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系统建设构想——以广东省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870.67 KB
- 文档页数:5
学分银行制度下土建专业群学分认定和转换细则的研究与实践①王景梅,宁培淋,荆亚涛(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10650)《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建立国家资历框架”“建立健全国家学分银行制度和学习成果认证制度”。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推进资历框架建设,探索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衔接”“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实现学习成果可追溯、可查询、可转换”。
2020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相关工作的通知》对有关工作做出具体部署。
要落实此项工作,需要对职业教育学分银行进行更加精细化和落地式的策划与设计[1-3]。
然而,目前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实践应用和试点行业较少,以广东省为例,其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实践应用主要体现在机械制造业和汽车业两个行业,成果进行了行业的资历标准研制与试点应用,而在其他行业的实践应用和试点项目较少。
本文拟在广东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和广东终身教育资历框架等级标准等终身教育制度框架下,以粤港湾大湾区从事土建行业的农民工、企业职工、在校学生为主要对象,聚焦分析土建施工领域各项终身教育学习成果业绩,以我校作为蓝本,结合我校土建专业群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制定土建专业群学历成果和非学历成果的学分认定与转换细则,实现登记、认定、存储、积累与转换学习者个人学习成果,打通学历教育(高职)和非学历教育成果互认,拓展学习成果在土建类高职教育入学及就业、行业培训、职业资格继续教育等领域的相互转换运用,构建出一套土建行业学分银行体系。
一、学分银行学分认定依据学分认定主要依据《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教育学分认定和转换工作的意见》(教改〔2016〕3号)、《广东终身教育资历框架等级标准》(DB44/T 1988-2017)、《广东省职业教育条例》《广东省教育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实施学分制管理的意见》(粤教高〔2014〕5号)、《广东省教育厅关于高等教育学分认定和转换工作实施意见》(试行)(粤教高〔2019〕10号)、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等制度文件要求来确定。
终身学习与“学分银行”的教育管理模式“学分银行”教育管理模式的产生和发展终身学习理论的提出和发展以及在终身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各种实践活动,使教育的价值不再仅是培养少量精英,而在于能够为广大社会成员包括各种不同潜能的人提供终身发展的、能最大限度地开发自身才能的学习机会和途径。
终身学习的体系,是在对社会各种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基础上形成的有利于学习者终身学习的系统,能够适应广大社会成员对学习的多种选择和要求,在其一生中的任何时间、任何阶段进行学习。
终身学习体系的指向,对传统的教育管理体系、制度和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如何将继续教育与学习者的初始学校教育相衔接。
终身学习理念最根本的启示在于,人们从学校教育中获得的知识只是整个一生中所需要知识的一小部分,大部分知识以及各种技能和能力都要在社会实践中通过不断的继续学习才能获得。
而继续学习与传统的学校教育不同,不仅要适应不同类型学习者(包括接受初始学校教育的不同,有初中后、高中后、大学后以及在初中、高中阶段和高等学校中途辍学的学习者;也包括从事职业和工作岗位的不同以及年龄、个人志趣爱好的不同等等)的要求,在学习的类别、内容、方式、时间等方面,都应非常多样化,而且还要关注他们中的部分人在回归学校教育时,继续学习的成果如何计入学校教育的学分等等。
二是如何认证非学历、非正规的学习成果。
在终身学习的框架下,学习和教育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在不同的场合中进行,包括学历教育、正规教育,也包括非学历教育、非正规教育。
特别是大部分继续学习和培训是通过非学历乃至非正规学习方式进行的,这就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育管理体系和制度。
在传统的教育体系和制度中,重学历教育,对非学历教育重视不够;重文凭,对技能和实践能力重视不够。
相应地,在传统的教育管理体系和制度中,对学习者在学历教育、正规教育中的学习成果有一套相对比较规范的评估、认证和激励的机制和体系;而对非正规、非学历教育的各种进修、培训包括自学和通过实践学习提高的成果,则还没有建立或完善认证、评估、转换和激励的体系和制度。
70学分银行微信公众号语言策略研究——以广东终身教育学分银行为例■何莎莎/广东开放大学摘 要:学分银行是新生事物,宣传推广工作对提高学分银行认知度和参与度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倘若无人知晓,或者知晓则甚少,则“学分银行”的工作很难展开。
本文通过对较为成功的机关部门微信公众号进行调研分析,从而探索广东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公众号文章的叙事语言策略。
关键词:学分银行 微信公众号 大众语言 公文语言我国的“学分银行”正式提出于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学分银行”是教育顺应发展的创新之举,是开放教育所创导和追求的价值和目标之一,也是我国开放大学办学的要件之一。
然而,“学分银行”的概念推广存在着困境,目前并没有让多数群体了解并参与其中,广东省在“学分银行”积极建设中也遇到一样的困境。
要顺利推进学分银行工作,学分银行的宣传推广工作十分迫切,在新媒体兴起的时代,微信公众号成为新媒介宣传推广“学分银行”的重要平台,文章通过微信公众号进入人们的视野、生活,是值得思考的传播问题。
笔者认为有必要以广东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微信公众号为研究对象,试图从受众定位、叙事方式、叙事角度、叙事内容等方面对学分银行的微信公众号的文学传播开展一些深入思考。
一、广东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公众号发布的文章的语言现状分析广东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微信公众号是由广东开放大学发起申,是面向广东省全体社会成员,以终身学习理念为服务内容,旨在服务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拓宽人才成长的通道,实现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沟通和衔接,搭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
该公众号截止2019年4月25日为止,发布了11条对外消息。
其叙事内容以学分银行工作推进的会议报道为主,文字严肃、严谨,虽是新闻报道,但不同于大众媒体的新闻语言,由于其发布主体为国家单位,所以带有一定的规定性和稳固性,行文中的用语措辞也必然具备典雅持重、简洁确切的特点。
我国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的研究与构想作者:赵宇红来源:《中国远程教育》2013年第02期【摘要】“学分银行”制度是模拟和借鉴银行系统运行的基本原理,对学分进行存储、转换与兑换的教育管理机制。
作者在总结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分析“学分银行”制度的内涵及功能,明确我国“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的定位,进一步探讨其实现路径。
【关键词】学分银行;内涵;功能;定位;路径【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3)02—0032—06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
上个世纪末以来,“学分银行”制度的建设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实现终身学习理念的重要途径。
进入21世纪,随着国家大力发展终身教育及构建学习型社会政策的出台,“学分银行”的建设开始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学分银行”能够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提供制度保证和技术支持,能够满足学习者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能够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相互衔接提供可能,并为学习型社会建设提供现实基础。
目前,我国“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的研究和实践尚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经验可以参考和复制,希望通过对国外先进经验的总结与借鉴,结合我国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对我国“学分银行”制度的建设进行思考,以丰富相关的研究成果,并对实践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学分银行”的界定及其功能1.“学分银行”的界定正确界定“学分银行”首先要明确几个相关概念。
毫无疑问,“学分银行”制度建设与运行的基础是“学分制”。
“学分制”是相对于传统“学年制”而言的教学制度。
《国际高等教育百科全书》将“学分制”解释为:“是衡量某一教学过程(通常指一门课程)对完成学位要求所作贡献(作用、地位)的一种管理方法。
”简言之,即一种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学业完成情况的教学管理制度。
那么“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最小单位,是指学生成功完成某科目所获得学分的分值单位,用于表明学生获得某种证书、文凭或达到某个级别所需要接受的科目教学总量。
国家继续教育“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的几点思考王连喜;亓彦伟;鄢小平【摘要】建立国家继续教育“学分银行”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认证和衔接,是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和促进全民终身学习的重要“抓手”。
文章阐析了“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的背景和必要性,从政策法规、组织机构、标准体系、质量监控体系四个方面探讨了我国“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的路径和可行性,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学分银行”制度保障建设进行了一些思考,以期对“学分银行”制度建设有所助益。
【期刊名称】《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年(卷),期】2016(018)002【总页数】5页(P12-16)【关键词】继续教育;学分银行;政策法规;制度保障【作者】王连喜;亓彦伟;鄢小平【作者单位】国家开放大学,北京 100039;国家开放大学,北京 100039;国家开放大学,北京 10003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724.82(一)制度建设背景近二三十年,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在国家层面或国际间建立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制度,①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制度是“学分银行”制度在别的国家的称呼,还有的国家和地区比如英国、南非、香港地区称为资历架构。
建立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制度已成为多数国家的共同行动。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于2010年发布的报告《国家资格框架的实施和影响:16个国家的研究报告》统计,世界上已有100多个国家在开发或者已经实施了不同类型和层次的资格框架,目的是帮助人们对资格的理解,向用人单位提供未来劳动者所具备的能力的信息。
通过资格框架和标准体系的建立,逐步建立学习成果转换和积累制度,打通教育、培训和就业之间的通道。
与此同时,区域组织也通过资格框架的构建,建立起区域间资格等值认可,学分转换和互认,如欧盟基于终身学习资格框架的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的建立。
在此背景下,为顺应终身学习的需要,在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制度方面与国际接轨,2010年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认证和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