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课内重点篇目阅读理解》教案_5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6
记叙文阅读指导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记叙文的定义和特点,明确记叙文的基本构成要素。
2. 培养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3. 引导学生掌握阅读记叙文的方法和技巧,提高阅读效率。
二、教学内容1. 记叙文的定义和特点2. 记叙文的构成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3. 阅读记叙文的方法和技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记叙文的定义、特点和构成要素,阅读记叙文的方法和技巧。
2. 难点:如何运用方法和技巧提高阅读记叙文的理解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记叙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记叙文的定义、特点和构成要素,让学生明白记叙文的基本结构。
3. 示范:以一篇范文为例,分析其记叙文的构成要素,展示阅读记叙文的方法和技巧。
4. 练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一篇记叙文,运用所学方法和技巧进行分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阅读记叙文的方法和技巧。
五、课后作业1. 阅读两篇记叙文,运用所学方法和技巧进行分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总结自己在阅读记叙文时的经验和感悟,与同学交流分享。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记叙文的写作技巧。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和练习,评价学生对记叙文定义、特点和构成要素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阅读记叙文时运用方法和技巧的情况,评价其阅读理解能力。
3. 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分析其阅读记叙文的分析能力和感悟。
七、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记叙文的奥秘。
2. 通过案例分析和示范,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记叙文的构成要素和阅读方法。
3. 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和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八、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记叙文的定义、特点和构成要素,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结构。
2. 案例分析法:以具体范文为例,分析记叙文的构成要素,展示阅读方法。
记叙文阅读一、记叙文定义: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二、考点:1.整体感知,分清要素、线索、顺序。
2.划分文章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明确详略,归纳中心。
3.理解重点段落、关键语句含义及作用。
4.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表达方式的作用。
5.欣赏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现手法等。
针对中考考点,对写人叙事的一般记叙文的阅读,主要掌握以下几点:(一)记叙的要素、顺序和线索的判断与梳理(二)记叙文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分析和体味(三)记叙文段落层次的划分,思想内容的把握具体步骤一、记叙的要素:1、记叙的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2、掌握六要素,有助于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事情的发生、发展的脉络,概括文章中心或段落大意。
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这三个要素,是记叙文的主体部分,内容的展现,人物的塑造,中心的表达,就是通过这些来实现的。
阅读记叙文要能明确这三个要素,即使不要求准确概括,也须达到能大体将这三点说出来的地步。
把握六要素技巧,即: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干什么?二、记叙线索: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始终的一条脉落,体现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把所有材料联结成一个有机体。
所以说线索是文章的纲,抓住了这个纲,就能理顺文章的内容,掌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线索是重要的,但不是什么都可以成为线索,只有那些能够体现各种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文章主题思想的具体事物,才能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
线索类型: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
可以作线索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分六类:1)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
如《白杨礼赞》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贯穿全文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
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如《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4)以思想感情为线索。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辅导教案第一章:记叙文阅读理解的重要性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记叙文阅读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记叙文的阅读兴趣。
3. 引导学生掌握记叙文的基本特点。
二、教学内容:1. 记叙文的概念与特点。
2. 记叙文阅读的重要性。
三、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引导学生思考记叙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讲解记叙文的概念与特点:解释记叙文的定义,阐述其基本特点。
3. 强调记叙文阅读的重要性:通过实例说明记叙文阅读对语文学习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作用。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记叙文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记叙文阅读重要性的认识。
第二章:记叙文阅读的基本技巧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记叙文阅读的基本技巧。
2. 培养学生运用技巧进行记叙文阅读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记叙文阅读的基本技巧。
2. 如何运用技巧进行记叙文阅读。
三、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引导学生思考记叙文阅读的技巧。
2. 讲解记叙文阅读的基本技巧:阐述如何抓住记叙文的线索、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情节发展等。
3. 示例演练:教师选取一篇记叙文,示范运用技巧进行阅读分析。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记叙文阅读技巧的掌握程度。
2. 学生运用技巧进行记叙文阅读的能力。
第三章:记叙文中的线索与情节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记叙文中的线索与情节。
2. 培养学生分析记叙文线索与情节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记叙文中的线索与情节的概念。
2. 如何分析记叙文中的线索与情节。
三、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引导学生思考记叙文中线索与情节的作用。
2. 讲解线索与情节的概念:解释线索与情节的定义,阐述其在记叙文中的重要性。
3. 分析记叙文中的线索与情节:教师选取一篇记叙文,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1. 学生对记叙文中线索与情节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分析记叙文线索与情节的能力。
第四章:记叙文的人物形象与描写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记叙文中的人物形象与描写。
《记叙文课内重点篇目阅读理解》教案【考纲要求】1、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主要内容;2、体味和推敲重要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3、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4、具体考查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能力;5、重视对文章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
【知识点梳理】记叙文的一般知识一、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记叙的六要素。
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是使记叙内容明确而必须的,但有时这三个要素中某个显而易见的则不必要赘笔了。
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展示了所记叙事件的完整过程,要清楚完整地写出。
二、记叙的人称记叙的人称有三种情况。
一是第一人称的我、我们,用这种人称更能体现内心感受,反映真实感。
二是第二人的你、你们,多用于书信体。
三是第三人称则能反映更广泛的视角,更客观。
三、记叙的顺序记叙的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
顺叙是按时间发展的顺序进行记叙。
倒叙是先叙述事件的结果,再回过头来叙述起因经过。
插叙是在叙述的过程中,插入发生以前的内容,或与所写事件有关的其它内容。
四、记叙的详略记叙文讲究详写和略写的配合,行文有繁有简,这种详略繁简者是由文章的中心意思决定的,一般来讲详写的往往是最能表现中心意思的材料,略写和往往是同表现中心有关的次要材料。
【考点分析】近几年中考记叙文的测试题型包括以下几类:1.选择题:这类题型主要用于考查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和归纳中心意思,形式是对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意思分别列出几个选项,要求选择正确选项或错误选项。
2.填空题:这类试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了解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标示题:这类题型主要用在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求用规定的符号,如横线、曲线、括号等,在文章中标示出词语、语句。
4.简答题:这类题型常用于考查分析句子的深刻含意,分析词语的表达作用以及描写方法、表达方式的作用,归纳段意、层意和中心意思等。
5.回答题:这类题型主要用于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
小学记叙文阅读理解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记叙文的特点和结构。
2.学会分析记叙文的主题、情节和人物。
3.掌握记叙文阅读理解的方法和技巧。
4.培养学生的记叙文阅读兴趣和能力。
二、教学内容: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分析记叙文的主题、情节和人物。
2.掌握记叙文阅读理解的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过程:1.导入引出(10分钟)显示一幅小学记叙文的插图,引导学生猜测故事的背景和主题。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最喜欢的一篇记叙文,分享其主题和情节。
2.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解释记叙文的特点和结构。
解释如何分析记叙文的主题、情节和人物。
3.教学方法与技巧讲解(10分钟)分析记叙文的关键词和语境。
通过阅读标题、首尾段和关键句,预测故事发展和结局。
4.示例与练习(20分钟)展示一篇小学记叙文,根据教学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文中的主题、情节和人物。
给学生分发几篇小学记叙文,让他们尝试自己阅读理解,并回答相关问题。
5.答疑与总结(10分钟)讲解示例和练习的答案,解释正确的分析和理解方法。
小结记叙文阅读理解的几个重要步骤和技巧。
六、教学辅助工具:1.小学记叙文插图2.小学记叙文阅读材料3.记叙文阅读理解练习题七、教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猜测插图和分享记叙文的方法,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记叙文的特点和结构,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叙文的基本要素。
通过分析教学方法和技巧,学生能掌握记叙文阅读理解的方法和技巧。
通过示例和练习,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
总的来说,本次教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记叙文阅读指导教案第一章:记叙文阅读的重要性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记叙文阅读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记叙文的兴趣。
3. 引导学生掌握记叙文的基本特点。
二、教学内容1. 记叙文的概念与特点2. 记叙文阅读的意义3. 记叙文阅读的方法与技巧三、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讲述记叙文阅读的故事,引起学生对记叙文的兴趣。
2. 讲解:讲解记叙文的概念与特点,引导学生了解记叙文的基本构成要素。
3.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记叙文阅读的意义,让学生认识到记叙文阅读对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性。
4. 总结:总结记叙文阅读的方法与技巧,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式。
四、课后作业1. 阅读一篇记叙文,并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
2. 写一篇关于自己经历的记叙文,锻炼写作能力。
第二章:记叙文的要素与结构1. 让学生了解记叙文的要素与结构。
2. 培养学生分析记叙文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掌握记叙文的写作技巧。
二、教学内容1. 记叙文的要素: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原因、结果2. 记叙文的结构:引子、主体、结尾3. 记叙文的写作技巧:悬念、起伏、过渡、描写、抒情三、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分析一篇记叙文,引导学生关注记叙文的要素与结构。
2. 讲解:讲解记叙文的要素与结构,让学生了解记叙文的基本构成。
3.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记叙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掌握记叙文的写作方法。
4.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记叙文。
四、课后作业1. 阅读一篇记叙文,并分析文章的要素与结构。
2. 写一篇记叙文,运用所学的写作技巧,锻炼写作能力。
第三章:记叙文的阅读方法与技巧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记叙文的阅读方法与技巧。
2. 培养学生快速理解记叙文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提高记叙文阅读的效率。
1. 记叙文阅读的方法:略读、精读、猜读2. 记叙文阅读的技巧:抓住文章线索、理解人物形象、分析事件发展、把握文章主题三、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篇记叙文,引导学生关注记叙文阅读的方法与技巧。
记叙文阅读教案第一章:记叙文阅读基本概念1.1 记叙文的定义解释记叙文的概念,强调其是通过叙述事件、人物和场景来展现事物发展过程的一种文学体裁。
1.2 记叙文的结构介绍记叙文的常见结构,包括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
强调结构对于理解记叙文的重要性。
1.3 记叙文的特点阐述记叙文的特点,如时间顺序、情节连贯性、人物描写等。
解释这些特点如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记叙文。
第二章:记叙文阅读技巧2.1 理解强调对于预测和理解记叙文内容的重要性。
指导学生如何通过来获取关键信息。
2.2 把握时间顺序解释时间顺序对于理解记叙文的重要性。
指导学生如何通过时间顺序来跟随故事的发展。
2.3 分析人物描写强调人物描写对于理解记叙文的重要性。
指导学生如何通过人物描写来理解人物性格和动机。
第三章:记叙文阅读实践3.1 阅读理解练习提供一篇记叙文,要求学生理解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
提供问题,要求学生回答,以检查其理解程度。
3.2 阅读分析练习提供一篇记叙文,要求学生分析故事结构、人物描写和象征意义。
提供问题,要求学生思考并讨论,以培养其分析能力。
第四章:记叙文阅读策略4.1 预测策略指导学生如何通过预第四章:记叙文阅读策略(续)4.2 推断策略指导学生如何通过文中的线索推断人物心理、事件原因和故事背景。
提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推断策略,增强理解深度。
4.3 批判性思维强调批判性思维在阅读记叙文中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对故事内容、人物行为和作者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第五章:记叙文阅读拓展5.1 文化背景了解介绍记叙文中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
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文化对记叙文内容的影响。
5.2 比较阅读提供不同作者的记叙文进行比较阅读。
指导学生如何从比较中发现不同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技巧。
5.3 创意写作鼓励学生根据阅读过的记叙文进行创意写作。
指导学生如何从模仿到创作,提升写作技巧。
第六章:记叙文阅读评估6.1 自我评估引导学生对自己的阅读理解、分析和批判性思维进行自我评估。
小学生记叙文阅读理解教案(推荐6篇)本站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生记叙文阅读理解教案(推荐6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本站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生记叙文阅读理解教案(推荐6篇)》。
第一篇:小学生记叙文阅读指导及句子赏析之教案教学目标:掌握记叙文阅读的技巧。
学会分析文章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教学重点:分析语言的运用。
教学难点:注重语言的特点,语言的特色。
在小学阶段,阅读题在整张卷子中所占的分数比重是很大的,因此能否做好阅读非常关键。
而在所有的短文类型中,记叙文的阅读又是重中之重。
那到底什么是记叙文呢?记叙文就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
常见的小说、童话、散文、寓言、人物传记等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
从内容来看,记叙文可以简单地分为以下三类:写人的记叙文,记事的记叙文和写景状物的记叙文。
不同类别的记叙文,阅读方法也有所差异:1、写人的记叙文:首先,要了解短文里面所写的事情,因为写人和写事是分不开的,人物的个性、思想等往往都是在事件中体现出来的。
其次,要了解人物的描写方法。
常见的描写方法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肖像、行动、语言和心理,通过这些描写,我们更能够了解主人公的特点以及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
最后,还要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
环境能够影响一个人的语言、行动、思想等,同时环境描写还能对人物够起到重要的衬托作用。
2、记事的记叙文:首先,要弄清楚短文中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理清了六要素也就等于理清了故事的主要情节,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其次,理清文章的层次,也就是题目里经常出现的分段。
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分成发生、发展、高潮和结果几个部分;二是按事情的因果关系分,分成起因、经过、结果几个部分。
最后,要抓住文章重点,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
抓住关键的字词句,从中领悟作者的意图。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辅导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记叙文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2. 培养学生正确阅读记叙文的方法和技巧。
3. 提高学生对记叙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 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记叙文的概念与特点2. 记叙文的结构与要素3. 记叙文的阅读方法与技巧4. 记叙文的内容理解与分析5. 记叙文的语文思维与审美情趣三、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举例让学生初步了解记叙文的概念,引发学生对记叙文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记叙文的特点、结构、要素,以及阅读方法和技巧。
3. 练习:让学生阅读一篇记叙文,运用所学方法和技巧进行阅读和分析。
4. 讨论:分组讨论,交流阅读心得和分析结果,互相学习。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强调记叙文阅读的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阅读分析能力:通过练习和讨论,评价学生对记叙文阅读分析和理解的能力。
3. 语文思维与审美情趣:评价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语文思维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适合初中学生的语文教材,提供相关记叙文篇目。
2. 参考资料:提供一些关于记叙文阅读的辅导书籍和文章,供学生参考。
3. 教学工具:投影仪、白板等辅助教学工具。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记叙文案例,让学生深刻理解记叙文的写作特点和结构。
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记叙文的阅读规律,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4. 分层次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阅读水平,给予适当的指导,使所有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提高。
5. 鼓励创新:鼓励学生在阅读和分析记叙文时,提出独特的见解和观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七、教学实践1. 课内阅读:选取适合初中学生的记叙文,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阅读和分析。
2. 课外阅读:推荐一些优秀的记叙文作品,让学生在课外进行阅读,拓宽视野。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辅导教案第一章:记叙文阅读理解的重要性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记叙文阅读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记叙文的阅读兴趣。
3. 引导学生掌握记叙文的基本特点。
二、教学内容:1. 记叙文阅读的意义和价值。
2. 记叙文的基本特点及其阅读方法。
3. 记叙文阅读的策略和技巧。
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记叙文阅读的重要性。
2. 讲解:详细讲解记叙文阅读的意义和价值,以及记叙文的基本特点和阅读方法。
3. 实践:让学生阅读一篇记叙文,运用所学方法和技巧进行阅读。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记叙文阅读重要性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记叙文阅读方法和技巧的掌握情况。
第二章:记叙文的基本特点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记叙文的基本特点。
2. 培养学生运用这些特点进行阅读和分析记叙文的能力。
1. 记叙文的人物、情节、环境三个要素。
2. 记叙文的顺序、线索、描写等手法。
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记叙文的基本特点。
2. 讲解:详细讲解记叙文的人物、情节、环境等基本特点及其在阅读中的作用。
3. 实践:让学生阅读一篇记叙文,运用所学特点进行分析和解读。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记叙文基本特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运用这些特点进行阅读和分析记叙文的能力。
第三章:记叙文阅读的方法和技巧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记叙文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2. 培养学生运用这些方法和技巧进行阅读和分析记叙文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泛读、精读、跳读等阅读方法。
2. 抓住关键词、理解句子含义、分析人物形象等阅读技巧。
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记叙文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2. 讲解:详细讲解记叙文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并举例说明其运用。
3. 实践:让学生阅读一篇记叙文,运用所学方法和技巧进行阅读。
1. 学生对记叙文阅读方法和技巧的掌握程度。
2. 学生运用这些方法和技巧进行阅读和分析记叙文的能力。
《记叙文课内重点篇目阅读理解》教案【考纲要求】1、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主要内容;2、体味和推敲重要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3、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4、具体考查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能力;5、重视对文章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
【知识点梳理】记叙文的一般知识一、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记叙的六要素。
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是使记叙内容明确而必须的,但有时这三个要素中某个显而易见的则不必要赘笔了。
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展示了所记叙事件的完整过程,要清楚完整地写出。
二、记叙的人称记叙的人称有三种情况。
一是第一人称的我、我们,用这种人称更能体现内心感受,反映真实感。
二是第二人的你、你们,多用于书信体。
三是第三人称则能反映更广泛的视角,更客观。
三、记叙的顺序记叙的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
顺叙是按时间发展的顺序进行记叙。
倒叙是先叙述事件的结果,再回过头来叙述起因经过。
插叙是在叙述的过程中,插入发生以前的内容,或与所写事件有关的其它内容。
四、记叙的详略记叙文讲究详写和略写的配合,行文有繁有简,这种详略繁简者是由文章的中心意思决定的,一般来讲详写的往往是最能表现中心意思的材料,略写和往往是同表现中心有关的次要材料。
【考点分析】近几年中考记叙文的测试题型包括以下几类:1.选择题:这类题型主要用于考查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和归纳中心意思,形式是对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意思分别列出几个选项,要求选择正确选项或错误选项。
2.填空题:这类试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了解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标示题:这类题型主要用在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求用规定的符号,如横线、曲线、括号等,在文章中标示出词语、语句。
4.简答题:这类题型常用于考查分析句子的深刻含意,分析词语的表达作用以及描写方法、表达方式的作用,归纳段意、层意和中心意思等。
5.回答题:这类题型主要用于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
填空题简答题是记叙文阅读的主要题型,选择题只有极少数地方穿插使用。
近年来出现了设计精美的表格题。
语文知识及孤立的文体知识的考查已经退出了语文试卷。
从命题角度看,能表现学生阅读感受及阅读体验的题及赏析题等开放性题在进一步增加,阅读的综合性、能力性、开放性得到了体现。
【典例详解】(四川达州07中招试题)阅读冰心《谈生命》(节选),完成6—11题。
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
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发源,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穿危岩,破险阻,曲折迂回,奔流入海……(有删改)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欠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地破壳而来,他也许长在平原上,岸石上,城墙上,只要他抬头看见了天,呵!看见了天!他便伸出嫩叶来吸收空气,承受日光,在雨中吟唱,在风中跳舞。
他也许受着大树的荫遮,也许受着大树的覆压,而他青春生长的力量,终使他穿枝拂叶地挣脱了出来,在烈日下挺立抬头!他遇着骄阳的春天,他也许开出满树的繁花,蜂蝶围绕着他飘翔喧闹,小鸟在他枝头欣赏唱歌,他听见黄莺清吟,杜鹃啼血,也许还听见枭枭的怪鸣。
他长到最茂盛的中年,他伸出他如盖的浓阴,来荫庇树下的幽花芳草,他结出累累的果实,来呈现大地无尽的甜美与芳馨。
秋风起了,将他叶子,由浓绿吹到绯红,秋阳下他另有一番的庄严灿烂,不是开花的骄傲,也不是结果的快乐,而是成功后的宁静和怡悦!终于有一天,冬天的朔风,把他黄叶干枝,卷落吹抖,他无力地在空中旋舞,在根下呻吟,大地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落在她的怀里。
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地下的果仁中,破裂了出来,又长成一棵小树,再穿过丛莽的严遮,再来听黄莺的歌唱,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宇宙是一个大生命,我们是宇宙大气中之一息。
江流入海,叶落归根,我们是大生命中之一叶,大生命之一滴。
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而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
要记住: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
不是第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
等于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要经过常变的四时,有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快乐固然兴奋,痛苦又何尝不美丽?我曾读到一个警句,是“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世界、国家和个人生命中的云翳没有比今天更多的了。
6、下列词语中,加线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岩(yán)石覆(fù)压嫩(lùn)叶B、枭(xiāo)鸟荫(yìn庇芳馨(xīn)C、云翳(yì) 空壳(qiào) 呻(shēn)吟D、茂(mèng)盛怡(yí)悦绯(fēi)红7、对“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
不是第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揭示出生命的真谛——生命的活力只有在奋斗中才能体现。
B即使成了死湖和空壳,也是生命存在的一种形式,不必遗憾。
C只有不断流动,生命之水才有活力;只有不断生长,生命之树才能常青。
D生命的意义在于克服一切困难,排除一切干扰,勇往直前,不断进取。
8、仿照“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用相同的句式和修辞手法另写一个句子。
(2分)9、下面对这篇散文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融景、情、理于一体,用充满哲理的语言,对生命过程作了形象的描述,抒发了一位世纪老人对生命的独特感悟。
B文章借小树长成大树,最后落叶生根的生长过程,来比喻一个人从童年、青年、中年到老年直至死亡的生命历程。
C文中说“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流露出人生苦短,应珍惜光阴,及时行乐,享受今生的思想。
D本文结构严谨,注意前后照应,如末段中“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就与前文江流入海、叶落归根的叙写相照应。
10、古今中外不乏“谈生命”的名著。
请根据提示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作品名。
(1)通过一个被困荒岛28年的冒险者以惊人的毅力,克服万难,最终生还的故事,展示生命的顽强和伟大:《》。
(2)通过英雄战士保尔柯察金以钢铁般的意志,挑战生命,献身理想的故事,诠释生命的价值意义:《》。
11、作者说:“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
”杏林子在《生命,生命》一文中写道:“不论未来的命运如何,遇福遇祸,或喜或忧,我都愿意为它奋斗,勇敢的活下去。
”请结合你的感悟和下面的链接材料写一段话,表达对人生的看法。
(不超过60字)[ 链接材料一]据6月6日《天府早报》报道:5月31日下午,安徽太和县张营小学13岁女学生,因其中一人与他人发生口角,凭“姐们义气”之冲动,竟相约集体投水自杀,导致2人死亡,两朵含苞待放的生命之花就此凋零。
[ 链接材料二]据中央电视台报道:今年5月,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应邀赴美巡演,场场爆满,演员们不屈不挠的精神和精妙绝伦的表演,让人感动,令人惊叹,征服了美国观众,谱写了一曲自强不息的生命之歌。
解析:第6题是对汉字读音的考查,A项中的“嫩(lùn)叶”应为“nèn”;C项中的“空壳(qiào)”应为“ké”;D项中的“茂(mèng)盛”应为“mào”。
A、C、D项均存在明显错误,故选择B。
第7题考查对句子意义的理解,划线句子意在向我们强调: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自然成才,如果不努力奋斗、积极进取,将会一事无成,甚至成为行尸走肉,失去生命的意义。
故B项是错误的。
第8题是对仿写能力的考查,仿写时要注意例句所用的比喻修辞,结合这些进行恰当地仿写。
第9题考查了对文章主题的把握情况,非常明显,C项中“及时行乐,享受今生”这样的观点是明显错误的。
第10题是对名著知识的考查,答题时要注意题干中暗含的信息,如“荒岛”“28年”等关键词。
结合自己的积累准确作答。
第11题是对综合能力的考查。
两个链接材料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表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引起我们深深的思考,答题时结合自己的感悟具体作答,要注意语言的流畅。
参考答案:6、B;7、B;8、示例:愿你生命中有丰富的色彩,来描绘一幅壮丽的画卷。
愿你生命中有动人的音符,来谱写一曲优美的乐章。
愿你生命中有清冽的甘泉,来酿造一杯醉人的香醇。
9、C;10(1)《鲁滨孙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11、答案示例:有的人身处逆境,却自强不息,谱写了人生的辉煌;有的人以轻率的态度对待宝贵的生命,徒留无限遗憾。
让我们选择正确的态度书写自己的人生华章吧!【精题演练】阅读《背影》中的语段,完成练习。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
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
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踌躇了一会。
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
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
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
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
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
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
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惕些,不要受凉。
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1.指出这段文字的记叙要素。
A.时间 B.地点 C.主要人物 D.事件2.找出文中插叙的语句。
3.“父亲”为什么一定要送“我”上车,并且嘱咐了那么多话?选择分析确切的一项。
A.因为“我”不聪明B.因为他有点“迂”C.因为他爱子情深D.因为外人不可信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5.在南京“勾留了一日”,为什么南京的见闻一句也没有写?参考答案:1、时间:到南京后第二日上午到下午。
地点:南京(或旅馆到车站);主要人物:父亲和“我”;事件:父亲坚持送“我”到车站。
2、作者在叙述父亲犹豫送不送“我”时,插入了“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
”3、C4、“聪明”是褒义词的贬用,词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写出了当时“我”对父亲坚持送“我”到车站的一系列举动的不理解,对往事的自责及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5、因为南京的见闻与本文的中心思想关系不大,所以一笔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