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 第3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2
第四单元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课前3分钟】【二次备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专题四第四节王安石变法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文本资料创设情境,设问引思,初步掌握根据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通过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进步发展的精神;体会中华民族在改革中不断进步发展的过程,培养爱国主义情操,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认识改革要具备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二、教学重点:王安石变法内容的归纳、理解三、教学难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及启示四、教学方法:设问引思、导学诱思法;情境讨论法、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法等五、总体设想:新课程教学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和方法,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本节的设计理念是:“设置情境、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形成能力”。
教师结合课本知识通过选取图片、文字等各种资料创设新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展示思维、培养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交流成果、合作学习的能力。
六、学习过程导入环节:教师活动:展示两组材料:材料1:2008年3月18日,温家宝总理在答采访两会的记者提问时说:“5年前,我曾面对大家立过誓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今天我还想加上一句话,就是“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材料2:“三不足”既是王安石变法的精神支柱,也是他的思想武器。
人们常引用这句话来表达一种不断革新的精神。
未来的中国,只要一如既往的沿着王安石所提倡的这种:不畏、不法、不恤的改革精神走下去,未来中国的巨变、一定会让全世界刮目相看和异常震惊的!问题设计:材料1中温总理引用了哪两位历史人物的名言?用精炼的语言概括两位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
材料2针对中国现在的哪一现象发表的言论?引入《王安石变法》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中期杰出的改革者”;罗斯福新政曾经借鉴了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市易法等思想。
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A课程标准通过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B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积贫现象改变的表现及原因;积弱局面改善的表现及原因;探究王安石变法的指导思想、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探究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地位二、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阅读有关资料,帮助学生逐步掌握阅读历史资料的方法2、利用图表分析教材重点3、通过问题探究细化难点4、通过研读史料,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精神,学会唯物史观的辩证分析方法,渗透家国情怀。
通过不同观点的争鸣,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和辨析的能力,培养学生明确自己的评价体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改革者的不懈努力与精神品质2、改革充满了阻力,过程是艰难的,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态度,改革才能成功C重点与难点重点: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难点:对王安石变法的命运和历史地位的全面认识。
D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提问,导入新课1.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1)北宋中期土地兼并严重,赋税繁重,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2)民族矛盾激化,辽、西夏威胁(3)宋初空前强化君主专制集权,出现冗官、冗兵、冗费,形成积贫积弱局面(4)庆历新政失败,社会矛盾更加尖锐,改革呼声强烈,宋神宗任用富有改革精神的王安石变法2.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富国之法、强兵之法与取士之法(从内容和史料中提取信息,体悟王安石的变法理想,相互印证,加深理解,也为下一步理解王安石变法的结局打下基础)【讲授新课】【阅读教材,自主探究,基础落实】1.一、积贫局面的改善【自主探究,史料实证/ 唯物史观,辩证分析】1材料一北宋财政收支表(单位:缗)材料二熙宁、元丰(宋神宗年号)之间,中外府库,无不充衍。
——《宋史》根据材料一、二对比,您能发现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学生作答:变法增加了政府收入,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北宋积贫局面。
【阅读教材,自主探究,基础落实】2二、积弱局面的改善【自主探究,史料实证/ 唯物史观,辩证分析】2材料三:“太宗既灭北汉,即举兵以攻幽州。
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学习目标本课主要介绍王安石变法的结果和影响,学习本课应重点把握以下三个方面:1.“变法的命运”是遭到失败。
2.“积贫局面的改变”表明变法在经济方面取得成效。
3.“积弱局面的改善”表明变法在军事方面取得成效。
对应学生用书P391.运用自然界的反常现象和水旱灾害指责变法。
2.王安石的态度坚持“三不足”精神,即“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3.宋神宗的态度随着改革的深入,阻力越来越大,宋神宗动摇了,王安石被迫辞职。
4.结果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最终废除新法。
[深化认知]王安石变法的失败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除上述几点原因外,还与王安石因用人不当而使新法危害百姓,过多利用国家行政权力聚敛财富等因素有关。
它之所以遭到保守派贵族的激烈反对,根本上是因为其改革触及了大贵族、大官僚和大商人的既得利益。
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幅度上升,改善了北宋的积贫局面。
2.具体表现[深化认知]富国之法的实施,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积贫的局面大大改变,但变法没有解决土地兼并问题,也没有满足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的愿望,因而没有消除北宋面临的统治危机。
北宋的国力得到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有所加强,积弱局面有所改观。
2.具体表现3.历史地位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军事实力的壮大,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深化认知]虽然王安石变法不免有其弊端和局限,最后也没有摆脱失败的命运。
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促进了社会发展,具有进步意义。
对应学生用书P40探究点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及评价[史料探究]材料一《宋史·王安石传》载: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神宗)忧形于色,……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曰:“旱由安石所致。
去安石,天必雨。
”慈圣、宣仁二太后流涕谓帝曰:“安石乱天下。
”帝亦疑之,遂罢为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
课题:王安石变法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主备人:曹元博备课组长:史聪玲教务处:【学习目标】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3、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本课重点】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有哪些【本课难点】王安石变法的历史教训【使用说明和学法指导】本课1课时【自主学习】一、变法的命运1、保守派反对变法,对变法百般阻挠和破坏:2、王安石提出“三不足”的思想,坚持变法:(1)目的:驳斥保守派以“天变降罚”作舆论武器,破坏变法。
(2)内容:“,人言不足恤,。
”(3)意义:驳斥了反对派的谬论,显示了他过人的胆识、智慧能力和勇气。
3、宋神宗对变法的态度的变化:(1)支持王安石,变法顺利进行──态度动摇,1074年王安石辞职;(2)1075年,恢复王安石职务,继续变法;(3)和王安石意见不一,1076年王安石再次辞职,法令陆续废止。
二、积贫局面的改变1、积贫局面改变的表现:政府财政收入增加,国库充裕。
2、富国之法的成效:积贫局面的改变(1)农田水利法:广为修建,保证了灌溉;农业生产发展,政府税收增加。
政府财政收入增加,国库充裕,积贫的局面大大改变了(2)方田均税法:清丈出大量隐瞒土地,部分农民免除,得到实惠。
(3)市易法和均输法:打破了大商人的局面;增加了政府的。
(4)青苗法:大大增加了政府收入,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
缺陷:强制农民;利息,农民负担依然沉重(5)免役法:农民从中解脱出来,保证了劳动时间,促进生产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但对贫苦人是沉重的负担,许多人为支付免役钱家破人亡。
三、积弱局面的改善(1)保甲法:加强了封建,维护了社会治安,而且,既实现了兵农合一,又为精简军队创造了条件。
(2)精简军队:加强军队战斗力,节省了不少军费:。
神宗末年,军队总数由原来的余万减少至万。
(3)设置军器监:武器质量,产量也。
(4)保马法:马匹的质量和数量提高;政府节省了大量。
(5)将兵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的局面,有所加强。
第12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积贫现象改变的表现及原因(2)积弱局面改善的表现及原因(3)探究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4)探究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地位(1)引导学生阅读有关资料,帮助学生逐步掌握阅读历史资料的方法(2)利用图表分析教材重点(3)通过问题探究细化难点3.情感态度价值观(1)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2)改革充满了阻力,过程是艰难的,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态度,改革才能成功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2、教学难点:对王安石变法的命运和历史地位的全面认识。
三、教学方法1.依据课程标准,依托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
2.对教材比较明晰叙述内容,以学生阅读为主。
3.培养学生研习和运用历史材料。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并懂得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材料。
四、教具准备与课时1、《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多媒体课件2、1课时[导入]欣赏诗词,感受历史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变法前景象).麦行千里不见土,连山没云皆种黍(变法后的农民生活)一民之生重天下,君子忍与争秋毫?(王安石《收盐》)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笑谈中。
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浪淘沙》王安石) 北宋中期出现严重的社会危机,为了挽救封建统治,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进行了变法。
王安石变法面临怎样的命运?变法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呢?(由此进入新课的学习)[讲授新课]一、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1.角色扮演,神入历史(1)假如你是当时社会的一个农民,王安石变法给你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变化有哪些?为什么?(2)假如你是当时社会的一个富商,王安石变法的哪些内容与你的利益有直接关系?为什么?(3)假如你正在当时军队服役,王安石变法给你的军旅生涯带来的变化主要有哪些?为什么?(4)假如你是当时社会的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中下层士人,王安石变法会给你带来什么变化?为什么?2.具体分析变法措施对应的作用(1)积贫局面的改变(2)积弱局面的改善(3)人才选拔的改变二、变法的命运1、提问:(1)大地主、大官僚和大商人为什么反对变法?(2)面对阻力,王安石提出了“三不足”思想,对变法进程起了什么作用?(3)宋神宗对变法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宋神宗态度的变化对变法产生了什么影响?2、阅读材料,归纳变法失败的原因。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一、教学目标1.运用时空定位,了解王安石变法走向失败的过程。
2.通过史料分析,探究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全面辩证分析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地位。
3.提升学生对改革本身的认识。
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改革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大环境及相应制度保障;改革过程是艰难的,还应有坚定的信念、伟大的勇气与坚韧的毅力。
联系改革开放40周年这一热点问题,增强学生置身于改革开放大潮中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2.教学难点:对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的全面分析及对其历史地位的全面认识三、教学思路本课主题为——文政之殇,人治之痛。
王安石变法在宋神宗的大力支持下坚持了16年,16年间,王安石以其鲜明的个性、坚韧的意志力推行的变法确实为北宋王朝带来一股新气象。
但伴随着神宗的去世,变法也随即被废止。
原因何在?除了政策本身及实施过程存在的问题外,究其根源则在于人治之痛。
此处的人治不仅指代个人因素,更直指中国古代的人治社会。
当文人士大夫的这样一种政治理想被置于中国古代人治社会这样一个大环境之下时,是缺少了必要的制度保障的,而没有这样的一种制度保障,改革很难推进。
由此得出启示,改革要想成功,终将要改变人治这样一种社会大环境,由人治走向法治也将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课型课时新授课;1课时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虽然是第一次见到大家,但老师依旧感觉非常亲切。
因为老师也是永州人。
提到和永州相关的大人物,有一位不得不提。
他就是柳宗元——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实际上啊,我们今天所要了解的这位主人公——王安石,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但与此同时,他还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
北宋中期,怀抱着一颗“心忧天下”的爱国之心,肩负着北宋文人士大夫阶层独有的社会责任感与家国使命感,为了实现自己心中所勾勒的那幅理想蓝图,王安石进行了一场大胆的政治实践,这便是历史上的王安石变法。
这节课,我们就一同来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王安石变法第3课时
【研读教材,梳理知识】
三、变法失败原因:
四、进步意义及局限性:
五、变法对后世的启示
【合作探究】
南宋朱熹认为,王安石“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卒之群奸肆虐,流毒四海”。
一位史学家评论道:“朱熹的看法有一定依据。
但是,如此曲解变法之目的和否定其作用,那就有失公允了。
”你是否同意?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冲刺高考】5、(2010年山东卷)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材料二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存在哪些弊端。
(4分)
(2)材料二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6分)
6、(09广东卷)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变法较多地反映中小地主和中小商人的要求,尤其是南方地主的商人的要求……总的来说,变法是代表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一种主张,其主流应该肯定。
-------据《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材料二】王安石不应算做是中小地主的政治代表,使用大、中、小地主代表以及革新派、守旧派等概念,都不能确切地反映当时的客观史实,应该分为官户、乡村上户和坊郭上户(北宋文献中的概念)三个阶层。
从出身看,变法派与反变法派分子同属官户……客观上,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农民负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冗”问题,但从流通领域进行了利益分配,将权力收归中央,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应予基本否定。
----据《王安石变法简论》
问题:(1)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有哪些?
(2)材料一、二研究王安石变法,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上的变法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