猕猴桃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种质创新可研报告
- 格式:docx
- 大小:34.10 KB
- 文档页数:14
猕猴桃产业调研报告(精选3篇)wtt为大家整理的猕猴桃产业调研报告(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猕猴桃产业调研报告1都江堰猕猴桃产业经过三十年的发展,种植面积已达11.5万亩,挂果面积6万亩,年产量2.3万吨。
按当前市场价,产值超过1.5亿元。
20xx年以来,我市猕猴桃先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奥运推荐果品一等奖”等多项荣誉。
20xx年我市被评为“中国猕猴桃无公害科技创新示范市”并顺利通过国标委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验收。
目前我市猕猴桃已出口到日本、韩国、欧盟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已成为我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三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在猕猴桃产业迅猛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突出,为此,市政协组织部分委员开展调查研究,结合国际和国内猕猴桃产业发展,认真分析我市猕猴桃产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和意见。
一、猕猴桃产业发展现状(一)国际、国内猕猴桃产业发展及市场分析目前全球猕猴桃种植总面积200万亩,我国占到100万亩,全球猕猴桃产量约150万吨/年,我国产量约80万吨/年。
主要分布在陕西、四川、河南。
种植面积最大的为陕西省,种植面积超过60万亩,发展历史较久,但产业化程度较低,多为分散式生产经营,至今未形成强势品牌。
单从面积看,陕西已接近全球的三分之一,全国的60%。
从产量看,陕西省猕猴桃产量占到全球三分之一。
四川猕猴桃约占全国种植面积的30%,主要集中在成都、广元、雅安等地。
从品质而论,以成都地区都江堰猕猴桃为最佳。
在猕猴桃行业中有“南有新西兰,北有都江堰”之说。
目前,国际猕猴桃市场总需求量以每年10%的比例递增,全球猕猴桃总产量却增幅不大,同时,由于猕猴桃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昂的劳动力价格也给西方主要猕猴桃生产国带来了压力。
随着我国猕猴桃品质的提高和国际知名度的上升,我国将会成为更大的猕猴桃产销国。
猕猴桃种植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此文档word版本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修改目录一、猕猴桃概况 (1)(一)猕猴桃发展前景 (1)(二)猕猴桃营养价值 (2)(三)猕猴桃经济价值 (4)(四)西峡猕猴桃概况 (4)二、岳西县种植猕猴桃的优势 (5)(一)岳西县地理优势 (5)(二)猕猴桃技术种植保障 (6)三、猕猴桃品种的选择 (6)(一)红阳猕猴桃 (6)四、投资成本与效益分析 (8)(一)投资成本分析 (8)(二)效益分析 (10)五、建立规模和实施方案 (11)(一)建立规模、合作模式 (12)(二)猕猴桃建园、栽培 (12)六、项目评价 (13)(一)环境影响评价 (13)(二)风险评价 (14)(三)研究结论与建议 (14)七、附图 (15)一、猕猴桃概况(一)猕猴桃的发展前景猕猴桃被誉为“二十一世纪水果”,有“绿色金矿”、“仙果”等美称。
在新西兰,曾吸引大量其它行业人员投资种植;在意大利,果农曾砍葡萄树而改种猕猴桃;在日本,桔农曾毁桔园而建猕猴桃园;在国内,曾有果农砍苹果树种猕猴桃。
我国是猕猴桃的起源中心,全世界66个种,其中62个种起源于中国,经过20余年的研究和商品生产实践,一股“猕猴桃热”已在全国兴起。
猕猴桃原产我国,国外二十纪初开始引种,三十年代新西兰率先开始进行商品栽培。
七十年代起在许多国家得以发展,目前,世界猕猴桃栽培面积约12万公顷,产量约137万吨。
新西兰、意大利、智利、法国、希腊、日本、美国及中国是猕猴桃主产国。
猕猴桃总量仍然很小,目前全世界水果总量约4.3亿吨,猕猴桃总产量仅占世界水果总量的0.23%;我国猕猴桃产量约33万吨,只占我国水果总量(约6300万吨)的0.52%,人均占有量为0.25公斤/年。
如果人均猕猴桃消费量达1公斤/年,则我国猕猴桃的需求量为130万吨,全世界需求量约600万吨。
因此,作为一种新兴水果,猕猴桃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市场空间,而优质猕猴桃潜力更大。
中国猕猴桃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首先,中国猕猴桃的品种改良与选育研究。
猕猴桃是一种富含营养、味道鲜美的水果,而中国作为其原产地,拥有丰富多样的种质资源。
通过对不同猕猴桃品种的评价与筛选,可以发现高产、抗病虫、抗逆、丰产等优良性状的品种。
因此,可以进行品种改良与选育研究,进一步优化现有猕猴桃品种的特性。
其次,猕猴桃的保护与利用研究。
保护与利用研究包括猕猴桃种质资源的保存、鉴定与评价、资源的收集与整理,以及研究其遗传多样性与分子系统学等方面。
猕猴桃的种质资源保存是为了保持其遗传多样性,避免因人类活动而导致的基因流失。
通过对猕猴桃种质资源的收集与整理,建立一定规模的种质资源库,为后续的研究和利用提供保障。
同时,对于不同猕猴桃品种的鉴定与评价,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其特性与品质,为选育工作提供参考。
猕猴桃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可以从不同层面进行。
首先,可以通过进行基因组学研究,对猕猴桃的基因组结构与功能进行分析,从而深入了解不同品种之间的遗传关系。
其次,通过开展形态学研究与遗传标记分析,可以评估猕猴桃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并筛选出具有特殊遗传特性的种质资源。
最后,通过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与分子系统学研究,可以了解不同地理种群之间的遗传差异,从而指导种质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工作。
总而言之,中国猕猴桃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十分重要。
研究与选育优良品种,可以提高猕猴桃的产量与品质;而保护与利用种质资源的研究,则可以保持猕猴桃的遗传多样性,避免基因的流失。
这些研究可以为中国猕猴桃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支撑。
优质特色猕猴桃新品种选育及推广应用成果评价摘要:一、引言二、猕猴桃新品种的选育三、猕猴桃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四、成果评价五、结论正文:一、引言猕猴桃作为我国的特色水果之一,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独特的口感深受消费者喜爱。
随着科技的进步,猕猴桃新品种的选育及推广应用成果不断涌现,为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提供了有力保障。
本文将对优质特色猕猴桃新品种的选育及推广应用成果进行评价,以期为我国猕猴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二、猕猴桃新品种的选育1.种质资源调查与收集:通过对国内外猕猴桃种质资源的调查与收集,筛选出具有优异性状的品种,为猕猴桃新品种选育奠定基础。
2.杂交育种:利用杂交育种技术,对具有优异性状的猕猴桃品种进行杂交,选育出具有高产、优质、抗病等特性的新品种。
3.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加快猕猴桃新品种的选育进程,提高选育成功率。
三、猕猴桃新品种的推广应用1.区域试验:在适宜猕猴桃生长的地区进行区域试验,验证新品种的生产性能和适应性。
2.示范推广:建立猕猴桃新品种示范基地,通过观摩、培训等形式,向广大果农推广新品种,提高其生产技术水平。
3.产业链延伸:围绕猕猴桃新品种,发展加工、贮藏、销售等环节,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提高猕猴桃产业的综合效益。
四、成果评价1.新品种的产量和品质:与传统品种相比,猕猴桃新品种具有较高的产量和优质的果实品质,符合市场需求。
2.抗病性:猕猴桃新品种具有较强的抗病性,有利于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提高果园的生产效益。
3.推广效果:猕猴桃新品种在推广应用过程中,得到了广大果农的认可,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五、结论综上所述,优质特色猕猴桃新品种的选育及推广应用成果显著,为我国猕猴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猕猴桃种植可行性报告一、引言猕猴桃(学名:Actinidia chinensis),又称奇异果,是一种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膳食纤维和抗氧化剂的水果。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和对营养水果的需求增加,猕猴桃的市场需求也日益增长。
本报告旨在评估猕猴桃种植的可行性,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
二、市场概述1. 全球市场根据市场研究机构的数据,全球猕猴桃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预计到2025年,全球猕猴桃市场价值将达到XX亿美元。
主要消费市场包括亚洲、欧洲和北美洲。
2. 国内市场在中国,猕猴桃种植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根据中国农业农村部的数据,2019年中国猕猴桃种植面积达到XX万亩,产量达到XX万吨。
然而,与全球市场相比,中国猕猴桃产业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三、种植环境分析1. 气候条件猕猴桃适宜生长在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下,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5°C-25°C。
同时,猕猴桃对日照要求较高,每天至少需要6-8小时的阳光照射。
2. 土壤要求猕猴桃对土壤要求较高,适宜的土壤类型为疏松、排水良好的壤土或壤土质砂壤土。
土壤的pH值应在5.5-7.5之间,富含有机质和矿质元素。
3. 水资源猕猴桃生长期间需要适量的水分供应。
在无灌溉条件下,每亩猕猴桃种植需要的水量为XX立方米。
因此,在选择种植地点时,水资源的可获得性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四、投资分析1. 种植成本猕猴桃种植的主要成本包括土地租赁或购买费用、苗木采购费用、施肥和农药费用、劳动力成本、灌溉设备和管理费用等。
根据市场调研和实地考察,预计每亩猕猴桃种植的初期投资成本约为XX万元。
2. 预期收益猕猴桃的市场价格波动较大,但总体趋势呈上升趋势。
根据市场行情和销售渠道的选择,预计每亩猕猴桃的年收益为XX万元。
种植周期一般为3-5年,因此,猕猴桃种植具有较好的回报潜力。
3. 风险评估猕猴桃种植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如自然灾害(如台风、冰雹等)、病虫害、市场价格波动等。
猕猴桃的调查报告猕猴桃的调查报告猕猴桃,又称奇异果,是一种富含维生素C和纤维素的水果。
它的外表绿中带棕,皮上布满绒毛,内部则是鲜亮的绿色果肉,口感酸甜可口。
在近几年,猕猴桃在全球范围内的消费量逐渐增加,成为备受追捧的水果之一。
本文将对猕猴桃的产地、营养价值和种植技术进行调查和分析。
一、产地调查猕猴桃的原产地是中国,尤其是新西兰。
在新西兰,气候温和、土壤肥沃,非常适合猕猴桃的生长。
因此,新西兰的猕猴桃以其优质和口感独特而闻名于世。
此外,中国的四川、云南、贵州等地也有大量的猕猴桃种植基地。
这些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土壤质量都非常适合猕猴桃的生长。
猕猴桃的产地多样化,使得消费者能够享受到来自不同地区的优质水果。
二、营养价值调查猕猴桃富含维生素C,每100克猕猴桃果肉中含有约80毫克的维生素C,比柑橘类水果还要高。
维生素C是一种强效的抗氧化剂,有助于提升免疫力,促进胶原蛋白的合成,维护皮肤的健康。
此外,猕猴桃还富含维生素E、维生素K、叶酸和矿物质等多种营养物质,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猕猴桃还是一种富含纤维素的水果。
纤维素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和痔疮等肠道问题。
此外,猕猴桃中的纤维素还有助于降低胆固醇水平,保护心血管健康。
因此,猕猴桃不仅可以满足人体对维生素的需求,还可以提供丰富的纤维素,促进身体健康。
三、种植技术调查猕猴桃的种植技术在不同的地区有所差异,但总体上可以分为选种、育苗、栽培和收获四个阶段。
选种是猕猴桃种植的第一步。
种植者需要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猕猴桃品种。
在选种过程中,要考虑到病虫害抗性、产量和果实质量等因素。
育苗是为了获得健康的猕猴桃幼苗。
通常,猕猴桃的育苗方法有播种和嫁接两种。
播种是将猕猴桃种子直接种植在育苗床上,然后等待发芽。
嫁接是将猕猴桃幼苗的芽接到优质的猕猴桃树上,以提高果实质量和产量。
栽培是猕猴桃种植的关键环节。
猕猴桃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对光照要求较高。
在栽培过程中,需要控制猕猴桃树的生长,修剪枝条,促进果实的生长和发育。
一、背景与目的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的日益复杂,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显得尤为重要。
为响应国家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种业振兴的号召,我国各级政府及科研机构积极开展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工作。
本报告旨在总结我国近期种质资源收集情况,分析取得的成绩与面临的挑战,并提出进一步工作建议。
二、种质资源收集情况1. 农作物种质资源:近年来,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
据2023年数据,全国共收集农作物种质资源53万多份,其中包括珍稀濒危资源如大果猕猴桃和河套大耳猪等。
其中,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已基本完成,共收集各类农作物种质资源12.4万份,涵盖了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计2323个县(市、区、旗、生态区)。
2. 畜禽、水产种质资源:在畜禽种质资源方面,我国新收集畜禽遗传材料107万份,水产遗传材料12万份。
此外,还新发现了51个畜禽地方品种,如帕米尔牦牛。
在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方面,我国已建成国家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保存能力达到35万份。
3. 地方特色种质资源:各地积极开展地方特色种质资源的收集与整理。
例如,山东省济南市收集了337份农作物种质资源,湖北省收集了1300余份茶树种质资源,新疆农业科学院在福海县收集了400余份农作物种质资源。
三、取得的成绩1. 种质资源保护体系逐步完善:我国已建成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和国家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保存能力分别达到150万份和35万份。
此外,国家级种质资源库(圃、场)达到318个,159个国家级畜禽保护品种活体保护实现全覆盖。
2.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国产白羽肉鸡、国产西蓝花等品种市场占有率显著提高,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坚实保障。
3. 种质资源利用价值逐步显现:收集到的种质资源在科学研究、育种改良、产业开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面临的挑战1. 种质资源多样性下降:随着生态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部分物种的生存环境受到破坏,种质资源多样性面临下降的风险。
持续发展:猕猴桃种植中的可持续创新与管理猕猴桃是一种源自中国的水果,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推广。
它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尤其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和膳食纤维等,被誉为“水果之王”。
然而,与此同时,猕猴桃种植也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如病虫害防治、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问题。
为了实现猕猴桃种植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创新的理念与管理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猕猴桃种植中的可持续创新是促进整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研发新的品种和改良传统的种植技术,可以增加猕猴桃的产量和品质,并且提高抗病虫害能力。
例如,科研人员通过遗传改良和选育,培育出了更加抗病虫害的猕猴桃品种,提高了种植的效益。
同时,对于种植过程中的问题,如土壤质量下降和病害防治,也可以通过新的科技手段进行创新解决。
比如,利用生物技术研发出了对猕猴桃病虫害具有良好防治效果的生物农药,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其次,猕猴桃种植中的可持续管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种植过程中,加强对土壤肥力、水资源和农药使用等方面的管理,可以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一方面,通过科学合理的土壤管理措施,如合理施肥、绿肥轮作等,可以提高土壤质量,增加猕猴桃的产量和品质。
另一方面,严格控制农药的使用量和频次,合理选用农药,可以减少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
同时,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如合理利用雨水、采用滴灌技术等,可以降低用水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此外,开展合作与共享是猕猴桃种植中可持续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向。
与种植户、科研机构和农业企业之间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进科技创新和市场开拓,可以实现资源优势互补,提高整个产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比如,科研机构可以通过技术培训和指导,帮助种植户提高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
农业企业可以开发出更广泛的销售渠道,推广猕猴桃产品,提高市场覆盖率。
通过开展合作与共享,猕猴桃种植可以实现更高效的资源利用和产业协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总之,猕猴桃种植中的可持续创新与管理对于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猕猴桃产业调研报告猕猴桃产业调研报告一、引言猕猴桃果肉酸甜可口,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钾、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深受消费者青睐。
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猕猴桃的消费市场逐渐扩大,猕猴桃产业开始成为一个新兴的农业产业。
本报告旨在对猕猴桃产业进行调研,分析其发展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发展现状1.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近年来,猕猴桃种植面积和产量居高不下。
据统计,我国猕猴桃种植面积已经超过XX万亩,产量达到XX吨。
同时,猕猴桃也成为一些地方的重要经济作物,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2. 品种升级和技术创新。
通过引进优质品种和技术创新,猕猴桃的品质得到了提升。
高糖高酸的新品种逐渐取代了传统品种,提高了果实的口感和食用价值。
同时,农业科技的应用也提高了种植的效益和减轻了劳动强度。
3. 市场前景广阔。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猕猴桃在消费市场中的需求量逐年增加。
国内外猕猴桃市场规模巨大,出口潜力巨大,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猕猴桃出口大国之一。
三、问题分析1. 品质管理不足。
由于猕猴桃栽培技术不够成熟,果实质量参差不齐,尤其是外观和品味存在一定的问题。
这对于猕猴桃的市场竞争力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2. 市场营销手段狭窄。
目前,猕猴桃的市场营销手段主要依赖于传统的批发和零售渠道,缺乏创新和多样化的营销手段。
这限制了猕猴桃的推广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3. 加工效率低下。
在猕猴桃加工环节,由于加工设备落后,加工效率较低,部分果子因此在运输过程中容易受损,影响了产品的质量和市场表现。
四、建议1. 提高品质管理水平。
加强品种选择和无公害栽培技术研发,培育更具市场竞争力的猕猴桃品种。
加强果园管理,确保果实的外观和品质。
加强质量监测和检验,建立果品质量追溯体系。
2. 创新市场营销手段。
加强品牌宣传和市场推广,通过互联网等新媒体渠道拓展销售渠道。
开拓国内消费市场和国际市场,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市场份额。
与相关企业进行合作,推动品牌联合营销。
猕猴桃采后生理及贮藏技术猕猴桃采后生理及贮藏技术研究进展摘要:从呼吸生理、乙烯代谢、酶生理、果实内含物的变化以及贮藏技术等五个方面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对猕猴桃皮利尼生理及储藏技术的研究状况。
[1]猕猴桃(kiwifruit)素有“水果之王”和“vc之王”之称。
lachance综合比较研究27种常用水果的营养水平,指出猕猴桃就是最具有营养的水果。
猕猴桃由于其营养价值低、经济效益不好、生产收效慢等特点正沦为世界水果的宠儿,国内外市场处在供不应求的状况。
近年来猕猴桃栽培面积快速快速增长,产量将成倍增加。
目前,猕猴桃属于在全世界原产并官方命名约66个品种、118个变种,其中中国猕猴桃属及62个品种[2]。
猕猴桃果实为皮薄多汁的浆果,常温下极容易软化腐坏,皮利尼损失率极高。
特别是在冷藏设备滞后的情况下,其腐坏率为导致非常大的经济损失。
因此,研究猕猴桃皮利尼生理及储藏保鲜技术具备关键的现实意义。
专家学者们一直在展开这一领域的积极探索,并展开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现对其综述如下。
呼吸作用是果蔬采收后生命活动的中心,与果蔬产品品质的变化、贮藏寿命、贮藏中的生理病变及果蔬的商品处理方法和贮藏保鲜方法都有密切的联系。
果实的呼吸类型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跃变型,一种是非跃变型。
猕猴桃果实采后具有明显呼吸跃变现象,在20℃条件下,一般采后1~2周出现呼吸高峰[3].为了阐明猕猴桃果实的成熟度与呼吸强度的关系,张素酶等人对猕猴桃4个株系3种不同成熟度的果实进行了研究,结果证明,4个株系不同成熟度的果实在后熟过程中都出现了呼吸跃变高峰,成熟度越高,呼吸跃变出现越早,成熟度[4]过低的果实体温强度存有上升的趋势,同时辨认出相同株系间存有差异。
另据王仁才[5]研究报道,耐贮性具有明显差异的美味猕猴桃不同品系果实,其呼吸强度也存在明显差异,耐贮品种呼吸强度低。
贮藏环境的温度对呼吸作用也会产生很大影响,在不受冷害的前提下,温度越低,呼吸越弱,一般最佳贮温为0~1℃[6]。
0引言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 )为多年生落叶植物,又名奇异果、羊桃、阳桃、猴仔梨等,隶属于猕猴桃科(Actinidia ceae)猕猴桃属(Actinidia )[1]。
猕猴桃以独特的风味,富含维生素C 、饮食纤维和多种矿物营养,以及具有清肠健胃等功效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素有“水果之王”、“Vc 之冠”的美称,现已成为重要的水果种类之一[2],深得消费者的热爱。
中国是猕猴桃的原始起源地,种质资源丰富,有5个主要产区,其中以陕西周至产业规模最大。
近年来,中国猕猴桃产业迅速发展,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截至2017年,全球猕猴桃种植面积超过26万hm 2,而中国种植面积却超过其他各国种植面积总和。
目前,中国猕猴桃年产量已超过意大利,成为世界第一大产出国[3]。
猕猴桃是皮薄多汁的浆果,属于典型的呼吸跃变型果实,有明显的生理后熟过程,由于采收季节(9—10月)气温较高,在自然条件下无法长期贮藏,极易变软腐烂,从而影响其商品品质和市场价值。
因而探讨猕猴桃的贮藏保鲜技术对猕猴桃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影响猕猴桃保鲜的因素1.1品种特性品种是影响猕猴桃贮藏的首要因素,选择耐贮品基金项目:陕西省农业科技创新与公关项目“猕猴桃果实防腐保鲜技术体系研究”(2016NY-144);杨凌示范区农业科技示范推广项目“猕猴桃质量安全生产配套技术示范推广”(TS-2016-02)。
第一作者简介:贺艳娥,女,1992年出生,陕西定边人,硕士,从事园艺产品采后生理及贮藏保鲜研究。
通信地址:712100陕西省杨凌示范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校区园艺学院,E-mail :1126685361@ 。
通讯作者:周会玲,女,1969年出生,陕西商洛人,副教授,博士,从事园艺产品采后生理及贮藏保鲜研究。
通信地址:712100陕西省杨凌示范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校区园艺学院,E-mail :zhouhuiling@ 。
收稿日期:2018-07-23,修回日期:2018-10-10。
猕猴桃种质资源收集与创制研究可行性研究报告一、研究背景、进展概述及研究意义猕猴桃隶属猕猴桃科猕猴桃属,该属有54种,21个变种,共约75个分类单元。
湖南省的猕猴桃野生种质资源极其丰富,种类繁多。
经初步查明,湖南省拥有猕猴桃野生资源22种,变种15个。
湖南是全国猕猴桃的重点产区之一,全省80%以上的县(市)均有野生猕猴桃资源。
据2013年年报,猕猴桃年产量达11.3万吨,占全国猕猴桃总产量的9.2%,在全国排名第三,仅次于陕西省和四川省。
湖南省猕猴桃产业近年发展势头迅猛,潜力巨大。
目前我省猕猴桃水果产业正处在良性、高速发展阶段。
虽然我省猕猴桃水果产业发展总体向好,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如:①种类、品种结构不合理,品种较单一,现有品种品质退化,亟待选育和推广具有创新特色的符合市场需求的原创性替代品种;②种质资源的研究严重滞后于产业发展的需要,具有优良商品性状的资源亟待发掘、评价与利用;③危险性病虫害的发生蔓延对产业的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如猕猴桃溃疡病的防控形势较为严峻;④采后处理难度大。
目前,我省发展的猕猴桃大多数都存在不耐贮运,果实货架期短的问题。
这些问题是制约我省乃至我国猕猴桃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
而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不断发掘特性资源、创新相关种质资源,培育特色品种。
但目前这些特色资源得不到有效地保护和开发利用。
种质资源是人类赖以繁衍、生存和发展最根本的物质基础和战略资源,也是人类进行农作物品种改良和新品种选育的物质基础。
中国是猕猴桃属植物的起源地和分布中心,自然资源异常丰富。
湖南,特别是湖南西部山区,蕴藏着异常丰富的猕猴桃自然资源。
但从古代典籍来看,我国古代仅有零星的栽培尝试,似乎未进行过系统的驯化栽培,对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也是非常之少。
因此,该项目的实施有利于收集、保存和合理开发利用湖南丰富而珍贵的猕猴桃种质资源,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促进我国中部地区猕猴桃水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猕猴桃的产量、品质和整体竞争力,加速我国猕猴桃产业的转型升级,为推动我国由猕猴桃大国向猕猴桃强国的跨越式发展作出贡献。
猕猴桃种质资源收集与创制研究可行性研究报告一、研究背景、进展概述及研究意义猕猴桃隶属猕猴桃科猕猴桃属,该属有54种,21个变种,共约75个分类单元。
湖南省的猕猴桃野生种质资源极其丰富,种类繁多。
经初步查明,湖南省拥有猕猴桃野生资源22种,变种15个。
湖南是全国猕猴桃的重点产区之一,全省80%以上的县(市)均有野生猕猴桃资源。
据2013年年报,猕猴桃年产量达11.3万吨,占全国猕猴桃总产量的9.2%,在全国排名第三,仅次于陕西省和四川省。
湖南省猕猴桃产业近年发展势头迅猛,潜力巨大。
目前我省猕猴桃水果产业正处在良性、高速发展阶段。
虽然我省猕猴桃水果产业发展总体向好,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如:①种类、品种结构不合理,品种较单一,现有品种品质退化,亟待选育和推广具有创新特色的符合市场需求的原创性替代品种;②种质资源的研究严重滞后于产业发展的需要,具有优良商品性状的资源亟待发掘、评价与利用;③危险性病虫害的发生蔓延对产业的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如猕猴桃溃疡病的防控形势较为严峻;④采后处理难度大。
目前,我省发展的猕猴桃大多数都存在不耐贮运,果实货架期短的问题。
这些问题是制约我省乃至我国猕猴桃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
而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不断发掘特性资源、创新相关种质资源,培育特色品种。
但目前这些特色资源得不到有效地保护和开发利用。
种质资源是人类赖以繁衍、生存和发展最根本的物质基础和战略资源,也是人类进行农作物品种改良和新品种选育的物质基础。
中国是猕猴桃属植物的起源地和分布中心,自然资源异常丰富。
湖南,特别是湖南西部山区,蕴藏着异常丰富的猕猴桃自然资源。
但从古代典籍来看,我国古代仅有零星的栽培尝试,似乎未进行过系统的驯化栽培,对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也是非常之少。
因此,该项目的实施有利于收集、保存和合理开发利用湖南丰富而珍贵的猕猴桃种质资源,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促进我国中部地区猕猴桃水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猕猴桃的产量、品质和整体竞争力,加速我国猕猴桃产业的转型升级,为推动我国由猕猴桃大国向猕猴桃强国的跨越式发展作出贡献。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通过广泛调查收集我省猕猴桃野生、半野生种质资源以及丰富的地方品种资源,建立猕猴桃种质资源异地田间保存圃和室内保存库,对全省猕猴桃种质资源进行完整系统的保存。
收集保存猕猴桃野生、半野生种质资源以及地方品种资源50份左右。
建成我国猕猴桃野生、半野生种质资源与地方种质资源的异地保存中心,建立野生、半野生种质资源保存圃30亩。
在系统地观察猕猴桃种质资源的生物学特征特性的基础上,着重开展野生种质资源的整理、评价与利用研究,对各种猕猴桃种质资源利用途径作出评价,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开展猕猴桃种质的创新研究。
以常规杂交育种为主,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创新一批新种质。
通过对猕猴桃砧木资源的研究,筛选出适合不同土壤与异常环境条件的砧木资源。
从收集保存的地方品种资源和现有保存的猕猴桃品种资源中筛选出一批优良品种或材料,应用于猕猴桃生产,促进我省乃至我国猕猴桃产业稳健可持续发展,提升我国猕猴桃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资源调查、收集与保存在湖南全省开展猕猴桃野生资源和特色地方品种的调查与收集。
猕猴桃是雌雄异株植物,对植物育种家来说,雌雄异株植物的育种改良相对比较困难。
因此,利用野外天然群体选优是雌雄异株植物品种改良的便捷的途径之一。
同时,猕猴桃也是多倍体植物,有二倍体、四倍体、还有八倍体,倍性变异大,染色体组成复杂,使得长期适应性进化的自然变异中,存在着丰富的基因型和表型变异,为育种者创造了极为有利的选择空间及品种改良余地。
同时,有目的地对野生群体中蕴含的倍性或倍性小种进行选育,无疑是有效发掘和利用资源的重要途径。
湖南是猕猴桃野生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特别是在武陵山脉、罗霄山脉、雪峰山脉等地,猕猴桃野生资源尤为丰富和集中,有针对性地对以上地区的猕猴桃野生资源进行调查、收集与保存,就显得尤为重要。
计划每年收集特色资源25份左右,在项目期共收集50份左右。
新建猕猴桃异地保存资源圃30亩,对收集到的相关资源进行集中保护,同时便于观测研究。
2.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种质资源是现代育种的物质基础,利用收集的各种资源开展种质资源的创制工作:2.1野生选优目前我国栽培的中华猕猴桃与美味猕猴桃品种大多是直接或间接从野生群体中选育而成。
通常从野生优株上采集接穗经过高接形成结果成年株系进行综合性状评价、株系遗传稳定性检验、区域试验、果园小试栽培评估等选育程序,然后繁殖推广。
例如,中国种植最广泛的的品种之一‘秦美’,是从陕西周至县的野生猕猴桃资源中优选单株直接选育的,主栽品种‘米良1号’同样也是从湖南凤凰县米良镇自然猕猴桃野生群体中野生单株直接选育的。
另一广泛种植的美味猕猴桃品种‘金魁’则是个间接选育的特例,为野生单株的种子谱系实生选育而成。
中华猕猴桃系列中一些较好的品种多为四倍体,他们多选自湖北与江西相接的幕阜山脉。
新品种‘楚红’作为一个比较有前景的中华猕猴桃系列红肉品种,也来源于湖南的野生资源。
美味猕猴桃系列中的红肉优选株系‘红美’,则来自四川北部山区。
我国大部分优选株系的选育归功于1978年开始的猕猴桃资源普查和科研协作计划,国家和省级众多研究机构和高校形成的联合攻关协作。
中国现有猕猴桃品种的多样性充分体现了这次对我国野生猕猴桃种质资源的全面普查、系统的资源收集评价及野生优选的成果,中国猕猴桃产业的遗传育种资源基础积累奠定了我国猕猴桃资源研究将引领全球的趋势。
某些野生优选并育种改良的的中国猕猴桃品种已经在国外开始广泛商业栽培,例如,在欧洲商业化推广的黄肉中华猕猴桃品种‘金桃’,是从江西武宁县野生猕猴桃植株中筛选出并经过多年选育改良而成。
‘金桃’表现出对不同的气候条件具有很好的适应性,果个大,风味好,贮藏期与货架期长。
计划从新建的资源圃中画出10亩左右的地专门用来繁殖砧木和野生资源嫁接苗的繁育,优株的筛选及新品种的区域试验等,直接从野生资源中选出以选育出个大、质优、抗逆性强、耐贮藏的材料或品种。
2.2 实生选育通过收集野生猕猴桃种子来选择株系,或者直接从野生环境下收集实生苗选育也是目前猕猴桃选育改良的重要途径之一。
中华猕猴桃系列的优选株‘贵丰’、‘贵露’、‘贵蜜’和‘徐州78-3’就是以此种方法选育的。
红肉品种‘红阳’选自3213株实生苗,其实生苗源自河南省野生资源中收集的红肉猕猴桃的种子。
法国的中华猕猴桃品种‘ChinaBell’及其雄株‘PolliChina’, 也选自野生种子培育的实生株群体。
‘California’雄株或称为‘Chino’雄性品种是唯一来源于国外的美味猕猴桃雄性品种,根据文献记载,它也是从野生种子培育实生苗群体中选育。
大部分新西兰的美味猕猴桃品种,如‘艾博特’、‘艾利森’、‘布鲁诺’、‘葛雷西’、‘海沃德’以及‘蒙蒂’也都是实生选育的,是从新西兰最初引种种子的第二代实生群体中选育。
‘海沃德’是从20~40株实生苗中选育而成,‘葛雷西’则很可能选自同样的群体。
所有这些老栽培品种可能都是来自一株雄株与两株雌株繁殖的后代,它们直接来源于最早引进到新西兰的猕猴桃种子或者由此产生的第一批实生植株。
它们的配套雄株也是实生选育的,但其来源不详。
许多美味猕猴桃品种选自于已命名品种或优良株系的自然授粉产生的实生苗。
最突出的例子是我国目前第三代美味猕猴桃栽培品种‘金魁’,从野生到品种仅仅经过了一代,是从湖北竹溪县发现的野生优株‘竹溪2号’自然授粉结实的果实中收集种子,从种子产生实生苗中选育出的新品种。
从自然授粉的‘海沃德’种子培育的新品种。
从自然授粉的‘海沃德’种子培育的实生苗也选育了一系列品种和品系,如‘Koryoku’,‘Tewi’、‘Vincent’或中国的‘实选3号’、‘徐冠’以及‘徐香’。
‘MontCap’是‘海沃德’自然授粉产生的第二代品种。
某些品种由于实生苗的来源不详,鉴定较难,但是世界各地注册命名的一些品种,除了中国之外,它们可能都是新西兰栽培品种自然授粉后代,因此原始来源都是最初从宜昌引进到新西兰的那批种子。
这些品种包括新西兰的‘Brodie’,南美洲的‘Donne’及加拿大的‘Saanichton 12’等。
加利福尼亚的‘Blake’可能源自早期几次引进到加利福尼亚的美味猕猴桃植株。
我们拟从资源圃划出10亩地,专门从事实生选育工作,将收集的野生猕猴桃种籽播种,希望选育出个大、质优、抗逆性强、耐贮藏的材料或品种。
2.3种间杂交育种对猕猴桃来说,通过人工杂交育种获得成功的栽培品种相对较少,此育种方法在Fergusonet et al.(1996)、Marsh et al.(1999)、Seal(2003)及Oliverira et al.(2005)等论著中都有描述。
“Tomua”是新西兰通过“海沃德”与早花雄株(来自中国的美味猕猴桃种子)杂交而产生的植株,其目的是选择一个收获期比“海沃德”早的品种。
“Tomua”果个大,在很多方面与“海沃德”类似,但提前2-4周成熟。
尽管其果实风味好,但在产业化栽培上没有成功,所以这个品种不再作为商业化栽培。
目前较受关注的是意大利的两个美味猕猴桃优系,是“海沃德”与一个结果雄株的杂交后代。
据报道,“summer 4605”比“海沃德”成熟期提早4-6周,“summer 3373”比“海沃德”提早成熟7-8周。
种间杂交育种是多年生果树的品种改良的常用途径之一。
最先从事猕猴桃种间杂交的是美国果树学家Fairchild(Fairchild,1927),他采用软枣猕猴桃雌株与美味猕猴桃雄株花粉与美味猕猴桃雄株花粉杂交,得到的植株被称为A.fairchild,果实很小,没有商业价值。
以后,许多其他中间杂交试验均取得了相当的成功。
当然,杂交坐果率与种子会因特定基因型的杂交组合而异,但种间杂交,特别是远缘的种间杂交而得到的植株很少具有直接栽培价值,‘Kiri’是个典型的例子,通过软枣猕猴桃与美味猕猴桃杂交后代再与美味猕猴桃回交而产生,果个大,平均单果重约100克,并与软枣猕猴桃类似,其表皮光滑可食,但缺陷是表皮容易受损,而且果实贮藏期很短。
1999年日本报道的‘Kousui’可能是中华猕猴桃与山梨猕猴桃杂交的后代,而‘Shinzan’是软枣猕猴桃与美味猕猴桃杂交的后代,‘Sanryoku’是美味猕猴桃与中华猕猴桃杂交的后代。
在我国同样开展了美味猕猴桃与软枣猕猴桃及毛花猕猴桃与中华猕猴桃的杂交选育,实验研究表明,不同种类果实的良好性状可以通过杂交整合成优异组合。
适于完全商业化的优株可能需要几代的回交优化或长期的遗传稳定性检测。
至今为止,最成功的猕猴桃种间杂交育成品种的例子是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在1984年开展种间杂交获得的一个杂交组合,以毛花猕猴桃做母本和中华猕猴桃做父本,杂种F1代中选育出优株,并经多代无性子代高接鉴定,培育出晚熟且极耐贮藏的黄肉猕猴桃新品种‘金艳’,获得国家品种审定和专利保护,并因突出的果实商品性状和优异的经济性状而迅速发展,果品深受市场欢迎,已实现大规模商业化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