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盲蝽在桃树上的发生危害及防治
- 格式:doc
- 大小:13.00 KB
- 文档页数:2
绿盲蝽防治方法绿盲蝽(学名:Empoasca vitis)是一种常见的害虫,主要危害葡萄园和果树。
它以葡萄、柑橘、苹果等植物的叶片为食,导致植物生长不良、果实减产甚至死亡。
为了有效防治绿盲蝽,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生物防治1.引入天敌:绿盲蝽的天敌有寄蝇、蜻蜓等。
可以通过引入这些天敌来控制绿盲蝽的数量,减少其对植物的危害。
2.利用绿盲蝽的天敌:一些昆虫如瓢虫、蚜虫寄生蜂等对绿盲蝽有天敌作用,可以利用这些天敌来控制绿盲蝽的数量。
二、物理防治1.安装防护网:在葡萄园或果树周围安装防护网,阻止绿盲蝽的入侵,减少其对植物的危害。
2.人工捕捉:可以利用人工方法捕捉绿盲蝽,如利用粘虫板或黄色粘球等工具,吸引并捕捉绿盲蝽,减少其数量。
三、化学防治1.选择合适的农药:根据绿盲蝽的特性选择合适的农药进行防治。
常用的农药有乙虫脒、吡虫啉等,可以通过喷洒或熏蒸的方式使用。
2.合理施药:在使用农药时,要根据绿盲蝽的发生情况和药剂的使用说明进行合理施药,避免过量使用或频繁使用,以免对环境和作物造成不良影响。
四、农艺措施1.合理种植密度:适当增加作物的种植密度,可以减少绿盲蝽的滋生和传播。
2.合理地肥水管理:通过合理施肥和浇水,使植物保持健康生长,增强其抵抗力,减少绿盲蝽的危害。
3.及时清除病虫害:定期检查植物,发现有绿盲蝽的危害时要及时清除,避免繁殖和扩散。
五、综合防治综合运用上述防治措施,结合实际情况制定防治方案,可以达到更好的防治效果。
同时,要加强对绿盲蝽的监测和研究,及时调整防治策略,以应对绿盲蝽的变异和抗药性的出现。
绿盲蝽是一种常见的害虫,对葡萄园和果树造成严重危害。
为了有效防治绿盲蝽,我们可以采取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农艺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方法。
通过合理运用这些方法,可以减少绿盲蝽的危害,保护植物的生长和产量。
同时,要加强对绿盲蝽的监测和研究,不断优化防治策略,提高防治效果,保护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果树绿盲蝽农药减量化综合防治技术
果树绿盲蝽是一种危害果树的重要害虫,其喜欢吸食果树叶片的汁液,会导致树叶受损、果实发育不良甚至减产。
为了有效防治果树绿盲蝽,减少对农药的依赖,可以采用综
合防治技术,包括以下方面:
一、生物防治:采用天敌来控制果树绿盲蝽的繁殖和生长。
可以引进寄生蜂和捕食性
昆虫来攻击果树绿盲蝽的幼虫和成虫,减少其数量。
二、物理防治:通过物理手段来防治果树绿盲蝽。
可以在果树周围搭建保护网,防止
果树绿盲蝽进入果园。
可以采用光纤布覆盖果树的叶片,防止果树绿盲蝽在叶片上产卵。
三、栽培管理:通过调整果树的栽培措施,减少果树绿盲蝽的发生。
可以适时开展果
树修剪和疏果,减少果实过密,利于通风和光照。
合理施肥,保持果树的健康生长,提高
其抵抗害虫的能力。
四、化学防治:尽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采用减量化防治措施。
可以选用效果好、
副作用小的农药,并按照正确的使用方法和剂量来进行喷洒,避免药害。
五、监测预警:定期对果树绿盲蝽进行监测,并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可以利用黄板诱捕、观察叶片和果实的受害程度等方法,了解果树绿盲蝽的数量和分布情况,及时采取相
应的防治策略。
六、综合防治:综合运用以上各项防治措施,采取综合防治的方法来控制果树绿盲蝽。
根据果树绿盲蝽的生物学特性和发生规律,制定科学的防治方案,提高防治效果。
果树绿盲蝽的减量化综合防治技术包括生物防治、物理防治、栽培管理、化学防治、
监测预警以及综合防治。
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技术,可以减少对农药的依赖,有效防治果树
绿盲蝽,保障果树的生长和产量。
绿盲蝽象在果树上的危害及防治作者:孙金卓高俊花王春娥来源:《果农之友》2008年第08期近几年。
绿盲蝽象在河北中南部果园中发生相当严重,每年给果农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果农对该虫的防治感到十分棘手。
笔者通过几年的观察研究。
掌握了该虫在我区的危害状况及发生规律,提出科学的防治措施,现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1生物学特性1.1成虫体长5毫米,宽2.2毫米,绿色,密被短毛。
头部三角形,黄绿色,复眼黑色突出;触角4节丝状,较短,约为体长的2/3,第2节长等于3、4节之和,由端部向上颜色渐深,1节黄绿色,4节黑褐色。
前胸背板深绿色,布许多小黑点,前缘宽。
小盾片三角形,黄绿色,中央有l浅纵纹。
前翅膜片半透明暗灰色。
足黄绿色,胫节末端、跗节色较深,后足腿节末端具褐色环斑,雌虫后足腿节较雄虫短,不超过腹部末端,跗节3节,末端黑色。
1.2卵长1毫米,黄绿色,长口袋形,卵盖奶黄色,中央凹陷,两端突起,边缘无附属物。
1.3若虫5龄,与成虫相似。
初孵时绿色,复眼桃红色。
2龄黄绿色,3龄出现翅芽。
4龄时翅长超过第1腹节,2、3、4龄触角端和足端黑褐色,5龄后全体鲜绿色,密被黑细毛;触角淡黄色,端部色渐深。
眼灰色。
2发生规律及生活习性2.1主要危害症状前期主要在苹果、梨、桃、杏等果树上危害,影响枝梢生长和果品质量。
在苹果树上,绿盲蝽象先对嫩芽生长点进行危害,造成枝条生长停滞,顶芽枯死,叶片网状缺刻;然后危害幼果,前期致幼果冒汁液,以后形成干疤或凹陷。
枣树发芽时,大量迁至枣树上危害。
以刺吸式,口器危害嫩芽,从而影响枝条生长,造成减产甚至绝收。
绿盲蝽象对其他果树,主要危害幼果和新梢,造成果面凹陷及枝条停长。
因寄主植物较复杂。
可互相传播多种病害。
2.2发生规律绿盲蝽象在河北省中南部每年发生4-5代,以卵在苹果粗皮及芽鳞、枣树剪锯口及粗皮、苜蓿、蒿子等的残茬内或石榴、木槿、桃等植物的枝梢内或断枝中越冬,三月底、四月初,日平均气温达到10℃时,越冬卵开始孵化为若虫。
绿盲蝽的危害与防治对策绿盲蝽是一种常见的农业害虫,对许多农作物造成严重危害。
绿盲蝽以吸食植物体液为主要的营养方式,造成植物叶片出现片斑、枯黄、病斑等症状,严重的还会导致植株死亡。
以下是绿盲蝽危害的具体表现:1. 绿盲蝽吸食植物汁液,导致植株叶子出现黄化、卷曲、干枯、萎缩等症状,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降低产量和品质。
2. 绿盲蝽吸食的位置叶片上会留下一些白色的粘液沉积物,这些沉积物会影响叶片光合作用的进行,影响作物正常的光合作用,同时也会影响植物的呼吸。
3. 绿盲蝽是一种病媒害虫,它会通过咬伤植物等方式传播细菌、病毒等病害,进一步对农作物造成危害。
针对绿盲蝽的危害,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治对策:一、生物防治1. 鸟类防治。
从春季开始,可以在农田周边建造鸟窝,吸引一些松鼠、知更鸟、山麻雀等鸟类,使它们进入农田觅食,有效控制绿盲蝽等害虫。
2. 天敌防治。
将绿盲蝽的天敌-鸟织蝽、玉米次令芦蜩等昆虫引入农田,进行生物防治。
3. 昆虫孵化差异化防治。
针对不同时期的绿盲蝽,可以选用相应的昆虫进行防治。
例如在春季防治蛴螬,夏季则可用马陆、蜥蜴和蚂蚁防治,秋冬季节则可用蟋蟀、金龟子和地袋鼠等。
1. 土法防治。
在地上埋下垃圾袋或其他容器等,然后倒入一些酵母水混合的水,吸引绿盲蝽进去,然后捆扎起来扔掉。
2. 粘虫板防治。
将黄色或蓝色的板子或支架覆盖一层黏性涂料,然后悬挂在绿盲蝽的活动范围内,有效地将其黏住。
三、化学防治1. 喷洒有机硅类杀虫剂。
有机硅类杀虫剂安全无毒,能快速有效地杀灭绿盲蝽和其它害虫。
2. 喷洒草酸类杀虫剂。
草酸类杀虫剂也有很好的杀虫效果,可有效控制绿盲蝽的数量。
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化学防治方法时,必须严格按照剂量使用,并在喷洒后放置一定的时间,等待化学药剂有效成分充分挥发,避免化学残留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污染。
同时,要注意对作物进行清洗,确保食品安全。
绿盲蝽的危害与防治对策
绿盲蝽是一种常见的农业害虫,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南方地区。
它在产卵期、若虫期和成虫期都能对作物产生危害,对于一些重要的经济作物如水稻、玉米、棉花等,其危害尤为严重。
以下将从危害特点、防治措施两方面对绿盲蝽的危害进行分析。
危害特点
1. 初孵幼虫喜欢集群侵害,幼苗被咬后造成病斑、脱皮、断枝、斜长等现象,严重时会导致植株死亡或生长停滞。
2. 成虫及若虫羽化后会继续取食植物汁液,使作物的叶片变黄、卷曲、落叶等。
3. 绿盲蝽寿命长,一年能繁殖数代,因此危害十分严重。
防治措施
1. 科学施肥。
合理施肥可以提高植物的免疫力,增加作物的抗病性,减少绿盲蝽的入侵。
2. 择机灭虫。
在绿盲蝽成虫和卵壳基数少的时候,可以使用合适的药剂进行施药,以达到最佳的杀虫效果。
3. 建立天敌种群。
天敌也是一种有效的防治方法,可以大大减少有害昆虫的数量。
若在田间能够寻找到绿盲蝽的天敌,如蜘蛛、瓢虫等,则可以将其放到田间进行防治。
4. 培育抗性品种。
通过选育出一些抗性品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或避免绿盲蝽对作物的危害。
5. 环境疏导。
施肥、浇水、压实耕作等措施可以影响到绿盲蝽的产卵和生长环境,因此,合理调整田间环境,减少适宜绿盲蝽生长和繁殖的环境,可以有效减少绿盲蝽的危害。
综上所述,绿盲蝽对于农作物的危害较大,但通过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可以控制其数量,降低它对作物的危害。
同时,为了更好地防治绿盲蝽,我们也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和了解它的生长环境、生态特征等方面的知识。
【桃树病虫害防治】种桃树如何防治大青叶蝉?
大青叶蝉对桃树有哪些危害?大青叶蝉一般在什么时候发生?种植桃树用什么农药可以防治大青叶蝉?以下就作简单介绍,供网友们参考。
一、大青叶蝉对桃树的危害大青叶蝉又叫青叶跳蝉、青叶蝉、大绿浮尘子等,以成虫和若虫为害叶片,刺吸汁液,造成叶片退色、畸形、卷缩、甚至全叶枯死。
此外,还可传播病毒病。
二、大青叶蝉发生规律1、大青叶蝉在各地的世代有差异,吉林每年发生2代,江西每年发生5代。
以卵于树木枝条表皮下越冬。
2、大青叶蝉在前期主要为害农作物、蔬菜及杂草等植物,10月中旬第3代成虫陆续转移到果树、林木上为害并产卵于枝条内。
3、大青叶蝉的成虫有趋光性,夏季颇强,晚秋不明显。
成虫喜弹跳,日夜均可活动取食。
成虫以产卵器刺破寄主植物茎杆、叶柄、主脉、枝条等部位的表皮,产卵于其中。
4、大青叶蝉的初孵若虫具群集性,善跳跃,日夜均可活动取食。
三、大青叶蝉防治方法1、及时清除果园杂草。
成虫发生期,设置黑光灯诱杀。
2、在成虫产卵前,主干上刷白涂剂,可阻止成虫产卵。
3、在大青叶蝉发生数量大时,于成虫产卵前喷20%灭扫利乳油1500~20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
隔10天喷1次,连喷2~3次。
如您有更好的建议和方法请在下方留言告诉我们,感谢您的支持。
果树绿盲蝽农药减量化综合防治技术果树绿盲蝽是一种危害果树的害虫,常见于柑橘、苹果、梨等果树上,严重影响果树的生长和产量。
为了有效控制果树绿盲蝽的数量,减少农药的使用对果树的影响,需要采用综合防治技术。
合理的农业管理措施是防治果树绿盲蝽的重要手段之一。
果园的农事管理要做到合理,包括修剪果树、清除果园杂草、及时清理枯落叶等。
修剪果树可以保持树冠通风良好,减少绿盲蝽的滋生。
清除果园杂草和及时清理枯落叶可以减少害虫的栖息地,降低害虫的数量。
采用生物防治方法对果树绿盲蝽进行控制。
生物防治方法是利用果园自然界的天敌和寄生虫来控制害虫数量。
可以引入对绿盲蝽有天敌作用的昆虫,如蚜虱天敌瓢虫,来控制绿盲蝽的数量。
还可以利用果树绿盲蝽的天敌寄生蜂,通过放蜂来控制害虫数量。
利用诱捕器进行监测和防治工作也是一项重要的技术。
诱捕器是一种具有特殊气味的器具,可以吸引果树绿盲蝽进入,从而达到监测和防治的目的。
通过诱捕器可以监测果树绿盲蝽的数量,及时发现害虫的数量变化,做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还可以采用微生物农药对果树绿盲蝽进行控制。
微生物农药是指利用微生物制备的农药,具有对害虫选择性较强、环境污染小等优点。
可以选择具有对果树绿盲蝽有较强杀虫效果的微生物制剂,喷施到果树上进行防治。
还可以通过研发新的微生物制剂来提高防治效果。
还应加强果树绿盲蝽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和推广。
通过开展绿盲蝽的生态学研究、防治技术的研究和推广,不断完善防治技术,提高控制效果。
还可以提供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帮助果农更好地掌握综合防治技术,减少农药的使用,保护果树的健康生长。
绿盲蝽的危害与防治对策
绿盲蝽是一种寄生在柑橘、桑树、茶叶、果树等植物上的害虫。
它以吸食植物体汁为生,影响植物正常的生长发育,严重危害园林农业生产。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绿盲蝽的
危害与防治对策。
绿盲蝽的危害:
1、叶片发黄萎缩,凋谢枯萎,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
2、吸食柑橘的树汁,导致果实不发甜,对果实品质产生严重的影响,甚至可以导致
花卉不开花。
3、因为绿盲蝽有很快的繁殖速度,数量庞大,因此会成为其他害虫的食物来源,导
致更多的虫害。
绿盲蝽的防治:
1、物理防治:采用人工捕捉的方法,可以使用黄色粘板、黄色尺子等诱捕器。
绿盲
蝽色彩敏感,黄色颜色能够吸引它们。
因此,将黄色捕捉器张贴在受害的植物枝条上,捕
捉到的绿盲蝽即可进行监测和处理。
2、化学防治:使用杀虫剂进行喷雾处理。
这种方法可以在植物生长之初进行喷雾处理。
但要注意,使用杀虫剂的量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免造成过量的化学残留,
影响植物生长和健康。
3、生物防治:使用天敌昆虫对抗绿盲蝽。
可以使用绿盲蝽天敌瓢虫、食蚜蝇等昆虫,放置在庄园内,对绿盲蝽进行捕食,从而有效控制它们的数量。
总之,绿盲蝽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从而保障园林农业的
生产安全。
因为使用化学防治方法可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应该尽可能采用物理和生
物防治方式,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绿盲蝽在果树上的发生与防治作者:王振翠徐焕禄来源:《农业知识·瓜果菜》2013年第09期绿盲蝽依其食性杂、发生危害早、个体活动敏捷、分散测报困难为特点,近几年来发生危害较为严重,多种果树受害,已对果树的枝叶生长和果品的产量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
因此,绿盲蝽的防治越来越受到重视。
我们对绿盲蝽的发生规律及生活习性进行了观察,现将观察结果和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危害症状与嗜好范围绿盲蝽若虫和成虫以刺吸式口器危害果树的幼叶和花果,被害寄主器官和危害时期不同,表现不同的症状。
春季果树开花、萌芽展叶时若虫危害正在展开的幼叶,被害叶片形成针刺状阴散形红褐色小点,以后随叶片生长,以小点为中心,形成不规则的孔洞,其边缘残缺破碎,褪绿呈黄绿色,叶片畸形卷缩严重引起早落。
花期若虫开始危害花和幼果,大樱桃、苹果等果树被害花瓣出现许多红色小点;苹果幼果被害后,由吸吮泛出红褐色胶状物,以后被害果以吸吮孔为中心,开始形成表面凹凸不平的木栓组织,状似果点爆裂,随果实膨大成熟,果面上形成大小约2~3平方厘米锈疤或瘤子,并有一针刺状小孔。
危害梨一般在外围枝叶芽破绽或近初花期时开始,较苹果危害稍早。
幼叶刚被害时,出现黑色阴散状小斑点,随叶片生长,斑点外缘隆起加厚,以斑点为中心形成边缘黄绿、残缺破碎的畸形叶。
幼果被害后,从吸孔内泛出红褐色胶状物,生长后期被害果畸变,质地坚硬,品质变劣。
桃幼叶被害后,出现网孔状的黄褐色斑点,叶片破碎;桃果被害时果面茸毛脱落,形成形状不规则的斑疤。
绿盲蝽寄主甚广,果树苹果、葡萄、大枣、梨、桃、杏、柿子、山楂等都受其害。
此外,还危害数种林木的叶片。
各种寄主,以新梢裸露的幼叶受害最重。
虫口密度较大的果园,单株虫口有时可达千余头,一头绿盲蝽一生能危害几十个新梢和近百个幼果,严重影响树势和果品质量。
形态特征绿盲蝽属半翅目,成虫体黄绿色至浅绿,卵产于植物组织内,初产时白色,后成淡黄色,卵形似茄子,长弯曲圆筒形,端部尖,中前部粗,后部渐细。
绿盲蝽的危害与防治对策绿盲蝽是一种害虫,主要危害果树、蔬菜、水稻等农作物,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影响。
其危害表现在植物的叶片上出现大片的黄斑和枯黄,使叶片凋谢,影响光合作用的进行,导致农作物的产量大幅下降。
本文将重点介绍绿盲蝽的危害及防治对策。
一、绿盲蝽的危害表现1. 叶片黄斑:绿盲蝽吸食植物叶片的汁液,导致叶片出现黄斑,影响叶绿素的合成和光合作用,严重时叶片会出现大面积的枯黄现象,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
2. 叶片凋谢:绿盲蝽吸食植物叶片的汁液,导致叶片逐渐枯萎凋谢,严重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3. 传播病害:绿盲蝽在吸食植物叶片的过程中,容易将病毒带入植物体内,导致病害的传播,给农作物带来更大的危害。
二、绿盲蝽的防治对策1.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类昆虫,如瓢虫、绿色 lacewing 等,对绿盲蝽的孳生地进行调查,并释放天敌类昆虫进行防治,增加绿盲蝽的天敌,有效控制绿盲蝽的数量。
2. 化学防治:在绿盲蝽孳生的关键期,可选用有效的杀虫剂喷洒农作物,如合成氟氨酯类、拟除虫菊酯类等,注意按标准使用,避免对农作物造成二次污染。
3. 机械防治:及时清除田间的杂草和残茬,减少绿盲蝽的栖息地,降低绿盲蝽的数量。
4. 生态防治:选择栽培抗性强的品种,如对绿盲蝽的抗性高的水稻品种,能够减少绿盲蝽对农作物的危害。
5. 施肥防治:适时施用氮肥,提高植物叶片的氮含量,增加植物对绿盲蝽的抵抗力,减少绿盲蝽的危害。
6. 接种防治:可选用一些对绿盲蝽有拮抗作用的土壤微生物进行接种,增加植物的免疫力,减轻绿盲蝽的危害。
7. 调节生态环境:加强田间管理,保持土壤肥沃和水分充足,减少绿盲蝽的危害。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绿盲蝽的危害,保障农作物的良好生长发育,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绿盲蝽是一种危害性较大的害虫,对农作物的危害严重,但通过科学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绿盲蝽的危害。
在日常的田间管理中,农民朋友们要注意及时清除田间的杂草和残茬,合理施用化肥,选择抗性强的品种,以及定期进行田间巡视,做好防治工作,减少害虫对农作物的危害。
果树绿盲蝽农药减量化综合防治技术果树绿盲蝽是一种常见的果树害虫,它主要危害苹果、梨、桃等果树,造成果实变质、落果严重,严重影响果树的产量和品质。
针对果树绿盲蝽的危害,农业专家们提出了一种农药减量化综合防治技术,以期保护果树,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高果树的产量和品质。
本文将介绍果树绿盲蝽的危害和传统防治方法,并重点介绍农药减量化综合防治技术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果树绿盲蝽是一种很小的昆虫,体长只有3-5毫米,但它却对果树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成虫主要以果实和果树的嫩叶为食,使果实变形、发育不良,严重时会导致果实掉落。
而幼虫则在果实中取食,使果实内部变质。
除了直接危害果实外,果树绿盲蝽还能传播各种病毒,给果树带来更大的危害。
传统的防治方法主要是采用化学农药进行喷洒。
化学农药能够迅速有效地毒杀果树绿盲蝽,但长期以来大量使用农药不仅对果树品质产生不良影响,同时对环境也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农业专家们提出了一种农药减量化综合防治技术。
农药减量化综合防治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合理施肥,增强果树的抗逆性;二是培育天敌,利用天敌控制果树绿盲蝽的数量;三是采用微生物制剂进行防治;四是采用植物精油进行防治。
这些方法结合起来,可以在较小程度上使用化学农药,从而减少果树绿盲蝽对果树的危害,保护环境,提高果树的产量和品质。
合理施肥能够增强果树的抗逆性,增加果树的养分储备,使果树更加健壮,提高果树对绿盲蝽的抵抗力。
施肥的时机应该选择在果树萌芽初期和果实膨大期,以提供充足的养分。
施肥要有针对性地控制氮肥的用量,避免果树长势过旺,从而减少绿盲蝽的寄生和危害。
培育天敌也是一种有效的防治绿盲蝽的方法。
一些天敌昆虫如蚂蚁、蝇类、蜻蜓等都是绿盲蝽的天敌,可以通过适当的培育和引导,来帮助控制绿盲蝽的数量。
可以在果园周围放置一些捕食绿盲蝽的天敌昆虫,或者提供它们繁殖的环境,来增加它们在果园中的数量,以达到控制绿盲蝽的目的。
采用微生物制剂进行防治也是农药减量化综合防治技术的一种重要手段。
绿盲蝽的危害与防治对策
绿盲蝽,也称为绿叶蝽、绿豆蝽、绿叶长蝽等,是一种极为常见的农业害虫。
绿盲蝽嗜食豆科植物、茄科植物、葫芦科植物等,会给农作物造成很大损失,因此必须采取一定的防治措施。
一、危害:
1、幼虫进入植物瓜果内不能食用,影响产品外观和质量。
2、绿盲蝽咬食幼苗,使发芽的根系、茎和叶子受到严重损害。
3、绿盲蝽蛀食大豆种籽,影响出苗率。
4、绿盲蝽分泌的唾液会对植株造成伤害并传播病毒,这会导致植株减产,严重影响果实的品质。
二、防治:
1、清除杂草以保持农田干净整洁,卫生状况良好,能够控制和减少绿盲蝽的数量和密度。
2、及时采摘果实进行集中处理,绿盲蝽就没有了食物。
3、生物防治天敌或其它生物制品可用于生物防治控制该害虫,有利于抑制害虫数量的增加。
4、物理防治采用轻微捕捉,如用附着胶捕捉,以达到控制绿盲蝽的目的。
5、化学防治可用致死药剂等低毒性的化学控制方法来消灭绿盲蝽。
6、防虫网用防虫网将大棚罩起来,防止害虫侵入,同时能维持宜人的温度和湿度环境。
总之,绿盲蝽的防治需要多方面合力,包括生物、物理、化学等多种手段。
农民还应及时掌握防治方法,并根据需要灵活运用。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绿盲蝽对农作物造成损失,保障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你可别小瞧了绿盲蝽对果树的危害!绿盲蝽发生普遍、危害严重,已成为苹果、葡萄、桃、大樱桃及多种作物的主要害虫。
一、为害特点绿盲蝽以其若虫、成虫吸食嫩芽、嫩叶、花蕾、幼果汁液,被刺吸处呈褐色小坏死点,当嫩芽长大、叶展开时,叶上有很多孔洞,叶片扭曲、皱褶、畸形。
果实被害出现凹陷斑点或斑块。
二、绿盲蝽发生规律绿盲蝽一年发生4-5代。
以卵在果树芽鳞内越冬,也有在杂草和枯枝落叶上越冬的。
越冬卵在每年的4月初均温达11℃以上,相对湿度在60%以上时开始孵化,孵化盛期为4月15日—20日。
若虫生活隐蔽,反应敏捷,爬行速度快,日夜活动,夜晚活跃,幼龄若虫藏于嫩芽内,不易发现,受强烈振动后可掉地,并快速逃匿。
5月中旬出现第一代成虫,以后各代发生期不整齐,世代重叠。
成虫有迁飞的特性,约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成虫陆续转移到果园以外的寄主为害。
1-4代卵多产于嫩芽及嫩叶正面,卵散产,多为单粒。
4-5代越冬卵多产于果树芽鳞片内,随即越冬。
三、防治措施1、农业防治。
早春及时清除地边、树下、沟内杂草,集中深埋或烧毁,防止越冬卵孵化。
2、利用其成虫的趋光性,可在成虫发生期统一采用黑光灯诱杀成虫,以减少卵的基数。
3、药剂防治。
一是要掌握好防治时间,集中用药。
防治的关键时期在越冬卵孵化期和若虫发生期,并根据绿盲蝽的生活习性,喷药时间最好在傍晚,以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二是注意喷药质量,初孵绿盲蝽若虫均在嫩芽或芽的鳞片内潜伏,为提高防效,提倡振后喷药,且应喷细喷匀。
三是选择对路农药。
可选择50%超啉7000倍、25%高效氯氟氰菊酯(开胜)8000倍、20%莫比朗(啶虫脒)3000倍等。
绿盲蝽的发生危害与常用防治药剂!绿盲蝽危害范围大、全年发生时间长、是较难防治的一种重要害虫,应掌握其种群数量上升及危害加重原因、发生规律及影响因素、危害特点、防治进展情况及存在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科学决策以持续提高防治水平。
现依其危害最重的棉花和冬枣两种作物为主要对象进行简述。
一、种群数量上升及危害加重原因。
绿盲蝽是农业生产中的一种老害虫。
上世纪60年代开始,由于大量应用有机氯、有机磷化学药剂防治农业害虫,绿盲蝽的发生数量减少、危害程度降低。
但80年代以后,农田灌溉面积增大、湿度提高,为其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条件;农作物种植多样性为其提供了多种生存场所,利于相互之间迁飞,降低了防治效果。
成为主要害虫。
二、主要发生规律及影响因素。
绿盲蝽一年发生4~5代,以卵越冬且有多种场所,在苜蓿、蒿子、蓖麻残茬内及冬枣的病残枝、剪口、多年生枣股处、有疤痕的树皮下和石榴、木槿、苹果、桃的组织内,野菜的残茬处都能找到。
当3月份以后气温升至10℃以上、相对湿度超过60%时越冬卵就开始孵化,在越冬寄主上危害,或迁至所喜食的寄主场所。
1~2代相对发育整齐,3~5代世代重叠。
在棉花田,6月下旬发生第二代,7月下旬发生第三代,8月下旬发生第四代,9~10月发生第五代。
在冬枣园,4月中下旬冬枣萌芽后,因其幼嫩和含糖量高,园内及周围寄主活动的绿盲蝽迅速迁入嫩芽处集中危害。
5月上旬到7月上旬是危害盛期,6月下旬至7月上旬虫口密度最大,7月中旬后,部分成虫转移至园外寄主,田埂路边的阔叶类杂草上也较多。
9月中旬以后,当天气渐冷,寄主衰老时便开始产卵越冬。
温度与各虫态发育历期相关性密切。
绿盲蝽卵期为6~10天,若虫期为15~25天,成虫期为35~50天,当温度高时发育时间短,反之则长。
各代雌虫产卵数量差别较大,第一代平均300余粒,其后各代逐渐减少。
在棉田多喜欢产于嫩叶、大片叶的叶脉、叶柄、苞叶或嫩茎内,冬枣上多喜欢产于嫩叶、嫩茎或叶脉处。
绿盲蝽为喜湿性昆虫,卵在相对湿度70%以上时才能大量孵化。
绿盲蝽在桃树上的发生危害及防治
作者:唐占英田娟李健东刘超刚
来源:《山西果树》2016年第06期
近年来,在安徽、江苏、山东、河南桃产区绿盲蝽危害严重,为保证生产效益,现将绿盲蝽发生危害及防治方法介绍如下,供果农参考。
1 形态体征
绿盲蝽,又名绿盲椿象、棉盲蝽、苜蓿盲蝽、小臭虫等,属昆虫纲,半翅目,盲蝽科。
成虫体长约5~7 mm,宽约2~3 mm,绿色。
若虫为5龄,与成虫相似。
初孵时为绿色;2龄变为黄褐色;3龄开始出现翅芽;4龄触角和足端呈黑褐色;5龄长翅,又变成鲜绿色。
2 生活史及发生危害规律
绿盲蝽在黄河故道砀山及周边地区一年发生4~5代。
以成虫和若虫刺吸嫩叶、果实的汁液为主。
以卵在果树枝干粗皮缝、花芽基部以及土壤内越冬。
4月上旬,越冬卵开始孵化。
5月上、中旬出现第1代成虫,同时也开始出现世代重叠。
绿盲蝽基本上是每月发生1代。
第2代成虫出现在6月上、中旬,并开始向园外的大田农作物转移,危害豆类、玉米、棉花、花生以及瓜菜等作物。
7月上中旬发生第3代成虫;8月中旬发生第4代成虫;9月下旬出现5代成虫,并重新迁入果园。
直到10月底至11月初,开始产卵越冬。
3 危害状况
4月上旬,当桃花盛开之时,越冬卵孵化出的若虫开始刺吸嫩叶、嫩芽的汁液,中旬是危害严重期。
随着幼果的形成,便开始刺吸幼果的汁液。
每刺吸一处便留下一处洞眼,随着果实的增长,以刺吸处为中心向外扩展,形成一个个大小不均的枯死斑点,并有分泌物流出,形成胶体状。
受害叶片畸形,叶边、叶肉溃烂,洞眼呈网状。
严重影响嫩叶和幼果的正常生长,如果防治有误,严重发生时会造成绝收!
绿盲蝽世代重叠现象严重,成虫日夜均能活动,白天多在叶片下面隐藏,夜间刺吸叶果汁液。
若虫有避光性,昼伏夜出,而在阴雨天气,可全天进行危害。
因此,阴雨天较多的4、5月份,发生量更大,危害更严重。
这是大多果农误把绿盲蝽的危害,当作穿孔病和疮痂病防治的主要原因。
4 防治方法
根据各地绿盲蝽的发生危害规律及特点,选用适宜的农药、适宜的时间进行防治非常重要。
3月中旬花芽萌动时,结合铲除越冬病菌,防治介壳虫类及叶螨类害虫,喷1遍5 °Be石硫合剂,可杀死部分在枝干和花芽上越冬的虫卵。
防治绿盲蝽的安全有效农药有:吡虫啉、啶虫脒、吡蚜酮、氯氟氰菊酯、氯氰菊酯、噻虫嗪、联苯菊酯等。
从花落70%开始,有3~4个防治绿盲蝽的重要时期,在这几个时期及时换药,会达到很好的防治效果。
具体方法为:
(1)花落70%时,是越冬代虫卵孵化期,同时也是防治绿盲蝽的关键时期。
这时由于气温较低,可选择吡虫啉+氯氰菊酯(或高效氯氰菊酯)喷洒,按照药剂的含量和说明书上的使用浓度进行。
(2)第1代老熟若虫期,距第1次喷药时隔12~15 d,是绿盲蝽若虫龄数高,刺吸嫩叶、幼果食量较大,危害较重期。
可选择氯氟氰菊酯+噻虫嗪,按照说明书上稀释使用浓度进行。
(3)5月上旬,第1代成虫羽化期,是杀死绿盲蝽成虫,防止产卵的关键期。
这时气温已经升高,可选择吡蚜酮(或啶虫脒)+高效氯氰菊酯,按照说明书的安全使用浓度进行。
(4)5月下旬,第2代若虫危害期,这时绿盲蝽若虫依然危害叶果,半月后羽化成虫就开始向果园外迁移。
因此,这是一年之中桃园最后一次喷药防治绿盲蝽。
可选择联苯菊酯(或氯氟氰菊酯+噻虫嗪),按照说明书安全使用浓度进行。
各地应根据当地物候期,参照以上防治时期和防治措施进行防治。
另外,利用最后1代成虫从外地向桃园迁徙的特性,在10月上旬,集中喷1遍乐斯本(毒死蜱)杀虫剂,对降低绿盲蝽的越冬基数,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