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 秦汉墓室壁画
- 格式:doc
- 大小:52.00 KB
- 文档页数:19
中国美术简史2——秦汉绘画第二章秦汉绘画此时期统治者注重“旌功明治”的政治教化作用。
一.壁画秦汉时期重要的壁画遗存有:秦宫车马仪仗图、汉未央宫、鲁灵光殿壁画、麒麟阁功臣壁画。
白马寺《千乘万骑群像绕塔图》是佛教壁画的肇始二.墓室壁画西汉初期的墓室壁画的主题大多是升仙。
著名墓葬有梁王墓、南越王墓等。
代表作品有《巨龙升天图》。
西汉后期,墓室壁画的题材主要是日月星象、御龙飞升,驱神逐鬼等。
著名墓葬有卜千秋墓。
代表作品有《迎宣传拜谒图》《二桃杀三士》《墓主升仙图》等等。
新葬时期墓室壁画的题材主要是“天人感应”和谶讳迷信。
东汉前期,墓室壁画的题材出现了门吏,车骑出行,居家饮宴等场景,生活气息增强。
代表作品有《门吏》。
东汉后期,墓室壁画的题材主要是描绘庄园坞堡,标榜封建道德圣贤、孝子、烈女、义士等。
天象与神话退居次要地位。
代表作品有《宁城幕府》。
东汉壁画的艺术特色:1. 内容上,神话升仙内容逐渐减少,现实题材增多,反映社会经济发展与豪强地主势力的高涨;2. 技法多样。
有勾勒、平涂、晕染、没骨法、大笔刷写平涂等技法;色彩丰富,绪条的表现力提高,重视人物形像和性格的刻画。
3. 构图摆脱了春秋晚期以来呆板的横向排列方式,注意比例和透视关系,标致着人物画发展至新的水平。
4. 题材多样化,拓展了人物以外的领域,开创了山水画的先声。
三.帛画《长沙马王堆T字型旌幡帛画》内容上描给了天上、人间、地下的景象。
上层为日、月、龙,象征天界;中层为墓主人间生活;下层为神怪、龟、蛇,象征着阴司。
表现了引魂飞仙的主题。
构图上,使穿璧的蛟龙联结天、人地三界,使三部分成为有机的整体;主要人物安排在画面中心,婢女作为陪衬;人物形象为正侧面,人物衣饰,走兽生动传神。
技法上,用淡墨勾线设色,使用“高古游丝描”,线条流畅细劲;用色华丽厚重。
体现了西汉绘画的最高水平。
《长沙马王堆T字型旌幡帛画》《长沙马王堆T字型旌幡帛画》局部四.画像石画像石是雕刻着不同画面,用于构筑墓室、石棺、享祠或石阙的建筑石材。
墓室壁画--秦汉时期墓室壁画作为中国传统壁画的重要一翼,它一般绘于墓室的四壁、顶部以及甬道两侧。
墓室壁画的内容多是反映死者生前的活动情况,也有神灵百物、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日月星辰以及图案装饰,目的主要是说教和对亡者的纪念或者希望死者在冥间能过上好日子。
古人相信人死后灵魂还能永生,从西汉晚期到东汉时期,一些地方豪强和权贵之家厚葬成风。
按照死者生前的生活居住条件,为其营造豪华的墓室。
除了随葬象征性侍卫、仆从、侍女的俑和各种珍贵物品、生活用品外,还在墓室内绘制壁画。
壁画内容丰富,有的一墓之内壁画面积达二百多平方米。
其艺术风格有的比较写实,有的豪放不羁,属于写意的画法。
墓室壁画内容是尽其所能地把世间生活起居环境、人物活动都包罗在内。
墓室顶部早先是画墓主人升仙的图像,后来则是日月星辰、云气,代表四方神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以此象征天界。
在墓道和墓室中最主要的位置是墓主人显赫的仕宦经历,特别突出的是能够代表人物官爵的出行仪仗、车马、卫队等等。
有时还要画出他的官舍、城池,以及重大的政治活动场面。
而那些担任过武职的,还要画上他所经历过的战争,往往是水陆攻占的酷烈场面。
另一部分重要内容是表现墓主人的日常生活和他所拥有的财富,把他的居处房舍、牲畜、田产、庖厨、宴饮、以及乐舞百戏表演等等,都事无巨细地画出来。
秦始皇统一六国,接过战国诸子阴阳五行、道家神仙思想,生作寻仙之游,死起厚葬之风,他那满藏奇器珍怪的陵寝,即是“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地下宫殿。
汉承秦制。
汉武帝尤敬鬼神,更热衷于神仙方士之言,长生久视之术,进一步掀起了“事死如事生”的时代风尚。
汉代将先秦以来的魂魄观念、神仙信仰、阴阳学说和天人感应等思想再加整合与创造,形成了一套集功能、习俗乃至思想观念为一体的葬制葬俗以及与之相配合的图像。
用这些图像装饰的帝王陵和贵族墓不仅有了如地上宫殿般的效果,而且具备了趋利避害,福寿神仙,荫庇子孙的特殊功能。
西汉前期的壁画墓经考古发掘的有两座,即广州象岗山南越王墓和河南商丘柿园芒砀山梁王墓,墓主人均系分封一方的诸侯王。
秦汉的壁画一. 秦代的壁画1979年在陕西咸阳秦都第三号宫殿遗址一处长32.4米,宽米5的走廊两侧残高0.2——1.08米的坎墙墙壁上,考古人员发现了保存完整的长卷轴式建筑壁画,以前虽也发现过壁画残块,但大多为图案纹饰。
壁画颜色丰富有黑、赭、黄、大红、朱红、石青、石绿,以黑的比例最大,显示出秦人尚黑的特点,色料多为矿物颜料。
壁画内容丰富,个性鲜明。
东壁北组的《车马图》不仅突出了秦代绘画写实性,而且表现手法也更加多样。
本图整体采取侧面鸟瞰角度,平涂晕染兼施,局部画面采用了剪影效果。
秦代壁画的技法以平涂为主,而线条不予强调,犹如“没骨”之法,且没有渲染,工笔重彩人物技法尚处始创。
壁画墙体一般用夹竹抹泥墙,墙面均经过馑涂。
绘画工具为毛笔。
世有蒙恬造毛笔之说,但很多文献及出土毛笔实物均证实蒙恬非毛笔的创造者,而可能是毛笔的改良者。
春秋战国时期各地均有毛笔,名称不一,楚称聿,吴称不律,燕称弗,秦称笔。
秦统一六国后始规范名称曰笔。
秦代墓室壁画遗址迄今尚未发现,但《史记.始皇本纪》说始皇陵墓地宫“上具天文”,由此看来在秦始皇陵内极可能存有大量壁画。
二.汉代的壁画汉代壁画大盛,其壁画艺术在继承了春秋、战国及秦代传统技法的基础之上有了新的发展。
随着木构建筑的破坏,汉代建筑物中的大量壁画早已荡然无存,但已发掘的汉墓室壁画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墓室壁画是宫廷壁画的一种转嫁。
它不是让世人公开观赏,修墓绘壁画一方面是为了表明对死者的敬仰怀念,显示其高贵;另一方面有希望死者死后可以向生前一样继续享乐,过着荣华不缺的生活。
强烈的心理因素造就了壁画的传承。
楚启恩先生将汉代的墓室壁画划分为彩绘壁画和石刻壁画(即画像石或画像砖)两种。
笔者认为石刻壁画在分布地域,盛行年代,创作风格,传播路径等方面都有自身的特点,所以应将“画像石”划分出来单独研究,本文中也不做赘述。
西汉的墓室壁画遗存已发现四十余处,但西汉时期的墓室壁画较少,多为东汉时期的墓室壁画。
秦汉墓室壁画中的龙图案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一直以来都在中国艺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秦汉墓室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精美的龙图案,这些图案不仅展示了古代艺术家的创作才华,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龙的崇拜和神秘的想象。
秦汉墓室壁画是中国古代墓葬中的重要艺术遗产,它们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内容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
其中,龙图案作为墓室壁画中的常见元素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首先,秦汉墓室壁画中的龙图案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这些龙图案通常以蛟龙、麒麟等神兽形象出现,它们身姿矫健,龙鳞清晰可见,栩栩如生。
艺术家们通过精细的线条和色彩运用,使得龙的形象更加立体和生动。
这些龙图案不仅展示了古代艺术家的绘画技巧,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龙的崇拜和敬畏之情。
其次,秦汉墓室壁画中的龙图案寓意深远,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被视为吉祥、权威和神圣的象征。
龙图案的出现,不仅是对墓主人的祝福和保佑,也是对墓室的装饰和美化。
龙的形象在古代中国被广泛应用于建筑、绘画和工艺品中,它代表着皇权和权威,也象征着国家的繁荣和昌盛。
因此,龙图案的出现不仅是艺术的表现,更是对当时社会和文化的一种反映。
此外,秦汉墓室壁画中的龙图案还反映了古代人们对龙的神秘想象和崇拜。
在古代中国,龙被视为神话中的存在,被认为是天地之间的桥梁,具有神奇的力量和能力。
龙图案的出现,不仅是对龙的形象的再现,更是对龙的神秘和力量的追求。
通过绘制龙图案,古代艺术家试图将龙的神秘和力量带入墓室,以保护和祝福墓主人。
总之,秦汉墓室壁画中的龙图案是中国古代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
这些龙图案不仅展示了古代艺术家的创作才华,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龙的崇拜和神秘的想象。
通过研究和欣赏这些龙图案,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的艺术和文化,感受到龙这一重要元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地位。
中国古代壁画源流——天上人间:秦汉时期壁画天上人间:秦汉时期壁画百代皆行秦政制,武皇开边意未已。
秦始皇扫清六合,一统天下,奠定后代中国的基本版图。
百年后,同样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接踵而起,内强中央,外削诸侯,打通丝绸之路,设立河西四郡,文治武功一时鼎盛。
人间春色尽,更怀千岁忧。
权势显赫如帝王,难脱生老病死苦。
功业之外,长生不老的神仙术,更成为秦皇汉武的万年追求。
始皇帝重用方士,海外求仙,汉武帝渴念故人,帷帐显灵。
人寿从来短暂,无分贵贱高低,生死面前,一视同仁。
正因如此,长生遂成梦想,神仙从未远离。
秦汉帝国风韵,雄浑因武功突显,长生借墓葬永恒。
NO.1秦代壁画秦人善筑宫廷,阿房宫采集六国样式,雕梁画栋,气势恢宏,堪为代表。
其绘画方式,一般先在墙体上涂一层厚约0.5厘米拌有草灰的细泥,再刷涂一层很薄的石灰,然后在白底色上绘制壁画。
由此绘制出的壁画结构层牢固耐久,色泽饱满。
壁画内容则有人物、车马、楼台、树木, 色彩有红、黄、蓝、黑, 极为艳丽,绘画风格雄健,运笔流畅,线条利落,平涂设色,豪气大方。
2.1.1 复制品:秦代咸阳宫遗址出土壁画残片2.1.2 复制品:秦代咸阳宫3号宫殿遗址出土壁画 / 驷马图图中四马均为枣红色,马首饰白色面具,带衔镳,颈有白轭,作奔驰状。
图中奔马马头昂扬、平伸,前后腿张开并驰,生动地绘出了车马在林荫道上奔驰的情景。
NO.2汉代壁画汉代风格雄浑,富于进取,现存壁画多为墓室壁画,有绘制、石刻两种形式,题材多为天文、地理、人事、神灵等,内容极为宽广,堪称一部用图像写就的汉代历史。
绘制壁画以朴实的墨线刻画出形象的轮廓,再用朱、青、黄等明快的色彩进行点染描绘。
技巧高超,风格独特,汉人对生命、永恒的追求,由此可见一斑。
2.2.1 临摹品:西汉河南永城芒砀山梁国王陵区柿园墓壁画/ 四神云气图该壁画中部绘一条巨龙,呈连续的横S形。
青龙上部有朱雀,尖喙衔龙角。
身下有白虎,作跨步行进状。
还有一小龙,做向上游动状。
第四课题目:天上人间——墓室壁画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壁画在中国美术史上的意义和价值,加深文化理解;2、通过引导、启发、思考、比较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探究中国墓室壁画的艺术特征;3、通过学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教学重难点1、讲清中国画在其历史发展中,适应社会生活需要产生的过多种绘画样式,建立大中国画的观念;2、汉唐时代壁画成就最高的是宫殿壁画,当时的朝廷曾经组织过一些重大题材的宫殿壁画创作,表彰功臣,发挥美术创作“成教化、助人伦”的作用。
由于这些作品未能保存下来,墓室壁画便成为了了解当时壁画题材内容、表现手法、艺术成就的重要参照。
3、中国现代壁画在题材内容、艺术形式、制作方法上有很大发展。
教学过程一、播放一段“盗墓笔记”视频,提问:同学们在视频中看到与我们美术元素有关的内容是什么?学生回答:壁画【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
二、介绍中国的绘画史,讲清中国画在其历史发展中,适应社会生活需要产生的过多种绘画样式。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以及介绍,让学生们了解中国画在其历史发展中适应社会生活需要产生的过多种绘画样式。
引出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天上人间——墓室壁画。
三、了解墓室壁画的产生与发展的社会背景以及汉墓壁画题材的分类(一)向同学们讲解墓室壁画之所以被称之为“幽冥世界的奢华”的原因,讲清墓室壁画产生的背景以及创作意图;1、“厚葬”导致的奢华。
古时候的人相信,人死后灵魂还能永生。
所以,一些地方的豪强和权贵之家便厚葬成风,他们会按照死者生前所居住、生活环境为其营造豪华的墓室,一般墓室中会有陪葬的侍卫、侍女、仆从的俑,以及各种贵重的物品和生活用具等,除了这些之外,还有必不可少的就是墓室壁画。
壁画的内容十分的丰富,它是极尽所能的把墓主的生活、起居、人物活动都展示出来。
2、“厚葬”之所以盛行是因为当时的汉代朝廷是以“儒家的忠孝之道”治国的。
一些有名的孝子是可以通过地方官“举孝廉”而做官的,从字面意义上了解:举——推举,孝——孝顺,廉——廉正。
第四课秦汉墓室壁画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秦汉墓葬美术产生的社会背景。
教学重点:马王堆及帛画授课过程:第一节墓葬美术墓葬帛画一、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帛画》,1949年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出土,高31厘米,宽22.5厘米,画一贵妇着宽袖细腰长裙,侧身向左,合掌而立,在腾龙舞凤的接应下向天国飞升的景象;《人物御龙帛画》,1973年5月出土于长沙子弹库楚墓,高37.5厘米,宽28厘米,画面正中画一危冠长袍,侧身拥剑的贵族中年男子,头顶华盖,驾御舟型巨龙向天国飞升的景象,龙尾企立一鹤,龙身下画一条鲤鱼,表示龙正在天河中行进。
这两件楚国帛画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等方面都有相同之处:它们的实际用途都是作为葬仪中的“铭旌”;所表现的主题都是“引魂升天”;画中的人物形象都是墓主人的肖像;人物都作正侧面立像,墨笔线条是最主要的表现手段。
战国帛画具有一定的绘画水平和技巧。
造型、构图、运笔均已摆脱幼稚的绘画时代,为秦汉的绘画艺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汉代帛画长沙马王堆1号、3号墓的内棺棺盖上均覆盖着“T”字形旌幡帛画,全长两米许,构图基本相同。
上段绘日月升龙及人面蛇身的始祖神,象征天上境界;中段绘墓主人出行,宴席等人间生活;下段绘神怪、龙蛇、大鱼、大龟等地下的生物。
其主题思想是引魂升天。
这两幅帛画,在艺术处理手法上具有鲜明特色:首先,在构图上,通过穿壁的蛟龙将人间、地下两部分联成一体,又通过昂扬的龙首与迎候在天门的司阍,构成升天的气氛,使画面三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其次,将墓主人画在旌幡中心部位,并且通过跪应与随从的衬托显示出墓主人的身份高贵;墓主人形象画成正侧面或画成四分之三的半侧面,形貌服饰皆刻画得惟妙惟肖;各种神禽异兽,姿态矫健活泼,勾线流畅挺拔,设色庄重典雅,展现了西汉绘画卓越的艺术水平。
墓室壁画汉代美术品,我们可以归为墓室壁画、画像石和画像砖、漆画、铜镜装饰、石雕与泥塑等五项,下面分别介绍。
汉代建筑内部及外檐,多有装饰及壁画。
【撷英】陕西出土秦汉壁画导读陕西出土秦汉的壁画很多,我这里就选择一部分向大家作一些简要的介绍。
关于汉代的壁画以往的研究不多,但多数都是从考古的角度出发,所以我这里就不讲考古的知识,考古方面的内容大家可以从发掘报告,也可以从黄佩贤等人的研究去看,应该说比较系统,也比较成熟。
这一幅图是秦代宫殿遗址出土的壁画,虽然年代很早,但是形式感却很现代。
画面残泐得比较历害,但是还是可以看得出菱形中间是一辆马车,可能是安车。
安车在秦代算是高级别的车,人可以坐在里头,大家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中看到的那个复原的模型就是安车,那个是按实际的车的二分之一的大小复制的,非常精美。
安车在当时算是非常舒适的车,毕竟可以躺了,当然如果按今天的要求来讲,估计就跟农村的拖拉机有得比,自己体会一下秦始皇享受的滋味吧。
这个画面处理非常有艺术感,外边几何形的浓重与内在图案的精细勾勒形成形成的对比。
这是驷马,后面的车太模糊了,看不清,但这四匹马画得非常整体,不跳,细看动作又各异,以右侧的马头抬得最高,有区别有统一。
驷马车在秦汉时期的级别是非常高的,比如诸侯王,所以乘坐者光富还不够,贵是必须的。
古文献上常说“千驷之国”,可见一个国家,能有几百上千辆这样的马车,那在当时就是发达国家了,可见驷马车在当时会有多风光。
当然啦,这么有影响的人物,说话做事肯定要有板有眼,所以“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说的不仅是马跑得快,更重要的是有信用。
这一幅是西安交大壁画墓出土的壁画,画的是日月星宿,汉代上层社会对于天上的事就很关心了,不只是因为它影响人间的生活,也是因为他们一直在琢磨一件事,人死后到底要上天还是入地(不是去地狱,汉代的“地”也叫九泉、黄泉),当然,这件是摹本,原作是这样的:直接画在砖面上。
云彩飞扬,蔚为壮观。
这个局部是月轮,中间有玉兔和蟾蜍,他们也经常和西王母在一起,西王母就是后来的王母娘娘,不过这时她还没有进宫。
知道汉代离我们有多远了吧,2000年!这件作品出自于另一座大墓,西安理工大学壁画墓,感觉陕西的大学都在建墓一样。
第四课秦汉墓室壁画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秦汉墓葬美术产生的社会背景。
教学重点:马王堆及帛画授课过程:第一节墓葬美术墓葬帛画一、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帛画》,1949年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出土,高31厘米,宽22.5厘米,画一贵妇着宽袖细腰长裙,侧身向左,合掌而立,在腾龙舞凤的接应下向天国飞升的景象;《人物御龙帛画》,1973年5月出土于长沙子弹库楚墓,高37.5厘米,宽28厘米,画面正中画一危冠长袍,侧身拥剑的贵族中年男子,头顶华盖,驾御舟型巨龙向天国飞升的景象,龙尾企立一鹤,龙身下画一条鲤鱼,表示龙正在天河中行进。
这两件楚国帛画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等方面都有相同之处:它们的实际用途都是作为葬仪中的“铭旌”;所表现的主题都是“引魂升天”;画中的人物形象都是墓主人的肖像;人物都作正侧面立像,墨笔线条是最主要的表现手段。
战国帛画具有一定的绘画水平和技巧。
造型、构图、运笔均已摆脱幼稚的绘画时代,为秦汉的绘画艺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汉代帛画长沙马王堆1号、3号墓的内棺棺盖上均覆盖着“T”字形旌幡帛画,全长两米许,构图基本相同。
上段绘日月升龙及人面蛇身的始祖神,象征天上境界;中段绘墓主人出行,宴席等人间生活;下段绘神怪、龙蛇、大鱼、大龟等地下的生物。
其主题思想是引魂升天。
这两幅帛画,在艺术处理手法上具有鲜明特色:首先,在构图上,通过穿壁的蛟龙将人间、地下两部分联成一体,又通过昂扬的龙首与迎候在天门的司阍,构成升天的气氛,使画面三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其次,将墓主人画在旌幡中心部位,并且通过跪应与随从的衬托显示出墓主人的身份高贵;墓主人形象画成正侧面或画成四分之三的半侧面,形貌服饰皆刻画得惟妙惟肖;各种神禽异兽,姿态矫健活泼,勾线流畅挺拔,设色庄重典雅,展现了西汉绘画卓越的艺术水平。
墓室壁画汉代美术品,我们可以归为墓室壁画、画像石和画像砖、漆画、铜镜装饰、石雕与泥塑等五项,下面分别介绍。
汉代建筑内部及外檐,多有装饰及壁画。
古代典籍中有很多这类记载。
汉武帝甘泉宫中的“台室”画天地太一诸鬼神;汉成帝时画赵充国和霍光像于未央宫;汉光武帝时画二十八个有功勋的将军的形象于南宫云台;汉明帝之宫殿,图画经史故事;此外,如麒麟阁画功臣十一人像;甘泉宫画金日母亲休屠王阏氏的像。
这些都是以褒奖和纪念为目的的。
明光殿画古列士,成都学宫画盘古、三皇、五帝、三代君臣与孔子七十二弟子像等等。
《后汉书·郡国志·注》中,特别指出诸郡府厅堂上,都画有东汉初自建武年间(公元二五—五五年)至阳嘉年间(公元一三二—一三五年)该地历任的地方官,注明其品德。
在南方的“郡守都尉府舍,皆有雕饰,画山神海灵奇禽异兽以炫耀之,夷人益畏惧焉”(《后汉书·南蛮传》)。
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中的侈夸的描写,特别给后世留下强烈的印象。
鲁灵光殿的檐下木构部分画着云气和水藻。
各种木构件上装饰着飞禽走兽有奔虎、虯龙、朱鸟、白鹿、狡兔、玄熊,甚至胡人、神仙、玉女,种种表情生动的形象。
鲁灵光殿的壁画:“图画天地,品类群生,杂物奇怪,山神海灵,写载其状,托之丹青。
千变万化,事各缪形;随色象类,曲得其情。
”其内容包括:太古开辟之时的“帝王”,例如驾着龙的五个远古“皇帝”、乘云车的九首“人皇”、麟身的伏羲、蛇躯的女蜗、黄帝、唐虞,以及夏桀和妹嬉、殷纣和妲己、周幽和褒姒,以及忠臣、孝子、列士、贞女故事等等。
汉代建筑物的内部以及檐的壁画、装饰,因为已无真正的木构的殿堂保存下来,所以只能在墓室壁画、享祠及墓室的画像石及画像砖、石阙等实物上获得可以和文字记载相印证的认识,因而这些实物就成了汉代绘画的真正的代表者。
汉代的墓室壁画,已发现者也不多。
河北望都汉墓壁画是较重要的。
墓室南向,构造复杂,主室(后有小龛)、中室和前室(各附二侧室),前后共长二十米多,都是以砖券构成。
所用的砖都是细致坚实并经过打磨的。
砖券上并灌白灰浆。
这一切和另外一些建筑工程上的精细的作法都说明这一墓室建筑的不平常。
前室四壁和通向中室的过道的砖壁上敷白灰,然后施以毛笔勾线着色的壁画。
作为墓主人办公衙司的前室,在南壁门内的两侧,画着正在躬身迎接的“寺门卒”和“门亭长”。
“寺门卒”持篲,“门亭长”执“版”。
在前室北壁的门洞外两侧是据榻而坐的主记史(东侧)和主簿,他们手中执笔或执简,作书写之状。
前室东西两壁画都是分为上下两列。
上列和墓室门内外两侧一样,都是死者的僚属,这些僚属都在躬身致敬。
下列是各种动物。
画在东壁的僚属,按照顺序是:“门下小史”(图44)、称为“辟车伍佰”的卫卒八人(图45),“贼曹”和“仁恕椽”。
西壁的僚属是:“门下功曹”、“门下游徼”、“门下贼曹”、“门下史”和“槌鼓椽”。
绘在下列的动物,在东壁的是鸳鸯、白兔、鸾鸟、芝草、酒和羊。
在西壁的是麞子、鹜和鸡。
前室通中室的过道两侧,东边画的是“小史”和“勉冠谢史”(正匍伏在地行礼),西边画的是正在跪拜启事的“白事史”和正在听事的“侍閤”。
过道门券上画着云气鸟鲁,如汉代漆器和金银错器物上所表现的一样。
前室的壁画说明墓的主人是一高级官吏(汉代只有最高级的官吏才能有八名“辟车伍佰”作为侍卫),前室是他的厅堂。
壁画中的人物都画成在自己的职位上工作的情景,这就是除了题字以外更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社会特点,并且是直接地描写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等级差别。
人物姿态动作自然,衣褶简单而合乎运动规律,面部,特别是眼睛都描绘得很精神。
“寺门卒”和“辟车伍佰”更是须眉怒张,极有勇猛的神气。
画中色彩不多,却能以笔墨渲染衣褶及动物身体,企图表现明暗及体积。
从望都壁画多少可以看出汉代绘画艺术的水平。
墓主人,根据墓中题字推测,可能是拥立顺帝(公元一二六—一四四年)即位的大宦官孙程。
因而知道壁画的年代是公元二世纪前半叶。
有壁画的汉墓在辽宁辽阳已经发现了六处。
辽阳北园汉墓壁画有摹本流传,棒台子屯墓壁画内容丰富,三道壕窑业第四现场墓和第二现场令支令张君墓的两处壁画,都是解放后发现的。
以上四处比较有名。
其他二处,南林子墓室壁画已破坏,迎水寺古墓壁画也已毁。
辽阳为汉代辽东郡故地,遗留古代遗址及墓室壁画尚有继续发现的可能。
辽阳北园汉墓壁画,根据存留的记录可知,石构墓室规模很大,进深约七·八五米,面宽约六·八五米,高约一·七○米。
壁画直接绘在石壁上。
在后室后壁绘宴饮图,其右画了两个拱手侍立的“小府吏”,再右侧画三层高楼,有人仰射飞鸟。
下面右侧画各种杂技表演,如弄丸(六丸递相抛向空中)、跳剑(三把剑轮流抛向空中)、舞轮(把车轮掷向空中,仰面接着)、反弓(弯身向后,以手扶地)、盘舞(踏着盘舞蹈)、长袖舞,以及乐队。
墓室右侧的两个小室的壁上,其一是斗鸡图,另一幅是仓廪图。
在主室的四个纵列的隔断墙上,则画了两大幅车队图和三幅骑从行列图这些壁画全部都是描写墓主人生前的生活。
特别是着重地描写车队和骑从行列。
这些壁画直接画在石灰岩的壁面上,运用了赤、黄、青、绿、紫、白、黑等多种彩色,并沿着墨线轮廓加以色彩渲染,以追求立体效果。
辽阳棒台子屯汉墓的石筑墓室内部,进深约六·六○米,面宽约八米。
墓内壁画也很丰富。
墓门石柱外侧画两个手执兵器的守门卒,内侧画两只正在吠叫的守门犬。
墓门内左右两壁画杂技表演及乐队,节目和北园墓壁画相似,但乐队的描写比较详细,可以看出琵琶、洞萧、琴等。
附在墓室的主室左右两边的小室,壁间画了人物形象较高大的宴饮图,黑帻红袍、黑绿领袖、白色单衣的男子,和另一黑帻红袍者相对而坐,享受侍从们进呈的酒食。
人物的面部因时代久远已有些模糊。
主室的四壁画车骑行列,宅第(楼阁及水井等)后小室的右、后、左三壁画庖厨图,说明这间小屋是厨房。
庖厨里一切用具、食物和活动都很生动地描绘出来。
例如:有人在钩取挂在高处的肉块,其背后有一狗贪馋地仰望;有人扳着牛的两角,拖之使前;案上横卧一缚了四足的就戮的猪;三只鸭关在笼中;用十一个铁钩挂在空中的种种食品:龟、兽首、鹅、雉、鸟、猴、心肺、小猪、鱼等等。
这些描写充满真实的细节。
另外,在墓室顶上,画了流利的云气装饰。
三道壕窑业第四现场古墓的墓室较小(进深三米余,面宽约四米)。
壁画的主要内容是墓主人夫妇家居饮食、庖厨和车骑行列。
另外,也有门卒画在墓门旁,云气图案画在墓室前部的顶部。
第二现场令支令张君墓也是一较小的墓。
墓室进深及面宽皆约三·五米。
壁画内容和前一墓相似,但墓主人的像旁有残存的“令支令张囗囗”的题字,女主人像旁题字不明,而另一陪坐的妇女像旁题“公孙夫人”,墓主人的姓氏是知道的。
这三个墓在墓室构造,壁画的题材内容和技法(以色彩渲涂为主)都和北园汉墓类似,只是因等级身份不同,而坟墓的规模,车骑仪仗等有区别。
壁画中一些生活的描写,特别是服装和车骑队列仪仗,都描绘得很认真,能表现出古代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的若干具体细节,因而有文献价值。
东北以外的地区,发现有壁画的汉墓只有两处,其一是前述的河北望都,另一是山东梁山。
山东梁山县后银山,目前尚存的一座,是一九五三年发现的。
墓室用砖砌成,顶部发券,有石柱及石楣,进深四·五五米,面宽三·一七米,后半部用砖隔成三间。
前室砖墙上涂泥、敷石灰粉,上面绘着涂色加勾墨线的壁画。
内容是车骑、僚属、房屋和日月云气等。
画法比较简率,笔迹很放纵。
此外在辽宁旅大附近的金县营城子地方,曾发现过汉壁画墓,有守门卒、鸟、神人、云气,以及跪拜人物等形象。
也是比较简率的一种。
门卫有生动的面部表现,须眉怒张,极有神气。
河南洛阳出土的彩绘人物墓砖,上面的人物神态和相互关系生动有致,内容不甚了解,从作风上看似乎时代较迟,可能为三国时期的作品。
这些墓室壁画虽然在内容上和数量上不及下述的画像石及画像砖那样丰富,但是因为这是真正的绘画,而且是大幅的,直接代表着汉代壁画流行的事实,所以有特殊的意义。
第二节画像石和画像砖画像石和画像砖是汉代美术史的最重要的材料,数量最多,内容也最丰富。
画像石分布的中心地区有二:山东西部、南部和四川岷江流域。
此外河南南阳一带也有相当数量的发现,山西、陕西、江苏、安徽有一些发现。
画像砖的分布地区主要是河南和四川。
画像石和画像砖都是用于建造祠堂、墓室及石阙的建筑材料。
山东的画像石构成的享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当作汉代规模宏大的有壁画装饰的大型建筑物的模型来看待。
山东省长清县的“郭巨祠”(北齐武平元年,公元五七○年所立的碑文根据传说断定为东汉有名的孝子郭巨的享祠,恐不可靠),上面镌刻有永建四年(公元一二九年)的过路人的题字,可知建成在此之前。
“郭巨祠”是一小石室,有左、右、后三面石壁,上有前后坡的石屋顶,并凿出瓦垅,正面有三个八角形石柱,正中一柱分石室为左右两间。
左右两石柱都是经过宋代重修的。
石室内部三面墙上,打磨得很光滑,壁面上阴刻出各种人物及车骑的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