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应用型人才”视角下的建筑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究——以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建筑学专业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872.84 KB
- 文档页数:2
应用型建筑学实践教学环节研究——以市场需求为主导摘要:以现代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致力于研究应用型建筑学专业实践环节教学的重点和优化,探索增强建筑学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务实性的方法,以期培养出能迅速适应市场需求、符合目前社会实际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应用型;建筑学;实践教学;市场需求建筑学专业是一个与社会实际需求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新材料、新技术、新结构以及新的设计理念大量出现,建筑师的社会工作者属性越来越突显,在这种情况下,本身具有超前性特征的建筑学教育在现代建筑行业的发展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因此,以应用型和服务与社会需求为主导思想,研究和探索现在信息化时代下建筑学本科教育与我国社会发展的适应性,一直是建筑学教育改革和建设的重要内容,这种研究的重点致力于探索适合我国实际国情的建筑学教育方法,让建筑教育者站在社会工作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将本科建筑学教育和人民群众联系紧密的实际民生问题统一起来,突显应用型的特点,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一、我国本科建筑学教育的分类和特点由于各自办学基础条件、师资储备情况的不同,以及办学地点的地域性差别,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也应该不一样,从目前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看,笔者认为我国的建筑学本科教育大体上可以分为科研型和应用型两大类。
以科研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大学一般都是办学时间长、教学资源充足、拥有较强师资和科研条件,在建筑工程的某些领域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高校,这些学校培养的学生多注重建筑工程学科理论体系的研究,能比较系统地掌握尖端的建筑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在学校擅长的工程领域有深入的认知和研究,但拥有这些办学条件的本科高校在全国建筑学院校中只能占到很小比例。
除此之外,其他大多数建筑院校的本科教育都将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些学校的学生能根据现代建筑设计理论,掌握各种设计规范,并熟练运用民用建筑设计方法,熟知现今大量民用建筑工程的流程和建筑学专业在整个工程过程中的定位,毕业后能迅速熟悉工作环境,迅速上手实际工程,在最短的时间内给设计院和企业创造实际价值的培养模式。
建筑学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往人才培养模式发生了变化。
“加快应用型人才培养,满足各大产业素质发展的需要”,是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为了更好地促进建筑学毕业生的就业和发展,高校必须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符合企业和社会需求的教育模式,促进建筑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如何优化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是文章研究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建筑学;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方法依托项目:1.东北石油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新工科理念下地方高校建筑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YJG20210372.东北石油大学“课程思政”重点建设课程《建筑设计原理》3.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双碳背景下能源院校土建类一流专业协同建设研究与实践》DYJG2021035引言当前我国城乡建设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双碳、绿色、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一方面需要高素质的职业建筑师,另一方面需要一支具备创新能力的建筑理论研究与技术研发队伍。
为此,在过去40余年人才培养取得的巨大成就基础上,只有清醒认识现行建筑学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人才发展的困境,我国建筑教育才能胜任时代赋予的使命。
一、应用型教育的内涵伴随着快速的经济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建筑行业对新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地方专业学院也在不断增加,建筑师培训工作正在重新定义。
这意味着需要开发更多以应用程序为中心的创新者,以在企业中创造就业机会。
这些主要是行业应用程序,可从提供工业发展和社会建设服务中获益。
应用程序计划是能够为行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最优秀的人。
这种人才培养需要调整建造业的培训模式,通过科学技术一体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地方经济领域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与企业建立伙伴关系,将建造业与实际生产联系起来,为地方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应用鼓励。
例如,在学年期间,学生们参加企业文化的实践活动,并与具有行业经验的科学家合作解决相关问题。
收稿日期:2020-09-07作者简介:李祎(1978—),女,吉林桦甸人,吉林建筑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的改性研究。
基金项目: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新工科背景下地方土建类高校跨专业联合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构建研究”(JLLG 948220190719144636);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一般规划课题“新工业革命背景下基于工程认证的材料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GH19204)一、引言2016年“新工科”概念被正式提出;2017年“新工科建设”的“复旦共识”探讨了新工科的内涵特征与发展路径;此后开展的“天大行动”围绕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新体系等问题展开了切实可行的研究实践;“北京指南”研讨了新工业革命带来的时代新机遇、聚焦国家新需求、谋划工程教育新发展,提出新工科建设指导意见[1-3]。
新工科建设思路为我国在新的经济环境下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由于材料在高新科技领域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及材料学的工程性和实践性特点,对从事材料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扎实的专业知识、准确的分析能力、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综合素质、研发能力以及工业设计能力。
因此,在材料学的高等工程教育中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知识结构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基于此,在新工科建设的形式下,开展和实施材料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有助于优化完善专业知识结构,培养工程技术人员创新能力,逐步提升材料学专业人才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二、材料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一)传统人才培养观念不适应新经济背景下对工程人才的要求“新经济快速发展迫切需要新型工科人才支撑,需要高校面向未来布局新工科建设,探索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的工程科技人才”[4]。
同时,我国的“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的实施和推进也对工程人才提出更高标准和要求。
新工科视野下建筑学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构建新工科视野下建筑学专业课程教学,需满足学生求知、增能、成才的基本需求,不断加强理念与教学研究,探索建筑学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创新发展方向。
因此,本文在解读新工科理念的基础上,系统化总结归纳当前建筑学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并从三个维度提出建筑学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策略,以期为我国高等院校建筑学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构建提供参考性建议。
标签:新工科;建筑学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构建引言我国教育部在2017年启动新工科发展研究工作,要求我国工科专业在人才培养工作实施过程中,把握新的发展形势,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其提供更多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就业的机会,解决我国工科专业人才就业难的问题。
工业智能新技术近年来呈现飞速发展趋势,并得到快速普及和应用,智慧建筑和智能城市为建筑发展指引方向,要求培养更多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较强实践能力的综合型技术人才。
一、新工科建设概述2017年我国提出新工科概念,面向的是新兴产业类型,包含机器人、只能制造业等诸多新型产业,同时也涵盖传统建筑、工业等工科专业的转型升级。
新工科建设过程中主要从两个维度入手,一方面是高校线路,另一方面则是社会线路,由此可见,新工科不仅为高校传统工科专业教育转型、改革提供了指导,同时也对我国社会中运行的新兴产业提供服务。
新工科理念中的“新”重点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工科专业及学科的新型结构,二是工科专业教育理念要不断革新,三是工科专业教育教学质量要更新,四是工科专业课程教学体系要创新,五是工科人才培养模式要创新。
新工科理念的提出和推动建设,对于我国传统工业产业变革以及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现阶段建筑学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二、当前建筑学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当前我国高校建筑学专业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整体的教学成效并不显著,教学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颇多,如学生因素、教师因素,内部因素、外部因素等等。
安徽建筑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359(2024)3-0129-02DOI:10.16330/ki.1007-7359.2024.3.046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教育的重要论述,高校要明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其实质为道德与能力培养的辩证统一关系。
在此基础上,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么培养以及为谁培养。
自2020年6月国家教育部相继出台《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重要文件后,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集职业价值、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等任务于一体,与新工科发展对建筑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高度契合。
建筑学专业人才对于我国工业发展和城镇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吉林建筑科技学院建筑学专业课程体系呈现“一横一纵”结构形式,由通识教育、基础教育、专业教育、个性培养四个平台组成纵向课程体系,由理论课程、实践环节、创新创业与素质拓展三个平台组成横向课程体系,相互交叉、相互融合。
实践课程作为实现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思政融合是实践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是实现高校育人的关键。
1专业实践课程思政现状1.1顶层设计不足,缺少统筹规划当前对于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各专家学者已经进行部分有效研究。
厘清从思政课程过渡到课程思政发展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对课程思政专业体系建设、课程设计等进行了探索。
但对于实践课程思政融合的系统化研究相对较少,大部分思政教育渗入实践课程均参考现有理论课程思政建设的方法、教学模式等,实践课程思政体系的建设目标认识不明确,实施效果受到影响。
此外,高校专业实践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是需要多专业、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协同育人,大部分专业课教师与思政教师缺乏沟通,思政元素挖掘、思政资源利用、专业知识与思政案例选取设计关联性低。
由此可见,进行科学地统筹规划对实现实践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重要性,是专业实践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34现代交际·2018年19期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厅2017年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共培’的建筑学专业 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2017CXCY222)。
作者简介:孙晓丽,河北工程技术学院正高级工程师,本科,研究方向:建筑设计;赵丽娜,河北工程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建 筑设计与园林景观设计研究;李晶,河北工程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植物应用设计。
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筑学专业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孙晓丽 赵丽娜 李晶(河北工程技术学院建筑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91)摘要:应用型本科院校正处于转型发展的阶段,如何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体现办学特色,突出专业优势更是其所面临的重大机遇与挑战。
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与企业深度合作,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建设,采取“工学结合,校企共培”的模式,将企业引进来,成为现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趋势。
关键词:建筑学 创新 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9-0034-02一、“工学结合,校企共培”的建筑学专业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意义建筑学专业作为建筑行业中的重点专业,其重要地位一直颇受重视。
在近年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显示:建筑学专业,无论是就业率还是毕业生月收入均名列前茅,也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首选专业。
在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市场的繁荣、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需求水平的提高等诸多因素影响下,社会和企业在对岗位的需求上越来越重视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作为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本科院校,要遵循社会和企业的发展需求,引企入校,科学制订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专业课程,完善教学体系,更新教学手段,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适应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专业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技能培养,与区域发展和社会、企业需求接轨,为行业企业培养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应用型”建筑人才。
建筑学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摘要:我国建筑行业仍处于繁荣发展的阶段,各大高校尤其是本科不断增设建筑学专业,目前的建筑市场相对来说比较多元化,各学校建筑学层次差异性较大,市场对建筑学专业的人才要求也向应用型发展,因此,要求各高校的教育方式随之转变,根据“新工科”的要求加强实践环节,推动“产学融合”,使其成为建筑学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整个社会的快速发展推动着建筑学界人才教育的巨大变革。
关键词:建筑学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探索引言2019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这一通知的发布标志着我国本科高校一流专业建设正式启动。
为此,需要高校方面加强关注,把握好机遇。
就整体情况来看,我国当前的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想建设一流大学还存在一些不足,不过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高校,积极进行一流专业的建设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需要学校方面加强重视,积极进取,勇于探索,为达成长远、稳定的发展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因此,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培养基础水平扎实、实践能力强、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
一、当代高校建筑学专业发展趋势(一)传统教学无法满足现代人才培养的要求经过长久的发展,我国建筑学、土木等建筑相关专业的培养模式仍以班级制为主。
不论是低年级的基础课程还是高年级的专业课程,基本由数位或十数位不同的教师来教授。
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往往导致不同课程之间无法达到很好的衔接,也无法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尽管近几年来不同学校的建筑学相关专业已经进行了无数次教学改革,但由于培养方案以及教学时长的限制,无论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学生都很难参与到教学的整个流程中,由此导致学生的创新能力相对较差,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也相对不足。
为了培养专业的人才,学生通常仅会对本专业的理论知识进行学习,而对相关专业或在实践中确有关联的专业知识知之甚少甚至根本没有了解。
“”丨角下的建筑学专业
教 究
—院 学专业为例
庄敬宜",瞿萧羽",张磊2
(1.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建筑与规划学院,长春130000;
2.长春经济技术 区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长春130031 #
摘要: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的“因材施教&办学理念和培养“面向社会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精神&,提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体
系的基本思路及其框架 ,总结了实践教学改革的 、方法。
关键词:应用型;建筑学;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TU-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 -8646(2018)15 -0012 -02
Researchonthe reform architecture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chnical application talents”
------taking the architecture major of the City College of Jilin
JianzhuUni&ersity as an example
ZHUANG Jing-yi1,QU Xiao-yu1,ZHANG Lei2
(1.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Planning,the City College of Jilin Jianzhu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00,China%
2.Changchun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Planning a nd Architectural Design
Changchun 130031,China)
Abstract:Combining the educational philosophy of “teaching student according to their aptitudes”an spirit of technology-oriented talents oriented to the society,the basic ideas and framework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 system are put forward,and the ways of practicing teaching reform are Key words:Application type%Architecture%Practical teaching
1将“技术应用型”教学改革思想融入人
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教育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为构建 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对大量应用型高 筑学专业进行了调研,分 高 筑学专业的人才培案,广泛吸收优良的办学经验,在此 上开展人才 案的编制修订工作。
1.1 人才 目
以建筑学专业毕业生的去 主线进行大量调研,涉及 十家建筑设计单位、规划设计单位、施工单 100多 业生,详细分析调研 ,明确了目标,即以满 场 目标,对人才 目
进行精准 :满工程,能解决实际问题,筑设计、城设计、规划、详细规划等实践工程任务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收稿日期:2018 -03 -12
基金项目:“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重点项目“以技术应用型为
的建筑学专业本科人才式的研究”
(J G J X2017B36)
作者简介:庄敬宜(1989 -),女,硕士,助教;
瞿萧羽(1983 -),女,,师;
张磊(1988 -),男,,理工程师。
1.2
图1建筑学专业专业课程设置
Fig. 1Architecture professional courses setting
调整思路,突出人才 特色
通过人才 案的讨论,进一步 了“应用技术型”人才 目标,分追求理论 、的“系统性、性”的思维定式,转变到课程设 1
第9卷第15期黑龙江科学Vol. 9 2018 年 8 月HEILONGJIANG SCIENCE August 2018
建
筑
学
专
业
专
业
课
程
设
置
12
课程内容应与职业需求相对接的角度上。
根据建筑市 场现状和发展前景及学生目前的就业情况,可以得出 建筑学专业办学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根据社会需 求和我校实际情况,打造专业特色、提升专业水平、培 养建筑行业需求量大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1.3按照职业需求与核心能力培养整合优化课程
体系
按照职业需求并围绕核心能力培养对专业课和专 业基础课进行课程设置。
如图1所示,围绕三大能力 设置的课程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互为递进 的。
改变过分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的思维定 式并不是随意、简单地减少理论课程,而是科学地优化 整合课程。
在理论课学时削减的情况下,本着“基础 课够用、专业课实用”的原则,还适量增加了基础课,为学生学习专业课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并提供更多的 培养方向及选择机会。
2适应建筑学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学改革
对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更加突出实践教学,实践 课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高达32%。
采用渐进式、多层
次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 1专业课教学改革
a.第二学期增加搭建周一“建造节”活动,从而 让学生对建筑体量、形体、空间形成初步认识。
L.第 三学期和第五学期增加建筑专题实习周,针对学生的 实际学习情况,做针对性的实习和实践,提高学生的专 业能力。
p第四学期增加工艺实践周,利用学校的工 程实训中心平台,让学生自己参与到设计、施工中去,直观了解并参与建筑的建造过程。
M第六学期增加 建筑测绘实习周,提高学生的测绘与施工图绘制能力,培养建筑师基本的职业职能。
g第七学期增加设计实 务周,帮助学生了解设计院等工作单位的工作流程和 实际工作状态。
I第八学期将原来的设计院实习修改 为正常课程安排,有利于保证理论课程与实践过程的 完整性。
g.第九学期将原来的正常课程安排修改为设 计院实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并便于就 业。
J.第十学期,毕业设计。
2.2设计院实习改革
a.调整时间安排。
对建筑学专业来讲,实习环节 改革与把控相对简单,对原来第八学期的设计院实习 与第九学期的理论课程进行调整,有利于保证理论课 程与实践过程的完整性,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提高实践 能力、方便就业。
L加强监督管理。
为了能让学生较 好地完成实习环节并遵守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学院 和实习单位要达成共识,指导教师定期与实习单位沟 通,掌握学生的思想和工作状态。
最后将实习单位的 成绩评定拿回到学校,将其纳入最终的实习成绩,以此 监督学生的实习情况。
2.3毕业设计改革
a.提前布置毕业设计任务。
在毕业设计开始之前 均安排有2 ~4周的毕业实习,布置毕业实习的同时布 置毕业设计任务。
毕业设计任务书提前发给学生,使 学生可以进行调研并选择实习单位,并就相关问题提 前与指导老师沟通联系。
L.允许部分学生在校外进 行毕业设计有利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和学生就业,对于已经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设计课平均成绩 在中等及以上的学生,可根据就业单位的工作需要,经 本人申请、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同意、教研室主任和院长 批准后,在就业单位进行毕业设计。
3适应“技术应用型”建筑学专业实践教学方法改革
3. 1教学改革方法
探索讨论式教学、项目案例式教学、观窗教学法、模块化课程体系等创新型教学方式在应用型人才能力 培养中的应用。
a.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研究充分利用 现代信息技术推进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改革,利用或 合作开发“翻转课堂”在线开放课程等新的教学资源,探索远程交流手段。
L建立网络课程教育平台。
通 过建设基于互联网技术网络开放课程教育平台,实现 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横向交流合作;探索全程在 线、网络开放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信息化教学新 式。
3.2教学改革举措
a.将“技术应用型”教学改革整体思想融入人才 培养方案,并尽快完成课程教学大纲修订工作。
L基 础年级的课程设计增加制作模型内容,充分发挥学院 模型室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以此提高学生的动手能 力和方案综合分析、优化能力。
p组织相关设计竞 赛、模型大赛、建造节等竞赛活动,为学生创造更多实 践平台。
d.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培 养”、“引进”等多种渠道,提高整体师资水平。
g完善 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积极扩展校外实践基地。
4结语
“因材施教”是教育学研究内容中的一项基本原 则,也是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建筑学专业教学大纲 中明确规定的一项教学原则。
只有根据教育市场、社 会需求和生源情况,全面推进教学改革,培养能够解决 实际问题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才是应用型高校发展 大的 出。
参考文献:
[1]袁敬伟,韦宝畏.我国建筑类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吉
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0,(04):79 -81.
[2]陆路,李萍.高等学校建筑专业的教学改革探讨[J].西安科技大学
高教研究,2013,(01):14-16.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