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科学领导决策PPT精选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555.00 KB
- 文档页数:26
(十一)论述当代领导的基本职能:
3 、如何处理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
二者的关系如何直接制约领导目标的实现程度,直接影响领导活动的运行状况。
(1 )相互信任的关系:民既是国家主人,又是被领导者。
而各个层级、各个领域的领导既是领导者,又是人民的公仆。
他们在权力关系上同出一源,在根本利益上,反应一致。
(2 )相互促进的关系:在领导活动中,领导者必须依靠被领导者,得到他们的爱戴和拥护,必须经常向被领导者学习,向专家或有经验的人学习,补充营养,促进工作,在工作少犯和避免犯大的错误。
(3 )相互支持的关系:领导者和被领导者是社会组织内部的不同分工。
社会分工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社会分工是与合作联系在一起的。
分工合作的关系也就是相互依赖相互支持的关系。
领导的本质是服务。
被领导者也要积极支持、帮助领导工作。
这种相互支持既体现了组织活动的统一性,也体现了领导者和被领导者政治上的平等。
(4 )相互转化的关系: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地位不是固定不变的,更不是终身的。
(5 )相互监督的关系:领导活动的重要作用是监督检查。
这种监督是双向的,既有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监督,又有被领导者对领导者的监督。
领导体制的主要类型
集权制与分权制的含义:含义
优缺点:
适用范围
完整制与分离制
优缺点
一长制与委员会制
层级制与职能制。
领导科学艺术1)将决策分类领导者或管理者面临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决策,具体包括日常事务型决策、紧急决策战略决策和组织运作性决策等。
多数决策是属于日常事务型决策,这种类型的决策可以选择一个被证明可行的行动方案。
紧急决策往往没有先例可循,因而会消耗较多的时间。
最重要的决策是战略决策,战略决策要求明确目标并把它们转变为明确的计划或分解成多个子决策,这是领导者面临的最重要的任务。
运作型决策大多是涉及“人的问题”(包括招聘和解聘)的决策,因此必须谨慎处理。
2)分解过程完成项决策要经过一个系统的思维过程。
首先,需要明确无误地确定待处理的事宜并把目标按优先次序排列出来。
其次,需要对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
对问题的分析可以揭示出哪些方案是不可能的、不现实的,从而产生数量适当的可选方案供详细评估。
在保证终极目标的前提下,应当认真地估计每一种行动方案的利弊。
再次,要制定一个具体的实施计划,这个计划要体现决策将怎样一一步步实施。
最后,通过对实施后果的反馈分析,看看有无必要做出系列决策(如图所示)。
决策过程示意图3)比较方案大部分决策都包含问题解决的过程。
不同的管理者(即决策者)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得到各自的方案。
例如基于事实和外部特征做出的策者应该充分考虑组织文化这变量而采取有效的工作方式。
巧妙的决策者在必要时要学会操纵和控制整个系统。
不管怎么样,与同事结成牢固的联盟是决策取得成功的重要基础。
什么样的组织文化氛围主宰着你所处的组织?4.分析决策者的责任自上而下的决策,会将员工逐级授权给下级。
对于等级制的组织而言,这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但是,作为领导者,一定要明确哪些决策必须亲自做出,哪些决策可以授权下属来完成。
好的决策者一般都与下属分担责任。
好的决策者对下属的成熟度有着清醒的把握和认识。
领导者应该根据下属的成熟度,区分哪些决策权要保留,哪些决策权要下放。
即使是下放决策权,也不意味着领导者对责任的逃避。
“责任共担"与“效绩共享”是一样的,这是激发下属积极性的重要手段。
科学决策科学决策是指按照决策的科学理论和健全的程序,运用科学的决策方法进行决策的活动。
现代化生产的主要特点是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功能综合,因素众多,变化多端,影响巨大。
因此,一个决策的失误必然会引起连锁反应,产生严重的后果。
对中国共产党而言,由于党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因此对重大问题做出决策就是党的领导活动的关键,是党的领导者最基本的职责。
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着领导工作的得失成败,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存亡。
领导者必须审时度势,科学地制定和实施决策。
科学决策是指决策者凭借科学思维,利用科学手段和科学技术所进行的决策。
科学决策是指决策者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的目标,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系统地分析主客观条件做出正确决策的过程。
科学决策的根本是实事求是,决策的依据要实在,决策的方案要实际,决策的结果要实惠。
科学决策具有程序性、创造性、择优性、指导性。
所谓程序性是指科学决策不是简单拍板,随意决策,更不是头脑发热,信口开河,独断专行,而是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按照一定的程序,充分依靠领导班子、广大群众的集体智慧,正确运用决策技术和方法来选择行为方案。
所谓创造性是指决策总是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需要完成的新任务而作出选择,不是传声筒、录音带,也不是售货员、二传手,而是开动脑筋,运用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等多种思维进行创造性的劳动。
所谓择优性是指在多个方案的对比中寻求能获取较大效益的行动方案,择优是决策的核心。
所谓指导性是指在管理活动中,决策一经作出,就必须付诸实施,对整个管理活动、系统内的每一个人都具有约束作用,指导每一个人的行为方向,不付诸实践,没有指导意义的决策就失去了决策的实际意义。
严格实行科学的决策程序;依靠专家、运用科学的决策技术;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决断。
科学决策的程序:一是发现问题,确定目标。
二是集思广益,拟制方案。
三是分析评估,方案选优。
四是实施方案,反馈调节。
一要有科学知识。
现代决策,必须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第一章绪论领导与领导科学第一节领导概论一、领导的科学概念(3)(一)领导的特性(4):全局性;超前性;超脱性(二)领导的基础(4)(三)领导的类别(5)二、领导职能(5):(一)引导;(二)组织;(三)协调(四)监督(五)教育第二节领导科学的产生一、领导科学的产生前提(10)(一)领导活动普遍性(10)(二)领导原理和领导艺术的相通性(11):分层原则;领导活动的特性;二、领导学产生的标志(13)(一)决策从日常的生产、管理中独立出来(13):西蒙(二)咨询从决策中独立出来(14)三、领导学在我国的兴起和发展(15)(一)我国存在着研究领导活动规律的客观要求(15)(二)领导学的兴起也是建立马克思主义领导学的客观要求(16)(三)领导学也是我党领导艺术提高和升华的需要(17)第三节领导科学和领导活动(18)一、领导科学的研究对象(18):规律;主体;主导)二、领导活动的基本要素(20):领导者;被领导者;领导目标;客观环境三、领导活动的特性(22):权威性;综合性;超前性和战略性;服务性;间接性;第二章领导工作思路第一节政府领导工作的正确定位(27)●政府领导如何借鉴市场定位的观念和方式(27):1.要充分认识到定位的重要性;2.要树立正确的定位也就是科学决策的观念;3.定位要有特色,有个性并不能人云亦云千篇一律;4.区域发展的定位最好要与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相联系;5.定位后要注重舆论宣传;6.要注意定位的稳定性;●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30);1.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2.是适应公共行政民主化、社会化、多元化发展的需要;3.是应对入世的需要;4.是减轻政府财政压力的需要;4是推进依法行政的需要;●政府职能存在问题(32):1.政府职能过宽;2.权力过分集中;3.组织结构不甚合理;4.指挥和控制机制不够健全;5.决策机制、执行机制、监督机制不完备;6.行政管理体制缺乏应变能力;一、政府的经济调节职能与相应行政管理体制改革(33):1.要把发展经济作为第一要务;2.要抓好生产、流通、消费和分配四个环节的良性循环;3.要调整经济结构,消除地区差别和城乡差别;二、政府的市场监管职能及相应行政管理体制改革(35):1.各级政府必须依法对市场进行监管;2.从根本上解决好执法部门的财政供给问题;3.全面推进综合执法;4.要创新监管手段;三、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与相应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36)四、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与相应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37)第二节服务性政府的新定位(38)一、从全能型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39)二、从审批型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40)三、从高成本政府转向高效率政府(40)第三节加强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42)一、建设服务型政府势在必行(42)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基本思路(43):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三、建设服务型服务的途径(45)(一)继续推进机构改革,这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关键所在(45)(二)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这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核心问题;(45)(三)大力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46)(四)积极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46)第三章领导方法第一节领导方式与管理模式(50)一、领导方式的连续性(50):罗利特坦纳鲍姆;沃伦施米特;二、几种领导方式:怀特(50);李皮特;利克特三、五种领导风格(51):吉米道南;约翰麦克斯韦尔四、十种管理风格(52):利昂埃沃特曼五、改进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55)第二节领导科学思维(59)感知觉;思维;特征:间接性和概括性一、领导科学思维的重要性(59)二、思维定势错位的典型表现(62):价值错位心向;疏于思考心向;贪得无厌心向;狭隘自私心向三、注意思维科学化的几个主要因素(64):情绪因素个体;动机因素;定势因素;迁移因素;启发因素第三节领导决策一、领导决策定义和类型(67)(一)领导决策的定义(67):基本要素:(二)决策的类型(68):按目标性质、对象范围、主体、目标要求、方式和科学程度不同;条件和后果分;二、决策在领导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69)(一)决策是领导职能的核心和基础;(69)(二)决策是决定事业成败的关键;(70)三、领导正确决策的基本要求(70)(一)坚持正确的决策原则(70):实事求是;民主;系统;效益;创新;可行;择优;时效(二)建立完备的决策体制(72):信息系统;咨询系统;决断系统;执行系统;监督系统;反馈系统(三)遵循规范的决策程序(75):发现问题,确立目标;科学预测,拟定方案;分析评估,择优决断;实施方案,修正完善第四章领导班子建设第一节领导班子结构配置(81)一、破圈与护班(81)搞小圈子的危害:影响班子团结;影响党的事业发展;影响个人发展;影响党的形象;损害群众利益二、领导班子结构的最佳配置(83)(一)党政两个一把手的优化配置(83):一强一弱;各有所长;性格互补、志趣相投(二)班子中正职和副职的优化搭配(85):1.班子领导中,正职领导的年龄相对大,副职领导的年龄相对小,对工作有利;2,选配正职应重宏观运筹能力,而副职应重专业性及操作能力(三)班子中副职领导的优化搭配(86):1.重视专业知识、技能的结构优化;2.要注意搭配不同年龄的副职领导,以利于工作和班子团结;3.选配副职要重视配合意识(四)应尽量减少领导班子的职数(87):1.要坚持大事集体研究,不搞一人说了算;2.要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相结合,分工不分家;3.要摆正位置,不越权越位,也不固执己见;4.对人有褒扬之语,要按组织程序讲,不当面讨好;5,要话讲当面,不背后论人非;6.要正反面意见都听,不偏听偏信;7.要按程序传达领导班子集体决策意见,不跑风漏气;第二节领导班子的建设一、领导班子的思想作风建设(91)二、建设团结协调的领导班子(93)(一)领导干部要做团结的模范(93):要出于公心,不要自私自利;要豁达大度,不要小肚鸡肠;要搞五湖四海,不搞小圈子;要坚持民主集中制,不搞个人说了算;搞好团结要有宽阔的凶狠(二)搞好领导班子团结的对策(97):1、科学合理的结构是营造班子内部团结气氛的客观基础;2.增强整体效能是实现班子内部团结的关键条件;3.广告周期性调整是创造班子良好团结状况的有效途径;4.加强知道建设是搞好班子内部团结的坚强保证三、班子成员间如何增加感情(99)1.建立感情,要把共同的事业追求作为“奠基石”;2.维系感情,需要一把手成为“吸铁石”;3.发展感情,要把日常小事作为“铺路石”;4.加深感情,要把关键时刻作为“试金石”四、班子成员的共事之道(102)1.要承认别人的领导风格;2.要划清两种感情联系的界限;3.要提倡主动让步;4.要把维护其他成员的领导权威当作自己的责任;第三节党政一把手间的关系处理一、如何处理党政一把手关系(104):1.建立重大问题议事规则,依靠制度解决可能产生的矛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