点(1)理解自然灾害特点之间的相互关系。
(2)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灾害特点的形成原因。
三、知识梳理(一)自然灾害的概念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它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二是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例如,地震、洪水、台风等都属于自然灾害。
而像流星撞击地球这类极其罕见且对人类社会影响极小的自然现象,通常不被视为自然灾害。
(二)自然灾害的特点1、广泛性自然灾害的广泛性表现在其发生的地域广泛,几乎地球上的每个角落都可能遭受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
无论是陆地、海洋还是空中,无论是寒冷的极地、炎热的赤道还是温带地区,都有可能发生自然灾害。
例如,洪水可能在河流流域泛滥,干旱可能在大片的农田出现,地震可以在板块交界处发生,台风可能袭击沿海地区。
这种广泛性使得人类很难完全避免自然灾害的影响。
2、区域性由于地球表面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存在差异,导致自然灾害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某些地区更容易受到特定类型自然灾害的影响。
比如,环太平洋地区是地震和火山活动的高发区;季风气候区常常遭受洪涝和干旱的困扰;山区则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这种区域性特点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地形地貌等因素密切相关。
3、频繁性自然灾害在时间上的发生是频繁的。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似乎在增加。
例如,在一些地区,暴雨、洪涝等灾害在近几年出现的次数明显增多;地震活动也时有发生。
《常见自然灾害及其成因》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常见自然灾害的类型,如地震、洪水、台风、干旱、滑坡和泥石流等。
2、掌握这些常见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
3、培养对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二、学习重点1、常见自然灾害的特点和危害。
2、各种自然灾害的形成机制。
三、学习难点1、理解自然灾害形成的复杂因素和相互关系。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自然灾害事件的成因。
四、知识梳理(一)地震1、定义: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2、成因:地壳运动: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使得地壳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当积累的能量超过岩石的承受极限时,就会发生断裂和错动,从而引发地震。
火山活动:火山喷发时的能量释放可能导致地壳的震动,引发地震。
人类活动:如大规模的地下爆破、水库蓄水等也可能诱发地震,但这种地震的规模通常较小。
(二)洪水1、定义:洪水是指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的水位超过正常水位,溢出河岸或湖岸,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威胁的一种灾害。
2、成因:暴雨:短时间内的强降雨是洪水最主要的成因之一。
大量的雨水迅速汇集到河流、湖泊等水体中,导致水位急剧上升。
冰雪融化:在春季或气温升高时,高山积雪和冰川迅速融化,形成大量的水流,可能引发洪水。
河道堵塞:河流中的泥沙淤积、建筑物侵占河道等因素导致河道狭窄,水流不畅,容易引发洪水。
堤坝决口:堤坝由于质量问题、洪水冲击力过大等原因发生决口,会导致洪水泛滥。
(三)台风1、定义: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一种强烈的气旋性涡旋。
2、成因:温暖的海洋:海水温度在 265℃以上的广阔洋面为台风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能量。
初始扰动:例如季风槽中的低压、东风波等,为台风的发展提供了起始条件。
地转偏向力: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使得气流旋转起来,形成气旋。
(四)干旱1、定义:干旱是指长期无雨或少雨,导致土壤水分不足、河流水位下降、农作物缺水等的一种气象灾害。
2、成因:大气环流异常:例如高压系统长期控制某个地区,使得该地区盛行下沉气流,难以形成降水。
七年级上册地理导学案
拓展问题一:说说台风、寒潮等气象灾害带来的有利彫响?
迁移问题二:说说除课本出现的自然灾害还有那些自然灾害?
可引导学生通过查资料
获取答案(查相关资
料、上网等)
计_____ ☆o
达标
反馈
材料一:“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分布”图。
材料二:2014年7月18日,9号
台风“威马逊”登陆海南吋中心拘谨最大风力达17级以上(70米/ 秒),为
1949年以来登陆我国的最强台风。
材料三:“近500年来华北地区沙
尘暴按月份累计次数”图。
(1)寒潮通常会影响我国北
方大部分地区,从材料一种可知受灾最严重的省级行政区是
(填简称)。
(2)从材料一可以推断出华北平原易发生
此种灾害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造成哪些影响(答一点即可)0
(3)广东、广西、海南、
台湾、福建、浙江一带会受台风影响,台风灾害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地
IX.材料二中提到的“威马逊”台风登陆海南,除带来强风暴雨,造成洪涝灾害,
还可能引发_________ 等地质
灾害。
(4)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我国华北地区的沙尘暴从时间上看,主要集中在
(填旱灾或涝
灾)。
(5)地震属于地质灾害,2017年12月19日在辽宁鞍山市海城市发
生了 4. 4级地震,沈阳有明显震感,地震心理学上有一个“12秒自救机会”,下
列自救错误的是()
学生在教师指挥下抱头、闭眼,尽量蜷曲身体迅速躲在
A.教室内,
各自的课桌下
B.场馆内,
C.楼道内,
D.卧室屮,
就地趴在排椅下,用随身携带的物品挡在头上远离窗
户,坐电梯迅速离开
可以在小开间的墙角躲避
教学
反思
我能够完成本节课的学
习反思☆我共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