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机房通信线缆抗干扰问题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69.01 KB
- 文档页数:2
对电子通信工程设备抗干扰接地策略的分析电子通信工程设备是现代通信领域最活跃的设备之一。
在通信传输过程中,由于信号传递的过程被众多的干扰因素所包围。
因此,通信设备的设计需要考虑到抗干扰的问题。
而接地策略作为抗干扰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维护通信设备稳定运行的重要环节。
一、电子通信工程设备抗干扰的基本原理通信设备的抗干扰可分为三个层次,即设备、接口、系统。
其中设备作为最基础的层次,其抗干扰和防护能力对影响通信系统的抗干扰和可靠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1、信号传输的原理无线通信中,发射机通过天线将模拟信号转换为电磁波,通过空气中传输,接收机通过天线将接收的电磁波转换为模拟信号。
有线通信中,信号在导线中传输。
信号传输是一个过程,包括产生、传播、到达、接收等,而干扰现象发生在产生及传播中,需要在信号传输过程中对其进行有效的抵抗。
2、抗干扰的原理(1)信号干扰的类型信号干扰按照其频率类型分为高频干扰和低频干扰两种。
高频干扰一般是指无线电干扰等,低频干扰一般是指电力线干扰等。
(2)信号干扰的形式信号干扰分为两种形式,即全向干扰(电磁辐射)和定向干扰(电磁感应)。
全向干扰是指的信号辐射以相等的方向和能量进行扩散,同时对设备的多个方向产生同样大的干扰。
定向干扰是指在电路中存在电磁感应时,干扰信号的大小和方向因电路、设备不同而各不相同。
(3)抗干扰方法①电路抗干扰;②屏蔽抗干扰;③接地抗干扰;④放大器抗干扰;⑤降噪抗干扰;⑥抑制干扰法。
3、接地的原理及其作用接地是指把一些导电部件用导电线的形式,与地面接触以达到消除干扰的目的。
接地在通信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实现电流流通、降低一些高电位和提高信号抗干扰能力的特点。
二、接地的类型接地是通过引入地界面,让一些处在不同电位或干扰源之间的元器件产生更少的电荷积聚,其目的就是为了抵御来自外部的电场干扰和抑制由内部设备环境带来的干扰性电磁辐射。
接地根据实际的需要和具体要求可以分为三种,即防雷接地、电源接地和信号接地。
110342 通信学论文浅议超短波通信系统抗干扰问题超短波通信作为国际上常用的一种通信方式,具有数量多、装备规模大的特征,尤其在军队作战的指挥中应用较为广泛,超短波通信在其设备的设计上较为简单,具有抗毁性和远程通信的功能。
但面临日趋复杂的电磁环境,超短波通信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因此,如何解决超短波干扰问题已经成为电子行业最为紧迫的事情。
1 常见的超短波通信干扰问题1.邻道干扰邻道干扰问题是超短波通信干扰问题之一,它的干扰源产生于相邻两个频道,在当前超短波通信的应用现状来看,超短波通信系统在VHF、UHF等电台的应用十分广泛,两个电台之间的有效距离为25KHZ【1】,电台之间跳频道的通常有较宽的频谱,所以从理论上来讲,跳频信号中是含有一定数量的边频量的。
在频波信号的传输过程中,跳频信号中含有的边频信号会落入邻道接收器的频道中,进而产生较强的邻道干扰现象。
2.噪声干扰噪声干扰问题产生于超短波通信系统中的发信机,噪声干扰源主要以载频为核心,通过对其他收信机产生数十千到数兆赫频率范围的载频干扰,影响正常的通信运行,噪声干扰的大小主要由调制器及新频器的工作决定。
3.互调干扰互调干扰一般是由超短波通信系统中信号的传输通道引起,具体是由信号传输通道中非线性传输线路产生。
通信信号在超短波通信传输过程中,若频率不同的几个信号同时加入一个非线性线路,传输的频率将形成组合模式,多种频率传输之下的互调干扰问题便产生,超短波通信系统通常有三种情况的互调干扰,即接收机互调、发射机互调及由电缆、天线等由于接地不良造成的互调干扰。
其中,由电缆、天线等由于接地不良造成的互调干扰影响通常不大,但在具体工作中应尽量避免,本文着重探讨前两种互调干扰。
接收机互调干扰是因为几个信号同时进入接收机,受接收机混频器非线性作用的影响而产生的干扰问题。
发射机互调干扰是由于经由天线传输的信号与发射信号之间产生的相互调制。
4.阻塞干扰阻塞干扰主要由于超短波通信系统的发射系统中带外射过高以及接收机位置原因所致。
电力通信机房的抗干扰保护作者:闫仕林来源:《企业文化》2013年第01期摘要:通信机房的抗干扰保护可以提高电子设备、电路系统工作的稳定性。
本文从通信系统接地、防静电保护、抗干扰保护等方面重点阐述了的机房抗干扰保护的保障思路及方法,为电力系统通信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可靠保证。
关键词:通信机房接地防静电抗干扰一、引言电力系统通信机房除设在电力调度控制中心的通信中心机房外,其主干传输网的通信设备均安装、运行在500KV~220KV变电站,接入网的通信设备均安装、运行在110KV~35KV 变电站,它们除了要接受地球磁场、外来辐射等自然干扰,还要接受输电线路电晕放电、变压器电磁、高压开关操作、大型设备启动(电铁牵引)等干扰。
这些干扰都是以电容耦合、电感耦合、电磁波辐射、公共阻抗(包括接地系统)和导线(电源线,信号线和输出线)的传导方式对通信设备产生干扰。
二、接地处理通信设备地线的良好设计是其工作稳定、可靠的基础,是防雷击、抗干扰的首要保障。
接地,是通信设备正常工作的基本技术要求之一,首先可以提高电子设备、电路系统工作的稳定性。
2.1接地基本要求是接地电阻要小。
工程设计时,BGND(工作接地)与PGND(保护接地)为达到要求,接地体一般采用镀锌材料,并且有足够的长、宽、厚度(如:角钢50*50*5mm,长度2.5m)2.2影响接地电阻大小的因素为接地极,接地引线和土壤间的接触电阻及土壤的类型,土壤类型对接地电阻影响最大,在土壤条件较差的地区,可在接地极周围加降阻剂,以达到规程要求。
温度是影响接地电阻变动的另一原因,当温度超过0ºC以下时,接地电阻变化较大,对于本地区要考虑温度对接地电阻的影响,可采用深埋地桩和加入降阻剂,以达到规程要求。
2.3从接地极到通信设备的连接电缆应采用铜芯,截面不小于50mm2,连接引线两端应镀锡或热浸锡,对所有的接地连接件应给予防腐处理,接地螺栓必须用机械方法加以紧固,以保证低电阻连接。
通信工程中的抗干扰措施通信工程是我国电子通讯行业进展的基础,为了保障通信电路正常、安全的运行,根据通行工程实际要求,工作人员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抗干扰措施或者方法,适当调整接地点,优化地线连接方式,防止通信设备发生漏电事故,危及人们的生命安全,提高通信工程的稳定性。
一、通信工程运行受到的干扰因素分析1、设备杂波干扰由于通信设备的运行参数不达标,载波中出现大量的谐波或者杂波,变频器和调制器的输出电平较高,频谱不规律扩散,功放工作点和变频器设置不合理,形成载波噪声。
2、电磁干扰通信工程系统中包含很多的设备电噪声、调频广播、无线电视、雷电、微波等,用户站和各种干扰源连接在一起,通过通信链路快速传输,对通信设备形成接收干扰。
同时,链路电平没有严格按照通行工程运行要求进行设置,电缆线路的插头接触不良、绝缘性和屏蔽性较差,通信设备接地不良,使得接地电阻较大,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影响了通信工程的安全、稳定运行。
3、相邻信道干扰通信工程信号频带和用户端载波频率发生重叠,保护带宽较窄,无法满足载波频谱要求,形成副瓣导致噪音较高,同一个转发器传输多载波时会形成交调干扰,上行功率较大,相邻信道之间的干扰容易导致信号误发。
二、通信工程的抗干扰措施1、减少环路干扰为了降低通信工程系统的地线阻抗,可采纳多点接地方式,优化地环路设计,在接地平面和通信电路元器件之间分布着大量电容,在接地环路中电流流过电容,会增大通信设备的干扰,形成稳定的接地回路。
在通信工程实际运行过程中,电流通过地线会产生电压,特别是在电磁场较强的环境中,环形接地结构会影响通信设备电磁感应,干扰设备运行。
同时,接地回路面积和磁场强度成正比,虽然大面积的接地回路会降低通信设备之间的干扰,但是磁场强度越强会降低通信设备的兼容性。
为了有效提高通信工程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应注意以下几点问题:其一,根据通信工程运行要求,设置合适数量的接地点,优化接地点设计位置和形式;其二,在通信工程低频电路系统中,合理设计平衡电路,有效降低接地环路的电磁干扰;其三,运用共模扼流圈、光电耦合器等设备,抑制或者直接切断接地环路的电流。
电子信息通信工程中设备抗干扰问题分析电子信息通信工程中的设备抗干扰问题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设备抗干扰问题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干扰源分析:首先需要对可能存在的各种干扰源进行分析。
常见的干扰源包括电磁干扰、电力线干扰、射频干扰等。
通过对各种干扰源的特性和分布进行分析,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抗干扰策略。
2. 抗干扰策略分析:针对不同的干扰源,需要采取不同的抗干扰策略。
对于电磁干扰,可以采用屏蔽、滤波等方法来降低干扰电磁波对设备的影响;对于电力线干扰,可以采用隔离、滤波等措施来阻断干扰信号的传播;对于射频干扰,可以采用频谱分析、频率选择性滤波等方法来减小干扰信号的影响。
3. 设备抗干扰技术分析:设备抗干扰技术是实现设备抗干扰的关键。
抗干扰技术包括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两个方面。
在硬件设计上,可以采用屏蔽、地线设计、电源设计等方法来提高设备的抗干扰能力;在软件设计上,可以采用滤波算法、数字信号处理等技术来提高设备对干扰信号的抑制能力。
4. 抗干扰性能评估:对于研发出来的抗干扰设备,需要进行抗干扰性能评估,以验证其抗干扰能力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评估方法可以通过实验测试、仿真模拟等方式进行。
5. 抗干扰系统设计:在实际应用中,通常需要设计抗干扰系统来保障设备的正常工作。
抗干扰系统的设计应考虑到不同设备之间的干扰相互影响,合理布置设备之间的空间位置,采取适当的干扰隔离措施,以确保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电子信息通信工程中设备抗干扰问题的分析涉及到干扰源分析、抗干扰策略分析、设备抗干扰技术分析、抗干扰性能评估以及抗干扰系统设计等方面。
只有做到全面、系统地分析和解决设备抗干扰问题,才能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试析电子通信工程中设备抗干扰的措施摘要:随着电子通信设备的普及,人们对通信效果的要求越来越高。
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成为评价的重要标准之一。
目前,电子通信设备的干扰因素很多,包括设备杂波、电磁干扰、人为因素等,使得设备在运行过程中难以发挥最佳效果。
因此,提出科学的抗干扰措施对增强电子稳定通信和抗干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电子通讯;设备抗干扰;措施1电子通信工程中的设备存在的干扰因素1.1设备杂波的干扰当设备的电流瞬间增大,电压发生变化时,容易产生载波噪声。
同时,如果设备质量不达标,在工作过程中容易产生杂乱。
在一些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下,杂波产生的概率较大。
这些杂波会严重影响通信质量,造成一定范围的信号干扰,造成信号丢失或损坏。
这种杂波的干扰非常常见,也是最容易处理的干扰因素,不会对设备造成损坏。
1.2电磁干扰随着人们生产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设备会产生电磁波,并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中,电子通信工程设备的应用环境也比较复杂,电磁波的相互干扰和影响直接导致通信设备的信号损伤。
电磁干扰是一种常见的干扰方式,也是影响通信设备正常工作的常见手段。
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既要有效提高设备的抗干扰能力,又要防止人为干扰引起的设备异常现象。
1.3相邻信道的干扰人们对电子通信的需求迅速增加,但目前的载波频率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对于一些有特殊工作需要的行业,可以申请特殊的通信信号通道。
对于民用通信来说,它们大多没有信道保护,很容易受到相似频率的影响,产生严重的噪声。
不同信道间的通信内容也会出现传输错误、信号失效、信号中断等现象。
大量的信道相互干扰,使通信设备的质量大大降低。
尽快创新抗干扰方法,保护设备信道间的高质量传输是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1.4人为干扰由于电子通信设备覆盖范围广,人员众多,为了满足特殊群体的需要,往往需要对信号实施有针对性的干扰行为。
如高考期间在学校附近实施信号干扰,确保考场环境公平安全。
通信工程中设备抗干扰接地的有效方法随着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通信工程设备在日常运行中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干扰问题。
干扰不仅影响了设备的性能,还可能导致通信链路的不稳定甚至中断。
在面对各种干扰因素时,设备接地的有效性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通信工程中设备抗干扰接地的有效方法进行探讨,希望对相关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一、设备接地的重要性在通信工程中,设备接地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良好的接地系统可以有效地防止设备受到雷击、静电、电磁干扰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保证通信设备的正常运行。
良好的接地系统还可以减小设备间的接地电位差,降低电缆的泄漏电流,提高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设备接地的质量对于通信系统的运行至关重要。
二、设备接地的有效方法1. 合理布置接地系统合理布置接地系统是设备抗干扰接地的第一步。
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接地位置,尽量减小接地回路的长度,选择地势较低、土壤湿度较大的地方作为接地点,以降低接地电阻。
要避免将所有的接地线都连接在一起,应该采用星形接地结构,将不同的设备分开接地,以避免接地回路之间的干扰。
还应该注意设备接地点的清洁和防腐处理,使其接地电阻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
2. 采用良好的接地材料选择良好的接地材料对于设备接地的有效性非常重要。
优质的接地材料应该具备导电性能好、耐腐蚀、抗氧化、耐磨损等特点,可以有效延长设备接地系统的使用寿命。
目前常用的接地材料有镀铜铝线、铜排等,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接地。
3. 接地体系的并联设计在通信工程中,对于一些重要的关键设备,可以采用接地体系的并联设计。
具体做法是,在设备的主接地系统外再增加一套相对独立的接地系统,通过并联设计,可以进一步提高设备的接地质量,增强其抗干扰能力。
并联接地系统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静电放电和地电磁脉冲的问题,提高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4. 设备接地的监测和维护在接地系统建设完成后,定期对接地系统进行检测和维护是非常必要的。
提升电缆抗干扰性能的方法研究在当今高度信息化的时代,电缆作为信息传输的重要载体,其抗干扰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信号传输的质量和可靠性。
无论是在工业生产、通信领域,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希望电缆能够稳定、准确地传输信号,不受外界干扰的影响。
然而,实际情况中,电缆常常会受到各种干扰因素的困扰,导致信号失真、误码率增加等问题。
因此,研究提升电缆抗干扰性能的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电缆干扰的来源要提升电缆的抗干扰性能,首先需要了解干扰的来源。
电缆干扰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1、电磁辐射干扰电磁辐射干扰是指周围的电子设备、电气设备等产生的电磁波对电缆信号产生的干扰。
例如,附近的高压输电线路、无线电发射台、电焊机等设备在工作时会向外辐射电磁波,这些电磁波可能会耦合到电缆上,影响电缆内的信号传输。
2、静电耦合干扰当电缆与其他带电物体之间存在电容耦合时,就会产生静电耦合干扰。
这种干扰通常在干燥的环境中较为明显,例如在冬季,人体与物体摩擦产生的静电可能会通过电容耦合的方式影响电缆的信号。
3、电磁感应干扰当电缆附近存在变化的磁场时,会在电缆中产生感应电动势,从而形成电磁感应干扰。
例如,电机的转动、变压器的工作等都会产生变化的磁场,可能会对附近的电缆造成干扰。
4、接地回路干扰如果电缆的接地系统不合理,可能会形成接地回路,导致电流在回路中流动,从而产生干扰电压。
这种干扰在多个设备共用接地系统时较为常见。
二、提升电缆抗干扰性能的方法针对上述干扰来源,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来提升电缆的抗干扰性能:1、合理布线合理的布线是减少电缆干扰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布线时,应尽量避免电缆与强电线路平行敷设,如果无法避免,应保持足够的间距。
同时,应尽量减少电缆的弯曲和交叉,以降低信号反射和衰减。
此外,对于不同类型的信号电缆,应分别进行敷设,避免相互干扰。
2、屏蔽技术屏蔽是一种常用的抗干扰技术。
通过在电缆外层包裹一层金属屏蔽层,可以有效地阻挡外界电磁波的侵入。
电缆工程中的电磁干扰问题及解决方法在当今的科技时代,电缆工程在电力传输、通信、自动化控制等众多领域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电子设备的广泛应用和电磁环境的日益复杂,电磁干扰问题逐渐成为电缆工程中不可忽视的挑战。
电磁干扰不仅可能影响电缆系统的正常运行,还可能导致信号失真、数据错误甚至设备故障,给生产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和安全隐患。
一、电磁干扰的来源电磁干扰的来源多种多样,了解这些来源是解决电磁干扰问题的关键。
1、自然干扰源自然界中的雷电、太阳黑子活动以及宇宙射线等都属于自然干扰源。
雷电放电时会产生强大的电磁场,可能直接耦合到电缆中,造成瞬间的高电压和大电流冲击。
太阳黑子活动和宇宙射线则可能对卫星通信等长距离电缆传输造成影响。
2、人为干扰源(1)电力设备如变压器、发电机、电动机等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电磁场。
特别是在开关操作时,会引起瞬间的电磁脉冲。
(2)电子设备各种电子设备如计算机、手机、电视等在工作时会向外辐射电磁波。
这些电磁波可能通过空间耦合或电源线传导进入电缆系统。
(3)电力传输系统高压输电线路中的电流会产生磁场,当与电缆线路接近时,可能会通过互感和电容耦合产生干扰。
二、电磁干扰的传播途径电磁干扰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传播:1、传导干扰电磁干扰通过电源线、信号线等导体直接传播。
例如,一台设备产生的干扰电流可以通过电源线传导到电网中,进而影响连接在同一电网中的其他设备。
2、辐射干扰干扰源以电磁波的形式向空间辐射能量,被电缆接收从而产生干扰。
常见的辐射干扰源有广播电台、雷达等。
3、感应耦合包括电感耦合和电容耦合。
电感耦合是指当干扰源的电流变化时,通过互感在被干扰线路中产生感应电动势;电容耦合则是通过干扰源与被干扰线路之间的分布电容形成电流通路。
三、电磁干扰对电缆工程的影响电磁干扰对电缆工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信号失真干扰信号可能叠加在有用信号上,导致信号波形发生畸变,从而影响信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