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王选和冯锦华事迹的评价及启示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2
点评人物文字稿——王选引子:方正集团介绍:北大方正集团由北京大学1986年投资创办。
二十年来,坚持持续不断地技术创新,在中国IT产业发展进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2007年集团总收入达400亿。
今天,方正已经拥有5家在上海、深圳、香港及马来西亚交易所上市的公众公司,和海内外的20多家独资、合资企业,员工近3万人。
方正是中国本土最具创新力和影响力的高科技企业之一,拥有并创造对中国IT产业发展和大规模应用至关重要的核心技术。
与此同时,方正在PC制造领域连续7年稳居行业第二的地位,构筑起中国IT产业发展和大规模应用的制造基础。
近年来方正集团确立了IT、医疗医药双主业的发展战略,主动寻求跨越式发展机遇,将方正做实、做强、做大,成为一个国际化的企业集团。
在这个国际化企业集团的背后,有着一位举足轻重的灵魂人物。
他一直带领着这个集团不断进步、进取,取得一次又一次的骄人伟绩。
那他是谁呢?——王选简介:王选(1937年2月5日-2006年2月13日)男,汉族,籍贯江苏无锡,生长于上海,九三学社成员,1958年9月参加工作,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毕业,大学学历,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政协副主席。
荣誉奖励1985年因研制计算机-激光汉字编辑排版系统获国家经济委员会表彰1985年计算机-激光汉字编辑排版系统在首届全国发明展览会上获奖1985年获中国十大科技成就奖1986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986年获第14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7年获首届毕升奖1990年获陈嘉庚技术科学奖1991年获国家重大技术装备成果奖特等奖1993年获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994年获美国中国工程师学会个人成就奖1995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99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5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1996年获王丹萍科学奖1996年获中国十大科技成就奖1997年获台湾潘文渊文教基金奖1999年获香港蒋氏科技成就奖2002年获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984年以来分别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及北京市劳动模范、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首都楷模、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奖等光荣称号各界对王选的评价:※“半生苦累,一生心安”——夫人陈堃銶※“王选老师的一生,是奋斗不息的一生,搏战病魔,强忍病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学习王选事迹有感李清阅读着被誉为“当代毕昇”、“汉字激光照排之父”的王选院士的生平事迹让我感动不已,为我们国家失去这样一位当代伟大的、杰出的科学家而感到惋惜,为我们民主党派失去这样一位好领导、好榜样而痛心……这位享年70岁的科学家有三院院士的头衔: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王选院士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和技术负责人。
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该成果引起了我国出版印刷业“告别铅与火、迎来电与光”的技术革命,拥有9项国内外专利,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
1992年,王选又研制成功世界首套中文彩色照排系统。
先后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金牌,中国专利发明金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制特等奖等众多奖项,1987年和1995年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5年和1995年两度列入国家十大科技成就,是国内唯一四度获国家级奖励的项目。
他本人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并多次获全国及北京市劳模、先进工作者、首都楷模等称号,1987年获得中国印刷业最高荣誉奖——毕昇奖及森泽信夫奖,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奖,2001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除了对科学作出的杰出贡献外,他还是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曾任九三学社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是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王选院士尽管身患重病,去年他还是坚持带队视察北京的高新技术产业,并提出了许多中肯而宝贵的建议。
王选院士把自己的一生都奉贤给了国家和人民。
几乎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在工作让人感动:元宵节,京城弥漫着浓浓的节日气氛。
身为北大计算机所所长的王选院士,躺在北京协和医院的病床上,认真地审阅一份所里要上报的文件。
谁也想不到,这竟是他70岁人生的倒数第二天。
王选院士虽是优秀的科学家,中国计算机科技领域的领头人,但他平易近人、亲切、和蔼。
《大家——王选》观后感班级:姓名:学号: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上,老师让我们看了很多《大家》的纪录片,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王选。
王选,江苏无锡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
他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和技术负责人。
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
1992年,王选又研制成功世界首套中文彩色照排系统。
先后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金牌,中国专利发明金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制特等奖等众多奖项,1987年和1995年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5年和1995年两度列入国家十大科技成就,是国内唯一四度获国家级奖励的项目。
他本人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并多次获全国及北京市劳模、先进工作者、首都楷模等称号,1987年获得中国印刷业最高荣誉奖——毕升奖及森泽信夫奖,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奖,2001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王选在计算机应用研究和科学教育领域里的重大成就,1991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995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还先后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教育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北京市劳动模范、“首都楷模”等称号,并被授予人民教师奖章。
1975年,王选对国家正要开展的汉字激光照排项目发生了兴趣。
当时国外已经在研制激光照排四代机,而我国仍停留在铅印时代,我国政府打算研制自己的二代机、三代机。
王选大胆地选择技术上的跨越,直接研制西方还没有产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
针对汉字的特点和难点,他发明了高分辨率字形的高倍率信息压缩技术和高速复原方法,率先设计出相应的专用芯片,在世界上首次使用“参数描述方法”描述笔画特性,并取得欧洲和中国的发明专利。
《大家——王选》观后感班级:姓名:学号: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上,老师让我们看了很多《大家》的纪录片,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王选。
王选,江苏无锡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
他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和技术负责人。
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
1992年,王选又研制成功世界首套中文彩色照排系统。
先后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金牌,中国专利发明金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制特等奖等众多奖项,1987年和1995年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5年和1995年两度列入国家十大科技成就,是国内唯一四度获国家级奖励的项目。
他本人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并多次获全国及北京市劳模、先进工作者、首都楷模等称号,1987年获得中国印刷业最高荣誉奖——毕升奖及森泽信夫奖,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奖,2001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王选在计算机应用研究和科学教育领域里的重大成就,1991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995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还先后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教育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北京市劳动模范、“首都楷模”等称号,并被授予人民教师奖章。
1975年,王选对国家正要开展的汉字激光照排项目发生了兴趣。
当时国外已经在研制激光照排四代机,而我国仍停留在铅印时代,我国政府打算研制自己的二代机、三代机。
王选大胆地选择技术上的跨越,直接研制西方还没有产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
针对汉字的特点和难点,他发明了高分辨率字形的高倍率信息压缩技术和高速复原方法,率先设计出相应的专用芯片,在世界上首次使用“参数描述方法”描述笔画特性,并取得欧洲和中国的发明专利。
对王选、冯锦华事迹的评价与启示提到细菌战诉讼,人们立即会联想到王选,那个用流利的日语和英语在日本的法庭上、在国际会议上慷慨陈辞的中国女子。
侵华日军的细菌战暴行惨绝人寰,日本政府对此一直秘而不宣,战后美国为了得到日军的细菌战资料,与日本人一起隐匿了这段历史。
纸里从来都包不住火,更何况是这样的惊天罪恶呢。
在日本工作的冯锦华为表示对日本首相小泉参拜了靖国灶神的抗议,用红漆在靖国神社侧门的一个石雕底座上喷写了日语“该死”字样,这一举动也同样值得我们思考。
对于冯锦华的举动,虽然他是出于对日本首相的愤怒,但当我们细细来想这件事的时候就会觉得难免有些冲动。
不可否认,他的举动之中蕴含着内心满满的愤慨,对于民族的一种强烈责任与热爱。
可是,对于他本人来说结果却是严重的。
他虽然宣泄出了内心的愤怒,却也触犯了法律,我们就难免会去想这是不是不值得呢?我们可以从他的身上看到刚烈爱国的影子,他所持有的一份爱国态度,这些无疑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的,是现代社会每个人应该具备的一份情感,但我们也不得不斟酌这一举动所带来的后果。
“忽然一下就明白了,我为什么要到日本来留学,为什么要学习日本文化,拼命了解日本社会。
一下子找到了自己这么多年来经历的全部意义。
” 王选以一种忘我的姿态投入到细菌战调查和后来的诉讼中,投入了自己全部的时间、精力和金钱。
即使有个问题已经被问了无数遍:国家都已经放弃赔偿了,你们为什么还要打这个官司?但王选不这么看,通过诉讼,让日本的法院认定二战期间日军曾经在中国战场使用过细菌武器,全面认定了原告方面提出的受害申诉,世界各大媒体纷纷用到“划时代意义”和“里程碑”一类的词,就凭这一点,王选说:我们胜了。
王选奋斗的目标绝不在于复仇,而是呼吁人们正视战争和战后冷战政治在战争受国民众、尤其在他们的精神生活中造成的至今未愈的创伤,以正义和平、生命尊严的价值共识感召跨国公民运动,争取跨国司法救济,致力于中日“人民之间的和解”。
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渐渐忘却了这些事情,但是如果把这一切都淡化了,留下了创伤就会是永久的。
理想指引人的奋斗目标王选的事迹说明“高科技应做到‘顶天立地’。
”这是王选的理想,也是他一生奋斗的信条。
“顶天”即不断追求技术上的新突破,“立地”即把技术商品化,并大量推广、应用,而“顶天”是为了更好地“立地”。
王选主持研制成功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方正彩色出版系统得到大规模应用,实现了我国出版印刷行业“告别铅与火,迈入光和电”的技术革命,成为我国自主创新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行业的典范。
致力于研究成果产业化,主持开发的电子出版系统,引发报业和印刷业四次技术革新,使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占领99%国内报业和80%海外华文报业市场。
他设立“王选科技创新基金”,支持鼓励青年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技创新研究,荣获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王选精神在传承。
”XX大学XXXX研究所所长XXX说,“他提出的‘顶天立地’产学研结合模式,是我们一直追求的发展之路。
”。
王选观后感王选,这个名字对于很多人来说,或许并不如那些娱乐圈的明星或者商业巨贾那般耳熟能详。
但当我深入了解了他的事迹和贡献后,内心所受到的震撼与触动,实在是难以言表。
王选,他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
在那个计算机技术刚刚起步,国内科技水平相对落后的年代,他带领着团队,克服了重重困难,硬是闯出了一条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科技创新之路。
我还记得,当初我第一次听闻王选这个名字,是在一堂普普通通的信息技术课上。
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述着王选的成就,而当时的我,只是把这当作是一个遥远的、与自己生活毫无关联的故事。
然而,随着我对他了解的逐渐深入,我才真正意识到,他所做的一切,是多么的了不起。
王选在研究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过程中,面临的困难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当时,国外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技术,但王选没有选择跟随和模仿,而是决心要自主创新,打造出属于中国的技术。
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决心啊!资金的短缺、技术的瓶颈、外界的质疑,每一个问题都像是一座大山,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可是,王选没有退缩。
他和他的团队,日夜奋战在实验室里。
那些日子里,他们吃的是简单的盒饭,睡的是临时拼凑的床铺。
实验室里的灯光,常常彻夜通明。
他们一遍又一遍地进行试验,一次又一次地修改方案。
每一个数据、每一行代码,都倾注了他们无尽的心血。
我仿佛能看到,王选紧皱着眉头,盯着电脑屏幕上那些复杂的程序,手中的笔不停地在纸上写写画画。
他的眼神中,没有丝毫的疲惫和退缩,只有坚定和执着。
旁边的同事们,也都全神贯注地投入工作,大家相互讨论、相互鼓励。
在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后,他们终于迎来了成功的曙光。
当第一份由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打印出来的清晰、美观的文件出现在眼前时,整个实验室都沸腾了。
那一刻,他们的欢呼声响彻云霄,所有的汗水和付出都在这一刻得到了回报。
王选的成功,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是为我们国家在科技领域争得了一份尊严和荣誉。
他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人在科技创新方面的能力和潜力。
王选的选择读后感《王选的选择》读后感。
《王选的选择》是一本让人深感震撼的小说。
它讲述了一个普通人王选在面对生死抉择时所做出的选择,以及这个选择所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
小说通过王选的故事,深刻地探讨了人性、道德和生命的意义,让人在阅读之后深思不已。
王选是一个普通的上班族,过着平凡的生活。
然而,一次意外的车祸改变了他的一生。
在车祸中,他不幸成为了一个植物人,只能依靠呼吸机维持生命。
面对这个现实,王选的家人和医生们都认为他没有任何希望,建议放弃治疗,让他安详地离开人世。
然而,王选的妻子却坚持要继续治疗,她相信丈夫还有希望,不愿意轻易放弃。
在这样的情况下,王选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是选择放弃治疗,结束自己的痛苦,还是选择相信家人的坚持,继续与病魔抗争。
在这个关键时刻,王选做出了一个令人动容的选择,他选择相信妻子,选择继续治疗,选择不放弃生命。
这个选择并不容易,因为在治疗的过程中,王选经历了无数的痛苦和折磨。
然而,正是这个选择让他重新获得了生命的希望。
在妻子的陪伴下,他一步步地走出了病痛,重拾了生活的信心。
最终,他不仅康复了,还成为了一个更加坚强和乐观的人。
通过王选的故事,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坚韧和力量。
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常常会感到迷茫和无助,但正是这些困难和挑战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和勇敢。
王选的选择告诉我们,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我们都应该选择相信生命的力量,选择坚持不懈地向前,选择不放弃希望。
除此之外,王选的选择也让我们思考了人性和道德的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选择,有些选择可能会影响到我们自己的命运,有些选择可能会影响到他人的命运。
在做出选择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权衡利弊,如何坚守自己的信念,如何选择正确的道路?王选的选择给了我们一些启示,在面对选择时,我们应该坚持自己的信念,勇敢地做出正确的选择,哪怕这个选择可能会带来痛苦和困难。
总的来说,读完《王选的选择》让我深受触动。
这个故事不仅让我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对人性和道德有了新的思考。
对王选、冯锦华事迹的评价与启示提到细菌战诉讼,人们立即会联想到王选,那个用流利的日语和英语在日本的法庭上、在国际会议上慷慨陈辞的中国女子。
侵华日军的细菌战暴行惨绝人寰,日本政府对此一直秘而不宣,战后美国为了得到日军的细菌战资料,与日本人一起隐匿了这段历史。
纸里从来都包不住火,更何况是这样的惊天罪恶呢。
在日本工作的冯锦华为表示对日本首相小泉参拜了靖国灶神的抗议,用红漆在靖国神社侧门的一个石雕底座上喷写了日语“该死”字样,这一举动也同样值得我们思考。
对于冯锦华的举动,虽然他是出于对日本首相的愤怒,但当我们细细来想这件事的时候就会觉得难免有些冲动。
不可否认,他的举动之中蕴含着内心满满的愤慨,对于民族的一种强烈责任与热爱。
可是,对于他本人来说结果却是严重的。
他虽然宣泄出了内心的愤怒,却也触犯了法律,我们就难免会去想这是不是不值得呢?我们可以从他的身上看到刚烈爱国的影子,他所持有的一份爱国态度,这些无疑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的,是现代社会每个人应该具备的一份情感,但我们也不得不斟酌这一举动所带来的后果。
“忽然一下就明白了,我为什么要到日本来留学,为什么要学习日本文化,拼命了解日本社会。
一下子找到了自己这么多年来经历的全部意义。
” 王选以一种忘我的姿态投入到细菌战调查和后来的诉讼中,投入了自己全部的时间、精力和金钱。
即使有个问题已经被问了无数遍:国家都已经放弃赔偿了,你们为什么还要打这个官司?但王选不这么看,通过诉讼,让日本的法院认定二战期间日军曾经在中国战场使用过细菌武器,全面认定了原告方面提出的受害申诉,世界各大媒体纷纷用到“划时代意义”和“里程碑”一类的词,就凭这一点,王选说:我们胜了。
王选奋斗的目标绝不在于复仇,而是呼吁人们正视战争和战后冷战政治在战争受国民众、尤其在他们的精神生活中造成的至今未愈的创伤,以正义和平、生命尊严的价值共识感召跨国公民运动,争取跨国司法救济,致力于中日“人民之间的和解”。
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渐渐忘却了这些事情,但是如果把这一切都淡化了,留下了创伤就会是永久的。
王选以一个普通中国女性身份,坚守民族道义,帮助受苦受难的中国同胞寻求一种理性的秩序,为中国受害者向日本讨公道,她对于这个时代来说是一根标杆,对于我们每一个大学生来说都是榜样。
因此,对于王选和冯锦华两个人来说,他们的举动都是出于对民族的热爱,但是所折射出的问题实质却是不同的,我们需要学习的是如同他们一样的那份对民族执着热爱,但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更需要要考虑的是如何来表达内心的情感,而不是盲目跟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