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典2010年版紫外分光光度法讲义三
- 格式:ppt
- 大小:82.00 KB
- 文档页数:44
UV-1800紫外分光光度计确认方案1 概述1.1紫外-分光光度法是通过被测物质在紫外光区或可见光区的特定波长处或一定波长范围内的吸收度,对该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方法。
本法在药品检验中主要用于药品的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
TU-1901双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主要由光源、单色器、样品室、检测器等组成,波长范围为900nm-190nm,光谱带宽分6档(5,2,1,0.5,0.2,0.1),操作简便,测量快速,自动化程度高。
1.2基本情况设备名称: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型号:生产厂家:安装日期:使用部门:质量控制部工作间:质量控制部2 确认目的确认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数据准确可靠,适用于预期用途。
3 确认范围3.1 文件的适用范围本文件适用于质量控制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确认。
3.2 确认的范围质量控制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确认。
4 职责4.1 质量控制部职责✧负责起草确认方案、总结报告;✧负责整个确认方案的实施,并做记录、总结报告;✧负责该确认得出可靠的确认理论,适用于产品检验。
4.2 质量保证部职责✧做好过程监控,确保方案执行过程符合法规要求;4.3 动力部职责负责仪器的正常运行6 风险评估本仪器经实验确认,确认过程是否严格按照仪器操作规程和仪器说明书进行,试验结果稳定是否可靠,是否存在任何实验风险。
7 确认实施7.1相关文件a.仪器、仪表校验情况7.2 安装确认7.3.1 一般检查以仪器中氘灯的656.1nm特征谱线检查。
在主菜单中激活光谱扫描窗口,选择【测量】菜单下的【参数设置】子菜单进行设置。
选择能量方式(Es),扫描范围(653nm-659nm),显示范围(0.0000E-50.00E)慢速扫描,采样间隔0.1nm,上述分别确认后,开始扫描。
扫描结束后按读取测得的峰值波长,其与标准波长(656.1nm)之差应不超过±7.3.3 吸光度的准确度取在120℃干燥至恒重的基准重铬酸钾约60mg ,精密称定,置1000ml 量瓶中,用0.005mol/L 硫酸溶液溶解并稀释至1000ml ,用配对的1cm 石英池,以0.005mol/L 硫酸液位空白,在235、257、313、350nm 分别测定吸光度,然后换算成%1E ,测得值应符合下表的允差范围。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 上医学教育网做成功医学人执业药师考试辅导《中药鉴定学》第四章讲义3第四章中药的鉴定第四节中药鉴定的方法四、理化鉴定法理化鉴定法就是利用某些物理的、化学的或仪器分析方法,鉴定中药的真实性、安全性和品质优劣程度的方法,统称为理化鉴定法。
常用的理化鉴定方法如下。
(一)物理常数的测定包括相对密度、旋光度、折光率、硬度、黏稠度、沸点、凝固点、熔点等的测定。
这对挥发油类、油脂类、树脂类、液体类药(如蜂蜜等)和加工品类(如阿胶等)药材的真实性和纯度的鉴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药材中如掺有其他物质时,物理常数就会随之改变,如《中国药典》2010年版规定蜂蜜的相对密度在1.349以上,蜂蜜中掺水就会影响黏稠度,使相对密度降低。
(二)一般理化鉴别1.化学定性分析2.中药的膨胀度膨胀度是药品膨胀性质的指标,系指按干燥品计算,每1g药品在水或者其他规定的溶剂中,在一定时间与温度条件下膨胀所占有的体积(ml)。
主要用于含黏液质、胶质和半纤维素类中药的真伪和质量控制。
南葶苈子和北葶苈子外形不易区分,北葶苈子膨胀度不低于12,南葶苈子膨胀度不低于3,两者的膨胀度差别较大,通过测定比较可以区别二者。
又如哈蟆油膨胀度不得低于55,伪品的膨胀度远低于此,可资区别。
膨胀度同时也是对中药质量优良度的一种评判方法,如哈蟆油和车前子正品一般膨胀度越大,其质量越好。
3.微量升华是利用中药中所含的某些化学成分,在一定温度下能升华的性质,获得升华物,在显微镜下观察其结晶形状、色泽,或取升华物加某种试液观察其反应来进行鉴别。
如大黄粉末升华物为黄色针状、片状或羽毛状结晶,在结晶上加碱试液显红色,确证其为蒽醌类化合物;斑蝥升华物(在30~140℃)为白色柱状或小片状结晶(斑蝥素),加碱液溶解,再加酸液又析出结晶等。
4.荧光分析是利甩中药中所含的某些化学成分,在紫外光或常光下能产生一定颜色的荧光的性质进行鉴别。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仪器的校正和检定1.波长由于环境因素对机械部分的影响,仪器的波长经常会略有变动、因此除应定期对所用的仪器进行全面校正检定外,还应于测定前校正测定波长。
常用汞灯中的较强谱线237.83nm,253.65nm,275.28nm,296.73nm,313.l6nm,334.15nm,365.02nm,404.66nm,435.83nm,546. 07nm与576.96nm;或用仪器中氘灯的486.02nrn与656.10nm谱线进行校正;钬玻璃在波长279.4nm,287.5nm,333.7nm,360.9nm,418.5nm,460.0nm,484.5nm,536.2nm与637.5nm 处有尖锐吸收峰,也可作波长校正用,但因来源不同或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微小的变化,使用时应注意;近年来,常使用高氯酸钬溶液校正双光束仪器,以10%高氯酸溶液为溶剂,配制含氧化钬(Ho2O3) 4%的溶液,该溶液的吸收峰波长为241.13nm,278.10nm,287.18nm,333.44nm,345.47nm,361.31nm,416.28nm,451.30nm,485.29nm,536.64nm和640.52nm。
仪器波长的允许误差为:紫外光区±1nm, 500附近±2nm。
2.吸光度的准确度可用重铬酸钾的硫酸溶液检定。
取在120℃干燥至恒重的基准重铬酸钾约60mg,精密称定,用0.005mo1/L硫酸溶液溶解并稀释至1000m1,在规定的波长处测定并计算其吸收系数,并与规定的吸收系数比较,应符合表中的规定。
波长/nm 235(最小)257(最大)313(最小)350(最大)E)的规定值124.5 144.0 48.6 106.6吸收系数(%1cm1E)的许可范围123.0~126.0142.8~146.247.0~50.3105.5~108.5吸收系数(%1cm13.杂散光的检查可按下表所列的试剂盒浓度,配制成水溶液,置1cm石英吸收池中,在规定的波长处测定透光率,应符合表中的规定。
1.目的:建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一部)检验标准操作规程,并按规程进行检验,保证检验操作规范化。
2. 依据:2.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
3. 范围:适用于所有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一部)测定的供试品。
4. 责任:检验员、质量控制科主任、质量管理部经理对本规程负责。
5. 正文:5.1. 仪器的校正和检定。
5.1.1. 波长:由于环境因素对机械部分的影响,仪器的波长经常会略有变动,因此除应定期对所用的仪器进行全面校正检定外,还应于测定前校正测定波长。
常用汞灯中的较强谱线237.83nm、253.65nm、275.28nm、296.73nm、313.16nm、334.15nm、365.02nm、404.66nm、435.83nm、546.07nm与576.96nm,或用仪器中氘灯的486.02nm与656.10nm谱线进行校正;钬玻璃在279.4nm、287.5nm、333.7nm、360.9nm、418.5nm、460.0nm、484.5nm、536.2nm与637.5nm波长处有尖锐吸收峰,也可作波长校正用,但因来源不同或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微小的变化,使用时应注意;近年来,常使用高氯酸钬溶液校正双光束仪器,以10%高氯酸溶液为溶剂,配制含氧化钬(Ho2O3)4%的溶液,该溶液的吸收峰波长为241.13nm,278.10nm,287.18nm,333.44nm,345.47nm,361.31nm,416.28nm,451.30nm,485.29nm,536.64nm和640.52nm。
仪器波长的允许误差为:紫外光区±1nm,500nm附近±2nm。
5.1.2. 吸光度的准确度:可用重铬酸钾的硫酸溶液检定。
取在120℃干燥至恒重的基准重铬酸钾约60mg,精密称定 ,用0.005mol/L硫酸溶液溶解并稀释至1000ml,在规定的波长处测定并计算其吸收系数,并与规定的吸收系数比较,应符合表中的规定。
铅、镉、砷、汞、铜测定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1 简述本法系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中药材中的铅、镉、砷、汞、铜进行限量检查。
2 仪器与用具2.1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应配备有火焰原子化器、石墨炉原子化器和适宜的氢化物发生装置,并具有氘灯或塞曼效应背景校正功能;铅、镉、砷、汞、铜等元素的空心阴极灯;普通或热解涂层石墨管;乙炔气、高纯氩气或高纯氮气;空气压缩机及冷却循环水泵等。
2.2 微波消解仪内罐为聚四氟乙烯材料制成,具有适宜的耐压密封装置和过压安全保护装置;具有程序控制、功率可调的微波发生装置;可采用适宜的方式监控反应罐内的温度和压力。
2.3 电热板应具有温度均匀的加热表面和温度控制装置。
2.4 纳氏比色管或量瓶应尽可能使用耐腐蚀的塑料器具,以聚四氟乙烯材料制成的为好,玻璃器皿易吸附或吸收金属离子,因此仅适于短时间内对溶液的容量使用。
3 试药与试液3.1 铅、镉、砷、汞、铜单元素标准溶液及国家一级标准物质杨树叶中国剂量科学研究院提供,单元素标准溶液用于制备标准曲线,杨树叶或茶树叶可作为工作对照物质,检查方法的可靠性。
3.2 硝酸、高氯酸应采用高纯试剂,盐酸、硫酸、磷酸二氢铵、硝酸镁为优级纯,碘化钾、抗坏血酸、盐酸羟胺为分析纯,使用前应检查各试剂中的相关金属元素含量符合测定的要求。
3.3 水去离子水或用石英蒸馏器蒸馏的超纯水,使用前应检查其中的相关金属元素含量符合测定的要求。
3.4 25%碘化钾溶液取碘化钾25g,加水100ml使溶解,即得。
本液应临用新制。
3.5 10%抗坏血酸溶液取抗坏血酸10g,加水100ml使溶解,即得。
本液应临用新制。
3.6 含1%磷酸二氢铵溶液和0.2%硝酸镁溶液的混合溶液取磷酸二氢铵1g,硝酸镁0.2g,加水100ml使溶解,即得。
3.7 1%硼氢化钠和0.3%氢氧化钠混合溶液取氢氧化钠3g,加水1000ml使溶解,加入硼氢化钠3g,使溶解,即得。
本液应临用新制。
3.8 4%硫酸溶液取硫酸4ml,加入水中稀释,并加水至100ml,即得。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1 简述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是通过被测物质在紫外光区或可见光区的特定波长处或一定波长范围内的吸光度,对该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
本法在药品检验中主要用于药品的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
定量分析通常选择物质的最大吸收波长处测出吸光度,然后用对照品或吸收系数求算出被测物质的含量,多用于制剂的含量测定;对已知物质定性可用吸收峰波长或吸光度比值作为鉴别方法;若该物质本身在紫外光区无吸收,而其杂质在紫外光区有相当强度的吸收,或杂质的吸收峰处该物质无吸收,则可用本法作杂质检查。
物质对紫外辐射的吸收是由于分子中原子的外层电子跃迁所产生,因此,紫外吸收主要决定于分子的电子结构,故紫外光谱又称电子光谱。
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中如含有共轭体系、芳香环等发色基团,均可在紫外区(200~400nm)或可见光区(400~850nm)产生吸收。
通常使用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工作波长范围为190~900nm。
紫外吸收光谱为物质对紫外区辐射的能量吸收图。
朗伯-比尔(Lambert-Beer)定律为光的吸收定律,它是紫外分光光度法定量分析的依据,其数学表达式为:式中A为吸光度;T为透光率;E为吸收系数;c为溶液浓度;l为光路长度。
如溶液的浓度(c)为1%(g/ml),光路长度(l)为1cm,相应的吸光度即为吸收系数,以E1%1cm表示。
如溶液的浓度(c)为摩尔浓度(mol/L),光路长度为1cm时,则相应的吸收系数为摩尔吸收系数,以表示。
2 仪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主要由光源、单色器、样品室、检测器、记录仪、显示系统和数据处理系统等部分组成。
为了满足紫外-可见光区全波长范围的测定,仪器备有两种光源,即氘灯和碘钨灯,前者用于紫外区,后者用于可见光区。
单色器通常由进光狭缝、出光狭缝、平行光装置、色散元件,聚焦透镜或反射镜等组成。
色散元件有棱镜和光栅两种,棱镜多用于天然石英或熔融硅石制成,对200~400nm波长光的色散能力很强,对600nm以上波长的光色散能力较差,棱镜色散所得的光谱为非匀排光谱。
溶液颜色检查法溶液颜色检查法系控制药品有色杂质限量的方法。
有色杂质的来源:一是由生产工艺中引入,二是贮存中由于药品不稳定降解产生。
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附录Ix A溶液颜色检查法项下规定了三种检查方法。
第一法1 简述本法为目视比色法,即将供试品溶液与各色调标准比色液进行比较,以判段结果。
2 仪器与用具2.1 纳氏比色管用具有10ml刻度标线的25ml纳氏比色管或专用管,要求玻璃质量较好,管壁薄厚、管径、色泽、刻度标线一致。
2.2 白色背景要求不反光,一般用白纸或白布。
3 试药与试液3.1 重铬酸钾用基准试剂,硫酸铜及氯化钴均为分析纯试剂。
3.2 比色用重铬酸钾溶液精密称取在120℃干燥至恒的重铬酸钾0.400g,置500ml量瓶中,加适量水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
每1ml溶液含0.800mg的K2Cr2O7。
3.3 比色用硫酸铜溶液取硫酸铜约32.5g,加适量的盐酸溶液(1→40)使溶解成500ml,精密量取10ml置碘瓶中,加水50ml、醋酸4ml与碘化钾2g,用硫代硫酸钠滴定液(0.1mol/L)滴定,至近终点时,加淀粉指示液2ml,继续滴定至蓝色消失。
每1ml的硫代硫酸钠滴定液(0.1mol/L)相当于24.97mg的CuSO4.5H2O。
根据上述测定结果,在剩余的原溶液中加适量的盐酸溶液(1→40),使每1ml溶液中含62.4mg的CuSO4.5H2O即得。
3.4 比色用氯化钴溶液取氯钻钴约32.5g,加适量的盐酸溶液(1→40)使溶解成500ml;精密量取2ml,置锥形瓶中,加水200ml,摇匀,加氨试液至溶液由浅红色转变至绿色后,加醋酸-醋酸钠缓冲溶液(pH6.0)10ml,加热至60℃,再加二甲酚橙指示液5滴,用乙二胺四醋酸二钠滴定液(0.05mol/L)滴定至溶液显黄色。
每1ml的乙二胺四醋酸二钠滴定液(0.05mol/l)相当于11.90mg的CoCl2·6H2O,即得。
浅析《中国药典》2010年版溶出度及其在测定药品过程中的改进与不足溶出度系指药物从片剂、胶囊剂和颗粒剂等固体制剂在规定的条件下溶出的速率和程度。
它是一种模拟口服固体制剂在胃肠道中的崩解和溶出的体外试验法,是评价和控制药品制剂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对评估制剂的批次质量、优化处方及制备工艺、保证处方工艺等变更前后产品质量的一致性有重要作用。
同时,虽然制剂生物利用度的高低最终是依据临床效果来判定的,但多数情况下也与制剂体外溶出行为有关。
它的测定方法是将某种制剂的一定量分别置于溶出度仪的转篮(或溶出杯)中,在37℃±0.5℃恒温下,在规定的转速,溶出介质中依法操作,在规定的时间内取样并测定其溶出量。
而崩解系指口服固体制剂在规定条件下全部崩解溶散或成碎粒,除不容性包衣材料或破碎的胶囊壳外应全部通过筛网。
崩解和溶出的意义不一样,药物崩解的快慢并不能反映出被人体吸收的快慢,崩解仅是溶解的前奏,崩解时限只能表示溶解过程的最初阶段,而溶出才是机体吸收的先决条件,溶出度检查与体内吸收情况更密切些。
凡是检查溶出度的制剂,不在进行崩解时限检查。
《中国药典》2010版本中收载的溶出方法有篮法(一法)、桨法(二法)和小杯法(三法)。
篮法常用于胶囊,也可用于片剂;桨法常用于片剂,也可用于胶囊。
对于小规格制剂的溶出度检查,可考虑选用小杯法,介质体积可选择200ml。
对于片剂或胶囊溶出过程中篮筛网易被堵塞的,溶出度检查建议改为桨法。
在桨法检查过程中,如片剂或胶囊漂浮于液面,可使用沉降篮,以帮助制剂定位于中心位置。
对于黏附于容器壁的薄膜包衣片和软胶囊,也可以使用沉降篮或改用篮法。
对于转速的规定:普通制剂,篮法转速一般选择50~100r/min,桨法转速一般选择50~75r/min。
对于干混悬剂,通常选择25~50r/min。
在溶出度测定前,应对仪器装置进行必要调试,第一法使转篮底部距溶出杯的内底部25mm±2mm,第二法使桨叶底部距溶出杯的内底部25mm±2mm;第三法桨叶底部距溶出杯的内底部15mm±2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