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基础知识
- 格式:ppt
- 大小:46.00 KB
- 文档页数:18
玉米基础知识02通用教材二:玉米基础知识起源和历史玉米是神奇的作物,是印地安文明的基础,也是印地安人对人类的最大贡献,因为玉米是印地安人长期选育驯化的结果。
玉米已经完全失去了其野生性,如果没有人类的帮助,玉米会立即灭绝。
说玉米神奇在于它广泛的适应性、类型的丰富及不同于其他作物那样具有明确的祖先。
玉米的起源至今还是一个谜,它的祖先似乎消失的无影无踪,它与任何近缘种属都有显著的差异,它的起源另科学家大伤脑筋,争论了一个多世纪至今未有定论。
多数人认为,玉米大约起源于7000~8000年前的中美洲地区,经历了数千年的进化,它的果穗由2.4厘米增加到现在的25厘米左右。
1500~1510年间,玉米传入我国,传入途径大约有两条,一条是海路,一条是陆路,海路是通过船只传入东南沿海地区,再传入内地;陆路是由印度传入西藏,再传入四川及内地。
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的玉米育种工作取得了飞速的发展。
目前我国已经更换了5次单交种,生产力水平提高了很多。
玉米带和玉米的分布玉米(Zea Mays L.)属于禾本科(Gramineae),玉米属,俗名玉蜀黍、大蜀黍、棒子、苞米、苞谷、玉菱、玉麦、六谷、芦黍和珍珠米等。
玉米是重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
在世界谷类作物中,玉米的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仅次于小麦、水稻而居第3位,平均单产则居首位。
以北美洲最多,其次为亚洲、拉丁美洲、欧洲等。
中国的玉米栽培面积和总产量均居世界第2位。
集中分布在从东北经华北走向西南这一斜长形地带内,其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玉米面积的85%。
玉米带的主要特点是,种植的海拔高度由东北向西南增加。
东北地区种植高度大多在500米以下较为集中,华北海拔1200米以下,集中在300-700米,四川、湖北、湖南海拔1700米,在西南高原种植高度到2500米,集中在500-1500米。
玉米的分布:南起海南岛崖县北至黑龙江黑河,东至台湾,西至新疆、西藏等地均有玉米种植,全国又可分为六个种植区:1、北方春播玉米区:主要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河北北部、陕西北部、山西大部和甘肃的部分地区,是我国玉米的主产区之一。
玉米的生物知识有哪些一、植物学特征玉米(学名:Zea mays)是一种单子叶植物,属于禾本科玉米属,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玉米植株通常高大,茎秆粗壮,叶片狭长,排列整齐。
玉米的根系发达,可以在土壤中吸收水分和养分。
二、生长周期玉米的生长周期通常分为萌芽期、生长期、抽穗期、结实期和成熟期五个阶段。
在适宜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下,玉米的生长周期大约为95-120天。
不同品种的玉米生长周期可能会有所不同。
三、繁殖方式玉米的繁殖方式主要是通过种子进行。
玉米的花序位于茎的顶部,是由雄花序和雌花序组成的。
雄花序位于最上方,而雌花序位于雄花序下方。
玉米的授粉通常通过风力传播花粉完成,雄花序上的花粉会飘到雌花序上,完成授粉过程。
四、农艺管理玉米是一种对温度和光照要求较高的作物,适宜生长的温度范围为20-30摄氏度。
对土壤要求较宽松、疏松,富含有机质和养分。
在种植过程中,需要注意适时施肥、灌溉和除草等农艺管理措施,以保证玉米的生长和发育。
五、主要品种和用途玉米的品种繁多,主要可以分为粮用玉米、饲料玉米和甜玉米等。
粮用玉米是最常见的品种,被广泛用于食品加工和人类的日常饮食。
饲料玉米主要用于畜牧业,作为饲料供动物食用。
甜玉米则因其甜美的味道而受到青睐,常作为蔬菜食用。
六、玉米的营养价值玉米富含淀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
其中,玉米的淀粉含量较高,是人们获取能量的重要来源。
此外,玉米中还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对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有一定的益处。
七、玉米的经济意义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被广泛种植和消费。
不仅可以作为粮食直接食用,还可以用于制作玉米制品如玉米面、玉米淀粉、玉米油等。
此外,玉米还可以用于酿酒和工业原料的生产。
以上就是关于玉米的一些生物知识介绍。
通过了解玉米的特征、生长周期、繁殖方式、农艺管理、主要品种和用途、营养价值以及经济意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利用这一重要的农作物。
希望这篇文章能为大家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
玉米基础知识02通用教材二:玉米基础知识起源和历史玉米是神奇的作物,是印地安文明的基础,也是印地安人对人类的最大贡献,因为玉米是印地安人长期选育驯化的结果。
玉米已经完全失去了其野生性,如果没有人类的帮助,玉米会立即灭绝。
说玉米神奇在于它广泛的适应性、类型的丰富及不同于其他作物那样具有明确的祖先。
玉米的起源至今还是一个谜,它的祖先似乎消失的无影无踪,它与任何近缘种属都有显著的差异,它的起源另科学家大伤脑筋,争论了一个多世纪至今未有定论。
多数人认为,玉米大约起源于7000~8000年前的中美洲地区,经历了数千年的进化,它的果穗由2.4厘米增加到现在的25厘米左右。
1500~1510年间,玉米传入我国,传入途径大约有两条,一条是海路,一条是陆路,海路是通过船只传入东南沿海地区,再传入内地;陆路是由印度传入西藏,再传入四川及内地。
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的玉米育种工作取得了飞速的发展。
目前我国已经更换了5次单交种,生产力水平提高了很多。
玉米带和玉米的分布玉米(Zea Mays L.)属于禾本科(Gramineae),玉米属,俗名玉蜀黍、大蜀黍、棒子、苞米、苞谷、玉菱、玉麦、六谷、芦黍和珍珠米等。
玉米是重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
在世界谷类作物中,玉米的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仅次于小麦、水稻而居第3位,平均单产则居首位。
以北美洲最多,其次为亚洲、拉丁美洲、欧洲等。
中国的玉米栽培面积和总产量均居世界第2位。
集中分布在从东北经华北走向西南这一斜长形地带内,其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玉米面积的85%。
玉米带的主要特点是,种植的海拔高度由东北向西南增加。
东北地区种植高度大多在500米以下较为集中,华北海拔1200米以下,集中在300-700米,四川、湖北、湖南海拔1700米,在西南高原种植高度到2500米,集中在500-1500米。
玉米的分布:南起海南岛崖县北至黑龙江黑河,东至台湾,西至新疆、西藏等地均有玉米种植,全国又可分为六个种植区:1、北方春播玉米区:主要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河北北部、陕西北部、山西大部和甘肃的部分地区,是我国玉米的主产区之一。
玉米种植基础知识大全
玉米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及时合理的种植玉米可以保证良好的产量,因此对于玉米的种植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必不可少的。
玉米的种植要求肥力良好的土壤,它们有利于根系的发育,充分利用地下水资源,以及释放有利于农作物生长的养分。
针对不同的土壤有不同的耕作处理,玉米因其营养丰富,生长期长,灌溉和排水也有规律,因此对水土条件要求较高。
一般来说,玉米灌溉需要四次,排水要按时进行,以防止秸秆过高,以免抑制玉米的生长。
播种后,应立即采取施肥措施,在播种前适当施入腐熟肥料,在播种后增施有机肥料,如绿肥、深层堆肥,以及脲酸钾、复合肥等,这有利于提高玉米的抗病性和产量。
此外,应采取有效的杂草管理措施,及时除草,防止杂草与玉米共生,以防止玉米受到杂草的抗药性选择性抑制作用,妨碍玉米的正常生长发育。
在病虫害防治方面,可采用化学农药毒性克制、营养改良、释放寄生态植物来防治病虫害,使病虫的负面影响最小,确保玉米的生长发育。
总之,要想保证玉米种植的高产,必须照顾玉米的水、施肥、耕地、杂草、病虫等基础知识,根据土壤的肥力、玉米的生育习性和病虫害的情况,科学施肥、合理灌溉,按时进行药剂播种、施药、收割等日常农事管理活动,有利于玉米高产和健康生长。
玉米养护方法知识点总结1. 玉米的生长环境玉米对生长环境要求较高,适宜的生长环境能够保证其茁壮生长,提高产量。
以下是玉米的生长环境要求知识点总结:(1)温度:玉米对温度要求较高,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0℃-30℃,在这个温度范围内,玉米的生长速度会较快,但是极端的高温或低温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
(2)光照:玉米喜欢充足的阳光,光照不足会导致植株生长不良,产量减少。
(3)土壤:玉米对土壤要求较高,最适合的土壤是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壤土,对PH 值的要求在6.0-7.0之间。
(4)水分:玉米对水分的需求量也较大,一般来说,玉米的生长期需要的水分约为600-800mm,适时的浇水对玉米的生长至关重要。
2. 施肥合理施肥是玉米养护的重要环节,能够保证玉米植株的养分供应,促进植株生长发育,提高产量。
以下是施肥的相关知识点总结:(1)基础施肥:在玉米种植前要进行基础施肥,主要是在耕种前将有机肥、磷肥、钾肥等施入土壤中,以提供植株萌发和初期生长所需的养分。
(2)追肥:玉米生长期需要不同阶段的养分供应,因此需要进行追肥。
在拔节期和抽雄期之前进行追肥,一般施入氮、磷、钾等复合肥。
(3)施肥量:施肥量要根据土壤肥力、品种、生长期和气候等因素来确定,过少或过多的施肥都会影响玉米的生长发育。
3. 浇水合理的浇水能够为玉米提供充足的水分,促进植株生长,提高产量。
以下是浇水的相关知识点总结:(1)浇水时机:玉米生长期需要的水分较多,特别是在开花授粉期和抽雄期,这两个阶段是植株对水分需求较为关键的时期,要及时浇水。
(2)浇水方式:玉米的根系多分布在土壤表层,因此浇水时应以微灌或滴灌为主,避免积水或浸泡根系,影响植株生长。
(3)浇水量:浇水量要根据气候、土壤水分含量来确定,一般来说,每次浇水的量要保证整个玉米生长期的水分需求。
4. 病虫害防治玉米的病虫害会严重影响其产量和品质,因此在玉米的养护中要注意病虫害的防治。
以下是病虫害防治的相关知识点总结:(1)病害防治:玉米的主要病害有锈病、灰斑病、穗腐病等,要选择抗病性好的品种,及时清除田间的病残株,加强通风,避免田间地头病害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