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满寒疝宿食病
- 格式:ppt
- 大小:2.23 MB
- 文档页数:115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本篇主要论述腹满、寒疝、宿食三种病证的辨证施治Presentation on theme: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本篇主要论述腹满、寒疝、宿食三种病证的辨证施治"— Presentation transcript:1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本篇主要论述腹满、寒疝、宿食三种病证的辨证施治腹满、寒疝、宿食三者病位均在脘腹部,病变脏腑均以脾胃为主,症状多有腹满或腹痛,所用方剂亦可相互借用,故合为一篇加以讲述2 腹满——即腹部胀满,其病机较为复杂,有虚实寒热之别,实热证者多责之于肠胃,虚寒证者多责之于脾肾寒疝——是一种阴寒性腹痛病症,多由于寒气攻冲或寒积日久所致。
病情有虚实之别,病位有表里之异宿食——又称伤食、食积,是由于饮食不节,食滞胃肠所致,临证主要表现为嗳腐吞酸,脘腹痞满或疼痛,呕恶泻利等症3 一、腹满4 [原文] 趺阳脉微弦,法当腹痛,不满者必便难,两胠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服之。
(1)[原文] 趺阳脉微弦,法当腹痛,不满者必便难,两胠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服之。
(1)5 [提要] 本条论述虚寒性腹满病的病机和治疗原则病机:脾胃虚寒兼挟肝寒上逆主症:腹满,或大便秘结、两胠疼痛治则:温补6 [原文] 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與温药。
(3)[原文] 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與温药。
(3)7 [提要] 条论述虚寒腹满的辨证和治则辨证:腹满有时减轻,有时胀满如初病机:脾胃虚寒,寒凝气滞治则:温阳散寒8 [原文] 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
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
(2)9 [提要] 本条论述腹满虚实的辨证和实证腹满的治法辨证:实证腹满的特点是按之疼痛,苔黄;虚证腹满的特点是按之不痛病机:实证因宿食或糟粕内积大肠,实阻气滞;虚证因脾胃虚寒,寒凝气滞;治则:实证用攻下法10 [原文] 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
金匮解读之---腹满寒疝宿食金匮解读之---腹满寒疝宿食腹满、寒疝、宿食,三病虽不相同,但是原因都是寒。
水寒则木郁,木郁则贼土。
风木贼湿土,则腹满。
风木下郁而陷寒水则为疝瘕,寒疝者,风木陷于寒水而凝结者。
土之所以化谷,是因为火,寒盛火衰,水谷不化,则为宿食。
所以,这三病,病本是寒。
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
不满者,必便难,两胠(qū)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
当以温药服之。
趺阳脉,就是胃脉在冲阳的位置(足背上),微弦者,肝胆之气也。
趺阳脉见弦,这是木克土。
甲木贼胃土,胃逆而浊气不降,法当腹满(腹满,还是胸满?)。
如果不腹满,则不是甲木克胃土,而是乙木贼脾土。
脾陷清气不升,则便难。
肝胆之脉行于肋胁,若见两胠(腋下腰上的部位)疼痛,这是虚寒之气,从下往上走。
应该服用温药,温暖水土以舒达木气。
木生于水,木气之郁,必因水寒。
水位在下,木位在左右两胁,两胠疼痛,是木气之郁,此必是寒水之气从下而上侵于木位也。
寸口脉弦者,即胁下拘急而痛,其人啬啬恶寒也。
趺阳以候阳明,寸口以候太阴。
寸口脉弦者,肝木之克脾土也。
木气郁迫,经气不舒,故胁下拘急而痛,肝胆之经行两胁之间也。
木郁阳陷,阴邪外束,其人自当啬啬恶寒(啬啬者,皮毛战栗)。
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
阳清而阴浊,清则通而浊则塞,中气痞塞,所以腹满。
腹满有时会减轻,但很快又恢复原状。
这是阴易胜而阳易败。
阳盛则腹满减轻,很快阴胜而阳败,则又腹满了。
这是阴盛而内寒,不是陈宿阻格,当以温药,以驱寒邪。
夫中寒家,喜欠,其人清涕出,色和者,善嚏。
中寒,其人下利,以里虚也,欲嚏不能,此人肚中寒。
中寒,其人大便不利,以其里阳之虚也。
如果想打喷嚏而打不出来,这是因为中阳虚而寒盛也。
《灵枢.口问》:阳气和利,满于心,出于鼻,则为嚏。
嚏者,肺气逆行,蓄极而通,而泄路迫狭,故激而为响。
至于欲嚏不能,则气虚寒盛,较上之善嚏者,又不如也。
夫瘦人绕脐痛,必有风冷,谷气不行,而反下之,其气必冲,不冲者,心下则痞。
金匮要略注(12)腹满寒疝宿食病12.1 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大便难,两胠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服之。
趺阳脉为胃脉,常人当缓和,微是脾胃虚弱,弦是有寒,脾胃阳气虚弱而有寒,法当腹满,若不腹满而两胠(腋下)疼痛,是寒邪自下而上,则大便难,当用温药。
12.2 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续上条,若腹满有时减轻,复又满,此为寒。
上条之温药,即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
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厚朴生姜半夏人参甘草12.3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
腹满不减,或虽有所减但微不足言,若按之不痛,为脾胃虚之满,当以温药如上条;若按之痛,则非脾胃虚,乃热邪实,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方大黄厚朴枳实芒硝12.4 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
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
本条阐述上条当下之理。
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脾胃虚,按之痛或不按自痛,为脾胃热已实,故可下之。
脾胃热者,下之前舌胎必黄,下之则黄自去,则胃虚实之辨,亦可看舌胎黄不黄。
12.5 病者痿黄,燥而不渴,胃中寒实而利不止者,死。
面色痿黄者,脾胃病也。
若口燥而渴,是胃热实;燥而不渴,为胃寒实。
面色痿黄,则脾胃之阳气已衰,燥而不渴,寒已甚,若兼下利不止,必胃气下脱而死。
12.6 夫瘦人,绕脐痛,必有风冷,谷气不行,而反下之,其气必冲;不冲者,心下则痞。
瘦人形气虚弱,难御外邪,若绕脐痛,必有风冷伤胃,瘦人阳气本虚,风冷入胃,则寒而不能化谷,理当温之,而反下之,则正气益虚,邪乃无制,势必上冲,若不上冲,必邪结于心下。
12.7 寸口脉弦者,即胁下拘急而痛,其人啬啬恶寒也。
肝脉循胁里,肝受寒邪,则有胁下拘急而痛之证。
若寸口脉弦,啬啬恶寒,则寒邪入肝,寸口脉沉弦,沉弦为肝脉。
此为肝寒之痛,即便腹满,亦当温之。
12.8 夫中寒家,喜欠,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善嚏。
被寒邪击中之人,喷嚏连连,鼻流清涕,此为寒盛。
中医治疗腹满寒疝宿食病腹部胀满,属于肠胃病征象。
肠胃病有寒热虚实之分,因此在辨证上应加以区分。
仲景论腹满病,大体分为虚寒腹满与实热腹满两类。
1.1 虚寒腹满临床特点及治疗原则虚寒腹满,多为中阳虚衰,寒自内生,即《内经》所谓“脏寒生满病”。
“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指出了虚寒腹满的特点即时满时不满(或时减),此因寒为阴邪,得阳则散,得阴则紧之故。
《金匮要略心典》“腹满不减者,实也,时减复如故者,腹中寒气得阳而暂开,得阴而复合也,此寒从内生”。
中阳虚寒的病人仲景称之谓“中寒家”,其特点是喜欠,下利,欲嚏不能,其人清涕出。
其原因是:脾胃虚弱,阳气不足,一则运化无能,营卫乏源,卫外不固则易受寒袭,故其人常鼻流清涕,善嚏,畏寒等症。
阳虚寒盛,阴引阳人则喜欠,阳无力外出则欲嚏不能,仲景谓之“此人肚中寒”。
一则中寒而升举无力,故常有下利,“夫瘦人绕脐痛,必有风冷,谷气不行,而反下之,其气必冲,不冲者,心下则痞也”。
瘦人多脾胃虚弱,运化无能,营卫不足,故常感风冷,风寒内逼,阳气不通,故常绕脐痛,纯是虚寒证而误以实证下之,中阳受损,虚气上冲,或冲两胁,或冲巅顶,或痞结于中,均是阳气受损之故,符合第一条“此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服之”。
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多体质虚弱,脘腹胀满,喜热喜按,拒服冷食,多食则胀,大便易泄等特点,治疗多用温中法,如理中汤、桂枝加人参汤、小建中汤等。
这些方仲景多有论述,在此不再详论而只嘱“当以温药服之”。
在腹满病中论虚寒用方只有两条,即大建中汤和附子粳米汤。
大建中汤为脾胃阳虚,寒气上逆之腹满痛而设,虽然痛甚,但仍是虚寒。
《医宗金鉴》:“心胸中七寒痛,谓腹中上达心胸大痛也,而名大寒痛者,以有厥逆脉伏等大寒证之意也。
呃逆不能饮食者,是寒甚拒格于中也。
上冲皮起出现头足者,是寒甚聚坚于外也。
上下痛不可触近,是内而脏腑,外而经络,痛之甚,亦有寒之甚也。
主之以大建中汤。
蜀椒、干姜大散寒邪,人参、饴糖大建中虚,服后温覆令有微汗,则寒去而痛止,此治心胸中寒之法也。
腹满寒疝宿食病腹满寒疝宿食病,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胃部不适、腹部胀痛、腹泻等症状。
该病的发病与饮食不当、生活习惯不正常等有一定关系。
本文将从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来详细介绍腹满寒疝宿食病。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腹满寒疝宿食病的主要病因是饮食不当、生活习惯不正常等。
长期不规律的饮食、暴饮暴食、吃过多含油脂和刺激性食物容易引起该病的发生。
同时,生活习惯不正常,如长时间久站、坐位不当、体育锻炼不足等也是该病的诱因。
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消化系统功能紊乱、脏腑失调引起的。
当食物消化不良、吸收不到位时,就会引起胃肠道的机能障碍,特别是脾胃虚弱、气血亏损和湿热郁滞等表现时很容易发生该病。
二、临床表现腹满寒疝宿食病的临床表现有多种,但是以胃部不适、腹痛、腹泻等为常见症状。
具体表现如下:•腹胀:脘腹区泛滥性疼痛感,可伴有胀气、腹胀;•腹痛:腹痛多呈阵发性,常提示胃、十二指肠等消化系统有疾病;•恶心呕吐:上腹部胀痛、恶心呕吐感;•腹泻或便秘:粪便稀溏常见,小便量少,口干口渴等;三、诊断腹满寒疝宿食病的诊断主要是通过患者的病史及临床表现进行判断。
首先,应仔细询问患者的病史,了解病情的发生时间、症状的时长和性质,以及日常生活的习惯,排除其他与症状相类似的疾病。
其次,通过体检、B超、CT等辅助检查方法,对诊断进行明确化。
四、治疗对于腹满寒疝宿食病患者,应注意饮食调节、生活习惯的改变,并采取药物治疗等措施进行治疗。
具体治疗方法包括:•饮食调节:少食多餐,不暴饮暴食;病情较重可采用流质饮食或半流质饮食;•药物治疗:可使用消炎、止泻、降温等常用药物;•中医治疗:可选用中成药、针灸、艾灸等中医治疗方法。
五、注意事项腹满寒疝宿食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均衡饮食:不要暴饮暴食,避免吃过多刺激性食物;•健康生活:注意休息,避免疲劳,正确坐立或站立;•药物治疗:严格按医嘱服药,不要乱用药物。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目的要求】1.了解腹满、寒疝病、宿食病合篇的意义。
2.了解宿食病的脉因证治。
3.掌握腹满、寒疝的成因及辨证论治。
【主要内容】本篇论述腹满、寒疝、宿食病的脉证和治疗。
腹满是以腹中胀满为主,既作为病证论述,亦作为症状出现,其病机较为复杂。
按照“阳道实,阴道虚”的理论,可以将本篇腹满概括为实证热证和虚证寒证两类。
寒疝是一种阴寒性的腹痛病证。
前人认为凡寒气攻冲作痛的,概称为寒疝,与后世所说的疝气不同。
宿食,又称伤食或食积,是由脾胃功能失常,食物经宿不消而停积于胃肠所致。
因为三者皆有腹部胀满或疼痛,在症状上有一定的联系,其所出方治,有的可以互相借用,故合为一篇。
【原文讲解】第一条【原文】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胠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服之。
【词解】胠:(qū音区),《说文》:“亦(古腋字)下也”;《广雅》:“胁也”;《素问》王冰注:“胠,谓胁上也。
”即胸胁两旁当臂之处。
【释义】趺阳候中焦脾胃病变,脉微弦,是指脉微而弦。
“微”是中阳不足;弦脉属肝,主寒主痛。
脾胃虚寒,夹厥阴肝寒之气上逆,可以发生腹满。
假使腹部不胀满,而见大便难和两胁疼痛的,同样是脾胃虚寒,肝气上逆所致。
因脾胃主运化,脾胃虚寒,则运化失职;肝主疏泄,肝气上逆,则疏泄失职,故或为腹满,或为大便难而两胁疼痛。
“此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服之”,是总结本条所述证候的成因和治法,即皆为中阳不足、肝气上逆所致;病情既属虚寒,故均当用温药治疗。
【中心思想】本条论述虚寒性腹满病因、辨证和治法。
【教学参考】尤怡《金匮要略心典》:“趺阳,胃脉也;微弦,阴象也。
以阴加阳,脾胃受之,则为腹满,设不满,则阴邪必旁攻胠胁,而下闭谷道,为便难,为两胠疼痛。
然其寒不从外入而从下上,则病自内生,所谓肾虚则寒动于中也,故不当散而当温。
”第二条【原文】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
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
【词解】下之: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