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春九年级数学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第1课时解直角三角形(课堂10min)小测课件(新版)新人教版
- 格式:pptx
- 大小:324.27 KB
- 文档页数:6
第26讲 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知识导航1.在直角三角形中,由已知元素(直角除外)求其他所有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 2.直角三角形边角之间的关系:Rt △ABC 中,∠C =90°,则有:(1)a 2+b 2=c 2;(2)∠A +∠B =90°;(3)sin A =cos B =a c ,cos A =sin B =bc ,tan A =a b ,tan B =b a. 3.解直角三角形实际应用时常用的概念:(1)仰角、俯角;(2)方向角;(3)坡角、坡度.【板块一】解直角三角形及实际应用方法技巧1.灵活运用边角关系求边与角;2.若所求解的直角三角形“不可直接解”,应注意设元,借助方程来解决; 3.如果图形中没有直角时,要添加垂线将其转化为直角三角形求解. ▶题型一 可直接解直角三角形【例1】在△ABC 中,∠C =90°,根据下列条件解直角三角形: (1)c =2,∠A =30°; (2)a =b =9; (3)∠A =2∠B ,c -b =4.【解析】(1)∵∠A =30°,∠B =60°.∴a =c sin ∠A =2×12=1.b =c cos ∠A =2(2)由勾股定理得c=tan ∠A =ab.∴∠A =30°.∴∠B =90°-∠A =60°.(3)∵∠A =2∠B ,∠A +∠B =90,∴∠A =60°,∠B =30°.∴c =20,c -b =4.∴b =4,c =8.∴a=【点评】在已知条件中,如有针边,用正弦或余孩,无针边时用正切,求边时,要灵活运用三角函教和勾股定理.▶题型二 “不可直接解直角三角形”——设元、借助方程求解【例 2】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B ∥DC ,∠A =90°,∠B =120°,ADAB =6,点E 是边AB 上一动点,且∠DEC =120°,求AE 的长.【解析】过点C 作CH ⊥AB 交AB 的延长线于点H ,则CH =AD∵∠ABC =120°,∴∠CBH =60°,∴BH =tan CH CBH ∠=1,BC =cos CH CBH ∠=2,又AB =6,∴CD =AH =7.易证△BCE ∽△ED C .∴BE EC =CEDC,∴CE 2=BE ·DC ,设BE =x .∴CE 2=7x .在Rt △CEH 中,CE 2=EH 2+CH 2=(x +1)2+2=7x ,∴解得x =1或4.当x =1时,AE =5;当x =4时,AE =2.∴AE 的长为5或2. ▶题型三 “化斜为直“解斜三角形【例3】在△ABC 中,AB =8,∠ABC =30°,AC =5,求BC 的长.EDCBAHABCDE【解析】当△ABC是钝角三角形时,如图1,作AH⊥BC于点H.在Rt△ABH中.AH=AB·sin∠ABC=4.∴BH=Rt△AHC中.HC=3.∴BC=3.当△ABC是纯角三角形时,如图2,同上可求得BC=3.综上所述,BC=3或3.【点评】1.解斜三角形时,要结合已知条件恰当地引垂线,构造可解的直角三角形;2.已如三角形的两边及某中一边的对角(为锐角),注意分类讨论.▶题型四方位角、俯角、仰角、坡角等的应用【例4】如图,一般渔船正以60海里/小时的速度向正东方向航行,在A处测得岛礁P在东北方向上,岛礁P正东方向上的避风港继续航行1.5小时后到达B处,此时测得岛礁P在北偏东30°方向,同时测得岛礁P正东方向上的避风港M在北偏东60°方向,为了在合风到来之前用最短时间到达M处,渔船立刻加速以75海里/小时的速度继续航行多少小时即可到达?(结果保留根号)【解析】过点P作PQ⊥AB交AB的延长线于点Q.过点M作MN⊥AB交AB的延长线于点N,在直角△AQP 中.∠P AQ=45°,则AQ=PQ=60×1.5+BQ=90+BQ,所以BQ=PQ-90.在直角△BPQ中,∠BPQ=30°,则BQ=PQ·tan30PQ,所以PQ-90PQ,所以PQ=45(3,所以MN=PQ=45(3,在直角△BMN中.∠MBN=30°,所以BM=2MN=90(3,所以t=(90375=小时).【占评】1.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再将数学模型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2.当图中无直角三角形时,通过作垂线,可把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例5】某数学兴趣小组同学进行测量大树CD高度的综合实践活动,如图,在点A处调得真立于地面的大树顶端C的仰角为36°,然后沿同一副面的斜坡AB行走13米至放顶B处,然后两沿水平方向行走6米至大树脚底店D处,涂料面AB的城度(或坡比)=1:2:4,那么大树CD的高度约为多少?(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参考数据:sin36°≈0.59,cos36°≈0.81,tan36°≈0.73)图2图1H HCABAB C避风港北PA BMNMBAPQ北避风港EDCBA ABCDEF【解析】过点B作BF⊥AE于点F,则FE=BD=6米,∴DE=BF,∵鞋面AB的放度i=1:2:4,∴AE =2.4BF.设BF=x米,则AF=2.4x米,在RT△ABF中,由勾股定理得x2+(2.4x)2=132,解得x=5,∴DE=BF=5米,AF=12米.∴AE=AF+FE=18米,在Rt△ACE中,CE=AE·tan36°=18×0.73=13.14米.CD=CE-DE=13.14-5≈8.1米.针对练习11.如图,一般海轮位于灯塔P的北偏东30°方向,距离灯塔80海里的A处,它沿正南方向航行一段时间后,到达位于灯塔P的南偏东45°方向上的B处,这时,海轮所在的B处与灯塔P2.如图,在△ABC中,∠C=90°,∠A的平分线AD=4,∠DAC=30°,解Rt△AB C.解:∵AD平分∠CAB,∠DAC=30°,∴∠BAD=30°,∠CAB=60°,∵∠C=90°,∴∠B=30°,∴∠B=∠BAD,∴BD=AD=4,∴在Rt△ACD中,CD=12AD=2,∴AC=AD cos30°=AB=2AC =BC=BD+CD=6.3.如图,在△ABC中,AB=AC,tan∠ACB=2,点D在△ABC内部,且AD=CD,∠ADC=90°,连接BD,若△BCD的面积为10,求AD的长.解:过点D作DH⊥BC于点H,过点A作AM⊥BC于点M,过点D作DG⊥AM于点G,设CM=a,∵AB=AC,∴BC=2CM=2a,∵tan∠ACB=AMCM=2,∴AM=2a,AC=a,S△BDC=12BC·DH=BAPDCBADCBA12·2a ·DH =10,∴DH =10a ,易证四边形DHMG 为矩形,△ADC ≌△CDH ,∴DG =DH =MG =10a,∴AG =CH =a +10a ,∴AG =CH =a +10a ,∴AM =AG +MG ,即2a =a +10a +10a,∴a 2=20,在Rt △ADC中,AD 2+CD 2=AC 2,又AD =CD ,∴2AD 2=5a 2=100,AD =4.如图,甲、乙两座建筑物的水平距离BC 为78m ,从甲的顶部A 处测得乙的顶部D 处的俯角为48°,测得底部C 处的俯角为58°,求甲、乙两座建筑物的高度AB 和D C .(结果取整数)(参考数据:tan 48°≈1.11,tan 58≈1.60)解:过点D 作DE ⊥AB ,垂足为点E ,则∠AED =∠BED =90°,由题意可知BC =78m ,∠ADE =48°,∠ACB =58°,∠ABC =90°,∠DCB =90°,可得四边形BCDE 为矩形,∴ED =BC =78m ,DC =E B .在Rt △ABC 中,tan ∠ACB =ABBC ,∴AB =BC ·tan 58≈78×1.60≈125(m ). 在Rt △AED 中,tan ∠ADE =AEED,∴AE =ED ·tan 48°≈78×1.11≈87(m ).∴EB =AB -AE =125-87=38(m ),∴DC =EB =38m答:甲建筑物的高度约为125m ,乙建筑物的高度约为38m .5.为了测量竖直旗杆的高度,某综合实践小组在地面D 处竖直放置标杆CD ,并在地面上水平放置一个平面镜E ,使得点B ,E ,D 在同一水平线上,如图所示。
九年级数学《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九年级数学《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直角三角形中五个元素的关系,会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2.通过综合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直角三角形的解法.2.难点:三角函数在解直角三角形中的灵活运用.三、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直角三角形ABC中,∠C=90°,a、b、c、∠A、∠B这五个元素间有哪些等量关系呢?(1)边角之间关系:sinA=cosB= sinB=cosA= tanA= tanB=(2)三边之间关系 (勾股定理)例 1在△ABC中,∠C为直角,∠A、∠B、∠C所对的边分别(3)锐角之间关系∠A+∠B=90°.以上三点正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依据,通过复习,使学生便于应用.(二)教学过程1.我们已掌握Rt△ABC的边角关系、三边关系、角角关系,利用这些关系,在知道其中的两个元素(至少有一个是边)后,就可求出其余的`元素.这样的导语既可以使学生大概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同时又陷入思考,为什么两个已知元素中必有一条边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2.教师在学生思考后,继续引导"为什么两个已知元素中至少有一条边?"让全体学生的思维目标一致,在作出准确回答后,教师请学生概括什么是解直角三角形?(由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的两个已知元素,求出所有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3.例题例1:已知a、b、c为Rt△ABC的三边,且斜边c=30a=15,解这个三角形.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很多,灵活多样,学生完全可以自己解决,但例题具有示范作用.因此,此题在处理时,首先,应让学生独立完成,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同时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其次,教师组织学生比较各种方法中哪些较好,选一种板演.解∵sinA=a/c= 1/2∴ ∠a=30° ∴ ∠B=60°∴根据勾股定理求出b=例 2:在Rt△ABC中,∠B =30°,b=20,解这个三角形.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完成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在学生独立完成之后,选出最好方法,教师板书完成之后引导学生小结"已知一边一角,如何解直角三角形?"答:先求另外一角,然后选取恰当的函数关系式求另两边.计算时,利用所求的量如不比原始数据简便的话,最好用题中原始数据计算,这样误差小些,也比较可靠,防止第一步错导致一错到底注意:例1中的b和例2中的c都可以利用勾股定理或其它三角函数来计算,但计算出的值可能有些少差异,这都是正常的。
沪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3.2《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是沪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3.2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直角三角形的性质、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和勾股定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学会解直角三角形,并能运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中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究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直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并能运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并能运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并运用相应的解决方法。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法: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
2.实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展示实例,让学生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PPT、实例、习题等。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相关内容,了解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如测量旗杆的高度、计算建筑物的斜边长度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24.4 解直角三角形第1课时解直角三角形【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意义;2.能运用直角三角形的三个关系式解直角三角形.【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学会用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去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而进一步把形和数结合起来,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通过对问题情境的讨论,以及对解直角三角形所需的最简条件的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体验经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教学重点】用直角三角形的三个关系式解直角三角形.【教学难点】用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前面的课时中,我们学习了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下面我们通过一道例题来看看大家掌握得怎样.例在Rt△ABC中,∠C=90°,AB=5,BC=3,求∠A的各个三角函数值.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把握好直角三角形边角之间的各种关系,我们就能解决直角三角形有关的实际问题了.例1如图,一棵大树在一次强烈的地震中于离地面5米折断倒下,树顶在离树根12米处,大树在折断之前高多少?例子中,能求出折断的树干之间的夹角吗?学生结合引例讨论,得出结论:利用锐角三角函数的逆过程.通过上面的例子,你们知道“解直角三角形”的含义吗?学生讨论得出“解直角三角形”的含义:在直角三角形中,由已知元素求出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教学说明】学生讨论过程中需使其理解三角形中“元素”的内涵,至于“元素”的定义不作深究.问:上面例子中,若要完整解该直角三角形,还需求出哪些元素?能求出来吗?学生结合定义讨论目标和方法,得出结论:利用两锐角互余.【探索新知】问:上面的例子是给了两条边.那么,如果给出一个角和一条边,能不能求出其他元素呢?例2如图,东西两炮台A、B相距2000米,同时发现入侵敌舰C,在炮台A处测得敌舰C在它的南偏东40°的方向,在炮台B处测得敌舰C在它的正南方,试求敌舰与两炮台的距离(精确到1米).解:在Rt△ABC中,∵∠CAB=90°-∠DAC=50°,BCAB=tan∠CAB,∴BC=AB·tan∠CAB=2000×tan50°≈2384(米).∵ABAC=cos50°,∴AC=20005050ABcos cos=︒︒≈3111(米).答:敌舰与A、B两炮台的距离分别约为3111米和2384米.问:AC还可以用哪种方法求?学生讨论得出各种解法,分析比较,得出:使用题目中原有的条件,可使结果更精确.问:通过对上面两个例题的学习,如果让你设计一个关于解直角三角形的题目,你会给题目几个条件?如果只给两个角,可以吗?(几个学生展示)学生讨论分析,得出结论.问:通过上面两个例子的学习,你们知道解直角三角形有几种情况吗?学生交流讨论归纳:解直角三角形,只有下面两种情况:(1)已知两条边;(2)已知一条边和一个锐角.【教学说明】使学生体会到“在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只要知道其中2个元素(至少有一个是边)就可以求出其余的3个元素.”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在电线杆离地面8米高的地方向地面拉一条长10米的缆绳,问这条缆绳应固定在距离电线杆底部多远的地方?2.海船以32.6海里/时的速度向正北方向航行,在A处看灯塔Q在海船的北偏东30°处,半小时后航行到B处,发现此时灯塔Q与海船的距离最短,求灯塔Q到B处的距离.(画出图形后计算,精确到0.1海里)【答案】1.6米2.9.4海里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解直角三角形”是求出直角三角形的所有元素.2.解直角三角形的条件是除直角外的两个元素,且至少需要一边,即已知两边或已知一边和一锐角.3.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教学说明】让学生自己小结这节课的收获,教师补充、纠正.1.布置作业:从教材相应练习和“习题24.4”中选取.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在实际问题中,计算时尽可能使用题中原始数据,这样可以让答案准确度接近真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