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下册第五单元复习课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54.00 KB
- 文档页数:6
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五单元复习课学案一、课标要求1、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2、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3、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二、知识点梳理1、原始生命是由经过漫长的化学进化过程逐渐形成。
2、地球年龄年,原始大气的成分3、生命的化学进化过程的摇篮。
(原始大气中)(原始海洋)装置中的气体为4、米勒实验电极模拟支持生命起源的阶段5、我国的科学成就:(有机大分子物质)(有机大分子物质化石:保存在地层中古代生物的、、或,最证据6、生物进化的证据解剖学证据(越古老的地层中生物化石结构越)分子生物学证据7、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
生物进化论的奠基者英国博物学家提出的8、自然选择学说内容:、、、。
9、类人猿动物有、、、。
人类起源于。
10、人猿分界的重要标准是。
11、人类的进化分为、、、,人类进化最关键的阶段是。
三、达标检测l.原始生命形成的场所是()A.海祥B.原始森林C.原始陆地D.原始海洋2.用氨基酸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是生命科学上的重要成果,它为生命起源问题的哪个阶段提供了有力证据?()A.从无机小分予生成有机小分于物质B.从有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大分子物质C.从有机大分予物质演变为原始生命D.从原始生命发展成单细胞生命3.对埋藏在地层中不同地质年代的生物化石分析,证明生物的进化顺序是()①从简单到复杂②从矮小到高大③从低等到高等④从水生到陆生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原始大气成分的是()A、硫化氢和甲烷B、氧气和二氧化硫C、甲烷和氢气D、氨气和水蒸气5.生活在绿草地上的蝗虫,体色多为绿色;而生活在草木稀疏的地上的蝗虫,体色多为褐色。
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是()A、适者生存的结果B、过度繁殖的结果C、人工选择的结果D、蝗虫会飞的结果6.青霉素刚被制造出来时,能杀死多种致病的细菌,但由于人们使用青霉素过多,使得有些细菌不再受青霉素影响。
细菌对青霉素的抗药性的增强的主要原因()A、青霉素的质量下降B、青霉素的使用使细菌产生了抗药性变异C、青霉素对细菌的抗药性变异进行选择的结果 D细菌对青霉素选择的结果7.一般认为,人类在地球上出现的重要标志是()A、使用天然工具B、产生了语言C、制造工具D、直立行走,手足分工8.“地球上的生命是从外星球来的”这一推测得到了部分人的认可,其理由是( )A.米勒通过实验证明了这一推测B.原始地球环境不可能形成有机物C.陨石中和星际空间发现了有机物D.其它星球已经发现了原始生命9.临朐山旺化石能够表现出( )A.地层形成的越早,陆生生物的化石越多B.不同地层化石种类的差别不大C.两栖类和爬行类比鱼类化石所在的地层古老D.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的进化过程10.与普通极地狐相比,北极狐的耳朵非常小,以下解释不确切的是( )A.对环境适应的结果 B.北极食物匮乏的原因C.遗传和变异的结果 D.自然选择的结果11.下图是一农田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后害虫群体密度变化曲线。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复习课教案新部编本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复习课教案贵阳十中赵天涯一、教学目标:1、积累、掌握常用字词的用法。
2、通过字词的理解疏通句子含义。
二、教学重点:积累、掌握常用字词用法。
三、教学难点:词性的活用及一词多义。
四、教学方法:讨论,归纳五、教学课时: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二)重点字词归纳: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轩邈.:miǎo 泠泠..作响:líng 以衾.佣覆:qīn 食.马者:sì鸢.飞戾天:yuān 骈.死:pián负箧.曳屣:qiè缊.袍敝衣:yùn 烨.然:yè箪.瓢屡空:dān2、通假字:窥谷忘反: 反通“返”,返回,回去;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鸟叫声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肢体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疑问,相当于“吗”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示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3、古今异义词一百许.里:古义为“左右”,表示约数;今常指“应允”,“许多”,“或者”等。
经纶..世务者:古义为为“筹划,治理”,今常指“政治规划”。
媵人持汤.沃灌:古义为“热水”,今常指“汁水”等。
略无慕艳.意:古义为“羡慕”,今指“鲜艳,艳丽”等。
日再.食:古义为“两次”,今常指“又,再次”等。
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为“有时”,今常作连词,表选择关系。
执策.而临之:古义为“马鞭子”,今常指“政策、决策”等。
因以为..号焉:古义为“以之为,把它作为”,两个词,今常用作一个词,认为。
或.置酒而招之: 古义为“有时”,今常用作连词,表选择关系。
造.饮辄尽: 古义为“往,到”,今常指“创造,制作”等。
八下Unit 5 If you go to the party, you′ll have a great time.导学设计主备人:张永红课型:复习课、拓展课。
复习目标:1. 知识与能力Learn to talk about consequences and give proper advice学会谈论结果并给出合理建议.(1) 词汇:能扎实掌握本单元重点单词10个,重点短语10个(2) 句型:能熟练运用I think I am going to / I will…谈论打算和愿望;运用If you do, you will …. 谈论条件和结果。
运用You can’t do that ./ I think you should do…提出建议(3) 语法:掌握if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的用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听说训练与多种形式的口笔头练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能熟练运用if条件句进行交际。
3. 情感与价值观:(1)Try to obey the rules.(尽量遵守规则)(1)Look before you leap. (三思而行)复习重点:1. 掌握本节词汇。
2.能熟练运用If you do, you will …. 谈论条件和结果。
复习难点:(1)if条件状语从句的动词形式。
(2) if 从句用法拓展知识链接:九年级Unit 1 unless 的用法,九年级Unit 11 if引导宾语从句的用法。
学习过程:1. 观看视频Look! They are talking about going to a partyIf I have a party this Sunday,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1-2名学生回答)If you go to the party, you′ll have a great time.If you go to the party, I′ll be very glad.If you don’t go to the party, you′ll be sorry.Today let’s review Unit 5. (师生齐读标题)2 .了解本节目标:今天我们要复习如何谈论做决定。
八年级下第五单元《热爱集体融入社会》复习学案教师寄语: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积极适应集体和社会生活。
复习目标:1、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理解个人离不开集体,集体离不开个人。
2、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懂得如何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
3、正确认识从众心理对个人和社会的不同影响。
4、了解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及青少年面对复杂社会生活的注意事项。
5、知道为社会做贡献的具体途径。
重点难点:重点:为集体做贡献难点: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复习过程:一、知识梳理1、每一个人都从属于不同的_____,一个人的一生就是在大大小小的_____中度过的。
2、同一集体中的成员有着共同的_____,在_____上相互支持,_____上相互依存,_____上荣辱与共,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____。
3、集体是个人生存的______,是个人成长的______,个人的_____、_____和______都离不开集体。
4、个人是集体的____,集体的发展离不开每个成员的_____。
5、任何一个集体,只有在_____上高度统一、在_____上目标一致、在_____上共鸣,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从而形成强大的____,(这就是团结的力量,团结的作用。
)达到预期的目标。
6、集体的团结能给每个人以______ 和______ ,使个人的_____得到充分的发挥;集体的团结可以把每个人的______集中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_____。
这种力量不是简单的个人力量的相加,而是一种聚变和_____。
所以说“团结使集体产生强大的凝聚力”。
我们依靠这种力量,能够完成______无法完成的任务,战胜个人无法克服的_____。
7、历史发展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集体无论大小,_____才有力量。
8、在我国,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在根本上是的,但有些情况下也会产生和;.集体利益是个人利益的和,集体利益个人利益;以集体利益为重,并不排斥个人的。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复习教案复习目标1. 复习游记的文体特点,重温四篇课文的内容。
2. 了解游记的写法,把握写景的角度和方法。
一、课堂导入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旅游其实也是一种“阅读”,是认识世界的另一种方式。
游记通过记述游览见闻,描摹山水风光,吟咏人文胜迹,抒发作者的情思。
而阅读游记,可以让我们丰富见闻,增长知识,开阔眼界。
今天我们就来复习四篇游记文章。
二、复习游记特点,把握课文内容1. 游记游记就是旅游见闻,是记述和描写旅途中的见闻,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文章。
2. 游记“三要素”游记在内容上主要包含三个要素:所至、所见、所感。
所至:即作者的游踪所见:即作者在游览过程中目睹的风貌,包括山水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历史掌故、现实生活等。
所感:即作者由所见所闻引发的所思所想。
一篇游记中“所至”是骨骼,“所见”是血肉,“所感”是灵魂,三者缺一不可。
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个表格来看看本单元课文中的这三个要素:三、把握游记写法特色(一)游记不是简单的参观记录或单调的景物描写,它是一种内容丰富、形式自由的文体,好的游记既要得读书思考之助,也要讲究写法上的创新。
本单元几篇在写法上又各有自己的创新之处:《壶口瀑布》:时间和视角的选择。
选择枯水季看瀑布的独特时间点,走进“河心”定点观景的描写视角。
我们知道作者两次观察瀑布,略写雨季看瀑布的情形,详写的是第二次枯水季看瀑布的情形。
而作者在观察时,选择低处河心里的一块大石头作为立足点,观察瀑布仿佛从天而降,这样最能体现出瀑布如千军万马的气势。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大量呈现作者的身体感受,表现出个体主观的观景意识。
从文章写法的角度看,作者反复叙写自己在各拉丹冬的身体状况,使读者在阅读“所见”的同时也读到了“所见的人”,体会到她身上的乐观与坚强,阅读感受也更亲切、真实、可信。
《登勃朗峰》:奇妙的联想和奇特的经历,不拘泥于单纯的景物描写。
《登勃朗峰》记述了作者与友人游览勃朗峰的经历,或浓墨重彩,或简笔勾勒,笔法多变:写上山,用散文笔法,描绘山中奇景,嶙峋的怪石,变幻的光影,引出无限感慨;写下山,以小说笔法,叙述奇人奇事,惊险的旅途,怪异的车夫,富有传奇色彩,妙趣横生。
八年级下英语复习课学案Unit 5 If you go to the party ,you'll have a great time .复习目标:1.Words and useful expressions in this unit .2. Talk about consequences.重难点:The usage of " if ".一.课前预习:Read through this unit and finish these exercises :Task 1. Words and useful phrases in this unit :1 花 _________2 代理人________3 反对_______4 慈善团体_______5 机会________6 律师 _______7 今晚________ 8 窗户________ 9 解释 ________10 下列的__________11 玩的愉快 _____________12 拿走_____________ 13 在世界各地 ______________14 谋生_______15 一直 ___________16 移动电话___________17let you in_____________18 wear jeans to the party__________19 take the bus to the party________ 20 make some food____________Task 2. 完成句子:1. If you _____ _____ ______ _______(去参加聚会),you ____ _____ ______ ________ ________(将玩的很开心).2. I think I _____ _______ _____ ________ _____ ______(将呆在家里).3. 如果他们今天举办聚会,一半的学生将不会来。
Language Points and Exercises of Unit Five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rainstorm came?●重点语法:A.过去进行时a) 概念:表示过去某一时刻或某一时间段内正在进行的动作或正在存在的状态。
b) 谓语结构:was/were + doingc) 常用时间状语:at the/that time, at that moment, then, this time yesterday/last week, from 5:00 to 9:00yesterday, yesterday morning, when/while+从句等d) 句型变换:(翻译) 他昨天晚上8点时在读书。
肯定句:He was reading a book at 8:00 o’clock.否定句:He wasn’t reading a book at 8:00 o’clock.一般疑问句:Was he reading a book at 8:00 o’clock?肯定回答:Yes, he was 否定回答:No, he wasn’t特殊疑问句(针对画线部分提问):What was he doing?B.when/while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a) when:“当…时”,等同于“at/ during that time”,主句用过去进行时,从句应用一般过去时。
while:“当…时,在…期间”等同于“during the time”表示略长一段时间,主句用一般过去时,从句应用过去进行时注意:若主、从句的动作皆为长时间动作且强调其同时发生,则主句也需用进行时态。
在此种情况下,while可用于强调主、从句动作的对比,译为“一边…一边…”b) when和while还可以做并列连词,when表示“这时,在那时”,while表示“而,却”,表对比关系。
小试身手:1. While I was reading, I heard (hear) a noise in the garden.2. Some students were talking loudly B the teacher came in.A. whileB. whenC. as soon asD. after3. A I was reading at home, my father was watching TV.A. WhileB. As soon asC. WhenD. After4. She was reading a book when I saw her. (针对画线部分提问)What was she doing when you saw her?5. He was chatting (chat) with his friends on line at this time yesterday.6.当小偷进来的时候,他正在睡觉。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五单元复习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掌握电学基本概念和公式,能运用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和电功率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电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 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让学生认识到掌握物理知识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研究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以及电功率公式的掌握和应用。
2. 教学难点: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流程
1. 温故知新
* 通过对前几节课研究内容的回顾,让学生复电学基本概念和公式。
2. 新知得
* 通过教师讲解和演示,让学生掌握欧姆定律的公式和应用。
* 通过教师讲解和演示,让学生掌握基尔霍夫定律的原理和应用。
* 通过教师讲解和演示,让学生掌握电功率公式的原理和应用。
3. 练巩固
* 让学生结合例题和练题,练应用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和
电功率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4. 拓展延伸
* 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电学知识进行讨论和分析。
四、作业布置
1. 完成课堂练题。
2. 自己在生活中寻找应用电学知识的实例,并进行描述和分析。
五、教学反思
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练习,学生对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
律和电功率公式的掌握和应用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还存在一些学
生在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需要加强巩固和练习。
下一步需要根
据学生的情况,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复习一、单元介绍本单元,要注意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体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古人写景、叙事、议论的艺术,体会语言运用的妙处;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增强语感。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常用实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掌握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性活用等古汉语基础知识。
2.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目标1.文言知识的迁移,把握做题技巧。
2.能正确默写要求背诵的篇目,理解并学习赏析诗歌中的名句。
3.巧妙地运用古诗词写作。
(三)情感目标体会中华诗词文化的灿烂辉煌,感受古代诗词作品的丰富多彩,感受文学形象,发展思维能力,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和一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化品位。
三、重点难点(一)重点1.掌握文言文学习的基本方法,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把握做题技巧。
2.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巧妙地在写作中运用。
(二)难点1.掌握文言文学习的基本方法,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把握做题技巧。
2.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巧妙地在写作中运用。
四、教学策略与手段本课学采用互动学习模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互评互议,用小组竞赛和个人竞赛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合作学习的优势,并让学生懂得了“争一争就能行,拼一拼就能赢”、“酒香仍需吆喝”的道理。
五、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课前收集本单元的重点字词、句子的解释,认真复习各篇课文的内容,初步梳理文言文的知识要点,熟练的背诵各篇古诗。
2.教师的教学准备:归纳本单元文言文学系的知识要点,选取典型的考试题型进行分析,精心写好教学设计和堂上练习、课后练习,在老师的引领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与探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并得到巩固。
3.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布置:将班级同学划分为十大学习小组,前置性预习和课后巩固由学习小组的成员相互探讨完成,课堂上注重方法的归纳。
初二下册第五单元复习课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熟记重点的字词句的含义。
2.品味文章中蕴含的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
3.体会文章中叙述议论说明等表达方式的运用。
4.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整理积累知识(一)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曦月沿溯素湍飞漱属引夕日欲颓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艨艟舸泅僦赁履更定毳衣雾凇藻荇(二)理解诗文内容,用原文填空。
1.直接描写三峡两岸山峰耸立的句子是,。
从侧面突出三峡两岸连山高耸入云的句子是,。
2.突出夏天三峡水流速之快的句子是。
3.突出秋水清澈的句子是,。
4.《答谢中书书》文中的写景部分,先仰视_______________;再俯瞰_______ _________;最后又分“晓”与“夕”两层来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次第井然。
5.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是:。
6.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
7.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
8.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它与“”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9.作者自述舟中所见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作者想象在岸边或山顶某高处眺望湖心亭看到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中写出了湖心亭知己相见的意外惊喜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归园田居》(其三)表现作者早出晚归,不辞劳苦的诗句是,。
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
13.《使至塞上》既言事,又写景,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的句子是,。
以传神的笔墨刻画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的句子是,。
14.《渡荆门送别》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的句子是,。
通过两幅美丽的画面来形容江上美景的句子是,。
含蓄地抒发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从远处描绘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的句子是,。
描绘长江近景的句子是,。
15.《游山西村》蕴涵生活的哲理,比喻困境中也往往蕴涵着希望的句子是,。
(三)按要求填空。
1.《三峡》选自,作者,(朝代)地理学家。
撰写的一书是我国古代、的综合性著作。
2.《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中书”指__________后一个“书”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记承天寺夜游》作者,(朝代)著名的文学家,4.《观潮》选自,作者,字,(朝代)人。
5.《湖心亭看雪》选自。
作者是代,字。
(四)积累本单元文言词语和句子。
1.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的含义。
《三峡》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沿溯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素湍回清倒影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霜旦林寒涧肃哀转久绝《答谢中书书》五色交辉四时俱备晓雾将歇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记承天寺夜游》念无与为乐者怀民亦未寝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相与步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解衣欲睡遂至承天寺《观潮》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仅如银线吞天沃日际天而来艨艟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一舸无迹随波而逝乘骑弄旗标枪舞刀溯迎而上鲸波万仞人物略不相睹《湖心亭看雪》是日更定雾凇沆砀拥毳衣炉火焉得更有此人强饮三大白上下一白及下船人鸟声俱绝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三峡》(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夏水襄陵,沿溯阻绝(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5)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6)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7)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8)林寒涧肃,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答谢中书书》(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5)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观潮》(1)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2)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3)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4)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湖心亭看雪》(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是日更定,余挐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3)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4)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5)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6)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7)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8)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9)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二、典型例题剖析(一)阅读《三峡》语段,回答问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早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文章末尾引用渔者歌谣的目的是什么?2.作者为什么先写山而不先写水呢?写水的时候,为什么先写夏水而不先写春冬之水呢?3.从“良多趣味”一句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感情?4.“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你想到了哪两句诗?5.“清荣峻茂”一句写了哪几种景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6.本文描写的中心是什么?7.文章最后一节描写的是什么季节?从哪个地方能看出来?文章的描写表现了这一季节的什么特点?8.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三峡四季景物的特点(二)阅读《答谢中书书》语段,回答问题。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总领全文景观的句子是什么?2.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文中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什么?4.能概括全文主题的句子是什么?5.文中用简洁的语句描绘高山流水的语句是什么?6.你如何看待“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中的一个“美”字?7.本文对景物的描写可以说是美妙至极,请你试举一例阐述一下“妙”在何处?8.“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奇者”以作者的感叹总括前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9.给文章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第二段的意思。
(三)阅读《记承天寺夜游》语段,回答问题。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者耳!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3.《记承天寺夜游》的顺序是:时间→起行→寻张怀民→→4.本文中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句,这句话的主要内容可以用四个字概括为:。
5.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
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6.找出文中的议论句。
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7.把全文划为三层,并写出各层大意。
8.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念无与/为乐者B、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C、盖/竹柏影也D、庭下/如积水空明9.本文最后一段:“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说说句中的“闲”字在全文起什么作用?这个“闲”字的含义有哪几点?(四)阅读《观潮》语段,回答问题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四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1.第一段的中心句是。
2.作者用“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来描绘海潮,你是如何品味这句话的?3.文章引用杨万里的诗句有什么作用?4.第二段中描写演习中阵势变化的文字是。
表现了5.第三段描写了弄潮健儿的英姿,其中点明这是在潮水暴涨时表演的句子是___ _________________ ,其作用是。
6.“出没于鲸波万仞之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7.简要分析结尾一段有什么作用?(五)阅读《湖心亭看雪》语段,回答问题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1.“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看”字改成赏字好不好?为什么?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这句话是从什么角度写雪的?一个“绝”字传达出那些信息?3.“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独”字有何表达作用?4.文中的量词用得极妙,请举一例赏析。
5.凌晨时分,正是寒气倍增之时,作者却“独往湖心亭看雪”,由此可看出作者怎样的生活志趣?6.作者以舟子的话作结,舟子的话含义是什么?7.文章题目是《湖心亭看雪》,为何要写遇人喝酒的情景呢?作者写此内容有何作用?三、反馈练习(二)阅读《观潮》选段,完成下列问题。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1.解释加横线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