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证明(三)复习课件(北师大版九上)
- 格式:ppt
- 大小:1.80 MB
- 文档页数:11
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第三章证明(三)练习题一、填空题1、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 ,对角线AC 、BD 交于点O ,请你写出图中三对一定相等的线段 。
2、在上题图中,若平行四边形ABCD 的周长为30cm ,且A O B ∆的周长比BOC ∆的周长小1cm ,那么AB= cm ,BC = cm 。
第1-2题图 第3题图第4题图 3、如图,将两块完全相同的含有30角的三角板一边重合拼在一起,可以得到一个四边形ABCD ,则四边形ABCD 是 (回答是什么四边形);若BC=10 cm ,则对角线BD = cm 。
4、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 中,AE 、AF 分别是BC 和CD 边上的高,若65EAF ∠=,则B ∠= 度,C ∠= 度。
5、如图,将两根等宽的纸条叠放在一起,重叠的部分(图中阴影部分)是一个四边形,对这个四边形的形状你认为最准确的一个描述是:这个四边形是 四边形。
第7题图 96、菱形ABCD 的面积是503cm 2,其中一条对角线的长是103 cm ,则菱形ABCD 的较小的内角为 ,菱形ABCD 的边长为 。
7、如图,矩形ABCD 中,BE ⊥AC 于E ,DF ⊥AC 于F ,若AE=1,EF =2,则FC = ,AB = 。
8、对角线 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二、择题9、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 中,AE=CF ,则图中的平行四边形的个数是( )个 A.2 B.3 C.4 D.510、若第1题的条件中,除原有条件外,再增加FA =FD ,则图中的等腰梯形个数是( )个A.2B.3C.4D.511、下列关于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中正确的是( ) A. 一组对边相等,另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B.一组对边相等,一组对角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C.一组对边平行,一组对角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OC AD BC AD BE FC A DB FECADBCA DBE FD.一组对边平行,一组邻角互补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12、顺次连接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的四边形各边中点,得到一个四边形,对这个四边形的形状描述最准确的是( )A. 平行四边形B.矩形C.菱形D.正方形13、已知菱形ABCD 的面积为96cm 2,对角线AC 的长为16 cm ,则此菱形的边长为( )cm A.32 B.10 C.14 D.2014、正方形具有而菱形不一定具有的性质是( )A. 对角线互相平分B.对角线互相垂直C.对角线相等D. 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15、只用一把刻度尺检查一张四边形纸片是否是矩形,下列操作中最为恰当的是( ) A. 先测量两对角线是否互相平分,再测量对角线是否相等 B. 先测量两对角线是否互相平分,再测量是否有一个直角 C. 先测量两组对边是否相等,再测量对角线是否相等D. 先测量两组对边是否互相平行,再测量对角线是否相等16、如图,梯形ABCD 中,AD ∥BC ,90B C ∠+∠=,E 、F分别是AD 、BC 的中点,若AD=5cm ,BC=13cm ,那么EF=( )cmA.4B.5C.6.5D.9三、解答题17、按要求填图下面图中,表达了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九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第一章特殊平行四边形1.菱形的性质与判定菱形的定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菱形的性质: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且四条边都相等,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菱形是轴对称图形,每条对角线所在的直线都是对称轴。
※菱形的判别方法: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2.矩形的性质与判定※矩形的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矩形..。
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矩形的性质: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且对角线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矩形是轴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矩形的判定: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矩形(根据定义)。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四个角都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推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3.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正方形的定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叫做正方形。
※正方形的性质:正方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一切性质。
(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正方形常用的判定: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对角线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矩形是正方形。
正方形、矩形、菱形和平行边形四者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梯形定义:一组对边平行且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两条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一条腰和底垂直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
※等腰梯形的性质: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对角线相等。
同一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第二章一元二次方程1.认识一元二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整式方程,且都可以化为02=bxax(a、+c+b、c为常数,a≠0)的形式,这样的方程叫一元二次方程......。
※把02=bxax(a、b、c为常数,a≠0)称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c+般形式,a为二次项系数;b为一次项系数;c为常数项。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 证明(二)一、公理(1)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边边边”或“SSS ”)。
(2)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边角边”或“SAS ”)。
(3)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角边角”或“ASA ”)。
(4)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推论:两角及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角角边”或“AAS ”)。
二、等腰三角形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2)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三线合一)。
等腰三角形的其他性质:①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且等于45° ②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只能为锐角,不能为钝角(或直角),但顶角可为钝角(或直角)。
③等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设腰长为a ,底边长为b ,则2b <a ④等腰三角形的三角关系:设顶角为顶角为∠A ,底角为∠B 、∠C ,则∠A=180°—2∠B ,∠B=∠C=2180A∠-︒ 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1)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称:等角对等边)。
(2)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三、等边三角形性质:(1)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
(2)三线合一 判定:(1)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2)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四、直角三角形 (一)、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2、在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4、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 ,b 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 的平方,即222c b a =+其它性质:1、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高线将直角三角形分成的两个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
第三章 证明(三)检测题【本试卷满分100分,测试时间90分钟】一、 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对角线AC 、BD 相交于点 O ,若BD 、AC的和为18 cm ,CD ︰DA=2︰3,△AOB 的周长为13 cm ,那么BC 的长是( )A.6 cmB.9 cmC.3 cmD.12 cm2. 一个等腰梯形的两底之差为12,高为6,则等腰梯形的锐角为( ) A.30° B. 45° C. 60° D. 75°3.下列判定正确的是( ) A.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菱形 B.两角相等的四边形是等腰梯形C.四边相等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正方形D.两条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4.如图,梯形中,∥,∠∠90°,分别是的中点,若cm ,cm ,那么( )cm.A.4B.5C.6.5D.95.直角梯形的两个直角顶点到对腰中点的距离( ) A.相等 B.不相等 C.可能相等也可能不相等 D.无法比较6.正方形具备而菱形不具备的性质是( ) A.对角线互相平分 B.对角线互相垂直 C.对角线相等D.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7.从菱形的钝角顶点,向对角的两条边作垂线,垂足恰好是该边的中点,则菱形的内角中钝角的度数是( )A.150°B. 135°C. 120°D. 100°8.顺次连接一个四边形的各边中点,得到了一个矩形,则下列四边形满足条件的是( ) ①平行四边形; ②菱形; ③等腰梯形; ④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 A.①③B.②③C.③④D.②④9.在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正方形中,能够找到一个点,使该点到各顶点距离相等的图形是( )A.平行四边形和菱形B.菱形和矩形C.矩形和正方形D.菱形和正方形10.矩形的边长为10 cm 和15 cm ,其中一个内角的角平分线分长边为两部分,这两部分的长分别为( ) A.6 cm 和9 cmB. 5 cm 和10 cmDC. 4 cm 和11 cmD. 7 cm 和8 cm二、 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24分)11.已知菱形的周长为40 cm ,一条对角线长为16 cm ,则这个菱形的面积是 .12.如图,EF 过平行四边形ABCD 的对角线的交点O ,交AD 于点E ,交BC 于点F ,已知AB = 4,BC = 5,OE = 1.5,那么四边形EFCD 的周长是 .13.已知: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 中,AB = 12,AB 边上的高为3,BC 边上的高为6,则平行四边形ABCD 的周长为 .14.在矩形ABCD 中,对角线AC 、BD 交于点O ,若∠,则∠OAB= .15.已知菱形一个内角为120°,且平分这个内角的一条对角线长为8 cm ,则这个菱形的周长为 .16.如图,把两个大小完全相同的矩形拼成“L”型图案,则∠________ ,∠________.17.边长为的正方形,在一个角剪掉一个边长为的正方形,则所剩余图形的周长为 .18.顺次连接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图形是 .顺次连接对角线_______ 的四边形的各边中点所得的图形是矩形.顺次连接对角线 的四边形的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菱形.顺次连接对角线 的四边形的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三、 解答题(共46分) 19.(7分)如图,在四边形中,,⊥,⊥,垂足为,,求证: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20.(7分)如图,在△中,∠,⊥于,平分∠,交于,交于,⊥于,求证:四边形是菱形.21.(7分)如图,已知正方形,过作∥,∠30,交于点,求证:22.(8分)辨析纠错 已知:如图,△中,是∠的平分线,∥,∥.求证:四边形是菱形.对于这道题,小明是这样证明的:证明:∵平分∠,∴ ∠1=∠2(角平分线的定义).∵∥,∴ ∠2=∠3(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1=∠3(等量代换). ∴(等角对等边).同理可证, ∴ 四边形是菱形(菱形定义). 老师说小明的证明过程有错误,你能看出来吗?(1)请你帮小明指出他的错误是什么?(先在解答过程中划出来,再说明他错误的原因) (2)请你帮小明做出正确的解答.23.(8分)如图,在平行四边形中,,E 为中点,求∠的度数.24.(9分)如图,在△中,∠0°,BC 的垂直平分线DE 交BC 于D ,交AB 于E ,F 在DE 上,且.⑴求证: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⑵当∠B 满足什么条件时,四边形ACEF 是菱形?并说明理由.A B C D E F 1 2 3第三章证明(三)检测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A 解析:因为cm ,所以cm. 因为△的周长为13 cm,所以cm.又因为,所以cm.2.B 解析:如图,梯形ABCD中,高则所以∠,故选B.3.C4.A 解析:如图,作EG∥AB,EH∥DC ,因为∠∠,所以∠.因为四边形和四边形都是平行四边形,所以.又因为cm ,cm ,所以cm ,,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得cm.5.A 解析:如图,直角梯形中,是的中点,设是的中点,连接,则E是梯形的中位线,所以∥,即⊥.又,所以是的中垂线,所以.6.C7.C 解析:如图,菱形中⊥连接,因为,所以是的中垂线,所以.所以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所以∠,从而∠.第2题答图第4题答图BACEF第5题答图第7题答图8.D 9.C 10.B二、填空题11.解析:如图,菱形ABCD的周长为40 cm ,cm,则cm ,cm,又OA⊥OB,所以cm.所以菱形的面积为.12.12 解析:由平行四边形可得,∠∠OCB.又∠∠,所以△≌△,所以,,所以四边形的周长.13.36 解析:由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得,即,解得,所以平行四边形的周长为.14.40°15.32 cm 解析:由菱形有一个内角为120°,可知菱形有一个内角是60°,由题意可知菱形的边长为8 cm ,从而周长为(cm).16.90°,45°解析:通过证明△FGA≌△ABC可得.17.18.平行四边形,互相垂直,相等,互相垂直且相等三、简答题19. 证明:因为DE⊥AC,BF⊥AC ,所以∠∠.因为,所以.又因为,所以△ADE≌△CBF,所以∠∠,所以AD∥BC.又因为,所以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20. 证明:∵平分∠,∴.∵,∴∥.∴∠∠.又∠∠,∴∠∠,得,∴.又∥,得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C又,∴四边形是菱形.21. 证明:连结交于点,作于,∵∠,∴∵⊥,⊥,∴G ∥又∥,∴四边形D是平行四边形,∴.又,∴,∴∠.又∠∠∠,∴∠∠E,∴22. 解:⑴小明错用了菱形的定义.⑵改正:∵∥,∥,∴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平分∠,∴∠1=∠2.又∵∠3=∠2,∴∠1=∠3.∴,∴平行四边形是菱形.23. 解法1:∵为中点,∴21BC.∵,∴∴∠∠,∠∠.∵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又,∴,∴∴. 解法2:如图,设F为AD的中点,连接EF.因为,所以又因为∥,所以四边形是菱形.所以∠∠同理,∠∠所以∠∠24.(1)证明:由题意知,∴∥,∴ .∵ ,∴.又∵ ,∴ △≌△,∴, ∴ 四边形ACEF 是平行四边形 . (2)解:当∠时,四边形是菱形 .理由如下:∵ AB 21.∵ 垂直平分,∴又∵,∴ 四边形是菱形.。
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北师大版)一、有理数的概念与性质1. 有理数的定义有理数是整数和分数的统称,包括正整数、负整数、零和所有的正负分数。
2. 有理数的比较有理数的比较可以利用数轴进行,较大的数在数轴上对应的点靠右,较小的数在数轴上对应的点靠左。
3. 有理数的运算性质有理数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满足封闭性、结合律、交换律、分配律。
4. 有理数的约分与化简将有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可以得到最简形式的有理数。
二、实数的表示1. 实数的性质实数包括有理数和无理数,实数的运算满足封闭性、传递性、对称性等性质。
2. 实数的表示方法实数可以用有理数表示,也可以用无理数表示。
(1)有理数的表示有理数可以用分数的形式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
(2)无理数的表示无理数无法用两个整数的比值表示,可以用无限不循环小数或根式表示。
3. 无理数的性质无理数包括无限不循环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两种。
4. 实数的区间表示法实数可以用区间表示法表示在数轴上的连续的一段。
三、实数的运算1. 实数的加法与减法实数的加法满足交换律、结合律、存在单位元、存在逆元等性质。
实数的减法即加法的逆运算。
2. 实数的乘法与除法实数的乘法满足交换律、结合律、存在单位元、存在逆元等性质。
实数的除法即乘法的逆运算。
3. 乘方运算实数的乘方运算即将一个实数连乘若干次。
4. 实数的分配律实数的乘法对于加法满足分配律。
四、实数的应用实数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等。
1. 数学建模实数在数学建模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实数的运算可以描述和解决实际问题。
2. 统计学与概率论实数在统计学和概率论中被广泛应用,例如描述数据的均值、方差以及概率的计算等。
3. 物理学与工程学实数在物理学和工程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描述物体的位置、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
4. 经济学与金融学实数在经济学和金融学中也有重要作用,例如描述价格、收益率、利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