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政治专题5.2文化创新的途径名师公开课精品讲义(提升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3
2018—2019学年高二政治人教版必修三课件:第五课第二框文化创新的途径第二框文化创新的途径径第五课文化创新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1 .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
2 .文化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1) 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
文化创新既是一个,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2) 正确认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①我们不能离开,空谈文化创新。
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
②体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社会实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传统文化根基时代精神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1 .必要性: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
2 .创新与交流、借鉴与融合的关系。
(1) 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
(2) 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的过程。
(3) 是在文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________ 的过程。
(4) 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重要动力过程优秀文化成果取长补短新文化文化多样性3 .对待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正确态度和原则。
(1) 正确态度: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_____________ 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
(2) 原则: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_____ 、为我所用。
世界优秀文化有益成果以我为主三、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1 .文化创新中存在的两种错误倾向。
(1) 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即一味固守本民族的 _____ ,拒绝接受和任何的倾向。
(2) 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即一味推崇 _____ ,根本否定的倾向。
传统文化新文化外来文化外来文化传统文化2 .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1) 文化只有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创新,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
校级公开课教学设计课题:5.2文化创新的途径授课教师:倪志明授课时间:2018.4.21上午第3节授课班级:高二(3)班中华艺术学校教务处年月日5.2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通过对“胡巴诞生记”的探究学习,明确的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和基本途径,文化发展需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多媒体现代技术手段展示文字材料、图片等,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充实;运用自主学习、情境探究、教师点拨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充分挖掘学生潜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要充分认识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初步确立文化创新的思想意识,投身社会实践,积极进行文化创新;树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文化创新的途径。
难点: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情境探究、教师点拨【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情景导入、激发兴趣通过“秒猜他是谁”引出《捉妖记》小妖王胡巴及其创作者许诚毅,从而带出本课课题《文化创新的途径》(设计意图)通过小活动活跃课堂气氛,以学生喜爱的电影《捉妖记》为例设置情境,展开教学,可以较好的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预习感知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什么(共同自主学习题)2.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一(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分析)(第一小组自主学习题)3.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二(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分析)(第二小组自主学习题)4.在文化创新中怎样克服错误倾向,坚持正确方向?(第三小组自主学习题)展示理解探究一:胡巴诞生记1“胡巴”之父许诚毅说:“刚开始构建胡巴这个角色,就是以现实生活中的婴儿为原型,白白胖胖的,头上长出一点绿草,应该会比较好玩。
有一天,去买菜,在菜市场看到一个白萝卜,好像胡巴!就想到让胡巴生气可以变成的萝卜的创意设计……”萌妖胡巴形象的设计过程表明文化创新根本途径是什么?一、根本途径:立足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五课文化创新
第二框文化创新的途径
【重难点“精讲”】
一、根本途径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这也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
2. 为什么说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
①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既是一个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过程,又是一个借鉴、汲取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民族文化的过程。
二、基本途径
1.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1)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2)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①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
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弃传统而从头开始。
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其民族文化的创新,就会失去根基。
②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社会实践的发展,带来了经济、政治、文化各个生活领域的变化,要求文化体现新的时代精神。
文化创新,表现在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2.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1)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原因: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
由此可见,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知识拓展: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着眼于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
故鼎新”。
这是文化纵向积累的过程,主要侧重于民族文化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即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这是文化横向积累的过程,主要侧重于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
2.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经历的过程。
(1)怎样进行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
①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不同民族的文化平等交流、相互借鉴,才能共同推动世界文化创新
②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因为永葆文化生命力和提升文化竞争力,都需要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
我们要跻身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就必须深深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推动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
(2)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①对待外来文化需要坚持科学分析的态度。
②不同民族文化之间虽有差异、矛盾和竞争,但文化差异不应成为文化交流的障碍,文化竞争并不排斥文化合作。
③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知识拓展:“以我为主”与“海纳百川”并不矛盾。
“以我为主”与“海纳百川”是可以统一的。
“以我为主”,表明在文化交流中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有利于永葆文化生命力和提升文化竞争力,有利于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海纳百川”,表明文化竞争力不排斥文化合作,不同文化之间可以相互借鉴,平等交流。
二者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层面。
】
三、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1.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2.反对两种错误倾向:反对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反对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3.正确方向:我们应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考情分析】
①创新与继承的关系,近几年对本考点的考查难度较大,考生在复习时要正确理解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②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近几年对本考点考查较多,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有考查。
考生在复习备考时要关注社会生活中有关文化创新的材料。
③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本考点多数是在考查如何进行文化创新时涉及,也有可能以选择题的形式让考生区分几种错误倾向。
【易错警示】: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与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的说法正确吗?
提示: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立足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对外来文化“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知识总结】
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①文化创新必须立足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基础、基本要求、根本途径。
②进行文化创新必须继承传统(吸取传统文化中营养)、推陈出新(辩证对待传统、适应时代要求融入时代精神)。
③进行文化创新必须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保护文化的民族特色)。
④进行文化创新必须正确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坚持正确的方向。
⑤进行文化创新必须立足时代要求,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⑥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新的主体,因此进行文化创新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吸取营养,自觉走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