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PPT优秀课件
- 格式:docx
- 大小:23.12 KB
- 文档页数:2
《故都的秋》ppt课件完美版•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文本解读与赏析•景物描写技巧分析•人物形象塑造及其意义•文化内涵与民族精神探讨•艺术特色与审美价值评价01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郁达夫生平及代表作品生平简介代表作品《故都的秋》创作背景创作时间创作地点北平(今北京),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
时代背景: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风貌社会背景文化背景02文本解读与赏析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0102描绘北国之秋的独特韵味同时,作者还通过描写北国秋日的色彩、声音、气息等多方面的感受,营造出一种浓郁的秋日氛围,让读者感受到北国之秋的深沉与厚重。
抒发对故乡深沉眷恋之情03景物描写技巧分析选取典型景物进行描绘精心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景物突出景物的主要特征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增强表现力比喻和拟人排比和反复情景交融,抒发内心感受融情于景作者在描绘景物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得景物具有了情感色彩。
例如,“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这段描写中,作者通过“破屋”、“浓茶”、“碧绿的天色”等景物,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宁静与淡泊。
借景抒情作者还通过借景抒情的手法,将自己的内心感受与景物描写紧密结合。
例如,“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息索索地下起雨来了。
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这段描写中,作者通过天气的变化来表达自己内心的起伏与波动。
04人物形象塑造及其意义主人公形象特点分析孤独、沉默、内敛主人公在文中展现出一种孤独感,他的沉默和内敛体现了内心的挣扎和思考。
对故都的深情眷恋通过主人公的视角,展现了对故都秋天的细腻感受和深深眷恋。
承载着历史与文化记忆主人公的形象也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记忆,他的思考和感慨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追忆。
其他人物形象塑造及作用辅助主人公表达情感01体现社会背景和时代特征02与主人公形成对比或共鸣03人物形象在主题表达中的意义丰富了文章的情感层次深化了文化记忆与历史反思突显了主题内涵05文化内涵与民族精神探讨传统文化在《故都的秋》中的体现诗词引用四季意象文中大量引用古典诗词,不仅丰富了文本的内涵,也使得传统文化在文章中得以传承和发扬。
《故都的秋》郁达夫ppt 课件目录•作品背景与作者简介•文本解读与赏析•艺术手法与风格特点探讨•主题思想阐释及价值意义挖掘•知识拓展:其他类似作品欣赏与比较•课堂互动环节01作品背景与作者简介郁达夫生平及文学成就生平简介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
文学成就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他的文学作品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著称,被誉为“自传体小说”的奠基人。
《故都的秋》创作背景创作时间《故都的秋》写于1934年8月,是郁达夫应上海《人间世》杂志之邀而作的一篇散文。
创作地点当时郁达夫正在北平(今北京)生活,对北平的秋天有着深刻的感受,因此写下了这篇散文。
社会文化背景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社会文化也处于变革之中,新文化运动正在兴起,各种新思想、新观念不断涌现。
同时,传统文化也受到了冲击和挑战。
政治背景20世纪30年代,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时期,国内政治局势动荡不安,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的侵略。
文学背景在文学领域,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家和作品,他们关注社会现实,反映人民心声,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时代背景: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状况02文本解读与赏析开篇对故都秋天的总体印象。
主体详细描绘秋天的各种景象。
•结尾:对秋天的深情告别,抒发乡愁。
01020304写作特点情感深沉,语言优美。
运用大量的意象和比喻。
结合个人经历,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秋天景象落叶纷纷,秋风萧瑟。
寒蝉凄切,秋雨绵绵。
果实成熟,秋收时节。
象征意义秋天的萧瑟象征着岁月的无情和生命的短暂。
01秋天的成熟象征着人生的经历和成长。
02秋天的收获象征着劳动的果实和生活的希望。
乡愁情感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思念。
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追忆。
对家乡风土人情的热爱和留恋。
怀旧情感表达通过描绘故乡的秋天景象,唤起读者的怀旧情感。
运用感人的语言和细腻的笔触,表达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故都的秋》PPT优秀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故都的秋》PPT优秀课件,共25页。
《故都的秋》PPT课件包含教学目标、导入新课、写作背景、作者介绍、层次结构、全文分析等内容。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旧中国,战乱连年,民生凋敝,连读书人也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
为了谋生,1934年郁达夫经青岛辗转千里,又回到了故都北平。
多年来颠沛流离的生活,以及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使得郁达夫对眼前的“故都的秋”感受很特别,因而写下此文。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现代作家。
浙江富阳人。
1913年留学日本,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
十年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激起了他的爱国热忱。
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
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
后流亡到苏门答腊。
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
1952被追为烈士。
主要作品有《沉论》(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小说集)《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
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文章分为三部分:
(第1~2段)总起,以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作对比,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第3~12段)主体部分,按照“清”“静”“悲凉”三个层次,描绘故都秋天的景色。
最后以议论收尾,进一步赞颂北国之秋。
(第13~14段)总括全文,再次强调南国之秋不及北国之秋,直抒对北国之秋的眷恋之情。
要品“秋味”为何“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在封建专制统治下,中国文人被压抑被摧残失意潦倒的太多太多。
所以,中国的文人到了人生的秋天,联想到自己事业不成功名无望,就不免发出种种
的哀叹。
《秋声赋》《赤壁赋》就是其中的代表。
这里的秋已经不限于自然的秋天,而是指人生的秋天。
“这秋的深味”,是中国文人几千年品尝出来的。
“北方”是指“故都”,历代王朝京城所在之地,多少文人在这里铩羽折戟,败家丧身,所以说,只有置身故都,才能深刻体会到“秋的深味”。
明白晓畅,简洁清丽。
用词上,名词,如“芦花”“柳影”“虫唱”“夜月”“钟声”等宏观的秋色、秋声与“蓝朵”“飞声”等微观的秋色、秋声,搭配得匀称和谐,最能调动读者的情感。
再如动词与形容词,那北国的秋是“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而南国的秋是“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这里的动词、形容词所代表的动态、特征使读者感到平易亲切、酣畅明快。
在句式的选择上,作者多用短句,长短相间;多用整句(尤其多用排比),整散结合,形成了一种既典雅又洒脱的风格。
如文章的后半部分从中外文人学士对秋的那种“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出发,引导读者领略“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的深意。
接着笔锋一转,对南国之秋进行速写,以映衬北国之秋的特色。
这段“速写”中运用了多种句式,但仍以短句、整句为主,雅俗熔于一炉,特别能代表作者的语言风格。
... ... ...
关键词:故都的秋PPT课件免费下载,.PPT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