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世存:在弥渡衣白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7
蒲圻饶氏宗谱文献之二----江西谱序上官仁庄饶有武整理1、《饶氏续修谱序》(道川序)尝谓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
史不修则无以知帝王之统系,谱不修则无以知宗祖之源流。
盖源流清而昭穆明,服制、庆吊、葬娶,莫不条条有序。
且先人科甲箕裘,而子孙孝悌廉贞,皆赖谱以载。
苟无谱牒而世远则易亡,族繁则易疏,故渊明发行路之叹,子美兴盘飧之咏,甚伤谱学之不讲而宗谊之浸微也。
吾宗源流肇自唐尧廿三世名京,封于蓟,受社二十四世名理,迁平阳,世称平阳尧氏。
后避秦南迁番阳,帝益食为饶。
时有饶濙为西汉京兆尉,赠濙为太傅。
后至大宋建炎三年,侍讲学士饶次守,奉敕谕,奏明修谱六十八世。
有元亮孙曰希明,合诸族之谱而修之。
冢孙太守秉鉴甫,易甘竹为广昌之云峰,属一峰罗先生叙之,并寄《傲轩记》、《别墅记》。
递及迁宁一世始祖鉴公,字秉明,号月湾先生,接修一十六世自是。
而谱牒不修,远近失会,族属失联,尊卑失序,庆吊失通,制服失严,葬娶失传。
相视如路人者有之,相戕如仇敌者有之。
贱者贵役之,贫者富奴之,愚者贤鄙之,弱者强凌之。
世远族混重可慨悼。
故君子以尊祖敬宗为重,尊祖敬宗以修谱为先。
谱牒一修,脉络贯通,上下布列,为子姓者开而视之,则孝悌仁让之心油然而生。
凡有血气者莫不扼腕张眉,以为谱虑。
吾尝观族谱记而有义方之风,观义田记而有仁让之风,观霍光传而有敦睦之风。
历观群圣之书,无非欲人为善,族谱之修亦为善之一端也。
灏自鉴公至今又十六世孙也,幼志向学,辄试不遇,乃退居林下,酷爱子弟诵诗读书,诗礼之外谱虑尤最,夙夜抚首吞声,力不即副。
至万历辛卯秋,行年五十有二,窃恐光阴瞬息,于是激切重修,否则流传终坐于昏沉,子孙愈至于紊乱,其何以光前启后乎?且远谱肇自帝尧,至今百有余世,中间世系昭穆,衣冠云礽,犁然而备,上不失之牵会,下不失之遗缺,皆先哲葺修之功也。
吾方亲诣诸族,邀集同志,立馆于中祖默斋公杏乔书院,按旧谱迹寻根觅绎,查考源流,以加欧苏之法,编摩成帙,差有可观。
第一章智囊-自叙冯子曰:人有智犹地有水,地无水为焦土,人无智为行尸。
智用于人,犹水行于地,地势坳则水满之,人事坳则智满之。
周览古今成败得失之林,蔑不由此。
何以明之?昔者梁、纣愚而汤、武智;六国愚而秦智;楚愚而汉智;隋愚而唐智;宋愚而元智;元愚而圣祖智。
举大则细可见,斯《智囊》所为述也。
或难之曰:智莫大于舜,而困于顽嚣;亦莫大于孔,而厄于陈蔡;西邻之子,六艺娴习,怀璞不售,鹑衣彀食,东邻之子,纥字未识,坐享素封,仆从盈百,又安在乎愚失而智得?冯子笑曰:子不见夫凿井者乎?冬裸而夏裘,绳以入,畚以出,其平地获泉者,智也,菲夫土究而石见,则变也。
有种世衡者,屑石出泉,润及万家。
是故愚人见石,智者见泉,变能穷智,智复不穷于变。
使智非舜、孔,方且灰于廪、泥于井、俘于陈若蔡,何暇琴于床而弦于野?子且未知圣人之智之妙用,而又何以窥吾囊?或又曰:舜、孔之事则诚然矣。
然而“智囊”者,固大夫错所以膏焚于汉市也,子何取焉?冯子曰:不不!错不死于智,死于愚,方其坐而谈兵,人主动色,迨七国事起,乃欲使天子将而已居守,一为不智,谗兴身灭。
虽然,错愚于卫身,而智于筹国,故身死数千年,人犹痛之,列于名臣。
(左车右免)斗宵之流,卫身偏智,筹国偏愚,以此较彼,谁妍谁媸?且“智囊”之名,子知其一,未知二也。
前乎错,有樗里子焉;后乎错,有鲁匡、支谦、杜预、桓范、王俭焉;其在皇明,杨文襄公并擅此号。
数君子者,迹不一轨,亦多有成功竖勋、身荣道泰。
子舍其利而惩其害,是犹睹一人之溺,而废舟揖之用,夫亦愈不智矣!或又曰:子之述《智囊》,将令人学智也。
智由性生乎,由纸上乎?冯子曰:吾向者固言之:智犹水,然藏于地中者,性;凿而出之者,学。
井涧之用,与江河参。
吾忧夫人性之锢于土石,而以纸上言为之畚锸,庶于应世有廖尔。
或又曰:仆闻“取法乎上,仅得乎中”。
子之品智,神奸巨猾,或登上乘,鸡鸣狗盗,亦备奇闻,囊且秽矣,何以训世?冯子曰:吾品智非品人也。
不唯其人唯其事,不唯其事唯其智,虽好猾盗贼,谁非吾药笼中硝、戟?吾一以为蛛网而推之可渔,一以为蚕茧而推之可室。
文言文游记赏析六首《游黄山记》原文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冽,在悬崖之下。
夕宿慈光寺。
次早,僧告曰:“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不能容。
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
”引五六壮佼者来,俱手数丈布。
余自笑羸老乃复作襁褓儿耶?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
于是且步且负各半。
行至云巢,路绝矣,蹑木梯而上,万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
是夕至文殊院宿焉。
天雨寒甚,端午犹披重裘拥火。
云走入夺舍,顷刻混沌,两人坐,辨声而已。
散后,步至立雪台,有古松根生于东,身仆于西,头向于南,穿入石中,裂出石外。
石似活,似中空,故能伏匿其中,而与之相化。
又似畏天,不敢上长,大十围,高无二尺也。
他松类是者多,不可胜记。
晚,云气更清,诸峰如儿孙俯伏。
次日,从台左折而下,过百步云梯,路又绝矣。
忽见一石如大鳌鱼,张其口。
不得已走入鱼口中,穿腹出背,别是一天。
登丹台,上光明顶,与莲花、天都二峰为三鼎足,高相峙。
天风撼人,不可立。
晚至狮林寺宿矣。
趁日未落,登始信峰。
峰有三,远望两峰尖峙,逼视之,尚有一峰隐身落后。
峰高且险,下临无底之溪,余立其巅,垂趾二分在外。
僧惧挽之。
余笑谓:“坠亦无妨。
”问:“何也?”曰:“溪无底,则人坠当亦无底,飘飘然知泊何所?纵有底,亦须许久方到,尽可须臾求活。
”僧人笑。
次日,登大小清凉台。
台下峰如笔,如矢,如笋,如竹林,如刀戟,如船上桅,又如天帝戏将武库兵仗布散地上。
食顷,有白练绕树。
僧喜告曰:“此云铺海也。
”初蒙蒙然,镕银散绵,良久浑成一片。
青山群露角尖,类大盘凝脂中有笋脯矗现状。
俄而离散,则万峰簇簇,仍还原形。
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
初九日,从天柱峰后转下,过白沙矼,至云谷,家人以肩舆相迎。
计步行五十馀里,入山凡七日。
译文癸卯四月二日,我游览了白岳峰后,就在沐浴了黄山的温泉。
泉水甜美而清冽,在悬崖的下面。
晚上在慈光寺住宿。
第二天早上,和尚告诉我说:“从这里开始,山路狭窄危险,连兜笼也容不下。
【学术观点】安琪:从《南诏图传·祭柱图》看“南方佛国”的神话历史一、引言《南诏图传》是一卷叙述南诏开国神话的宗教图轴,它成画于九世纪,是在南诏第十二代君主隆舜的授意下,由宫廷画师王奉宗等人绘成的。
南诏国存世信史不多,这卷宗教故事画蕴藏着大量有关云南中古时期地方佛教政权的宝贵信息,是后人研究南诏大理国史不可多得的资料。
《图传》的画面共有九段,遵循着卷轴画的叙事流程展开,回溯了从七世纪初期以来,天竺观音在南诏境内所行的一系列神迹。
第一段至第六段讲述观音幻化、蒙氏开国的故事,第七段为祭铁柱故事,第八、九两段为文武皇帝礼佛图。
当我们的视线从右到左扫过画面时,会突然遭遇一种令人费解的中断感,《图传》在观音六化、授记蒙氏开国的佛教故事之后,插入了一则“祭柱”的世俗场景,它跳脱了观音显化的叙事流程,另行讲述蒙氏家族因张氏禅位而得王权之事,显得十分突兀,似乎这纯属画师不经意之为。
然而从整体构图上来看,这帧祭柱图在全卷中的位置又相当关键,上承观音开国的六次变现,下承南诏历代帝王礼佛图,在图像的叙事流程上,它既是隔断,也是过渡。
这令人不禁要问:为什么这卷佛教画中会夹入一个看似毫不相关的世俗图景?来自图像、典籍、考古实物和口传文本的多方面证据,为我们探究《南诏图传·祭柱图》的隐意提供了线索。
在下文中,我将说明,图像材料所见的“祭铁柱”并非孤起之事,云南上古的社祭传统是其所本。
在南诏第十一代君主世隆和其子隆舜时期(860-897年),南诏谋求政治上的独立地位,与唐王朝的分庭抗礼逐步升级,古代的社祭仪式被施以创造性的运用,“祭铁柱”的历史记忆被重新编码,成为南方佛国末代君主宣示政治独立性的最佳手段。
这种幽微难测的政治隐意在后世文献和口传文本的表述中几乎完全湮没不显,然而在那些由物质遗存建构起来的“视觉真实”里则是一目了然。
二、《祭柱图》与立柱神话之辨正《祭柱图》描绘的是一个禅让故事:白国国君张乐进求率领部下,在铁柱前举行祭祀仪式,突然一只金乌从天而降,落在蒙氏细奴罗肩上,张乐进求遂依天命所示,禅让王位,细奴罗就是后来南诏的开国君主。
文/刘世高2006-9-27 [返回主页]广传公派下《四房》巨渊公传下谱序近代三世祖巨渊公(广传公四子),讳叶,字英、渔琴。
妣朱氏、练氏、叶氏、陈氏、李氏。
《四房》马氏太生也。
官授宁波府副总府。
居潮州府大埔县七约潭,因世乱迁居上杭苦竹村,再迁避海阳丰政都,后裔分居兴宁、丰顺、潮安、惠来、饶平、揭阳、平和,广西贵港,又分福建漳州、厦门、诏安、云霄等县,又分江苏徐州碣石,山东青州等地。
公生于元至正二十二年壬寅(公元1362年)十二月十九日戌时,卒于明景泰二年辛未(公元1451年)十月十八日寅时,享寿九十岁。
葬于丰顺县大龙华镇华东管理区园子岭村夫子弹琴形肚脐穴;一说公与妣练氏、陈氏合葬于石马洋门堡李芽塘回龙寨、午山子向,与长子滤公之坟相连,此系庶妣之墓加上公之谥讳耳;又有谱载在兴宁角洋经八仙亭下冈赤岭下亦有巨渊公与善士陈公合葬一墓,此系巨渊公之子滤公的岳父陈公之墓加上巨渊公之谥讳者。
妣叶氏,生于元至正二十一年辛丑(公元1361年)七月初六日子时,卒年未详,葬龟形。
妣陈氏,生于明洪武元年戊申(公元1368年)四月十二日卯时,卒于景泰三年壬申(公元1452年)七月初九日未时,享寿八十五岁,葬澄海县衙背象形。
妣朱氏、练氏、李氏,生卒年及葬未详。
共生八子:l滤(致聪)、2澐(致明)、3清(致通)、4瀣(致高)、5澄(致松)、6洤(致祥)、7沧(致沧)、8深(致深)。
饶平县三饶国平家谱载:四房念四郎,讳英,号巨渊公,妣李氏,同住龙川土名七约回都,东水丰木公门畲头潭铁垅青溪西莲塘龙头老龙寨,各处立业。
生五子:l志信妣骆氏、2志荣妣唐氏、3志壳妣曾氏、4志聪妣徐氏、5志通妣黄氏。
近代四世祖滤公(巨渊公长子),名致聪、字志聪、星堂,号族聪,妣卢氏、陈氏、骆氏(一说赖氏)。
《四房》1 公系处士。
官授宁波府副总府。
住海阳县(潮安)湖洋市,后裔分居潮阳城内、新陂、仙波、浮阳市、揭阳、大埔县公州百侯村,丰顺大龙华,兴宁石马、永和、龙田,广西贵港武乐乡胜岭冲尾、武乐叶公村、白木冲等地。
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宗白华】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王羲之父子的字,顾恺之和陆探微的画,戴逵和戴颙的雕塑,嵇康的广陵散(琴曲),曹植、阮籍、陶潜、谢灵运、鲍照、谢脁的诗,郦道元、杨炫之的写景文,云岗、龙门壮伟的造像,洛阳和南朝的闳丽的寺院,无不是光芒万丈,前无古人,奠定了后代文学艺术的根基与趋向。
这时代以前——汉代——在艺术上过于质朴,在思想上定于一尊,统治于儒教;这时代以后——唐代——在艺术上过于成熟,在思想上又入于儒、佛、道三教的支配。
只有这几百年间是精神上的大解放,人格上思想上的大自由。
人心里面的美与丑、高贵与残忍、圣洁与恶魔,同样发挥到了极致。
这也是中国周秦诸子以后第二度的哲学时代,一些卓超的哲学天才——佛教的大师,也是生在这个时代。
这是中国人生活史里点缀着最多的悲剧,富于命运的罗曼司的一个时期,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南北朝分裂,酿成社会秩序的大解体,旧礼教的总崩溃、思想和信仰的自由、艺术创造精神的勃发,使我们联想到西欧十六世纪的“文艺复兴”。
这是强烈、矛盾、热情、浓于生命彩色的一个时代。
但是西洋“文艺复兴”的艺术(建筑、绘画、雕刻)所表现的美是秾郁的、华贵的、壮硕的;魏晋人则倾向简约玄澹,超然绝俗的哲学的美,晋人的书法是这美底最具体的表现。
这晋人的美,是这全时代的最高峰。
《世说新语》一书记述得挺生动,能以简劲的笔墨画出它的精神面貌、若干人物的性格、时代的色彩和空气。
文笔的简约玄澹尤能传神。
撰述人刘义庆生于晋末,注释者刘孝标也是梁人;当时晋人的流风余韵犹未泯灭,所述的内容,至少在精神的传模方面,离真象不远(唐修晋书也多取材于它)。
要研究中国人的美感和艺术精神的特性,《世说新语》一书里有不少重要的资料和启示,是不可忽略的。
今就个人读书札记粗略举出数点,以供读者参考,详细而有系统的发挥,则有待于将来。
刘基(子琏璟)宋濂叶琛章溢(子存道)刘基刘基,字伯温,青田人。
曾祖濠,仕宋为翰林掌书。
宋亡,邑子林融倡义旅。
事败,元遣使簿录其党,多连染。
使道宿濠家,濠醉使者而焚其庐,籍悉毁。
使者计无所出,乃为更其籍,连染者皆得免。
基幼颖异,其师郑复初谓其父 龠曰:“君祖德厚,此子必大君之门矣。
”元至顺间,举进士,除高安丞,有廉直声。
行省辟之,谢去。
起为江浙儒学副提举,论御史失职,为台臣所阻,再投劾归。
基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
西蜀赵天泽论江左人物,首称基,以为诸葛孔明俦也。
知方国方国珍起海上,掠郡县,有司不能制。
行省复辟基为元帅府都事。
基议筑庆元诸城以逼贼,国珍气沮。
及左丞帖里帖木儿招谕国珍,基言方氏兄弟首乱,不诛无以惩后。
国珍惧,厚赂基。
基不受。
国珍乃使人浮海至京,贿用事者。
遂诏抚国珍,授以官,而责基擅威福,羁管绍兴,方氏遂愈横。
亡何,山寇蜂起,行省复辟基剿捕,与行院判石抹宜孙守处州。
经略使李国凤上其功,执政以方氏故抑之,授总管府判,不与兵事。
基遂弃官还青田,著《郁离子》以见志。
时避方氏者争依基,基稍为部署,寇不敢犯。
主及太及太祖下金华,定括苍,闻基及宋濂等名,以币聘。
基未应,总制孙炎再致书固邀之,基始出。
既至,陈时务十八策。
太祖大喜,筑礼贤馆以处基等,宠礼甚至。
初,太祖以韩林儿称宋后,遥奉之。
岁首,中书省设御座行礼,基独不拜,曰:“牧竖耳,奉之何为!”因见太祖,陈天命所在。
太祖问征取计,基曰:“士诚自守虏,不足虑。
友谅劫主胁下,名号不正,地据上流,其心无日忘我,宜先图之。
陈氏灭,张氏势孤,一举可定。
然后北向中原,王业可成也。
”太祖大悦曰:“先生有至计,勿惜尽言。
”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
太祖召入内,基奋曰:“主降及奔者,可斩也。
”太祖曰:“先生计安出?”基曰:“贼骄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
天道后举者胜,取威制敌以成王业,在此举矣。
”太祖用其策,诱友谅至,大破之,以克敌赏赏基。
新高考革命文化题材小说专练二(4练)01【山东省济南市历城二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青春之歌杨沫清晨,一列从北平向东开行的平沈通车,正驰行在广阔、碧绿的原野上。
茂密的庄稼,明亮的小河,黄色的泥屋,矗立的电杆……全闪电似的在凭倚车窗的乘客眼前闪了过去。
乘客们吸足了新鲜空气,看车外看得腻烦了,一个个都慢慢回过头来,有的打着呵欠,有的搜寻着车上的新奇事物。
不久人们的视线都集中到一个小小的行李卷上,那上面插着用漂亮的白绸子包起来的南胡、箫、笛,旁边还放着整洁的琵琶、月琴、竹笙,……这是贩卖乐器的吗,旅客们注意起这行李的主人来。
不是商人,却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女学生,寂寞地守着这些幽雅的玩艺儿。
这女学生穿着白洋布短旗袍、白线袜、白运动鞋,手里捏着一条素白的手绢,——浑身上下全是白色。
她没有同伴,只一个人坐在车厢一角的硬木位子上,动也不动地凝望着车厢外边。
她的脸略显苍白,两只大眼睛又黑又亮。
这个朴素、孤单的美丽少女,立刻引起了车上旅客们的注意,尤其男子们开始了交头接耳的议论。
可是女学生却像什么人也没看见,什么也不觉得,她长久地沉入在一种麻木状态的冥想中。
车到北戴河,女学生一个人提着她那堆乐器——实在的,她的行李,除了乐器,便没有什么了——下了火车。
留在车上的旅客们,还用着惊异的惋惜的眼色目送她走出了站台。
这女学生提着她的行李,在站台外东张西望了一会,看不见有接她的人,就找了一个脚夫背着行李,向她要去的杨庄走去。
走路的时候,她还是那么沉闷。
她跟在脚夫后面低头走着,不言也不语。
后来转了一个弯,走到个小岗上,当蔚蓝的天空和碧绿的原野之间突然出现了一望无际的大海时,这女学生迟滞的脚步停下来了。
她望着海,那么惊奇,明亮的眼睛露出了欢喜的激动,“呵!呵!”她连着呵呵了两声,脚步像粘在地上似的不动弹了。
“第一次看见——多么美呀!”她贪婪地望着微起涟波的平静的大海,忘记了走路。
┌───┐│画继│宋·邓椿└───┘●序自昔赏鉴之家,留神绘事者多矣,著之传记,何止一书。
独唐张彦远总括画人姓名,品而第之,自轩辕时史皇而下,至唐会昌元年而止,著为《历代名画记》。
本朝郭若虚作《图画见闻志》,又自会昌元年至神宗皇帝熙宁七年。
名人艺士,亦复编次。
两书既出,他书为赘矣。
予虽生承平时,自少归蜀,见故家名胜。
避难于蜀者十五六,古轴旧图,不期而聚。
而又先世所藏,殊尤绝异之品。
散在一门,往往得免焚劫,犹得披寻。
故性情所嗜,心目所寄,出于精深,不能移夺。
每念熙宁而后,游心兹艺者甚众,迨今九十四春秋矣,无复好事者为之纪述。
于是稽之方册,益以见闻,参诸自得,自若虚所止之年,逮乾道之三祀,上而王侯,下而工技,凡二百一十九人,或在或亡,悉数毕见。
又列所见人家奇迹,爱而不能忘者,为“铭心绝品”,及凡绘事可传可载者,裒成此书,分为十卷,目为《画继》。
若虚虽不加品第,而其论气韵生动,以为非师可传,多是轩冕才贤,岩穴上士,高雅之情之所寄也。
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
不尔,虽竭巧思,止同众工之事,虽曰画而非画。
嗟夫!自昔妙悟精能,取重于世者,必恺之、探微、摩诘、道子等辈。
彼庸工俗隶,车载斗量,何敢望其青云后尘耶?或谓若虚之论为太过,吾不信也。
故今于类,特立轩冕、岩穴二门,以寓微意焉。
鉴裁明当者,须一肯首。
是年闰旦,华国邓椿公寿序。
●卷一圣艺○徽宗皇帝徽宗皇帝,天纵将圣,艺极于神。
即位未几,因公宰奉清闲之宴,顾谓之曰:“朕万几余暇,别无他好,惟好画耳。
”故秘府之藏,充 刃填溢,百倍先朝。
又取古今名人所画,上自曹弗兴,下至黄居き,集为一百秩,列十四门,总一千五百件,名之曰《宣和睿览集》。
盖前世图籍,未有如是之盛者也。
于是圣鉴周悉,笔墨天成,妙体众形,兼备六法。
独于翎毛,尤为注意。
多以生漆点睛,隐然豆许,高出纸素,几欲活动,众史莫能也。
政和初,尝写仙禽之形,凡二十,题曰《筠庄纵鹤图》。
余世存:在弥渡衣白
在大理住了一年多,多次开车从巍宝山下来,经南涧、弥渡、祥云回大理,真正的走马观花。
从车窗里看几个县的风景,印象最好的是那几乎无边无际的荒凉,新修建的祥临公路就在人烟稀少的丘陵地带,路好、车少,路两边是连绵起伏的丘陵山地,经常是一人在路上,人与天地相接,竟忘记今日何日何处,恍然是在异国他乡,又或是洪荒以来。
美国中西部道路的景色与之相仿佛,一种愿意让自己永远作为其中渺小者的风景。
后来跟大理作协副主席杨义龙先生聊起,他在弥渡的密祉乡挂职锻炼,也经常走这条路,感觉几乎一致,说开车就像开到了美国。
跟弥渡多次擦肩而过,今年六月有机会到弥渡小住三天。
跟着十几位诗人、作家一起看弥渡的风景、花灯、农业产品,这才对弥渡有了具体的印象。
这样一个难得的鱼米之乡,物产有如江南,它因为水患而先被称为“迷渡”;后来因物产丰富、滇西商贾交易要地、宜商宜居,而有了一句广告语:到了弥渡不想媳妇。
但在现代化的大潮中,弥渡被遗忘了。
因为地理位置而多年跟产业化、城市化无缘,跟江南差距远甚。
无论如何,只戴着一顶“农业大县”的帽子是当地官民都不乐意的;跟年轻的、才三十来岁的县委常委、宣传部长聊天,能够感受到他们穷尽思路谋发展的用心。
“工业兴则
弥渡兴、工业强则弥渡强”的“工业强县”是政府的理念。
有矿开矿当然好,有城市化的交通等基础那就多盖房筑巢引凤当然好,但没有矿、没有巢,就只能在自有的基础上慢慢发展。
因此,弥渡的几处风景点、弥渡人物、弥渡的地方戏就成了人们着意宣扬的东西。
十几年来,我多次到地方参观。
跟同样年轻的市、县级官员探讨,主题没有差别:如何超经济强制地将本地资本化、货币化。
但十几年来,尽管各地都有这样那样的变化,资本的力量远未发挥作用。
在跟发达国家相似的风景地,想到的尽是跟发达社会的同与不同。
同样的地方,资本已经把很好的道路铺设到村里的每家每户,资本已经修剪山水如同花园,资本藏富于民并开智于民……但我们这里,时间似乎停滞了。
自称“滇中布衣”的文学家们多是文联主席、县委办主任、宣传部长,等等,年轻朋友也都在政府机关里任职。
这种闲差当然不妨碍一个人文学地思考,但还是让我了解地方知识如何生成,我们的文学如何搞成。
文学,搞一搞嘛;写篇文章写首诗把我们这个地方介绍哈子嘎。
一切都似乎在一个天地的罗网中。
在国家社会发展的主题里,文学、文化只是一种工具理性或说感性的工具。
六月三日,我们游览了天生桥。
很好的风景。
据说是东西两山的山脉断裂,各有一块巨石下滑,碰巧碰到了一起,二石就合着横跨两山之间,是谓天生桥。
我们去的时候,雨季还
未来,桥下乱石磷峋,从桥孔处看天生桥,30多米高的天然石桥相当壮观。
走在桥上,看四周风景,刚刚爬过山路、微微出汗的身子真是心旷神怡,有着酬对造化、回报天地的游思和愿心。
据说大雨过后,山洪从此处泄过,听着水声、松涛声更有禅意,更有醍醐灌顶的洗心净身之妙。
但这样的风景,其辐射半径也只能是大理周边的游客,能把昆明的游客吸引过来就可以了。
旅游业并不仅仅是一个世界人民或全国人民虾球转的观光产业,它更接近农耕社会的游历,是人自然自觉的过程。
晚上我们看了弥渡的花灯演出。
据说弥渡的花灯以浓郁的地方特色跻身于云南花灯之林,“十个弥渡人九个会唱灯”。
我坐在花灯大楼里,想起了十年前思茅的领导请看当地演出的场景。
那时那个地方的演员是兼职的,中小学老师接到任务换上戏服来跳跳地方舞。
弥渡的演员则是专业的,地方官员说他们赔钱也要养一支专业剧团,以使弥渡花灯真正深入人心。
看着年轻的姑娘小伙子们在台上表演,很是佩服他们;当然,更佩服官员,我们的官员费力地引导人民致富,几至于有逼农致富一说,现在又开始引导人民保存文化。
私下问当地的一个画家,画家则说,年轻人还是爱听爱唱流行歌曲。
散会后到弥渡的广场上漫步,看着月亮从云层里钻出,禁不住想到这里民歌《小河淌水》。
我也是今年才知道这首民歌已经如此有世界知名度,被称为东方小夜曲。
我在巍宝山听
过一个老人唱《小河淌水》,那声音、情感是腾格尔们没法子比的。
“月亮出来亮汪汪,亮汪汪。
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
哥像月亮天上走,天上走。
哥啊,山下小河淌水清悠悠。
”第二天,我们去了密祉乡。
那是一个山中小国,国土面积140平方公里,在二三千米的海拔上是近万亩的耕地,当地人生息其间,种植水稻。
看着大片大片的稻田,感觉怪怪的,这么高海拔地带上真像江南的风光,四周的大山又明示这里不同于江南。
没有公路,要么是土路,要么是石子石块路。
牛粪、羊粪散布在坑坑洼洼的路上。
我穿着一件白衣,很快脖子处有了黄土污渍。
车开进太极山入山处停下,大家爬太极顶。
资本还未光顾这里,除了几处有修葺的石阶、水泥坡路,大部分地方就是原始形态的山坡路。
这该是驴友们的天堂。
我因风湿发作,腿脚不便,仍一拐一拐地爬上山。
到一处庙宇,里面只有三四个非僧非道似僧似道的“出家人”看着,柴禾凌乱地堆地道场里,出家人养鸡、养蜂。
庙宇的格局仍让人能够想见它曾有的盛况,据说这里儒释道合一了,但合一的出家人或看山人不过是混着日子而已。
我在不少道观、寺庙见过其惨淡,对比江南或名山巨刹的香火,云南不少寺院是落寞的。
出家人看到我们休息,认出县、乡级的领导,有一人就对领导说,主任,那我们就做做法事嘎?主任爬得一头汗,正喝着茶水,一挥手,你们整,你们整。
几个出家人就到正殿里吹起来、敲起来,
一时之间我们置身于佛香国里或清静世界。
继续上山,到了太极顶的新顶,我们就此止步。
新顶跟老顶隔一普陀峰。
老顶的建筑年代早些,新顶的建筑落成相对较晚。
新顶共七座建筑,外加三个石窟。
太极多风,转石阁尤甚。
“转石阁转三圈走,寿岁活到九十九”。
据说转三圈会有好运的,但贴着转石阁走上一圈也需要勇气,三面都是悬崖,人必须贴着阁墙小步移动。
悬崖,轻雾,冷风,心紧。
很有意思。
新顶很宽敞,据说这里就是当地人朝山踏歌的地方。
我见过彝族人朝山的情景,那真是他们一年辛劳的回报、感恩、祈福、朝圣,是他们歌于斯、舞于斯、聚族人于斯的地方。
新顶的石窟,有祭忠烈,也有祭天地山川游魂的,让人感动于人民对天地大德的体贴用心。
那些游魂在这里有福的了。
想起自己,年过不惑,却如孤魂野鬼,那么也只能在这样的地方得到天地人民的眷顾了。
下山的时候,我们拐到小河淌水的源头。
在山腰溪涧处,有一株千年古桂,树龄已有1790多年,可惜它的伴侣,另一件古桂因水流冲刷山石而倒在了山涧里。
孤独的古桂仍在尽自己的天命,开花结实。
一条清冽的溪水从古桂旁边汩汨涌淌。
乡里人说,这就是小河的发源地。
这跟我想象的小河淌水差别很大,我想象的小河淌水处,该是溪水两边的夹山可以行走,从山下层级向上,追溯着淌水的河溪。
但这里的小河明显是不愿让人近距离打扰的,在山水清,也该如此。
当
它淌到密祉乡,淌到尹宜公的故居附近时,则是女大十八变的乡野姑娘了。
人们说,当桂花开时,一条山箐都弥漫着桂花的香气,溪水为桂花香所加持而汩汩流淌,箐而此得名“桂花箐”。
到密祉乡参观,乡政府正在改建,从旧有的建筑上居然认出民国政府的痕迹。
离乡政府不到一公里,即是文盛街,原是丝绸古道上的一个古驿站。
据说盛时有十多家马店、十多家百货铺、四五家药店,现在这里则只有原住民了。
随意进当地人家里,可以看到老建筑曾有的雄魄、匠心。
人们居住历史里,却也居住在历史斑驳被随意打扮的垃圾场里,石头铺成的街道,两侧古老的店铺、石头或土筑成的墙,饮水的井,喂马的槽,发亮的石头或泥污的石头,让人感慨今昔的不同。
据说用进废退,我们的不少鼎盛一时的商贸中心在失去移民、商贩后,在本地人的守望里却一天天用得颓废了。
人们知道这里是一处资源,正在用力地盘活这些资源。
比如提倡家家户户自己写楹联,以示文化;比如号召当地的中老年人在下午到小河边唱花灯,自娱娱人,等等。
民歌《小河淌水》的整理者尹宜公就出生在这里,政府出资近百万修建了尹宜公故居。
土木结构、青瓦屋顶,经过炭化处理的木头,涂上防腐的桐油,在阳光里发出金黄光泽。
经修复的故居少了历史的痕迹,而典型的明清时期走马转阁楼格局也让人感觉到栖息的逼仄。
怪不得人们要走出深山。
尹
宜公20岁参加革命,23岁即1947年春改编整理填词的《小河淌水》流传开来,以至于2008奥运北京的闭幕会上再度唱响。
而当时的尹宜公只是云南大学的一个学生。
只要走出来,一个青年学生也会有荣耀天地山川的创造。
这也是今天的中国人在罗网中仍要求发展、盘活自己的原因,愿在弥渡参观的作家诗人们能够做历史的知音。
看到尹宜公自述“此生如小河淌水,一世归大江奔流”,不觉手痒,在手机上敲出“在迷渡衣白”的打油诗,后来就丢失了。
只有“怀尹公”的三章还记得:
一一曲民歌夜曲看,男欢女爱本天然,若是前缘风流散,小河淌水心未安。
二江山有幸尹公修,铁马金戈文人喉,劫波度尽深恩在,记取风花儿女愁。
三少年哀怨心思真,月亮上山一刻春,唱得大江东海去,迷渡握手尽情人。
2009年10月追记于风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