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校园建设研究文献述评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7
数字化校园建设调研报告在30年的工作实践中,各地始终致力于加强“服务文化”建设,发挥“服务文化”功能,有力地促进了老干部工作的健康、科学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赢得了广大老干部的普遍认可。
归纳“服务文化”对老干部工作的促进作用,有以下四个功能。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引发了教育教学信息化、数字化,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已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制高点,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手段和教学水平,培养人才的迫切需要,只有予以充分的认识和高度的重视,才能确保数字化校园建设在学校工作中顺利进。
下面就本校的数字化教育教学建设情况做一简单介绍一、加强领导,把信息化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
为增强学校信息化工作的推进力度,我校及时构建了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三个层面的管理体制:1领导层面:由校长、分管副校长、专职教师等组成的领导小组,负责整体规划协调,并制订相关制度。
2管理层面:教导处、教科室和总务处等部门按各自职能,突出抓好教育信息化的推动工作。
我校还专门设立了“信息技术处”这一中层职能部门,配备精干力量,以加强管理。
3参与层面:全体师生努力学习、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成为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积极参与者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迫切而长期的艰巨任务。
针对当前我市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以推进。
结合这次调查,我们特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二、学校园网数字化硬件系统建设1、教学及校务管理系统近年来,我省各级公路管理部门日益重视公路文化建设,把公路行业文化建设作为对内凝聚人心、激发活力,对外展示行业风貌、构建和谐公路的重要举措,且取得了显著成绩。
如:从2020年起,省管公路贯彻“12435”发展思路,促进了省管公路的机制改革,使公路行业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以受社会高度评价的“三个工程”为例:各处室级部配备公用办公计算机,并在部分处室配置打印机,充分利用校园网一这平台将各处室级部的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
数字化校园建设课题研究论证报告前言在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已经深刻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我们迎接数字化时代的必然趋势,为了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我们有必要对数字化校园建设进行深入研究。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已经从传统的教育方式逐渐转向数字化教育。
数字化校园建设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快捷、高效、全面、互动的特点,成为教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也逐步成为国家教育改革的方向。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意义数字化校园建设有着深刻的意义,它促进了教育改革与发展。
数字化校园建设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也能够使得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数字化校园建设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并且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数字化校园建设还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并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可以更自主地掌握知识。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实施数字化校园建设需要遵循一定的流程和方法。
实施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第一步是制定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计划,明确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时间等方面。
接下来,需要进行技术方案策划,确定应用技术的方向和方案。
实施数字化校园建设还需要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设备采购。
最后,需要开展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和数字化课程建设等工作。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难点与解决数字化校园建设需要克服许多的困难。
其中最重要的困难是数字化设备的昂贵成本和教师、学生的数字素养低下。
要克服这些困难,需要通过良好的政策、管理和推广措施来推动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发展。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未来发展数字化校园建设在未来将会持续发展,并且将逐步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
数字化教育将会成为教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未来数字化校园建设还将提供更加智能化和个性化的教育服务,学生教育将变得更加灵活、多样和自由。
结论数字化校园建设是教育教学的方向和趋势。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实施可以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并且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浅析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现状与发展数字化校园建设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校综合实力、提高竞争力和长期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建设数字化校园对教学、科研和管理活动都有巨大的积极影响。
文章介绍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意义与必要性,以及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标签:数字化校园;教育现代化;三大平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人们的生活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尤其在我国教育教学工作中带来的影响更是不容小觑。
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会上,李克强总理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而“互联网+教育”也将引爆教育行业的升级换代。
信息技术的革新掀起了新时代的数字革命,这将引起校园教育模式、管理体制、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改变,带领传统校园向数字化校园转变。
同时,建设数字化校园也是体现学校综合实力、提高竞争力和长期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1 数字化校园的意义与内容数字化校园的基础是计算机网络,它将校园变成一个虚拟的数字化的教育环境,所有的教育教学资源都变成数字化的形式。
在数字化校园的环境下,学生们的学习时间和空间不再局限于以往的课堂之中,传统的校园业务得到大幅度的扩展,校园的管理和运行效率也将大大提升。
最终能够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和办公效率的目的。
数字化校园建设内容包括:(1)建设标准体系、运维体系、安全体系等数字化校园配套体系;(2)建立统一信息门户平台、统一身份认证平台、数据中心平台等三大基础平台,并实现一卡通、人事、财务、图书馆等系统的集成;(3)新建和升级满足学校日常管理需要的各类应用系统,包括人事管理、教务管理、科研管理、OA办公自动化管理、综合信息服务、虚拟校园平台等;(4)软硬件支撑平台的建立与完善;(5)定期培养技术人员,不断学习最新技术,长期保障系统的安全运行。
2 数字化校园带来的影响2.1 对“教”与“学”的影响在传统观念中,教师是现有文化的传承人,教师的职业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将其所掌握的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们。
高校数字校园建设研究近年来,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高校数字校园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
数字校园是指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等技术手段,以学校为载体,将教学、科研、管理等各方面的信息化进行整合和统一,形成一个数字化运行的校园环境。
数字校园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既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数字校园建设的意义在于实现信息化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与水平。
数字化建设应与高校的教学、科研、学生生活等产生联系,并切实地体现在教学和管理服务中,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数字化技术的作用。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真正实现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信息化和数字化,可以改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教学效率,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机会。
在数字化建设中,数字图书馆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数字图书馆是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及通讯技术,对现有的各种藏书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形成一种新型的图书馆形式。
数字图书馆既有传统图书馆的基本功能,也利用网络、数据库等技术实现了更为广泛、多元化的服务。
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不仅能够为师生提供便利的检索、借阅、推荐等服务,还能促进传统图书馆与现代计算机技术的融合,实现数字时代对学校图书馆的新要求。
除了数字图书馆,数字校园还包括数字化教室、教学网站、科研平台、学生信息管理平台等。
数字化教室主要通过数字化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为师生提供高效、多元的教学资源,使教师能够将多种教学资源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创新教学方法;学生也可以在多媒体教室中享受数字化的教学环境,从而提高学习效能。
同时,数字校园更为全面地整合了学校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高效的学院内部管理、师生个人信息管理、奖励考核和各种工作协同等。
特别是通过数字校园建设实现的学生管理平台,学生的身份信息、学籍信息、成绩信息等资料可以随时随地查询,对于提高学校学生管理效率、方便学生自我管理、保障学生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数字校园的建设是一个长期漫长的过程,只有不断深化数字化应用的内涵,形成更加完整、更加系统的数字化校园服务链,才能更好地为高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及师生服务提供保障。
数字化校园建设课题研究论证报告数字化校园建设课题研究论证报告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背景评述1、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提升和数字化技术的不断推进,数字化设备在校园内的应用也在不断的升级,根据校园用户的需求,数字化校园设备、数字化网络管理平台也应运而生,如多媒体功能教室、多媒体教学资源、电子教室、数字化校园办公系统等等,环境上的、资源上的、管理上的数字化技术五花八门,各家争鸣。
于是教育研究者提出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概念,投入资金不断增添现代化、数字化教学设备成为当前中小学开展数字化校园建设之主流。
利用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科学规范地把学校数字化设备资源进行整合和集成,以服务学校的管理、教学与科研工作也成为当前国内的数字化校园建设之重点工作。
在当前已建好的数字化校园的中,大多以行政管理,教学管理功能为重,学生在数字化校园中是被管理被服务的被动角色,学生感受到数字化带给他们的变化并不明显。
从精神层面讲,学生几乎感受不到数字化校园带给他们的方便和幸福感。
经过调查:学生只知道,老师可以通过家校通和父母取得及时沟通,有的同学甚至不喜欢老师经常发信息给家长“告状”;学生还知道部分优秀的学生可以在学校网站得到展示,能展示的学生很自豪,大部分没有展示的学生有几分羡慕,更有几分落寞。
没有完全发挥数字化校园所能带给学生精神上的幸福作用。
而我们建设“数字化校园”就是以“学生为本”的目的,让学生更好的发展,与现在的素质教育结合起来,还应该关注他们的精神需求,让他们幸福成长。
2、本课题研究背景我校是一所今年要建设“数字化数字化校园”的农村普通初中,现在已经有电教室、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等硬件设备,和家校通、ftp资源库等软件系统。
在这次数字化校园建设中,要开发一套与我校实际相结合的后台管理软件和一个校园网站,将现有的设备和资源整合起来。
而我校的办学理念是“以人为本,关注精神,让学生幸福成长”,因此我们建设“数字化校园”也是以此理念为核心,为学生搭建一个能感知到幸福的网络平台。
数字化校园建设研究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催生了数字化校园建设这一新的教育改革。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指在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使用数字化技术,实现教育信息化,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与管理水平。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目标是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教育普及、教育优质化、教育现代化,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当今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趋势。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体现。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全面性、战略性的教育改革工程,是基于数字化技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任务。
数字化校园建设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桥梁作用,推动了教育观念的更新,促进了教育模式的创新,进一步提高了教育教学和管理水平。
数字化校园建设要实现教育信息化的目标,首先需要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校园网络作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字技术支持下的教育教学、科研活动、学生管理等多方面的重要媒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数字化校园建设还需要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数字化课程的编制与推广、数字化考试与评估、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等多方面的支持。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实施,要全面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挥其在教学、管理、服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实施将在教育领域推出数字课程、数字图书馆、数字教学平台、教学辅助工具和管理软件等一系列系统工具,有效提高数字化教学、数字化管理的效率,同时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主能力。
数字化校园建设在教学方面的应用,通过数字化教学资源和教学平台的建设,可以实现教学过程的数字化,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信息、更加智能化的教学辅助工具、更加清晰的学习路径和目标。
数字化教学可以降低学生的负担,提高学习效率,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数字化校园建设在科研方面的应用,可以基于数字化技术实现数据化管理和分析,更加高效地整合科研信息资源,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和应用,提高科研团队的学术成果和社会贡献。
数字化校园建设在管理方面的应用,可以实现数字化校园管理,提高学校管理效率,在教学、科研、学生管理和财务等方面实现数字化管理,并提供在线服务和支持。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研究数字化校园建设是当今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方向,其目标是通过数字化技术,例如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将校园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以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教育服务。
本文将从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意义、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模式、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关键技术几方面来分别进行讨论。
一、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意义数字化校园建设对于高校的意义是多方面的。
首先,数字化校园建设可以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
教育信息化是高校现代化建设的必要组成部分。
数字化校园建设能够实现学校内外资源的共享,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取知识。
“互联网+教育”并不仅仅是传统教育模式与互联网的关联,它代表了学习方式的创新、教育内容的多元化,科技与人文的融合。
其次,数字化校园建设可以促进教育教学的现代化。
教学过程是学校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而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方案对于提高教育的质量、效率和多样性有着非常明显的作用。
数字化校园建设可以借助更加现代化的教学方式,例如网络教学、微课程等,促进学校教学水平的提高。
最后,数字化校园建设可以增加校园管理的智能化、便捷化。
校园管理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关键部分。
而传统的手动式管理已不能满足现代校园的发展需求。
通过数字化校园建设,高校可以更好地实现管理便捷化、自动化,例如门禁管理、电子图书馆等,提高校园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二、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模式目前,数字化校园建设涵盖广泛,包括校园信息化、智慧校园、数字化教学等多个方面。
其中,智慧校园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核心,也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
1.校园信息化校园信息化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基础。
它包括课程资源库、教室管理、学生信息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实验室管理、学业评估等多个方面,其目标是整合校园信息,提高校园管理效率和质量。
现在,校园信息化已成为了学校建设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基本阶段。
它可以通过校园网、内部服务器等形式将学生、老师、管理者等多方面的信息进行整合,并依托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学习资源的整合与开发。
数字化校园建设研究文献述评摘要:数字化校园建设,对于高等教育实现现代化和跨越式发展意义深远。
运用科学知识图谱工具对WOS数据库、CNKI数据库中近年数字化校园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可视化分析。
研究表明,各个国家或地区数字化校园研究的发展程度不尽相同,但主要都处在从技术层面过渡到应用发展层面的阶段,并形成了以实际需求为导向、常规化为诉求、不断发展新特色、探索新应用的趋势。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研究热点;研究趋势;CiteSpace1研究背景数字化校园,始于1990年由美国克莱蒙特大学教授凯尼斯·格林(Kenneth Green,1990)发起并主持的名为“信息化校园”(the Campus Computing Project)的大型科研项目。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各高校纷纷在校园内建设局域网。
随着CERNET的建成和全面开通以及教育信息化、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等战略的实施,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网络多媒体教学应用逐渐成为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主流,即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对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等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并运用科学规范的管理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集成,以构成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和统一的权限控制,把学校建设成面向校园、面向社会的虚拟大学。
显然,数字化校园是基于校园网的概念发展而来的,但是在内涵上却要丰富得多,数字化校园既有传统的硬件设施和网络系统的建设,同时又为教学科研、管理、生活服务等各方面提供数字化服务。
2研究设计本研究采用词频分析工具CiteSpace,将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CiteSpace是一种模拟人类进行数据分析,帮助某些领域的判断、决策、预测的科学知识图谱工具,由美国德克赛尔大学的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陈超美博士开发。
CiteSpace可以在识别突现词和突现文献的基础上,给出这些突现文献的施引文献聚类,这为我们准确快速地辨识和探测研究前沿提供了重要的分析工具。
CiteSpace能够通过引文网络分析,找出学科领域演进的关键路径;找出学科领域演进的关键节点文献(知识拐点);分析学科演化的潜在动力机制;预测学科或知识领域的研究前沿<sup></sup>[3]<sup></sup>。
本研究在具体运用CiteSpace时,采用了科学计量、信息可视化分析与统计分析等策略,包括引文分析、共被引分析、聚类分析等具体的技术手段。
文献的被引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献的影响程度和质量的高低,通过引文分析,结合信息可视化技术,找出高被引文献,也就是学科领域发展的关键节点文献,就可以探索学科演进的关键路径,揭示学科发展的背景,挖掘学科演进的动力。
文献的共被引是指两篇文章的共被引频次,该频次越高,表明文章间关系越密切,意味着两文献的学科背景越相似。
借助信息可视化技术,可将期刊、文献、作者等分析对象之间的复杂关系通过共被引网络简化为较少的若干聚类群之间的关系,并通过科学知识图谱形象地表达出来,进而研究学科演进的结构和特点。
聚类分析是对具有多项指标的数据进行分类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用相似性尺度来衡量事物之间的亲疏程度,并以此来实现分类。
根据层级聚类的原则,即相似性从大到小,依次将所有的研究对象进行聚类,使文献间的亲疏关系得以明晰化。
3数字化校园研究热点本研究以“数字化校园”、“数字校园”、“digital campus”、“campus computing”等为组合关键词,在CNKI、CSSCI、Web of Science(SCI、SSCI和A&HCI)3个学术数据库中进行主题词检索,并绘制了近5年国内外“数字化校园”研究的趋势图(图1):从2007-2012年间,关于数字化校园的研究不断热化。
通过运用CiteSpace软件对数字化校园关键词的文献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可以绘制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对研究热点问题进行可视化,总结我国当前数字化校园研究的热点理论及其发展趋势,其网络图谱如图2所示,而中心度高的关键词汇如表1所示。
由表1可见,首先国内更多采用“数字化校园”的表达,部分采用“数字校园”的表达。
其次,2008年前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主要着重于对资源环境的建设:从无线网络的覆盖到基于J2ee和Webgis等的平台建设,主要着眼于通过一体化数字校园的顶层设计与规划,构建关联整合的信息系统和有机集成的支撑环境,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贴切服务。
同时,由于对概念的提出和设计,这一时期的论文主要旨在搭建数字化校园的基本框架,确定了数字化校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技术。
到2010年,学者们引进了新技术,同时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有关教育信息化的意见,数字化校园在逐步走向应用和融合阶段,重点在于加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高等教育与网络教育信息技术之间的深度融合,并推动自成一体的数字化校园系统和广域性的数字化社会的对接。
4数字化校园研究聚类对论文形成的网络进行自动聚类,共出现了13个聚类(见图3),当用sigma指数来衡量这些聚类的时候,选取其中sigma指数最高的7个聚落(如表2)。
可以发现,除了数字化校园(Digital Campus)以外,其他大多属于技术层面的关键词,如网格(Grid)、负载平衡(Load Balance)、数据挖掘(Data Mining)、网格计算(Grid Computing)、泛在计算(Ubiquitous Computing)等在近几年频繁出现。
而这六个关键词从分布上来看主要集中在欧美地区。
可见,对于数字化校园的研究,目前国际上的前沿主要是在新型计算模式的引领下,为校园数字化提供技术支持。
同时,作为数字化校园中的一种承载形式——校园卡(Campus Card),也有着较高的sigma指数,受到关注。
同时,sigma值较小的聚类包括吞吐量、响应时间(Response Time)等,这些关键词有别于传统的数字化校园研究中对框架的构建和基本技术的应用,而逐步转移向网络边界、平台支持等方面发展。
更多的关注点落在了如何更好地运作平台,而不是如何去搭建新平台。
这和我们现实生活中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已经初步成型且需要不断完善和推进这一点是不谋而合的。
相对于技术层面的研究,人文理论的研究在数字化校园研究中就极少见到,其中人事系统(PersonnelSystem)为关键词的聚类虽然不大,但是明显独立于传统的数字化校园和数字校园为中心组成的网络之外,是一个新兴的研究热点。
同时,在传统的以“数字校园”、“数字化校园”为中心构成的网络结构中,也看到了一些中心度不高的点,它们主要集中在安全、管理、维护、数据挖掘等方面。
这些都是数字化校园研究中不可或缺的要点。
网络的复杂性与数据的特殊性使得数据安全尤为重要。
同时数据的管理和挖掘将有效地发掘和延伸数字校园的功用。
5数字化校园研究趋势5.1以校园实际需求为导向随着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不断推进,专家和学者开始越来越重视实际需求,而不是一味地追求高新技术等。
在全国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学术交流会(NCDS-K12)上,深圳南山实验学校从学校、家长、学生、教师和课程五大角色的需要出发,提出“数字文化引领学校内涵发展”的建设指导思想,进行数字资源、数字化平台、技术应用和移动学习探索四个层面的建设,创新教学模式,推动学校信息化的整体发展<sup></sup>[4]<sup></sup>。
也就是说,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不仅要从传统的技术层面考虑,更要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将校园的需求放在第一位。
5.2以常规化应用为诉求国内外政府部门和高校对校园信息化工作近年来不断加大投入,更多的高校制定了信息化整体建设规划和财务预算,将数字化校园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来做。
建立系统建设和推广的长效机制,在公共服务平台的基础上进行应用拓展,服务教学、科研和管理,推进机制变革。
5.3以发展特色、探索新应用为导向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需要着眼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特色化和新应用。
最近兴起的许多新技术都可以和数字化校园良好地结合在一起,比如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在移动学习中的应用,电子书包资源对课堂的拓展,以及网格计算、分布式计算对数字化校园数据处理能力的提升。
研究人员对数字化校园理论的建构已经基本完成,但是对于技术的实现和应用的拓展却仍在继续。
只有不断融入新的技术和概念,才能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进一步提升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1]万立鹏,陈雅,郑建明.中国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与思考[J].情报科学,2004,22(3).[2]刘菁,董菁,韩骏.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国内移动学习演进与前沿热点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2(2).[3]白书弟,王玉.对数字化校园网络体系结构的研究[J].中国科技博览,2008(18).[4]苏文生.基于数字化校园的校园一卡通构建[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5,27(1).[5]李海霞.数字校园中资源中心的研究与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05(1).[6]张敬涛,丁新.美国、香港中小学数字化校园与支持服务体系考察报告[J].中国电化教育,2012(2).[7]LISA SCHMIDT,CYNTHIA GHERING,SHAWN NICHOLSON.Digital curation planning at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J].Michigan University Jounral,2011(2).[8]DICKIE COX,LITTIVCRSITYOF ATAHANIA.Digital media production centers in 2 southeastern academic libraries[J].Media Review,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