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北地区发现一处金代高僧壁画墓葬
- 格式:pdf
- 大小:1.60 MB
- 文档页数:1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山西发掘金代壁画墓二十四孝行图成亮点导语:长子南沟金墓位于长治市长子县碾张乡南沟村西南,地处岚水河支流南沟南岸的二级台地上。
2016 年4 月底至5月中旬,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长子长子南沟金墓位于长治市长子县碾张乡南沟村西南,地处岚水河支流南沟南岸的二级台地上。
2016 年4 月底至5月中旬,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长子南沟被盗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经过对被盗区域附近进行详细勘探,共发现墓葬一座,编号M1。
该墓为一座仿木结构的双室壁画墓,由墓道、墓门及前后室组成,方向32°。
墓葬斜跨上下两级台地,墓顶局部遭破坏,底部被盗扰;表土下开口,直接打破生土层,平面呈凸字形。
M1 墓道位于墓室北部偏西位置,与墓门略有错位,竖井平底,长1.1 米,宽0.52~0.85 米,自深3.8 米。
墓门辟于墓室北壁中部,条砖封堵,拱形,高 1.3、宽0.7、进深0.63 米。
墓室分为前后室,前室土圹呈方形,东西长2.2 米,南北宽2.16 米,深3.04 米。
土圹内用长0.32、宽0.16、厚高0.06米的条砖砌壁,上部从四面起券结顶。
墓底用长0.32、宽0.31、厚0.06 米的大方砖铺地。
沿周壁砌“凹”形棺床,床高0.42米。
墓底四隅置砖砌转角倚柱,柱高1.02、宽0.1 米,下部有高0.06、宽0.16米的柱础,倚柱之上承托仿木斗拱,四壁中间各增设补间斗拱一个,拱上砌撩檐枋,枋上置椽头,再铺盖板瓦,最后攒尖收顶。
后室为砖砌洞室,位于前室南部,高0.63~0.75、宽0.58、进深0.91米,条砖铺地,地面与棺床等高。
壁画仅见于前室,分为底部主题壁画、中部建筑彩绘和墓顶壁画等三部分,多以白色打底,用红、黄、橙、黑彩绘制内容。
生活常识分享。
洛阳道北五路出土的五代壁画墓作者:侯秀敏胡小宝来源:《文物世界》 2013年第1期侯秀敏胡小宝为配合万丰房地产经济适用房项目基本建设,2012年仲夏河南省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道北五路与国花路交叉口的东侧,发掘了一座五代时期壁画墓。
该墓为南北向,墓道向南。
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墓道为斜坡台阶式,长13.8米,墓道与甬道间用石块垒砌墓门;甬道长1.76米,宽1.16米,墓室为圆形穹隆顶,由于已被破坏,残高仅有0.45米~0.75米。
南北直径4.9米,东西直径4.65米,墓室的顶部坍塌。
壁画位于该墓墓室内,我们通过对该墓葬形制、壁画内容、服饰及出土的器物等方面的分析,推测墓葬的年代在晚唐五代时期。
现就该墓葬特点作以下分析。
一、该墓壁画的绘制技法与风格特点该壁画采用的是绘画与砖雕相结合的表现技法。
由砖雕的门、窗、桌子、椅子、灯台等以高浮雕的手法与整个绘画相结合,模拟出了自然的家居环境。
画面上由于大门、窗户、桌椅等物的突出点缀,使建筑结构与绘画浑然一体、相得益彰,使整个画面更形象生动、立体感十足。
绘制的色彩处理以暖色为主,画面没有色彩上的强对比,基本是白色衬底,红、黑色彩为主,其间又散布着许多淡绿色的修饰线条,使画面色彩活跃、丰富。
该墓室是仿木建筑结构,由门、窗、圆柱、斗栱组成,是仿照人们生前的日常家居生活的场景设计建造的。
整个墓室青砖铺地,上部采用仿木质斗栱结构,壁上镶有砖雕的门、窗、桌子、椅子、灯台等,甚至墓门上的门锁都雕刻得清晰可见。
壁画的构图特点鲜明,仆从的尺度与主人的尺度差别不大,好像站得远点,并利用柱子分隔空间,使画面均衡、和谐。
壁画普遍采用勾线、平涂和晕染相结合的重彩画法,用线力度均匀,颜色大致可分为黑、石绿、朱砂、白色等,色调明快,形成了一种独特画面效果。
二、壁画的内容与题材该墓的壁画位于该墓甬道东西两侧,墓室内是以壁画和砖雕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装饰,其中砖雕内容有三足弧形盆架、多枝灯、椅子、桌子、柜子、锁、衣架、门、窗子、木马子,以及杯盏水注、盘子石榴等,造型逼真,做工精细。
2020.04华夏文明宋元时期的磁州窑瓷器中常有“张家造”“王家造”等一类标注生产者姓氏的戳记瓷器,以瓷枕最多,也有瓶、罐等。
在这些戳记周围,常围有单、双长方框,框上覆一柄荷叶,下承一朵莲花。
长期以来,学者对戳记文字多有研究,而对戳记装饰的荷莲图则关注甚少,仅宋伯胤先生在相关著作中有所涉及。
笔者认为其论断有误。
根据实物资料,这种图像源自北魏佛教榜题装饰,宋元时期多在墓葬、地宫中出现。
本文试图通过考察、探究这类图像的源流及在宋元时期的使用场合,对磁州窑中带这类戳记装饰瓷器的用途作一推测。
一、磁州窑戳记简述目前宋元时期瓷器中,发现带荷莲装饰戳记的器物,多为磁州窑和吉州窑出品,其品类又以磁州窑瓷枕为主。
最早的带荷莲装饰戳记的瓷器为北宋时期的。
甘肃省博物馆藏有两件瓷枕:一件白地黑花虎纹枕,从枕面文字看,其纪年为北宋明道元年(1032年)。
枕底戳记为竖行“张家造”,外有双边线框,框上有一覆莲,下承一朵莲花[1]。
另一件,为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枕,底面有一竖行“张大家枕”戳记,字上覆一莲叶,下承一朵荷花,字与荷莲装饰外双框线[1]。
另外,河南省文物研究院藏有一件宜阳二里庙窑出土的北宋转运判官黑瓷经瓶,瓶身有一长方框,框内分两竖行题“京西转运判官贡奉酒□□□”。
框上有一覆莲,下承一朵荷花。
框左右两边有波浪边饰[2]。
(图1)从北宋至元,这类带荷莲框装饰的戳记有多例,以瓷枕为主[3],也有瓶、罐(“梨花白”罐题记装饰[4]),兹不一一列举。
二、荷莲图装饰起源及意义关于磁州窑戳记文字的装饰,由于比较简单,学者少有深究,一般仅根据图像的象形即认定其为荷叶、莲花。
对此,宋伯胤先生有不同观点,在论述明道元年(1032年)枕戳记时认为:“戳子上覆荷叶盖顶、下挂荷花。
是不是荷花?值得一议:我看这样戳记,倒像明清以来小城市截面的市招,上下的花饰,或是唐代鼓乐上的覆以华盖,承以花趺的流风余韵,并不是荷花。
”[1]并在其下的行文中均称华盖、花趺。
河南义马狂口村金墓杂剧砖雕考◊张裕涵曹飞"摘要:河南义马狂口村金墓东壁镶嵌有五方杂剧砖雕.其五个脚色的排序情况体现出杂剧发展到金代晚期,在脚色类型上仍未有明显突破。
金院本演出逐渐褪去滑稽调笑、插科打浑的色彩,更偏重故事性。
两段式演出结构在已发掘的金墓中尚属首次见到,说明在金代晚期,杂剧中仍然有分段演出的形式存在。
此外,该墓杂剧砖雕还是宋金杂剧北移的重要链条和证据。
在宋金之交杂剧由汴京地区向晋南地区传播的过程中,义马作为交通枢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关键词:义马金墓杂剧砖雕1995年5月,河南省三门峡市义马市狂口村发掘岀一座砖砌仿木结构金墓,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义马市文管会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并撰写了发掘情况简报,刊发在《文物》2017年第6期上。
简报介绍了墓葬的形制,墓葬的壁画与砖雕,以及出土的陪葬器物等。
其中随葬杂剧砖雕的发现为该次发掘最为重要的收获,它与1959年发掘的侯马金代董明墓以及1988年发掘的义马矿务局机修厂金墓中的杂剧砖雕较为相似,均是珍贵的戏曲文物。
它们不仅向世人展示了金代豫北地区民间砖雕艺人的工艺水准,还客观记录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与宗教礼仪,且形象地勾勒出了金代院本杂剧的.[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戏曲文物文献的搜集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7ZDA244;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乐舞图像视阈下的山西墓葬文物研究”,项目编号:2019W051;2017年度国家社科青年基金项目"上党地区戏曲文物文献史料的搜集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7CZS063。
..张裕涵,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戏曲史、戏曲文物研究;曹飞,山西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戏曲史、戏曲文物研究。
3072019年第2辑总第三十辑基本轮廓与发展脉络,弥补了文字资料的缺失,无疑是最真实、最原生态的金代杂剧“剧照”。
金代文物中的迦陵频伽作者:姜子强来源:《大众考古》2021年第05期迦陵频伽是佛教典籍中记载的一种神鸟,因其声音美妙动听,婉转如歌,故又名妙音鸟,形象为人首鸟身。
《旧唐书》记载,元和十年(815年)八月,“诃陵国遣使献僧祗童及五色鹦鹉、频伽鸟并异香名宝”。
有唐一代,迦陵频伽形象既广泛存在于莫高窟、榆林石窟、龙门石窟的壁画中,又作为装饰图案出现在中原佛寺塔基券门以及舍利石棺中。
如西安小雁塔的券门门楣上,有迦陵频伽线刻画。
1958年在山西长治城内西南隅一座唐代残塔的塔基下,发现有一件舍利石棺,左右棺侧皆雕刻有迦陵频伽。
到了宋代,迦陵频伽的用途发生了变化,从唐代的以壁画、线刻画等平面画为主转变成以建筑构件为主,主要是作为垂脊的脊饰,北宋皇陵以及西夏三号陵中皆发现大量作为建筑构件的迦陵频伽。
考古发现考古发现的金代迦陵频伽皆为建筑构件,未在壁画及建筑线刻画中发现迦陵频伽形象。
1987年河北观台磁州窑址发现釉陶和素胎两种迦陵频伽。
釉陶的可分为2型,Ⅰ型为卷发中分,面像圆润,体态丰满,腹以上为人形,双手合十,袒胸,着窄袖开襟襦衣,挽飘带,背生双翅,腹以下为鸟身,鹰爪,长卷尾,尾上羽毛丰厚卷曲,似凤尾,下为圆筒形底座,筒两侧为圆形大镂孔。
Ⅱ型形制同素胎迦陵频伽Ⅱ型,均甚残。
素胎也有2型,Ⅰ型与釉陶迦陵频伽Ⅰ型相似。
Ⅱ型为立人形,無头,袒胸腹,着窄袖开襟襦衣,挽飘带,胸部佩戴项链,背生双羽翼,双手捧盘,盘中物残失,下身为台座,镂三角形大孔,均残。
2001—2002年,北京金代皇陵(以下简称“金陵”)发现绿釉陶和灰陶两类迦陵频伽。
绿釉陶迦陵频伽共7件,样式相同。
陶质胎,外施绿琉璃釉,人首鸟身,展翅。
头戴花冠,双手抱莲花,站在狮头上,底足圆形。
灰陶质迦陵频伽2件,皆为模制。
其中一件为人首鸟身,头有发髻,双手抱拳,站立在莲花座上,底足呈圆形。
另一件残存头部,高发髻,眉清目弯。
2014—2017年,吉林安图金代长白山神庙遗址出土灰陶迦陵频伽。
1960年,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对河北井陉县柿庄村南壁画墓群进行了发掘,共清理了排列有序的9座壁画墓。
中国历史博物馆(今国家博物馆)派员照相、测绘,中央美术学院、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出版社派员临摹壁画,文化部古代建筑修整所派员鉴定仿木结构。
大家通力合作,完成发掘、照相、测绘、临摹、迁建M4、回填保护等工作。
《考古学报》1962年第2期发表了唐云明先生执笔的考古报告[1]。
自此,这处宋金时期的壁画墓群在中国宋金壁画墓考古中占了一席之地。
1982年被公布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今读井陉县文物保护管理所的简报,获悉2003年初在这一墓群内又发现了一座纪年唐墓,尽管资料有限,却深感价值非同一般,有以下几点新认识奉献于读者。
一、突破了这处省保单位的时代上限井陉县文物保护管理所获知发现墓葬的信息时,因村民已经在该墓之上营建了新墓,因而不能准确获知墓室形制,尤其墓内是否绘有壁画。
出土的随葬品可证该墓时代为唐,特别是出土的一合砖志,使该墓成为墓群内发现的第一座有准确埋葬时间的纪年墓,因而在其被判定为宋代或宋金墓群的40年后,又将时代上限提升至唐。
从各方面材料分析,这处尹氏家族墓地至少应该起始于唐代,历经宋、金、元、明、清一直延续使用至今,长达1300年之久而不迁,这在考古学特别是社会经济文化史以至人口发展史等方面都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材料。
有此重要新资料的发现,省保单位柿庄墓群的时代界定看来还需要更河北法。
因胎质稍粗,施用化妆土修饰的方法,在井陉窑是自隋代既见的常用修饰手法之一,这一点有同于另两大白瓷窑口的邢窑和巩义窑,看来它们当有着共同的艺源。
黑釉小碗(S M11∶2),胎虽稍粗,釉色甚好,井陉窑虽隋代既不乏黑瓷作品,但唐前期的同类器物至今尚未发现,此件形制上同五代初期的同窑同类纪年产品[2]相比,腹斜收曲度稍小,底部直径稍大,显得较为厚重,自可作为分期一界点。
陶罐(S M11∶3),侈口,矮束颈,广肩,鼓腹斜收,平底,器高和腹径仅相差1厘米,与唐晚期、五代初期者器形瘦高有比较明显的区别,与盛唐最大腹径在器中部相似,器形整体仍显雍容大度。
·考古快照
SNAPSHOT 16图片来源: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孔德铭
墓室及供案
大华时代广场13号楼位于文峰大道与太行路交叉口东南。
2018年9—12月,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项目施工范围进行考古发掘。
发掘清理一座金代高僧的砖雕壁画墓(M1),保存完整,非常罕见。
该墓为墓道南向的八边形穹窿顶仿木结构单室砖墓,墓葬全长9.35米,由墓道、墓门、甬道及墓室四部分组成。
墓室西北、西南、东北、东南均绘彩画。
西北壁画为“童子启门图”、西南壁绘制“行医图”、东北壁绘亭台流水屏风、东南壁画推测为“寺院施粥图”。
整个墓室壁画以红色为主,其他有黑色、青色等绘制,色彩鲜艳,繁缛神秘。
墓室棺床上有墓志一合,据其记载,该墓为金代“正隆四年”(1159),相州洪福寺文殊院院主洪论为数高僧修建的墓葬。
该墓纪年明确,墓葬形制设计独特,壁画题材新颖,保存完整,真实反映了金代相州地区人们的宗教信仰、求医问药、社会生活形态等,是豫北地区第一次发现金代的高僧墓葬。
墓志记载了宋金时期安阳洪福寺、开元寺、相州、孙平村等古佛教寺院、州府城址及村庄等的兴衰、历史地名沿革等,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孔德铭 于浩 焦鹏)
河南安阳金代高僧砖雕壁画墓
17
施粥图
行医图
童子启门图。
71金代时期的仿木砖雕壁画墓葬,是古墓葬的重要类型,它是仿建筑与砖雕壁画艺术相结合的形式。
一般由竖穴墓道、仿木结构门楼、砖券甬道和墓室几部分组成。
墓室平面有圆形、方形、六角形或八角形,装饰上分为以砖雕或壁画为主两种。
墓葬的造型、砖雕壁画的内容十分丰富,对研究当时建筑、绘画、砖雕、戏曲以及社会生活状况都是最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随着文物考古事业的不断发展,砖雕壁画墓的发现也日益增多,这类墓葬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从已公布的资料看,此类墓葬主要分布在豫西、豫北和晋中、晋南地区。
这种仿木结构墓葬大约从唐末五代开始出现,至宋金时期最为兴盛,到元代以后日趋没落。
在墓葬装饰上,基本采用砖雕与壁画相结合的手法,主要内容有建筑装饰的花卉动物图案,有反映日常生活的庖厨图、观戏图、开芳宴,有反映音乐戏曲方面的乐部图、杂剧表演场景,有反映忠孝义节的二十四孝子图,有反映生产活动的放牧图、驮运图、马厩图,还有兆示祥瑞的飞云仙鹤、瑞禽瑞兽等。
金代是中国戏曲发展的重要阶段,其中杂剧人物砖雕是最具时代特征的内容,此类内容的大量出现表明了戏曲艺术表演形式已深受人们的喜爱,并在民间广泛流行。
杂剧人物形象以砖雕为主,壁画中时有出现。
杂剧人物大都四到五人为一组,角色大体分为末泥、副净、副末、装孤和引戏。
这与《南村辍耕录》的记载基本吻合:“金生旦净丑 粉墨人生——三门峡金代戏曲砖雕赏析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 胡焕英图1图2图3有院本、杂剧、诸宫调。
院本、杂剧其实一也。
院本则五人,一曰副净,古为之参军;一曰副末,古谓之苍鹘。
鹘可击禽鸟,末可打副净,故云。
一曰引戏,一曰末泥,一曰装孤,又谓之五花爨弄。
”较具代表性的有河南义马狂口村金墓、河南义马矿务局机修厂金墓和河南三门峡市化工厂两座金代砖雕墓等,均出土四人和五人戏曲砖雕。
金代杂剧戏曲开始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层面产生广泛影响,当时的墓葬砖雕带有大量戏曲表演场面,反映了当时戏曲表演的盛况,学术界普遍将杂剧称为“中国戏曲的第一个黄金时期”。
山西襄垣付村金代砖雕壁画墓发掘简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长治市古建筑保护和考古研究所摘要:2018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在襄垣县付村清理了一座金大定十七年(1177年)仿木结构砖雕壁画墓,出土器物21件。
该墓葬仿木结构砖雕精美,墓室壁画内容为晋东南地区宋金时期流行的二十四孝图,保存较好。
此座墓葬的发掘,对同时期、同类型墓葬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山西襄垣 金代仿木结构砖室壁画墓 准确纪年Abstract: There is a tomb in Fucun village,Xiangyuan county excavated by professionals from Shanxi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The tomb with brick carvings and murals was built in the year of 1177, the 17th year of Dading reign in Jin Dynasty and its structure was imitated a timber building. There are total 21 pieces of burial objects unearthed.The structure and brick carving are exquisite and the well-preserved mural painting dipicts traditional 24 stories of filial piety, which was very popular in south eastern Shanxi during the Song and Jin period. Therefore, the excavation of this tomb has some reference values for the study on similar tomb contemporary.Keywords: Xiangyuan in Shanxi Brick tomb chamber imitated timber structure with murals in Jin Dynasty Accurate dating2018年,襄垣县万普净水材料有限公司在进行厂区建设时发现一座古墓葬,上报文物部门后,由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新乡历史文化初探摘要:新乡---- 一座历史文化悠久,响彻中原乃至华夏的文明城市。
其地处豫北平原,北依太行,南临黄河,人杰地灵,物华天宝。
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优美的环境,浑厚的文化底蕴,给新乡留下了丰富的物产文化和旅游资源。
本文从新乡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自然景观,民俗风情和科教经济五个方面展开论述,传播新乡历史文化,体悟一个别样的风采的新乡。
关键词:地理位置、历史文化、自然景观、民俗风情、科教经济新乡古称庸国,春秋属卫,战国属魏,汉为获嘉,至隋文帝开皇六年(公元586年)始置新乡县至今已有1400余年。
古老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明,哺育了许多历史名人,留下了大量的古时印迹,可谓是名符其实的历史名城。
一、地理位置中原大地自古以来就是群雄必争之地,而新乡地处中原,也就决定了其重要的地理位置。
它地处河南省北部,南临黄河,与省会郑州、古都开封隔河相望;北依太行,与鹤壁、安阳毗邻;西连煤城焦作,与晋东南接壤;东接油城濮阳,与鲁西相连,是豫北的经济和交通中心,中原城市群城市之一。
辖4区及新乡、封丘、获嘉、延津、原阳、长垣6县及卫辉、辉县2市,面积8169平方公里,人口482.96万;其中市区面积187平方公里,人口59.35万。
二、历史文化新乡是个历史文化名城,蕴含浑厚的文化底蕴。
其丰实文化知识的乳汁,膏腴山川的摇篮,培育一批不拘一格的历史人物——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哲学家及诗人、文豪、画家等。
他们在成就国家大事或科研成就或文学艺术业绩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千秋功名. 他们留在这片中原大地上的古老印迹、历史典故和为民族、为国家、为正文、为探索科学艺术和健身之道的奥秘呕心血,献生命而所不辞的精神,使我们倾心仰慕,世代相传,永世不忘。
(一)牧野大战牧野大战是西周灭商的著名战役.当时周武王率5万大军从孟津渡过黄河,会八百诸侯于获嘉县同盟山,造成威逼朝歌之势,殷纣王仓促筹集17万人迎战;双方交战于牧野,商军阵前倒戈,引导周军杀向纣王,纣王逃回朝歌自焚而死,商朝灭亡.它这次战役不但决定了一个延续555年的殷商王朝的灭亡,一个近800年的大周王朝的诞生,而且还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借鉴。
中国历史文物导游词500字中国历史文物导游词500字精选6篇导游词导语是旅游行程中的重要一环,能够为游客提供全面、生动的背景介绍,引起游客的兴趣和好奇心,同时也是向大家展现本次旅游行程亮点的最佳机会。
现在随着作者一起往下看看中国历史文物导游词500字,希望你喜欢。
中国历史文物导游词500字(精选篇1)各位朋友:濮阳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化,留下了许多名胜古迹。
现在我们带领大家去参观的景区就是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戚城遗址而建成的,叫戚城文物景区。
(进入戚城景区)濮阳是我们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戚城遗址是濮阳悠久历史的重要见证。
戚城文物景区总占地面积760亩,自1991年3月起,历时5年建成,其中有纪念景点5处,文物及遗址展示3处。
古书记载,淄阳上古名叫帝丘,是传说中五帝之一'颛顼'和他的部落生活的地方,所以,我们今天称濮阳为'颛顼遗都'。
颛顼最大的历史功绩是观天象、制历法、改革原始宗教。
前面的这座高台建筑--玄宫,就是纪念人文始祖颛顼的。
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子在《大宗师》中说:'颛顼得道,以处玄宫'。
意思是说,颛顼悟出了天地之道,在玄宫主持了宗教改革,玄宫因此而得名。
这是颛项和夫人女禄的塑像,他们既是功勋卓著的中华人文始祖,也被历代尊称为天地人三界的神灵。
从东面的壁画,我们可以看到头戴羽冠。
手执玉钺的颛项帝被四周光环笼罩,表示其法力无边。
频项为黄帝之孙,他所处的时代为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时期。
他规定男女有别,确立父系制度;他注重收集各部落先进的生产生活经验,收集百药以医万民。
颛顼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区分神职和人事,设立专门的司天和司地的官职,'通天'成为少数人的特权,此后逐渐演变成为统治者的统治工具。
但另一方面,由于设立了专门负责农业生产的官职,农业和科学技术得到了发展,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壁画上这是南正重,那是火正黎,'南正'和'火正'都是官职,重和黎就是颛顼的两个负责'司天'和'司地'的大臣,古书称之为'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火正黎司地以属民'。
河南省新乡市佛教遗存的考古调查发布时间:2021-08-30T15:42:32.373Z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4卷第9期作者:郭强[导读] 新乡市位于河南省北部,地处中原文化圈,长期受佛教文化影响,郭强新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新乡市 453000摘要:新乡市位于河南省北部,地处中原文化圈,长期受佛教文化影响,佛教遗存相对较丰富。
笔者曾利用多年时间对新乡市的佛教遗存进行了走访调查,并掌握了大量的原始资料。
本文将对此次调查的情况进行介绍。
关键词:新乡佛教遗存寺院佛塔经幢一、新乡历史沿革介绍新乡市位于河南省北部,西北依太行,东南濒黄河,卫河穿城而过,将新乡分为南北两部分。
新石器时代有新乡县洛丝潭、丁固城等仰韶文化遗址,还有孟营、藏营、辉县孟庄等龙山文化遗址。
禹分九州,此属冀州,是夏族活动中心地区。
盘庚迁殷,此属畿内。
帝辛三十三年,武王伐纣,大战于牧野(今新乡市东北)。
周代卫辉市一带封为鄘国,故新乡素有“鄘南”之称。
春秋新乡曾属卫地,终归晋土。
战国初年(前403年),三家分晋,新乡入魏。
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秦破魏都大梁,新乡并入秦国。
前221年,秦王扫六合,一统天下,新乡属36郡中的三川郡。
汉高帝二年(前205年)置河内郡,新乡为其所辖,名新中乡。
汉元鼎六年(前111年),武帝行至汲县新中乡,将军路博德遣使送来南粤叛相吕嘉首级,武帝大悦,升新中乡为获嘉县,故城在今新乡市西南12公里。
三国时新乡属魏司隶部河内郡。
西晋为司州汲郡。
北魏太和二十三年(499年),此处置新乐城。
开皇四年(584年),移获嘉县置于修武城(今获嘉县城)。
开皇六年(586年),析获嘉、汲县部分地区,以新乐城为治所,始置新乡县,属兖州河内郡,此为新乡建制之始。
唐以道、州(郡)、县为建制,新乡属望级县。
北宋政区分路、州(府、军)、县三级,新乡县属河北西路卫州。
元朝新乡县隶属中书省卫辉路总营府。
明代隶属河南布政司卫辉府。
清代改布政司为河南省,新乡县隶属河南省卫辉府。
山 西建筑SHANXI ARCHITECTURE第47卷第13期・26・2 0 2 1年7月Vol. 07 No. 13Jul. 2021DOI :10. 1379/j. cnki. 1009-6923.6021. 19.610屯留先师和尚舍利塔形制及年代探析李士杰9郑虹玉4*崔计兵9(•山西省古建筑工程监理有限公司,山西太原030012; 2.山西蓝胜古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山西太原030012)摘 要:山西境内除了时代序列完整的木结构建筑外,还遗存了较多的砖石建筑一一塔,最早可以追溯到北魏时期,下至明清,同样具有时代序列完整、造型丰富、形制多样的特点。
位于晋东南地区屯留县的先师和尚舍利塔形式古拙,造型独特,倍受关注,其 建造年代尤是学界关注的问题之一。
对先师和尚塔的形制特征进行详细梳理,根据历史文献、方砖铭记的记载,初步划定先师和尚塔的建造时期范围,并与全国范围内遗存的该时期的砖塔进行比对,挖掘先师和尚塔形制所蕴含的年代信息。
关键词:先师和尚塔,唐塔,形制对比中图分类号:K92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29-6323 (2249) 13-6024-640引言佛塔自佛教从西域传入汉地后迅速遍地开花,最早的佛塔形象可以追溯到四川什邡出土的东汉画像砖,其上雕有一座三层楼阁式塔,鲜明的刻画出塔刹和塔身,其中塔身 屋檐舒展,反映出西域佛塔在传入汉地之后,便受本土楼阁建筑的影响而蜕变为中国典型佛塔的样式。
此后,佛塔形 象不断演变,梁思成先生按照现存的中国古塔样式将中国古代建造佛塔的历史划分为三个时期:古拙时期(南北朝至 隋唐,约公元520年一公元960年)、繁丽时期(两宋辽金时 期,约公元1000年一公元940年)、杂变时期(元明清时期,约公元980年一公元1910年)[:o 其中,唐代在梁思成先生眼里是中国佛塔古拙期的尾声,同时也是繁丽期佛 塔的先驱,可以说唐代是中国佛塔演变的一个重要节点。
河北博物院河北博物院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文化广场,北起中山路,南到范西路,东临东大街,西至西大街,是河北省综合性博物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一级博物馆。
总建筑面积53128平方米,展览面积22000余平方米。
河北博物院有文物藏品15万件,其中一级品334件(套),二级品1910件(套),三级品16313件(套)。
博物院以满城汉墓出土文物、河北古代四大名窑瓷器、元青花、石刻佛教造像、明清地方名人字画以及抗日战争时期文物最具特色。
另外,馆内藏书5万余册,不少是明清善本图书,博物馆还是河北省地方志主要收藏单位之一。
01场馆概况河北博物院共有三层,每一层都分为南区和北区,主要的常设展览都位于南区,北区则以临时展览为主。
博物院的三楼有燕赵故事、石器时代的河北、河北商代文明三个展厅,展示了从石器时代到战国时期的河北历史,有很多陶器、铁器和金银装饰品,其中有通过多媒体手段对“胡服骑射”、“完璧归赵”等故事的演示。
博物院的二楼是中山古国、满城汉墓两个展厅,这里主要展示了从中山国都灵寿故城和中山靖王刘胜的王墓中出土的文物,西汉时期的玉器、青铜器、宫廷用品和珍贵的陪葬品众多。
在满城汉墓展厅内的长信宫灯和金缕玉衣两件国宝级文物更堪称全国闻名。
博物院的一楼有名瓷名窑、曲阳石雕、北朝壁画三个展厅,以瓷器艺术、石雕艺术和壁画艺术为主。
由于河北曾经有历史上非常辉煌的四大名窑,北朝时的佛教壁画和曲阳石雕也十分著名。
这一层的展品艺术性极高,其中名瓷名窑展厅中的元代青花釉里红开光镂雕花卉盖罐更是国宝级文物,也是镇馆之宝之一。
河北博物院共9个常设陈列:“石器时代的河北”“河北商代文明”“慷慨悲歌——燕赵故事”“战国雄风——古中山国”“大汉绝唱——满城汉墓”“抗日烽火——英雄河北”“北朝壁画”“曲阳石雕”“名窑名瓷”。
这9个常设展通过5000余件(套)精美的文物和现代化的展示手段,记录了河北200万年来承先启后的人类发展史。
河北博物院每年还举办多个有关当代文化艺术、社会热点透视、国内外文物交流及其他各类型的临时展览。
新乡黄河故道县区佛教遗存考古调查郭强发布时间:2021-08-20T01:32:06.758Z 来源:《现代电信科技》2021年第7期作者:郭强[导读] 新乡地区位于河南省北部,地处中原文化圈,长期受佛教文化影响,佛教遗存相对较丰富。
笔者曾利用多年时间对新乡地区的佛教遗存进行了走访调查,并掌握了大量的原始资料。
(新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新乡市 453000)摘要:新乡地区位于河南省北部,地处中原文化圈,长期受佛教文化影响,佛教遗存相对较丰富。
笔者曾利用多年时间对新乡地区的佛教遗存进行了走访调查,并掌握了大量的原始资料。
本文主要对此次调查的新乡黄河故道县区的佛教遗存情况进行介绍。
关键词:原阳;卫辉;佛教遗存;寺院;佛塔;经幢一、原阳县的佛教遗存原阳县的佛教遗存有玲珑斜塔。
玲珑塔,又名徽塔,也叫雁塔,位于新乡市原阳县城西南17.5公里原武镇东关,原为原武镇善护寺内的附属建筑物,建于宋崇宁四年(1105年),为六角形十三级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有塔铭记载明万历辛丑年间(1601年)重修。
清代善护寺失火,寺毁塔存。
1963年6月,河南省公布其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塔平面呈六角形,全高47米,共12层。
这里自古以来是黄泛区,因黄河决口,塔的底层已被泥沙淤埋于地下,在地面上只能看到12层34米。
塔北面有一塔门,塔檐砖砌斗拱露出地面。
自第二层以上皆为叠涩出檐。
塔身每层均辟半圆拱券门及假窗,斗拱、层檐、装饰假窗均为雕砖垒砌。
该塔的轮廓为抛物线型,砖木结构,每层角梁系木制,突出塔身外部,上有铁鼻,悬挂风铎,微风过处丁当作响。
塔内置0.6米宽的旋梯,游人扶梯可登临塔的最上层。
塔顶铁刹、覆钵、相轮犹存。
玲珑塔经受了10多次地震,1938年还曾遭到日本侵略军的炮击。
因其结构严谨科学,至今巍然屹立,足以说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科学和艺术上的聪明智慧。
该塔是一座富有民族建筑风格的楼阁式砖塔,造型美观,观之赏心悦目,为宋代寺院之佳作。
华夏考古2009年第3期河南新乡石刻综述傅山泉 (新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新乡市453000)关键词:新乡;平原省;石刻;综述;考证 摘要:本文综述并考证了自20世纪50年代初平原省时期辖区内发现并保存下来的一批石刺文物。
其来源地包括 了现在的冀南、鲁西、晋东南和整个豫北地区;时代上迄魏晋,下至明清;品种包含有石刻造像、造像碑、墓志、石棺铭和碑帖等部分。
通过对上述文物的综述考证,初步揭示了新乡所藏石刻文物的历史、艺术、科学研究等价值,为研究 豫北一带地方历史提供了必备的材料。
K e y wor ds :X in xi ang ,Pin 6野nmn p r ov in c e ,st on e i n ∞r i pt io n ,su mm ar y ,re se a rc hA bs t r ac t :r n I i 8 ar ti cl e su mm ari ze s an d discusses num ero us s t o n e in scri ptio ns th at h ave bee n f ou n d and re ma in ed in t h eof pr evi- OU$Ping yuan p r o vi n c e s i n c e 1950s .The ㈣includes c u r r e n ts o u t h H ebe i ,w est Shan do ng 。
s ou th ea st Sha n xi a nd n or t h H e n a n ,a n d the time periods range fr o m Wei —J i n t oMing —Qin 昏These 8t∞e in scr ipt /O RS i nc l ud e s ta t ue s ,st e le s ,ep i ta p hs ,a nd ru b bi n g s of s t o n e s a rc o ph a g us in scri ptio ns .Th is s tu d y reveal s t h e v a l u e of s t o n eins c r i p ti o n s collected in Xi nxia ng ,and provides t h e i nf o r m a ti o n for inve stig ati ng t h e l oca l hist ory in no r t h Henan .新乡市在解放初期曾为平原省省会。
浅析宋金墓葬中砖雕壁画的内容作者:崔松林来源:《丝绸之路》2014年第18期[摘要]宋金时期仿木结构砖雕壁画墓是我国古墓葬的重要类型之一。
其砖雕壁画装饰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以独特的方式展示了当时人们的精神观念、文化习俗、社会关系和时代特点,也展现了古代匠师绘画和雕刻的高超技艺,是研究古代建筑、绘画、雕刻和戏曲的重要资料。
[关键词]宋金墓葬;砖雕;壁画;题材内容[中图分类号]K8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4)18-0028-02宋金时期仿木结构砖雕壁画墓是我国古墓葬的一种重要类型,是汉唐画像砖、石与壁画艺术的继承和发展。
这类墓葬结构非常复杂,一般由竖穴式墓道、仿木结构门楼、砖券甬道和墓室四部分组成。
墓室平面作圆形、方形或八角形。
装饰分为以砖雕为主和壁画为主两种。
墓中砖雕和壁画内容十分丰富,对研究古代建筑、绘画史、砖雕艺术、戏曲的起源以及当时的社会生活情况都是极为宝贵的实物资料。
随着文物保护和考古事业的不断发展,砖雕壁画墓的发现也日益增多,这类墓葬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分布的地域性差别。
从已公布的资料看,此类墓葬主要分布在豫西、豫北和晋中、晋南地区,尤以晋南、豫西为最多,其他地区也有零星发现。
这种仿木结构墓葬从唐末五代开始出现,到宋金时期最为兴盛,元代逐渐消失。
此类墓葬在装饰上基本都采用砖雕或砖雕与壁画相结合的手法,表现内容十分广泛。
主要有纯粹用于建筑装饰的花卉、动物图案,有反映日常生活场景的庖厨图、开芳宴、观戏图,有反映音乐戏曲方面的乐部图、杂剧表演场景,有反映忠孝节义的烈女孝子图,有反映生产活动的放牧图、马厩图、驼运图、担物图,也有兆示祥瑞的飞云仙鹤、瑞禽瑞兽等。
以庖厨图、开芳宴、观戏图、妇人启门图为主题,表现墓主人家庭生活场景,是这一时期墓葬使用最多也最具特色的装饰手法。
尤其是开芳宴和妇人启门图似乎成为一种定制,在大多数墓葬中出现。
此类内容中,砖雕和壁画的结合完美和谐,一般都模仿世间居室装饰,以高浮雕刻画出人物及家具轮廓,再施以彩绘,使人物姿态各异,栩栩如生。
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
TO CULTURAL RELICS 047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02(下)盟,扰攘一时,终于混合同化而归于平静,迨旧民族同化方毕,新民族又来临,于是又扰攘一时,复归同化。
如此一波一波继续而已”[7]。
这样的论述区别于“华夷有别”的传统史学观念,说明了中华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之间彼此影响的历史事实。
尽管林惠祥先生广泛地参考了同一时期不同中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同时又十分注重各个民族在语言、生活方面的习俗,但是梁启超先生、王桐龄先生与林慧祥先生皆并未把族群称呼的标准化和区别界定当作一个问题予以关注。
而在如何判断族群与族群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上,梁启超、王桐龄、林惠祥三人都是以古代历史文献为主要依托。
而吕思勉先生不仅对古代历史文献进行引用,还一直试图使用古代文献当中有关文化风俗、文化习惯等间接资料来进行分析,这是同时代的其他学者都未想过的方法。
在古代汉族对于其他民族的同化问题上,吕思勉先生是这样认为的:“一个大民族固然总是融合许多小民族而成,然其中亦必有一主体。
为中国民族主体的,无疑是汉族了。
”[8]他认为汉族不断同化其他少数民族,汉族对其他民族的征服,不仅仅限于武力,还有文化。
而文化的同化是潜移默化的,并不是立竿见影,随着漫长的时间浸
染,便会一一显现,汉族文化之所以优于异族,原因在于“我们中国,过去之中,曾吸合许多异族。
因为时时和异族接触,所以能相互淬砺,采人之长,以补我之短;开化虽早,而光景常新。
又因固有的文化极其优越,所以其同化力甚大”[9]。
由此,吕思勉对民族的理解,多以汉族为中心,这也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民族学者的共同点,认为汉族是文化最高之民族,不断同化周边少数民族。
特殊的时代背景给了学者们新的思考,也为中国民族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参考文献
[1]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六[M].北京:中华书局,1989影印本.
[2][3]梁启超.饮冰室文集[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4][5]王桐龄.中国民族史[M].北京:北平文化学社,1934.
[6]赵梅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与中国民族史撰述[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
[7]林惠祥.中国民族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
[8]吕思勉.中国民族演进史[M].上海:上海亚细亚书局,1934.[9]吕思勉.吕著中小学教科书五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资讯◆
豫北地区发现一处金代高僧壁画墓葬
近日,安阳市文峰区发现一座金代砖雕壁画墓,埋葬着4位高僧。
该墓葬形制特别、设计独特,壁画题材罕见,是豫北地区首次发现的金代高僧墓葬。
据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孔德铭介绍,该墓葬位于安阳市文峰大道与太行路东南大华时代广场13号楼基槽内,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对该墓进行了详细测绘,目前数据正在整理中。
据了解,该墓为仿木结构八边形单室砖墓,墓道朝向为南北向,由墓道、墓门、甬道及墓室四部分组成,墓葬全长9.35米,墓室西北、西南、东北、东南均绘彩画,墓室南连甬道。
墓室平面呈八边形,北壁、西壁、东壁各砌有1个耳室,耳室内共放置4件陶罐,里面装有骨灰。
结合出土的墓志,考古人员判断骨灰分属于4名高僧,墓为金代正隆四年(1159年),相州洪福寺文殊院院主洪论修建。
“此次考古发掘的也是豫北地区第一次发现金代高僧墓葬。
”孔德铭告诉记者,有墓志记载的高僧墓葬本身就很少见,这处墓葬不仅有墓志,而且壁画题材也十分罕见。
墓室的壁画中,其中一幅为一童子手扶门框,从门里探出半个身子,向外张望着;另一幅画面正中为一窗,其正上方写有“药铺”二字,窗外立一妇人怀抱一童子,面向窗内,窗内一僧人模样男子侧身坐于桌前,两人面对面似乎正在交流什么。
“一般墓室壁画是妇人启门图,很少有童子启门图,而行医题材也是不常见的。
”孔德铭表示,此次考古发掘的墓年代明确,墓志上内容丰富,设计富有特色,保存完整的壁画还原了金代人们的求医问药、社会生活、宗教信仰等,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
(来源: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