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巨大血管外皮肉瘤1例
- 格式:pdf
- 大小:439.20 KB
- 文档页数:2
局部肿物完整病历范文1.病例报告患者,男,6岁,因右侧颊部黏膜多发肿物3年余入院。
患者约3年前发现右侧颊部有一“绿豆粒”大小肿物,无明显自觉症状,未做任何治疗,后逐渐增大,数目有所增加。
检查:沿右侧颊部咬合线可见乳头状突起,较大突起为3个,由前至后大小分别约1.8cm×1cm ×0.5cm、1.5cm×1cm×0.5cm、0.6cm×0.5cm×0.5cm;右侧唇黏膜近唇红处亦可见一肿物,大小约1cm×0.8cm×0.5cm,均边界清楚,质软,表面红肿,无触压痛,活动度可。
于全麻下行“下唇及颊部肿物切除术”,术中见肿物呈灰白色,质韧,表面光滑(图2),术后病理诊断:(颊部)丛状神经纤维瘤,(下唇)血管瘤。
2.讨论丛状神经纤维瘤(plexiform neuro fibroma,PNF)是一种少见的周围神经良性肿瘤,表现为神经干及其分支上的肿块,好发于儿童,可发生恶变。
镜下见肿瘤组织成大小不一的丛状结构,瘤细胞呈梭形,疏松排列,细胞核呈尖细波浪状,可见EMA阳性的神经束膜细胞,胶原纤维增生,间质黏液样变。
本病主要需要与丛状神经鞘瘤、局限性神经纤维瘤及神经鞘黏液瘤鉴别:①丛状神经鞘瘤:好发于40岁以下青年人,一般与神经纤维瘤病无关。
镜下表现为密集排列的梭形细胞,核排列成栅栏状,形成独特的Verocay小体,间质无或很少含有黏液,恶变罕见;2局限性神经纤维瘤:神经纤维瘤瘤细胞与PNF主要瘤细胞的形态相同,均为梭形,核细长,但无神经束膜细胞,不会分割、包绕Schwann细胞形成丛状结构,也无粗大的神经3神经鞘黏液瘤肿瘤内一般无成簇分布的星状细胞、类圆形上皮样细胞核、多核的合体样细胞。
目前,PNF主要的治疗措施为手术切除,术中易出血,术后复发率较高,手术易造成神经功能障碍。
不完全的手术切除会增加PNF进展的可能。
本例患者术后5个月复查,恢复良好,未见复发。
免疫组织化学肿瘤鉴别诊断刘勇路名芝江西省人民医院刘勇,男,1970年2月生,汉族,中共党员,2004年破格晋升主任医师职称。
1991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医学院从事病理工作至今,现任江西省人民医院病理科主任医师,江西医学院病理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
2004年入选江西省卫生系统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江西省病理专业唯一一名),2004年获得“江西省青年科学家”荣誉称号,2000年获江西省“杰出青年”荣誉称号,江西省卫生厅和江西省人民医院授予“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江西省人民医院病理科为江西省医学领先专业、江西省人民医院重点科室。
【通讯地址:330006 南昌市爱国路92号江西省人民医院刘勇,电话(0791)6895672;;;】目录纤维组织细胞瘤肢端表浅性纤维粘液瘤黑色素瘤皮肤的黑色素细胞病变促纤维增生性黑色素瘤血管球瘤微囊性附件癌,MAC皮肤麦克尔(Merkel)细胞癌皮肤麦克尔(Merkel)细胞癌与肺转移性小细胞癌皮肤基底细胞/鳞状细胞/基底鳞状细胞癌皮肤和皮下组织粘液样病变的鉴别诊断鼻咽部血管纤维瘤鼻窦血管外皮瘤嗅神经母细胞瘤肺的炎性假瘤支气管错构瘤支气管上皮—肌上皮癌肺腺纤维瘤肺的脑膜瘤肺硬化性血管瘤肺癌中cytokeratins和神经内分泌标志物的免疫组化表达肺的微乳头状癌肺的原发性印戒细胞癌肺类癌/胃肠道类癌/胰腺内分泌肿瘤的比较研究肺透明细胞瘤(糖瘤)淋巴血管平滑肌瘤病上皮样血管内皮瘤肺癌的类固醇受体肺的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支持细胞肺淋巴瘤间皮瘤(胸膜)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胸膜韧带样肿瘤胸膜梭形细胞肿瘤的鉴别胸腺乳头状癌心脏粘液瘤原发性心脏肉瘤造釉细胞瘤唾液(涎)腺的上皮性肿瘤多形性腺瘤唾液腺癌/多形性腺瘤肌上皮瘤管状腺瘤唾液腺囊腺癌腺泡细胞肿瘤唾液腺多形性低分化腺癌上皮—肌上皮癌唾液腺玻璃样变透明细胞癌唾液腺小细胞癌食道上皮食道Merkel细胞癌胃腺癌,Cytokeratins十二指肠和十二指肠壶腹类癌胃肠间质瘤(GIST)小肠的胃肠间质瘤(GIST)结肠的胃肠间质瘤(GIST)胃肠自主神经瘤(GANT,丛状肉瘤)胃肠血管球瘤肝细胞癌/胆管癌/转移性腺癌胰腺肿瘤胰腺癌,cytokeratin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胰腺内分泌肿瘤结肠腺癌派杰(Paget’s)病乳房肌纤维母细胞瘤(乳腺梭形细胞瘤)乳腺,特异性CK乳腺癌,类固醇受体的表达率乳腺癌中的E-cadherin、β-caternin和CD44乳腺小细胞癌乳腺低度恶性梭形细胞瘤(类似纤维瘤病)纤维结构不良和骨性纤维结构不良玫瑰花结状上皮样骨肉瘤小细胞骨肉瘤透明细胞软骨肉瘤脊索瘤骨肌纤维肉瘤成人肾上皮肿瘤,概述透明细胞型肾细胞癌后肾腺纤维瘤(MAF)肾小球旁细胞瘤(肾素瘤)血管肌肉脂肪瘤泌尿上皮的Cytokeratin膀胱的平滑肌肿瘤泌尿上皮:正常/反应性/原位癌(CIS)膀胱原发性腺癌、泌尿上皮癌和继发性结肠癌的鉴别诊断卵巢肿瘤卵巢生殖细胞肿瘤卵巢肝样卵黄囊瘤卵巢支持-间质细胞肿瘤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子宫血管外皮样肿瘤,PEComa女性外阴软组织肿瘤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表浅性子宫颈阴道肌纤维母细胞瘤葡萄胎;完全性/部分性/绒毛膜癌/胎盘部位肿瘤睾丸生殖细胞肿瘤睾丸精原细胞瘤睾丸胚胎性癌睾丸卵黄囊瘤(内胚窦瘤)睾丸畸胎瘤精囊腺癌Wolffian(中肾)附件肿瘤,WATs原发性滑膜软骨瘤病多形性神经胶质母细胞瘤分泌性脑膜瘤脉络丛肿瘤幼儿型髓母细胞瘤甲状腺滤泡癌甲状腺乳头状癌伴有淋巴间质的甲状腺嗜酸细胞乳头状癌甲状腺岛状癌(低分化癌)甲状腺间变性癌(未分化癌)甲状腺髓样癌甲状腺原发性鳞状细胞癌甲状腺肿瘤中的c-erbB-2甲状腺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甲状旁腺肿瘤肾上腺肿瘤睫状体腺癌淋巴结和脾的炎性假瘤前体B淋巴母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前体T淋巴母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B细胞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LL)和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SLL)淋巴浆细胞样淋巴瘤(免疫细胞瘤)套细胞淋巴瘤滤泡性淋巴瘤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ALToma脾边缘区淋巴瘤(伴有绒毛状淋巴细胞的脾脏淋巴瘤)毛细胞白血病浆细胞瘤/浆细胞骨髓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Burkitt’s 淋巴瘤高度恶性B细胞淋巴瘤,Burkitt样一种新型的大B细胞淋巴瘤低度恶性B细胞淋巴瘤的鉴别T细胞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前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覃样肉芽肿/Sezary’s综合症周围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血管中心性淋巴瘤肠病型T细胞淋巴瘤成人T细胞淋巴瘤/白血病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CD30+),T和裸(null)细胞型,ALCL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组织细胞性淋巴瘤滤泡树突状细胞肿瘤/肉瘤粒细胞肉瘤结节性筋膜炎钙化性纤维假瘤腹壁纤维瘤病非典型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假肉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伴有畸形细胞的皮肤纤维瘤幼年型黄色肉芽肿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巨细胞性纤维母细胞瘤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丛状纤维组织细胞瘤硬化性上皮样纤维肉瘤脂肪瘤梭形细胞型脂肪瘤软骨脂肪瘤腹膜后平滑肌瘤和平滑肌肉瘤平滑肌肉瘤多形性平滑肌肉瘤横纹肌瘤卡波西(Kaposi)型血管内皮瘤软组织血管肉瘤血管外皮瘤神经鞘瘤(雪旺细胞瘤)良性上皮样雪旺细胞瘤黑色素性雪旺细胞瘤神经纤维瘤颗粒细胞瘤神经鞘粘液瘤恶性周围神经鞘瘤(MPNST)上皮样恶性周围神经鞘瘤(上皮样恶性雪旺细胞瘤)透明细胞肉瘤(软组织恶性黑色素瘤)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滑膜肉瘤骨外粘液型软骨肉瘤软组织骨化性纤维粘液样肿瘤副脊索瘤(周围组织脊索瘤、脊索样肉瘤)软组织细胞型粘液瘤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纤维组织细胞瘤(皮肤纤维瘤、硬化性血管瘤、皮肤组织细胞瘤、结节性表皮下纤维化、纤维性黄色瘤)免疫组化1、a—1—抗胰蛋白酶阳性2、XIIIa因子阳性变异型1、结构的特异性1)深部浸润2)伴有萎缩3)动脉瘤样4)血管外皮瘤样5)栅栏状2、细胞/间质的特异性1)透明细胞2)颗粒细胞3)肌纤维母细胞4)硬化5)畸胎细胞6)破骨细胞样巨细胞7)不典型(假性肉瘤样)8)含铁血黄素沉着9)胆固醇沉着10)栅栏状11)粘液样12)类脂状“踝型”3、结构和细胞/间质的特异性1)上皮样细胞2)良性细胞3)平滑肌增生4)多核细胞组织细胞瘤5)细胞性神经鞘粘液瘤6)丛状纤维组织细胞7)丛状黄色瘤鉴别诊断1、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2、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肢端表浅性纤维粘液瘤这是一种新型的好发于手和脚的特征性软组织肿瘤,有侵犯指甲的倾向。
脂肪组织肿瘤良性脂肪瘤8850/0*脂肪瘤病8850/0神经脂肪瘤病8850/0脂肪母细胞瘤/脂肪母细胞瘤病8881/0血管脂肪瘤8861/0肌脂肪瘤8890/0软骨样脂肪瘤8862/0肾外血管肌脂肪瘤8860/0肾上腺外髓脂肪瘤8870/0梭形细胞脂肪瘤/多形性脂肪瘤8854/0冬眠瘤8880/0交界性(局部浸润)非典型性脂肪瘤性肿瘤/高分化脂肪肉瘤8851/3恶性去分化脂肪肉瘤8858/3粘液样脂肪肉瘤8852/3圆形细胞脂肪肉瘤8853/3多形性脂肪肉瘤8854/3混合型脂肪肉瘤8855/3未归类的脂肪肉瘤8850/3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肿瘤良性结节性筋膜炎增生性筋膜炎和增生性肌炎骨化性肌炎和指/趾纤维骨性假瘤缺血性筋膜炎弹力纤维瘤8820/0婴儿纤维性错构瘤肌纤维瘤/肌纤维瘤病8824/0颈纤维瘤病青少年玻璃样变性纤维瘤病包涵体纤维瘤病_________________*肿瘤学国际疾病分类形态学编码(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for Oncology, ICD-O)[726]和系统医学术语(Systematize Nomenclature of Medicine)()腱鞘纤维瘤8810/0促结缔组织性纤维母细胞瘤8810/0乳腺肌纤维母细胞瘤8825/0钙化性腱膜纤维瘤8810/0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8826/0细胞性血管纤维瘤9160/0颈背型纤维瘤 8810/0 Gardner纤维瘤8810/0钙化性纤维瘤巨细胞血管纤维瘤9160/0交界性(局部浸润)表浅纤维瘤病(掌跖)韧带样瘤型纤维瘤8821/1脂肪纤维瘤病交界性(很少转移)孤立性纤维瘤和8815/1血管外皮瘤9150/1(包括脂肪瘤样血管外皮瘤)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8825/1低度恶性肌纤维母细胞肉瘤8825/3粘液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肉瘤8811/3 婴儿纤维肉瘤8814/3恶性成人纤维肉瘤8810/3粘液纤维肉瘤8811/3低度恶性纤维粘液肉瘤8811/3透明变性梭形细胞肿瘤硬化性上皮样纤维肉瘤8810/3所谓的纤维组织细胞肿瘤良性腱鞘巨细胞瘤 9252/0弥漫型巨细胞肿瘤9251/0深部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8830/0交界性(很少转移)丛状型纤维组织细胞瘤8835/1软组织巨细胞肿瘤9251/1恶性多形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未分化高度恶性多形性肉瘤8830/3 巨细胞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巨细胞型型未分化多形性肉瘤8830/3 炎症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炎症型未分化多形性肉瘤8830/3平滑肌肿瘤血管平滑肌瘤8894/0深部软组织平滑肌瘤8890/0生殖道平滑肌瘤8890/0平滑肌肉瘤(除皮肤外)8890/3血管外皮细胞瘤血管球瘤(和各种亚型)8711/0 恶性血管球瘤8711/3肌外皮瘤8713/1骨骼肌肿瘤良性横纹肌瘤8900/0成人型8904/0胎儿型8903/0生殖道型8905/0恶性胚胎性横纹肌肉瘤8910/3 (包括梭形细胞型、8912/3葡萄状和间变型)8910/3腺泡型横纹肌肉瘤(包括实性型、间变型)8920/3 多形性横纹肌肉瘤8901/3血管肿瘤良性血管瘤皮下/深部软组织血管瘤9120/0 毛细血管瘤9131/0海绵状血管瘤9121/0动静脉血管瘤9123/0静脉性血管瘤9122/0肌间血管瘤 9132/0滑膜血管瘤9120/0上皮样血管瘤9125/0血管瘤病淋巴管瘤9170/0交界性(局部浸润)Kaposi型血管内皮瘤9130/1交界性(很少转移)网状型血管内皮瘤9135/1乳头状淋巴管内血管内皮瘤9135/1 复合型血管内皮瘤9130/1 Kaposi肉瘤9140/3恶性上皮样血管内皮瘤9133/3软组织血管肉瘤9120/3软骨、骨肿瘤软组织软骨瘤9220/0间叶软骨肉瘤9240/3骨外骨肉瘤9180/3未确定分化的肿瘤良性肌间粘液瘤8840/0(包括细胞型亚型)近关节粘液瘤8840/0深部进展型粘液瘤8841/0多形性玻璃变血管扩张肿瘤异位错构性胸腺瘤8587/0交界性(很少转移)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8836/1骨化性纤维粘液瘤8842/0(包括不典型和恶性)混合瘤/ 8940/1肌上皮瘤/ 8982/1副脊索瘤 9373/1恶性滑膜肉瘤9040/3上皮样肉瘤8804/3腺泡性软组织肉瘤9581/3软组织透明细胞肉瘤9044/3骨外粘液性软骨肉瘤9231/3(脊索样型)PNET/骨外尤文肉瘤PNET 9364/3骨外尤文肉瘤9260/3促纤维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 8806/3肾外横纹肌样瘤8963/3恶性间叶瘤8990/3具有血管周上皮样细胞分化的肿瘤(PEComa)透明细胞肌黑色素瘤血管内膜肉瘤8800/3软组织肿瘤:流行病学、临床特征、组织病理学分型和分级著者:C.D.M. Fletcher M. SundaramA. Rydholm J. M. CoindreS. Singer大部分软组织肿瘤是良性的,外科切除后有非常高的治愈率。
血管外皮瘤的CT和MR诊断李双生; 邱晓晖; 张建魁; 耿旭影; 牛鹏飞【期刊名称】《《中国CT和MRI杂志》》【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3页(P104-106)【关键词】血管外皮细胞瘤; 体层摄影术; 磁共振成像【作者】李双生; 邱晓晖; 张建魁; 耿旭影; 牛鹏飞【作者单位】安徽省亳州市人民医院影像科安徽亳州 2368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3; R732.2; R445.2血管外皮瘤(Hemangiopericytoma)是一种发生于间叶组织血管源性肿瘤,它来源于毛细血管网状纤维鞘外的血管外皮细胞[1]。
其发生与毛细血管后的微静脉有关,故全身各部位均有发病可能[2]。
血管外皮瘤影像诊断缺乏特异性表现,为提高对其认识水平,现将10年来所见6例血管外皮肉瘤进行观察分析如下。
1.1 一般资料 6例血管外皮瘤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2例,年龄为21~51岁,平均年龄36.7岁。
颅内血管外皮瘤4例,(其中右枕部1例,额部2例,顶部1例);颈椎椎管内血管外皮瘤1例;肝脏血管外皮瘤1例。
上述血管外皮瘤患者4例是在检查中偶然发现,2例因出现局部不适就医检查发现。
所有病例均经术后免疫组化检查证实为血管外皮瘤,其中2例为恶性血管外皮瘤,4例为良性血管外皮瘤。
1.2 扫描方法 1例肝脏血管外皮瘤患者行CT和MR平扫加增强检查。
使用美国GE公司Hispeed双层螺旋CT机,自膈顶上方5cm至肾脏下极,层厚7mm,螺距2连续扫描,扫描条件:120kV,200~300mA,增强扫描使用高压注射器,对比剂采用先灵公司生产的优维显(非离子型) 100ml肘静脉团注,注射速率3.0ml.s,延迟20s扫描,分三期扫描(动脉期、门静脉期、平衡期),均以软组织窗片观察,分析其CT征象。
MR扫描使用Siemens Magnetom Symphony 1.0T超导MR仪进行检查,使用腹部线圈常规横断面、冠状面扫描,扫描序列为常规横断位、冠状位SE T1WI、TSE T2WI,层厚5mm,层间距1mm。
1 临床资料男性患者:48岁,病案号:357254,主因“左额顶窦旁镰旁脑膜瘤切除术后13年,抽搐伴右侧肢体无力渐加重1个月”于2010年1月18日入院。
患者在13年前于山西省人民医院行左额顶窦旁镰旁脑膜瘤切除术,肿瘤8cm×7.5cm×6.5cm大小,当时术前胸片X线检查未见异常。
术后病理诊断“脑膜瘤”,1个月前患者出现抽搐,右侧肢体无力并渐加重,复查CT发现左额顶肿瘤复发,肿瘤约3.8cm×3cm×3cm大小。
查体:左额顶手术瘢痕,右侧肢体肌力IV级。
入院后诉左胸部疼痛,行胸部CT检查发现左肺、左胸膜占位,左胸腔少量积液。
术前行心、肺功能,腹部B超检查示:结果正常。
行手术切除颅内肿瘤。
术中情况:左额顶原切口向前延长呈半冠状切口切开头皮,皮肌瓣向鼻根部分离并牵开,暴露原骨瓣,额骨缺损约3cm×3cm,可见肿瘤由骨孔内长出,部分颅骨受肿瘤侵蚀。
铣刀铣下骨瓣。
硬脑膜大部分被肿瘤侵蚀,肿瘤灰红色,质地韧,边界尚清楚,血运丰富,肿瘤基底侵蚀上矢状窦和大脑镰,电灼肿瘤基底,分块切除肿瘤,切除窦壁上的肿瘤,剪除肿瘤侵蚀的大脑镰,切除肿瘤及受累硬膜,肿瘤有3.8cm×3cm×3cm大小。
抬起额叶于前颅凹底偏左侧又可见一灰红色肿物,质软,大小约1.7cm×1.5cm×1cm,边界尚清楚,血运丰富,分块切除。
颅内肿瘤病理和免疫组化示为HP C。
HE染色光镜表现:具有HPC的典型结构,细胞丰富,细胞核轻-中度异型,少数细胞核退行性变,偶见小灶微坏死,核分裂像记数1/10HP。
免疫组化:波形蛋白(Vimentin)(+),增值细胞核抗原(PCNA)(+++),PCNA阳性细胞>75%,上皮膜抗原(EMA)(-),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S-100蛋白(-),MIB-1(Ki-67)(+),Ki-67阳性细胞<10%,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P53蛋白(-),CD34(+),凝血因子VIII (FVIII)(+)。
血管外皮瘤(Hemangiopericytcoma HPC )文献复习一般情况:❖起源于血管外皮细胞,是血管基底膜外层的间叶细胞❖1942 年Stout 和Murray 首先描述并命名为血管外皮细胞瘤。
❖也称血管外皮肉瘤(hemamgiopericyte sarcoma)❖1975 年Mcmaster等将血管外皮细胞瘤分为3 组,即低度恶性、中度恶性和高度恶性。
随后又把瘤细胞核异型大、核分裂、有灶性坏死称为血管外皮肉瘤❖约占血管肿瘤的1%。
临床特征:❖可发病于任何年龄,多成年发病;❖男女发病无差异;❖多发于下肢、腹膜后、骨盆等处。
❖肿瘤的发生与毛细血管之后的微静脉有关,故全身各部位都有发病的可能;❖一般为无痛、缓慢生长,边界清晰的局限性孤立的肿物。
影像学特征:❖x线片:显示出不透x线的软组织团块,并向周围组织浸润,偶尔有钙化影。
❖CT表现:肿瘤可为高密度,混杂密度,其病灶内可见低密度的囊性坏死区。
增强后的CT或血管造影能分辨出肿瘤的密度及界线。
❖MRI表现:T1WI呈等信号,等略高混杂信号;T2WI呈混杂信号,增强后,肿瘤明显强化。
病理特征:❖巨检多为实性,棕红色或紫红色圆形肿块,质软而脆,有明显的鱼肉,无完整的包膜,1/ 3 肿瘤质硬地中等偏硬,内有灰白色纤维束分隔瘤体成分叶状。
❖镜下肿瘤富含血管,内衬单层内皮细胞,瘤细胞呈梭形或卵圆形,紧贴血管壁呈放射状或环绕血管呈束状排列。
治疗方案:❖手术广泛切除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可行介入血管栓塞术或术前放疗防止术中大出血,放疗有一定的敏感性,但缓解期较短。
❖单纯放化疗对此病不够理想。
预后:❖该病的特征就是复发和转移,死亡原因多为远处转移。
❖单纯手术效果差,复发率是50%-75%。
❖联合放疗,可以延长复发时间38-75个月。
相似病例报导:❖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陈金城报导:1例41岁女性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有多发性颅外转移,包括肝脏、肺脏及颈椎等。
口腔颌面部血管瘤和脉管畸形治疗指南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脉管性疾病学组根据脉管性疾病的细胞生物学特点,Mulliken和Glowacki…于1982年提出将其明确区分为血管瘤(hemangioma)和脉管畸形(vascularmalformations)两大类,这一观点目前已被国内外广泛接受。
血管瘤和血管畸形是2种性质不同的病变,具有完全不同的临床表现、病程和转归拉圳。
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治疗方法有多种”引,各有优缺点。
经过4次全国性口腔颌面部血管瘤和脉管畸形治疗研讨会,对血管瘤治疗的适应证,淋巴管畸形、微静脉畸形、静脉畸形和动静脉畸形各种治疗方法的选择及其疗效等已初步达成共识。
在卫生部和中华口腔医学会有关领导支持下,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有关专家,按照循证医学的原则,并参照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制订了口腔颌面部脉管性疾病治疗指南,以期对我国脉管性疾病的治疗起到指导作用。
现代医学的发展Et新月异,新理论、新观点、新的诊断技术和新的治疗方法会不断出现,本指南将根据最新的临床医学证据和科研成果,定期进行修改和更新。
一、血管瘤的治疗1.随访观察和积极治疗:血管瘤是良性、能够自行消退的真性肿瘤,自然病程经历增殖期、消退期和消退完成期3期。
非增殖期血管瘤的处理原则为随访观察(waitandsee)一J,其他情况下则需早期干预治疗,其理由有:(1)血管瘤虽然一般以点状病损开始,但其自然病程有2个快速增长过程(分别是出生后l~2个月和4~5个月),期间病变迅速发展,病损的危害性具有不可预测性,如果能尽早干预,有可能阻止其进入快速增长期,从而遏止巨大血管瘤的发生;(2)血管瘤对儿童的影响不尽相同,其中后果最为严重的是累及咽喉和气管的血管瘤,如果不积极采用激光或气管切开术等治疗,患儿会因气道阻塞而导致呼吸困难甚至死亡;(3)眼部等重要部通讯作者:郑家伟,20001l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
上皮样血管肉瘤治愈的案例
近日,一名30多岁的患者持续7年时间出现右肩和左肘淋巴结肿大,右肩肿大更甚,经检查和治疗,每次抽液疼痛变得越来越厉害,有恼人的皮肤病变。
病人被诊断为皮样血
管肉瘤,进行全身化疗,治疗效果不佳,可致病性持久,影响病人正常生活。
于是,专家们采用了术前评估和术前准备相结合的治疗方案,在术前改善患者营养及
预防抗感染并行细胞免疫功能,施行在多发淋巴结的腔内切除术。
经过手术后,病情急剧
好转,病人体内的淋巴结消失,经过化疗后,治疗效果明显改善,令患者能够重新回到正
常的生活状态。
术后随访结果表明,患者术后痊愈无复发,且治疗效果持久,外观逐渐改善。
此次治
疗让病人重新拥有了健康,这也为抗击皮样血管肉瘤树立了榜样。
皮肤血管肉瘤是一种病变,它是一种肿瘤,主要由血管细胞构成。
皮肤血管肉瘤可分
为内和外皮肤血管肉瘤,外皮肤血管肉瘤症状表现为外表症状及淋巴结肿大,且可以轻松
将淋巴结肿大和肿瘤移除。
内侧皮肤血管肉瘤一般伴随较多的淋巴结,淋巴结的肿大主要
分布在头背部、腹部、颈部及肩部,症状表现为淋巴结性肿物,头面部尤其明显,脱发
也不可避免,有的还会伴随发热和脓液表现。
治疗这种皮肤血管肉瘤的最有效方法就是手术切除,结合合适的化疗和放疗,手术一
般较大型,病人需长期服药抗炎、抗感染,以及精细的体内外保健护理,术后定期复查,
以确保手术疗效。
通过本次治疗,治疗由病人的淋巴结和肿瘤的组织清除成功,术后无复发病情,更希
望临床上多使用此类技术,改变传统的短期治疗方法,给患者一个更有希望、舒心的健康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