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复习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54.00 KB
- 文档页数:9
药理的知识点怎样总结一、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的作用机制是指药物在体内产生生物学效应的机理。
药物作用机制主要包括:药物与受体的结合、药物对酶的影响、药物对细胞膜的作用等。
1. 药物与受体的结合受体是细胞表面或胞内的蛋白质,它具有特异性结合药物的能力。
药物与受体结合后,可以激活或抑制受体相关的信号转导通路,从而产生药理效应。
2. 药物对酶的影响许多药物可以通过作用于酶而产生生物学效应。
例如,抑制胆碱酯酶的药物可以增加乙酰胆碱的作用时间,从而产生抗胆碱能药理效应。
3. 药物对细胞膜的作用某些药物可以改变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从而影响细胞内外离子的平衡,产生药理效应。
二、药物的代谢药物在体内的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经过化学反应转化成其他化合物的过程。
药物的代谢主要包括:肝代谢、肾排泄、胆排泄等。
1. 肝代谢大部分药物在肝脏经过代谢反应,主要是通过细胞色素P450系统进行代谢。
肝代谢是药物在体内降解和排泄的重要途径。
2. 肾排泄肾脏是药物代谢和排泄的重要器官,许多药物在体内经过肾脏的滤波和分泌而排泄出体外。
3. 胆排泄一些药物在体内经过胆排泄而排泄出体外,例如胆固醇降低药物就是主要通过胆排泄进行排泄。
三、药物的药效和毒性药效是指药物在体内产生的期望的生物学效应,而药物的毒性是指药物在体内产生的不良生物学效应。
1. 药效药效是药物产生的治疗或预防疾病的效果,药效的大小和时间取决于药物浓度和受体的结合程度。
2. 毒性毒性是指药物在体内产生的不良生物学效应,主要包括:急性毒性、慢性毒性、过敏毒性、致癌性等。
四、药物的合理用药合理用药是指在临床上根据疾病状态、药理特性、患者个体差异等因素,合理选用药物,正确掌握药物的用法和用量。
1. 药物的用法药物的用法包括:给药途径、给药时间、给药频率等,不同的用法能够影响药物在体内的药效和毒性。
2. 药物的用量药物的用量是指每次给药的药物剂量,药物的用量要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综合考虑,合理选用药物的用量,避免用药过量或不足。
药理知识点归纳总结一、药物的分类根据药理作用机制、化学结构、临床应用等不同角度,药物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
按照药理作用机制,药物可以分为激动剂、拮抗剂、拮抗激动剂等;按照化学结构可以分为生物碱、激素类药物、抗生素、化学合成药物等;按照临床应用可以分为心血管药物、抗生素、抗肿瘤药、抗精神病药等。
二、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是通过被吸收、进行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发生的。
药物的吸收方式有口服、皮肤贴敷、静脉注射等;药物的分布是指药物在体内的传播过程,通常是通过血液或淋巴系统进行的;药物的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被生物化学过程改变成更容易排泄的代谢产物的过程;药物的排泄是指药物从体内被清除的过程,可以通过尿液、粪便、呼吸、汗液等方式排出体外。
三、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是通过与生物体内的受体结合,改变受体的功能从而产生生理效应的。
药物与受体的结合可以产生激动作用、抑制作用、受体的拟拟效应等。
此外,药物还可以通过改变细胞的内部代谢、影响细胞的膜通透性、影响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等方式产生作用。
四、药物毒性药物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产生的不良反应或有害作用。
药物毒性主要表现为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急性毒性通常是在短时间内和大剂量下产生的毒性作用,而慢性毒性是在长时间内和小剂量下产生的毒性作用。
另外,药物的毒性还可以表现在特定器官上,比如肝脏毒性、肾脏毒性、心脏毒性等。
五、个体差异和药物相互作用不同个体对同一药物的反应可能存在差异,其中包括遗传因素、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疾病差异等。
此外,不同药物之间也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包括药物之间的药效相加、药效相反、药效相互抑制、药物代谢酶的相互影响等。
六、药物的临床应用根据药物的作用机制和药理作用特点,药物可以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
药物的临床应用需要严格遵守药物的适应症、禁忌症、剂量和用法用量等用药原则,避免药物的滥用和误用。
综上所述,药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药物的研发、临床应用以及药物的安全性和毒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药理课知识点归纳总结一、药物的吸收1. 药物的吸收影响因素药物的物理性质、药物剂型、给药途径、生物利用度等因素都会影响药物的吸收。
比如药物的溶解性、分子大小、分子结构等会影响其在胃肠道内的溶解和吸收情况;而口服给药、静脉注射、皮下注射等不同的给药途径也会对药物吸收产生影响。
2. 药物的吸收途径药物的吸收可以通过口服、静脉注射、皮下注射、肌肉注射、直肠给药等多种途径进行。
其中口服给药是最常见的途径,因此对于口服药物的吸收特点和影响因素需要特别关注。
3. 药物的吸收动力学药物的吸收动力学主要包括吸收速率和吸收程度。
吸收速率反映了药物在单位时间内从给药途径到达血液循环的速度;而吸收程度则反映了给定剂量的药物有多少被吸收到血液中。
了解药物的吸收动力学有助于合理选择给药途径和调整给药方案。
二、药物的分布1. 药物的分布特点药物分布是指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包括药物在血液、组织、器官、细胞内的分布情况。
药物的分布特点受到血液供应、血脑屏障、蛋白结合、脂溶性等因素的影响。
2. 药物的分布影响因素药物的蛋白结合率、脂溶性、血流情况、组织通透性等因素都会影响药物的分布。
理解这些影响因素有助于预测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指导药物的合理应用。
3. 药物的分布动力学药物的分布动力学表现为药物在组织内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了解药物的分布动力学可以帮助优化给药方案,减少不良反应和提高疗效。
三、药物的代谢1. 药物的代谢机制药物在体内会经过代谢作用,主要发生在肝脏中。
药物代谢的主要作用是使药物更容易排泄,同时也可以增加或减少药物的活性。
2. 药物代谢的影响因素药物代谢的影响因素包括个体差异、酶系统的活性、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了解药物代谢的影响因素有助于合理选择用药方案,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
3. 药物代谢的动力学药物代谢的动力学主要表现为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速率和代谢产物的生成情况。
了解药物代谢动力学可以指导合理用药,避免药物积累和中毒。
药理知识点全部总结一、药物的吸收1. 药物的吸收机制药物的吸收可以通过口服、皮肤贴敷、吸入、注射等方式进行。
药物的口服吸收可以经过胃肠道通过被动扩散、主动运输、膜通透、吞咽等方式进行。
而皮肤贴敷、吸入、注射等方式也各有其特殊的吸收机制。
2.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药物的吸收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药物本身的性质、药物的剂量、给药途径、患者自身因素等。
其中,肠道黏膜、肝脏、肾脏等器官的健康状态对药物的吸收影响较大。
3. 药物吸收的应用药物的吸收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对于临床用药有着重要意义。
临床上可以根据药物的吸收特点来选用不同的给药途径,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减轻不良反应。
二、药物的分布1. 药物的分布机制药物分布到组织器官内,可以通过血液循环或淋巴系统进行。
在血液循环中,药物主要通过毛细血管的间质空间向组织器官内分布,靶向组织也可能受到药物蛋白的结合影响。
2. 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主要包括药物本身的性质、组织器官的灌注情况、蛋白结合状态等。
不同性质的药物在体内的分布率也会有所不同。
3. 药物分布的应用分布机制对于药物在体内的血浆浓度分布有着重要影响。
在临床上,可以根据药物的分布特点来合理调整给药剂量,以提高药物在靶组织器官内的浓度,从而提高药物的疗效。
三、药物的代谢1. 药物的代谢途径药物在体内主要通过肝脏和肾脏等器官进行代谢,其中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
在肝脏内,药物可以通过氧化、还原、羟基化、脱甲基化等酶系统进行代谢。
2. 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主要包括肝脏功能状态、药物的结构特点、酶系统活性状态等。
有些药物可以通过诱导或抑制肝脏的酶系统来影响其他药物的代谢。
3. 药物代谢的应用药物代谢可以影响药物的药效和毒性。
在临床上,可以根据药物的代谢特点来调整给药剂量,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减轻不良反应。
四、药物的排泄1. 药物的排泄途径药物在体内主要通过尿液、粪便、呼吸和汗液等方式进行排泄。
药理知识点总结归纳药物的作用机制包括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以及药物对受体的作用和药物与受体的结合等。
药物的吸收是指药物在体内的转运过程,通常包括口服给药、注射给药、吸入给药、皮肤给药等。
吸收过程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药物的特性,给药途径,患者的生理状态等。
药物的分布是指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通常包括在血浆、组织和细胞内的分布。
药物的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发生化学转化的过程,通常包括药物的氧化、还原、水解、甲基化等反应。
药物的排泄是指药物从体内排出的过程,通常包括尿排泄、粪便排泄、呼吸排泄等。
药物对受体的作用是指药物通过与受体结合来产生生物学效应的过程。
受体通常是位于细胞膜表面的蛋白质,在受体与药物结合后,会引起细胞内的一系列生物学反应,从而产生药理学效应。
药物与受体的结合通常是具有选择性和亲和性的,这也是药物选择性作用的基础。
药物与受体的结合通常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如药物与受体之间存在特异性结合位点,药物与受体的结合通常是可逆性的,药物与受体的结合通常是饱和性的等。
药物的剂量-效应关系是指药物剂量与药理学效应之间的关系。
通常来说,药物剂量越大,药理学效应就越明显,但也存在一个最大效应值,当达到这个值之后,再增加剂量也不能增加效应。
药物的剂量-效应关系通常可以用剂量-反应曲线来描述,常见的曲线模型有S形曲线和双S形曲线等。
药物的安全性和毒性是指药物使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和毒性效应。
药物的安全性和毒性是药物应用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因为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毒性效应可能对患者的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通常来说,药物的毒性效应是剂量依赖性的,意味着在一定范围内,药物剂量越大,产生的毒性效应就越明显。
因此,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合理控制药物剂量是非常重要的。
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是指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过程,是药物在体内的动态过程。
药代动力学通常包括药物的半衰期、清除率、生物利用度等参数。
药代动力学参数对于合理用药和药物剂量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也是药物安全性和毒性评价的重要依据。
药理医学知识点总结大全药理医学是药学的重要分支,涵盖了药物的运用、药物的作用机制以及药物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等方面的内容。
在医学领域,药理学的研究对于药物的合理使用和疾病的治疗至关重要。
下面将对一些重要的药理医学知识点进行总结。
1. 药物代谢药物在体内通常经过代谢来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代谢的主要途径包括肝脏代谢和肾脏排泄。
药物代谢的速度可能受到个体差异、遗传因素和药物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了解药物代谢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对于个体化药物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2. 药物动力学药物动力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吸收过程受到药物的溶解性、口服给药和肠道吸收等因素的影响。
分布过程与药物的蛋白结合率、脂溶性以及血脑屏障等相关。
药物代谢和排泄过程则涉及到药物在体内的转化和清除等问题。
3. 药物靶点药物在体内通过与特定的分子靶点相互作用来产生药效。
了解药物与靶点的结合方式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药物的具体作用机制。
药物靶点可以是受体、酶、离子通道等。
通过研究药物与靶点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设计出更加高效和选择性的药物。
4. 药物不良反应药物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可能与药物的剂量、副作用、个体差异等因素有关。
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药物相互作用、药物依赖等。
了解药物不良反应的机制和预防措施对于合理用药至关重要。
5. 新药研发新药研发是药理医学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药物的发现、筛选、优化和临床试验等过程,研究人员可以将新的药物带进医疗实践中。
新药研发的成功不仅需要对药物的药理学知识有深入了解,还需要多学科的合作和严格的研究设计与监管。
以上只是药理医学领域的一小部分知识点总结,药理学是一个庞大且不断发展的学科,其内容涉及到理论和实践各个方面。
药理医学的发展对于促进药物研究和临床治疗的进步至关重要。
对于医学从业者和患者来说,了解药理医学的相关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药物的应用和治疗效果。
通过不断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加科学地运用药物,提高疾病治疗的效果。
药理必考知识点总结1. 药物吸收药物吸收是指药物被机体吸收到血液循环中的过程。
药物吸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药物的性质、给药途径、药物的剂量等。
吸收速度和程度对药物的治疗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
药物吸收的途径主要有口服、皮肤吸收、注射和吸入等。
口服是最常见的给药途径,用药后药物通过胃肠道吸收到血液中。
而皮肤吸收是一种局部给药的途径,药物可以通过皮肤直接进入血液中。
注射是将药物直接注入体内,快速达到药效的方法。
吸入是将药物通过呼吸道吸入体内,可以直接作用于呼吸道和肺部。
2. 药物分布药物分布是指药物在机体内的分布和扩散的过程。
药物的分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例如药物的脂溶性、蛋白结合率、血管灌注率等。
药物通过循环系统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中,药物的分布差异对其药效产生影响。
药物在分布过程中可以局部作用也可以全身作用,这取决于药物本身的性质以及分布的特点。
药物分布的不均匀性是药物治疗效果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3. 药物代谢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反应的过程,主要是在肝脏中进行的。
药物经过代谢后往往会产生活性代谢产物或者无活性代谢产物,影响药物的药效和毒性。
药物代谢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遗传、环境、疾病等因素的影响。
药物代谢的种类主要有氧化、还原、水解和酰基转移等。
药物代谢对于药物的作用时间、毒性和药效有着重要的作用。
4. 药物排泄药物排泄是指药物在体内的清除和排出的过程,主要通过肾脏、肝脏、胆道、肺和肠道等途径进行。
药物排泄速度和途径影响着药物在体内的浓度,从而影响着药物的药效和毒性。
药物在排泄过程中会发生药动学参数的变化,例如清除率、半衰期等。
药物在排泄过程中还会发生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着药物的药效和毒性。
5. 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的作用机制是指药物在体内发挥作用的具体过程。
药物有着多种作用机制,例如激动、抑制、拮抗等。
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与受体、酶、离子通道等生物分子发生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药理学知识点详细汇总总结一、药物的分类:1.根据作用部位: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心血管系统药物、抗感染药物等2.根据作用性质:促进剂、抑制剂、舒张剂、收缩剂等3.根据化学结构:抗生素、激素、酶制剂、细胞毒药物等二、药物的作用机制:1.受体结合:激动剂和拮抗剂通过与受体结合来调控生理功能2.酶作用:酶制剂通过抑制或激活特定酶发挥作用3.通道调节:离子通道药物通过调控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来影响神经肌肉的兴奋性4.细胞膜效应:膜稳定药物通过影响细胞膜的物理化学性质来干预生理功能三、药物的代谢和排泄:1.肝脏代谢:大部分药物在肝脏中经过代谢而达到活性或失活状态2.肾脏排泄:肾脏是主要的药物排泄器官,药物及其代谢产物通过尿液排出体外3.其他排泄途径:肠道、肺泌物等也是药物排泄途径四、药物的副作用和相互作用:1. 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药理作用之外的有害效应,如过敏反应、药物中毒等2. 药物的相互作用:药物之间相互作用可能增强或减弱其疗效,甚至产生新的不良反应五、个体差异对药物反应的影响:1. 遗传因素:基因型差异可能导致药物代谢酶活性差异,从而影响对药物的反应2. 年龄性别:不同年龄段和性别对药物的代谢、排泄也有影响3. 疾病状态:疾病、器官功能损害可能影响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六、药物的临床应用:1. 药物用途:治疗、预防、诊断等2. 药物的用量、用法和给药途径:不同药物在临床上有不同的用药规范和给药途径3. 药物与药物之间的配伍性:有些药物不宜与其他药物混合使用,可能导致不良反应或降低疗效七、未来药理学的发展趋势:1. 个体化药物治疗:结合基因组学和药代动力学,实现对不同个体的个体化治疗2. 药物新疗法研究: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如基因治疗、RNA干预等3. 药物安全性评价:加强对新药物的药物安全性评价和监测,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总的来说,药理学作为临床医学重要的一部分,对于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合理用药以及预防药物不良反应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500个药理知识点总结1. 药物代谢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机体内经过化学反应而发生生化转化的过程。
主要发生在肝脏微粒体和线粒体内。
药物代谢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直接作用在药物上的化学反应,另一种是通过酶促反应进行的间接代谢。
药物代谢的结果往往是药物失活或活化,其中失活主要是通过药物的转化为水溶性代谢产物而实现的。
2. 药物吸收药物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机体内的过程。
主要是通过口服、皮肤吸收、直肠给药、肌肉注射等途径实现的。
药物吸收的速度和程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药物的理化特性、给药方式和给药部位等。
3. 药物分布药物分布是指药物在机体内的分布情况。
药物分布的影响因素有药物的理化特性、给药途径、血浆蛋白结合率、脂溶性、药物在组织内的亲和力等。
4. 药物排泄药物排泄是指药物从机体内被排除的过程,主要通过尿液排泄、胆汁排泄、乳汁排泄、呼吸排泄等途径实现。
药物排泄对于清除机体内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是非常重要的。
5. 药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药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是药物的作用机制之一,通常药物通过与特定的受体结合来产生生物学效应。
受体通常是蛋白质大分子,它们位于细胞膜上或细胞内,通过与药物的结合来触发特定的信号传导通路,从而产生生物效应。
6. 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的作用机制是指药物与机体内的生物大分子(如受体、酶、核酸等)相互作用而引起生物学效应的过程。
药物的作用机制通常包括激活或抑制受体、调节酶活性、影响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等多种方式。
7. 药物的药效学药物的药效学是指药物的效果和副作用对比研究的学科。
药物的主要效应包括治疗效果、毒性和不良反应等。
8. 药物的药理学相互作用药物的药理学相互作用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同时在机体内,由于相互作用而引起某一方药物效果发生变化的现象。
药物相互作用主要包括药物-药物相互作用和药物-食物相互作用等。
9. 药物的代谢动力学药物的代谢动力学是指药物在机体内的代谢速率和代谢途径的定量研究。
药理是研究药物作用机制和药物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对于医学和药学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对药理学习的总结和反思:
1.药物作用机制:药理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机制,包括药物的
作用靶点、对生理功能的影响以及对病理过程的作用。
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药物的治疗作用和副作
用,从而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治疗。
2.药物治疗学:药物治疗学是研究如何合理使用药物的一门学
科,包括药物的选用、用法、用量、配伍以及注意事项等方
面。
在临床实践中,药物治疗学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我们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药物的特性、相互作用等因素,制定合理的药物治疗方案。
3.药物安全性:药物的安全性是临床治疗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我
们需要了解药物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及时发现和处理药物对机体的不良影响。
同时,还需要考虑药物对特殊人群的影响,如孕妇、儿童、老年人等。
4.药物相互作用:药物相互作用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同时
使用时产生的相互作用。
了解药物相互作用有助于我们避免药物之间的不良反应,提高治疗效果。
我们需要关注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如药物代谢酶、药物转运蛋白等的相互作用。
在药理学习中,我们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还需要通过临床实践来加深对药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同
时,我们还需要关注药理学领域的新进展和新药研发,了解药物的最新治疗作用和副作用等方面的信息。
总之,药理学习是医学和药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我们需要不断总结和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为临床治疗和药学研究做出更大的贡献。
药理复习总结254. 普鲁卡因胺:广谱抗过速性心律失常药。
主要用于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频发性室性早搏。
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过敏反应,红斑狼疮。
传导阻滞、低血压及心衰患者慎用。
55. 利多卡因:主要用于治疗室性心律失常。
可降低自律性,缩短APD相对延长ERP,改变病变区传导速度。
对室上性心律失常基本无效。
56. 普罗帕酮:口服用于治疗室性或室上性过早搏动。
静注可中止阵发性室性或室上性心动过速和预激综合症伴室上性心动过速。
对室性心律失常很有效。
严重心衰、心动过缓、传导阻滞、低血压者禁用。
同类药物是恩卡尼、劳卡尼、氟卡尼。
57. 普萘洛尔:见前。
58. 胺碘酮:广谱抗心律失常药。
适用于反复发作的室上性心动过速和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
不良反应常见窦性心动过缓。
59. 钙拮抗药维拉帕米:口服吸收快,首过效应明显。
阻滞心肌细胞膜慢钙通道,抑制Ca离子内流,主要影响窦房结和房室结等慢反应细胞。
降低心律,适用于室上性心律失常,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首选,适于伴有冠心病或高血压患者。
主要有胃肠道等不良反应,严重心衰、传导阻滞、心原性休克及低血压等禁用。
60. 钙拮抗药硝苯地平:亲脂性强,口服后可迅速吸收,有肝首过作用。
抑制血管平滑肌和心肌细胞Ca离子内流。
使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血压下降,心肌耗氧量降低;扩张冠状动脉,缓解冠状动脉痉挛,增加冠脉流量和心肌供氧量。
临床用于防治心绞痛,可单独用于高血压。
不良反应:禁用于心原性休克。
低血压及心功能不良者慎用。
61. 钙拮抗药地尔硫卓:口服吸收良好,受肝首过作用影响。
为苯噻嗪类钙拮抗药,可扩张冠状动脉及外周血管,使心收缩力降低;可使窦房结及房室结自律性降低。
用于冠心病、心绞痛治疗。
对轻及中度高血压也有较好疗效。
尤适用于老年病人。
2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低血压、严重心衰患者及孕妇禁用。
62. 抗慢性心功能不全(充血性心力衰竭)药代表药强心苷:长效:洋地黄毒甙;中效:地高辛;短效:毛花甙C、去乙酰毛花甙丙、毒毛花甙K。
作用机制:强心甙的正性肌力作用主要是由于抑制细胞膜结合的Na,K-ATP酶,使细胞内钙离子增加。
药理作用:增强正性肌力,减慢心律,对心肌电生理特性的影响(减慢房室传导,增加自律性,延长有效不应期)。
临床应用: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心房颤动、扑动和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治疗心衰及心房扑动或颤动。
毒性反应及防治:主要表现为胃肠道、神经系统及心脏。
引起过速性心律失常用钾盐治疗常有效。
苯妥英纳和利多卡因等对强心甙引起的过速性心律失常非常有效。
对强心甙引起的窦性心动过缓及传导阻滞可用阿托品治疗。
还有氨力农(升高钙离子浓度)、米力农、多巴胺、多巴酚丁胺。
63. 抗高血压药:硝苯地平:亲脂性强,口服后可迅速吸收,有肝首过作用。
抑制血管平滑肌和心肌细胞Ca离子内流。
使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血压下降,心肌耗氧量降低;扩张冠状动脉,缓解冠状动脉痉挛,增加冠脉流量和心肌供氧量。
临床用于防治心绞痛,可单独用于高血压。
不良反应:禁用于心原性休克。
低血压及心功能不良者慎用。
钙拮抗剂类还有维拉帕米、硫氮卓酮、尼卡地平、尼索地平。
卡托普利: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轻至中等强度的降压作用,机制为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从而舒张血管。
减少醛固酮分泌,利于排钠。
适用于各型高血压,治疗为轻、中度原发性或肾型高血压的首选药物。
特点是降低高血压患者的外周血管阻力,逆转左心室肥厚。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还有依那普利、赖诺普利、氯沙坦、缬沙坦。
氯沙坦: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药,适用于各型高血压。
普萘洛尔:机制为:1.阻滞心脏β1受体2.阻滞肾脏β1受体3.阻滞中枢β受体4.阻滞突触前膜β2受体。
降压作用缓慢,适用于轻度和中度高血压。
很少发生体位性低血压。
与利尿药和血管扩张药合用可增强疗效。
心衰、支气管哮喘病人禁用。
可乐定:中枢性降压药。
降压快而强,使用于中度高血压。
尚可用于偏头痛以及开角型青光眼的治疗,也用于吗啡类镇痛药成瘾者的戒毒。
甲基多巴:作用类似可乐定,尤其适合于肾性高血压及伴有肾功能不良患者。
常与噻嗪类利尿药合用。
利血平:结合囊泡膜,使之失去摄取和储存NE和DA的能力,从而使囊泡内递质的合成和储存逐渐减少,以致耗竭。
还有镇静和安定作用。
有精神抑郁消化道溃疡病史者禁用。
胍乙啶:被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摄取,浓集在神经末梢使末梢膜稳定,从而阻止递质释放产生降压作用。
不良反应有体位性低血压。
氢氯噻嗪:利尿降压药。
适用于轻度早期高血压。
温和,不易产生耐药性。
可致低血钾,应适当补钾。
哌唑嗪:第一个人工合成的外周α1受体阻滞药。
适用于轻、中度高血压,对伴肾功能不良者更为适用。
硝普钠:血管扩张降压药。
机制为释放NO,引起血管扩张和抑制血小板聚集。
降压作用强大,迅速而短暂。
必须静滴,不能口服。
主要用于治疗高血压危象。
也用于充血性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
还有甲基多巴、莫索尼定、利血平、胍乙啶、特拉唑嗪、多沙唑嗪、纳多洛尔、吲哚洛尔、拉贝洛尔、醋丁洛尔、阿替洛尔、肼屈嗪、二氮嗪(钾通道开放剂)、米诺地尔、酮色林(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西氯他宁(前列环素合成促进剂)。
64. 抗心绞痛药:硝酸甘油:作用机制:可产生NO,最终舒张平滑肌。
药理作用:扩张冠状动脉,对所有的平滑肌均有舒张作用。
主要扩张静脉,使回心血量减少,降低心室容积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因而室壁张力降低,耗氧量降低。
临床应用:治疗和预防各类心绞痛。
不良反应:常见头痛,体位性低血压。
注意控制剂量。
剂量过大还可以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可静注美兰对抗。
低血压、青光眼及颅内压增高者禁用。
还有普萘洛尔、钙拮抗剂、地尔硫卓、苄普地尔、双嘧达莫(有抗血小板作用)、丹参酮、银杏叶。
地尔硫卓:用于冠心病、心绞痛治疗,对轻及中度高血压也有较好的疗效。
尤适用于老年病人。
对室上性心律失常疗效不如维拉帕米。
房室传导阻滞、低血压、严重心衰患者及孕妇禁用。
65. 抗动脉粥样硬化药:一、调血脂药1. HMG-CoA还原酶抑制剂洛伐他汀:抑制限速酶,抑制胆固醇合成速度,加速血浆LDL-C水平下降。
具有良好的调血脂作用,能降低TC和LDL-C,呈剂量依赖性。
用于家族性或非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还有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
2. 胆汁酸螯合剂考来烯胺(消胆胺):首选为高胆固醇血症。
在口服后于胆汁酸结合。
在肠道内与苯巴比妥、氢氯噻嗪、洋地黄毒甙、甲状腺素、口服抗凝血药、脂溶性维生素药(A、D、E、K)、叶酸、铁剂及某些抗生素结合,影响这些药物的吸收和疗效,应避免伍用。
还有考来替泊、降胆葡胺。
3. 苯氧芳酸类氯贝特(氯贝丁酯):增强脂蛋白酯酶LPL的活性。
降低VLDL和TG,升高HDL,还可抑制血小板聚集。
临床主要用于以TG增高为主的高脂血症。
还有非诺贝特⒈皆 刺亍⒓ 潜雌氲取?BR> 4. 烟酸类烟酸:(临床多用其酯类)通过多种途径影响脂蛋白的代谢。
主要作用为降低VLDL的产生。
用于治疗高脂蛋白血症,还可用于血管性偏头痛、头痛、脑动脉血栓、肺栓塞、内耳眩晕症、冻伤等。
还有阿西莫司。
禁用于糖尿病、痛风、肝功不全和消化道溃疡患者。
二、抗氧化药普罗布考:降低TC和LDL-C,对TG和VLDL无影响。
主要是通过增加清除率。
临床适用于高脂蛋白血症II型。
特别适用于纯合子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
是目前仅有的能使其降低LDL-C并促使黄色瘤消退的药物。
还有VE和VC,主要是有很强的抗氧化性。
三、多烯脂肪酸类1. w-6多烯脂肪酸亚油酸:与胆固醇结合并将其转化为胆汁酸排出,有抗血小板凝集,扩张血管的作用。
临床用于高脂血症及抗动脉粥样硬化。
2. w-3多烯脂肪酸二十碳五烯酸:抑制肝脏合成脂质和脂蛋白的作用,能促进胆固醇的排泄。
可防止动脉粥样硬化,临床用于高脂蛋白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
四、其它泛硫乙胺:防止胆固醇在动脉壁沉积,抑制脂质过氧化物的生成,抑制血小板聚集。
主要用于高脂血症,降低TC、TG、LDL、VLDL,对肝脏疾病有改善效果。
还有弹性酶(胰肽酶E)和糖酐酯钠。
66. 利尿药:呋噻米(呋喃苯胺酸、速尿):干扰髓袢升支粗段的钠—钾—氯同向转运系统,妨碍氯化钠和水的重吸收。
易引起低血钾及低盐综合症及低氯性碱中毒。
利尿作用和扩血管作用,临床用于严重水肿,急性肺水肿和脑水肿,预防急性肾功能衰竭(禁用于无尿的肾衰病人),加速毒物排出(主要用于苯巴比妥、水杨酸类、溴化物的中毒)。
不良反应有:水与电解质紊乱(补充钾盐)、胃肠道反应、耳毒性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糖尿病、痛风及小儿慎用,高氮质血症及孕妇忌用。
氢氯噻嗪:作用于远曲小管近端,干扰钠—氯转运系统,减少氯化钠和水的重吸收而利尿。
易致低血钾。
药理作用有利尿作用、降压作用和抗利尿作用。
临床应用于水肿的首选利尿药,降血压和尿崩症。
不良反应:电解质紊乱(易致低血钾,注意不要与排钾性药物强心甙、氢化可的松合用,可导致心律失常,应及时补钾。
肝硬化患者禁用)、高尿酸血症(痛风患者慎用。
禁用于严重肾功能不全),升高血糖(糖尿病患者禁用),过敏反应。
氨苯喋啶:作用于远曲小管远端和集合管,直接抑制选择性钠通道,减少钠的重吸收,使钠排出增加而利尿。
伴有血钾升高作用。
甘露醇:组织脱水作用,增加肾血流量,渗透性利尿作用。
临床应用于预防急性肾功能衰竭,脑水肿及青光眼。
心功能不全者和尿闭者禁用。
还有螺内酯(保钾利尿药)、乙酰唑胺、山梨醇。
67. 抗贫血药:硫酸亚铁、枸橼酸铁胺、右旋糖酐铁、叶酸、VB12。
68. 促凝血药和抗凝血药:维生素K:促凝血药,是合成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的必须物质。
用于维生素K缺乏症,抗凝药过量出血,治疗胆道蛔虫所至的胆绞痛。
还有氨甲苯酸、氨甲环酸。
肝素:抗凝血药,机制为影响纤维蛋白生成,此外还有抗炎、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粘度及促纤溶作用。
用于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可防止血栓的形成和扩大。
治疗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症的高凝期。
过量易致出血,一旦出现应立即停药并用硫酸鱼精蛋白对抗。
禁用于肾功能不全、溃疡、严重高血压、脑出血及亚急性心内膜炎的病人、孕妇、先兆流产、外科手术后及血友病患者。
双香豆素:主要用于防治血栓性疾病,过量易出血,禁忌同肝素。
还有枸橼酸钠。
溶栓酶:又名链激酶,主要用于急性血栓栓塞性疾病,首剂加大负荷量。
主要不良反应为出血和过敏。
还有尿激酶、前列环素、双嘧达莫(可抗心绞痛)、噻氯吡啶、右旋糖酐。
祛痰药包括氯化铵、N-乙酰半胱氨酸、溴己新等,镇咳药包括可待因、咳必清等,平喘药包括肾上腺素、麻黄碱、异丙肾上腺素、茶碱、色苷酸钠、酮替芬、倍氯米松、异丙基阿托品等。
69. 消化系统用药:1. 溃疡(通过抑制氢—钾—ATP酶):碳酸氢钠、碳酸钙、氢氧化铝、哌纶西平(阻断M受体,抑制胃酸分泌)、奥美拉唑(通过抑制氢—钾—ATP酶)、硫糖铝(形成保护膜)、胶体次枸橼酸铋(形成保护膜)、甲硝唑、四环素、氨卞青霉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