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生活变革的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2
《私人生活的变革》与《中国在梁庄》读书笔记《私人生活的变革》作者是赴美做研究近20个年头的华裔学者阎云翔,这部简洁平实的文化人类文本,从中国一个普通村庄的私人生活史写出了整个社会的变迁。
给我们呈现了一幅现代农村的情感画面。
作者以自己在下岬村7年农民的亲身体验,以参与者与旁观者的身份同时进入那样一个乡村的情境,对从1949年以后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90年代的市场变革过程中的农民的情感体验,有了一个同情性的理解。
《祖荫之下》认为中国的文化人格受五种因素影响而成:1.家庭生活中以父子关系为轴心2.因强调男女有别而形成的两性之间的紧张3.将儿童作为成人来培养的育儿方式4.四世同堂的大家庭理想5.父母的绝对权威和权利名族志即田野调查方法中国家庭目前存在三种理论模式一.西方社会学者提出的经济家庭模式:认为中国家庭是一种经济合作组织,家庭成员有共同的收支计划、共同财产、共同的家庭经济,个体收入统归家庭。
二.政治家庭模式:家庭内部存在着根深蒂固的不平等以及权力之争。
三.文化家庭模式:强调传统价值特别是儒家理论对家庭生活的深刻影响。
《私人生活的变革》作者阎云翔在书中自始至终都强调一个基本思想:自1949年以来国家在推动私人生活的转型上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一.国家剥夺了家庭的许多社会职能二.新婚姻法和其他家庭改造政策是导致私人生活转型的另一重要因素。
三.国家采取两个步骤推动了家庭的私人化:首先是将家庭从亲属关系的结构中分离,之后再将家庭直接带入现代社会体制。
个性与个人兴起的原因:一.集体化时代国家对本土道德世界给予社会主义改造二.非集体化之后商品主义与消费主义的冲击下山甲村私人生活的转型以三方面的特征形成一个充满悖论的过程:一.国家是一系列的家庭变化和个性发展的最终推动者二.非集体化后国家对地方社会之干预的减少却引起了在私人生活发展的同时而使公众生活迅速衰落。
三.村民的个性和主体性的发展基本被限制在私人领域之内,从而导致自我式中心主义的泛滥。
私人生活的变革读后感《私人生活的变革》是一本让人深思的书,它不仅揭示了私人生活在当代社会中的变革,更带给我们对自身生活的反思和启示。
作者通过对私人生活变革的深入研究,揭示了当代社会中私人生活的变革趋势,以及这种变革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私人生活的变革对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等方面产生的深远影响,也对如何应对这种变革提出了新的思考。
首先,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了当代社会中私人生活的变革趋势。
作者指出,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私人生活已经不再是过去那种简单的家庭生活,而是被广泛地纳入到了社会化、数字化、信息化的大环境中。
我们的日常生活受到了来自各个方面的影响,无论是从工作、学习、娱乐到社交、人际关系等方面,都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比如,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我们的社交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人们更多地依赖于网络社交,而传统的面对面交流逐渐减少。
这种变革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社交方式,也对我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了影响,比如社交媒体上的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之间的落差,以及信息过载带来的焦虑和压力等。
通过对这些变革趋势的深入分析,我对当代社会中私人生活的变革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其次,这本书还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私人生活的变革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作者指出,私人生活的变革不仅对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心理健康产生了影响,也对社会结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比如,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传统的家庭观念和价值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元化。
这种变革不仅对我们的个人生活产生了影响,也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了影响。
通过对这些影响的深入分析,我对私人生活的变革对个体和社会产生的影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最后,这本书还对如何应对私人生活的变革提出了新的思考。
作者指出,要应对私人生活的变革,我们需要不断地适应和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保持积极的心态,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读《私人生活的变革》评述文章编制 ID:大村团购网读《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评述在《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以下简称《私人生活变革》)前,对于中国农村或社会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或公共领域,而本书研究视觉转变,由公共生活和社会关系网络转变为私人生活和私人利益关系,更突出个体权益的自我保护,对自我为中心为价值取向的现象和心理过程进行探索,弥补了在这一领域的空白。
农村私人生活总是存在于家庭,家庭既是“工作”场所也是“休息”场所,因此作者在导论部分对中国家庭模式与私人生活关心进行研究,并最终得出在私人生活价值取向为集体主义价值观,忽略私人个体的重要性和个体幸福感的重要意义。
在第一章将私人生活置于下岬村,并对其经济体制、公众生活与社会芙系的综述与分析,为私人生活的家庭分析打好基础,在第二、三章主要对私人生活的性爱、情感表达、心理变迁等展示50年的案情发展史,第四、五章以家庭变化变迁为基础,研究私人生活与居住空间变化,讲述私人生活中夫妻关系、性别角色转变等方面进行考察。
最后三章主要考察与私人生活密切相关的财产问题。
在结论部分作者对前辈权力衰落、新生代自我意识的复苏、爱情观的发展等主要内容进行论述,指出了私人生活转型,并指出新生代自我意识、自我价值体系的转变,形成权利和义务失衡格局。
作者试图通过对下岬村农民私人生活进行调查,将私人至于家庭、社会关系、历史变现、观念变化等“环境”,探讨和研究经济体制、家庭关系机构变化、家庭财产分割等内容,其目的是发掘在特殊的历史变迁中中国农民私人生活经历的变化,以及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这些变化在中国农村农民意识发展中起到哪些作用,将产生如何的影响。
通过这些研究试图发现农民作为个体出现在中国农村变迁中的发展;试图发现农村私人生活转型对个人主体性的形成的影响。
作者以自己生活的过7年的下岬村为私人研究地点,并在1989年以具备专业知识的人类学家的身份对这一地区农村私人个体状况进行长达十多年的田野调查,田野调查被公认为是人类学学科的基本方法论,也是最早的人类学方法论。
人类学读书笔记:告别祖荫—读《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一、印象当我在图书馆的书架上第一眼看到《私人生活的变革》时,我就觉得特别的亲切,于是我把它放进了我的读书计划,带进了我的生活。
或许是因为自己也从那片田野走来,读罢掩卷之时,这种亲切感已更浓烈,即使这田野一个远居关外,一个静伫江南,空间的距离并没有阻隔情感的共鸣,这里的一切都是那样的熟悉。
尽管作者一再强调自己并非要将这个村子作为整个中国社会的缩影来研究,但作者通过对一个地方的特殊情况以及特殊历史背景的描述分析,使人们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变化总趋势以及人类道德情感体验的理解。
就此而论,其揭示的含义已远远超过了下岬一村。
该书以“冲决网罗,告别祖荫”为魂,以阎教授自己曾经生活7年,而后又苦心经营十余年的田野里的村民们五十年内心情感与道德体验的变化为躯,以其系统的人类学理论分析为血脉,从村民们的感情层面将一个丰满的当代中国村庄呈现在世人面前。
正如列文森图书奖的颁奖辞中提到的:作为一部杰出的乡村民族志,该书探究了一个以前从未被其他学者研究过的课题——中国农民家庭生活中的个人与情感问题。
阎教授曾在上个世纪70年代在中国东北的某个地方当了7年的农民,并在1989年作为一个训练有素的人类学家再次来到了那里做了十多年的田野调查,因此,它能以知情人的视角,展示出一幅以个人经历及普通村民精神世界的充满微妙变化的图景。
他的研究范围很广,从社会关系、家庭财产和赡养老人等比较公共的话题,到像风流韵事、两性关系、节育到性动力等私密的话题。
该文研究深入彻底,分析说理发人深省,文风直白敏感而动人。
二、框架与内容那么,究竟什么是告别祖荫?为什么要告别祖荫?告别祖荫之中或者之后的中国社会又是一个什么样的面貌呢?这些都是作者所想告诉世人的,不仅如此,作者还在最后一章给出了自己的理论分析,让我们对现象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说到祖荫一词,就不得不提到1948年美国人类学家许烺光先生发表的名作《祖荫之下:中国的亲属关系、文化人格和社会流动》,他认为中国的文化人格受五种因素影响而形成:1,家庭生活中以父子关系为轴心; 2,因强调男女有别而形成的两性之间的紧张;3,将儿童作为成人来培养的育儿方式; 4,四世同堂的大家庭理想; 5,父母的绝对权威和权力。
一、本书简介《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是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文化人类学教授阎云翔的作品,豆瓣上是这样介绍《私人生活的变革》的:“本书是以东北的下岬村为调查对象,分别从本土道德世界变化、农村青年择偶变化、家庭财产分割过程中三种相互关联的习俗沿革以及在彩礼上体现出来的巨大变化等,讨论了作为独立个体的个人的出现、发展和国家在私人生活的转型以及个人主体性的形成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通过阅读此书,读者确如豆瓣简介中所说,“阅读当代中国乡村的情感与道德世界,理解私人生活背后的社会变迁”。
这部描绘“中国农民家庭生活中的个体性与情感生活”的民族志著作在2005年获得了列文森图书奖,奖辞中这样写道:“从社会关系、家庭财产,赡养老人等公共性议题,到风流韵事、计划生育、性等隐私问题,本书都有所展现……阎教授将一部当代中国农村复杂的、流动的心态史和行为史,呈现在我们面前。
”的确,这本书所涉及的话题是如此繁多,以至于若对各个话题进行介绍与延展,本篇书评的内容将会十分庞杂。
因此,在漫谈要点之前,笔者不妨先对本书的章节框架进行简短的梳理,以使读者获得对该书的基本认知。
二、本书框架在导论中,阎云翔首先介绍了本研究的缘起;其次,通过梳理以往的研究成果,他提出,过去对中国农村家庭的研究偏向于结构、制度与家庭生活,已经部分地不再适用于今天的中国农村社会了,因此他认为,要从私人生活的角度去寻找解释中国农村家庭运行的新模式。
在提出新模式之前,首先要回答的问题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私人生活的变化具体有哪些?在第一章中,阎云翔总结出如下变化:第一,政府从强制开展集体公共生活到私人生活干预的减少,农村公共生活出现空白期,资本主义消费文化入侵;第二,宗族势力削弱,亲缘关系转化为更为广泛的熟人关系。
伴随着这些变化的首先是“私人家庭的双重转型”:一方面由“联合家庭”(家庭中有任何一代含有两对或两对以上夫妻的家庭)、“主干家庭”(包括两代或两代以上夫妻组成的家庭)转变为“核心家庭”(夫妻跟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个人、爱情与乡村:漫谈《私人生活的变革》□张博文武汉大学[摘 要]“变革”是本书的核心词汇,贯穿在个体自我认知、私人生活、家庭组织以及时代环境等各个方面,对这些变化的剖析是本书论述的重点。
真实的震动——读《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笔记我本是一个理科生,如今在文科里学习自觉知识浅薄。
此次读书笔记便自觉挑选了理论性不是那么强烈的《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
我虽然是成长在边疆地区,但是并没有真的在农村生活过,对农村的生活的知识,和目前的变化的了解也是很少的,所以也想通过对此书的阅读增进一些了解,希望对于自己的专业学习和以后去农村实践有所帮助。
不知是由于以前的不关注,对农村的了解停留在很久以前层面上,还是由于社会生活的确变化的很快,我读后最大的感受就是现在的农民跟过去的农民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他们不再是印象里那么传统和朴素了,他们也像城里人一样变得算计,开放。
改革开放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诱惑和希望,他们也渴望过上富足像样的日子,但是又苦于前途渺茫。
他们发展出了新的个体意识,抛弃了传统的道德观念,但是新的责任意识却没有建立起来,这给今后的农村生存带来了不确定性。
整个社会应该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渡过这一关,任何对此无所作为的态度都会给未来带来不可想象的后果。
农民是最无助的群体,政府近年对农村农民的关心扶助显然还不够,不仅仅是政策上对于经济的补助,更应当呼吁对于农民思想意识的的关注。
这本书算是一本人类学著作,描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附近一个名叫下岬村的村庄的农民生存状态。
有意思的是作者竟然是美国人,准确地说,是一位华裔美国人类学家,名叫阎云翔。
他青年时代从山东落户于这个村庄,在这里呆了七年,后来去北京大学中文系就读,毕业后又去美国留学,最后任教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系该校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文化人类学教授。
2007年受聘该校社会学系紫江讲座教授。
主要讲授“文化人类学”课程,至此定居美国。
从80年代到90年代,他多次回到这个村庄进行长期田野调查,前前后后在这里一共呆了15年,写成了这本著作。
此书获得2005年度“列文森中国研究书籍奖”(该奖是美国亚洲研究协会为纪念中国近代史研究巨擘约瑟夫·R·列文森所设,旨在奖励在美国出版的,对中国历史、文化、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研究做出极大贡献的杰出学术著作,每年只颁给两本亚洲研究专著的作者)阎云翔先生是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华裔学者。
讀《私人生活的變革:一個村莊裏的愛情、家庭與親密關係》碩一:闞世鑽自古至今,家庭在中國社會中都具有舉足輕重的重要性。
在閆雲翔《私人生活的變革:一個村莊裏的愛情、家庭與親密關係》發表之前,學者們研究的重心是中國家庭制度的變遷,其中最有影響的是“合作社模式”。
1該模式認為中國家庭結構的不同形式以及變化最終都是由經濟利益為導向的家庭合作社來決定。
閆雲翔認為合作社模式無法解釋家庭生活中一些及其重要的領域——私人生活領域。
農民的私人生活基本被忽視,得不到研究者應有的重視。
一些西方學者2雖然涉及到了中國農村家庭的私人生活領域,Porter夫婦提出“社會中心”的說法,他們認為:農民在對待家庭或者其他人際關係時總是著眼於工作和互相幫助,因而中國農民不需要用感情來構築他們的社會關係。
Andrew Kipnis提出中國農民具有一種非表達原則:人們將著眼點放在良好關係的建立上,感情與關係無法分割,但是感情的表達必須為關係網的運作與延續服務。
因此農民用拐彎抹腳的方式表達感情。
情調工作與相互幫助就是這種方式之一。
他們都一致的認為:在中國鄉村不存在愛情與親密關係,至少愛情隊農民不重要。
這其實是對中國農民的誤解。
產生誤解的原因在於但他們缺乏對中國農村的深入觀察與體驗,因此將農民情感的表達簡單化為“口頭表達”。
因為在這裏看不到西方式的直接的口頭表達感情,就低估甚至抹殺了中國農民表達感情的除口頭表達之外的其他豐富多樣的表達方式。
《私人生活的1闫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第5、6页,上海书店出版社。
2變革:一個村莊裏的愛情、家庭與親密關係》就是要去發掘中國農民的私人生活在過去幾十年來都經歷了哪些變化,以及造成這種變化的原因(或者說國家在農民的私人生活轉型中發揮了什麼樣的作用。
閆的這本書的一個意義在於提醒人們更多的關注農民的私人生活領域,私人生活的重要性並不亞於公共生活。
不理解農民的私人生活的變革也就無法理解中國農村發生的變革。
私人生活的变革读后感《私人生活的变革》是一本关于个人生活方式和心灵成长的书籍,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观察,探讨了当代人在快节奏社会中面临的种种挑战和困惑,提出了许多新颖而实用的生活建议和心灵启示。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和触动,不仅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有了新的认识,也对内心的成长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首先,书中提到了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面临的压力和焦虑问题。
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使得许多人不断感到压力山大,焦虑不安。
作者通过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要学会放慢脚步,停下来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不要被外界的压力左右,要学会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生活中的焦虑和压力并非不可避免,我们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心态和生活方式,来改变这种状态。
其次,书中强调了个人成长和心灵修养的重要性。
作者认为,一个人的成长不仅仅是指物质上的成功和成就,更重要的是内心的成长和心灵的修养。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过于注重外在的成功和表面的光鲜,而忽视了内心的丰富和深度。
作者建议我们要学会静心思考,培养内心的宁静和深度,不断完善自己的内在世界。
这让我深深地触动,我意识到自己在追求外在成功的过程中,也应该注重内心的成长和修养,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和内心的满足。
最后,书中还提到了个人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调整。
作者认为,现代社会给人们带来了很多便利和享受,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不良的生活习惯和消极的影响。
他建议我们要学会拒绝消极的诱惑,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这让我深受启发,我意识到自己在生活中的许多不良习惯和消极行为,需要进行调整和改变,才能拥有健康和快乐的生活。
通过阅读《私人生活的变革》,我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内心的成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学会了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和生活方式,来适应现代社会的挑战和困惑。
我相信,只有不断地调整和改变自己,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生活的变革和提升。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本书,从中受益,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实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浅析《私人生活的变革》中私人生活的兴起摘要:阎云翔著、龚小夏译的《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是作者继《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之后研究下岬村的另外一部作品,作者通过田野调查的模式探究了下岬村个体化的兴起,本文将根据《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书谈谈对下岬村私人生活兴起的认识。
关键词:《私人生活的变革》个体一、国家推动私人生活的兴起国家政策的变化是推动当地道德世界、家庭结构、个人观念等变化的主要力量。
作者在书中提到“村庄基层领导的变迁是国家与农民关系变化的最好标志”。
《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书中也体现出国家政策在村民的价值观转变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可以说是全面的且强有力的。
处于集体化时期的村民,由于对集体对村干部(国家政策的履行者)有着很强烈的信赖感与归属感,加之当时下岬村村民的文化程度集体偏低,村民从生活方式到日常言语,道德感到价值观无不受到集体的影响。
下岬村几代村干部在任期间的价值观、领导作风导致村民对基层领导不同的态度便可以说明国家政策对村民的影响是巨大的。
但是到了非集体化时期突然间的放权与随之而来的自由并没有给村民带来完完全全的解放,相反,村民们进入了道德价值观的困惑时期,“政府由原先那种事事插手的家长式统治向只管税收而不问民生的方向转变”,带来的是下岬人极大的思想混乱与困惑。
村民们的转变是纠结的、突然的,村民们的思想、价值观并未随着经济生产制度、国家政策、基层治理方式的转变而转变,二者之间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可以说前者相较于后者的发展远远滞后,但是从农村长期的发展来看,前者却也深深的影响着后者的发展。
在书中作者还提到随着集体化逐渐退出时代舞台,村民们的公共生活如开大会等各式政治运动也随之逐渐减少。
村民们逐渐失去了公共生活的场所、仪式、激情、被迫转向极度的个人发展,这种被动式的个人发展是裹挟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之中的。
公共生活的空白使得人们的私人生活被消费主义、金钱至上等功利理念所填充,有些村民用基督教甚至邪教填充信仰真空,这样的个人发展是不健全的,由此,一种畸形的个人主义滋生、阎云翔将其概括为“无公徳的个人”。
蔡嘉琦:读《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有感蔡嘉琦刚刚读完的阎云翔先生的《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龚小夏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一书是一部优秀的民族志。
该书重点考察了在中国农村过去的50年(1949-1999)中发生在农民家庭与个人生活领域的种种变化。
在此前,“绝大多数的研究注重的都是家庭结构与家庭制度,同时却很少涉及个人的心理与行为方式”(P9),而本书作者开创性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个人的情感和生活体验上,展示出一幅中国北方普通乡村中村民精神世界充满微妙变化的图景。
书中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政治经济体制,社会关系,两性关系,家庭结构等诸多议题。
作者认为,在过去半个世纪里,农民私人生活经历了双重的转型:私人家庭的崛起以及家庭内部个人私生活的普遍出现。
这一转型的核心在于:个人作为独立主体的兴起。
但是,这种个体身份和主体性的发展都是不平衡和不完全的,因为新出现的个人主义不是我们所期望的那种具有道德自主性的、权利与责任平衡,而是倾向于唯我式的个人主义,以自我为中心,以物欲为目标,放弃公共责任,是一种自利性的人生观念和人生态度。
换句话来说,许多个人缺乏基本的教养意识,成了没有教养的人。
从50至70年代,几代年轻人在国家发起的各种政治运动中被国家鼓励或被直接引导对父权和公共权威等传统意识形态挑战。
这使他们在私人生活方面渐渐获得了更多的自主权和独立性。
80年代以后,国家的力量开始消隐,留下了巨大的社会与道德真空,并迅速被彻底的消费主义和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极端功利型个人主义等其它价值观念填补。
这方面最突出的例子如:许多女青年在赢得婚姻自主权,仍然向未来的公婆索取高额彩礼(第六章),还有许多青年总是要求家中为自己安排工作与住房,却从来不问自己为父母做了什么。
又如,普遍存在的农村养老问题也同样源于权利义务失衡的自我中心主义价值取向,书中提到在农村两代人之间的代际互惠的传统机制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平衡交换的新逻辑。
《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王钰湲从李彬教授写的书后三章推荐的15本书中选择一本来看,这本《私人生活的变革》名字就吸引了我。
从名字来看,感觉应该不难以理解。
这本书的书名的确很长,不过读完书以后就发现,如此长的书名恰好全面而准确地描述了书的全部内容与框架。
这与许多国内学者的写作风格不一样,作者闫云翔浸染于哈佛严谨的学风与写作风格上面,书名少了意境,多了精确性。
在网上了解了他的背景,深深的感受到,以一个人类学家的身份出现的闫云翔在写作时,像他曾经说过的那样:我觉得,一个合格的人类学家应该是个优秀的讲述者,因为合格的民族志必须是优秀的叙事文本。
就揭示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之奥妙而言,一个好的故事给听众的启发恐怕不亚于一段抽象的分析。
当然,民族志绝不排斥理论。
在优秀的民族志中,理论分析与经验事实的描述水乳交融、相辅相成,从而使人类学家能够将他们对于社会生活和文化现象的阐释简历在对生活过程本身的“深度描写”上,而不是建立在抽象的概念演绎上。
”这本书很适合对农村感兴趣的人们阅读。
以前刚来北京不久时,爸爸隔三差五地就会开着车子带我们一家人去郊区野外,有时去农村看看人家的生活。
所以多多少少,我对中国农村还是有一定的感受的。
该著最突出的特点是其内容上突破了传统人类学的界限,进入到情感等私人生活领域来研究中国乡村。
在文中,作者谈到了下岬村几十年来居住空间的变化,从全家一起挤在通炕上到划分出清晰的客厅、分出一间间卧室,个人生活变得越来越私密,房间布置的变化使得家庭中的甚至家庭外的人际关系也相映地发生了变化。
他所描述的现象是我应当看到却未曾深想的。
还记得高中时,我们班去农村调查医疗改革研究,在某些村子进行调查时,某些人家请我们上炕坐;另一些人会把我们请进客厅,坐在茶几旁的沙发上,再小心地关上卧室的门。
我从没想过除了热情的程度和经济原因之外,其中还蕴涵着其他的意义,而空间的变化和人的需求也应该是我们要关注的。
文艺风赏 | LITERARY WINDS《私人生活的变革》读后感河北大学政法学院 常莎莎《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是阎云翔先生基于在下岬村所开展的十多年的田野调查,所写的一部以中国农民的个人私生活及个人利益、亲密关系为研究重点的民族志著作。
这本著作由八个章节、导论和结论组成。
在导言部分,作者通过分析和比较了大量的文献,简单地介绍了中国家庭及私人生活的学术研究现状,并发现了当前研究中国家庭的学者大多采用了“合作社模式”的研究视角。
然而,在中国农村家庭生活之中,个体并非都是把家庭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虽然“合作社模式”是一个强有力的解释框架,但并不能全面地解释和研究中国农民的私人生活,因此需要寻找一个全新的理论框架来取代过去的“合作社模式”。
阎云翔先生受到Philippe Aries与Georges Duby合编的《私人生活的历史》一书的启发,提出关于研究农民私人生活颇有见解的看法。
第一章主要探讨了下岬村的经济体制、公众生活与社会关系。
作者发现村民的公共生活走向了衰落、关系与人情也趋向于工具化,而“教友”和“神亲”却成为了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
第二、三章主要介绍了下岬村中私人家庭的浪漫序曲,重点探讨了年轻一代择偶过程的变化及其中的细节,并通过事例推翻了中国农民不具有恋爱和浪漫能力的错误观点。
第四、五章作者介绍了家庭关系的结构性变化和私人生活与居住空间的变化——以夫妻关系为中心的现象出现及家庭内部个人隐私的出现。
第六、七、八章三个章节,作者首先说明了家庭财产分割现象的出现,直接的后果就是个人意识的觉醒。
接着,作者介绍了下岬村中老年人的生活状况以及中年父母对自己晚年生活境遇的担忧。
最后,作者明确指出中国家庭中父权制的瓦解以及孝道的衰落。
通过阅读这本著作,让我真正地领会到了田野调查的魅力,重新审视了自己一贯的思维方式。
在思考问题时,以前的我总是相当然认为中国农民是愚昧无知的。
《自杀论》与《私人生活的变革》社会科学中研究方法比较作者:张熙莉来源:《报刊荟萃(下)》2017年第06期摘要:性质研究和量化研究是社会学两大基本研究方法,质性研究是用文字描述归纳社会现象;定量研究的基本逻辑遵循实证科学,社会现象的数字符号的解释,与传统的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方法的社会科学继承的特点[1]。
在定量与定性两种差异的争论过程中,不断实现互补优势是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的主流趋势。
本文主要讨论、比较社会科学的两种研究方法,从涂尔干的《自杀论》①和阎云翔的《私人生活的变革》②两部作品比较研究社会科学中的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的研究方法,并探讨该两种方法在研究逻辑、资料收集方法、研究的适用性、理论在其中的作用等几个方面的特征。
关键词:社会学;质性研究;量化研究;特征一、绪论(一)社会科学研究分类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是以科学的方法,研究关于社会所有事物的本质、现象及其规律的系统性科学。
其涵盖的范围广泛,包括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人类学、历史学等。
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作为社会科学领域两种对立的研究范式,两者在研究目标、对象及方法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1.定性研究定性研究也被称为质性研究,它是指分析研究人类行为的角度定性分析社会现象和问题的探讨[2],了解事件,通过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在发展的过程及其特点,对社会现象的研究历史,并解释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社会现象。
在定性研究中,着重于研究者本人自己内在的观点,去了解他们所看到的世界。
它强调在自然状况下作自然性的探究,在自然的状况下收集现场发生的事件的资料,最重要的研究工具是研究者自己。
他们在自然状况下与参与者交谈,和被研究者作长期的接触观看他们的日常生活,自然地直接接触被研究对象的内心世界,以获得被研究者在自然状况下的第一手研究数据。
2.定量研究定量研究也被称为量化研究,它指的是数学方法的基础上,确定一个特定事物的科学研究的数量,通过数量上的变化和数量特征、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以及发展趋势的分析,研究测试的方法和过程,解释和预测社会现象[3]。
私人生活的变革读后感《私人生活的变革》这本书是我最近读过的一本非常有启发性的书籍。
它讲述了当代人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影响下,私人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者通过对各种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深刻地揭示了这些变革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触动,有了很多新的认识和思考。
首先,作者在书中提到了现代科技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比如,互联网的普及让我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各种信息,社交媒体的兴起让我们可以与朋友和家人保持更加紧密的联系,智能手机的普及让我们可以完成更多的工作和娱乐活动。
这些科技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同时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一些问题。
比如,我们沉迷于社交媒体和手机,忽视了与身边的人交流,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的美好。
另外,互联网的信息泛滥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一些困扰,我们很难分辨信息的真伪,很难找到有价值的信息。
这些问题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一些困扰,也给我们的思考提出了一些挑战。
其次,作者还提到了社会发展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比如,城市化进程加快,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但同时也让我们失去了一些乡村的宁静和美好;经济的发展让我们的物质生活更加丰富,但同时也让我们的心灵生活变得更加空虚。
这些社会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一些好处,但同时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一些问题。
比如,我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忽视了心灵生活的重要性,我们在追求便利的同时,忽视了自然的美好。
这些问题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一些困扰,也给我们的思考提出了一些挑战。
最后,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一些建议。
他认为,我们应该正确看待科技和社会发展,既要享受科技和社会发展带来的便利,又要注意科技和社会发展带来的问题。
比如,我们应该正确使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不要沉迷其中;我们应该正确看待城市化和经济发展,不要忽视自然和心灵的美好。
私人生活的变革读书报告私人生活的变革是一个广泛的话题,涵盖了许多方面,包括技术进步、社会变迁、文化演变等。
在这篇读书报告中,我将从多个角度探讨私人生活的变革。
首先,技术的进步对私人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设备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可以随时随地与他人保持联系,通过社交媒体分享生活点滴,获取信息和娱乐。
然而,技术的进步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比如沉迷于手机和社交媒体,导致与现实生活的交流减少。
其次,社会变迁也对私人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流动,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传统的家庭结构和价值观念被重新定义,婚姻观念和性别角色发生了转变。
同时,工作压力的增加和竞争的加剧也对个人的私人生活造成了影响,人们面临更多的选择和困扰。
此外,文化演变也对私人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越来越频繁,人们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也在不断变化。
传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被重新审视和挑战,个人的自由和多样性得到了更多的重视。
然而,文化演变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价值观念的碰撞和文化冲突。
此外,私人生活的变革还涉及到教育、健康、娱乐等方面。
教育的方式和内容发生了变化,传统的教育模式逐渐被新的技术和方法所取代。
健康意识的增强和医疗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人们对待健康的态度和行为。
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也为人们的私人生活带来了更多选择和享受。
综上所述,私人生活的变革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过程,涉及到技术、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
这些变革既带来了便利和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和问题。
我们需要积极应对这些变化,保持对私人生活的关注和思考,以适应和塑造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
《私人生活的变革》读书笔记阎云翔先生的这本《私人生活的变革》无疑是一部杰出的乡村民族志,此书研究深入,内容细致,证据充分,结构严谨。
当那个十七岁的盲流来到下岬村时,村民与阎云翔自己可能都不会想到未来下岬村将成为一个学术上的概念。
沙垚老师说过,要做好民族志,就一定要切身体验,深入田野进行调查,阎云翔先生用数十年的时光深入下岬村,与当地村民做朋友,把自己当作下岬村的一份子,才写出《私人生活的变革》、《礼物的流动》等著作,做民族志与做好记者工作是一样的,只有深入调查,切身体会,才能收获最真实可靠的内容。
书中阎云翔先生从下岬村民私人生活的多个角度来记录私人生活的变革,分别是:择偶方式、情感表达、夫妻关系、私人空间(住宅)、家庭财产关系、代际关系、生育观念。
在讲述私人生活变化的同时,阎云翔先生在书中时常引用其他外国学者的观点,以此来进行对比。
在美国的社会科学对中国的研究文献中,大部分外国学者把中国的家庭当作合作社模式,即中国的家庭多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经济目标而生活在一起,生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这种观点忽略了人类私人生活中情感的因素。
因此阎云翔先生更为注重中国农村中人际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对于私人生活的影响。
在阎云翔先生的研究中,男女情感的变化是较为重要的一环,当自由恋爱在下岬村流行并成为主流后,下岬村民的私人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46年土改开始,国家颁布新婚姻法,这意味着曾经父母包办婚姻的时代逐渐走向终结,在过去年轻人的婚事更像是双方父母在挑选合适的亲家,而婚姻中本该是主角的男女双方则显得像是任由父母摆布的棋子。
新婚姻法的颁布以及爱情电视剧的出现唤醒了年轻一代对于爱情的渴望,自由恋爱逐渐成为下岬村的主流,这也就意味着父母在子女婚姻中可以施加的影响越来越少,实际上也是以父权为家庭(书中成为主干家庭)中心的衰落。
以感情的变化为导火索,引发了下岬村家庭结构的变迁,夫妻核心家庭逐渐成为下岬村的主流。
《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是美籍华人
阎云翔的一部的乡村民族志。
全书是以东北的一个村庄——下岬村为调查对象,从纵观的角度研究1949-1999年这一时期下岬村这一本土道德世界的变化、农村青年择偶过程的变化、这一转变过程引起的各种细节、家庭财产分割过程中三种互相关联的习俗沿革以及在彩礼上体现出来的巨大变化等,讨论了作为独立个体的个人的出现与发展和国家在私人生活的转型以及个人主体性的形成中所起的作用。
阎云翔教授之所以选择下岬村作为研究对象,因为他曾经在此村当过7年的农民的人生经历有些关联。
与村民们建立的深厚感情对他收集资料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他从1989年以来先后在1991、1993、1994、1997、1998、1999
年多次回到下岬村做田野调查。
本书研究的主题是中国村民家庭生活中的个人与情感问题。
作者之所以选择这样一个课题,除个人兴趣外,更多的是因为先前的学者们都没有研究过这一课题。
在许多西方学者们的观念仍然停留在传统中国社会的那个阶段,中国的家庭具有重要的经济、政治、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色彩,形成了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取向。
用美国人类学家许烺光的话来说:每个个人都是生活在祖荫下,长在祖荫下,并通过延续祖荫的努力而赋予短暂的肉体生命以永恒的意义,即个人是为了家的利益而存在的,独立、自立、自主的个人几乎不存在的。
阎云翔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弥补和丰富了这一领域的研究,同时向世人揭示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本土生活道德世界的变化。
内容上,本书主要探讨个人、年青一代在国家政策的影响下,如何一步步变成一个独立、自立、自主再到以自我为中心的无道德的个体以及本土伦理道德世界的衰落引发的家庭财产分割、老人赡养等问题。
从1949——1999年,中国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共产党政权的建立,国家鼓励翻身当家做主的人们向具有封建性质的家族、宗族势力发起攻击直至消失,婚姻法的颁布为自由恋爱提供了法律保障,计划经济体制下青年在择偶、恋爱、对爱情的表达等方面的变化说明青年一代独立自主的趋向。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政策变为改革开放,计划经济逐渐消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逐步建立,政府从计划经济时什么都管的角色逐渐转变为对大政方针的把握与引导方面。
政府权力从乡村“抽走”,给农村留下了巨大的权力与道德真空,青年一代在这一争夺中赢得更多的权利和自主,他们表现出一种极端功利的自我中心取向,在一味伸张个人权力的同时拒绝履行自己的义务,在依靠他人的帮助下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望,这突出表现为许多女青年在赢得婚姻自主权——“自己找到婆家”后仍向未来公婆索取高额彩礼,为以后分家积累一定的物质基础,此时,纵向的父权关系被横向的夫妻关系取代。
再如,农村普遍存在的老人赡养问题便是权利与义务失衡的自我中心加之取向。
这种种现象的背后,是中国社会由封建、半殖民地半封建、到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变之一大背景下的一个个社会缩影。
中国2000
多年的敬老尊老风尚和家庭的权力、财产分配,在短短的100多年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看似是社会的进步,但是引发的一系列道德伦理败坏问题又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本书的研究意义在于它为我们描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私人生活的变革。
书中讲述的许多问题对今天来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特别是个人向传统伦理主义挑战时形成那种极端功利的自我价值取向导致孝道的衰落这一点非常引人深思。
下岬村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相信在中国的广大农村、城市,老人赡养已是一个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老人在向年轻一代退让的同时另谋其他办法解决自己的晚年生活,甚至中年人也开始担忧自己的晚年。
这一可悲局面的酿成,政府负有一定的责任。
中国是一个奉行孝道2000年的国度,向来尊老敬老,新中国成立后无效的法律和自相矛盾的意识形态是促使这一后果加速剂。
1950年的《婚姻法》规定,养老是公民的义务,但同时它也强调,家庭成员之间无论性别还是年龄一律平等,官方很少批评“养儿防老”的传统,但当重男轻女的观念妨碍了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时却批评传统的养老传统,尽管国家从来没有打算改变养老的传统。
人口的老龄化又加重了养老的负担,书中提到有些家庭出现养女防老的倾向,事实也证明女儿也正承担着越来越多的赡养责任,因为一直以来,虽然法律规定儿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但由于我国几千年来的观念、习惯如女子从夫居这一习俗,致使赡养的担子一直由儿子承担。
现在女儿可以承担更多照顾父母的责任,从一个侧面又说明儿媳妇在婆家的地位提高了。