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下载】王选个人资料成就背景_王选主要事迹个人荣誉-范文word版 (6页)
- 格式:docx
- 大小:20.44 KB
- 文档页数:6
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先锋王选人物事迹介绍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中,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授予100名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
王选获得科技体制改革的实践探索者的荣誉称号,下面小编就来分享一下他的人物事迹吧,赶紧来看看吧!王选主持研制成功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方正彩色出版系统得到大规模应用,实现了我国出版印刷行业“告别铅与火,迈入光和电”的技术革命,成为我国自主创新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行业的典范。
致力于研究成果产业化,主持开发的电子出版系统,引发报业和印刷业四次技术革新,使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占领99%国内报业和80%海外华文报业市场。
设立“王选科技创新基金”,支持鼓励青年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技创新研究。
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高科技应做到‘顶天立地’。
”这是王选一生奋斗的信条。
“顶天”即不断追求技术上的新突破,“立地”即把技术商品化,并大量推广、应用,而“顶天”是为了更好地“立地”。
上世纪70年代,中国出版业仍是铅字排版和印刷。
为改变落后状况,1974年,我国设立“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简称“748工程”。
正在北大任助教的王选看到了巨大可能,他通过分析比较,决定跨过当时国外流行的第二代、第三代照排机,直接研究世界尚无产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
历经艰难,1979年,我国首个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研制成功。
北大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教授、王选夫人陈堃銶介绍,原理性样机做出后,有人劝王选,不要做下去了。
“但王选说,应用性研究如不做成商品,对社会就没有价值,所以他一直极力将成果转化为商品,和产业相结合。
”在艰苦研制条件下,王选团队不仅攻克汉字字形信息的计算机存储和复原输出的世界性难题,还在20多年间持续创新,与多个协作单位联合攻关,紧跟市场需求,先后研制出八代汉字激光照排产品,使中国传统出版印刷行业得到彻底改造,“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
至上世纪90年代初,国内99%的报社和90%以上的书刊出版社和印刷厂使用了王选团队研制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
王选教授简要事迹王选,男,汉族,江苏无锡人,1937年2月5日出生于上海。
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
曾任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文字信息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电子出版新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北大方正集团董事,方正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协副主席。
王选教授为中国现代印刷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
1976年,他针对汉字字数多、印刷用汉字字体多、精密照排要求分辨率很高所带来的技术困难,发明了高分辨率字形的高倍率信息压缩和高速复原方法,在世界上首次使用控制信息(或参数)来描述笔画的宽度、拐角形状等特征,以保证字形变化后的笔画匀称和宽度一致。
这一发明获得了欧洲专利和八项中国专利。
以此为技术核心研制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处于国内外领先地位,从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占据了祖国内地99%的报业和80%的书刊(黑白)市场,以及港、澳、台、北美、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90%的华文报业市场。
新增产值三十余亿元,使中国的印刷术从铅与火的时代,迈入电和激光的新纪元,引发了全球华文报业和出版印刷业一场深刻变革。
其后又率领北大方正研制出日文、韩文和西文出版系统,成功打入日、韩及欧关市场,实现了民族软件产业走向国际化的目标。
以王选发明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核心的电子出版新技术的应用,使我国出版印刷行业实现了从铅排作业到计算机操作的彻底技术改造,形成了一个全新的电子出版产业,是我国计算机技术应用最为全面和成功的行业之一,成为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行业的典范。
同时为我国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创造了必要条件,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播提供了科技保障,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王选教授发明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曾获得国内外二十多项重大奖励,其中包括:两次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两度国家十大科技成就称号,中国专利发明创造金奖,第十四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国家重大技术装备成果特等奖。
王选一、人物简介王选(1937年2月5日-2006年2月13日)生于上海,江苏无锡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
他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和技术负责人。
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
二、人物履历1958年9月参加工作,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毕业,大学学历,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全国政协副主席。
1954年至1958年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学习。
1958年至1978年北京大学无线电系教师。
1978年至1995年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副教授、教授。
1995年至1996年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方正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1996年至1998年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协副主席,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方正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1998年任九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协副主席,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
2003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06年2月13日11时许在北京病逝,享年70岁1992年,王选又研制成功世界首套中文彩色照排系统。
先后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金牌,中国专利发明金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制特等奖等众多奖项,1987年和1995年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5年和1995年两度列入国家十大科技成就,是国内唯一四度获国家级奖励的项目。
他本人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并多次获全国及北京市劳模、先进工作者、首都楷模等称号,1987年获得中国印刷业最高荣誉奖——毕升奖及森泽信夫奖,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奖,2001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点评人物文字稿——王选引子:方正集团介绍:北大方正集团由北京大学1986年投资创办。
二十年来,坚持持续不断地技术创新,在中国IT产业发展进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2007年集团总收入达400亿。
今天,方正已经拥有5家在上海、深圳、香港及马来西亚交易所上市的公众公司,和海内外的20多家独资、合资企业,员工近3万人。
方正是中国本土最具创新力和影响力的高科技企业之一,拥有并创造对中国IT产业发展和大规模应用至关重要的核心技术。
与此同时,方正在PC制造领域连续7年稳居行业第二的地位,构筑起中国IT产业发展和大规模应用的制造基础。
近年来方正集团确立了IT、医疗医药双主业的发展战略,主动寻求跨越式发展机遇,将方正做实、做强、做大,成为一个国际化的企业集团。
在这个国际化企业集团的背后,有着一位举足轻重的灵魂人物。
他一直带领着这个集团不断进步、进取,取得一次又一次的骄人伟绩。
那他是谁呢?——王选简介:王选(1937年2月5日-2006年2月13日)男,汉族,籍贯江苏无锡,生长于上海,九三学社成员,1958年9月参加工作,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毕业,大学学历,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政协副主席。
荣誉奖励1985年因研制计算机-激光汉字编辑排版系统获国家经济委员会表彰1985年计算机-激光汉字编辑排版系统在首届全国发明展览会上获奖1985年获中国十大科技成就奖1986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986年获第14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7年获首届毕升奖1990年获陈嘉庚技术科学奖1991年获国家重大技术装备成果奖特等奖1993年获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994年获美国中国工程师学会个人成就奖1995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99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5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1996年获王丹萍科学奖1996年获中国十大科技成就奖1997年获台湾潘文渊文教基金奖1999年获香港蒋氏科技成就奖2002年获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984年以来分别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及北京市劳动模范、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首都楷模、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奖等光荣称号各界对王选的评价:※“半生苦累,一生心安”——夫人陈堃銶※“王选老师的一生,是奋斗不息的一生,搏战病魔,强忍病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当代毕昇—王选王选,1937年2月5日出生于上海。
计算机学家。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3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5年加入九三学社。
九三学社第十、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王选出生在上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王守其,上海南洋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在一家国际贸易公司作会计师,是一个正直、严谨的知识分子;母亲周邈清出身于书香门第,也是一个喜爱读书、追求进步的知识女性。
从事软硬件相结合的研究1954年秋,王选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
前两年以学习基础课为主,师从江泽涵、程民德、丁石孙等一批著名学者。
1956年分专业,大多数成绩好的同学选择了数学专业,王选却对当时还是新兴学科的计算数学专业情有独钟。
他看到1956年1月制定的国家“十二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中,未来重点发展学科就包括计算技术;又从报刊上了解到计算机在未来将对人类产生巨大神奇的作用。
因此,王选下决心选择了计算数学专业。
1958年王选大学毕业,留校在无线电系当助教,主持电子管计算机逻辑设计和整机调试工作,也参与过部分电路设计工作,一直在硬件第一线上跌打滚爬,每天工作都在14个小时以上。
通过阅读国外文献,他逐步领悟到只有同时掌握硬件设计和程序与应用,才能产生创新。
于是,在1961年,王选做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决定:从硬件转向软件,但不放弃硬件,从事软硬件相结合的研究,以探讨软件对未来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影响。
1964年,王选承担了当时正在进行硬件设计的DJS21机的ALGOL60编译系统,同时探讨适合高级语言的计算机体系结构。
经过几年努力,该系统最终研制成功,在几十个用户中得到推广,成为国内较早的高级语言编译系统,被列入计算机工业发展史大事记中。
这种软硬件两方面的知识和实践成为王选后来能够承担激光照排系统研制的决定性因素。
我国获欧洲专利的第一人1975年,王选听说国家有一个“748工程”,即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其中“精密照排系统”这一项目的价值和难度吸引了王选。
王选王选王选(1937年2月5日-2006年2月13日):曾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
王选(1952年8月6日-):女,1997年她被推举为中国细菌战受害者诉讼原告团团长。
王选被《南方周末》、《中国妇女》等评为2002年年度人物;“CCTV感动中国2002年年度人物评选”中,王选又是十位人物之一。
中文名:王选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中国上海出生日期:1937年2月5日职业:科学家毕业院校:北京大学政治面貌:九三学社社员目录简介生平活动年表荣誉奖励王选语录人物评价王选简介王选(1937年2月5日-2006年2月13日),男,汉族,籍贯江苏无锡人士,王选(科学家、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生长于上海,九三学社成员,九三学社副主席。
1958年9月参加工作,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毕业,大学学历,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全国政协副主席。
1954年至1958年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学习。
1958年至1959年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教师。
1959年至1978年北京大学无线电系教师。
1978年至1995年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副教授、教授。
1995年至1996年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方正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1996年至1998年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协副主席,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方正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1998年任九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协副主席,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
2003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王选王选:十年征讨路王选,1952年生于上海,曾作为上海知青下放回故乡浙江省义乌市崇山村,后考入杭州大学。
1977年毕业后在义乌中学从事英语教学8年。
1987年,王选留学日本筑波大学,取得教育学硕士学位后留日工作。
1995年一则关于日军细菌战的报道改变了她的生活轨迹,王选开始了长达近10年的日军侵华细菌战的诉讼之路。
2002年日本法院的一审判决承认了细菌战的事实,但驳回了原告方索赔的诉讼请求,2005年日本东京高等法院作出的二审判决维持了一审判决结果。
美国历史学家谢尔顿说:只要有两个王选这样的中国女人,就可以让日本沉没。
王选的诉讼之路还在继续……鲁豫:我特想知道,你平常在跟别人交流的时候,关于这个话题,每天谈到的比例是多少?王选:除了细菌战,我跟别人就不大说别的了,好像没有什么特别要说的。
还说什么呢?要么就是谈论一些跟这个会有些关系的话题,比如历史观,谈的都是自己关心的。
1995年8月3日,一则关于细菌战受害者要求赔偿的报道和一幅照片改变了王选的生活。
照片上的三名充做试验材料的中国人来自浙江一个叫做崇山村的地方,而王选的父辈正是从这个村子里走出来的。
在王选还是孩子的时候,父亲就曾经对女儿提起过日本人在浙江老家的暴行。
父亲讲述时恐惧的神情和事件中受害亲人的冤死,给王选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王选:我知道日本人在我们村子里面放鼠疫,这个是在我小的时候父亲就说过了,我印象很深。
它应该是一场灾难,一场很大的灾难,很惨重的灾难,因为我父亲说起来,表现出一种恐惧感。
我们家族死了八九个人,但是我们这一个村子里的人其实都是亲戚,属于一个祖宗、有一个家谱的,总共死了三分之一,1200个人里头死了400个人。
鼠疫的死亡率从医学上来讲是97%,所以从死亡率来看,还不能算是死得特别多。
当时因为鼠疫已经传播了几次,毒性就减弱了;而且有一些农民到别的地方逃难去了。
“文化大革命”爆发后,王选曾作为上海知青下放回故乡崇山村劳动,后在故乡父老乡亲的帮助下考入杭州大学,毕业时又回到义乌,在义乌中学从事英语教学8年。
【成功励志】好人王选清晨6点,王选走出家门,步行8分钟,来到北大南阁和北阁附近一片空地,开始一招一式认真地打太极拳。
晨读的学生匆匆走过,在他们眼里,这位中等偏瘦、架副眼镜的老者是一位普通的大学教授。
事实上,步入晚年的王选已经荣誉等身,王选的社会职务也越来越多,公务和社会活动一下多起来,每天的日程从早排到晚。
王选不知不觉成了人们心目中的"知识英雄",令人瞩目的公众人物。
然而,对于这一切,王选保持着清醒的头脑。
他在给大专院校的学子们作报告的时候,非常幽默地坦露了自己的心迹。
一个科研工作者如果老是在电视上抛头露面,就说明他的科技生涯快结束了,因为在第一线努力工作的人,哪有时间接受采访呢?现在我脱离了科研第一线,为了工作需要,到处作报告,其实就是讲讲过去的经验,卖卖"狗皮膏药",做点"招摇撞骗"的事情。
有一次在电视上,人家要李素丽形容一下她自己,李素丽说:"我是一个善良的人。
"轮到我,我也有一句话形容自己:"我是一个曾经做出过贡献,今天高峰已过,赶不上新技术发展的计算机专家。
"一般来说,院士者,是他一生做了重要贡献,给他一种安慰、一种肯定而已,多数院士创造高峰已过,特别是在计算机等新兴领域,很难有60岁的权威。
王选的报告出了名,他被请进中南海,给李岚清副总理等领导作报告;出差在外,每到一处,当地政府或院校都会慕名请他作一场报告。
他的报告既富有"煽动性"和幽默感,又注重用实例和事实说话,关键的一点,是敢说实话,说真话。
比如,谈到科技创新,他比喻:"除了爱人不要变,别的都要变";谈到鉴定会,他说:"我不愿参加鉴定会,因为有些鉴定会就是庆功会,而我又未必熟悉其涉及的领域,我有点名气,又不太懂得,这就对被鉴定方特别有利。
大家说些不丧失原则的话,弄个皆大欢喜的结果。
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
1992年,王选又研制成功世界首套中文彩色照排系统。
先后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金牌,中国专利发明金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制特等奖等众多奖项,1987年和1995年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5年和1995年两度列入国家十大科技成就,是国内唯一四度获国家级奖励的项目。
他本人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并多次获全国及北京市劳模、先进工作者、首都楷模等称号,1987年获得中国印刷业最高荣誉奖——毕升奖及森泽信夫奖,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奖,2001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王选在计算机应用研究和科学教育领域里的重大成就,1991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995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还先后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教育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北京市劳动模范、“首都楷模”等称号,并被授予人民教师奖章。
1975年,王选对国家正要开展的汉字激光照排项目发生了兴趣。
当时国外已经在研制激光照排四代机,而我国仍停留在铅印时代,我国政府打算研制自己的二代机、三代机。
王选大胆地选择技术上的跨越,直接研制西方还没有产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
针对汉字的特点和难点,他发明了高分辨率字形的高倍率信息压缩技术和高速复原方法,率先设计出相应的专用芯片,在世界上首次使用“参数描述方法”描述笔画特性,并取得欧洲和中国的发明专利。
这些成果开创了汉字印刷的一个崭新时代,引发了我国报业和印刷出版业“告别铅与火,迈入光与电”的技术革命,彻底改造了我国沿用上百年的铅字印刷技术。
国产激光照排系统使我国传统出版印刷行业仅用了短短数年时间,从铅字排版直接跨越到激光照排,走完了西方几十年才完成的技术改造道路,被公认为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后中国印刷技术的第二次革命。
王选传记范文王选传记。
王选,字子选,号韩山,生于清乾隆年间,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
他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聪慧过人,深得父母的宠爱。
在家庭的熏陶下,王选自幼酷爱学习,勤奋好学,成绩优异,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
王选少年时期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天赋和领导才能。
他曾在学校组织过一次抗洪救灾的活动,得到了当地政府和人民的高度赞扬。
这次活动让他深刻地感受到了领导者的责任和使命,也奠定了他日后成为一名杰出政治家的基础。
在王选的政治生涯中,他曾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包括省长、部长等。
他以其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深厚的政治造诣,成功地推动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他的领导下,当地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扶贫政策,改善了贫困地区的民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同时,他还大力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改善了教育条件,提高了教育质量,为培养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王选在军事上也有着非凡的成就。
他曾多次参与抗击外敌的战争,表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和勇敢无畏的精神。
在一次重要的战役中,他率领部队成功地打败了敌人,保卫了国家的领土安全,受到了国家领导人和人民的高度赞扬。
除了在政治和军事上取得的辉煌成就,王选在外交方面也有着非凡的才能。
他曾多次代表国家进行外交交涉,成功地解决了一系列外交纠纷,为国家争取到了更多的国际资源和支持。
他还积极参与国际组织的活动,推动了国际合作,为国家的和平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王选是一位深受人民爱戴的政治家。
他一生坚持为人民谋福祉,努力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的政治理念和领导风格深受人民的喜爱和赞赏,在人民心中树立了崇高的形象。
王选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
他对国家的发展有着清晰的战略思考和深刻的认识,善于抓住机遇,解决问题,推动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王选是一位勇于担当的政治家。
他在任何岗位上都能够勇于担当,积极主动,果断决策,解决问题,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王选个人资料成就背景_王选主要事迹个人荣誉
王选(1937年2月5日-201X年2月13日)男,汉族,籍贯江苏无锡,生长于上海,九三学社成员,1958年9月参加工作,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
专业教授,曾担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和全国副主席。
以下是小
编为大家整理的王选的个人资料成就背景,给大家作为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王选个人履历
1937年2月5日出生于上海。
1941年·入上海南洋模范学校幼稚园。
1942年·入上海南洋模范小学。
1948年·小学毕业,升入上海南洋模范中学。
1954年·高中毕业,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
1956年·大学三年级,选择计算数学专业,从此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结下不
解之缘。
1958年·大学毕业。
·参与北大自行研制的中型计算机——红旗机的研制
工作,负责逻辑设计和整机调试工作,也参与了部分电路设计工作。
1961年·作出学术研究上的重要决定:从硬件转向软件,但不放弃硬件,
从事软硬件相结合的研究,以探讨软件对未来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影响。
1963年·开始锻练英语听力。
1964年·承担了DJS21机的ALGOL60编译系统的研制。
1975年·开始从事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748工程”)中“精密照排系统”项目的研究。
1978年至1995年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副教授、教授。
1995年至1996年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方
正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1996年至1998年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协副主席,北京大学计算
机研究所所长,方正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1998年任九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协副主席,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
201X年3月在全国十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第十届全国副主席。
第八届全国
委员。
第九届全国人大会委员、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王选经历和贡献
王选是当代中国著名的科学家,是举世公认的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
始人。
1975年
发明了高分辨率字形的信息压缩、高速还原和输出方法等世界领先技术,
成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技术核心。
1979年
主持研制成功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主体工程,输出了一张八开报纸底片。
《光明日报》作了“汉字信息处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获重大突破――我国自行
设计的计算机—激光汉字编辑排版系统主体工程研制成功”的报道,在国内外
引起巨大反响。
1981年
主持研制的我国第一台计算机激光汉字照排系统原理性样机(华光I型)通
过部级鉴定。
1985年
高分辨率汉字字形发生器、照排机和印字机共享的字形发生器和控制器获
得2项国家专利(与吕之敏等)
华光Ⅱ型系统通过国家鉴定,在新华社投入运行,并当选1985年中国十大科技成就。
华光III型系统问世,是中国第一个实用科技排版系统,获首届全国发明
展览会奖。
1986年
华光III型系统获第14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
被聘为博士生导师,获得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1987年
作为唯一发明人,“高分辨率字形在计算机中的压缩表示”获得欧洲专利,编号EP0095536。
《经济日报》率先购进华光III型照排系统,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张采用计
算机组版、整版输出的中文报纸。
研制成功华光IV型系统,使延续上百年的中国传统出版印刷行业得到彻底改造,被公认为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后中国印刷技术的第二次革命。
该系统获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获得首届森泽信夫印刷奖。
1988年
1988年7月,《经济日报》印刷厂卖掉了铅字,全部废除了铅排作业,成
为中国第一个甩掉铅字的印刷厂。
1988年,华光IV型投入批量生产,由于采用了两块专用的超大规模集成
芯片,性能比华光III型优越得多。
1988年12月15日,全国报协技术进步委员会和北京大学新技术公司在北
京联合举办“北京大学华光电子出版系统技术汇报会”。
王选向与会的400多
名代表做了精彩的技术报告。
1989年
“高分辨率字形的高速旋转方法”获得国家专利。
1991年
“高集成度的字形发生器和控制器” 、“高速产生倾斜字和任意角度旋转字的方法” 和“一种适合单路和多路扫描的照排机输出正阴、反阳、及阳图的控制设备”获得3项国家专利(与吕之敏)。
华光IV型系统获国家重大技术装备成果特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